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17 册 No. 0006 相应部经典(第42卷-第47卷)
  相应部经典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觉者
    六处篇
  第八 聚落主相应
  第一 暴恶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长者之园。
  二
  时,聚落主暴恶,诣世尊住处,礼拜世尊,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聚落主暴恶,白世尊曰:“大德!于此处,某者被称为暴恶,是以何为因?以何为缘耶?而又于此处,某者被称为柔和,是以何为因?以何为缘耶?”
  四
  “聚落主!于此处,有某者未舍贪欲,因未舍贪欲,而令他怒及遭遇他怒;若现出自怒者,则称彼为暴恶。未舍瞋恚,因未舍瞋恚,而令他怒及遭遇他怒;若现出自怒者,则称彼为暴恶。未舍愚痴……
  聚落主!于此处有某者之所以称为暴恶,即是此因、此缘。
  五
  然而聚落主!于此处,有某者已舍贪欲,因已舍贪欲,则无令他怒,亦无遭遇他怒;若自怒不现者,则称彼为柔和。已舍瞋恚,因已舍瞋恚,则无令他怒,亦无遭遇他怒;若自怒不现者,则称彼为柔和。已舍愚痴……
  聚落主!于此处,所以称某者为柔和,即是此因、此缘。”
  六
  如是言已。聚落主暴恶如次白世尊曰:“殊妙哉!大德!殊妙哉!大德!大德!譬如倒者之扶起,被盖覆者之启露,对迷者示之以道,于暗中举起油灯,‘有眼者得见诸物’。如是,世尊以种种方便,明示说法。于此余当归依世尊,归依法及比丘众。自今日起以至终生为止,愿世尊容受我归依,为优婆塞。”
  第二 布吒
  一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之竹林迦兰陀园。
  二
  时,歌舞戏艺之聚落主多罗弗多诣世尊住处,礼拜世尊,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多罗弗多歌舞戏艺之聚落主,白世尊曰:“大德!余闻昔时,累代歌舞戏艺者师之所说:‘凡此歌舞戏艺者,于舞堂戏场中,以其真实及假装,使人人生起笑乐者,其身坏命终之后,得享受喜笑天群为伴之身。’世尊对此作如何宣说耶?”
  “聚落主!且止!将此且置,勿以此问余。”
  四
  再次,多罗弗多歌舞戏艺之聚落主,白世尊曰:“大德!余……世尊!对此作如何宣说耶?”
  “聚落主!且止!将此且置,勿以此问余。”
  五
  三次,多罗弗多歌舞戏艺聚落主,白世尊曰:“大德!余……世尊!对此作如何宣说耶?”
  “余已作如是言:‘聚落主!且止!勿以此问余。’不许汝作是问,然而余今对汝作答。
  六
  聚落主!昔时,人人尚未离贪欲,为系于贪欲之缚。歌舞戏艺者,为彼等于舞堂戏场中,凡嗜好于物欲者皆集来,使之欲[念]愈增。聚落主!昔时,人人尚未离瞋恚,为系于瞋恚之缚。歌舞戏艺者,为彼等于舞堂戏场中,凡于物好瞋者皆集来,使之瞋愈增。聚落主!昔时,人人尚未离愚痴,……凡于物好愚者皆集来,使之愚痴愈增。
  七
  彼歌舞戏艺者,自己陶醉放逸,而令他亦陶醉放逸,身坏命终之后,有名为喜笑地狱者,彼出生其处。然而彼若有如是见者:‘凡歌舞戏艺者,于舞堂戏场中,以真实与伪装,令人人笑乐者,其身坏命终之后,享受喜笑天群为伴之身。’此则彼所取之邪见。聚落主!于邪见之人,余说唯有地狱与畜生二道中,有其一道。”
  八
  如是言已,多罗弗多歌舞戏艺聚落主,悲痛流泪。
  “余如是言:‘聚落主!且止!以此且置,勿以此问余。’不许汝作如是问。”
  “大德!余非对世尊之宣说,悲痛而泣,然则,大德!余为昔时累代歌舞戏艺者师等:‘凡歌舞戏艺者……享受喜笑天群之伴身。’长久之被瞒、被欺、被诳而泣。
  九
  殊妙哉!大德!殊妙哉!大德!大德!犹如扶起倒者,启露盖覆者,迷者得示以道,如暗中举起油灯,‘有眼者得见诸物’。如是世尊以种种方便明示说法。此余当归依于世尊,归依于法与比丘众。大德!愿容许余于世尊之处出家、受戒。”
  一〇
  多罗弗多聚落主于世尊之处,即得出家、受戒。
  一一
  受戒后不久,尊者多罗弗多……成为阿罗汉之一。
  第三 战士
  ※二
  时,战士聚落主,诣世尊住处……
  三
  坐于一面之战士聚落主,白世尊曰:“大德!余闻昔时,累代战士师之所说:‘凡死斗努力于战场之战士,历此努力死斗,若被敌者所杀者,则彼[战士]身坏命终之后,享受俱所乐天群为伴之身。’世尊!对此作如何宣说耶?”
  “聚落主!且止!将此且置,勿以此问余。”
  四
  再次……
  五
  三次,战士聚落主白世尊曰:“大德!余闻昔时累代战士师之所说:‘凡死斗努力于战场之战士,历此努力死斗,若被敌者所杀者,则彼[战士]身坏命终之后,享受俱所乐天群为伴之身。’世尊!对此作何宣说耶?”
  “然而,聚落主!余已如是言:‘聚落主!且止!将此且置,勿以此问余。’乃不许汝问,然今余将答汝。
  六
  聚落主!凡死斗努力于战场之战士,彼心曾为卑劣,而行所恶,所向是邪:‘令此等人被击、被缚、被斩、灭亡。’或原非意于此,如是作思彼死斗努力若被敌者所杀者,则彼[战士]身坏命终之后,有名为俱所乐之地狱者,[彼]将生于其处。然于彼:‘凡死斗努力于战场者,此死斗努力被敌所杀者,则彼战士身坏命终之后,享受俱所乐天群之身。’作如是见者,彼即是邪见。聚落主!余说邪见之人,唯有地狱与畜生二道中,有其一道。”
  七
  如是宣说已,战士聚落主悲痛流泪。
  “余如是言:‘聚落主!且止!将此且置,勿以此问余。’乃不许汝问。”
  “大德!余非对世尊之宣说悲痛而泣,然则大德!余为昔时累代战士师等:‘凡战士之……享……之身。’长久之被瞒、被欺、被诳而泣。
  八
  殊妙哉!大德!殊妙哉!大德!……自今日起至此生之终,余当归依世尊为优婆塞,愿请摄受。”
  第四 象
  ※二~八
  时,乘象聚落主,诣世尊住处……“……自今日起至此生之终,余归依世尊为优婆塞,愿请摄受。”
  第五 马
  二
  时,乘马聚落主,诣世尊住处,礼拜世尊!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乘马聚落主,白世尊曰:“大德!余闻昔时,累代乘马士师之所说:‘凡乘马士死斗努力于战场,被敌所杀者,彼[乘马士]则身坏命终之后,享受俱所乐天群为伴之身。’世尊!对此作何宣说耶?”
  “聚落主!且止!将此且置之,勿以此问余。”
  四~八
  再次……三次……(以下与第三经之“战士”与“乘马士”有所改变而已,其他则完全相同)。
  第六 西地[方]人(死殁者)
  一
  尔时,世尊住那烂陀之波婆离迦庵罗林。
  二
  时,刀师儿聚落主,诣世尊住处,礼拜世尊,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刀师儿聚落主,白世尊言:“大德!携持西部地[方]婆罗门之水瓶、着佩西瓦罗花环、入水[而浴之]、奉祀火天者,彼等使死殁者向上、令柔和、安静以升天界。大德!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所有女[人]身坏命终之后,能行如上生于善趣天界否?”
  四
  “然则,聚落主!以此问汝,将随汝想所思作适当回答。
  五
  聚落主!汝对此作如何思惟:此处有人,是生命破坏者、不与取者、欲邪行者、妄语者、两舌者、粗语者、绮语者、贪欲者、失心者、邪见者,于其处大人众群集来而言曰:‘此人身坏命终之后,出生于善趣天界。’即为此人祈求、礼赞、合掌而周行者。聚落主!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此人因大人群之祈求、礼赞、合掌周行,则身坏命终之后,得生于善趣天界耶?”
  “大德!不然。”
  六
  “譬如有人,将巨大之石投于湖水中,时于其处有大人众群集来而言曰:‘大石!汝浮出、汝浮上、汝升陆上!’如是祈求、礼赞、合掌、周行者,汝对此如何思惟耶?此大石因大人众之祈求、礼赞、合掌周行,而得浮出、浮上、升于陆上否?”
  “大德!不然。”
  “同此,聚落主!有人是生命破坏者……邪见者,假若令大人众群集来而言曰:‘此人身坏……出生……。’虽为此人祈求、礼赞、合掌、周行,然而此人身坏命终之后,仍生于离去处、恶趣、极堕处、地狱。
  七
  聚落主!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于此处有人,是禁止生命之破坏,禁止于不与取,禁止欲邪行,禁止妄语,禁止两舌,禁止粗语,禁止绮语者,不贪欲者,不失心者,是正见者。于其处大人群集来而言曰:‘此人身坏命终之后,出生于离去处、恶趣、极堕处、地狱。’为此人祈求、礼赞、合掌、周行,聚落主!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因此大人众之祈求、礼赞、合掌周行,而身坏命终之后,得生于离去处、恶趣、极堕处、地狱否?”
  “大德!不然。”
  八
  “聚落主!譬如有人将醍醐瓶或油瓶破沈于深湖水中。其处有砂石或砂砾沉于下,然醍醐或油浮于水上,于其处大人众群集来,以:‘汝醍醐、油!沉下,汝醍醐、油!沉没,汝醍醐、油!沉没!’如是祈求、礼赞、合掌、周行者,聚落主!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其醍醐或油,因大人众之祈求、礼赞、合掌周行,能沉没而下堕否?”
  “大德!不然。”
  “同此,聚落主!于此处有人,禁止生命之破坏……是正见者,假若令大人众群集来而言曰:‘此人身坏……出生于……。’虽为此人祈求、礼赞、合掌、周行,此人身坏命终之后,乃生于善趣、天界。”
  九
  世尊如是宣说已,刀师儿聚落主,如次白世尊曰:“殊妙哉!大德!殊妙哉!大德!……当归依为优婆塞,请摄受余。”
  第七 说教
  一
  尔时,世尊住那烂陀之波婆离迦庵罗林中。
  二
  时,刀师儿聚落主,诣世尊住处,礼拜世尊,于一面坐。
  三
  于一面坐之刀师儿聚落主,白世尊言:“大德!世尊对一切生类,有持利益心、慈爱心而住否?”
  “诚然。聚落主!如来对一切生类,有持利益心、慈爱心而住。”
  四
  “然今大德!何故世尊或为人人而详说法要,或为人人而不如是详说法要耶?”
  “然则聚落主!以此对汝问,将随汝所思作适当回答。
  五
  聚落主!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于此处耕田之居士,有三种田:一田是殊胜、一田是中等、一田是下劣砂地而含盐分之恶质地。聚落主!汝对此如何思惟耶?此耕田之居士欲播下种子,应于何处先播种耶?是此殊胜田耶?是中等田耶?或者是此下劣砂地而含盐分之恶质田耶?”
  “大德!此耕田之居士欲下种子时,于下种者当是此殊胜之田,其次下种当是此中等田,再次下种则于此下劣砂地而有多盐分之恶质地田,或者全部不下种子,何以故?以:‘亦可为牛之饲料。’”
  六
  “聚落主!譬如此殊胜之田,如是者乃余之比丘、比丘尼。余对彼等,说初善、中间之善、终善、有意义、文与言调和之法,说明一切具足、完全清净之梵行。何以故?聚落主!彼等以余为灯、以余为窟、以余为庇护、以余为归依而住。
  七
  聚落主!譬如此中等之田,如是者,是余之信男子、信女人。余对彼等亦说于初善、中间善、终善、有意义、文与言调和之法,说明一切具足、完全清净之梵行。何以故?聚落主!彼等以余为灯、以余为窟、以余为庇护、以余为归依而住。
  八
  聚落主!譬如下劣砂地有多盐分恶质地之田,如是者,余认为此是外道沙门、婆罗门、普行沙门。余亦为彼等,说于初善、中间善、终善、有意义、文与言调和之法,说明一切具足、完全清净之梵行。何以故?于彼等或一句亦能了解,此于彼等,为得长时之利益安乐。
  九
  聚落主!譬如人有三只水瓶:一水瓶无有裂缝,不漏不渗[水];一水瓶无有裂缝,而漏[水]渗[水];一水瓶有裂缝、漏[水]渗[水]。聚落主!汝对此如何思惟耶?此人若欲贮水者,水瓶无有裂缝、不漏不渗[水]与水瓶无有裂缝、而漏[水]渗[水],及水瓶裂缝、漏[水]渗[水]者,于此中何者应先贮水耶?”
  “大德!此人欲贮水者,是贮于水瓶无裂缝,不漏不渗[水]者;再贮于水瓶无裂缝,漏[水]渗[水]者;再贮于水瓶有裂缝,漏[水]渗[水]者,或全不予贮。何以故?或‘贮水当用洗器物。’”
  一〇
  “聚落主!譬如水瓶无有裂缝……如是者,是予之比丘、比丘尼。予为彼等,说初善……以余为归依而住。
  一一
  聚落主!譬如水瓶无有裂缝……如是者,是予之信男子、信女人。予为彼等,亦说初善……以余为归依而住。
  一二
  聚落主!譬如水瓶之裂缝……如是者,余认为此是外道沙门、婆罗门、普行沙门。余为彼等亦说于初善、中间善、终善、有意义、文与言调和之法,说明一切具足、完全清净之梵行。何以故?于彼等或一句亦能了解,此于彼等,为得长时之利益安乐。”
  一三
  世尊如是宣说已,刀师儿聚落主,如次白世尊曰:“殊妙哉!大德!殊妙哉!大德!……请摄受余归依为优婆塞。”
  第八 螺贝
  一
  尔时,世尊住那烂陀之波婆离迦庵罗林中。
  二
  时,尼乾陀之弟子刀师儿聚落主,诣世尊住处……
  三
  世尊对坐于一面之刀师儿聚落主,如次告曰:“聚落主!尼乾陀若提子为汝弟子等如何说法耶?”
  四
  “大德!尼乾陀若提子为弟子等作如是说法:‘任何人若破坏生命者,皆堕于离去处、地狱。任何人若取不与者,皆堕于离去处、地狱。任何人若于诸欲行邪行者,皆堕于离去处、地狱。任何人若妄语者,皆堕于离去处、地狱。凡多住习处者,则随所导而去。’大德!尼乾陀若提子如是为弟子等说法。”
  “聚落主!如尼乾陀若提子之教,‘凡多住习处者,则随所导而去。’如是者,则任何人无有堕于离去处、地狱者。
  五
  聚落主!汝对此如何思惟耶?凡有人破坏生命,于夜间或于日间所经之时间,若彼破坏生命及不破坏生命,何者是较长之时间耶?”
  “大德!凡有人破坏生命,于夜间或于日间所经时间,彼若破坏生命,其时为短,而彼不破坏生命,其时间是长。”
  “聚落主!如尼乾陀若提子之教:‘凡多住习处者,则随所导而去。’若如是者,则任何人无有堕于离去处、地狱者。
  六
  聚落主!汝对此如何思惟耶?凡有人不与取,于夜间或于日间所经之时间,若彼不与取及不与不取,何者为较长之时间耶?”
  “大德!凡有人不与取,于夜间或于日间所经之时间,彼不与取,其时间是短,而彼不与不取,其时间是长。”
  “聚落主!如尼乾陀若提子之教……即无有堕于地狱者。
  七
  聚落主!汝对此如何思惟耶?凡有人于诸欲行邪行……何者是较长之时间耶?”
  “大德!凡有人于诸欲行邪行……其时间是长。”
  “聚落主!如尼乾陀若提子之教……即无有堕于地狱者。
  八
  聚落主!汝对此如何思惟耶?凡有人语妄语……何者是较长时间耶?”
  “大德!凡有人语妄语……其时间是长。”
  “聚落主!如尼乾陀若提子之教:‘凡多住习处者,则随所导而去。’若如是者,则任何人无有堕于离去处、地狱者。
  九
  聚落主!于此处,或教师作如是谈、如是见:‘任何人若破坏生命者,皆堕于离去处、地狱。任何人不与取者……。任何人于诸欲行邪行者……。任何人语妄语者,皆堕于离去处、地狱。’聚落主!而且弟子对此教师有净信心。
  一〇
  彼以:‘余师乃如是谈、如是见,怀如是之见:“任何人破坏生命者,皆堕于离去处、地狱。”然余有破坏生命,余亦是堕离去处者,堕地狱者。’聚落主!不舍此语、不舍此心、不抛弃此见,恰如将持来之物而投入,如是彼入地狱。余师……
  一一
  然聚落主!于此处如来出现于世,为应供者、正遍智者、明行具足者、善到者、世间解者、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之师、觉者、世尊。彼以种种方便非难诘责生命之破坏,谓:‘禁止生命之破坏。’非难诘责不与取……欲邪行……妄语,谓:‘禁止妄语。’聚落主!而弟子对此教师(如来)有净信心,彼当省思。
  一二
  ‘世尊以种种方便非难、诘责生命之破坏,宣说禁止对生命之破坏,然余如是破坏如是之生命。余如是破坏如是之生命,此乃非宜,此是非善,余亦因此而有追悔之念:“我不该作此恶邪之业。”’彼如是省思后,而舍此生命破坏,向后又禁止生命之破坏。彼如是有此恶邪业之舍弃,彼如是有此超越恶邪业。
  一三
  世尊以种种方便,非难、诘责不与取……
  一四
  世尊以种种方便,非难、诘责欲邪行……
  一五
  世尊以种种方便,非难、诘责妄语……
  一六
  彼舍生命之破坏,禁止生命之破坏,舍不与取……欲邪行……妄语……两舌……粗语……绮语……舍贪欲而为无贪欲者,舍恶心瞋恚而为不失心者,舍邪见而为正见者。聚落主!此之圣弟子如是离贪欲、离恶心、无迷惑、正知正念,而以与慈俱生之心,充满于一方而住,同于第二[方]、同于第三[方]、同于第四[方],如是上下横、一切处、一切情势之下、一切具足之世界,与慈俱生、广大远行无量,而充满无怨心、无恶心而住。
  一七
  聚落主!譬如吹强力之法螺者,如少劳可令四方闻[其吹],聚落主!同此,由如是实修、如是增长慈心解脱,凡所标量之业,于其处无余存,于其处无存立。聚落主!此之圣弟子……即与悲俱生之心……与喜俱生之心……与舍俱生之心……与舍俱生一切具足之世界,广大远行无量,而充满无怨心、无恶心而住。
  一八
  聚落主!譬如强力之吹法螺者,以少劳可令四方得闻,聚落主!同此,如是实修、如是增长舍之心解脱,凡所标量之业,于其处无残存,于其处无存立。”
  一九
  世尊如是言已,刀师儿聚落主如次白世尊言:“殊妙哉!大德!殊妙哉!大德……请愿摄受余归依为优婆塞。”
  第九 家
  一
  尔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游行于拘萨罗国,抵达那烂陀,于此处世尊住那烂陀之波婆离迦庵罗林中。
  二
  然其时,那烂陀因饥馑,难得糊口之食,白骨[充野],给与筹符之食。
  三
  恰于此时,尼乾陀若提子与多数之尼乾陀集团,共留住于那烂陀。
  四
  时,尼乾陀之弟子刀师儿聚落主,来至尼乾陀若提子之处,对彼礼拜后,于一面坐。
  五
  尼乾陀若提子告于一面坐之刀师儿聚落主曰:“聚落主!来!汝去驳斥沙门瞿昙之语,如是者汝则善名远扬:‘刀师儿聚落主,驳如是有神力,如是有威力之沙门瞿昙之语。’”
  “然而大德!余如何往驳如是有神力,如是有威力沙门瞿昙之语耶?”
  六
  “聚落主!来!汝往沙门瞿昙之处,问彼作如是言:‘大德!世尊以种种方便对家家称扬爱怜、称扬保护、称扬悲愍耶?’聚落主!若如是问沙门瞿昙,而如是答:‘诚然,聚落主!如来以种种方便,对家家称扬爱怜、称扬保护、称扬悲愍’者,则应告于彼曰:‘若然,大德!何故今世尊为饥馑难得糊口之食,白骨[充野],使给与筹符食,与大比丘众俱游行耶?世尊是为家家断绝而行,为家家之非运而行,为家家之损亡而行者。’聚落主!以此两端质问沙门瞿昙,逢此,彼则吐出不能、咽下不能。”
  七
  “唯唯!大德!”刀师儿聚落主,应诺尼乾陀若提子,从座而起,礼拜于彼,行右绕礼,即诣世尊住处,礼拜世尊,于一面坐。
  八
  于一面坐之刀师儿聚落主,白世尊曰:“大德!世尊[非]以种种方便,对家家称扬爱怜、称扬保护、称扬悲愍耶?”
  “诚然,聚落主!如来以种种方便,对家家称扬爱怜、称扬保护、称扬悲愍。”
  “若然,大德!何故今世尊为饥馑难得糊口之食,白骨[充野],使给与筹符食,与大比丘众俱游行耶?世尊为家家之断绝而行,为家家之非运而行,为家家之损亡而行。”
  九
  “聚落主!余想起于距今九十一劫前至今,余不知曾有一家行饭食之布施而有损。而且彼等家家富裕,财多宝多,金银丰裕,所得丰裕,财谷丰裕者,此等一切是源于布施,乃真实之源,自制之源。
  一〇
  聚落主!家之损亡有八种因、八种缘。家或为国王所损亡,家或为窃盗所损亡,家或为火所损亡,家或为水所损亡,或不得积蓄,或家人懒惰抛弃家业,或散溃此等之宝,成为家之黑炭(败家子),于生家,无常者为第八。聚落主!此等八种因、八种缘为家损亡之因。
  一一
  聚落主!于此等八种因、八种缘之存在,人对余虽作如是言:‘世尊是为家家之断绝而行,为家家之非运而行,为家家之损亡而行者。’聚落主!不舍此语、不舍此心、不抛弃此见,则恰如持来者之投入,如是将[入]于地狱。”
  一二
  世尊如是言已,刀师儿聚落主,白世尊曰:“殊妙哉!大德!殊妙哉!大德!……请世尊摄受余,愿归依为优婆塞。”
  第一〇 顶髻
  一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外之竹林迦兰陀园。
  二
  然其时,于王之内宫王臣集会,集合同座众人之间,起此相互之谈:“沙门释子等,于金银是净,彼等受金银、取金银。”
  三
  偶然其时,有摩利就罗伽聚落主,亦列于此集会。
  四
  时,摩利就罗伽聚落主,语此集会曰:“诸尊!勿作如是言。沙门释子等,于金银为非净,彼等不受此,彼等不取此。沙门释子等,弃摩尼、黄金及离金银。”摩利就罗伽聚落主,不能信服其集会。
  五
  因此,摩利就罗伽聚落主,来至世尊住处,礼拜世尊,坐于一面。
  六
  坐于一面之摩利就罗伽聚落主,白世尊言:“大德!于此王之内宫王臣集会中,集合同座众人之间,起此相互之谈:‘沙门释子等,于金银为净,彼等受金银、取金银。’如是言已,大德!余告此集会曰:‘诸尊!勿作如是言,沙门释子等,于金银为非净,彼等不受此、不取此,沙门释子等,弃摩尼、黄金,以离金银。’大德!余不能信服其集会。
  七
  大德!余如是所说,是说世尊之所说者耶?非以不实诽谤世尊耶?是随顺世尊之法以说明法,对任何之随顺说之同法者,勿陷于非难之境地耶?”
  “诚然,聚落主!如是之说,汝是说余之所说者,并非以不实诽谤余。随顺[余]之法以说明法,对任何随顺说之同法者,无陷于非难之境地。
  八
  聚落主!于此沙门释子等,于金银为非净,彼等不受此,彼等不取此。沙门释子等,弃摩尼、黄金,以离金银。聚落主!以金银为净者,则于五种欲亦净。聚落主!以五种欲为净者,此应视为非沙门法[之人],非释子法[之人]。
  九
  然则,聚落主!余作如是言:‘草是依草之所要者而求,薪是依薪之所要者而求,车是依车之所要者而求,人是依人之所要者而求。聚落主!无论依如何之事由,余不言求受金银。’”
  第一一 驴姓
  一
  尔时,世尊住于摩罗达国之名为郁如耶罗伽婆之摩罗达人村落。
  二
  时,婆托罗加伽聚落主,来至世尊住处,礼拜世尊,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婆托罗加伽聚落主,白世尊言:“大德!愿世尊为余说示苦之生起与灭没。”
  “聚落主!余若为汝说:‘过去世如是如是。’若对过去世说示苦之生起与灭没者,汝于此即有疑念、困惑。聚落主!余若为汝说:‘未来世应如是如是。’若对未来世说示苦之生起与灭没者,汝于此即有疑念、困惑。然则聚落主!余今坐于此处,坐于此,为汝说示苦之生起与灭没,于此当谛听,当善思惟,余即为说。”
  “唯唯,大德!……。”婆托罗加伽聚落主应诺世尊。
  四
  世尊曰:“聚落主!汝对此如何思惟?人若遭遇杀害、捕缚、没收或谴责者,如汝[之心]即生忧悲、苦恼、不安者,于郁如耶罗伽婆有此否?”
  “大德!人若遭遇杀害、捕缚、没收或谴责者,如余之心生忧悲、苦恼、不安者,于宇如耶罗伽婆有此。”
  五
  “然而聚落主!人若虽遭遇杀害、捕缚、没收、或谴责者,如汝[之心]不生忧悲、苦恼、不安者,于郁如耶罗伽婆有此否?”
  “大德!人若虽遭遇杀害、捕缚、没收、或谴责者,如余[之心]不生忧悲、苦恼、不安者,于郁如耶罗伽婆有之。”
  六
  “聚落主!某郁如耶罗伽婆人遭到杀害、捕缚、没收或谴责者,于汝[之心]生忧悲、苦恼、不安,是何因、何缘耶?聚落主!某郁如耶罗伽婆人遇到杀害、捕缚、没收、或谴责者,于汝[之心]不生忧悲、苦恼、不安,是何因、何缘耶?”
  “大德!郁如耶罗伽婆人遇到杀害、捕缚、没收、或谴责者,于予[之心]生忧悲、苦恼、不安者,乃予对彼等有欲贪。然而大德!郁如耶罗伽婆人遇到杀害、捕缚、没收或谴责者,于予[之心]不生忧悲、苦恼、不安者,余乃对彼等无欲贪。”
  “聚落主!汝有此所见、所知、所通达,即时依法投入(法),可通达过去未来之道。凡于过去世所生之苦,一切皆以欲为根本、以欲为因缘而生。此欲是苦之本。又凡于未来世,于苦之生起,皆以欲为根本、以欲为因缘而生。此欲是苦之本。”
  “大德!殊妙哉!大德!稀有哉!大德!世尊以此善巧说示,谓:‘凡苦之生,皆以欲为根本、以欲为因缘而生,此欲是苦之本。’
  七
  大德!余有一名智罗瓦西童子,住于其外之房屋。大德!余晨朝起身遣人:‘汝去寻智罗瓦西童子。’其人未还归之前,余念无他事:‘智罗瓦西童子不该有染患何病?’”
  八
  “聚落主!汝对此如何思惟?智罗瓦西童子若遭遇杀害、捕缚、没收、或谴责者,于汝[之心]当生忧悲、苦恼、不安否?”
  “大德!智罗瓦西童子若遭杀害、捕缚、没收、或谴责者,余之生命即发生异变,如何于余之心不生忧悲、苦恼、不安耶?”
  “聚落主!依此事由当亦可知:‘凡苦之生,皆以欲为根本、以欲为因缘而生,此欲是苦之本。’
  九
  聚落主!汝未曾见、闻智罗瓦西之母时,汝对智罗瓦西之母,有欲念染心或爱情否?”
  “大德!否!无此。”
  “聚落主!汝因见、闻彼女,如是汝对智罗瓦西之母,有欲念染心或爱情耶?”
  “大德!诚然。”
  一〇
  “聚落主!汝对此如何思惟?智罗瓦西之母若遇杀害、捕缚、没收、或谴责者,于汝[之心]生忧悲、苦恼、不安否?”
  “大德!智罗瓦西之母若遇杀害、捕缚、没收或谴责者,余之生命即发生异变,如何于余[之心]不生忧悲、苦恼、不安耶?”
  一一
  “聚落主!依此事由亦可得知:‘凡苦之生,皆以欲为根本、以欲为因缘而生,此欲是苦之本。’”
  第一二 王发
  二
  时,罗舍聚落主,来至世尊住处,礼拜世尊已,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罗舍聚落主,白世尊曰:“大德!余闻如是说:‘沙门瞿昙非难一切苦行,彻底谤骂一切艰难生活之苦行者。’大德!‘沙门瞿昙非难一切苦行,彻底谤骂一切艰难生活之苦行者。’如是说之彼等人众,大德!彼等是说世尊之所说耶?或以非实诬蔑世尊耶?随顺[世尊]之法以说明法随顺法者、同法者亦无陷于非难之地耶?”
  “聚落主!如是说:‘沙门瞿昙非难一切苦行,彻底谤骂一切艰难生活之苦行者。’之彼等人众,彼等说余之所说,又无以非真非实诬骂于余。”
  一
  四
  “聚落主!此等之两际边,是出家者应所避免:[一者]于诸欲专心耽着欲乐,此是依下劣鄙野之凡夫、非圣者,是伴着非利者。[二者]专心于自己之难苦,此苦痛非圣者,是伴着非利者。聚落主!如来不依此两际边,而证悟中道。此是眼、是智、[至]寂静、无上智、正觉涅槃之资者。
  五
  聚落主!如何是如来之证悟,是眼、是智、[至]寂静、无上智、正觉涅槃之资,是中道耶?此即是八支圣道,此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聚落主!此即如来之所证悟,是眼、是智、[至]寂静、无上智、正觉涅槃之资,是中道。”
  二
  六
  “聚落主!有享受此等三种诸欲者,存在于世。以何为三种耶?
  (一)
  七
  于此,聚落主!或诸欲之享受者,依非法、用暴力以求财。依非法、用暴力以求财,而自己不安乐、不喜悦,不分配、不作善业。
  (二)
  八
  然于此,聚落主!或诸欲之享受者,依非法、用暴力以求财。依非法、用暴力以求财,以使自己安乐、悦喜,[而]不分配、不作善业。
  (三)
  九
  然而于此,聚落主!或诸欲之享受者,依非法、用暴力以求财。依非法、用暴力以求财,以使自己安乐、喜悦,[且又]分配、作善业。
  (四)
  一〇
  然而于此,聚落主!或诸欲之享受者,依法、依非法,暴力、或不用暴力以求财。依法、非法,用暴力、或不用暴力以求财,使自己不安乐、不喜悦,不分配、不作善业。
  (五)
  一一
  然而于此,聚落主!或诸欲之享受者,依法、依非法,用暴力、或不用暴力以求财。依法、非法,用暴力或不用暴力以求财,使自己安乐、喜悦,[而]不分配、不作善业。
  (六)
  一二
  然而于此,聚落主!或诸欲之享受者,依法、依非法,用暴力、或不用暴力以求财。依法、依非法,用暴力、或不用暴力以求财,使自己安乐、喜悦,[且又]分配、作善业。
  (七)
  一三
  然而于此,聚落主!或诸欲之享受者,依法、不用暴力以求财。依法、不用暴力以求财,以使自己不安乐、不喜悦,[且又]不分配、不作善业。
  (八)
  一四
  然而于此,聚落主!或诸欲之享受者,依法、不用暴力以求财。依法、不用暴力以求财,以使自己安乐、喜悦,[但]不分配、不作善业。
  (九)
  一五
  然而于此,聚落主!或诸欲之享受者,依法、不用暴力以求财。依法、不用暴力以求财,以使自己安乐、喜悦,分配而作善业。然对此等之财贪着、迷却、堕罪、不见过患、不获出要而受用。
  (十)
  一六
  然而于此,聚落主!或诸欲之享受者,依法、不用暴力以求财。依法、不用暴力以求财,以使自己安乐、喜悦,分配作善业。然对此等之财不贪着、不迷却、不堕罪、见过患、获出要而受用。”
  三
  (一)
  一七
  “于此,聚落主!诸欲之享受者,依非法、用暴力以求财。依非法、用暴力以求财,而自己不安乐、不喜悦,聚落主!此诸欲之享受者,依三种理由,应被非难。依如何之三种[理由]应被非难耶?[彼]依非法、用暴力以求财,此为第一理由,应被非难。[彼]自己不安乐、不喜悦,此为第二理由,应被非难。不分配[彼财]、[又不以此]作善业,此第三理由,应被非难。
  聚落主!此诸欲之享受者,因此等三种理由,应被非难。
  (二)
  一八
  于此,聚落主!诸欲之享受者,依非法、用暴力以求财。依非法、用暴力以求财,使自己安乐、喜悦,[而但]不分配、不作善业,聚落主!此诸欲之享受者,依二种理由,应被非难;依一种理由,应被欣赏。如何依二种理由应被非难耶?[彼]依非法、用暴力以求财,此第一理由应被非难;[彼财]不分配、[又不以此]作善业,此为第二理由应被非难。如何是一种理由应被赞赏耶?彼自得安乐、喜悦,此一理由应被赞赏。
  聚落主!此诸欲之享受者,有此等二种理由应被非难,此一理由应被欣赏。
  (三)
  一九
  于此,聚落主!诸欲之享受者,依非法、用暴力以求财。依非法、用暴力以求财,而使自己安乐、喜悦,[且又]分配、作善业,聚落主!此诸欲之享受者,有一种理由应被非难,二种理由应被赞赏。如何之一种理由应被非难耶?彼依非法、用暴力以求财,此一种理由应被非难。如何依二种理由应被赞赏耶?[彼]使自己安乐、喜悦,此第一理由应被赞赏;[彼财]分配、[以此]行善业,此第二理由应被赞赏。
  聚落主!此诸欲之享受者,此之一种理由应被非难,此之二种理由应被赞赏。
  (四)
  二〇
  于此,聚落主!诸欲之享受者,依法、依非法,用暴力、或不用暴力以求财。依法、依非法,用暴力、或不用暴力以求财,使自己不安乐、不喜悦,财亦不分配、不行善业,聚落主!此诸欲之享受者,依一种理由应被赞赏,三种理由应被非难。如何之一种理由应被赞赏耶?依法,不用暴力以求财,此一种理由应被赞赏。如何之三种理由应被非难耶?依非法、用暴力以求财,此为第一种理由应被非难;使自己不安乐、不喜悦,此为第二种理由应被非难;财不分配、不作善业,此为第三种理由应被非难。
  聚落主!此诸欲之享受者,依此一种之理由应被赞赏,三种理由应被非难。
  (五)
  二一
  于此,聚落主!诸欲之享受者,依法、依非法,用暴力或不用暴力以求财。依法、依非法,用暴力或不用暴力以求财,而使自己安乐、喜悦,[而不以财]分配、不作善业,聚落主!此诸欲之享受者,依二种之理由应被[赞]赏,依二种理由应被非难。如何为二种理应被赞赏耶?依法、不用暴力以求财,此第一理由应被赞赏。使自己安乐、喜悦,此第二理由应被赞赏。如何为二种理由应被非难耶?依非法、用暴力以求财,此第一理由应被非难,[财]不分配、不作善业,此第二理由应被非难。
  聚落主!此诸欲之享受者,依此等二种理由应被赞赏,依此二种理由应被非难。
  (六)
  二二
  于此,聚落主!诸欲之享受者,依法、依非法,用暴力、或不用暴力以求财。依法、依非法,用暴力或不用暴力以求财,使自己安乐、喜悦,[而且又财]分配、作善业,聚落主!此诸欲之享受者,依三种理由应被赞赏,依一种理由应被非难。如何为三种理由应被赞赏耶?依法、不用暴力以求财,此第一理由应被赞赏;使自己安乐、喜悦,此第二理由应被赞赏;[财之]分配、作善业,此第三理由应被赞赏。如何为一种理由应被非难耶?依非法、用暴力以求财,此一种理由应被非难。
  聚落主!此诸欲之享受者,因此等三种之理由应被赞赏,此一种理由应被非难。
  (七)
  二三
  于此,聚落主!诸欲之享受者,依法、不用暴力以求财。依法、不用暴力求财,使自己安乐、不喜悦,[财]不分配、不作善业,聚落主!此诸欲之享受者,一种理由应被赞赏,二种理由应被非难。如何为一种理由应被赞赏耶?依法、不用暴力求财,此一种理由应被赞赏。如何为二种理由应被非难耶?使自己不安乐、不喜悦,此第一理由应被非难。[财]不分配、不作善业,此第二理由应被非难。
  聚落主!此诸欲之享受者,依此一种理由应被赞赏,此二种理由应被非难。
  (八)
  二四
  于此,聚落主!诸欲之享受者,依法、不用暴力以求财。依法、不用暴力求财而使自己安乐、喜悦,[而财]不分配、不作善业,聚落主!此诸欲之享受者,依二种理由应被赞赏,依一种理由应被非难。如何为二种理由应被赞赏耶?依法、不用暴力求财,此第一理由应被赞赏,使自己安乐、喜悦,此第二理由应被赞赏。如何为一种理由应被非难耶?[财]不分配、不作善业,此一种理由应被非难。
  聚落主!此诸欲之享受者,依此等二种理由应被赞赏,依此一种理由应被非难。
  (九)
  二五
  于此,聚落主!此诸欲之享受者,依法、不用暴力以求财。依法、不用暴力求财而使自己安乐、喜悦,又对其财贪着、迷着、堕罪、不见过患、不获出要,受用于[此],聚落主!此诸欲之享受者,依三种之理由应被赞赏,依一种之理由应被非难。如何为三种理由应被赞赏耶?依法、不用暴力以求财,此第一之理由应被赞赏;使自己安乐、喜悦,此第二之理由应被赞赏;[而财之]分配、作善业,此第三之理由应被赞赏。如何为一种理由应被非难耶?贪着此等之财、迷着、堕罪、不见过患、不获出要,而受用者,于此,此一种之理由应被非难。
  聚落主!此诸欲之享受者,依此三种之理由应被赞赏,此一种之理由应被非难。
  (十)
  二六
  于此,聚落主!此诸欲之享受者,依法、不用暴力以求财。依法、不用暴力以求财。以使自己安乐、喜悦;[且其]分配、作善业;又对其财不贪着、不迷却、不堕罪、见过患、获出要,而受用此,聚落主!此诸欲之享受者,依四种之理由应被赞赏。依如何四种之理由应被赞赏耶?依法、不用暴力以求财,此第一之理由应被赞赏;使自己安乐、喜悦,此第二之理由应被赞赏;[财之]分配、作善业,此第三理由应被赞赏;对此等之财不贪着、不迷却、不堕罪、见过患、获出要,受用于此,此第四种理由应被赞赏。
  聚落主!此诸欲之享受者,依此等四种理由应被赞赏。”
  四
  二七
  “聚落主!世间有此等三种艰难生活之苦行者,何等为三种耶?
  (一)
  二八
  聚落主!艰难生活之苦行者,依于信心从在家出而为无家之身,言:‘我思领得善法,我思现证胜人间法,足以为圣之特殊知见。’彼以苦虐自己,[但]不能领得善法,不能现证胜人间法,足以为圣之特殊知见。
  (二)
  二九
  然则,聚落主!此或艰难生活之苦行者,依信心从在家出而为无家之身,言:‘我思领得善法,我思现证胜人间法,足以为圣特殊之知见。’彼苦虐自己,[但]虽领得善法,而不能现证胜人间法,足以为圣特殊之知见。
  (三)
  三〇
  然而聚落主!此或艰难生活之苦行者,依信心从在家出而为无家之身,言:‘我思领得善法,我思现证胜人间法,足以为圣特殊之知见。’彼以苦虐自己,[而]领得善法,现证胜人间法,足以为圣特殊之知见。”
  五
  (一)
  三一
  “于此,聚落主!此艰难生活之苦行者,以苦虐自己,[而且]不得善法,不能现证胜人间法,足以为圣之知见,聚落主!此艰难生活之苦行者,依三种理由应被非难。依如何之三种理由,应被非难耶?以苦虐自己,此第一之理由应被非难;不得善法,此第二理由应被非难;不能现证胜人间法,足以为圣特殊之知见,此第三理由应被非难。
  聚落主!此艰难生活之苦行者,依此三种之理由应被非难。
  (二)
  三二
  于此,聚落主!此艰难生活之苦行者,以苦虐自己,[而]领得善法,但不能证胜人间法,足以为圣特殊知见,聚落主!此艰难生活之苦行者,依二种理由应被非难,依一种理由应被赞赏。依如何二种理由应被非难耶?以苦虐自己,此第一理由应被非难;不能现证胜人间法,足以为圣特殊之知见,此第二之理由应被非难。依如何一种理由应被赏赞耶?领得善法,此一种之理由应被赞赏。
  聚落主!此艰难生活之苦行者,依此二种之理由应被非难,依此一种理由应被赞赏。
  (三)
  三三
  于此,聚落主!此艰难生活之苦行者,以苦虐自己,[而]领得善法,现证胜人间法,足以为圣特殊之知见,聚落主!此艰难生活之苦行者,依一种之理由应被非难,依二种之理由应被赞赏。依如何一种之理由应被非难耶?以苦虐自己,此一种之理由应被非难。依如何二种之理由应被赞赏耶?领得善法,此第一之理由应被赞赏;现证胜人间法,足以为圣特殊之知见,此为第二种之理由应被赞赏。
  聚落主!此艰难生活之苦行者,依此一种之理由应被非难;依此二种之理由应被赞赏。”
  六
  三四
  “聚落主!此等之三是现生者、不老者、即时者。‘来看!’此之所示[导人向]于涅槃,而智者各自应得知之[法]。何者为三?
  (一)
  三五
  凡有贪欲者,由贪欲之因,[人]则怀持毁伤自己之心、怀持毁伤他人之心、怀持毁伤两者之心。[然]能排除贪欲,[人则]不怀持毁伤自己之心、不怀持毁伤他人之心、不怀持毁伤两者之心,此是现生者、不老者、即时者。‘来看!’此之所示,导[人向]于涅槃,而智者各自应得知之[法]。
  (二)
  三六
  凡有瞋恚者,由瞋恚之因,怀持毁伤自己之心、怀持毁伤他人之心、怀持毁伤两者之心。[然]排弃瞋恚,[人则]不怀毁伤自己之心、不怀毁伤他人之心、不怀毁伤两者之心,此是现生者、不老者、即时者。‘来看!’此之所示,导[人向]于涅槃,而智者各自应得知之[法]。
  (三)
  三七
  凡有愚痴者,由愚痴之因,人则怀持毁伤自己之心、怀持毁伤他人之心、怀持毁伤两者之心。[然而]排弃愚痴,[人]则不怀持毁伤自己之心、不怀持毁伤他人之心、不怀持毁伤两者之心,此是现生者、不老者、即时者。‘来看!’此之所示,导[人向]于涅槃,而智者各自应得知之[法]。
  聚落主!此等之三种,是现生者、不老者、即时者。‘来看!’此之所示,导[人向]于涅槃、而智者各自应得知之[法]。”
  三八
  [世尊]如是言已,罗舍聚落主白世尊曰:“殊妙哉!大德!殊妙哉!大德!……请世尊摄受余,愿归依为优婆塞。”
  第一三 波罗牢(可意)
  一
  一时,世尊住拘利耶一名曰郁多罗之拘利耶人之村落。
  二
  时,婆多利耶聚落主,来至世尊住处,礼拜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婆多利耶聚落主,白世尊曰:“大德!我曾闻此:‘沙门瞿昙知于幻。’大德!‘沙门瞿昙知于幻’,如是言之彼人等,大德!彼等言世尊之所说,无以非实诬世尊耶?是随顺说明世尊之法耶?其随顺法者、同法者,亦无陷于非难之地耶?大德!吾等不欲诬谤世尊。”
  三
  “聚落主!‘沙门瞿昙知于幻’,如是谈之彼等人众,彼等是谈余之所谈,并无以非实诬谤余,说明随顺余之法,任何随顺说者、同法者,亦无陷于非难之地。”
  四
  “尊者!虽言‘是真实’,然[者],我等对此沙门、婆罗门之言:‘沙门瞿昙知于幻,沙门瞿昙是幻士。’不予相信。”
  “聚落主!如是言‘沙门瞿昙知于幻’者,彼以‘世尊正如是、善逝正如是’,作如是言:‘沙门瞿昙是幻士。’然者,聚落主!于此,当向汝反问,依汝适当之所思,且回答。
  一
  (一)
  五
  聚落主!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聚落主!汝知拘利耶人垂髻之佣夫耶?”
  “大德!余知拘利耶垂髻之佣夫。”
  六
  “聚落主!汝对此作如何思惟?拘利耶人垂髻之佣夫,是以何为其目的耶?”
  “大德!彼拘利耶人为防止盗贼,彼拘利耶人为传信使。大德!拘利耶人垂髻之佣夫,是以此为其目的。”
  七
  “聚落主!汝对此作如何思惟?汝知拘利耶人垂髻之佣夫,彼等是戒德者,或是污戒者耶?”
  “大德!余以拘利耶人垂髻之佣夫,是污戒恶法[之徒]。知凡世间之污戒恶法[之徒]者,其中即有拘利耶垂髻之佣夫。”
  八
  “聚落主!‘婆多利耶聚落主,知拘利耶人垂髻之佣夫是污戒恶法[之徒]。[若然],如是言婆多利耶聚落主亦是污戒恶法[之徒]者。’彼语是正语耶?”
  “大德!否,不然。大德!拘利耶垂髻之佣夫与余不同,拘利耶垂髻之佣夫与余不同法。”
  九
  “聚落主!汝婆多利耶聚落主,知拘利耶垂髻之佣夫是污戒恶法[之徒],婆多利耶聚落主,得非是污戒恶法[之徒]。何故不得[说]:‘如来知幻而非为幻士。’聚落主!余知于幻,[知]于幻之果,亦知其如何履行幻者,身坏命终之后,堕于离去处、恶趣、极堕处、地狱。
  (二)
  一〇
  聚落主!余知于生命之破坏,[知]于生命破坏之果,亦知其如何履行生命破坏者,身坏命终后,堕于离去处、恶趣、极堕处、地狱。
  一一
  聚落主!余知于不与取……
  一二
  聚落主!余知于诸欲邪行……
  一三
  聚落主!余知于妄语……
  一四
  聚落主!余知于两舌……
  一五
  聚落主!余知于粗语……
  一六
  聚落主!余知于绮语……
  一七
  聚落主!余知于贪欲……
  一八
  聚落主!余知于瞋恚……
  一九
  聚落主!余知于邪见……
  二
  二〇
  聚落主!某某沙门、婆罗门有如是谈、如是见者:‘凡任何人破坏生命者,皆于现生感受苦忧。凡任何人不与取者,皆于现生感受苦忧。凡任何人于诸欲邪行者,皆于现生感受苦忧。凡任何人妄语者,皆于现生感受苦忧。’
  (一)
  二一
  然则,聚落主!于此见有人挂华鬘、着耳环、善沐浴、善化妆、理须发、[对]女子之欲望充满犹如王者。关于此者,人言曰:‘看!此者所作为何?挂华鬘、着耳环、善沐浴、善化妆、理须发、[对]女子之欲望充满犹如王者。’他人答曰:‘看!此者压伏王者之敌,而断却生命,王者欢喜以物赐彼。所以,此人挂华鬘、着耳环……犹如王者。’
  (二)
  二二
  然而聚落主!于此见有人被粗索将手坚缚于后、剃光头发,打恶声之鼓,由街至街、由十字路至十字路而巡绕,再牵出南门外,于都之南方被刎颈。关于此者,人言曰:‘看!此者所作为何?彼被粗索将手坚缚于后、剃其头发,打恶声之鼓,由街至街,由十字路至十字路而巡绕,再牵出南门外,于都之南方被刎颈耶?’他人曰:‘看!此王者之敌而断女人或男人之生命,因此,王乃捕捉彼,行如是之处刑。’
  二三
  聚落主!汝对此作如何思惟?汝曾见如是事否?或曾得闻耶?”
  “吾等得见且已闻,又曾得闻。”
  二四
  “于此,聚落主!某某沙门婆罗门如是谈、如是见:‘凡人破坏生命者,皆于现生感受苦忧。’彼等是语真实耶?抑语妄耶?”
  “大德!是语妄。”
  “凡语妄之虚事,是戒德者耶?抑污戒者耶?”
  “大德!是污戒者。”
  “凡污戒恶德之徒,是履邪行耶?抑履正行耶?”
  “大德!是履邪行。”
  “凡履邪行者,是邪见耶?抑正见耶?”
  “大德!是邪见。”
  “凡邪见之徒,适于信赖耶?”
  “大德!不然。”
  (三)
  二五
  “然则,聚落主!于此,或见有人挂华鬘、着耳环……犹如王者。关于此者,人言曰:‘看!此者所作为何?挂华鬘、着耳环……犹如王者。’他人对此曰:‘看!此者压伏王之敌,持来重宝,王者欢喜而赐彼物。因此,此者挂华鬘、着耳环……犹如王者。’
  (四)
  二六
  然则,聚落主!于此见有人被粗索将手坚缚于后,被刎其颈。关于此者,人言曰:‘看!此者所作为何?被以粗索将手坚缚于后……以刎其颈。’他人对此曰:‘看!此者于村落或森林将不与之物窃取而去,因此王者捕彼,以受如是之处刑。’
  二七
  聚落主!汝对此作如何思惟?汝曾见如是事耶?或曾得闻耶?”
  “吾等得见且已闻,又曾得闻。”
  二八
  “于此,聚落主!某某沙门、婆罗门如是言、如是见:‘凡人不与取者,皆于现于现生感受忧苦。’彼等语真实语耶?抑语虚妄耶?”
  ………
  “大德!不然。”
  (五)
  二九
  “然则聚落主!于此,或见有人挂发鬘、着耳环……犹如王者。关于此者,人谓曰:‘看!此者所作何事?而挂华鬘、着耳环……犹如王者耶?’他人对此曰:‘看!此者与王者之敌妇女子相交,王者喜欢,以赐物于此者,因之,此者挂华鬘、着耳环……犹如王者。’
  (六)
  三〇
  然则,聚落主!于此或见有人被粗索将手坚缚于后……被刎其颈。关于此者,人言曰:‘看!此者所作何事?被粗索将手坚缚于后……被刎其颈耶?’他人对此曰:‘看!此者与良家之妇、良家之少女相交,因之彼为王者所捕捉,以行如是之刑。’
  三一
  聚落主!汝对此作如何思惟?汝曾见如是事或得闻耶?”
  “吾等得见且已闻,又曾得闻。”
  三二
  “于此,聚落主!某某沙门、婆罗门如是言、如是见:‘凡人于诸欲行邪者,皆于现生感受苦忧。’彼等是语真实耶?抑语虚妄耶?”
  …………
  “大德!不然。”
  (七)
  三三
  “然则,聚落主!于此,或见有人挂华鬘、着耳环……犹如王者。关于此者,人言曰:‘看!此者所作何事?挂华鬘、着耳环……犹如王者耶?’他人对此曰:‘看!此者以语妄语而博王者笑,王者欢喜以物赐此者,因之,此者挂华鬘、着耳环……犹如王者。’
  (八)
  三四
  然则,聚落主!于此或见有人被粗索将手坚缚于后……被刎其颈。关于此者,人言曰:‘看!此者所作何事?被粗索将手坚缚于后……被刎其颈耶?’他人对此曰:‘看!此者损及居士又居士子之利益,因之,为王者所捕,以行如是之刑。’
  三五
  聚落主!汝对此作如何思惟?汝曾见如是事或得闻耶?”
  “吾等得见且已闻,又曾得闻。”
  三六
  “于此,聚落主!某某沙门婆罗门如是谈、如是见:‘凡人语虚妄者,皆于现生感受苦忧。’彼等是语真实耶?抑语虚妄耶?”
  “大德!是语虚妄。”
  “凡语虚妄事者,是戒德者耶?抑污戒者耶?”
  “大德!是污戒者。”
  “凡污戒恶德之徒,是履邪行耶?抑履正行耶?”
  “大德!是履邪行。”
  “凡履邪行者,是邪见耶?抑正见耶?”
  “大德!是邪见。”
  “凡邪见之徒,适于信赖否?”
  “大德!不然。”
  三
  三七
  “殊妙哉!大德!稀有哉!大德!
  余有休息之家,于中有卧床、有座榻、有水瓶、有油灯,于此,若有沙门或婆罗门之安居者,则余以应能力,与彼相分享。大德!昔有种种意见,种种信仰,种种嗜好之四位教师,于此家休息入安居。
  (一)
  三八
  有一教师乃如是言、如是见曰:‘无施与、无供牺牲、无祭祀、无作善业、作恶业之异熟果报。无此世、无他世、无母、无父,亦无化生之有情。达于沙门婆罗门之正位,履正行,自证知此世与他世,皆无能示知于世者。’
  (二)
  三九
  有一教师乃如是言、如是见,而曰:‘有施与、有供牺牲、有祭祀、有作善业、作恶业之异熟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母、有父、有化生之有情。达于沙门、婆罗门之正位,履正行,自证知此世与他世,皆有能示知于[世]者。’
  (三)
  四〇
  有一教师乃如是言、如是见,而曰:‘作者,令作者;断割者,令断割者;苦者,令苦者;忧者,令忧者;疲者,令疲者;栗者,令栗者;生命破坏者、不与取者、破墙壁侵入者、掠夺者、窃盗者、追剥者、犯他人之妻者、妄语者、[一切]所作,皆非恶作。即以剃刀附于车轮之端,将此大地之生类作成一肉团、一肉块,以此为因缘,亦无恶[生],无由恶来之果。若至恒河之南岸者,杀、令杀,断割、令断割,苦、令苦,以此为因缘,不[生]恶,无由恶来之果。若至恒河之北岸,施、令施,供牺牲、令供牺牲者,以此为因缘,不[生]福,无由福来之果。施与、调御、自制、语真实、亦不[生]福,无由福来之果。’
  (四)
  四一
  有一教师乃如是言、如是见,而曰:‘作者、令作者,断割者、令断割者,苦者、令苦者,忧者、令忧者,疲者、令疲者,栗者、令栗者,破坏生命者,不与取者、破墙壁而侵入者、掠夺者、窃盗者、追剥者,犯他人之妻者,妄语者,[一切]所作,皆为恶作。以剃刀附于车轮之端,将此大地之生类作成一肉团、一肉块者,以此为因缘,有生恶、有由恶来之果。若至恒河之南岸,杀、令杀,断割、令断割,苦、令苦者,以此为因缘,有[生]恶、有由恶来之果。若至恒河之北岸,施、令施,供牺牲、令供牺牲者,以此为因缘,有[生]福、有由福来之果。施与、调御、自制、语真实、有[生]福、有由福来之果。’
  四二
  大德!此于余起疑、起惑,而曰:‘此等诸尊沙门、婆罗门中,结果何者语真实?何者语虚妄耶?’”
  “聚落主!汝之疑是理,汝之惑是理,然而只于所惑汝起疑。”
  “大德!余如是信仰世尊,愿世尊说法,以除弃余疑惑之法。”
  四
  四三
  “聚落主!有法三昧,于此,汝若心获三昧者,如是,汝则舍弃此疑念法。聚落主!何者为法三昧耶?
  (一)
  四四
  聚落主!于此,有圣弟子,弃生命之破坏,禁生命之破坏;弃不与取,禁不与取;弃欲邪行,禁欲邪行;弃妄语,禁妄语;弃两舌语,禁两舌语;弃粗语,禁粗语;弃绮语,禁绮语;弃贪欲为无贪欲,弃瞋恚为无瞋恚心,弃邪见为正见。
  聚落主!此圣弟子如是离贪欲、离瞋恚、不迷着,正知正念,与慈俱生之心,遍满一方而住。同第二方、同第三方、同第四方[遍满]而住。如是上下横[直],于一切处一切事情之下,与慈俱生一切具有之世界,无量广大远行,以无怨心、无恚之心充满而住。如彼所思量:‘凡此教师之谓:无施与、无供牺牲……而此示知于[世]者皆无,如是言、如是见。好!此导师之语虽是真实,然而余有余之保证,此余于脆者、或强者、即任何者亦无妨碍,幸福于此世他世两处,摄护于身、于语、于心,身坏命终之后,可生于善趣天界故。’彼生喜乐,喜乐于彼而生欢悦,欢悦之彼身轻安,身轻安之彼享受安乐,心安乐者即获定。聚落主!此乃法三昧。汝若于此获心三昧者,如是,汝则舍此疑惑之法。
  (二)
  四五
  聚落主!此圣弟子如是离欲贪、离瞋恚……与慈俱生之心……以无恚心遍满而住。彼作如是思量:‘凡此教师之谓:有施与、有供牺牲……此示知于世者皆有,如是言、如是见。此教师之语虽是真实……可生于善趣天界故。’彼生喜乐……获定。聚落主!此是法三昧。汝若于此获心三昧,如是,汝则舍此疑惑之法。
  (三)
  四六
  聚落主!此圣弟子如是离欲贪、离瞋恚……与慈俱生之心……以无恚心遍满而住。彼作如是思量:‘凡此教师之谓作、令作者,断割、令断割者……无由福来之[果],如是言、如是见。好!此教师之语虽是真实……可生于善趣天界故。’彼生喜乐……获定。聚落主!此是法三昧。汝若于此获心三昧者,如是汝则舍弃疑惑之法。
  (四)
  四七
  聚落主!此圣弟子如是离欲贪、离瞋恚……与慈俱生之心……以无恚之心遍满而住。彼作如是思量:‘凡此教师之谓:作、令作者;断割者、令断割者……有由福来之[果],如是言、如是见。此教师之语虽是真实……可生于善趣天界故。’彼生喜乐……是定。聚落主!此是法三昧。汝若于此获心三昧者,如是汝则舍弃此疑惑之法。
  五
  (一)
  四八
  聚落主!于此圣弟子如是离欲贪、离瞋恚、不迷着、正知正念,与慈俱生之心遍满一方而住,与喜俱生之心遍满一方而住,与舍俱生之心遍满一方而住。彼作如是思量:‘凡此教师之谓:无施与、无供牺牲……此示知于世者皆无,如是言、如是见。好!教师之语虽是真实,然余有余之保证,此余于脆者,或强者,即任何者,皆无妨碍,幸福于[此世他世之]两处,摄护于身、于语、于意,身坏命终之后,可生于善趣天界故。’彼生喜乐……彼喜乐而生欢悦,彼欢悦而身得轻安,彼身轻安以享安乐,安乐之心乃获定。聚落主!此是法三昧。汝若于此获心三昧者,如是,汝则舍弃此疑惑。
  (二)
  四九
  聚落主!此圣弟子如是离欲贪、离瞋恚……与悲俱生之心……与喜俱生之心……与舍俱生之心……无恚心之心遍满而住。彼作如是思量:‘凡此教师之谓:有施与、有供牺牲……示知于世者皆有,如是言、如是见。此教师之语虽是真实……可生于善趣天界故。’于彼生喜乐……是获定。聚落主!此是法三昧。汝若于此获心三昧者,如是,汝则舍弃此疑惑之法。
  (三)
  五〇
  聚落主!此圣弟子如是离欲贪、离瞋恚……与悲俱生之心……与喜俱生之心……与舍俱生之心……以无恚心之遍满而住。彼作如是思量:‘凡此教师之谓:作者、令作者,断割者、令断切者……无由福来之果,如是言、如是见。好!此教师之语虽真实……可生于善趣天界故。’于彼生喜乐……是获定。聚落主!此是法三昧。汝若于此获心三昧者,如是,汝则舍弃此疑惑之法。
  (四)
  五一
  聚落主!此圣弟子如是离欲贪、离瞋恚……与悲俱生之心……与喜俱生之心……与舍俱生之心……以无恚之心遍满而住。彼作如是思量:‘凡此教师之谓:作者、令作者,断割者、令断切者……有由福来之果,如是言、如是见。好!此教师之语虽真实……可生于善趣天界故。’于彼生喜乐……是获定。聚落主!此是法三昧。汝若于此获心三昧者,如是,汝则舍弃此疑惑之法。”
  五二
  世尊如是说已,婆多利耶聚落主,白世尊曰:“殊妙哉!大德!……自今日起愿归依世尊为优婆塞。”
  聚落主相应(终)
  其摄颂曰:
       暴恶布吒与战士
       象马与西地方人
       说教螺贝家顶髻
       驴姓王发波罗牢
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17 册 No. 0006 相应部经典(第42卷-第47卷)
  第九 无为相应
  第一品
  [一]第一 身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无为与达无为之道,于此且谛听。
  二
  诸比丘!何者为无为耶?诸比丘!贪欲之坏灭、瞋恚之坏灭、愚痴之坏灭,诸比丘!此称为无为。
  三
  诸比丘!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向于身之念,诸比丘!此称为无为之道。
  四
  如是,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无为,说达无为之道。
  五
  诸比丘!凡以利益所愿、有慈念之师,应为诸弟子作垂示慈悲者,余皆为汝等而作。
  六
  诸比丘!思念此等之树下、此等之空屋,不得放逸、不得有后日之悔,此是余为汝等之教诫。”
  [二]第二 止观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无为与达无为之道,于此且谛听。
  二
  诸比丘!何者为无为耶?诸比丘!贪欲之坏灭、瞋恚之坏灭、愚痴之坏灭,诸比丘!称此谓无为。
  三
  诸比丘!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诸比丘!止与观,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三]第三 有寻
  ※三
  诸比丘!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诸比丘!有寻有伺三昧、无寻唯伺三昧、无寻无伺三昧,此称为达无为之道也。
  [四]第四 空
  ※三
  诸比丘!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五]第五 念处
  ※三
  诸比丘!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四念处。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六]第六 正勤
  ※三
  诸比丘!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四正勤。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七]第七 如意足
  ※三
  诸比丘!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四如意足。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八]第八 根
  ※三
  诸比丘!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五根。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九]第九 力
  ※三
  诸比丘!何者又为达无为之道耶?五力。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十]第十 觉支
  ※三
  诸比丘!何者又为达无为之道耶?七觉支。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
  [一一]第十一 道
  ※三
  诸比丘!何者又为达无为之道耶?八支圣道。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四
  诸比丘!如是,余为汝等说无为,说达无为之道。
  五
  诸比丘!以愿有慈念之师,应为诸弟子利益之作垂示慈悲者,余皆为汝等而作。
  六
  诸比丘!思念此等之树下、此等之空屋,不得放逸、不得日后有悔。此是余为汝等之教诫。”
  涅槃相应之第一品(终)
  其摄颂曰:
       身与三昧寻
       以及空念处
       正勤如意定
       根力并觉支
       依道为十一
  第二品
  [一二]第一 无为
  一 止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无为与达无为之道。于此且谛听。
  二
  诸比丘!何者为无为耶?诸比丘!贪欲之坏灭、瞋恚之坏灭、愚痴之坏灭,诸比丘!此称为无为。
  三
  诸比丘!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诸比丘!止,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四
  诸比丘!如是,余为汝等说无为,说达无为之道。
  五
  诸比丘!以愿有慈念之师,应为诸弟子之利益作垂示慈悲者,以此余皆为汝等而作。
  六
  诸比丘!思念此等之树下、此等之空屋,不得放逸、不得有后日之悔,以此是余为汝等之教诫。”
  二 观
  三
  “诸比丘!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诸比丘!观,此称谓达无为之道。
  三 六种三昧
  ※三
  诸比丘!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诸比丘!有寻有伺三昧,称此谓达无为之道。
  …………(一)
  四
  ※三
  诸比丘!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无寻唯伺三昧。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二)
  五
  ※三
  诸比丘!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无寻无伺三昧。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三)
  六
  ※三
  诸比丘!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空三昧。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四)
  七
  ※三
  诸比丘!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无相三昧。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五)
  八
  ※三
  诸比丘!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无愿三昧。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六)
  九~一二 四念处
  ※三
  诸比丘!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而(一)……于受观受而住(二)……于心观心而住(三)……于法观法而住(四)精勤于正知、正念,于世以制御贪欲忧恼者。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一三~一六 四正勤
  ※三
  诸比丘!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未起诸恶不善之法,令之不起(一)……已起诸恶不善之法,令之舍弃(二)……未起诸善之法,令之生起(三)……已起诸善之法,令之住立、不丧失、生长、扩大、增修、完成(四),以生起愿望努力精进,对初心有力以显勤苦。比丘等!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一七~二〇 四如意足
  ※三
  诸比丘!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增修欲定勤行完具之如意足(一)……增修精进定勤行完具之如意足(二)……增修心定勤行完具之如意足(三)……增修思惟定勤行完具之如意足(四)。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二一~二五 五根
  ※三
  诸比丘!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尽,以增修倾向于舍弃之信根(一)……增修精进根(二)……增修念根(三)……增修定根(四)……增修慧根(五)。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二六~三〇 五力
  ※三
  诸比丘!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尽,以增修倾向于舍弃之信力(一)……增修精进力(二)……增修念力(三)……增修定力(四)……增修慧力(五)。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三一~三七 七觉支
  ※三
  诸比丘!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尽,以增修倾向于舍弃之念觉支(一)……增修择法觉支(二)……增修精进觉支(三)……增修喜觉支(四)……增修轻安觉支(五)……增修定觉支(六)……增修舍觉支(七)……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三八~四五 八正道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无为与达无为之道,于此且谛听。
  二
  诸比丘!何者为无为耶?贪欲之坏灭、瞋恚之坏灭、愚痴之坏灭。诸比丘!此称为无为。
  三
  诸比丘!又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尽,以增修倾向于舍弃之正见(一)……增修正思惟(二)……增修正语(三)……增修正业(四)……增修正命(五)……增修正精进(六)……增修正念(七)……增修正定(八)……诸比丘!此称为达无为之道。
  四
  诸比丘!如是,余为汝等说无为,说达无为之道。
  五
  诸比丘!凡以愿有慈念之师,应为诸弟子之利益作垂示慈悲者,以此一切余为汝等而作。
  六
  诸比丘!思念此等之树下、此等之空屋,诸比丘!不得放逸、不得有后日之悔,此为余为汝等之教诫。”
  [一三]第二 终极(下无)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究竟与达究竟之道,于此且谛听。
  二
  诸比丘!何者为究竟耶?以下相同于无为之详说也。
  [一四]第三 无漏(无流)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无漏与达无漏之道……
  [一五]第四 真谛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真谛与达真谛之道……
  [一六]第五 彼岸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彼岸与达彼岸之道……
  [一七]第六 巧妙(听细)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巧妙与达巧妙之道……
  [一八]第七 极难见(难见)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极难见与达极难见之道……
  [一九]第八 不老(无坏)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不老与达不老之道……
  [二〇]第九 坚牢(无争)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坚牢与达坚牢之道……
  [二一]第十 照见(无失)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照见与达照见之道……
  [二二]第十一 无譬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无譬与达无譬之道……
  [二三]第十二 无戏论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无戏论与达无戏论之道……
  [二四]第十三 寂静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寂静与达寂静之道……
  [二五]第十四 甘露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甘露与达甘露之道……
  [二六]第十五 极妙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极妙与达极妙之道……
  [二七]第十六 安泰(止)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安泰与达安泰之道……
  [二八]第十七 安稳(安)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安稳与达安稳之道……
  [二九]第十八 爱尽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爱尽与达爱尽之道……
  [三〇]第十九 不思议(希有)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不思议与达不思议之道……
  [三一]第二〇 稀有(未曾有)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稀有与达稀有之道……
  [三二]第二一 无灾(无枉)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无灾与达无灾之道……
  [三三]第二二 无灾法(无灾)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无灾法与达无灾法之道……
  [三四]第二三 涅槃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涅槃与达涅槃之道……
  [三五]第二四 无损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无损与达无损之道……
  [三六]第二五 离欲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离欲与达离欲之道……
  [三七]第二六 清净(净)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清净与达清净之道……
  [三八]第二七 解脱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解脱与达解脱之道……
  [三九]第二八 非住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非住与达非住之道……
  [四〇]第二九 灯明(洲)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灯明与达灯明之道……
  [四一]第三十 窟宅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窟宅与达窟宅之道……
  [四二]第三一 庇护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庇护与达庇护之道……
  [四三]第三二 归依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归依与达归依之道……
  [四四]第三三 到彼岸(能度)
  一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到彼岸与达到彼岸之道,于此且谛听。
  二
  诸比丘!又何者为到彼岸耶?诸比丘!贪欲之坏灭、瞋恚之坏灭、愚痴之坏灭。诸比丘!此称为达到彼岸。
  三
  诸比丘!又何者为达到彼岸之道耶?向于身之念。诸比丘!此称为达到彼岸之道。
  四
  诸比丘!如是,余为汝等说到彼岸,说达到彼岸之道。
  五
  诸比丘!凡以愿有慈念之师,应为诸弟子之利益作垂示慈悲者,此一切余为汝等而作。
  六
  诸比丘!思念此等之树下、此等之空屋,诸比丘!不得放逸、不得有后日之悔者,此余为汝等之教诫。”
  二~四五
  [与无为之详说同]
  其摄颂曰:
       无为究竟及无漏
       真谛彼岸与巧妙
       难见不老并坚牢
       照见无譬无戏论
       寂静甘露与极妙
       安泰安稳及爱尽
       不思议稀有无灾
       无灾法此诸涅槃
       如来善逝之所说
       无损无欲与清净
       解脱非住并灯明
       窟宅庇护与归依
       如此之行到彼岸
  无为相应(终)
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17 册 No. 0006 相应部经典(第42卷-第47卷)
  第十 无记说相应
  第一 谶摩长老尼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卫陀林给孤独长者之游园。
  二
  其时,偶然谶摩长老尼游行于拘萨罗国,于舍卫城与沙计多中间之多罗那越赌地方入安居。
  三
  时,波斯匿拘萨罗王由沙计多往舍卫城,于沙计多与舍卫城中间之多罗那越赌取一夜之宿。
  四
  波斯匿拘萨罗王呼一臣曰:“汝,臣下!于此多罗那越睹,如今日余应表敬意[趋访]见沙门或婆罗门。”
  “唯然,唯然,大王!”彼臣应诺波斯匿拘萨罗王,虽察遍多罗那越睹,亦未发现彼波斯匿拘萨罗王以表敬意[趋访]之沙门或婆罗门。
  五
  彼臣见谶摩尼于多罗那越睹入安居。见已,彼至波斯匿拘萨罗王之处,告王曰:“大王!于多罗那越睹无有大王表敬意[趋访]之沙门或婆罗门;但大王!有一名谶摩比丘尼,是彼世尊、应供、正遍觉者之女弟子,而此大姊谓是:‘贤者、能者、多闻之智者、巧说者、善良之即慧者。’扬好名声,大王可对彼尼表敬意。”
  六
  于是,波斯匿拘萨罗王至彼谶摩比丘尼之处,礼拜彼尼,坐于一方。
  七
  坐于一方之波斯匿拘萨罗王向谶摩比丘尼曰:“大姊!如来死后,犹存在否?”
  “大王!谓‘如来死后存在’者,此非世尊之所记说。”
  八
  “然则,大姊!如来死后不存在耶?”
  “大王!谓‘如来死后不存在’者,此亦非世尊之所记说。”
  九
  “然则,大姊!如来死后,为存在又不存在耶?”
  “大王!谓‘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者,此亦非世尊之所记说。”
  一〇
  “然则,大姊!如来死后为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
  “大王!‘如来死后,为非存在或非不存在’,此亦非世尊之所记说。”
  一一
  “如是问:‘大姊!如来死后存在否?’汝言:‘大王!世尊不记说如来死后存在。’……‘如来死后不存在耶?’……‘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耶?’……‘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世尊对此不为记说者,为何之因?为何之缘耶?”
  一二
  “然则,大王!就此反问于汝,依汝认为适当者以回答。
  一三
  大王!汝对此以作如何思惟?于汝以谁之计算者、或说印者、或说数者,有能计算恒河之沙:‘沙有几何数量或沙有几百数量,或沙有几百千数量耶?’”
  “大姊!否,此不能。”
  一四
  “然则,于汝以谁之计算者、或说印者、或说数者,有能计算大海之水:‘水有几何计量,或水有几百斗量,或水有几百千斗量耶?’”
  “大姊!否,此为不能。”
  “此何故耶?”
  “大姊!海量大而甚深,不可测,难计量。”
  一五
  “是于此同理,大王!无论以如何之色示如来,如来对此色已舍弃,如断其根,[切断]多罗树之干,非为存在者,是未来之不生者。大王!如来譬如大海,脱离色之测量,甚深、不可测、难计量。故不适言如来死后是存在;亦不适言如来死后不存在;亦不适言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亦不适言如来死后,不存在又非不存在。
  一六~一九
  无论以如何之受……以如何之想……以如何之行……以如何之识示如来,如来对此受……想……行……识已予舍弃……大王!如来譬如大海,脱离受之测量……脱离想之测量……脱离行之测量……脱离识之测量,甚深、不可测、是难量。故不适谓:如来死后存在;亦不适谓:如来死后,不存在;亦不适谓: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亦不适谓: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二〇
  时,波斯匿拘萨罗王欢喜、随受谶摩比丘尼之所说,从座而起,礼拜彼尼,行右绕礼后离去。
  二一
  波斯匿拘萨罗王其后至世尊之住处,礼拜世尊坐于一面。
  二二
  坐于一面之波斯匿拘萨罗王,白世尊曰:“大德!如来死后存在否?”
  “大王!‘如来死后存在’者,此是余所未记说。”
  二三
  “然则,大德!如来死后不存在耶?”
  “大王!‘如来死后,不存在’者,此亦非余所记说。”
  二四~二五
  然则,大德!……(参照九、十两节)
  二六
  “大德!问‘如来死后,存在耶?’答以:‘大王!余未记说如来死后之存在。’……‘如来死后不存在耶?’……‘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耶?’……‘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大德!世尊对此未予记说者,其为何因?为何其缘耶?”
  二七
  “然则,大王!就此反问于汝,依汝认为适当者以作返答。
  二八
  大王!汝对此作如何思惟?于汝以谁之计算者、或说印者、或说数者,对恒河之沙……(参照一三节)
  二九
  然则,于汝以谁之计算者、或说印者、或说数者、以能计算大海之水……(参照一四节)
  三〇~三四
  同于此理,大王!以如何之色……以如何之受……以如何之想……以如何之行……以如何之识,以示如来,如来对此已予舍弃……故不适谓:如来死后存在……不存在……存在又不存在……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三五
  “大德!殊妙哉!大德!稀有哉!师之女弟子于此第一之句,意义与意义、文言与文言,相接近、相亲和,皆无相违。
  三六
  大德!于此,余一时曾至谶摩比丘尼之处,以问此义;彼大姊亦为余与世尊同是以此句此文,说明此义。殊妙哉!大德!稀有哉!大德!师与女弟子于此第一之句,意义与意义、文言与文言,相接近、相亲和,皆无相违。大德!今吾等欲离去,吾等多作务、多所作。”
  “大王!如今,即汝当作之时。”
  三七
  于是,波斯匿拘萨罗王欢受随喜世尊之所说,即从座起,礼拜世尊,右绕离去。
  第二 阿㝹罗陀
  一
  尔时,世尊住毗舍离城之大林重阁讲堂中。
  二
  偶尔,尊者阿罗陀,住于世尊旁侧之林间小舍中。
  三
  时,众多外道普行沙门等,来至尊者阿罗陀之处,与彼会释,交换亲切殷勤之谈话后,坐于一面。
  四
  坐于一面之彼外道普行沙门,告尊者阿罗陀曰:“友阿罗陀!彼[无]上人、最上人、最上无双之如来,以示此[如来]者,于此等四种事处所示:‘如来死后存在’或‘如来死后不存在’或‘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或‘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友等!彼[无]上人、最上人、最上无双之如来,以示此[如来]者,于此等四种事处之外。所示[四种事处]者:‘如来死后存在……非不存在。’”
  作斯言已,彼等外道普行沙门,告尊者阿罗陀曰:“彼比丘出家不久之新参、或是愚蒙无能之长老。”
  五
  时,彼等外道普行沙门,以新参愚蒙之言,斥尊者阿罗陀,即从座起而离去。
  六
  尊者阿罗陀于此等外道普行沙门离去未久之时,心生思念:“彼等外道普行沙门,若再来问余时,将如何作答?余为此等普行沙门,以言世尊之所言,无以非实诽谤世尊耶?随顺世尊之法,而说明法,任何随顺法者、同法者,亦无陷于非难之地耶?”
  七
  于是,尊者阿罗陀,诣至世尊住处,礼拜世尊,坐于一面。
  八
  坐于一面之尊者阿罗陀,白世尊曰:“大德!余住于世尊傍侧之林间小舍中。大德!时有众多之外道普行沙门来余之处……告余曰:‘友阿罗陀,彼无上人、最上人、最上无双之如来……’作斯言已,大德!余告彼等外道普行沙门曰:‘友等!彼[无]上人、最上人、最上无双人之如来……。’作斯言已,大德!彼外道普行沙门言余曰:‘彼比丘出家未久之新参,或是愚蒙无能之长老。’时,彼等外道普行沙门……即从座起而离去。
  九
  余于此等外道普行沙门离去未久之时,心生思念:‘彼等外道普行沙门……同法者,皆无陷于非难之地耶?’”
  一〇
  “阿罗陀!色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然则,凡是无常者,此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然则,凡是无常、苦而变坏之法,‘此是吾所[有],此是吾,此是吾之我。’之认识为是耶?”
  “否,大德!此非[是]。”
  “受……想……行……识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然则,凡是无常、苦而变坏之法,‘此是吾所[有],此是吾,此是吾之我。’之认识为是耶?”
  “否,大德!此非[是]。”
  一一
  “然则!于此,阿罗陀!应以如是正智如实见,凡过去未来现在之色,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胜、或远或近,一切色乃‘此非吾所有,此非吾,此非吾之我。’应以如是正智如实见。凡过去未来现在之受……想……行……识,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胜、或远或近,一切识为‘此非吾所有,此非吾,此非吾之我。’
  一二
  阿罗陀!如是见之有闻圣弟子,厌嫌于色、厌嫌于受、厌嫌于想、厌嫌于识;厌嫌者则离欲,由离欲而解脱,于解脱则‘我解脱’之智生,当即证知:于生已尽、梵行已住、应作已作、更不如是再生。
  一三
  阿罗陀!汝对此作如何思惟:‘以认识色是如来’耶?”
  “否,大德!不然。”
  “以受……以想……以行……以认识识是如来耶?”
  “否,大德!不然。”
  一四
  “阿罗陀!汝对此作如何思惟?以认识色有如来耶?”
  “否,大德!不然。”
  “认识于色之外有如来否?”
  “否,大德!不然。”
  一五
  “以受……于受之外……
  一六
  以想……于想之外……
  一七
  以行……于行之外……
  一八
  认识识有如来耶?”
  “否,大德!不然。”
  “认识识之外有如来耶?”
  “否,大德!不然。”
  一九
  “阿罗陀!汝对此作如何思惟?以认识色、受、想、行、识是如来耶?”
  “否,大德!不然。”
  二〇
  “阿罗陀!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认识此如来是无色、无受、无想、无行、无识者否?”
  “否,大德!不然。”
  二一
  “于此,汝阿罗陀!正由于现法不真实,确实得见如来者,以示彼无上人、最上人、最上无双之如来,或以示:‘如来死后存在’或‘如来死后,不存在’或‘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或‘如来死后,非存在亦非不存在’,此等四种事之外,以此记说为是?”
  “否,大德!不然。”
  二二
  “阿罗陀!善哉,善哉!阿罗陀!于过去于现在,余皆以教导令知苦与苦灭。”
  第三 舍利弗——拘絺罗 第一(住者)
  一
  一时,尊者舍利弗与尊者大拘絺罗,住于波罗奈[城外]仙人堕处之鹿苑中。
  二
  时,尊者大拘絺罗于日暮时分,独从思维而起,来到尊者舍利弗住处,与尊者舍利弗共会见,交换亲诚殷勤之话后,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尊者大拘絺罗,告尊者舍利弗曰:“友舍利弗!如来死后存在耶?”
  “友!‘如来死后存在’者,此是世尊所不记说。”
  四
  “然则友!如来死后是不存在耶?”……
  五
  “然则友!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耶?”……
  六
  “然则友!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
  七
  如是问“友!‘如来死后存在耶?’汝言:‘友!世尊不记说如来死后存在。’……世尊不记说此,是何因?何缘耶?”
  八
  “‘如来死后存在’者,友!此则住著于色。‘如来死后不存在’,友!此则住著于色。‘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友!此则住著于色。‘如来死后,非存在亦非不存在’,友!此则住著于色。
  九~一二
  ‘如来死后存在、不存在、存在又不存在、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友!此则住著于受……想……行……识。
  一三
  友!如来不记说此,即是此因、此缘。”
  第四 舍利弗——拘絺罗 第二(生起)
  一
  一时,尊者舍利弗与尊者大拘絺罗……
  二~七
  “……世尊不记说此,是何因?何缘耶?”
  八~一二
  “友!对色……受……想……行……识不能如实知、见者,对色……受……想……行……识之生起,不能如实知、见者,对色……受……想……行……识之灭不能如实知、见者,对达到色……受……想……行……识灭之道,不能如实知、见者,则有‘如来死后存在’,有‘如来死后不存在’,有‘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一三~一七
  友!对色……受……想…行……识如实知、见者,对色受想行识之生起,如实知、见者,对色受想行识之灭如实知、见者,对到达色、受、想、行、识灭之道,如实知、见者,则无有‘如来死后存在’,无有‘如来死后不存在’,无有‘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无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一八
  友!此为如来所不记说之因、之缘。”
  第五 舍利弗——拘絺罗 第三(爱情)
  一
  一时,尊者舍利弗与尊者大拘絺罗……
  二~七
  “……世尊不记说此,是何因?何缘耶?”
  八~一二
  “友!对于色……对于受……对于想……对于行……对于识不离贪者、不离欲者、不离爱情者、不离渴者、不离热恼者、不离爱者,始有‘如来死后存在’,有‘如来死后不存在’,有‘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一三~一七
  友!对于色……对于受……对于想…对于行……对于识离贪者、离欲者、离爱情者、离渴者、离热恼者、离爱者,则无有‘如来死后存在’,无有‘如来死后不存在’,无有‘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无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一八
  友!此为如来所不记说之因、之缘。”
  第六 舍利弗——拘絺罗 第四(喜悦)
  一
  一时,尊者舍利弗与尊者大拘絺罗……
  二
  时,尊者舍利弗日暮时分,独从思惟而起,去往尊者大拘絺罗住处,与彼共会面,交换亲爱殷勤之谈话后,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尊者舍利弗,问于尊者大拘絺罗曰:“友拘絺罗!‘友!如来死后存在者是如何耶?’汝言:‘如来死后存在者,乃世尊所不记说。’……问于:‘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者,是如何耶?’汝言:‘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者,亦是世尊所不记说。’世尊不记说此,是何因?何缘耶?”
  一
  ※四
  “友!以色……受……想……行……识为乐,以识为喜,以识为快,对识之灭不能如实知、见者,始有‘如来死后存在’……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五
  友!不以色……受……想……行……不以识为乐、不以识为喜、不以识为快,对识之灭如实知、见者,则无有‘如来死后存在’……无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六
  友!此为世尊不记说之因、之缘。”
  二
  七
  “然则友!世尊不记说此,还有其他之事由否?”
  “友!有。
  八
  友!以有为乐、以有为喜、以有为快,对有之灭不能如实知、见者,则有‘如来死后存在’……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九
  友!不以有为乐,不以有为喜,不以有为快,对有之灭如实知、见者,则无有‘如来死后存在’……无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一〇
  友!此亦世尊所不记说之因、之缘。”
  三
  一一
  “然则友!世尊不记说此者,尚有其他之事由否?”
  “友!有。
  一二
  友!以取为乐,以取为喜,以取为快,对取之灭不能如实知、见者,则有‘如来死后存在’……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一三
  友!不以取为乐,不以取为喜,不以取为快,对取之灭如实知、见者,则无有‘如来死后存在’……无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一四
  友!此亦世尊对此未予记说之因,亦为其缘。”
  四
  一五
  “然则友!世尊不记说此,尚有其他之事由否?”
  “友!有。
  一六
  友!以爱为乐,以爱为喜,以爱为快,对爱之灭不能如实知、见者,则有‘如来死后存在’……‘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一七
  友!不以爱为乐,不以爱为喜,不以爱为快,对爱之灭如实知、见者,则无有‘如来死后存在’……无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一八
  友!此亦世尊所不记说之因,亦是其缘。”
  五
  一九
  “然则友!世尊不记说此,尚有其他之事由否?”
  “如今于此,友舍利弗!从此,汝更复何所愿?友舍利弗!得爱尽解脱之比丘,无为其施设而有增长。”
  第七 目犍连(处)
  ※二
  时,婆蹉姓之普行沙门,来至尊者大目犍连住处……
  三
  坐于一面之婆蹉姓普行沙门,问尊者大目犍连曰:“尊者目犍连!世间是常恒耶?”
  “婆蹉!以‘世间为常恒’者,此为世尊所不记说。”
  四
  “然则,尊者目犍连!世间是无常耶?”
  “婆蹉!以‘世间为无常’者,此亦世尊所不记说。”
  五
  “尊者目犍连!世间是有边耶?”
  “婆蹉!以‘世间为有边’者,此世尊所不记说。”
  六
  “然则,尊者目犍连!世间是无边耶?”
  “婆蹉!以‘世间为无边’者,此亦世尊所不记说。”
  七
  “尊者目犍连!是命即身耶?”
  “婆蹉!是‘即命即身’者,此世尊所不记说。”
  八
  “然则,尊者目犍连!命与身为各别耶?”
  “婆蹉!‘命与身为各别’者,此亦世尊所不记说。”
  九
  “尊者目犍连!如来死后是存在耶?”
  “婆蹉!‘如来死后存在’者,此世尊所不记说。”
  一〇
  “然则,尊者目犍连!如来死后不存在耶?”
  “婆蹉!‘如来死后,不存在’者,此世尊所不记说。”
  一一
  “尊者目犍连!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耶?”
  “婆蹉!‘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者,此世尊所不记说。”
  一二
  “然则,尊者目犍连!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
  “婆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者,此亦世尊所不记说。”
  一三
  “尊者目犍连!外道普行沙门等对如是问,或以‘世间为常恒’,或以‘世间为无常’,或以‘世间为有边’,或以‘世间为无边’,或以‘即命即是身’,或以‘命与身各别’,或以‘如来死后存在’,或以‘如来死后不存在’,或以‘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或以‘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如是之释答,是以何为因?以何为缘耶?
  一四
  尊者目犍连!然则,而向沙门瞿昙作如是之问,或不以‘世间为常恒’,或不以‘世间为无常’……或不以‘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而作如是之释答者,是以何为因?以何为缘耶?”
  一五
  “婆蹉!外道普行沙门等,是以眼为‘此是我所有,此是我此是我之我’,作如是认识。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为‘此是我所有,此是我,此是我之我’,作如是认识。以故,外道普行沙门等,作如是问,或以‘世间是常恒’……或以‘世间是无常’……或以‘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作如是释答。
  一六
  婆蹉!如来、应供、正遍智者,对眼不作如是认识:‘此是我所有,此是我,此是我之我。’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不如是认识:‘此是我所有,此是我,此是我之我。’是故,如来对如是问,或不以‘世间为常恒’,或不以‘世间为无常’……或不以‘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释答。”
  一七
  时,婆蹉姓之普行沙门,从座而起,往世尊住处……
  一八
  坐于一面之婆蹉姓普行沙门,白世尊曰:“尊瞿昙!世间为常恒耶?”
  “婆蹉!‘世间是常恒’者,此乃余所不记说。”
  一九~二六
  ……[参照四~一二]
  二七
  “尊瞿昙!如来死后,是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
  “婆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者,此亦余所不记说。”
  二八
  “尊瞿昙!外道普行沙门等,对如是问,或以‘世间是常恒’,或以‘世间是无常’……或以‘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作如是之释答,是以何为因?以何为缘耶?尊瞿昙!然而尊瞿昙对如是问,或不以‘世间是常恒’,或不以‘世间是无常’……或不以‘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作如是释答者,是以何为因?以何为缘耶?”
  二九
  “婆蹉!外道普行沙门等,于眼作:‘此是我所有,此是我,此是我之我。’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于意作:‘此是我所有,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识。是故外道普行沙门等对如是问,即作如是释答:‘世间是常恒’,或以‘世间是无常’……或以‘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三〇
  如来、应供、正遍智者,于眼不作如是认识:‘此是我所有,此是我,此是我之我。’于耳……鼻……舌……身……意,不作如是认识:‘此是我所有,此是我,此是我之我。’是故,如来对如是问,或不以‘世间是常恒’,或不以‘世间是无常’……或不以‘是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释答。”
  三一
  “殊妙哉!尊瞿昙!稀有哉!尊瞿昙!乃师与其弟子,于此第一之句,意义与意义,文言与文言,相接近、相亲和,无以相违背者。
  三二
  于此,尊瞿昙!余时而至沙门大目犍连住处,以问此义。沙门目犍连亦与尊瞿昙同以此句此文,用以说明此义。殊妙哉!尊瞿昙!稀有哉!尊瞿昙,乃师与其弟子,于此第一之句,意义与意义、文言与文言,相接近、相亲和,无以相违背者。”
  第八 婆蹉(系缚)
  ※二
  时,婆蹉姓之普行沙门,来至世尊住处……
  三
  坐于一面之婆蹉姓普行沙门,白世尊曰:“尊瞿昙!世间是常恒耶?”
  “婆蹉!谓‘世间是常恒’者,此乃余所不记说。”
  四~一一
  [参阅第七经四~一一]。
  一二
  “然则,尊瞿昙!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
  “婆蹉!谓‘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者,此亦余所不记说。”
  一三
  “尊瞿昙!外道普行沙门等对如是问,或以‘世间是常恒’,或以‘世间是无常’……或以‘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作如是释答,是以何因?以何缘耶?然而尊瞿昙之于如是问,或不以‘世间是常恒’……或‘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如是释答者,是何因?何缘耶?”
  一四
  “婆蹉!外道普行沙门等,以认识色为我,或认识我有色,或认识我中有色,或色中有我。认识受……想……行……识是我,或认识我有识,或我中有识,或识中有我。故外道普行沙门之于如是问即作如是答,或以‘世间是常恒’,或以‘世间是无常’……或以‘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一五
  婆蹉!如来、应供、正遍智者,不认识色为我、或我为色;不认识我中有色,或色中有我。不认识受……想……行……识是我,不认识我有识,或我中有识,或识中有我。故如来之于如是问,不作如是答,或以‘世间是常恒’,或以‘世间是无常’……或以‘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等。”
  一六
  时,婆蹉姓之普行沙门,从座而起,赴往尊者大目犍连住处……
  一七
  坐于一面之婆蹉姓普行沙门,告于尊者大目犍连曰:“尊者目犍连!世间是常恒耶?”
  “婆蹉!谓‘世间是常恒’者,此世尊所不记说。”
  一八~二六
  [参阅第七经四~一一]
  二七
  “然则,尊者目犍连!如来死后,是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
  “婆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者,此亦世尊所不记说。”
  二八
  “尊者目犍连!外道普行沙门等之于如是之问,即作如是答:或以‘世间是常恒’,或以‘世间是无常’……或以‘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者,是何因、何缘耶?然而尊者目犍连!对尊瞿昙之如是问,即不作如是答,或以‘世间是常恒’,或以‘世间是无常’……或以‘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等者,是何因、是何缘耶?”
  二九
  “婆蹉!外道普行沙门认识以色是我,或我为色,或认识我中有色,或色中有我。认识受……想……行……识是我,或认识我是识,或我中有识,或识中有我。故外道普行沙门等对如是问,即如是答:或以‘世间是常恒’,或以‘世间是无常’……或以‘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三〇
  婆蹉!如来、应供、正遍智者,不认识以色为我,不认识我为有色,或我中有色,或色中有我,不认识以受……想……行……识为我,亦不认识我为有识,或我中有识,或识中有我。以故如来对如是之问,不作如是答:或‘世间是常恒’,或‘世间是无常’……或‘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三一
  “妙哉!尊者目犍连!稀有哉!尊者目犍连!乃师与其弟子,于此第一之句,意义与意义,文句与文句,相接近、相亲近,而无相违背。
  三二
  于此,尊者目犍连!余时而诣沙门瞿昙住处,以问此义。沙门瞿昙亦与尊者目犍连同以此句、此文,以说明此义。殊妙哉!尊者目犍连!稀有哉!尊者目犍连!乃师与其弟子,于此第一之句,意义与意义,文句与文句,相接近、相亲和,而无相违背。”
  第九 论议堂
  ※二
  时,婆蹉姓之普行沙门,诣世尊住处,与世尊共会面……
  三
  坐于一面之婆蹉普姓行沙门,白世尊曰:“尊瞿昙!往昔之时,众多之种种外道沙门、婆罗门、普行沙门,集会于此论议堂者之间,起此谈论:
  四
  ‘此富兰那迦叶拥有群众,为一群之师,知名、誉高,为一派之始祖,为众人所笃敬,说彼或弟子之远逝、死去者等之出生事,谓出生于如此如此之处,出生于如此如此之处。说彼弟子之上士、最上士、最上无双者,其弟子之远逝、死去者之出生事,谓:出生于如此如此之处,出生于如此如此之处。
  五
  此又末迦利瞿舍罗……
  六
  此又尼乾陀若提子……
  七
  此又散若耶毗罗提子……
  八
  此又波浮陀迦旃延……
  九
  此又阿耆多翅舍钦婆罗……
  一〇
  此又沙门瞿昙拥有群众,为一群之师,知名、誉高,为一派之始祖,众人所笃敬,或说彼弟子之远逝、死去者等之出生事,谓出生于如此如此之处,出生于如此如此之处。说彼之弟子之上士、最上士、最上无双者,其弟子之远逝、死去者之出生事,谓出生如此如此之处,出生如此如此之处。然则,彼对其[弟子]如是说:断渴爱、毁结缚、善灭憍慢,以尽苦际。’
  一一
  尊瞿昙!于此余有疑惑,有困迷:‘如何而了知沙门瞿昙之法耶?’”
  一二
  “婆蹉!汝足以疑惑,足以困迷。故汝于疑惑之处生困迷。婆蹉!余于出生者说示,有其燃源,不说示无有燃源。
  一三
  婆蹉!恰如火之有燃源则燃,无燃源则不燃。同于此理,余于出生说示有燃源,不说示无有燃源。”
  一四
  “然则,尊瞿昙!有火焰时,为风所吹,可至远处。此时,尊瞿昙说示以何为薪源耶?”
  “婆蹉!有火焰时,可至远处。婆蹉!余谓:此风是薪源。婆蹉!风即为此时之薪源。”
  一五
  “然而,尊瞿昙!又,有情或时而舍此身以出生为他身。尊瞿昙!说示以何为此薪源耶?”
  “婆蹉!有情或时而舍此身,出生于彼之身。婆蹉!对此余说‘爱’为薪源。婆蹉!爱于此时即为其薪源。”
  第十 阿难(我是有)
  ※二
  时,婆蹉姓之普行沙门,来至世尊住处,与世尊共会面……
  三
  坐于一面之婆蹉姓普行沙门,白世尊曰:“尊瞿昙!我是有者如何?”
  作如是言时,世尊默然。
  “然则,尊瞿昙!我是无者如何?”
  世尊再次默然。于是,婆蹉姓普行沙门即从座起而离去。
  四
  时,婆蹉姓普行沙门离去未久,尊者阿难白世尊曰:“大德!何故世尊对婆蹉姓普行沙门之质问,不予回答耶?”
  五
  “阿难!余若对婆蹉姓普行沙门之问:‘我是有耶?’答为‘我是有’者,阿难!此则与常住论者之彼沙门婆罗门等相同。
  六
  然而,阿难!又余若对婆蹉姓普行沙门之问:‘我是无耶?’答为‘我是无’者,阿难!此则与断灭论者之彼沙门婆罗门等相同。
  七
  阿难!余若对婆蹉姓普行沙门之问:‘我是有耶?’答为‘我是有’者,则顺应余以智慧所发现之‘一切法是无我’否?”
  “大德!不然。”
  八
  “阿难!余若对婆蹉姓普行沙门之问:‘我是无耶?’答为:‘我是无。’者,阿难!此愚昧之婆蹉姓以‘先前余非有我耶?其我如今则无。’则更增迷却。”
  第一一 诜陀
  一
  尔时,尊者诜陀迦旃延,住于那地迦村之砖瓦家。
  二
  时,婆蹉姓之普行沙门,去至尊者诜陀迦旃延住处,与尊者诜陀迦旃延共相会面,交换亲爱殷勤之话后,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婆蹉姓普行沙门,问尊者诜陀迦旃延曰:“尊迦旃延!如来死后存在耶?”
  “婆蹉!以‘如来死后存在’者,此为世尊所不记说。”
  四
  “然则,尊迦旃延!如来死后不存在耶?”
  “婆蹉!以‘如来死后不存在’者,此亦世尊所不记说。”
  五
  “然则,尊迦旃延!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耶?”
  “婆蹉!以‘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者,此亦世尊所不记说。”
  六
  “然则,尊迦旃延!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
  “婆蹉!‘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者,此亦世尊所不记说。”
  七
  “如是问:‘尊迦旃延!如来死后存在耶?’‘婆蹉!汝言:如来死后存在,乃世尊所不记说。’
  八
  如是问:‘尊迦旃延!如来死后不存在耶?’‘婆蹉!汝言:如来死后不存在,乃世尊所不记说。’
  九
  作如是问:‘尊迦旃延!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耶?’‘婆蹉!汝言:如来死后是存在又不存在,乃世尊所不记说。’
  一〇
  作如是问:‘尊迦旃延!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婆蹉!汝言: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乃世尊所不记说。’
  一一
  尊迦旃延!沙门瞿昙对此不予记说,是以何因、以何缘耶?”
  一二
  “婆蹉!凡说示依有因、有缘者,言有色、言无色、言有想、言无想、言非想非非想,其因、其缘一切之一切灭尽全无所残存,则依何以说示于此,说示或有色、或无色、或有想、或无想、或非想非非想耶?”
  一三
  “尊迦旃延!汝出家有几何之久耶?”
  “友,不久,是三年。”
  一四
  “友!若于此期间有此之智慧者,此则甚巨大,况且胜于此者耶!”
  无记说相应(终)
  其摄颂曰:
       谶摩长老尼
       及阿㝹罗陀
       舍利弗三经
       至于拘絺罗
       目犍连婆蹉
       论议堂阿难
       诜陀之此等
       共是一一经
  六处篇相应终
  其摄颂曰:
       六处以及受
       女人阎浮车
       并沙门出家
       乃至目犍连
       质多聚落主
       无为不记说
       此等共十种
       十力石山逃出
       涅槃大海之果
       八支圣道水湛
       胜者语河长运
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17 册 No. 0006 相应部经典(第42卷-第47卷)
  大篇
  第一 道相应
  第一 无明品
  [一]第一 无明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二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
  “大德!”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世尊说曰:
  三
  “诸比丘!无明为前,因生不善法,而随生无惭无愧。诸比丘!随无明于无智者生邪见。有邪见则生邪思惟,有邪思惟则生邪语,有邪语则生邪业,有邪业则生邪命,有邪命则生邪精进,有邪精进则生邪念,有邪念则生邪定。
  四
  诸比丘!以明为前,因生善法,随生惭愧。诸比丘!随明于有智者则生正见,有正见则生正思惟,有正思惟则生正语,有正语则生正业,有正业则生正命,有正命则生正精进,有正精进则生正念,有正念则生正定。”
  [二]第二 半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释迦国,名萨伽罗之释迦村。
  二
  时,具寿阿难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大德!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此是梵行之半。”
  三
  “阿难!勿作是言,阿难!勿作是言。阿难!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皆是梵行。阿难!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之比丘,应期许于修习八支圣道,多修习八支圣道。
  四
  阿难!云何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耶?
  阿难!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见。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思惟。[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语。[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业。[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命。[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精进。[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阿难!如是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习八支圣道。
  五
  阿难!应依此理而得知: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此悉皆为梵行。阿难!以我为善知识,故有生法之众生,解脱生;有老法之众生,解脱老;有死法之众生,解脱死;有愁、悲、苦、忧、恼法之众生,解脱愁、悲、苦、忧、恼。阿难!应依此理而知,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此悉皆为梵行。”
  [三]第三 舍利弗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时,具寿舍利弗来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白世尊曰:
  “大德!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此悉皆为梵行。”
  三
  “善哉!善哉!舍利弗!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此悉皆为梵行。舍利弗!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之比丘,期望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
  四
  舍利弗!云何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耶?
  舍利弗!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见。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思惟。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语。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业。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命。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精进。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念。依远离、依灭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定。舍利弗!如是,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之比丘,以修习八支圣道,以多修八支圣道。
  五
  舍利弗!依此理而知:有善知识、善伴群、善随从者,此悉皆为梵行。舍利弗!以我为善知识,故有生法之众生,以解脱生;有老法之众生,以解脱老;有死法之众生,以解脱死;有、愁、悲、苦、忧、恼法之众生,以解脱愁、悲、苦、忧、恼。舍利弗!依此理而知: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此皆为梵行也。”
  [四]第四 婆罗门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时,具寿阿难,清晨时分着下衣,持衣钵,入舍卫城乞食。
  三
  具寿阿难见生闻婆罗门,乘白马车出舍卫城。系以白马,配以白庄严、白车、白眷属、白绊、白刺棒、白伞盖、白帽、白衣、白履,挥白拂扇。众人见此曰:“嗟夫!梵乘,是梵乘色。”
  四
  时,具寿阿难,往舍卫城乞食。食后由乞食归来,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大德!我于此处,清晨时分,着下衣,持衣钵,入舍卫城乞食。大德!我见生闻婆罗门乘遍白之马车,出舍卫城。系以白马、配以白庄严、白车、白眷属、白绊、白刺棒、白伞盖、白帽、白衣、白履、挥白拂扇。众人见此言曰:‘嗟夫!梵乘,梵乘色。’大德!此法、律,能称为梵乘施设否?”
  世尊说曰:
  “阿难!能。阿难!此八支圣道之增上语,亦称为:梵乘、法乘、无上之胜伏。
  五
  阿难!以修习多修习正见,为究尽调伏于贪,为究尽调伏于瞋,为究尽调伏于痴。阿难!以修习多修习正思惟,为究尽调伏贪,为究尽调伏瞋,为究尽调伏痴。阿难!以修习多修习正语,为究尽调伏贪,为究尽调伏瞋,为究尽调伏痴。阿难!以修习多修习正业,为究尽调伏贪,为究尽调伏瞋,为究尽调伏痴。阿难!以修习多修习正命,为究尽调伏贪,为究尽调伏瞋,为究尽调伏痴。阿难!以修习多修习正精进,为究尽调伏贪,为究尽调伏瞋,为究尽调伏痴。阿难!以修习多修习正念,为究尽调伏贪,为究尽调伏瞋,为究尽调伏痴。阿难!以修习多修习正定,为究尽调伏贪,为究尽调伏瞋,为究尽调伏痴。阿难!以修习多修习正定,为究尽调伏贪,为究尽调伏瞋,为究尽调伏痴。
  阿难!应依此理而知,此八支圣道之增上语,亦称为:梵乘、法乘或无上之胜伏。”
  世尊作如是说,如是说之善逝师,更作如是说:
       信慧诸法轭     常时为自辕
       惭轴意为縻     护念为御者
       戒资具为车     静虑以为眼
       精进而为轴     舍三昧为辕
       无欲为覆具     无瞋害舍离
       如是为兵器     忍辱以为铠
       以趣于安稳     以此已具足
       为无上梵乘     智士出世间
       一向伏贪等
  [五]第五 何义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时,众多比丘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彼诣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此处异学之修行者,问我等曰:‘诸友等!为何于沙门瞿昙处以修梵行耶?’大德!如是之问,我等答彼异学之修行者曰:‘友等!为遍知于苦,于世尊之处修梵行。’大德!以如是之问,我等如是答者,是说世尊之所说耶?或无以非实诽谤世尊耶?以法随法说耶?无以堕同法论者、随法论者于呵责处耶?”
  四
  “诸比丘!对如是之问,汝等作如是之答者,乃说我所说,无以不实诽谤于我。以法随法说,无堕同法论者随法论者于呵责处。诸比丘!为遍知于苦,乃于我处修梵行。
  诸比丘!若异学之修行者,对汝等作如是问:‘友等!又遍知此苦,是有道、有迹耶?’诸比丘!若如是问者,汝等对彼异学之修行者,应如是答:‘友等!遍知此苦,是有道有迹。’
  五
  诸比丘!遍知此苦,云何为有道?云何有迹耶?即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遍知此苦,有此道、此迹。
  六
  诸比丘!若如是问者,汝等对彼异学之修行者,应如是作答。”
  [六]第六 一比丘(一)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梵行,所谓梵行者,大德!何为梵行?何为梵行之究尽耶?”
  “比丘!此八支圣道即梵行。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比丘!贪欲之灭尽、瞋恚之灭尽、愚痴之灭尽,此即梵行之究尽。”
  [七]第七 一比丘(二)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言贪欲之调伏、瞋恚之调伏、愚痴之调伏者,大德!贪欲之调伏、瞋恚之调伏、愚痴之调伏者,是何者之增上语耶?”
  “比丘!贪欲之调伏、瞋恚之调伏、愚痴之调伏者,乃涅槃界之增上语。以此说诸漏之灭尽。”
  四
  如是谈已。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言不死,不死者、大德!云何为不死耶?云何为达不死之道耶?”
  “比丘!贪欲之灭尽,瞋恚之灭尽,愚痴之灭尽者,此名之为不死。此即八支圣道,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
  [八]第八 分别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分别说示八支圣道,谛听,当善思念之,我宣说。”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曰:
  “唯唯!大德!”
  世尊说曰:
  三
  “诸比丘!云何为八支圣道耶?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
  四
  诸比丘!云何为正见耶?诸比丘!苦之智、苦集之智、苦灭之智、顺苦灭道之智是。诸比丘!此名之为正见。
  五
  诸比丘!云何为正思惟耶?诸比丘!出离之思惟、无恚之思惟、无害之思惟是。诸比丘!此名之为正思惟。
  六
  诸比丘!云何为正语耶?诸比丘!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诸比丘!此名之为正语。
  七
  诸比丘!云何为正业耶?诸比丘!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非梵行。诸比丘!此名之为正业。
  八
  诸比丘!云何为正命耶?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断邪命,于正命为活命。诸比丘!此名之为正命。
  九
  诸比丘!云何为正精进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为不令生而起志欲、精进、发勤,以持策心。为断已生之恶不善法,而起志欲、[精进、发勤,策心以持]。为令未生之善法使令生起,而起志欲,[精进、发勤、以持策心]。以往已生之善法,令不忘失,而倍修习、广修习,为使令圆满,以起志欲、精进、发勤、持策心。诸比丘!此名之为正精进。
  一〇
  诸比丘!云何为正念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以随观身,而热诚、正知、具念、以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以随观受,而热诚、正知、具念、以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心以随观心,而热诚、正知、具念、以世间之贪忧而住;于法以随观心、而热心、正知、其念、以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诸比丘!此名之为正念。
  一一
  诸比丘!云何为正定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与乐,具足初静虑而住。寻伺寂静故内净、为心一趣,由无寻无伺之三摩地生喜与乐,具足第二静虑而住。离喜故,于舍而住,正念正知、以身集正受,如诸圣者之所宣说,有舍有念之乐住,即具足第三静虑而住。断乐、断苦故,及已灭忧与喜故,成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具足第四静虑而住。诸比丘!此名之为正定。”
  [九]第九 芒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诸比丘!譬如以稻之芒,或麦之芒向斜、以手足触踏,手足坏而出血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诸比丘!以芒向斜故。
  诸比丘!如是彼比丘,以见向邪道,修习向邪,以破坏无明而生明,从而现证涅槃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诸比丘!以见向邪之故。
  三
  诸比丘!譬如稻芒,或有麦芒之向正,以手足触踏,手足坏而出血者,有是处。何以故?诸比丘!芒向正故。
  诸比丘!如是彼比丘,见向正道,修习向正,破坏无明以生明,而现证涅槃,有是处。何以故!诸比丘!见向正故。
  四
  诸比丘!云何比丘,以见向正,道之修习向正,破坏无明以生明,现证涅槃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思惟。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语。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业。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命。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精进。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之此比丘,以见向正,道之修习向正,破坏无明以生明,现证涅槃。”
  [一〇]第十 难提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时,修行者难提,来诣世尊住处。诣已,与世尊相俱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修行者难提,白世尊曰:
  “瞿昙!修习、多习几何之法者,可以到涅槃、达涅槃、究竟于涅槃耶?”
  四
  “难提!修习、多习八法者,可以到涅槃、达涅槃、究竟于涅槃。以何为八耶?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难提!修习多习此八法者,可以到涅槃、达涅槃、究竟于涅槃。”
  五
  如是说已,修行者难提白世尊曰:
  “妙哉!瞿昙!妙哉!瞿昙![瞿昙譬如倒者之扶起,如覆者之露现,如教迷者以道,暗中举灯火,使有眼者见色。如是尊瞿昙以种种方便显示于法。我于此当归依尊瞿昙与法及比丘众。]尊瞿昙!请容受我自今起,至命终归依为优婆塞。”
  第一 无明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无明以及半
       舍利弗与婆罗门
       何义与二比丘
       分别、芒、难提
  第二 住品
  [一一]第一 住(一)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诸比丘!我欲宴默半月,除持食者之一人外,任何人勿至我处。”
  “唯唯!大德!”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除持食者一人之外,无任何人诣世尊住处。
  三
  时,世尊经半月由宴默起,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我始现等觉时,依住于住分而住。
  四
  其时,我了知:以邪见为缘有所受,以正见为缘有所受,[以邪思惟为缘有所受,以正思惟为缘有所受,以邪语为缘有所受,以正语为缘有所受,以邪业为缘有所受,以正业为缘有所受,以邪命为缘有所受,以正命为缘有所受,以邪精进为缘有所受,以正精进为缘有所受,以邪念为缘有所受,以正念为缘有所受,]以邪定为缘有所受,以正定为缘有所受,以寻思为缘有所受,以想为缘有所受。
  五
  志欲未寂静,寻思未寂静,想未寂静,以彼为缘有所受。志欲已寂静,寻思未寂静,想未寂静,以彼为缘有所受。志欲已寂静,寻思已寂静,想未寂静者,以彼为缘有所受。志欲已寂静,寻思已寂静,想已寂静,以彼为缘有所受。
  六
  为得未得者,而有精进。已逮得其处,则以彼为缘有所受。”
  [一二]第二 住(二)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诸比丘!我欲宴默三月,[除持食者之一人外、任何人勿至我处]。”
  “唯唯!大德!”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除持食者之一人外,任何人勿至世尊住处]。
  三
  时,世尊经三月由宴默起,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我始现等觉之时,依住于住分而住。
  四
  我其时,了知:以邪见为缘有所受,以邪见之寂静为缘有所受,以正见为缘有所受,以正见之寂静为缘有所受,[以邪思惟为缘有所受,以邪思惟之寂静为缘有所受,以正思惟为缘有所受,以正思惟之寂静为缘有所受,以邪语为缘有所受,以邪语之寂静为缘有所受,以正语为缘有所受,以正语之寂静为缘有所受,以邪业为缘有所受,以邪业之寂静为缘有所受,以正业为缘有所受,以正业之寂静为缘有所受,以邪命为缘有所受,以邪命之寂静为缘有所受,以正命为缘有所受,以正命之寂静为缘有所受,以邪精进为缘有所受,以邪精进之寂静为缘有所受,以正精进为缘有所受,以正精进之寂静为缘有所受,以邪念为缘有所受,以邪念之寂静为缘有所受,以正念为缘有所受,以正念之寂静为缘有所受,]以邪定为缘有所受,以邪定之寂静为缘有所受,以正定为缘有所受,以正定之寂静为缘有所受,以志欲为缘有所受,以志欲之寂静为缘有所受,以寻思为缘有所受,以寻思之寂静为缘有所受,以想为缘有所受,以想之寂静为缘有所受。
  五
  志欲未寂静,寻思未寂静,想未寂静者,以彼为缘有所受。志欲已寂静,寻思未寂静,想未寂静者,以彼为缘有所受。志欲已寂静,寻思已寂静,想未寂静者,以彼为缘有所受。志欲已寂静,寻思已寂静,想已寂静者,以彼为缘有所受。
  六
  为未得者而得有精进,已逮得其处,以彼为缘有所受。”
  [一三]第三 有学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时,有一比丘,诣世尊居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有学,所言有学者,大德!云何为有学耶?”
  四
  “比丘!于此处成就有学之正见、[成就有学之正思惟、成就有学之正语、成就有学之正业、成就有学之正命、成就有学之正精进、成就有学之正念、]成就有学之正定。比丘!如是者,则称之为有学。”
  [一四]第四 生起(一)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诸比丘!修习、多修八法者,则未生者亦生起,但除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之不出现。
  三
  以何为八耶?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修习、多修此八法者,则未生者亦生起,但除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之不出现。”
  [一五]第五 生起(二)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诸比丘!修习、多修八支者,则未生者亦生起,但除善逝之不调伏。
  三
  以何为八耶?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修习、多修此八法者,则未生者亦生起,但除善逝之不调伏。”
  [一六]第六 清净(一)
  一~二
  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若能对八法清净、鲜白、无垢、离染者,则未生者亦生起,但除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之不出现。
  四
  以何为八耶?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能对此八法,清净、鲜白、无垢、离染者,则未生者亦生起,但除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之不出现。”
  [一七]第七 清净(二)
  一~二
  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于此八法能清净[鲜白、无垢、离染者,则未生者亦生起],但除善逝之不调伏。
  四
  以何为八耶?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于此八法,能清净[鲜白、无垢、离染者,则未生者亦生起],但除善逝之不调伏。”
  [一八]第八 鸡林精舍(一)
  一
  如是我闻。一时,具寿阿难与具寿跋陀罗住巴连弗色鸡林精舍。
  二
  时,具寿跋陀罗日晚时分,由宴默起,到具寿阿难住处。至已,与具寿阿难相俱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具寿跋陀罗,向具寿阿难言曰:
  “友阿难!所言非梵行、非梵行者,友!云何为非梵行耶?”
  “善哉,善哉!友跋陀罗!友跋陀罗!汝之善诱导、善辩才、善所问。
  四
  友跋陀罗!汝如是问:‘友阿难!所言非梵行、非梵行者,友!云何为非梵行耶?’”
  “友!如是。”
  五
  “友!八支邪道为非梵行,谓: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是。”
  [一九]第九 鸡林精舍(二)
  一~二
  巴连弗色因缘。
  三
  “友阿难!所言梵行,梵行者,友!云何为梵行?云何为梵行之究竟耶?”
  “善哉,善哉!友跋陀罗!友跋陀罗!汝善诱导,善辩才,善所问。
  四
  友跋陀罗!汝如是问:‘友阿难!所言梵行,梵行者,友!云何为梵行?云何为梵行之究竟耶?’”
  “友!如是。”
  五
  “友!八支圣道为梵行。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友!贪欲之灭尽、瞋恚之灭尽、愚痴之灭尽为梵行之究竟。”
  [二〇]第十 鸡林精舍(三)
  一~二
  巴连弗色因缘。
  三
  “友阿难!所言梵行、梵行者,云何为梵行?云何为梵行者?云何为梵行之究竟耶?”
  “善哉,善哉!友跋陀罗。友跋陀罗!汝之善诱导、善辩才、善所问。
  四
  友跋陀罗!汝如是问:‘友阿难!所言梵行、梵行者,友!云何为梵行?云何为梵行者?云何为梵行之究竟耶?’”
  “友!如是。”
  五
  “友!八支圣道为梵行。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友!成就此八支圣道者,名之为梵行者。友!贪欲之灭尽、瞋恚之灭尽、愚痴之灭尽,为梵行之究竟。”
  此三经之因缘为一。
  第二 住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二住与有学
       又二之生起
       及二之清净
       三鸡林精舍
  第三 邪性品
  [二一]第一 邪性
  一~二
  舍卫城因缘。
  三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邪性与正性,且谛听之。
  四
  诸比丘!云何为邪性耶?谓: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是。诸比丘!此名之为邪性。
  五
  诸比丘!云何为正性耶?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名之为正性。”
  [二二]第二 不善法
  一~二
  舍卫城
  ……
  三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不善法与善法,且谛听。
  四
  诸比丘!云何为不善法耶?谓: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是。诸比丘!此名之为不善法。
  五
  [诸比丘!]云何为善法耶?[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诸比丘!]此[名之]为善法。”
  [二三]第三 道(一)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邪道与正道,且谛听。
  四
  诸比丘!云何为邪道耶?谓: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诸比丘!此名之为邪道。
  五
  诸比丘!云何为正道耶?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名之为正道。”
  [二四]第四 道(二)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我不赞叹在家、出家之邪道。
  四
  诸比丘!在家、出家而邪行者,以邪行故,则不乐正理之善法。诸比丘!云何为邪道耶?谓: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是。诸比丘!此名之为邪道。诸比丘!我不赞叹在家、出家之邪道。
  五
  诸比丘!在家、出家而邪行者,以邪行故,则不乐正理之善法。
  六
  诸比丘!我赞叹在家、出家之正道。
  七
  诸比丘!在家、出家而正行者,以正行故,则乐正理之善法。诸比丘!云何为正道耶?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名之为正道。诸比丘、我赞叹在家出家之正道。
  八
  诸比丘!在家、出家而正行者,以正行故,则乐正理之善法。”
  [二五]第五 不善士(一)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不善士与善士,且谛听。
  四
  诸比丘!云何为不善士耶?诸比丘!于此有一类者,具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是。诸比丘!此名之为不善士。
  五
  诸比丘!云何为善士耶?诸比丘!此处有一类者,其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诸比丘!此名之为善士。”
  [二六]第六 不善士(二)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比不善士与不善士更劣之不善士。诸比丘!我为汝等说比善士与善士更胜之善士,且谛听。
  四
  诸比丘!云何为不善士耶?诸比丘!此处一类者,具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是。诸比丘!此名之为不善士。
  五
  诸比丘!云何为比不善士更劣之不善士耶?诸比丘!此处一类者,具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脱。诸比丘!此名之为比不善士更劣之不善士。”
  六
  诸比丘!云何为善士耶?诸比丘!此处一类者,具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名之为善士。
  七
  诸比丘!云何为比善士更胜之善士耶?诸比丘!此处一类者,具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脱。诸比丘!此名之为比善士更胜之善士。
  [二七]第七 瓶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譬如瓶,若无依持者,则易转倒;若有依持者,则难转倒。诸比丘!如是,心若无依持则易转倒,若有依持则难转倒。
  四
  诸比丘!何为心之依持耶?此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者。此为心之依持。
  五
  诸比丘!譬如瓶,若无依持者,则易转倒;若有依持者,则难转倒。诸比丘!如是,心若无依持者,则易转倒;若有依持者,则难转倒。”
  [二八]第八 定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有所依、有资粮之圣正定,且谛听。
  四
  诸比丘!云何为有所依、有资粮之圣正定耶?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是。
  五
  诸比丘!与此七支俱之心一境性为资粮。诸比丘!此名之为圣正定之所依,亦为资粮。”
  [二九]第九 受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有三种受。以何为三耶?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是。诸比丘!此为三种受。
  四
  诸比丘!遍知此三种受,应修习八支圣道。何为八支圣道耶?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遍知此三受,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三〇]第十 郁低迦
  一~二
  舍卫城……
  三
  时,具寿郁低迦,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四
  坐于一方之具寿郁低迦,白世尊曰:
  “大德!我于此处静居宴默,心生是念:‘请世尊说示五妙欲。’世尊请说何者为五妙欲耶?”
  五
  “善哉,善哉!郁低迦,郁低迦!我说五妙欲。以何为五耶?眼所识之色,为可乐、可爱、可意、爱色、引欲、可染;耳所识之声[为可乐、可爱、可意、爱色、引欲、可染];鼻所识之香[为可乐、可爱、可意、爱色、引欲、可染];舌所识之味[为可乐、可爱、可意、爱色、引欲、可染];身所识之触为可乐、可爱、可意、爱色、引欲、可染。郁低迦!我以此说五妙欲。
  六
  郁低迦!为断此五妙欲,应修习八支圣道。何为八支圣道耶?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郁低迦!为断此五妙欲,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第三邪性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邪性与不善
       二道一善士
       依持瓶与定
       受及郁低迦
  第四 行品
  [三一]第一 行
  一~二
  舍卫城因缘。
  三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邪行与正行,且谛听。
  诸比丘!云何为邪行耶?谓: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是。诸比丘!此名之为邪行。
  四
  诸比丘!云何为正行耶?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名之为正行。”
  [三二]第二 行者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邪行者与正行者,且谛听。
  诸比丘!云何为邪行者耶?诸比丘!此处有一类者,具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有邪定是。诸比丘!此名之为邪行者。
  四
  诸比丘!云何为正行者耶?诸比丘!此处有一类者,具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有正定是。诸比丘!此名之为正行者。”
  [三三]第三 失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若有失八支圣道者,则为失正顺苦灭之八支圣道。诸比丘!若发起八支圣道者,则为发起正顺苦灭之八支圣道。
  四
  诸比丘!云何为八支圣道耶?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若失此八支圣道者,则为失正顺苦灭之八支圣道。诸比丘!若发起此八支圣道者,则为发起正顺苦灭之八支圣道。”
  [三四]第四 到彼岸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修习、多修八法者,则可资于由此岸到彼岸。何者为八耶?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修习、多修此八法者,则可资于由此岸到彼岸。”
  四
  世尊如是说已,如是说之善逝师,更说曰:
  (一)“于人中到彼岸者少
余之众生唯奔走于岸边。
  (二)于正说之法,行如法者
到达彼岸,超越甚难超越死之境界。
  (三)贤者弃黑法,应修白法。
离在家到出家,难得乐而向远离处。
  (四)希求喜悦、断诸欲、无所有,
贤者去心垢而净己。
  (五)于菩提分正心善修
以欣无取弃执着,
  有光辉之漏尽者,于现世般涅槃。”
  [三五]第五 沙门法(一)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沙门法与沙门果,且谛听。
  四
  诸比丘!云何为沙门法耶?即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
  诸比丘!此名之为沙门法。
  五
  诸比丘!云何为沙门果耶?即: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是。诸比丘!此名之为沙门果。”
  [三六]第六 沙门法(二)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沙门法与沙门义,且谛听。
  四
  诸比丘!云何为沙门法耶?即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名之为沙门法。
  五
  诸比丘!云何为沙门义耶?诸比丘!贪欲之灭尽,瞋恚之灭尽,愚痴之灭尽。诸比丘!此名之为沙门义。”
  [三七]第七 婆罗门法(一)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婆罗门法与婆罗门果,且谛听。
  四
  诸比丘!云何为婆罗门法耶?即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名之为婆罗门法。
  五
  诸比丘!云何为婆罗门果耶?即: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是。诸比丘!此名之为婆罗门果。”
  [三八]第八 婆罗门法(二)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婆罗门法与婆罗门义,且谛听。
  四
  诸比丘!云何为婆罗门法耶?即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名之为婆罗门法。
  五
  诸比丘!云何为婆罗门义耶?诸比丘!贪欲之灭尽、瞋恚之灭尽、愚痴之灭尽。诸比丘!此名之为婆罗门义。”
  [三九]第九 梵行(一)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梵行与梵行果,且谛听。
  四
  诸比丘!云何为梵行耶?即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名之为梵行。
  五
  诸比丘!云何为梵行果耶?诸比丘!即: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是。诸比丘!此名之为梵行果。”
  [四〇]第十 梵行(二)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梵行与梵行义,且谛听。
  四
  诸比丘!云何为梵行耶?即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名之为梵行。
  五
  诸比丘!云何为梵行义耶?诸比丘!贪欲之灭尽、瞋恚之灭尽、愚痴之灭尽。诸比丘!此名之为梵行义。”
  第四 行品(终)
  皆舍卫城因缘也。
  此品之摄颂曰:
       行以至行者
       失与到彼岸
       二之沙门法
       二婆罗门法
       说二之梵行
       以之说此品
  异学广说
  [四一]第一 远离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时,有众多比丘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白世尊曰……乃至……
  三
  “诸比丘!若异学之修行者,如是问汝等:‘诸友等!为何于沙门瞿昙处修梵行耶?’诸比丘!若如是问者,汝等应如是答彼异学修行者:‘诸友等!为远离贪欲,唯于世尊处修梵行。’
  四
  诸比丘!若异学修行者,再如是问汝等:‘诸友等!又,远离贪欲,有道有迹耶?’诸比丘!若如是问者,汝等应如是答彼异学修行者:‘诸友等!远离贪欲,有道、有迹。’
  五
  诸比丘!远离贪欲,有云何之道,云何之迹耶?即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远离贪欲有此道、此迹。
  诸比丘!若如是问者,汝等应如是答彼异学修行者。”
  [四二]第二 结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诸比丘!若异学修行者,作如是问汝等:‘诸友等!为何于沙门瞿昙处修梵行耶?’诸比丘!若如是问者,汝等应如是答彼异学修行者:‘诸友等!为断诸结,唯于世尊处修梵行。’……乃至……”
  [四三]第三 随眠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乃至……‘诸友等!为永断随眠,乃于世尊处修梵行。’……乃至……”
  [四四]第四 行路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乃至……‘诸友等!为遍知行路,唯于世尊处修梵行。’……乃至……”
  [四五]第五 漏尽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乃至……‘诸友等!为灭尽诸漏,乃于世尊之处修梵行。’……乃至……”
  [四六]第六 明解脱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乃至……‘诸友等!为现证明解脱果,乃于世尊之处修梵行。’……乃至……”
  [四七]第七 智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乃至……‘诸友等!为智见,乃于世尊之处修梵行。’……乃至……”
  [四八]第八 无取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诸比丘!若异学之修行者,作如是问汝等:‘诸友等!为何于沙门瞿昙处修梵行耶?’诸比丘!若如是问者,汝等对彼异学修行者,应作如是答:‘诸友等!为无取般涅槃,于世尊处修梵行。’
  三
  诸比丘!若异学之修行者,如是问汝等:‘诸友等!又,为无取般涅槃有道,有迹耶?’诸比丘!若如是问,汝等对彼异学之修行者,应作如是答:‘友等!为无取般涅槃有道、有迹。’
  四
  诸比丘!为无取般涅槃,有云何之道?云何之迹耶?即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为无取般涅槃,有此道、此迹。
  诸比丘!若如是问,汝等对彼异学之修行者,应如是作答。”
  异学广说(终)
  此(广说)之摄颂曰:
       远离法随眠
       行路与漏尽
       明解脱及智
       第八是无取
  日轮广说
  皆是舍卫城因缘。
  一 远离依止
  [四九]第一 善友(一)
  ※二
  “诸比丘!太阳上升时,先驱之前相,即是明相出。诸比丘!如是比丘起八支圣道时,先驱之前相是善友。
  三
  诸比丘!有善友,于比丘乃期望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
  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云何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思惟。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语。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业。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命。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精进。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有善友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
  [五〇]第二 戒(一)
  ※二
  “诸比丘!太阳上升时,先驱之前相,即明相出。诸比丘!如是比丘,起八支圣道时,先驱之前相是戒具足。
  三
  诸比丘!于戒具足之比丘……乃至……”
  [五一]第三 志欲(一)
  ※二
  “……乃至……先驱之前相,是志欲具足……乃至……”
  [五二]第四 我(一)
  ※二
  “……乃至……[先驱之前相,是]我具足……乃至……”
  [五三]第五 见(一)
  ※二
  “……乃至……[先驱之前相,是]见具足……乃至……”
  [五四]第六 不放逸(一)
  ※二
  “……乃至……[先驱之前相,是]不放逸具足……乃至……”
  [五五]第七 如理(一)
  ※二
  “诸比丘!太阳上升时,先驱之前相,即明相出。诸比丘!如是比丘,起八支圣道时,先驱之前相,是如理作意具足。
  三
  诸比丘!于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期望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思惟。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语。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业。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命。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精进。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
  二 贪欲调伏
  [五六]第八 善友(二)
  ※二
  “诸比丘!太阳上升时,[先驱之前相,即明相出。诸比丘!如是比丘,起八支圣道时,先驱之前相]是善友。
  三
  诸比丘!于有善友之比丘,[当期望]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云何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见。[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思惟。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语。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业。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命。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精进。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念。]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有善友之比丘,以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
  [五七]第九 戒(二)
  ※二
  “诸比丘!太阳上升时,[先驱之前相,即明相出。诸比丘!如是比丘,起八支圣道时,先驱之前相]是戒具足……乃至……”
  [五八]第十 志欲(二)
  ※二
  “……乃至……[先驱之前相]是志欲具足……乃至……”
  [五九]第十一 我(二)
  ※二
  “……乃至……[先驱之前相]是我具足……乃至……”
  [六〇]第十二 见(二)
  ※二
  “……乃至……[先驱之前相]是见具足……乃至……”
  [六一]第十三 不放逸(二)
  ※二
  “……乃至……[先驱之前相]是不放逸具足……乃至……”
  [六二]第十四 如理(二)
  ※二
  “……乃至……[先驱之前相]是如理作意具足。
  三
  诸比丘!于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期望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见。[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思惟。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语。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业。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命。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精进。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念。]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以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
  太阳广说(终)
  此广说之摄颂曰:
       善友以及戒
       志欲我具足
       见与不放逸
       第七是如理
  一法广说(一)
  舍卫城因缘。
  一 远离依止
  [六三]第一 善友(一)
  ※二
  “诸比丘!有一法于起八支圣道者,多利益。何者为一法耶?谓:有善友是。
  三
  诸比丘!于有善友之比丘,期望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云何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有善友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
  [六四]第二 戒(一)
  ※二
  “诸比丘!有一法,起八支圣道者,是多利益。何者为一法耶?谓:戒具足是……乃至……”
  [六五]第三 志欲(一)
  ※二
  “……谓志欲具足……乃至……”
  [六六]第四 我(一)
  ※二
  “……谓我具足……乃至……”
  [六七]第五 见(一)
  ※二
  “……谓见具足……乃至……”
  [六八]第六 不放逸(一)
  ※二
  “……谓不放逸具足……乃至……”
  [六九]第七 如理
  ※二
  “……谓如理作意具足。
  三
  诸比丘!于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期望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以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
  二 贪欲之调伏
  [七〇]第八 善友(二)
  一
  舍卫城……
  二
  “诸比丘!有一法于起八支圣道者,是多利益。何者为一法耶?谓有善友是。
  三
  诸比丘!于有善友之比丘期望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云何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有善友之比丘,以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
  [七一]第九 戒(二)
  ※二
  “……谓戒具足……乃至……”
  [七二]第十 志欲(二)
  ※二
  “……谓志欲具足……乃至……”
  [七三]第十一 我(二)
  ※二
  “……谓我具足……乃至……”
  [七四]第十二 见(二)
  ※二
  “……谓见具足……乃至……”
  [七五]第十三 不放逸(二)
  ※二
  “……谓不放逸具足……乃至……”
  [七六]第十四 如理(二)
  ※二
  “……谓如理作意具足。
  三
  诸比丘!于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期望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
  一法广说(终)
  此广说之摄颂曰:
       善友以及戒
       志欲我具足
       见与不放逸
       第七是如理
  一法广说(二)
  舍卫城因缘。
  一 远离依止
  [七七]第一 善友(一)
  ※二
  “诸比丘!我不见其他有一法,令未生之八支圣道生起;已生之八支圣道,使修习圆满。诸比丘!此即有善友是。
  三
  诸比丘!于有善友之比丘,期望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云何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有善友之比丘,以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
  [七八]第二 戒(一)
  ※二
  “诸比丘!我不见其他有一法……乃至……。诸比丘!此即戒具足……乃至……”
  [七九]第三 志欲(一)
  ※二
  “……诸比丘!此即志欲具足……乃至……”
  [八〇]第四 我(一)
  ※二
  “……诸比丘!此即我具足……乃至……”
  [八一]第五 见(一)
  ※二
  “……诸比丘!此即见具足……乃至……”
  [八二]第六 不放逸(一)
  ※二
  “诸比丘!此即不放逸具足……乃至……”
  [八三]第七 如理(一)
  ※二
  “……诸比丘!此即如理作意具足。
  三
  诸比丘!于如意作意具足之比丘,应期望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
  二 贪欲之调伏
  [八四]第一 善友(二)
  ※二
  “诸比丘!我不见其他有一法,于未生之八支圣道令生起;已生之八支圣道,令修习圆满。诸比丘!此即有善友是。
  三
  诸比丘!于有善友之比丘,应期望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云何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有善友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
  [八五]第二 戒(二)
  ※二
  “诸比丘!我见另有一法……乃至……。诸比丘!此即戒具足……乃至……”
  [八六]第三 志欲(二)
  ※二
  “……诸比丘!此即志欲具足……乃至……”
  [八七]第四 我(二)
  ※二
  “……诸比丘!此即我具足……乃至……”
  [八八]第五 见(二)
  ※二
  “……诸比丘!此即见具足……乃至……”
  [八九]第六 不放逸(三)
  ※二
  “……诸比丘!此即不放逸具足……乃至……”
  [九〇]第七 如理(二)
  ※二
  “……诸比丘!此即如理作意具足。
  三
  诸比丘!如理于作意具足之比丘,应期望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以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
  一法广说(二)(终)
  此广说之摄颂曰:
       善友以及戒
       志欲我具足
       见与不放逸
       第七是如理
  恒河广说
  舍卫城因缘。
  一 远离依止
  [九一]第一 东(一)
  ※二
  “诸比丘!譬如恒河趣向于东、倾向于东、临入于东。诸比丘!如是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者,则趣向于涅槃,倾向于涅槃,临入于涅槃。
  诸比丘!比丘云何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则趣向于涅槃,倾向于涅槃,临入于涅槃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涅槃。”
  [九二]第二 东(二)
  ※二
  “诸比丘!譬如夜摩那河,趣向东、倾向东、临于入东。诸比丘!如是……乃至……”
  [九三]第三 东(三)
  ※二
  “诸比丘!譬如阿夷罗跋提河,趣向东、倾向东、临入于东。诸比丘!如是……乃至……”
  [九四]第四 东(四)
  ※二
  “诸比丘!譬如舍劳浮河,趣向东、倾向东、临入于东。诸比丘!如是……乃至……”
  [九五]第五 东(五)
  ※二
  “诸比丘!譬如摩企河,趣向东、倾向东、临入于东。诸比丘!如是……乃至……”
  [九六]第六 东(六)
  ※二
  “诸比丘!譬如诸大河,谓:恒河、夜摩那河、阿夷罗跋提河、舍劳浮河、摩企河是,此等皆趣向东、倾向东、临入东。诸比丘!如是,比丘……乃至……临入涅槃。”
  [九七]第七 海(一)
  ※二
  “诸比丘!譬如恒河趣向于海、倾向于海、临于入海。诸比丘!如是,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涅槃……乃至……”
  [九八]第八 海(二)
  ※二
  “诸比丘!譬如夜摩那河……乃至……”
  [九九]第九 海(三)
  ※二
  “诸比丘!譬如阿夷罗跋提河……乃至……”
  [一〇〇]第十 海(四)
  ※二
  “诸比丘!譬如舍劳浮河……乃至……”
  [一〇一]第十一 海(五)
  ※二
  “诸比丘!譬如摩企河……乃至……”
  [一〇二]第十二 海(六)
  ※二
  “诸比丘!譬如诸大河,谓:恒河、夜摩那河、阿夷罗跋提河、舍劳浮河、摩企河是,此等皆趣向海、倾向海、临入海。诸比丘!如是,比丘……乃至……临入于涅槃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乃至……多修八支圣道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涅槃。”
  恒河广说(终)
  此广说之摄颂曰:
       趣向东之六
       趣向海之六
       二六之十二
       以之说广说
  恒河广说,东趣向、东道
  十二远离依止第一
  二 贪欲调伏
  [一〇三~一〇八]第一~六 东(一~六)
  (准于九一~九六)
  [一〇九~一一四]第七~十二 海(一~六)
  (准于九七~一〇二)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见……乃至……”
  趣向海之十二贪欲调伏第二
  三 不死究竟
  [一一五~一二〇]第一~六 东(一~六)
  (准于九一~九六)
  [一二一~一二六]第七~十二 海(一~六)
  (准于九七~一〇二)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究竟于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于不死,以修习正见……”乃至……
  究竟不死之十二第三
  四 趣向涅槃
  [一二七~一三二]第一~六 东(一~六)
  (准于九一~九六)
  [一三三~一三八]第七~十二 海(一~六)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涅槃,以修习正见……乃至……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涅槃。”
  恒河广说(终)
  此广说之摄颂曰:
       趣向东之六
       趣向海之六
       二六之十二
       以之说此品
       趣涅槃十二
       第四是六处
  第五 不放逸品
  [一三九]第一 如来
  一 远离[依止]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诸比丘!说诸有情之无足、二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以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为其最上。诸比丘!如是,诸善法皆以不放逸为根本,等趣于不放逸,即说不放逸为其诸法之最上。
  三
  诸比丘!于不放逸之比丘,期望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诸比丘!不放逸之比丘,云何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
  五
  诸比丘!如是不放逸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
  更应广说三经。
  二 贪欲之调伏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瞋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为究尽贪欲之调伏,为究尽嗔恚之调伏,为究尽愚痴之调伏,以修习正定……乃至……
  三 不死(究竟)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以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为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以修习正定……乃至……
  四 涅槃(趣向)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涅槃以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为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涅槃,以修习正定……乃至……
  [一四〇]第二 足迹(一~四)
  一
  舍卫城……
  二
  “诸比丘!譬如诸步行有情之足迹,皆入于象之足迹,因而说象之足迹为最上、最大。诸比丘!如是诸善法,皆以不放逸为根本,等趣于不放逸,即说不放逸为诸法之最上。
  三
  诸比丘!于不放逸之比丘,期望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乃至……”
  [一四一]第三 屋顶(一~四)
  一
  舍卫城……
  二
  诸比丘!譬如重阁之诸重檐,向于屋顶,趣于屋顶,集于屋顶,以说屋顶为其最上。诸比丘,如是……乃至……
  广说应如上之经。
  [一四二]第四 根[香](一~四)
  ※二
  诸比丘!譬如诸根香中,以说随时檀为其最上。诸比丘!如是……乃至……
  [一四三]第五 核(香)(一~四)
  ※三
  诸比丘!譬如诸核香中,以说赤檀为其最上。诸比丘!如是……乃至……
  [一四四]第六 夏生花(一~四)
  ※三
  诸比丘,譬如诸华香中,以说夏生花为其最上。诸比丘!如是……乃至……
  [一四五]第七 王(一~四)
  ※三
  诸比丘!譬如诸小王,皆随属于转轮王,以说转轮王为其最上。诸比丘!如是……乃至……
  [一四六]第八 月(一~四)
  ※三
  诸比丘,譬如诸星之光明,皆不及月光之十六分之一,而以月光说为其最上。诸比丘!如是……乃至……
  [一四七]第九 日(一~四)
  ※二
  诸比丘!譬如秋时,天空豁然无云,日升于苍天,以除一切虚空之闇冥,辉热遍照。诸比丘!如是……乃至……
  [一四八]第十 衣(一~四)
  ※二
  “诸比丘!譬如诸丝织之衣中,以说迦尸衣为其最上。诸比丘!如是诸善法,皆以不放逸为根本,等趣于不放逸,以说不放逸为诸法之最上。
  三
  诸比丘!于不放逸之比丘,期望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道。诸比丘!不放逸之比丘,云何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耶?
  四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
  五
  诸比丘,如是不放逸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
  第五 不放逸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如来与足迹
       屋顶与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如来[之章]应广说
  第六 力所作品
  一
  舍卫城因缘。
    [一四九]第一 力
  ※二
  “诸比丘!譬如以诸力作所作之事业,皆是依于地、立于地,以如是力作所作之事业。诸比丘!如是比丘,依于戒、立于戒、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诸比丘!比丘云何依于戒、立于戒以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依于戒、起于戒以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
  如前之广说恒河之说,应如经圆满而说。
  [一五〇]第二 种子
  ※二
  “诸比丘!譬如诸种子、草木之生长、增大、增长,皆依于地、立于地,生长、增大、增长。诸比丘!如是比丘,依于戒、立于戒,以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则于诸法生长、增大、增长。诸比丘!比丘云何依于戒、立于戒以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者,则于诸法生长、增大、增长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依于戒、立于戒,以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者,即于诸法生长、增大、增长。”
  [一五一]第三 龙
  ※二
  “诸比丘!龙乃依雪山王,令身增大,得获其力,其于彼处使身增大,得获其力已,以入小池;入于小池已,以入大池;入于大池已,以入小河;入于小河已,以入大河;入于大河已,以入大海洋,于彼处身得广大。
  三
  诸比丘!如是比丘,依于戒、立于戒以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则于诸法得广大。诸比丘!比丘云何依于戒、立于戒以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则于诸法得广大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依于戒、立于戒,以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而于诸法得广大。”
  [一五二]第四 树
  ※二
  “诸比丘!譬如有树,向东、倾东、临东,若将断其根者,则倾倒何方耶?”
  “大德!是其所向、所倾、所临之方。”
  三
  “诸比丘!如是,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者,则向于涅槃、倾于涅槃、临于涅槃。诸比丘!云何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则向于涅槃、倾于涅槃、临于涅槃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则向于涅槃、倾于涅槃、临于涅槃。”
  [一五三]第五 瓶
  ※二
  “诸比丘!譬如将瓶倾覆,则定倾出原有之水而不再还入。诸比丘!如是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则定倾出原有恶不善法不再还入。诸比丘!云何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则定倾出原有之恶不善法不再还入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则定吐出原有之恶不善法不再还入。”
  [一五四]第六 芒
  ※二
  “诸比丘!譬如稻之芒,或麦之芒,以手足触踏其正向,则破手足而出血者,有其是处。何以故?诸比丘!芒之正向故。
  三
  诸比丘!如是彼比丘,正向于见,正向于道之修习,以灭无明生明,现证涅槃者,有其是处。何以故?诸比丘!为见之正向故。诸比丘!云何比丘,以见之正向,正向于道之修习,以破无明而生明,现证涅槃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以见之正向,正向于道之修习,破无明生明,现证涅槃。”
  [一五五]第七 虚空
  ※二
  “诸比丘!譬如空中吹种种风,吹东风、吹西风、吹北风、吹南风、吹尘风、吹无尘风、吹凉风、吹热风、吹小风、吹大风。
  三
  诸比丘!如是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者,则圆满修习四念处,[圆满修习]四正勤,[圆满修习]四神足,[圆满修习]五根,[圆满修习]五力,[圆满修习]七觉支。诸比丘!云何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者,则圆满修习四念处,[圆满修习]四正勤,[圆满修习]四神足,[圆满修习]五根,[圆满修习]五力,[圆满修习]七觉支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者,则圆满修习四念处,[圆满修习]四正勤,[圆满修习]四神足,[圆满修习]五根,[圆满修习]五力,圆满修习七觉支。”
  [一五六]第八 云(一)
  ※二
  “诸比丘!譬如于暑季之最终月起尘芥,有大非时云,忽起令隐没寂灭。诸比丘!如是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者,则忽然随生令恶不善法隐没寂灭。诸比丘!云何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者,则忽然随生令恶不善法隐没寂灭耶?
  三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则忽然随生令恶不善法隐没寂灭。”
  [一五七]第九 云(二)
  ※二
  “诸比丘!譬如生大云,遂即令大风隐没寂灭。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者,则随生令恶不善法隐没寂灭。诸比丘!云何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则随生令恶不善法隐没寂灭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正见修习。[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者则随生令恶不善法隐没寂灭。”
  [一五八]第十 船舶
  ※二
  “诸比丘!譬如海上之船舶,以藤缀拴缚,六月于水上漂流,冬则漂着陆地,缀缚,曝于风日,彼[缀缚]沾渍雨云,容易损耗腐败。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者,则诸结容易损耗腐败。诸比丘!云何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者,则诸结易于损耗腐败耶?
  三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者,则易损耗腐败诸结。”
  [一五九]第十一 客
  ※二
  “诸比丘!譬如有客舍,于此,有由东方来住,有由西方来住,有由北方来住,有由南方来住,有刹帝利来住,有婆罗门来住,有毗舍来住,有首陀来住。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者,证知应遍知之法,以证知而遍知,证知应断之法,以证知而断除。证知应现证之法,证知而现证。证知应修习之法,证知而修习。
  三
  诸比丘!以何为证知而应遍知之法耶?应说五取蕴。以何为五耶?谓: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是。诸比丘!此为证知而应遍知之法。
  四
  诸比丘!何为证知而应断之法耶?无明与有爱是。诸比丘!此为证知而应断之法。
  五
  诸比丘!以何为证知而应现证之法耶?明与解脱是。诸比丘!此为证知而应现证之法。
  六
  诸比丘!以何为证知而应修习之法耶?寂止与正观是。诸比丘!此为证知而应修习之法。
  七
  诸比丘!云何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者,则证知应遍知之法,以证知而遍知法,[证知应断之法,证知而断。证知应现证之法,证知而现证。]证知修习之法,证知而修习耶?
  八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则证知应遍知之法,证知而遍知。证知应断之法,证知而断除。证知应现证之法,证知而现证。证知应修习之法,证知而修习。”
  [一六〇]第十二 河
  ※二
  “诸比丘!譬如恒河,趣向于东,倾向于东,临入于东,时有众人持锄与笼来,谓:‘我等将令此恒河趣向于西,倾向于西,临入于西。’诸比丘!汝等于意云何?彼众人得将恒河趣向于西,倾向于西,临入于西否?”
  “大德!不也。”
  “何以故耶?”
  “大德!恒河乃趣向于东,倾向于东,临入于东,将令此趣向于西,倾向于西,临入于西者,实为不易,彼众人徒蒙困苦损恼。”
  三
  “诸比丘!如是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王、王臣、友、朋、亲戚、亲族,伴财物而去,并言:‘汝云何?以烦此袈裟衣耶?云何剃发携随、往来耶?何不还俗而受用财物,作福业。’诸比丘!彼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者,弃学以还俗无此理。何以故?诸比丘!其心若长夜趣向远离,倾向远离,临入远离,则无向下之理。诸比丘!云何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诸比丘!如是比丘,修习八支圣道,多修八支圣道……”力所作亦应广说。
  第六 力所作品(终)
  摄颂曰:
       力及种子龙
       树瓶以及芒
       虚空及二云
       船舶与客河
  第七 寻觅品
  一
  舍卫城因缘。
    [一六一]第一 寻觅
  (第一 证知)
  ※二
  “诸比丘!有三种寻觅。以何为三耶?欲寻,有寻,梵行寻是。诸比丘!此为三种寻觅。
  诸比丘!为证知此三寻觅,应修习八支圣道。何为八支圣道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诸比丘!为证知此三寻觅,应修习八支圣道。
  四~五
  ……[调伏究尽]贪欲、[调伏究尽]瞋恚,[调伏究尽]愚痴以修习正定。[诸比丘!为证知此三寻觅,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六~七
  ……为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以修习正定。[诸比丘!为证知此三寻觅,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八~九
  ……为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涅槃以修习正定。[诸比丘!为证知此三寻觅,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第二 遍知)
  一〇~一七
  诸比丘!有三种寻觅。以何为三?欲寻,有寻,梵行寻是。诸比丘!以此为三种寻觅。
  诸比丘!为遍知此三寻觅……乃至……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如证知亦应遍知广说。
  (第三 遍尽)
  一八~二五
  诸比丘!有三种寻觅。以何为三耶?欲寻,有寻,梵行寻也。诸比丘!以此为三寻觅也。
  诸比丘!为遍尽此三寻觅……乃至……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如证知亦应遍尽广说之。
  (第四 断)
  二六~三三
  诸比丘!有三种寻觅。以何为三耶?欲寻,有寻,梵行寻是。诸比丘!以此为三种寻觅也。
  诸比丘!为断此三寻觅……乃至……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如证知亦应遍知断。
  [一六二]第二 次第(慢)(一~四)
  ※二~三三
  “诸比丘!有三种次第(慢)。以何为三耶?谓:‘我是胜’、‘我是等’、‘我是劣’是。诸比丘!此为三种之次第(慢)。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三种之次第(慢),应修习八支圣道。何为八支圣道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正定。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三种之次第(慢),应修此八支圣道。”
  [一六三]第三 漏(一~四)
  ※二~三三
  诸比丘!有三种漏。以何为三耶?欲漏、有漏、无明漏是。诸比丘!以此为三种漏。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三种漏……乃至……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一六四]第四 有(一~四)
  ※二~三三
  诸比丘!有三种有。以何为三耶?欲有、色有、无色有是。诸比丘!以此为三种有。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三种有……乃至……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一六五]第五 苦(一~四)
  ※二~三三
  诸比丘!有三种苦,以何为三耶?苦苦、行苦、坏苦是。诸比丘!以此为三种苦。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三种苦……乃至……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一六六]第六 碍(一~四)
  ※二~三三
  诸比丘!有三种碍。以何为三耶?贪碍、瞋碍、痴碍是。诸比丘!以此为三种碍。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三种碍……乃至……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一六七]第七 垢(一~四)
  ※二~三三
  诸比丘!有三种垢。以何为三耶?乃贪垢、瞋垢、痴垢是。诸比丘!以此为三种垢。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三种垢……乃至……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一六八]第八 摇(一~四)
  ※二~三三
  诸比丘!有三种摇。以何为三耶?乃贪摇、瞋摇、痴摇是。诸比丘!以此为三种摇也。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三种摇……乃至……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一六九]第九 受(一~四)
  一
  舍卫城……
  二~三三
  诸比丘!有三种受。以何为三耶?乃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是。诸比丘!以此为三种受。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三种受……乃至……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一七〇]第十 渴爱(一~四)
  一
  舍卫城……
  二~三三
  诸比丘!有三种渴爱。以何为三耶?乃欲爱、有爱、非有爱是。诸比丘!以此为三种渴爱。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三种渴爱,应修习此八支圣道。何为八支圣道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正定。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三种渴爱,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一七〇]第十一 渴爱(一~四)
  ※四~三三
  诸比丘!有三种渴爱……乃至……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三种渴爱……为调伏究尽贪欲,调伏究尽瞋恚,调伏究尽愚痴以修习正定……乃至……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以修习正定……乃至……为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涅槃,以修习正定。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三种渴爱,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第七 寻觅品(终)
  此品摄颂曰:
       寻觅次第漏
       有苦以及碍
       垢摇乃至受
       并与二渴爱
  第八 瀑流品
  一
  舍卫城因缘。
    [一七一]第一 瀑流
  ※二
  诸比丘!有四种瀑流。以何为四耶?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是。诸比丘!以此为四种瀑流。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四种瀑流……乃至……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三~三三
  应如寻觅之广说。
  [一七二]第二 轭
  ※二~三三
  诸比丘!有四种轭。以何为四耶?欲轭,有轭,见轭,无明轭是。诸比丘!以此为四种轭。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四种轭……乃至……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一七三]第三 取
  ※二~三三
  诸比丘!有四种取。以何为四耶?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是。诸比丘!此为四种取。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四种取……乃至……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一七四]第四 系
  ※二~三三
  诸比丘!有四种系。以何为四耶?贪是身系,瞋是身系,戒禁取是身系,此实执是身系。诸比丘!此为四种身系。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四种身系之……乃至……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一七五]第五 随眠
  ※二~三三
  诸比丘!有七种随眠。以何为七耶?欲贪随眠,瞋随眠,见随眠,疑随眠,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是。诸比丘!以此为七种随眠。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七种随眠……乃至……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一七六]六 妙欲
  ※二~三三
  诸比丘!有五种妙欲。以何为五耶?眼所识之色,可乐、可爱、可意、引欲、可染;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所触,可乐、可爱、可意、引欲、可染。诸比丘!此为五种妙欲。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五种妙欲……乃至……应修习八支圣道。
  [一七七]第七 盖
  ※二~三三
  诸比丘!有五种盖,以何为五耶?欲贪盖、瞋恚盖、惛眠盖、掉悔盖、疑惑盖。诸比丘!以此为五种盖。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五种盖……乃至……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一七八]第八 蕴
  ※二~三三
  诸比丘!有五种取蕴。以何为五耶?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是。诸比丘!以此为五种取蕴。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五种取蕴……乃至……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一七九]第九 下分(结)
  ※二~三三
  诸比丘!有五种下分结。以何为五耶?有身见、疑惑、戒禁取、欲贪、瞋恚是。诸比丘!以此为五种下分结也。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五种下分结……乃至……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一八〇]第十 上分(结)
  ※二
  “诸比丘!有五种上分结。以何为五耶?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诸比丘!此为五种上分结。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五种上分结,应修习八支圣道。何为八支圣道耶?
  三~一七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正定。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五种上分结,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诸比丘!譬如恒河……乃至……
  一八
  诸比丘!有五种上分结。以何为五耶?色贪、无色贪、慢、悼举、无明是。诸比丘!此为五种上分结。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五种上分结,应修习此八支圣道。何为八支圣道耶?
  一九~三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调伏究尽欲贪,调伏究尽瞋恚,调伏究尽愚痴……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以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涅槃以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五种上分结,应修习此八支圣道。”
  第八 瀑流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瀑流与轭取
       系乃至随眠
       妙欲以及盖
       蕴为上下分
  第一 道相应(终)
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17 册 No. 0006 相应部经典(第42卷-第47卷)
  第二 觉支相应
  第一 山品
  [一]第一 雪山
  一~二
  舍卫城……予说示。
  三
  “诸比丘!象依雪山使其身增大,获得其力;于彼处使身增大,以获得其力已,入于小池,入小池已,入大池,入大池已,入小河,入小河已,入大河,入大河已,入大海洋,于彼处其身得广大。
  四
  诸比丘!如是比丘,依于戒而立于戒,以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者,则于诸法得广大。
  诸比丘!比丘云何依于戒而立于戒,以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者,则于诸法得广大耶?
  五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修习择法觉支……修习精进觉支……修习喜觉支……修习轻安觉支……修习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六
  诸比丘!如是比丘,依于戒而立于戒,以修习七觉支,多习七觉支者,则于诸法得广大。”
  [二]第二 身
  一~二
  舍卫城……
  一
  ※三
  “诸比丘!譬如此身依食而住,缘食而住,于不食则不住。诸比丘!如是五盖依食而住,缘食而住,于不食则不住。
  四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欲贪生起,已生之欲贪倍增,增大之耶?诸比丘!是有净相,此之非如理作意多修,为食而使未生之欲贪生起,已生之欲贪倍增、增大。
  五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瞋恚生起,已生之瞋恚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是有瞋相,此之非如理作意多修,为食而使未生之瞋恚生起,已生之瞋恚倍增、增大。
  六
  诸比丘!云何为食而使未生之惛眠生起,已生之惛眠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不欣喜、倦怠、郁闷、饱食、心退缩,此之非如理作意多修,为食而使未生之惛眠生起,已生之惛眠倍增、增大。
  七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掉悔生起,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心之非寂止,此之非如理作意多修,为食可使未生之掉悔生起,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
  八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疑惑生起,己生之疑惑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疑惑处之法,此之非如理作意多修,为食可使未生之疑惑生起,已生之疑惑倍增、增大。
  九
  诸比丘!譬如此身依食而住,缘食而住,于不食则不住。诸比丘!如是此五盖是依食而住,缘食而住,于不食则不住。”
  二
  一〇
  “诸比丘!譬如此身依食而住,缘食而住,于不食则不住。诸比丘!如是七觉支是依食而住、缘食而住、于不食不住。
  一一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念觉支生起,已生之念觉支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念觉支处之法。此之如理作意多修,为食而使未生之念觉支生起,已生之念觉支得修习圆满。
  一二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择法觉支生起,已生之择法觉支得修习圆满耶?诸比丘!有善不善法、有呵责无呵责法、劣胜法、黑白俱分法。此之如理作意多修,为食可使未生之择法觉支生起,已生之择法觉支得修习圆满。
  一三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精进觉支生起,已生之精进觉支得修习圆满耶?诸比丘!有发勤界,精勤界,勤勇界。此之如理作意多修,为食可使未生之精进觉支生起,已生之精进觉支得修习圆满。
  一四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喜觉支生起,已生之喜觉支得修习圆满之耶?诸比丘!有喜觉支处之法。此之如理作意多修,为食可使未生之喜觉支生起,已生之喜觉支得修习圆满。
  一五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轻安觉支生起,已生之轻安觉支得修习圆满耶?诸比丘!有身轻安、心轻安。此之如理作意多修,为食可使未生之轻安觉支生起,已生之轻安觉支得修习圆满。
  一六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定觉支生起,已生之定觉支得修习圆满耶?诸比丘!有寂止相、不乱相。此之如理作意多修,为食可使未生之定觉支生起,已生之定觉支得修习圆满。
  一七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舍觉支生起,已生之舍觉支得修习圆满耶?诸比丘!有舍觉支处之法。此之如理作意多修,为食可使未生之舍觉支生起,已生之舍觉支得修习圆满也。
  一八
  诸比丘!譬如此身依食而住,缘食而住,于不食则不住。诸比丘!如是此七觉支是依食而住,缘食而住,于不食则不住。”
  [三]第三 戒
  ※二
  “诸比丘!诸比丘若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智见具足者,诸比丘!则称其比丘之见为多所作。
  三
  ……诸比丘!说其比丘之听闻为多所作……诸比丘!说其比丘之诣至为多所作……诸比丘!说其比丘之承事为多所作……诸比丘!说其比丘之随念为多所作……诸比丘!说其比丘之出家为多所作。
  四
  何以故耶?诸比丘!如是之比丘听法已,依身远离与心远离之二种远离,而住于远离,如是远离而住随念,随寻彼法。
  五
  诸比丘!比丘如是远离而住于随念,随寻彼法时,彼比丘生念觉支。比丘修习念觉支时,于比丘念觉支修习圆满,如是正念而住,以慧决择、伺察、观察彼法。
  六
  诸比丘!比丘如是正念而住,以慧决择、伺察、观察彼法时,彼比丘发生择法觉支。比丘修习择法觉支时,于比丘择法觉支修习圆满,以慧决择,伺察、观察彼法,则生不退之精进。
  七
  诸比丘!比丘以慧决择、伺察、观察彼法,不退精进时,彼比丘发生精进觉支。比丘修习精进觉支时,于比丘精进觉支修习圆满,若发精进者,则得离财之喜。
  八
  诸比丘!发精进、得离财之喜时,彼比丘发喜觉支。比丘修习喜觉支时,于比丘喜觉支修习圆满,达意喜者,则得身轻安、心轻安。
  九
  诸比丘!比丘意喜而身轻安、心轻安时,于比丘发轻安觉支。比丘修习轻安觉支时,于比丘轻安觉支修习圆满,身轻安者,则得乐,得乐者,则得心定。
  一〇
  诸比丘!比丘身轻安而得乐、得心定时,诸比丘!比丘发定觉支。比丘修习定觉支时,于比丘定觉支修习圆满,如是得心定,为善观察者。
  一一
  诸比丘!比丘如是得心定,为善观察者时,比丘发舍觉支。比丘修习舍觉支时,于比丘舍觉支修习圆满。
  一二
  诸比丘!如是修习七觉支,如是多修者,则可期有七果、七功德。何为七果、七功德耶?
  一三
  (1)于现法已得开悟。(2)若于现法中,未得开悟者,则于命终时亦得开悟。
  一四
  (3)若于现法未得开悟,命终时亦未得开悟者,则依终尽五下分结得中般涅槃。
  一五
  (4)若于现法未得开悟,命终时亦未得开悟,依终尽五下分结尽未得中般涅槃者,则依终尽五下分结,以得生般涅槃。
  一六
  (5)若于现法未得开悟,命终时亦未得开悟,依终尽五下分结未得中般涅槃,依终尽五下分结,未得生般涅槃者,则依终尽五下分结,而得无行般涅槃。
  一七
  (6)若于现法未得开悟,于命终时未得开悟,依终尽五下分结未得中般涅槃,依终尽五下分结,未得生般涅槃,依终尽五下分结未得无行般涅槃者,则依终尽五下分结,得有行般涅槃。
  一八
  (7)若于现法未得开悟,命终时未得开悟,依终尽五下分结,未得中般涅槃,依终尽五下分结,未得生般涅槃,依终尽五下分结,未得无行般涅槃,依终尽五下分结,未得有行般涅槃者,则依终尽五下分结,为上流以至于色究竟天。
  一九
  诸比丘!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七觉支,则可期得此七果、七功德。”
  [四]第四 转
  一
  一时,具寿舍利弗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二
  于此处,具寿舍利弗告诸比丘曰:
  “友等,诸比丘!”
  “友!”
  彼等诸比丘应诺具寿舍利弗。
  具寿舍利弗曰:
  三
  “友等!有七种觉支。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友等!此为七觉支。
  四
  友等!此七觉支中,我于晨早欲住(任一)觉支时,则住(任一)觉支;于日中欲住(任一)觉支时,则住(任一)觉支;于日暮欲住(任一)觉支时,则住(任一)觉支。
  五
  友等!若是念觉支者,则我知‘(此念觉支决定升起)’,知‘是善升起’,知住为‘已住’;若没者,则知‘依此缘而没。’
  六~一〇
  ……[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
  一一
  友等!若是舍觉支者,则我知‘(此舍觉支)决定升起’,知‘是善升起’,知住为‘已住’;若没者,则知‘依此缘而没。’
  一二
  友等!譬如王或王臣,有装满种种染色衣于衣箧。彼于晨早欲着时,则(随其所欲)着晨早时所欲之衣服;于日中欲着时,即着日中时所欲之衣服;于日暮欲着时,即着日暮时所欲之衣服。
  一三
  友等!如是于此七觉支中,我于晨早欲住觉支时,即住用晨早时所欲之觉支;于日中欲住觉支时,即住日中时所欲之觉支;于日暮欲住觉支时,即住用日暮时所欲之觉支。
  一四
  友等!若是念觉支者,则我知‘决定升起’,知‘是善升起’,知住为‘已住’;若没者,则知‘依此缘而没。’
  一五~一九
  ……[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
  二〇
  友等!若是舍觉支者,则我知‘决定升起’,知‘是善升起’,知住为‘已住’;若没者,则知‘依此缘而没。’”
  [五]第五 比丘
  ※二
  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觉支,所云觉支者,大德!云何说为觉支耶?”
  “比丘!资于觉故,说为觉支。
  三
  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四
  比丘!若修习此七觉支者,则由欲漏心解脱,由有漏心解脱,由无明漏心解脱。解脱者,则‘我解脱’智生,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
  五
  比丘!资于觉故,说为觉支。”
  [六]第六 昆达利
  一
  一时,世尊住沙祇城之安阇那鹿苑。
  二
  时,修行者昆达利耶来诣世尊住处。诣已,与世尊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话,而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修行者昆达利耶,白世尊曰:
  三
  “尊瞿昙!我住园而与众会交往。尊瞿昙!我食朝食,食后如是周行,由园至园,由游园至游园,经行历访于彼处,一类之沙门、婆罗门,出论种种功德,见他方以论议诘难功德。尊瞿昙是住何功德耶?”
  “昆达利耶!如来乃住于‘明解脱’果之功德。”
  四
  “尊瞿昙!修习、多习何法者,则得明解脱圆满耶?”
  “昆达利耶!修习、多习七觉支者,则得明解脱圆满。”
  五
  “尊瞿昙!修习、多习何法者,则得七觉支圆满耶?”
  “昆达利耶!修习、多习四念处者,则得七觉支圆满。”
  六
  “尊瞿昙!修习、多习何法者,则得四念处圆满耶?”
  “昆达利耶!修习、多习三善业者,则得四念处圆满。”
  七
  “尊瞿昙!修习、多习何法者,则得三善业圆满耶?”
  “昆达利耶!修习、多修根律仪者,则得三善业圆满。”
  “昆达利耶!云何对根律仪修习、多习者,则得三善法圆满耶?
  八
  昆达利耶!于此有比丘,以眼见可意之色,而不贪着、不欢喜、不起贪欲,其身住、心住,于内善安住、善解脱。以眼见非可意之色,而无动摇、不安心、破坏心、憎恶心,其身住、心住,于内善安住、善解脱。
  九~一二
  昆达利耶!又比丘以耳闻可意之声……乃至……以鼻息[可意]之香……乃至……以舌尝[可意]之味……乃至以身触可意之所触……乃至……
  一三
  以意识可意之法,而不贪着、不欢喜、不起贪欲,其身住、心住,于内善安住、善解脱。以意识非可意之法,而无动摇、不安心、破坏心、憎恶心,其身住、心住,于内善安住、善解脱。
  一四
  昆达利耶!比丘以眼见色,对可意非可意之色,其身住、心住,于内善安住、善解脱。以耳闻声……乃至……以鼻嗅香……乃至……以舌尝味……乃至……以身触所触……乃至……以意识法,对可意非可意之法,其身住、心住,于内善安住、善解脱。昆达利耶!对根律仪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圆满三善业。
  一五
  昆达利耶!云何修习、云何多修三善业者,则得四念处圆满耶?
  昆达利耶!于此有比丘,断身恶业、修习身善业,断语恶业、修习语善业,断意恶业、修行意善业。
  昆达利耶!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三善业者,得圆满四念处。
  一六
  昆达利耶!云何修习、云何多修四念处,得圆满七觉支耶?
  昆达利耶!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而住,以热诚、正念、正知,而调伏世间之贪忧。于受……乃至……于心……乃至……于法观法而住,以热诚、正念、正知,而调伏世间之贪忧。
  昆达利耶!如是修习、如是多修四念处者,则圆满七觉支。
  一七
  昆达利耶!云何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圆满明解脱耶?
  昆达利耶!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昆达利耶!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七觉支者,则圆满明解脱。”
  一八
  如是说已,修行者昆达利耶,白世尊曰:
  “妙哉!尊瞿昙!妙哉!尊瞿昙!譬如将倒者扶起,将覆者揭露,如迷者教之以道,于暗中举灯火,使有眼者可见色。尊瞿昙如是以种种方便显示法,我于此自今日起至于命终,归依尊瞿昙与法及比丘众,请尊瞿昙容我为优婆塞。”
  [七]第七 屋顶
  ※三
  “诸比丘!譬如重阁之诸重檐,皆趣向于屋顶、倾向于屋顶、临入于屋顶,诸比丘!如是比丘,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者,则趣向于涅槃、倾向于涅槃、临入于涅槃。
  四
  诸比丘!比丘云何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者,则趣向于涅槃、倾向于涅槃、临入涅槃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诸比丘!比丘如是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者,则趣向于涅槃、倾向于涅槃、临入涅槃。”
  [八]第八 优波摩
  一
  一时,具寿优婆摩与具寿舍利弗,住于憍赏弥瞿师罗园。
  二
  时,具寿舍利弗于日暮时分,由宴默起,至具寿优波摩住处。至已,与具寿优波摩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言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言于具寿优波摩曰:
  三
  “友优波摩!比丘应知‘于内如理作意,如是善升起七觉支者,则资于乐住’耶?”
  四
  “友舍利弗!比丘应知‘于内如理作意,如是善升起此七觉支,以资于乐住。’友!比丘若发念觉支,则知:‘我心善解脱、我善永断惛眠、我善调伏掉悔,我发精进、希求、作意、不退缩’……[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友!比丘若发舍觉支者,则知:‘我心善解脱、我善永断惛眠、我善调伏掉悔,我发精进、希求、作意、不退缩。’
  友舍利弗!比丘应如是知:‘于内如理作意,如是善造作此七觉支,则资于乐住。’”
  [九]第九 生(一)
  ※二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未生亦生起,但除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之不出现。以何为七耶?
  三
  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也。诸比丘!修习多修此七觉支者,则未生亦生起,但除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之不出现。”
  [一〇]第十 生(二)
  ※二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未生亦生起,但除善逝之不调伏。以何为七耶?
  三
  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诸比丘!对此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未生亦生起,但除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之不出现。”
  第一 山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雪山身戒转
       比丘昆达利
       屋顶优波摩
       更于二之生
  第二 病品
  [一一]第一 生类
  ※二
  “诸比丘!譬如诸生类作四种之威仪路:时行、时住、时坐、时卧,皆依于地、立于地,作如是此四种之威仪。诸比丘!如是比丘乃依于戒、立于戒,以修习、多修七觉支。
  三
  诸比丘!比丘云何依于戒、立于戒,以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耶?
  诸比丘!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诸比丘!比丘如是依于戒、立于戒,以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一二]第二 日轮喻(一)
  ※二
  “诸比丘!日轮上升时之先驱、前相者,即是明相出。诸比丘!如是比丘生起七觉支时之先驱、前相者,为有善友。
  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以期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三
  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云何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诸比丘!比丘如是有善友之比丘,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一三]第三 日轮喻(二)
  ※二
  “诸比丘!日轮上升时之先驱、前相者,即是明相出。诸比丘!如是比丘,生起七觉支时之先驱、前相者,为如理作意。
  诸比丘!于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以期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三
  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诸比丘!如是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一四]第四 病(一)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王舍城之竹林迦兰陀迦园。
  二
  其时,具寿摩诃迦叶住毕钵罗窟,为患重疾病而困苦。
  三
  时,世尊于日暮时分,由宴默起,至具寿摩诃迦叶住处。至已,坐于所设之座。
  四
  坐已,世尊言于具寿摩诃迦叶曰:
  “迦叶!能忍否?充足否?苦之受损而不增,知损失,不知增长否?”
  “大德!难忍,不足,激苦之受有增无损,知增长,不知损失。”
  五
  “迦叶!若修习、多修我所正说之七觉支,则可资助证知、等觉、涅槃。以何为七耶?迦叶!若修习、多修我所正说之念觉支,则可资助证知、等觉、涅槃……[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迦叶!若修习、多修我所正说之舍觉支,则资助证知、等觉、涅槃。”
  “世尊!实觉支哉!善逝!实觉支哉!”
  六
  世尊,如是说示已,具寿摩诃迦叶喜悦、欢喜于世尊之所说,具寿摩诃迦叶病愈,如是具寿摩诃迦叶之病断。
  [一五]第五 病(二)
  一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兰陀迦园。
  二
  其时,具寿摩诃目犍连住耆阇崛山为患重疾病而困苦。
  三~五
  时,世尊于日暮时分,由宴默起……乃至……如是具寿摩诃目犍连之病断。
  [一六]第六 病(三)
  一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之竹林迦兰陀迦园。
  二
  其时,世尊为患重疾病而困苦。
  三
  时,具寿摩诃均头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后,坐于一面。
  四
  坐于一面之时,世尊言于具寿摩诃均头曰:
  “均头!说于觉支。”
  五
  “大德!修习、多修世尊所正说之七觉支、则资助于证知、等觉、涅槃。以何为七耶?大德!修习、多修习世尊所正说之念觉支者,则资助于证知、等觉、涅槃……[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大德!修习、多修世尊所正说之舍觉支者,则资助于证知、等觉、涅槃。大德!修习、多修世尊所正说之此七觉支、则资助于证知、等觉、涅槃。”
  “均头!实觉支哉!均头!实觉支哉!”
  六
  具寿摩诃均头之如是说,师作认许。世尊病愈,如是世尊之病断。
  [一七]第七 到彼岸
  ※二
  “诸比丘!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资助于到彼岸。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诸比丘!修习、多修此七觉支、则资于到彼岸。”
  三
  [世尊]如是说已,如是说之善逝、师乃更说曰:
  (一)“于人中[到彼岸者少……乃至……
有光辉之漏尽者]于现世般涅槃。”
  [一八]第八 失
  ※二
  “诸比丘!若有失七觉支者,则失正顺苦灭之圣道。诸比丘!若有发七觉支者,则发正顺苦灭之圣道。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三
  诸比丘!若有失此七觉支者,则失正顺苦灭之圣道。诸比丘!若有发此七觉支者,则发正顺苦灭之圣道。”
  [十九]第九 圣
  ※二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为圣、出离,修此者,正达苦灭尽。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诸比丘!若修习、多修此七觉支者,则正达苦灭尽。”
  [二〇]第十 厌患
  ※二
  “诸比丘!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资于一向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知、等觉、涅槃。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诸比丘!若修习、多修此七觉支者,则资于一向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知、等觉、涅槃。”
  第二 病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生类日轮喻
       乃至三种病
       到彼岸及失
       圣以与厌患
  第三 优陀夷品
  [二一]第一 觉
  ※二
  时,有一比丘诣世尊住处。诣而[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觉支,所谓觉支者,大德!云何说名为觉支耶?”
  “比丘!资于觉,故名之为觉支。
  ※三
  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四
  比丘!资于觉故,名之为觉支。”
  [二二]第二 说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七觉支,且谛听。
  诸比丘!以何为七觉支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诸比丘!此为七觉支。”
  [二三]第三 处
  ※二
  “诸比丘!若作意多修欲贪处之诸法者,则未生之欲贪生,已生之欲贪倍增、增大。
  三
  诸比丘!若作意多修瞋恚处之诸法,则未生之瞋恚生,已生之瞋恚倍增、增大。
  四
  诸比丘!若作意多修惛眠处之诸法者,则未生之惛眠生,已生之惛眠倍增、增大。
  五
  诸比丘!若作意多修掉悔处之诸法,则未生之掉悔生,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
  六
  诸比丘!若作意多修疑惑处之诸法者,则未生之疑惑生,已生之疑惑倍增、增大。
  七
  诸比丘!若作意多修念觉支处之诸法者,则未生之念觉支生,已生之念觉支修习圆满……[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
  八
  诸比丘!若作意多修舍觉支处之诸法者,则未生之舍觉支生,已生之舍觉支修习圆满。”
  [二四]第四 非如理
  ※二
  “诸比丘!若非如理者作意,则未生之欲贪生,已生之欲贪倍增、增大。
  三
  未生之瞋恚生,已生之瞋恚倍增、增大。
  四
  未生之惛眠生,已生之惛眠倍增、增大。
  五
  未生之掉悔生,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
  六
  未生之疑惑生,已生之疑惑倍增、增大。
  七
  未生之念觉支不生,已生之念觉支灭……[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未生之舍觉支不生,已生之舍觉支灭。
  八
  诸比丘!若如理作意者,则未生之欲贪不生,已生之欲贪断。
  九
  未生之瞋恚不生,已生之瞋恚断除。
  一〇
  未生之惛眠不生,已生之惛眠断除。
  一一
  未生之掉悔不生,已生之掉悔断除。
  一二
  未生之疑惑不生,已生之疑惑断除。
  一三
  未生之念觉支生,已生之念觉支修习圆满……[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未生之舍觉支生,已生之舍觉支修习圆满。”
  [二五]第五 不损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七不损法,且谛听。
  三
  诸比丘!何为七不损法耶?谓七觉支是。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诸比丘!此为七不损法。”
  [二六]第六 尽
  ※二
  “诸比丘!有道有迹,以资于渴爱之尽,以修习此道、此迹。
  三
  诸比丘!有何之道、有何之迹以资于渴爱之尽耶?谓七觉支是。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
  四
  如是说已,具寿优陀夷,白世尊曰:
  “大德!云何修习七觉支、云何多修七觉支者,则资于渴爱之灭尽耶?”
  五
  “优陀夷!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广大无量无瞋之念觉支。彼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广大无量无瞋之念觉支,则渴爱断除。渴爱断则业断、业断则苦断。
  六~一一
  ……[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
  一二
  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广大无量无瞋之舍觉支。彼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广大无量无瞋之舍觉支,则渴爱断。渴爱断,则业断、业断,则苦断。
  一三
  优陀夷!如是乃由渴爱之尽,则业尽;由业尽,则苦尽。”
  [二七]灭
  ※二
  “诸比丘!有道、有迹,以资于渴爱之灭,以修习此道、此迹。
  三
  诸比丘!有何之道、有何之迹,以资于渴爱之灭耶?谓七觉支是。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
  四
  诸比丘!云何修习、云何多修七觉支者,资于渴爱之灭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五
  诸比丘!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七觉支者,则资于渴爱之灭。”
  [二八]第八 决择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决择分之道,且谛听。
  三
  诸比丘!何为决择分之道耶?谓七觉支是。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
  四
  如是说已。具寿优陀夷,白世尊曰:
  “大德!云何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资于决择耶?”
  五
  “优陀夷!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广大、无量无瞋之念觉支。彼于念觉支,以修习心于前之未决择、于前未破裂之贪蕴以决择而破裂之,于前未决择、前未破裂之瞋蕴以决择而破裂之,于前未决择、前未破裂之痴蕴以决择而破裂之……[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广大、无量、无瞋之舍觉支。彼于舍觉支,以修习心于前未决择、前未破裂之贪蕴以决择、而破裂之,于前未决择、前未破裂之瞋蕴以决择,而破裂之,于前未决择、前未破裂之痴蕴以决择而破裂之。
  六
  优陀夷!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七觉支者,则资于决择。”
  [二九]第九 一法
  ※二
  “诸比丘!我不见其他一法,若修习、多修此者,则资于断诸结法。诸比丘!此即七觉支是。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
  三
  诸比丘!云何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资于断诸结法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诸比丘!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七觉支者,则资于断诸结法。
  四
  诸比丘!何为结法耶?
  眼是结法,于此生结系之执着。[耳……鼻……舌]身是结法,于此生结系之执着。意是结法,于此生结系之执着。
  诸比丘!此名之为结法。”
  [三〇]第十 优陀夷
  一
  尔时,世尊住于舜巴国,名为仙达嘉之舜巴人住邑。
  二
  时,具寿优陀夷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优陀夷,白世尊曰:
  三
  “稀有哉!大德!未曾有哉!大德!大德!所以我对世尊,敬奉、敬爱、尊重、有惭愧。大德!我前在家时不敬法、不敬僧。大德!我对世尊敬爱、尊重、惭愧,欲离家为出家,愿世尊为我说法:‘色是如是、色之集是如是、色之灭是如是,受是如是……乃至……想是如是……行是如是……识是如是、识之集是如是、识之灭是如是。’
  四
  大德!我去往空屋,以转此五取蕴之生灭:如实证知‘此是苦’,如实证知‘此是苦集’,如实证知‘此是苦灭’,如实证知‘此是顺苦灭道。’
  五
  大德!我现观于法,以得道,我修习、多修此者,则住如如而到达真如,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大德!我获得念觉支,我修习、多修于此者,则住如如而到达真如,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大德!我获得舍觉支,我修习、多修于此者,则住如如而到达真如,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大德!我获得此道,我修习、多修于此者,住如如到达真如,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
  六
  “善哉!善哉!优陀夷!汝获得此道,汝修习、多修于此者,则住于如如而到达真如,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
  第三 优陀夷品(终)
  此品摄颂曰:
       觉说处非如理
       不损尽灭决择
       一法与优陀夷
  第四 盖品
  [三一]第一 善(一)
  ※二
  “诸比丘!为诸法之善、善分、善友者,皆以不放逸为根本,等趣于不放逸,以不放逸为诸法最上之名。
  三
  诸比丘!于不放逸之比丘,以期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诸比丘!不放逸之比丘,云何以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诸比丘!不放逸之比丘,如是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三二]第二 善(二)
  ※二
  “诸比丘!为诸法之善、善分、善友者,皆以如理作意为根本,等趣于如理作意,以如理作意为诸法最上之名。
  三
  诸比丘!于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以期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如是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三三]第三 烦恼(一)
  ※二
  “诸比丘!金之随烦恼有五种。被此随烦恼染污时,金则不柔软、不堪任、不清净、脆而不堪正用。以何为五耶?
  三
  诸比丘!铁为金之随烦恼,被此随烦恼染污时,金则不柔软、不堪任、不清净、脆而不堪正用。
  四
  诸比丘!铜为金之随烦恼,被此随烦恼染污时,金……乃至……
  五
  诸比丘!锡为金之随烦恼,……乃至……
  六
  诸比丘!铅为金之随烦恼,……乃至……
  七
  诸比丘!银为金之随烦恼,被此随烦恼染污时,金则不柔软、不堪任、不清净、脆而不堪正用。
  八
  诸比丘!此五者为金之随烦恼,被此随烦恼染污时,金则不柔软、脆而不堪正用。
  诸比丘!如是,心之随烦恼有五种,被此随烦恼染污时,心则不柔软、不堪任、不清净、脆而虽得正定,诸漏不能尽。以何为五耶?
  九
  诸比丘!欲贪为心之随烦恼,被此随烦恼染污时,心则不柔软、不堪任、不清净、脆而不能正尽诸漏。
  一〇~一三
  ……瞋随眠……惛眠随眠……掉悔随眠……疑随眠……
  一四
  诸比丘!此五者为心之随烦恼,被此随烦恼染污时,心则不柔软、不堪任、不清净、脆而不能正尽诸漏。”
  [三四]第四 烦恼(二)
  ※二
  “诸比丘!七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若修习、多修此者,则有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以何为七耶?
  三
  诸比丘!念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诸比丘!舍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
  四
  诸比丘!此七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
  [三五]第五 如理(一)
  ※二
  “诸比丘!若非如理作意者,则未生之欲贪生,已生之欲贪倍增、增大。
  三
  ……未生之瞋恚生,已生之瞋恚倍增、增大。
  四
  ……未生之惛眠生,已生之惛眠倍增、增大。
  五
  ……未生之掉悔生,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
  六
  诸比丘!若非如理作意者,则未生之疑惑生,已生之疑惑倍增、增大。”
  [三六]第六 如理(二)
  ※二
  “诸比丘!若如理作意者,则未生之念觉支生,已生之念觉支修习圆满……[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未生之舍觉支生,已生之舍觉支修习圆满。”
  [三七]第七 增长
  ※二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助于增长、不损。以何为七耶?
  三
  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
  四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助于增长、不损。”
  [三八]第八 障盖
  ※二
  “诸比丘!障盖有五种,为心之随烦恼,以使慧羸弱。以何为五耶?
  三
  诸比丘!欲贪为障盖,为心之随烦恼,以使慧羸弱。诸比丘!瞋恚为障盖,为心之随烦恼,以使慧羸弱。诸比丘!惛眠为障盖,为心之随烦恼,以使慧羸弱。诸比丘!掉悔为障盖,为心之随烦恼,以使慧羸弱。诸比丘!疑惑为障盖,为心之随烦恼,以使慧羸弱。
  四
  诸比丘!此是五障盖,为心之随烦恼,以使慧羸弱。
  五
  诸比丘!七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以何为七耶?
  六
  诸比丘!念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诸比丘!舍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
  七
  诸比丘!此七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
  八
  诸比丘!圣弟子希求作意、举心有念、倾听于法时,于彼无五盖,七觉支修习圆满。
  九
  其时,无何种之五盖耶?其时无欲贪盖、其时无瞋盖、其时无惛眠盖、其时无掉悔盖、其时无疑惑盖。于彼,其时无此五种盖。
  一〇
  其时,何种之七觉支修习圆满耶?其时念觉支修习圆满……[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其时舍觉支修习圆满。
  一一
  诸比丘!圣弟子希求、作意、举心有念、倾听于法时,于彼无此五盖,此七觉支修习圆满。”
  [三九]第九 树
  ※二
  “诸比丘!大树之种子微细,但其枝干大,将覆蔽诸树木,诸树木因被覆蔽而破损、倒坏。
  三
  诸比丘!何者之大树其种子细微而枝干大,以覆蔽诸树木,诸树木因被覆蔽而破损、倒坏耶?谓:阿湿波他树、尼拘留他树、无花果树、优昙罗树、犍遮耶树、迦捭多罗树是。
  四
  诸比丘!如是,于此有一类之男子,弃诸欲,离家为出家,然彼被诸欲或更甚邪恶者所破损、倒坏。
  五
  诸比丘!障盖有五种,以覆蔽于心,使慧羸弱。以何为五耶?
  诸比丘!欲贪为障盖,以覆蔽于心,使慧羸弱。诸比丘!瞋恚为障盖,以覆蔽于心,使慧羸弱。诸比丘!惛眠为障盖,以覆蔽于心,使慧羸弱。诸比丘!掉悔为障盖,以覆蔽于心,使慧羸弱。诸比丘!疑惑为障盖,以覆蔽于心,使慧羸弱。
  诸比丘!有此五种障盖,以覆蔽于心,使慧羸弱。
  六
  诸比丘!七觉支为无障、无盖、不覆蔽于心,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以何为七耶?
  诸比丘!念觉支为无障、无盖、无覆蔽于心,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诸比丘!舍觉支为无障、无盖、无覆蔽于心,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
  诸比丘!此七觉支为无障、无盖、无覆蔽于心,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
  [四〇]第十 盖
  ※二
  “诸比丘!有五种盖,能使为黑暗、为无目、为无智、灭慧、至于坏灭,而不令得涅槃。以何为五耶?
  诸比丘!欲贪盖能使为黑闇、为无目、为无智、灭慧、至于坏灭,而不令得涅槃。诸比丘!瞋盖……诸比丘!惛眠盖……诸比丘!掉悔盖……诸比丘!疑盖能使为黑闇、为无目、为无智、灭慧、至于坏灭,而不令得涅槃。
  诸比丘!此五盖能使为黑闇、为无目、为无智、灭慧、损坏分,而不令得涅槃。
  三
  诸比丘!有七种觉支,能为目、为智、以增长慧、为不损坏分,而有助于涅槃。以何为七耶?
  诸比丘!念觉支能为目、为智、以增长慧、为不损坏分,而有助于涅槃……[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诸比丘!舍觉支能为目、为智、以增长慧、不损坏分,而有助于涅槃。
  诸比丘!此七觉支,能为目、为智、以增长慧、不损坏分,而有助于涅槃。”
  第四 盖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二善二烦恼
       二如理增长
       障不损盖障
       树盖共为十
  第五 转轮品
  [四一]第一 类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诸比丘!于过去世,诸沙门、婆罗门之断三类者,皆修习、多修七觉支。诸比丘!于未来世,诸沙门、婆罗门之断三类者,皆修习、多修七觉支。诸比丘!现在诸沙门、婆罗门之断三类者,皆修习、多修七觉支。
  三
  何为七觉支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四
  诸比丘!于过去世,诸沙门、婆罗门之断三类者,……乃至……之断……乃至……之断……,皆修习、多修七觉支。”
  [四二]第二 转轮
  ※二
  “诸比丘!转轮王出现时,则现七宝。以何为七耶?
  三
  现:轮宝、象宝、马宝、摩尼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
  诸比丘!转轮王出现时,现此等七宝。
  四
  诸比丘!如来、应供、正等觉出现时,则现七觉支宝。以何为七耶?
  五
  现:念觉支宝、[择法觉支宝、精进觉支宝、喜觉支宝、轻安觉支宝、定觉支宝、]乃至现舍觉支宝。诸比丘!如来、应供、正等觉者出现时,现此等七觉支宝。”
  [四三]第三 魔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摧伏魔军之道,且谛听。三 诸比丘!何为摧伏魔军之道耶?谓七觉支是。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诸比丘!此为摧伏魔军之道。”
  [四四]第四 愚痴
  ※二
  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三
  “大德!愚痴哑羊,愚痴哑羊之谓者,大德!云何谓之愚痴哑羊耶?”
  四
  “比丘!不修习、不多修七觉支,称之为愚痴哑羊。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
  五
  比丘!不修习、不多修此七觉支者,称为愚痴哑羊。”
  [四五]第五 有慧
  ※三
  “大德!有慧不哑,有慧不哑之谓者,云何谓为有慧不哑耶?”
  四
  “比丘!修习、多修七觉支,称为有慧不哑。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
  五
  比丘!修习、多修此七觉支,故称为有慧不哑。”
  [四六]第六 贫穷
  ※三
  “大德!贫穷,贫穷之谓者,大德!云何谓为贫穷耶?”
  四
  “比丘!不修习、不多修七觉支,称为贫穷。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
  五
  比丘!不修习、不多修此七觉支者,称为贫穷。”
  [四七]第七 不贫
  ※三
  “大德!不贫,不贫之谓者,大德!云何称为不贫耶?”
  四
  “比丘!修习、多修七觉支,故称为不贫。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
  五
  比丘!修习、多修此七觉支者,故称为不贫。”
  [四八]第八 日轮
  ※二
  “诸比丘!日轮上升时,前驱之相为明相。诸比丘!如是比丘起七觉支时,先驱之相为善友。
  三
  诸比丘!于有善友之比丘,以期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云何以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如是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四九]第九 支分(一)
  ※二
  “诸比丘!言内支分者,不见其他有一支分,能起七觉支者,比丘!此即如理作意。
  三
  诸比丘!于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以期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五
  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如是以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五〇]第十 支分(二)
  ※二
  “诸比丘!言外支分者,不见其他有一支分,能起七觉支者。诸比丘!此即有善友。
  三
  诸比丘!于有善友之比丘,以期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云何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如是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第五 转轮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类转轮与魔
       愚痴与有慧
       贫穷及不穷
       日轮二支分
       共之而为十
  第六 觉支总摄品
  一 舍卫城因缘。
    [五一]第一 食
  二
  “诸比丘!将说五盖与七觉支之食、不食,且谛听。”
  一 盖食
  三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欲贪生,已生之欲贪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净相。多修此非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欲贪生,已生之欲贪倍增、增大。
  四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瞋恚生,已生之瞋恚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瞋相。多修此非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瞋恚生,已生之瞋恚倍增、增大。
  五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惛眠生,已生之惛眠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不欣喜、倦怠、郁闷、饱食、心退缩。多修此非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惛眠生,已生之惛眠倍增、增大。
  六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掉悔生,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心之非寂止。多修此非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掉悔生,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
  七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疑惑生,已生之疑惑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疑惑处之法。多修此非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疑惑生,已生之疑惑倍增、增大。”
  二 觉支食
  八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念觉支生,已生之念觉支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念觉支处之法。多修此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念觉支生,已生之念觉支得圆满修习。
  九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择法觉支生,已生之择法觉支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善不善法、有呵责无呵责法、劣胜法、黑白俱分法。多修此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择法觉支生,已生之择法觉支得圆满修习。
  一〇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精进觉支生,已生之精进觉支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发勤界、精勤界、勤勇界。多修此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精进觉支生,已生之精进觉支得圆满修习。
  一一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喜觉支生,已生之喜觉支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喜觉支处之法。多修此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喜觉支生,已生之喜觉支得圆满修习。
  一二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轻安觉支生,已生之轻安觉支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身轻安、心轻安。多修此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轻安觉支生,已生之轻安觉支得圆满修习。
  一三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定觉支生,已生之定觉支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寂止相、不乱相。多修此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定觉支生,已生之定觉支得圆满修习。
  一四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舍觉支生,已生之舍觉支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舍觉支处之法。多修此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舍觉支生,已生之舍觉支得圆满修习。”
  三 盖之不食
  一五
  “诸比丘!云何为不食?使未生之欲贪不生,已生之欲贪不得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不净相。多修此如理作意为不食者,则未生之欲贪不生,已生之欲贪不得倍增、增大。
  一六
  诸比丘!云何为不食?使未生之瞋恚不生,已生之瞋恚不得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慈心解脱。多修此如理作意为不食,则未生之瞋恚不生,已生之瞋恚不得倍增、增大。
  一七
  诸比丘!云何为不食?使未生之惛眠不生,已生之惛眠不得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发勤界、精勤界、勤勇界。多修此如理作意为不食,则未生之惛眠不生,已生之惛眠不倍增、增大。
  一八
  诸比丘!云何为不食?使未生之掉悔不生,已生之掉悔不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心之寂止。多修此如理作意为不食者,则未生之掉悔不生,已生之掉悔不得倍增、增大。
  一九
  诸比丘!云何为不食?使未生之疑惑不生,已生之疑惑不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善不善法、有呵责无呵责法、劣胜法、黑白俱分法。多修此如理作意为不食者,则未生之疑惑不生,已生之疑惑不倍增、增大。”
  四 觉支之不食
  二〇
  “诸比丘!云何为不食?使未生之念觉支不生,已生之念觉支不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念觉支处之法。多修此之非如理作意为不食者,则未生之念觉支不生,已生之念觉支不得圆满修习。
  二一
  诸比丘!云何为不食?使未生之择法觉支不生,已生之择法觉支不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善不善法、有呵责无呵责法、劣胜法、黑白俱分法。多修此之非如理作意为不食者,则未生之择法觉支不生,已生之择法觉支不得圆满修习。
  二二
  诸比丘!云何为不食?使未生之精进觉支不生,已生之精进觉支不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发勤界、精勤界、勤勇界。多修此之非如理作意为不食者,则未生之精进觉支不生,已生之精进觉支不得圆满修习。
  二三
  诸比丘!云何为不食?使未生之喜觉支不生,已生之喜觉支不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喜觉支处之法。多修此之非如理作意为不食者,则未生之喜觉支不生,已生之喜觉支不得圆满修习。
  二四
  诸比丘!云何为不食?使未生之轻安觉支不生,已生之轻安觉支不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身轻安、心轻安。多修此之非如理作意为不食者,则未生之轻安觉支不生,已生之轻安觉支不得圆满修习。
  二五
  诸比丘!云何为不食?使未生之定觉支不生,已生之定觉支不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寂止相、不乱相。多修此之非如理作意为不食者,则未生之定觉支不生,已生之定觉支不得圆满修习。
  二六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舍觉支不生,已生之舍觉支不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舍觉支处之法。多修此之非如理作意为不食者,则未生之舍觉支不生,已生之舍觉支不得圆满修习。”
  [五二]第二 理趣
  ※二
  时,有众多比丘,晨早时分,着下衣、持衣、钵,入舍卫城乞食。
  三
  时,彼诸比丘思念:“步行至舍卫城乞食,尚过早,我等可先往异学修习者之园。”
  四
  时,彼诸比丘至异学修行者之园。至已,与彼异学修行者,互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异学修行者,言于坐在一面之诸比丘曰:
  五
  “友等!沙门瞿昙为弟子如是说法曰:‘诸比丘!汝等欲断心之随烦恼——使慧羸弱、及断五盖,宜如实修习七觉支。’友等!我等亦为弟子如是说法曰:‘友等!汝等欲断心之随烦恼——使慧羸弱、及断五盖,宜如实修习七觉支。’友等!于此,沙门瞿昙与我等之说法与说法、教诫与教诫,有何之差别、何之特相、何之殊异耶?”
  六
  时,彼诸比丘对异学修行者之所说不欢喜、不呵责。不欢喜、不呵责,从座起而离去,曰:“我等唯于世尊之处,知此所说义。”
  七
  时,彼诸比丘行至舍卫城乞食。食后,由乞食归,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八
  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于此,我等于晨早时分,着下衣、持衣、钵,入舍卫城乞食。大德!其时,我等思念:‘行至舍卫城乞食,为时过早,我等可往异学修行者之园。’大德!时我等至异学修行者之园。至已,与彼异学修行者,互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大德!时,彼异学修行者,对坐于一面之我等曰:
  九
  ‘友等!沙门瞿昙为弟子如是说法曰……有何之殊异耶?’
  一〇
  大德!时,我等对异学修行者之所说,不欢喜、不呵责。不欢喜,不呵责,即从座起而离去,曰:‘我等唯于世尊之处,知此所说义。’”
  一一
  “诸比丘!异学修行者如是说,则应如是言:‘友等!有理趣,依此理趣,而五盖有十,七觉支为十四。’诸比丘!如是之问,异学修行者则不能答,而生困惑。
  一二
  何以故?诸比丘!此非其境界。诸比丘!我未见于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对于此问,能起应答之心者,但除如来与如来之弟子有闻者。”
  一 五成为十
  一三
  “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其理趣,五盖成为十耶?
  一四
  诸比丘!内之欲贪亦盖,外之欲贪亦盖,欲贪盖者,乃依此而说,故依此理趣为二。
  一五
  诸比丘!内之瞋恚亦盖,外之瞋恚亦盖,瞋恚盖者,乃依此而说,故依此理趣为二。
  一六
  诸比丘!惛沈亦盖,睡眠亦盖,惛眠盖者,乃依此而说,故依此之理趣为二。
  一七
  诸比丘!掉举亦盖,追悔亦盖,掉悔盖者,乃依此而说,故依此之理趣为二。
  一八
  诸比丘!内法之疑惑亦盖,外法之疑惑亦盖,疑惑盖者,乃依此而说,故依此之理趣为二。
  一九
  诸比丘!有此之理趣,依此之理趣,而五盖为十。”
  二 七为十四
  二〇
  “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其理趣,七觉支成为十四耶?
  二一
  诸比丘!内法之念,为念觉支;外法之念,亦为念觉支。念觉支者,则依此而说,故依此理趣为二。
  二二
  诸比丘!于外法以慧决择、伺察、思虑,为择法觉支;于内法以慧决择、伺察、思虑、亦为择法觉支。择法觉支者,则依此而说,故依此理趣为二。
  二三
  诸比丘!身之精进,为精进觉支;心之精进,亦为精进觉支。精进觉支者,则依此而说,故依此之理趣为二。
  二四
  诸比丘!有寻、有伺之喜,为喜觉支;无寻、无伺之喜,亦为喜觉支。喜觉支者,则依此而说,故依此理趣为二。
  二五
  诸比丘!身之轻安,为轻安觉支;心之轻安,亦为轻安觉支。轻安觉支者,则依此而说,故依此之理趣为二。
  二六
  诸比丘!有寻、有伺之定,亦为定觉支;无寻、无伺之定,亦为定觉支。定觉支者,则依此而说,故依此之理趣为二。
  二七
  诸比丘!内法之舍,亦为舍觉支;外法之舍,亦为舍觉支。舍觉支者,则依此而说,故依此之理趣为二。
  二八
  诸比丘!有此之理趣;依此之理趣,七觉支而为十四。”
  [五三]第三 火
  ※二
  时,有众多之比丘,于晨早时分,着下衣、持衣、钵,入舍卫城乞食。
  三~一〇
  如“理趣经”。
  一一
  “诸比丘!若异学修行者,如是说者,则应如是言:‘友等!心退缩时,修习何者之觉支,为非时耶?修习何者之觉支,为是时耶?友等!心掉举之时,修习何者之觉支,为非时耶?修习何者之觉支,为是时耶?’诸比丘!如是之问,则异学修行者,将困惑不能作答。
  一二
  何以故耶?诸比丘!此非其境界。诸比丘!我于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见对此问能起回答之心者,但除如来与如来之弟子有闻者。”
  一 非时
  一三
  “诸比丘!心退缩时,修习轻安觉支,为非时;修习定觉支,为非时;修习舍觉支,为非时。何以故耶?诸比丘!退缩心者,以此等诸法甚难发起。
  一四
  诸比丘!譬如有人,欲令小火炽燃。彼对此投以湿草,投以湿牛粪,投以湿薪,加水、风,撒尘介,彼人得能令小火炽燃耶?”
  “大德!不能!”
  “诸比丘!如是,心退缩时,修习轻安觉支者,非其时;修习定觉支者,非其时;修习舍觉支者,非其时。何以故耶?诸比丘!退缩心者,以此等诸法甚难发起。”
  二 时
  一五
  “诸比丘!心退缩时,是修习择法觉支之时,修习精进觉支之时,修习喜觉支之时。何以故耶?诸比丘!退缩心者,以此等诸法易于发起。
  一六
  诸比丘!譬如有人,欲使小火炽燃。彼对此投以干草,投以干牛粪,投以干薪,加吹气,不撒尘介,彼人得令小火炽燃耶?”
  “大德!如是。”
  “诸比丘!如是心退缩时,是修习择法觉支之时,修习精进觉支之时,修习喜觉支之时。何以故耶?诸比丘!退缩心者,此等以诸法易于发起。”
  三 非时
  一七
  “诸比丘!心掉举时,修习择法觉支非其时,修习精进觉支非其时,修习喜觉支非其时。何以故?诸比丘!掉举心者,以此等诸法甚难使其寂静。
  一八
  诸比丘!譬如有人,欲灭大火聚。彼对此投以干草,投以干牛粪,投以干薪,加吹风,不撒尘介,彼人得能灭大火之聚耶?”
  “大德!不能。”
  “诸比丘!如是心掉举时,修习择法觉支非其时,修习精进觉支非其时,修习喜觉支非其时。何以故耶?诸比丘!掉举心者,以此等之诸法甚难使其寂静。”
  四 时
  一九
  “诸比丘!心掉举时,是修习轻安觉支之时,是修习定觉支之时,是修习舍觉支之时。何以故?诸比丘!掉举心者,以此等之诸法易使其寂静。
  二〇
  诸比丘!譬如有人欲灭大火聚。彼对此投以湿草,投以湿牛粪,投以湿薪,加水、风,撒尘介,则彼人得能灭大火聚耶?”
  “大德!如是。”
  “诸比丘!如是心掉举时,是修习轻安觉支之时,是修习定觉支之时,是修习舍觉支之时。何以故?诸比丘!掉举心者,以此等之诸法易使寂静。
  二一
  诸比丘!至于念(觉支),我说:念可常有”。
  [五四]第四 慈
  一
  一时,世尊住于拘利国之一名曰黄枕邑之拘利村。
  二
  时,有众多之比丘,晨早时分,着下衣、持衣、钵,入黄枕邑乞食。
  三
  时,彼诸比丘生思念:“行至黄枕邑乞食,为时尚早,我等可往异学修行者之园”。
  四
  时,彼诸比丘,至异学修行者之园。至已,与彼异学修行者,互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彼异学修行者,言坐于一面之诸比丘曰:
  五
  “友等!沙门瞿昙为弟子如是说法曰:‘诸比丘!汝等欲断心之随烦恼——使慧羸弱、及断五盖,应以慈俱行之心遍满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对上下傍边所有一切世间,皆以慈俱行之广大、无量、无怨、无瞋之心遍满而住。以悲俱行之心遍满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对上下傍边所有一切世间,以悲俱行之广大、无量、无怨、无瞋之心遍满而住。以喜俱行之心,遍满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对上下傍所有一切世间,以喜俱行之广大、无量、无怨、无瞋之心,遍满而住。以舍俱行之心遍满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对上下傍边所有一切世间,以舍俱行之广大、无量、无怨、无瞋之心遍满而住。’
  六
  友等!我等亦为弟子作如是说法云:‘友等!汝等欲断心之随烦恼——使慧羸弱、及断五盖,应以慈俱行之心遍满一方而住……乃至……以悲俱行之心……以喜俱行之心……以舍俱行之心遍满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对上下傍边所有一切世间,以舍俱行之广大、无量、无怨、无瞋之心遍满而住。’
  七
  友等!于此,沙门瞿昙与我等之说法与说法、教诫与教诫,有何之差别、何之特相、何之殊异耶?”
  时,彼诸比丘对异学修行者之所说,不生欢喜、不予呵责。不欢喜、不呵责,从座起而离去,曰:“我等唯于世尊之处,知此所说之义。”
  八
  时,彼诸比丘行至黄枕邑乞食,食后由乞食归,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白世尊曰:
  九
  “大德!于此我等于晨早时分,着下衣、持衣、钵,入黄枕邑乞食。大德!其时,我等生斯思念:‘至黄枕邑乞食,为时尚早,我等可往异学修行者之园。’大德!时,我等去至异学修行者之园。至已,与彼学异修行者,互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大德!彼异学修行者,言坐于一面之我等曰:
  ‘友等!沙门瞿昙为弟子作如是说法云:“诸比丘!汝等欲断心之随烦恼——使慧羸弱、及断除五盖,应以慈俱行之心遍满一方而住……乃至……以悲俱行之心……以喜俱行之心……以舍俱行之心遍满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上下傍边所有一切世间,以舍俱行之广大、无量、无怨、无瞋之心遍满而住。”友等!我等亦为弟子作如是说法云:“友等!汝等欲断心之随烦恼——使慧羸弱、及断除五盖,应以慈俱行之心遍满一方而住……乃至……以悲俱行之心……以喜俱行之心……以舍俱行之心遍满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对上下傍边所有一切世间,以舍俱行之广大、无量、无怨、无瞋之心遍满而住。”友等!于此,沙门瞿昙与我等之说法与说法、教诫与教诫,有何之差别、何之特相、何之殊异耶?’
  大德!时,我等对彼异学修行者之所说,不生欢喜、不予呵责。不欢喜、不呵责,即从座起而离去,曰:‘我等唯于世尊之处,知此所说义。’”
  一〇
  “诸比丘!异学修行者若如是说,则宜作如是言:‘友等!云何修习慈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究竟于何耶?友等!云何修习悲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究竟于何耶?友等!云何修习喜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究竟于何耶?友等!云何修习舍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究竟于何耶?’诸比丘!如是问之,异学修行者,将困惑不能作答。
  一一
  何以故?诸比丘!此非其境界。诸比丘!我于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未见对于此问,能生作答之心者,但除如来与如来之弟子有闻者。
  一二
  诸比丘!云何修习慈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究竟于何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慈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修习慈俱行之舍觉支。彼若欲于非违逆,以违逆想而住者,则以违逆想而住。若欲于违逆,以非违逆想而住者,则以非违逆想而住。若欲于非违逆与违逆,以违逆想而住者,则以违逆想而住。若欲于违逆与非违逆,以非违逆想而住者,则以非违逆想而住。若欲俱遮非违逆与违逆,以舍正念、正知而住者,则住于舍正念、正知或具足清净解脱而住。诸比丘!慈心解脱,是以清净为其最胜,此比丘未通达更上解脱,而有此之慧。
  一三
  诸比丘!云何修习悲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究竟于何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悲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以修习悲俱行之舍觉支。彼若欲于非违逆,以违逆想而住者,则以违逆想而住……乃至……若欲俱遮非违逆与违逆,以舍正念、正知而住者,则住于舍正念、正知、或遍超色想,由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则虚空为无边,俱足虚空无边处而住。诸比丘!悲心解脱,是以虚空无边处为其最胜,此比丘未通达更上解脱,而有此之慧。
  一四
  诸比丘!云何修习喜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究竟于何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喜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修习喜俱行之舍觉支。彼若欲于非违逆,以违逆想而住者,则以违逆想而住……乃至……若欲俱遮非违逆与违逆,以舍正念、正知而住者,则以舍正念、正知而住,或遍超虚空无边处,为识无边,具足识无边处而住。诸比丘!喜心解脱是以识无边处为其最胜,此比丘未通达更上解脱,而有此之慧。
  一五
  诸比丘!云何修习舍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究竟于何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俱行之舍觉支。彼若欲于非违逆,以违逆想而住者,则以违逆想而住。若欲于违逆,以非违逆想而住者,则以非违逆想而住。若欲于非违逆与违逆,以违逆想而住者,则以违逆想而住。若欲于违逆与非违逆,以非违逆想而住者,则以非违逆想而住。若欲俱遮非违逆与违逆,以舍正念、正知而住者,则以舍正念、正知而住。或遍超识无边处,为无所有,具足无所有处而住。诸比丘!舍心解脱是以无所有处为其最胜,此比丘未通达更上解脱,而有此之慧。”
  [五五]第五 伤歌逻
  一
  舍卫城……
  二
  时,伤歌逻婆罗门,诣世尊住处。诣已,与世尊互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伤歌逻婆罗门,白世尊曰:
  三
  “尊瞿昙!有何之因、何之缘?有时长夜读诵真言,不得成辩才耶?何况不读诵耶?尊瞿昙!又有何之因、何之缘?有时长夜不读诵真言,得成辩才耶?何况读诵之耶?”
  一
  四
  “婆罗门!为欲贪所缠,以随逐欲贪之心而住,对已生欲贪之出离,不能如实知时,则对己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他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俱利不能如实知见,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婆罗门!譬如有水钵,以赤、黄、青、茜色而浊之,有眼之人,对其中观察己之面相,不得如实知见。婆罗门!如是为欲贪所缠,以随逐于欲贪之心而住,对已生欲贪之出离,不能如实知时,则对己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他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俱利不能如实知见,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五
  婆罗门!又为瞋恚所缠,以随逐于瞋恚之心而住,对已生瞋恚之出离,不能如实知时,则对己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他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俱利不能如实知见,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婆罗门!譬如有水钵,以火加热,沸腾而汪溢,有眼之人,于其中虽观察己之面相,但不能如实知见。婆罗门!如是为瞋恚所缠,以随逐于瞋恚之心而住,对已生瞋恚之出离,不能如实知时,则对己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他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俱利不能如实知见,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六
  婆罗门!又为惛眠所缠,以随逐于惛眠之心而住,对已生惛眠之出离,不能如实知时,则对己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他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俱利不能如实知见,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婆罗门!譬如有水钵,为茗草所覆,有眼之人,于其中观察自己之面相,不能如实知见。婆罗门!如是为惛眠所缠,以随逐于惛眠之心而住,对已生惛眠之出离,不能如实知时,则对己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他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俱利不能如实知见,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七
  婆罗门!又为掉悔所缠,以随逐于掉悔之心而住,对已生掉悔之出离,不能如实知时,则对己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他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俱利不能如实知见,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婆罗门!譬如有水钵,为风煽动而起漂波,有眼之人,于其中观察自己之面相,不能如实知见。婆罗门!如是为掉悔所缠,以随逐于掉悔之心而住,对已生掉悔之出离,不能如实知时,则对己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他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俱利不能如实知见,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八
  婆罗门!又为疑惑所缠,以随逐疑惑之心而住,对已生疑惑之出离,不能如实知时,则对己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他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俱利不能如实知见,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婆罗门!譬如有水钵,染以浊扰之泥,置于闇处,有眼之人,于其中观察自己之面相,不能如实知见。婆罗门!如是为疑惑所缠,以随逐于疑惑之心而住,对已生疑惑之出离,不能如实知时,则对己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他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俱利不能如实知见,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九
  婆罗门!有此因、此缘,有时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二
  一〇
  “婆罗门!不为欲贪所缠,不随逐于欲贪之心而住,对已生欲贪之出离,如实知时,则对己利如实知见、对他利如实知见、对俱利如实知见,长夜不读诵真言,亦成辩才,何况读诵哉!
  婆罗门!譬如有水钵,不为赤、黄、青、茜色所浊,有眼之人,于其中观察自己之面相,如实知见。婆罗门!如是不为欲贪所缠,不随逐于欲贪之心而住,对已生欲贪之出离,如实知时……乃至……[何况读诵哉!]
  一一
  婆罗门!又不为瞋恚所缠,不随逐于瞋恚之心而住……何况读诵哉!
  婆罗门!譬如有水钵,加火热之,未沸腾,未汪溢,有眼之人,于其中观察自己之面相,而如实知见。婆罗门!如是未被瞋恚所缠,[不随逐于]瞋恚之心而住……何况读诵哉!
  一二
  婆罗门!又不为惛眠所缠,不随逐于惛眠之心而住……何况读诵哉!
  婆罗门!譬如有水钵,未被苔草所覆,有眼之人……婆罗门!如是不为惛眠所缠,不随逐于惛眠之心而住……何况读诵哉!
  一三
  婆罗门!又不为掉悔所缠,[不随逐于掉悔]之心而住……何况读诵哉!
  婆罗门!譬如有水钵,不为风煽动,不漂不波,有眼之人……婆罗门!如是不为掉悔所缠,不随逐于掉悔之心而住……何况读诵哉!
  一四
  婆罗门!又不为疑惑所缠,以不随逐于疑惑之心而住,对已生疑惑之出离,如实知时,则对己利如实知见、对他利如实知见、对俱利如实知见,虽长夜不读诵真言,亦成辩才,何况读诵哉!
  婆罗门!譬如有水钵,澄清无浊,置于明处,有眼之人,于其中观察自己之面相,如实知见。婆罗门!如是不为疑惑所缠,不随逐于疑惑之心而住,对已生疑惑之出离如实知时,则对己利如实知见、对他利如实知见、对俱利如实知见,虽长夜不读诵真言,亦成辩才,何况读诵哉!
  一五
  婆罗门!有此因、此缘,有时虽长夜不读诵真言,亦成辩才,何况读诵哉!
  一六
  婆罗门!七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以何为七耶?婆罗门!念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对此修习、多修者,则助明解脱果之现证……[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婆罗门!舍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对此修习、多修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
  一七
  如是说已,伤歌逻婆罗门白世尊曰——
  “妙哉!尊瞿昙!妙哉!尊瞿昙!譬如扶起倒者,如揭露覆者,如对迷者教之以道,如暗中举灯火,使有眼者得见色。如是,尊瞿昙以种种之方便显示法。我于此当归依尊瞿昙与法及比丘众,尊瞿昙容我自今日起至命终,归依为优婆塞。”
  [五六]第六 无畏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二
  时,无畏王子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无畏王子白世尊曰:
  三
  “大德!富兰迦叶作如是言:‘于无智、无见为无因、无缘,无智、无见是无因、无缘。于智、见为无因、无缘,智、见是无因、无缘。’于此,世尊作云何说示耶?”
  四
  “王子!于无智、无见为有因、有缘,无智、无见是有因、有缘。王子!于智、见为有因、有缘,智、见是有因、有缘。”
  一
  五
  “大德!云何于无智、无见为有因、有缘耶?云何无智、无见是有因有缘耶?”
  六
  “王子!为欲贪所缠,以随逐于欲贪之心而住,对已生欲贪之出离,不能如实知见时,王子!此为无智、无见之因、之缘,如是无智、无见,为有因、有缘。
  七
  王子!又为瞋恚所缠,以随逐于瞋恚之心而住……乃至……
  八
  ……为惛眠所缠……
  九
  ……为掉悔所缠……
  一〇
  为疑惑所缠,以随逐于疑惑之心而住,对已生疑惑之出离,不能如实知见时,王子!此为无智、无见之因、之缘。如是,无智、无见为有因、有缘。”
  一一
  “大德!此法门当云何名之耶?”
  “王子!此名之为盖。”
  “实则为盖哉!世尊!实则为盖哉!善逝!大德!譬如为一一之盖所遮伏,即不能如实知见,何况于五盖耶?”
  二
  一二
  “大德!又云何于智、见为有因、有缘耶?云何智、见是有因、有缘耶?”
  一三
  “王子!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彼以修习念觉支之心,如实知、见。王子!此为智、见之因、之缘。如是,智、见为有因、有缘。
  一四~一八
  王子!复次,比丘……[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
  一九
  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彼以修习舍觉支之心,如实知见。王子!此为智、见之因、之缘。如是,智、见为有因、有缘。”
  二〇
  “大德!此法门当云何名之耶?”
  “王子!此名之为觉支。”
  “实为觉支哉!世尊!实为觉支哉!善逝!大德!譬如成就一一之觉支,即是如实知见,何况于七觉支耶?大德!我登上耆阇崛山,虽身疲劳、心疲劳,然而得轻利,以现观于法。”
  摄颂曰:
       食及理趣火
       慈与伤歌逻
       耆阇崛山中
       无畏之所问
       觉支相应中
  觉支相应 第六觉支总摄品(终)
  第七 入出息品
  [五七]第一 骨
  一 大果大功德
  一
  舍卫城……
  二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骨想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三
  诸比丘!云何修习骨想、云何多修骨想,而有大果大功德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骨想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行骨想俱行之舍觉支。
  五
  诸比丘!如是修习、如是多修骨想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二 或者
  ※二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骨想者,则可期二果之随一果,于现法开悟,或有余依者,则得不还果。
  三
  诸比丘!云何修习、云何多修骨想者,则可期二果之随一果,于现法开悟耶?或有余依者,则得不还果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骨想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修习骨想俱行之舍觉支。
  五
  诸比丘!如是修习、如是多修骨想者,则可期二果之随一果,于现法开悟,或有余依者,则得不还果。”
  三 大义利
  ※二
  “诸比丘!修习、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义利。
  三
  诸比丘!云何修习、多修习骨想,则资于大义利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骨想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修习骨想俱行之舍觉支。
  五
  诸比丘!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义利。”
  四 大安稳
  ※二
  “诸比丘!修习、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安稳。
  三
  诸比丘!云何修习、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安稳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骨想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修习骨想俱行之舍觉支。
  五
  诸比丘!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安稳。”
  五 大厌背
  ※二
  “诸比丘!修习、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厌背。
  三
  诸比丘!云何修习、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厌背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骨想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修习骨想俱行之舍觉支。
  五
  诸比丘!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厌背。”
  六 乐住
  ※二
  “诸比丘!修习、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乐住。
  三
  诸比丘!云何修习、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乐住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骨想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修习骨想俱行之舍觉支。
  五
  诸比丘!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乐住。”
  [五八]第二 啖(一~六)
  二
  诸比丘!修习于啖想……乃至……
  [五九]第三 青瘀(一~六)
  二
  诸比丘!修习于青瘀想……乃至……
  [六〇]第四 坏(一~六)
  二
  诸比丘!于坏想……
  [六一]第五 膨胀(一~六)
  二
  诸比丘!对膨胀想……
  [六二]第六 慈(一~六)
  二
  诸比丘!修习于慈……
  [六三]第七 悲(一~六)
  二
  诸比丘!修习于悲……
  [六四]第八 喜(一~六)
  二
  诸比丘!修习于喜……
  [六五]第九 舍(一~六)
  二
  诸比丘!修习于舍……
  [六六]第十 入出息(一~六)
  二
  诸比丘!修习于入出息……
  此品之摄颂曰:
       骨啖与青瘀
       坏及膨胀慈
       悲喜乃至舍
       入出息为十
  觉支相应之第七入出息品(终)
  第八 灭品
  [六七]第一 不净(一~六)
  二
  诸比丘!于不净想……
  [六八]第二 死(一~六)
  二
  诸比丘!于死想……
  [六九]第三 违逆(一~六)
  二
  诸比丘!于食违逆想……
  [七〇]第四 不可乐(一~六)
  二
  诸比丘!于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七一]第五 无常(一~六)
  二
  诸比丘!于无常想……
  [七二]第六 苦(一~六)
  二
  诸比丘!于无常苦想……
  [七三]第七 无我(一~六)
  二
  诸比丘!于苦无我想……
  [七四]第八 断(一~六)
  二
  诸比丘!于断想……
  [七五]第九 离贪(一~六)
  二
  诸比丘!于离贪想……乃至……
  [七六]第十 灭
  一 大果大功德
  ※二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灭想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三
  诸比丘!云何修习灭想者……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灭想俱行之……
  五
  诸比丘!……如是修习之……
  二 或者
  ※二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灭想者,则二果之……
  三
  诸比丘!云何修习灭想……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灭想俱行之……
  五
  诸比丘!……如是修习……
  三~六 大义利、安稳、厌背、乐住
  ※二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灭想者,则助于大义利……助于大安稳……助于大厌背……助于大乐住。
  三
  诸比丘!云何修习、多修灭想者,助于大义利耶?助于大安稳耶?……助于大厌背耶?……助于大乐住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灭想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修习灭想俱行之舍觉支。诸比丘!如是修习灭想、如是多修者,则助于大义利……助于大安稳……助于大厌背……助于大乐住。
  此品之摄颂曰:
       不净以及死
       食违逆不乐
       无常苦无我
       乃至断离贪
       灭等之为十
  觉支相应之第八灭品(终)
  第九 恒河广说(远离)
  [七七]第一
  ※二
  “诸比丘!譬如恒河,趣向于东[、倾向于东、临入于东]。诸比丘!如是比丘,修习七觉支、多修习七觉支者,则趣向于涅槃、倾向于涅槃、临入于涅槃。
  诸比丘!比丘云何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涅槃耶?
  三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修习舍觉支。
  诸比丘!比丘如是[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者,则趣向涅槃、倾向于涅槃、临入涅槃]。”
  [七八~八八]第二~十二
  乃至到寻觅品应广说。
  摄颂曰:
       向东之有六
       趣向海有六
       二六之十二
       以之说此品
  第九恒河广说(终)
  第一〇 不放逸品(远离)
  [八九~九八]第一~十
  诸比丘!诸有情之无足、二足、四足、多足,[于有色、无色、有想、无想,以如来、应供、正等觉者,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诸善法皆以不放逸为根本,等趣于不放逸,以不放逸称为诸法之最上。]……乃至广说……
  摄颂曰:
       如来与足迹
       屋顶与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第一一 力所作品(远离)
  [九九~一〇〇]第一~一二
  二
  诸比丘!譬如作诸力所作之事业,皆依于地、立于地,如是作诸力所作之事业……乃至广说……
  摄颂曰:
       力与种子龙
       树瓶乃至芒
       虚空与二云
       船舶与客河
  第一二 寻觅品(远离)
  [一〇一~一一〇]第一~一二
  二
  诸比丘!有三种寻觅。以何为三耶?欲寻、有寻、梵行寻是……乃至广说……
  摄颂曰:
       寻觅次第漏
       有苦碍与垢
       摇受二渴爱
  第一三 瀑流品(远离)
  [一一一~一一九]第一~九
  一
  舍卫城……
  二
  诸比丘!瀑流有四种。以何为四耶?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是……乃至广说……
  [一二〇]第十 上分[结]
  ※二
  诸比丘!有五上分结。以何为五耶?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诸比丘!此为五上分结。
  三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五上分结,应修习七觉支。何为七觉支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五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五上分结,应修习此七觉支。
  摄颂曰:
       瀑流与轭取
       系随眠妙欲
       盖蕴上下分
  第一四 恒河广说(调伏欲贪)
  [一二一]第一
  ※二
  “诸比丘!譬如恒河,趣向东[、倾向东、临入东]。诸比丘!如是比丘,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涅槃。
  诸比丘!比丘云何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涅槃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调伏究尽欲贪、调伏究尽瞋恚、调伏究尽愚痴,以修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诸比丘!比丘如是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涅槃。”
  [一二二~一三二]第二~一二
  如是究尽欲贪,乃至到寻觅品止广说。
  摄颂曰:
       趣向于东六
       趣向于海六
       二六之十二
       以之说此品
  以广说觉支相应之恒河品,用以广说欲贪。
  第十四品(终)
  第一五 不放逸品(调伏欲贪)
  [一三三~一四二]第一~一〇
  摄颂曰:
       如来与足迹
       屋顶与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以觉支相应之不放逸品,用以广说欲贪。
  第十五品(终)
  一六 力所作品(调伏欲贪)
  [一四三~一五四]第一~一二
  摄颂曰:
       力与种子龙
       树瓶以及芒
       虚空及二云
       船舶与客河
  以觉支相应之力所作品,用以广说欲贪。
  第十六品(终)
  第一七 寻觅品(调伏欲贪)
  [一五五~一六五]第一~一一
  摄颂曰:
       寻觅次第漏
       有三苦碍垢
       摇受二渴爱
  以觉支相应之寻觅品,用以广说欲贪也。
  第十七品(终)
  第一八 瀑流品(调伏欲贪)
  [一六六~一七四]第一~九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诸比丘!瀑流有四种。以何为四耶?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是。……乃至广说……
  [一七五]第十 上分结
  ※二
  诸比丘!有五上分结。以何为五耶?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诸比丘!此为五上分结。
  三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五上分结,应修习七觉支。以何为七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调伏究尽欲贪、调伏究尽瞋恚、调伏究尽愚痴……趣向不死、倾向不死、临入不死……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涅槃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五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五上分结,应修习此七觉支。
  摄颂曰:
       瀑流与轭取
       系随眠妙欲
       盖蕴上下分
  应知此品用以究尽欲贪、究尽瞋恚、究尽愚痴。
  觉支相应中之第十四暴流品(终)
  应以广说道相应处,广说觉支相应。
  觉支相应(终)
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17 册 No. 0006 相应部经典(第42卷-第47卷)
  第三 念处相应
  第一 庵罗品
  [一]第一 庵罗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毗舍离国之庵罗园中。
  二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
  诸比丘应诺世尊曰:“大德!”世尊曰:
  三
  “诸比丘!有此一乘道,能使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观受……于心观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五
  诸比丘!有此一乘道,能使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
  六
  世尊如是说已,彼诸比丘生喜悦,欢喜于世尊之所说。
  [二]第二 正念
  一
  尔时,世尊住毗舍离国之庵罗园中。
  二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曰——“大德!”世尊曰:]
  三
  “诸比丘!比丘应以正念、正知而住,此是我为汝等之教诫。
  四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之正念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贪忧而住,于受……于身……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贪忧而住。
  诸比丘!如是为比丘之正念。
  五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之正知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进退以正知而作,观察以正知而作,屈伸以正知而作,持僧伽梨、钵衣以正知而作,饮食尝味以正知而作,大小便以正知而作,行住坐卧眠醒语默以正知而作。
  诸比丘!如是为比丘之正知。
  六
  诸比丘!比丘应以正念、正知而住,此即我为汝等之教诫。”
  [三]第三 比丘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林之给孤独园。
  二
  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三
  “愿大德世尊为我略说示法要。我闻世尊之法,独静居、不放逸、热诚、专精而住。”
  “于此有一类之愚人,若如是请我说法者,我则得做思惟。”
  “大德世尊!愿为我略说法,我悟世尊所说之义,当为世尊所说之相续者。”
  “比丘!然则汝于善法之初应当清净,何为善法之初耶?戒之悉皆清净,与见之正直。比丘!汝若于戒悉皆清净且得见正直者,比丘!汝则依戒立戒,三重修习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四
  比丘!汝于内,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外,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内外,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内,于受……于外,于受……于内外,于受观受……乃至……于内,于心……于外,于心……于内外,于心观心……乃至……于内,于法……于法,于外,于法……于内外,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五
  比丘!汝依戒立戒,如是修习此四念处者,比丘!汝则可期与日夜俱善法之增长,[不期]损灭。”
  六
  时,彼比丘欢喜、随喜世尊之所说,则从座起,礼敬世尊,右绕离去。
  七
  时,彼比丘独静居,不放逸、热诚、专精而住。善男子以离家而出家之本义,于现法究竟无上之梵行,以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
  八
  彼比丘成为阿罗汉之一。
  [四]第四 萨罗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憍萨罗园,萨罗婆罗门村。
  二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曰:“大德!”世尊曰:
  三
  “诸比丘!诸新参比丘,出家未久,新接受此法、律者,诸比丘!汝等应劝导使修习四念处而住。以何为四耶?[当说:]
  四
  ‘友等!汝等于身观身而住,为如实知身,应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于受观受而住,为如实知受,应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于心观心而住,为如实知心,应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于法观法而住,为如实知法,应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
  五
  诸比丘!诸有学比丘,尚未获得心,以志求无上安稳而住者,于身观身而住,为遍知于身,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于受观受而住……于心观心而住……于法观法而住,为遍知于法,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
  六
  诸比丘!诸漏尽之阿罗汉比丘,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舍重担而获得己利,尽有结之正知解脱者,尚且于身观身而住,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而离身之系。于受观受而住……于心观心而住,于法观法而住,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以离法之系。
  七
  诸比丘!诸新参比丘之出家未久,新接受此法、律者,亦宜劝导使修习此四念处而住。”
  [五]第五 善聚
  一~二
  舍卫城……于此,世尊说示曰:——
  三
  “诸比丘!不善聚者即是五盖,是为正说。诸比丘!纯一之不善聚者,即为五盖。以何为五耶?
  四
  欲贪盖、瞋盖、惛眠盖、掉悔盖、疑惑盖是。诸比丘!不善聚者,即此五盖,是为正说。诸比丘!纯一之不善聚者,即此五盖。
  五
  诸比丘!善聚者即是四念处,是为正说。诸比丘!纯一之善聚者,即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六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诸比丘!善聚者,即是四念处,是为正说。比丘!纯一之善聚者,即此四念处。”
  [六]第六 鹰
  ※三
  “诸比丘!于过去世有鹰,忽而袭捉鹑。
  四
  诸比丘!时,鹑被鹰所获,如是悲叹云:‘我等若游于非行处、他境界者,则是不祥、福少。我今日若游于自行处、父母境界者,则鹰虽战亦不得我。’‘鹑!何为汝之自行处、父母境界耶?’‘田耕之垄是。’
  五
  诸比丘!时,鹰确信于自力,亦不让于自力,因以放鹑而言曰:‘鹑!去!虽尽往彼处,亦难逃离于我。’
  六
  诸比丘!时,鹑飞往田耕之垄,挺立于大垄之上曰:‘鹰来!鹰来!’
  七
  诸比丘!时,鹰确信于自力,不让于自力,忽而缩其两翼对鹑袭来。诸比丘!鹑知‘鹰力壮向我袭来’乃退缩于彼垄块中。诸比丘!时,此鹰乃冲撞其胸。
  八
  诸比丘!如是,乃游于非行处、他境界者。诸比丘!是故勿游于非行处、他境界。诸比丘!游于非行处、他境界者,则魔得机缘、得所缘。
  九
  诸比丘!何为比丘之非行处、他境界耶?谓五妙欲是。以何为五耶?
  一〇
  眼所识之色为可乐、可爱、可意、爱色、引欲、可染;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为可乐、可爱、可意、爱色、引欲、可染。诸比丘!此为比丘之非行处、他境界者。
  一一
  诸比丘!应游于自行处、父母境界。诸比丘!游于自行处、父母境界者,则魔不得机缘、不得所缘。
  一二
  诸比丘!何为比丘之自行处、父母境界耶?谓四念处是。以何为四耶?
  一三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诚热、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诸比丘!此为比丘之自行处、父母境界。”
  [七]第七 猿猴
  ※三
  “诸比丘!于雪山王中有险峻之处,为猿猴亦不能往,人亦不能往者。
  四
  诸比丘!于雪山王中有险峻之处,为猿猴可往,而人不能往者。
  五
  诸比丘!于雪山王中有平等、可乐之处,猿猴、人均可往。诸比丘!于此猎师于猿猴之路,涂黐以捕捉猿猴。诸比丘!若诸猿猴不愚痴、不轻率者,见其黐则远避。又,猿猴之愚痴、轻率者,则来以手触其黐,其手即被捉;欲脱其手,而以第二手相触,其手亦被捉;为欲脱二手,而以足相触,其足即被捉;欲脱二手与足,而以第二足相触,其足即被捉;为欲脱二手足,而以口相触,其口即被捉。
  六
  诸比丘!如是猿猴五处被捉,呻吟而卧、困穷苦恼,即随猎师之所欲。诸比丘!猎师得此、即将猿猴随所欲贯穿运置而去。
  七
  诸比丘!如是,乃游于非行处、他境界者,诸比丘!是故勿游于非行处、他境界。诸比丘!若游于非行处、他境界者,则魔得机缘、得所缘。
  八
  诸比丘!何为比丘之非行处、他境界耶?谓五妙欲是。以何为五耶?
  九
  眼所识之色是可乐、可爱、可意、爱色、引欲、可染;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是可乐、可爱、可意、爱色、引欲、可染。诸比丘!此为比丘之非行处、他境界。
  一〇
  诸比丘!应游于自行处、父母境界。诸比丘!游于自行处、父母境界者,则魔不得机缘、不得所缘。
  一一
  诸比丘!何为比丘之自行处、父母境界耶?谓四念处是。以何为四耶?
  一二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诸比丘!此为比丘之自行处、父母境界。”
  [八]第八 厨士
  一
  ※三
  “诸比丘!譬如对王、王臣,有愚痴不聪明无能之厨士,备酸、苦、辛、甘、苛、不苛、咸、不咸、种种之羹。
  四
  诸比丘!彼愚痴不聪明无能之厨士,不知主人之食相,以‘今日此食羹为善’,即着手多取于此,以显其色;以‘今日之酸食羹为善’,即着手多取于酸,以显其酸色;并以‘今日之苦……辛……甘……苛……不苛……咸……不咸食羹为善’,即着手多取于不咸,以显其不咸之色。
  五
  诸比丘!彼愚痴不聪明无能之厨士,则不得庇护、不得俸给、不得奖赏。何以故?诸比丘!彼愚痴不聪明无能之厨士,乃不知主人之食相。
  六
  诸比丘!如是,于此有一类愚痴不聪明无能之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虽于身观身而住,然其心不得定,不能断随烦恼,彼不知其相。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虽于法观法而住,然其心不得定,不能断随烦恼,彼不知其相。
  七
  诸比丘!彼愚痴不聪明无能之比丘,不得现法乐住,不得正知、正念。何以故?诸比丘!彼愚痴不聪明之比丘,不知自之心相。”
  二
  八
  “诸比丘!譬如对王、王臣,有具智聪明善能之厨士,备酸、苦、辛、苛、不苛、咸、不咸、种种之羹。
  诸比丘!彼具智聪明善能之厨士,知主人之食相,以‘今日之此食羹为善’,即着手多取于此,以显其色;以‘今日酸之食羹为善’,即着手多取于酸,以显其酸之色;以‘今日之苦……辛……甘……苛……不苛……碱……不咸食羹为善’,即着手多取于不咸,以显其不咸之色。
  九
  诸比丘!彼具智聪明善能之厨士,乃能得庇护、得俸给、得奖。何以故?诸比丘!彼具智聪明善能之厨士,乃知主人之食相。
  一〇
  诸比丘!如是,于此有一类具智聪明善能之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于身观身而住,其心得定,断随烦恼,彼知其相。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于法观法而住,其心得定,断随烦恼,彼知其相。
  一一
  诸比丘!彼具智聪明善能之比丘,得现法乐住,得正念、正知。何以故?诸比丘,彼具智聪明善能之比丘,知自之心相。”
  [九]第九 病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毗舍离国竹林丛中。
  二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汝等于毗舍离之附近,随亲友、相识、友好而入雨安居,我于此处竹林丛入雨安居。”
  “唯唯!大德!”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乃于毗舍离之附近,随亲友、相识、友好而入雨安居。世尊于竹林丛入雨安居。
  三
  时,世尊入雨安居后,忽起重病,转为将致死之剧痛。于此,世尊住于正念、正知而不沮丧。
  四
  时,世尊思念:“我若不告随从、不顾比丘众而入般涅槃者,则不相称。我宜住精勤,降伏此病,以留住寿行。”时,世尊住于精勤,降伏彼病,以留住寿行。
  五
  时,世尊病愈。病愈未久,即出精舍,于精舍后清凉处,设座而坐。
  六
  时,具寿阿难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是庆幸事。大德!能忍耐,是庆幸事。大德!世尊足矣。大德!因见世尊病,我身惶惧,四面不明、诸法不辨。大德!但我有少分之安心,世尊未对比丘众作少分之宣称,当不为般涅槃。”
  七
  “阿难!比丘众对我何所须耶?阿难!我说无别内外之法。阿难!于如来法中无有‘师’。阿难!若思‘我统理比丘众’、‘比丘众思念恃靠于我’,对于比丘众应有所宣称。阿难!然而如来不思‘我统理比丘众’、‘比丘众思念恃靠于我’。阿难!如来更何须对比丘众有所宣称耶?
  八
  阿难!我今已经年老衰,加久生之年龄已八十岁。阿难!譬如助行古车之皮纽,阿难!如来之身,亦似为皮纽所助而行。
  九
  阿难!如来不作意一切相、灭一一之受,住于具足无相心三昧时,如来则得安稳。阿难!然而应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而住。
  阿难!云何比丘应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而住耶?
  一〇
  阿难!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阿难!如是,比丘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而住。
  一一
  阿难!于今或我灭度后,应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则于勤学(佛法)者中,乃我最上之比丘。”
  [一〇]第十 比丘尼
  一
  舍卫城……
  二
  时,具寿阿难于晨早时分,着下衣、持衣、钵,往一比丘尼寺。往已,设座而坐。
  三
  时,众多之比丘尼来至具寿阿难之处。至已,礼敬具寿阿难,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尼,言于具寿阿难曰:
  四
  “大德阿难!此处众多之比丘尼,善系心于四念处而住,知前后升降之广大。”
  “姊妹!如是。姊妹!如是。姊妹!诸比丘、比丘尼,善系心于四念处而住者,于彼则期于知前后升降之广大。”
  五
  时,具寿阿难说法教授彼诸比丘尼,劝导、赞励,使之庆喜,即从座起而离去。
  时,具寿阿难行往舍卫城乞食。食后,由乞食归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大德!我晨早时分,着下衣、持衣、钵,往一比丘尼寺。至已,设座而坐。大德!时众比丘尼来至我处。至已,对我礼敬而坐于一面。大德!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尼,言于我曰:‘大德阿难!此处众多之比丘尼,善系心于四念处而住,知前后升降之广大。’大德!如是说之,我对彼诸比丘尼曰:‘姊妹!如是。姊妹!如是。姊妹!诸比丘、比丘尼善系心于四念处而住者,于彼则期知于前后升降之广大。’”
  六
  “阿难!如是、如是。阿难!诸比丘、比丘尼善系心于四念处而住者,于彼则期知于前后升降之广大。以何为四念耶?
  七
  阿难!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于身观身而住,然或身之所缘、身之热烦、心之退缩,使念散乱于外。阿难!彼比丘应于净相以系心,彼以系心于净相,则生胜喜;有胜喜者,则生喜;有意喜者,则身轻安;身轻安者,则受乐;有乐者,则得心定。彼如是思择:‘我系于心,成就其所系处;今摄而休息。’彼摄而休息,乃无寻求、无伺察。彼知:‘我无寻、无伺,而于内有念乐。’
  八~九
  阿难!又于受……于心……
  一〇
  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以世间之贪忧而住。彼于法观法而住,然或法之所缘、身之热烦、心之退缩,使念散乱于外。阿难!彼比丘应于净相以系心,彼系心于净相,则生胜喜;有胜喜者,则生喜;有意喜者,则身轻安;有身轻安者,则受乐;有乐者,则得心定。彼如是思择:‘我系于心,成就其所系处;今摄而休息。’彼摄而休息,则无寻求、无伺察。彼知:‘我无寻、无伺,于内有念乐。’
  一一
  阿难!如是为修习系念。
  一二
  阿难!云何为修习无系念?
  一三
  阿难!比丘于外不系心,知‘我心不系于外’;又知心于前后不摄取、解脱,为‘无系’;又知‘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而住于乐。’
  一四
  阿难!比丘对外不系心,知‘我心不系于外’;又知心于前后不摄取、解脱,为‘无系’;又知‘于受观受,热诚、正知、正念而住于乐。’
  一五
  阿难!比丘于外不系心,知‘我心不系于外’;又知心于前后无摄取、解脱,为‘无系’;又知‘于心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而住于乐。’
  一六
  阿难!比丘于外不系心,知‘我心不系于外’;又知心于前后无摄取、解脱,为‘无系’;又知‘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而住于乐。’
  一七
  阿难!如是为修习无系念。
  一八
  阿难!如是我说修习系念、修习无系念。阿难!希求、愍哀弟子之利益,应由师之哀愍而作者,我为汝等而作。阿难!此处有树下,有空闲处,阿难!当静虑,勿放逸,勿于后追悔。此为我对汝等之教诫。”
  一九
  世尊如是说已,阿难喜悦,欢喜世尊之所说。
  此品之摄颂曰:
       庵罗正念比丘
       萨罗以及善聚
       鹰与猿猴厨士
       病比丘尼等十
  第二 那罗犍陀品
  [一一]第一 大丈夫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时,具寿舍利弗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白世尊曰:
  三
  “大德!所云大丈夫,大丈夫者。大德!云何为大丈夫耶?”
  “舍利弗!心解脱故,我称之为大丈夫;心未解脱者,则不称为大丈夫。
  舍利弗!何为心解脱耶?
  四
  舍利弗!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于身观身而住,心无所取,而由诸漏离贪解脱。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于法观法而住,心无所取,而由诸漏离贪解脱。
  五
  舍利弗!如是而心解脱。舍利弗!心解脱故,我说为大丈夫;心未解脱者,我不说谓为大丈夫。”
  [一二]第二 那罗犍陀
  一
  尔时,世尊住那罗犍陀,卖衣者庵罗园。
  二
  时,具寿舍利弗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白世尊曰:
  三
  “大德!过去、未来、现在之沙门、婆罗门,于等觉,无有胜于世尊之通智者,我如是深信于世尊。”
  “舍利弗!汝说广大最胜之言,肯定深信,作师子吼:‘大德!过去、未来、现在之沙门、婆罗门,于等觉,无有胜于世尊之通智者,我如是深信世尊。’
  四
  舍利弗!汝对过去世之应供、正等觉者,以心念审察一切世尊之心念,(而知)诸世尊之戒如是,诸世尊之法如是,诸世尊之慧如是,诸世尊之住如是,诸世尊之解脱为如是耶?”
  “不也,大德!”
  五
  “舍利弗!汝对未来世之应供、正等觉者,以心念审察一切世尊之心念,(而知)诸世尊之戒如是,诸世尊之法如是,诸世尊之慧如是,诸世尊之住如是,诸世尊之解脱为如是耶?”
  “不也,大德!”
  六
  “舍利弗!汝对现在世之应供、正等觉者,以心念审察世尊之心念,(而知)世尊之戒如是,世尊之法如是,世尊之慧如是,世尊之住如是,世尊之解脱为如是耶?”
  “不也,大德!”
  七
  “舍利弗!然则汝对过去、未来、现在之诸应供、正等觉者,无有心差别智,云何说广大最胜之言,肯定深信,作师子吼:‘大德!过去、未来、现在之沙门、婆罗门,于等觉,无有胜于世尊之通智者,我如是深信于世尊’耶?”
  “大德!我对于过去、未来、现在之诸应供、正等觉者,无有心之差别智,但知法之分齐。
  八
  大德!譬如有王者,于边土有都城,城壁牢固、壁楼牢固、唯有一门。于此具智聪明贤能之守门者,以遮不知之人,而知之人则得入。彼巡察其都城周匝之路,虽未见壁隙、壁孔,乃至如猫之匍出,彼思念:‘粗大生类而出入此都城者,皆得由此门出入。’大德!如是,我知法之分齐。
  九
  大德!于过去世之应供、正等觉者、一切之世尊,为断心之随烦恼——使慧羸弱、及断五盖,系心于善四念处,如实修习七觉支,以现等觉、无上正等觉。大德!于未来世将为应供、正等觉者、一切之世尊,为断心之随烦恼——使慧羸弱、及断灭五盖,系心于善四念处,如实修习七觉支,以现等觉、无上正等觉。”
  一〇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汝数数以此法门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示,舍利弗!诸愚人于如来有疑惧、疑惑者,若闻此法门,则对如来断疑惧、疑惑。”
  [一三]第三 纯陀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二
  其时,具寿舍利弗住摩竭提之那罗聚落,因患重疾病而困苦。纯陀沙弥为具寿舍弗之侍者。
  三
  时,具寿舍利弗因其疾病而般涅槃。
  四
  时,纯陀沙弥持具寿舍利弗之衣钵,至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阿难住处。至已,礼敬具寿阿难,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沙弥纯陀,白具寿阿难曰:
  “大德!具寿舍利弗已涅槃矣,有其衣钵在此。”
  五
  “友纯陀!有此事由者,应去见世尊。友纯陀!诣世尊住处。诣已,以此事禀告世尊。”
  “唯唯,大德!”
  纯陀沙弥应诺具寿阿难。
  六
  时,具寿阿难与纯陀沙弥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大德!依此纯陀沙弥言:‘大德!具寿舍利弗已般涅槃,此有其衣钵。’大德!闻具寿舍利弗般涅槃,我身惶惧,四面不明,不辨诸法。”
  七
  “阿难!舍利弗是取戒蕴而般涅槃耶?取定蕴而般涅槃耶?取慧蕴而般涅槃耶?取解脱蕴而般涅槃耶?取解脱智见蕴而般涅槃耶?”
  “大德!具寿舍利弗并非取戒蕴而般涅槃……[定蕴……慧蕴……解脱蕴]……并非取解脱智见蕴而般涅槃。大德!然则具寿舍利弗乃我之教诫者,彼为已渡者、教授者、教示者、劝导者、赞励者、庆喜者,说法不倦、摄取同梵行者,故我忆念具寿舍利弗之法威力、法受用、法摄受。”
  八
  “阿难!我岂非豫说耶?‘与一切所爱乐者,别离、离散、分离。’阿难!云何可得常耶?凡有所生、所为、有为、有灭坏之法者,使之不灭坏,无有是理。
  九
  阿难!譬如坚固之大树住立,先坏其大枝,阿难!如是坚固之大比丘众住,有舍利弗之般涅槃。阿难!云何可得常耶?所生、所成、有为、有灭坏之法者,使之不灭坏,则无有是理。
  一〇
  阿难!然则应以自为洲、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而住。
  阿难!云何比丘应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而住耶?
  一一
  阿难!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阿难!如是之比丘,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而住。
  一二
  阿难!于今或我灭度后,当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则于勤学(佛法)中,乃我最上之比丘。”
  [一四]第四 支罗
  一
  尔时,世尊住跋祇国,郁迦支罗之恒河边,与大比丘众俱。时,舍利弗与目犍连般涅槃未久。
  二
  其时,比丘众围绕世尊,而坐于露地上。时,世尊默然观察比丘众已,告诸比丘曰:
  三
  “诸比丘!自舍利弗、目犍连般涅槃,此众会似如空虚。诸比丘!少此二者,此众会如空虚。(然)不须顾虑舍利弗、目犍连所住之方。
  四
  诸比丘!过去世应供、正等觉者、诸世尊,亦有一双最上弟子;于我,则如舍利弗、目犍连者是。诸比丘!未来世之应供、正等觉者、诸世尊,亦有一双最上弟子;于我,则如舍利弗、目犍连。
  五
  诸比丘!(彼二者)于诸弟子是希有者,于诸弟子是未曾有者——行师之教说,遵守教诫,为四众所爱敬、喜悦、尊重、供养。诸比丘!(彼二者)于如来是希有者,于如来是未曾有者,然如是一双之弟子般涅槃,如来是无悲愁者。
  诸比丘!云何得于常?所生、所灭、有为、有灭坏之法者,使之不灭坏,乃无有是处。
  六
  诸比丘!譬如坚固之大树住立,先坏其大枝,诸比丘!如是坚固之大比丘众住,有舍利弗、目犍连之般涅槃。诸比丘!云何可得[常住]耶?所生、所成、有为、有灭坏之法者,使之不灭坏,乃无有是理。
  七
  诸比丘!然则,应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他为依处。
  诸比丘!云何比丘当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耶?
  八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诸比丘!如是,比丘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而住。
  九
  诸比丘!于今或我灭度后,当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他为依处],则于勤学者中,乃我最上之比丘。”
  [一五]第五 婆醯迦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时,具寿婆醯迦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婆醯迦,白世尊曰:
  “大德!愿为我略说法,我闻世尊之法,将独静居,不放逸、热诚、专精而住。”
  “婆醯迦!然则,汝应清净于善法之初。何为善法之初耶?善清净之戒与正直之见是。
  三
  婆醯迦!汝若于戒善清净且得见正直者,婆醯迦!汝则依戒、立戒,修习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四
  婆醯迦!于此,汝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婆醯迦!汝依戒、立戒,如是修习此四念处。婆醯迦!应期于夜来昼去,于汝善法之增长;不期于损坏。”
  五
  时,具寿婆醯迦欢喜、随喜于世尊之所说,即从座起,敬礼世尊,右绕而离去。
  六
  时,具寿婆醯迦独静居,不放逸、热诚、专精而住。不久之后,善男子以由家出家之本义,于现法究尽无上之梵行,自证、现证、具足而住,了知;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
  七
  具寿婆醯迦成为阿罗汉之一。
  [一六]第六 郁低迦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时,具寿郁低迦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郁低迦白世尊曰:
  “大德!愿为我略说法,我闻世尊之法,则独静居,不放逸、热诚、专精而住。”
  “郁低迦!然则,汝应清净于善法之初。以何为善法之初耶?善清净之戒与正直之见是。
  三
  郁低迦!汝若于戒善清净且得正直之见,郁低迦!汝则依戒、立戒,修习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四
  郁低迦!于此,汝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郁低迦!汝依戒、立戒,如是修习此四念处者,郁低迦!汝则得死界之彼岸。”
  五
  时,具寿郁低迦……乃至……成为一阿罗汉。
  [一七]第七 圣
  一
  舍卫城……
  二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于四念处者,则此圣道导于出离;而修此者,是正至灭尽于苦。以何为四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四
  诸比丘!修习、多修此四念处者,则此圣道导于出离;而修此者,是正至灭尽于苦。”
  [一八]第八 梵天王
  一
  尔时,世尊于郁毗罗尼连禅河边,阿逾波罗尼拘律之树下,初现等觉而住。
  二
  时,世尊独居安默,乃生如是心念:
  “此有一乘道,能令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是。以何为四耶?
  三
  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此是一乘道,能令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是。”
  四
  时,娑婆主梵天以心知世尊之心念,犹如力士屈伸于腕,如是乃速没于梵天界,而现于世尊之面前。时,娑婆主梵天王,偏袒上衣,向世尊合掌,问于世尊曰:
  五
  “如是世尊!如是善逝!大德!有一乘道,能令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是。以何为四耶?
  大德!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大德!此一乘道,能令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是。”
  六
  娑婆主梵天王如是说。娑婆主梵天王如是说已,更说:
       见生之尽边
       知一乘之道
       有利益哀愍
       依此道过去
       于未来现在
       当可渡瀑流
  [一九]第九 私伽陀
  一
  尔时,世尊住孙巴国之私伽陀孙巴村中。
  二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于过去世有缘幢伎师,树立幡幢而言于弟子迷勒迦曰:‘迷勒迦!汝升幢立于我头上之竿。’
  诸比丘!彼弟子迷勒迦应诺缘幢伎师曰:‘唯唯,吾师!’即升幢立于乃师头上之竿。
  三
  诸比丘!时,缘幢伎师言于弟子迷勒迦曰:‘迷勒迦!汝护我,我护汝,我等如是相互守持、相互护持,以示伎艺。迨得财利,且得安稳自幡幢而降。’
  四
  诸比丘!如是言已,弟子迷勒迦言于缘幢伎师曰:‘吾师!此事不然。吾师!汝须护己,我当自护,我等如是自守、自护以示伎艺,迨得财利,且得安稳自幡幢而降,此乃正理。’”
  五
  世尊更说曰:“犹如弟子迷勒迦对乃师之所言,诸比丘!应以‘自护’以修习念处,应以‘护他’以修习念处。诸比丘!自护者则护他,护他者则自护。
  六
  诸比丘!云何自护则护他耶?依修习、多修。诸比丘!如是,自护则护他。
  七
  诸比丘!云何护他则自护耶?依于忍辱、无害、慈爱、哀愍。诸比丘!如是,护他则自护。
  八
  诸比丘!以‘自护’则应修念处,‘护他’则应修念处。诸比丘!自护则护他,护他则自护。”
  [二〇]第十 国土
  一
  一时,世尊住孙巴国私伽陀之孙巴村中。
  二
  于此处,世尊告于诸比丘曰:
  三
  “诸比丘!譬如国土[中]有第一美女,因国土[中]有第一美女,而大众则云集。彼国土[中]之第一美女,又最善舞、最善歌。诸比丘!国土之第一美女,因能歌舞,则云集更多之大众。时,士夫之乐命,不乐死,乐于乐,厌于苦者而来,有人言于彼曰:‘士夫!汝持此装满油之,通过于大众与国土[中]第一美女之间,又[另]一士夫拔剑随汝之后,若油有少许之撒落,即断汝之头。’诸比丘!汝等于意云何耶?彼士夫对其油瓶不作意,以致放逸于外耶?”“不也,大德!”
  四
  “诸比丘!我说此喻,乃为使知其义趣。义趣者,诸比丘!‘油满之瓶’,即身念之增上语是。
  五
  诸比丘!是故,应如是学:我等当修习、多修身念,作为乘、作为地,以随成,善积习造作。诸比丘!汝等当如是学。”
  第二 那罗犍陀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大丈夫与那罗犍陀
       纯陀与支罗婆醯迦
       郁低迦圣与梵天王
       私伽陀国土等为十
  第三 戒住品
  [二一]第一 戒
  一
  如是我闻。一时,具寿阿难与具寿跋陀罗住于巴速弗邑之鸡林精舍。
  二
  时,具寿跋陀罗于日暮时分,由宴默起,至具寿阿难住处。至已,与具寿阿难互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跋陀罗,言于具寿阿难言曰:
  三
  “友阿难!世尊所说善戒,世尊依何之义以说善戒耶?”
  “善哉、善哉!友跋陀罗!友跋陀罗!汝之诱导亦善,辩才亦善,所问亦善。友跋陀罗!汝如是问:‘友阿难!世尊所说善戒,世尊依何之义以说善戒耶?’”
  “友!如是。”
  四
  “友跋陀罗!世尊所说善戒者,乃为修习四念处,世尊说为善戒。以何为四耶?
  五
  友!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友跋陀罗!世尊所说善戒者,乃为修习四念处,世尊说为善戒。”
  [二二]第二 住
  一
  因缘同上
  二
  ……坐于一面之具寿跋陀罗,言于具寿阿难曰:
  三
  “友阿难!以何因、何缘,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不能久住耶?友阿难!又以何因、何缘,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久住耶?”
  “善哉、善哉!友跋陀罗!友跋陀罗!汝之诱导亦善,辩才亦善,所问亦善。友跋陀罗!汝如是问:‘友阿难!以何因、何缘,如来般涅槃后,正法不能久住耶?友阿难!又以何因、何缘,如来般涅槃后;正法得久住耶?’”
  “友!如是。”
  四
  “友!因不修习、不多修四念处,故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不能久住。友!因修习、多修四念处,故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能久住。以何为四耶?
  五
  友!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友!因不修习、不多修四念处,故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不能久住。友!又因修习、多修四念处,故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能久住。”
  [二三]第三 损灭
  一~二
  巴连弗邑之鸡林精舍
  三
  “友阿难!以何因、何缘,有正法之损灭耶?友阿难!以何因、何缘,有正法之不损灭耶?”
  “善哉、善哉!友跋陀罗!友跋陀罗!汝之诱导亦善,辩才亦善,所问亦善。友跋陀罗!汝如是问:‘友阿难!以何因、何缘,有正法之损灭耶?友阿难!以何因、何缘,有正法之不损灭耶?’”
  “友!如是。”
  四
  “友!因不修习、不多修四念处,故有正法之损灭。友!因修习、多修四念处,故有正法之不损灭。何为四念处耶?
  五
  友!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友!因不修习、不多修此四念处,故有正法之损灭。友!因修习、多修此四念处,故有正法之不损灭。”
  [二四]第四 清净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诸比丘!有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诸比丘!此为四念处。”
  [二五]第五 婆罗门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二
  时,有一婆罗门来诣世尊住处。诣已,与世尊相俱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婆罗门,白世尊曰:
  三
  “尊瞿昙!有何因、何缘,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不能久住耶?尊瞿昙!又有何因、何缘,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能久住耶?”
  四
  “婆罗门!因不修习、不多修四念处,故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不久能住。婆罗门!因修习、多修四念处,故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能久住。以何为四念处耶?
  五
  婆罗门!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婆罗门!因不修习、不多修此四念处,故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不能久住。婆罗门!又因修习、多修此四念处,故如来般涅槃之后,正法能久住。”
  六
  如是说已,彼婆罗门白世尊曰:
  “妙哉!尊瞿昙![譬如倒者之扶起,覆者之揭露,教迷者以道,如于暗中揭灯火,使有眼者得见色。如是,尊瞿昙以种种方便显示于法。我于此处,归依尊瞿昙、法与比丘众]。尊瞿昙请容我自今日起,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二六]第六 一分
  一
  尔时,具寿舍利弗与具寿大目犍连与具寿阿那律,住于沙祇国之干达契林。
  二
  时,具寿舍利弗与具寿大目犍连,于日暮时分,从宴默起,往具寿阿那律处。到已,与具寿阿那律互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言于具寿阿那律曰:
  三
  “友阿那律!有学、有学之谓者,友!云何为有学耶?”
  “友等!因修习四念处之一分,故为有学。以何为四念处耶?
  四
  友等!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友等!因修习此四念处之一分,故为有学。”
  [二七]第七 悉皆(全分)
  一
  因缘同上
  二
  ……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言于具寿阿那律曰:
  三
  “友阿那律!无学、无学之谓者,友!云何为无学耶?”
  “友等!因修习四念处之全分,故为无学。以何为四念处耶?
  四
  友等!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友等!修习此四念处之全分,故为无学。”
  [二八]第八 世界
  一
  因缘同上
  二
  ……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言于具寿阿那律曰:
  三
  “具寿阿那律!修习、多修何法,得大通智耶?”
  “友等!修习、多修四念处,得大通智。以何为四念处耶?
  四
  友等!于此,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友等!我修习、多修此四念处,得大通智。
  五
  友等!又我因修习、多修此四念处,故胜于千世界。”
  [二九]第九 尸利阿荼
  一
  尔时,具寿阿难住于王舍城竹林迦兰陀园。
  二
  其时,尸利阿荼居士因患重疾病而困苦。
  三
  时,尸利阿荼告于一士夫曰:
  “士夫!汝往阿难住处。到已,以我语,头面顶礼具寿阿难之足,言于大德:‘尸利阿荼居士因患重疾病而困苦。’彼言:‘头面顶礼具寿阿难之足,哀愍之故,愿大德具寿阿难来尸利阿荼之家。’”
  彼士夫应诺尸利阿荼居士曰:
  “唯唯!大德!”
  乃迳往具寿阿难住处。
  四
  到已,顶礼具寿阿难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士夫,白具寿阿难曰:
  “大德!尸利阿荼居士患重疾病而困苦。彼言:‘头面顶礼具寿阿难之足,哀愍故,愿大德具寿阿难,来尸利阿荼居士之家。’”
  具寿阿难默然允许。
  五
  时,具寿阿难着下衣、持衣钵,往尸利阿荼居士之家。到已,坐于所设之座。坐已,具寿阿难言尸利阿荼曰:
  六
  “居士!汝能忍耶?苦受退而不进,知所减退,不知增进耶?”
  “大德!我不能忍,激苦之受有进无退,知增进而不知减退。”
  七
  “居士!然则,汝应如是学:‘我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居士汝应如是学。”
  八
  “大德!我有世尊所说之四念处,我亦与此法俱。大德!我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九
  大德!又世尊所说之五下分结,于我,未见有少分未断者。”
  一〇
  “居士!汝是吉祥,居士!汝极吉祥。居士!汝[自]记于不还果。”
  [三〇]第十 摩那提那
  一
  因缘同上
  二
  其时,摩那提那居士因患重疾病而困苦。
  三~六
  时,摩那提那告一士夫曰:……乃至……“大德!我不能忍,不能足,激苦之受有进无退,知增进而不知灭退。”……
  七
  “大德!我虽蒙如是苦受,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八
  大德!又世尊所说之五下分结,于我,不见有少分未断者。”
  九
  “居士!汝是吉祥,居士!汝极吉祥。居士!汝自记于不还果。”
  第三戒(住)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戒住损减清净
       婆罗门与一分
       悉皆以及世界
       尸利阿荼乃至
       摩那提那为十
  念处相应中之第三戒住品(终)
  第四 未闻品
  [三一]第一 未闻
  一~二
  舍卫城因缘。
  三
  “诸比丘!我思:‘于身观身’,于我则未曾闻法生,我眼生,智生、明生、光明生。我思:‘应修习此身念处观……已能修习’,于我则未曾闻法生,我眼生、智生、明生、光明生。
  四
  ‘于受观受’……
  五
  ‘于心观心’……
  六
  ‘于法观法……应修习此法念处观……已能修习’,于我则未曾闻法生,我眼生、智生、明生、光明生。”
  [三二]第二 离贪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修习、多修四念处者,则助于一向厌患、离贪、灭尽、寂静、证智、等觉、涅槃。以何为四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诸比丘!修习、多修此四念处者,则助于一向厌患、离贪、灭尽、寂静、证智、等觉、涅槃。”
  [三三]第三 失
  ※三
  “诸比丘!若有失于四念处者,乃正失于顺苦尽之圣道。
  四
  诸比丘!若有得于四念处者,乃正得于顺苦尽之圣道。以何为四耶?
  五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诸比丘!若有失于此四念处者,乃正失于顺苦尽之圣道。
  诸比丘!若有得于此四念处者,乃正得于顺苦尽之圣道。”
  [三四]第四 修习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四念处者,则有助于由此岸到彼岸。以何为四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此四念处者,则有助于由此岸到彼岸。
  [三五]第五 正念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比丘应正知、正念而住,此为我对汝等之教诫。
  四
  诸比丘!云何比丘为正念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诸比丘!如是之比丘,是为正念。
  五
  诸比丘!云何比丘为正知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彼受,有觉而生、有觉而住、有觉而灭;想,有觉而生、有觉而住、有觉而灭。诸比丘!如是之比丘,是为正知。
  六
  诸比丘!比丘应正知、正念而住,此,我为汝等之教诫。”
  [三六]第六 开悟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有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诸比丘!此为四念处。
  四
  诸比丘!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者,则可期于有二果之随一果,于现法开悟,若为有余依者,得不还果。”
  [三七]第七 欲
  一
  舍卫城……
  二
  “诸比丘!有四念处。以何为四念处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若观身而住者,断身之欲;苦断欲者,则已现证不死。
  四
  于受……断受之欲;若断欲者,则已现证不死。
  五
  于心……断心之欲;若断欲者,则已现证不死。
  六
  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若观法而住者,断法之欲;若断欲者,则已现证不死。”
  [三八]第八 遍知
  ※二
  “诸比丘!有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若观身而住者,则已遍知于身;若遍知身者,则已现证不死。
  四
  于受……已遍知于受;若遍知受者,则已现证不死。
  五
  于心……已遍知于心;若遍知心者,则已现证不死。
  六
  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彼若观法而住者,则已遍知于法;若遍知法者,则已现证不死。”
  [三九]第九 修习
  ※二
  “诸比丘!我说四念处之修习,且谛听。
  诸比丘!云何修习四念处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四
  诸比丘!如是而修习四念处。”
  [四〇]第十 分别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示念处与念处之修习、以及念处修习之顺道,且谛听。
  三
  诸比丘!以何为念处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诸比丘!此名为念处。
  四
  诸比丘!以何为念处之修习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观身之集法……观身之灭法……观身之集灭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观受之集法……观受之灭法……观受之集灭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观心之[集法……观心之灭法……观心之集灭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观法之集法……观法之灭法……观法之集灭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诸比丘!此名为念处之修习。
  五
  诸比丘!以何为念处修习之顺道耶?
  即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诸比丘!此名为念处修习之顺道。”
  第四 未闻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未闻离贪失
       修习与正念
       开悟欲遍知
       修习分别十
  第五 不死品
  [四一]第一 不死
  一
  舍卫城……
  二
  “诸比丘!当善系心于四念处而住,勿失不死。以何为四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四
  诸比丘!当善系心于此四念处而住,勿失不死。”
  [四二]第二 集起
  ※二
  “诸比丘!我说四念处之集起与灭坏,且谛听。
  三
  诸比丘!以何为身之集起耶?依食集起,而身集起;依食灭坏,而身灭坏。
  四
  ……依触集起,而受集起;依触灭坏,而受灭坏。
  五
  ……依名色集起,而心集起;依名色灭坏,而心灭坏。
  六
  ……依作意集起,而法集起;依作意灭坏,而法灭坏。”
  [四三]第三 道
  一
  舍卫城……
  二
  于此,世尊诸告比丘曰:
  “诸比丘!尔时,我于郁毗罗之尼连禅河边,阿逾波罗尼拘律树下初住现等觉。
  三
  诸比丘!我独居宴默,生如是之心念:‘有此一乘道,能令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是。以何为四耶?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比丘!于受观受……比丘!于心观心……比丘!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此是一乘道,能令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是。’
  四
  诸比丘!时,娑婆主梵天王心知我心之所念,譬如力士之伸屈臂,屈伸臂,如是之速而没于梵天,现于我前。
  五
  诸比丘!时,娑婆主梵天王偏袒上衣,向我合掌曰:
  ‘如是世尊!如是善逝!大德!有一乘道,能令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是。以何为四耶?大德!比丘!于身观身……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大德!此是一乘道,能令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是。’
  六
  诸比丘!娑婆主梵天王如是说,如是说已,更言曰:
  见生之尽边,
知一乘道有利益,
依此道,于过去、于未来
于现在、可渡瀑流。”
  [四四]第四 正念
  一
  舍卫城……
  二
  “诸比丘!比丘应以正念而住,此为我对汝等之教诫。
  三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之正念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诸比丘!如是为比丘之正念。
  四
  诸比丘!比丘应以正念而住,此为我对汝等之教诫。”
  [四五]第五 善聚
  ※二
  “诸比丘!说善聚者,即四念处,是正说。诸比丘!纯一之善聚者,即四念处是。以何为四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四
  诸比丘!说善聚者,即此四念处是,是正说。诸比丘!纯一之善聚者,即此四念处是。”
  [四六]第六 波罗提木叉
  ※二
  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三
  “大德!愿为我略说法要,我闻世尊之法,则独静居,不放逸、热诚、专精而住。”
  “比丘!然则,汝应清净于善法之初。以何为善法之初耶?
  四
  比丘!汝于此处,当守护波罗提木叉之律仪,具足行所行,见于微少之罪,住于怖畏,受学处而学。比丘!汝当守护波罗提木叉之律仪,具足行所行,见于微少之罪,怖畏而住,受学处而学,比丘!汝则依戒、立戒修习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五
  比丘!于此,汝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六
  比丘!汝依戒、立戒,如是修习此四念处。比丘!夜来昼去,于汝当期善法之增长,不期于损灭。”
  七
  时,彼比丘欢喜、随喜世尊之所说,从座而起,敬礼世尊,右绕而离去。
  八
  时,彼比丘独静居,不放逸、热诚、专精而住,不久后,善男子由正家而出家,究尽出家本义之无上梵行,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了知: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
  九
  彼比丘成一阿罗汉。
  [四七]第七 恶行
  ※二
  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三
  “大德!愿为我略说法要,我闻世尊之法,则独静居,不放逸、热诚、专精而住。”
  “比丘!然则,汝应清净于善法之初。以何为善法之初耶?
  四
  比丘!汝于此处,当断身恶行,修习身善行;语……断意[恶行、修习意]善行。比丘!汝断身恶行,修习身善行,……语……断意[恶行、修习意]善行者,比丘!则汝依于戒、立于戒,修习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五
  比丘!汝于此处,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六
  比丘!汝依于戒、立于戒,如是修习此四念处。比丘!夜来昼去,于汝当期善法之增长,不期损灭。”
  七~八
  时,彼比丘……了知: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
  九
  彼比丘成一阿罗汉。
  [四八]第八 友
  一
  舍卫城……
  二
  “诸比丘!汝等应哀愍、应思念于听闻汝者,若有朋友、亲戚、血族者,诸比丘!汝等则劝导于彼等,当修习四念处,使修习而住。以何为四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四
  诸比丘!汝等应哀愍,应思念于听闻汝者,若有朋友、亲戚、血族者,诸比丘!汝等则劝导于彼等,应修习此四念处,使修习而住。”
  [四九]第九 受
  一
  舍卫城……
  二
  “诸比丘!有三种受。以何为三耶?乃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是。诸比丘!此为三种受。
  三
  诸比丘!为遍知于此三种受,应修习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五
  诸比丘!为遍知此三种受,应修习此四念处。”
  [五〇]第十 漏
  ※二
  “诸比丘!有三种漏?以何为三漏耶?乃欲漏、有漏、无明漏是。诸比丘!此为三种漏。
  三
  诸比丘!为断此三种漏,应修习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五
  诸比丘!为断此三种漏,应修习此四念处。”
  第五 不死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不死集起道
       正念与善聚
       波罗提木叉
       恶行友受漏
  第六 恒河广说
  [五一~六二]第一~十二
  ※二
  “诸比丘!譬如恒河趣向于东,[倾向于东,临入于东]。诸比丘!如是比丘,修习四念处、[多修四念处,趣向于涅槃、倾向于涅槃、]临入于涅槃。
  三
  诸比丘!比丘云何修习四念处、多修四念处,趣向于涅槃、倾向于涅槃、临入于涅槃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诸比丘!比丘如是修习四念处、多修四念处,则趣向于涅槃、倾向于涅槃、临入于涅槃。”
  摄颂曰:
       趣向东有六
       趣向海有六
       二六一十二
       以此说本品
  若广说恒河者,应以念处广说。
  第七 不放逸品
  [六三~七二]第一~十
       如来与足迹
       屋顶与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以念处广说不放逸品、念处品。
  第八 力所作品
  [七三~八二]第一~十
       果与种子龙
       树木与瓶芒
       虚空与客河
  力所作品(终)
  以念处可广说品。
  第九 寻觅品
  [八三~九三]第一~十一
       寻觅与次第
       漏与三苦碍
       垢与舍与受
       渴爱九寻觅
  以念处可广说于品。
  第十 瀑流品
  ※[九四~一〇三]第一~九
  第十 上分结
  ※二
  “诸比丘!有五种上分结。以何为五耶?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诸比丘!此为五种上分结。
  三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灭此五上分结,应修习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五
  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灭此五上分结,应修习此四念处。”
  摄颂曰:
       瀑流与轭取
       系随眠妙欲
       盖蕴上下分
  瀑流品(终)
  以念处应广说于品
  如广说道相应,广说念相应。
  第三 念相应(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