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22 册 No. 0007 增支部经典(第6卷-第7卷)
  增支部经典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觉者
    六 集
  第一之五十
  第一 应请品
  一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诸比丘应诺世尊言:“唯然,大德!”世尊曰——
  二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是应请、是极应请、是应施、是应合掌、是世间之无上福田。以何为六耶?
  三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以眼见色已,不喜、不忧、具念、正知,以舍而住;以耳闻声已……以鼻嗅香已……以舌尝味已……以身觉所触已……以意了法已,不喜、不忧、具念、正知,以舍而住。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是应请、是极应请、是应施、是应合掌、是世间之无上福田。”
  世尊说是已,彼等诸比丘闻世尊所说,欢喜信受。
  二
  一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之无上福田。以何为六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领受各种之神通,以一为多,以多为一,显现、隐匿、过壁、穿墙、越山,无滞碍而行,犹如于虚空;出没于地中,犹如于水;于水上行而不沈,犹如于地上;趺坐于空中而行,犹如有翼之鸟;如是彼有大威神,彼有大威德以手抚摸日月,乃至令身达于梵世。
  三
  或以超人清净之天耳界,亦可闻或远、或近、或天、或人之任何音声。
  四
  以心了解而知其他有情、补特伽罗之心。[谓]:有贪心而知有贪心、或离贪心……或有瞋心……或离瞋心……或有痴心……或离痴心……或略心……或散心……或大心……或非大心……或有上心……或无上心……或定心……或不定心……或解脱心……或不解脱心而知不解脱心。
  五
  随念种种之宿住,譬如或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坏劫、多成劫、多成坏劫者,我乃于其处,有如是名、有如是姓、有如是色、有如是食、有如是苦乐受、有如是寿量,殁于彼处而生于此处,如是之状貌,随念处所之种种宿住。
  六
  或以超过人清净之天眼见有情之死、生、劣、胜、美、丑、幸、不幸,知因有情之应业而行。谓:是等有情成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行、诽谤圣者、心怀邪见、领受邪见业,彼等身坏死后,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或复:是等有情成就身妙行、成就语妙行、成就意妙行、不诽谤圣者、心怀正见、领受正见业,彼等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上。如是以超过人清净之天眼见有情之死、生、劣、胜、美、丑、幸、不幸,知因有情之应业而行,诸漏已尽故,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已于现法自了知、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成就是等六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无上福田。”
  三
  一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无上福田。以何为六耶?
  二
  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又诸漏已尽故,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已于现法自了知、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成就是等六法之比丘,是应请、是极应请、应施、是应合掌、是世间无上福田。”
  四
  一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无上福田。以何为六耶?
  二
  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又诸漏已尽故,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已于现法自了知、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成就是等六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之无上福田。”
  五
  一
  “诸比丘!成就六支王之善良马,相宜于王、堪于王之使用、称为王之股肱。以何为六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王善良马,堪于色、堪于声、堪于香、堪于味、堪于所触、具美于色。
  诸比丘!成就是等六支之王善良马,相宜于王、堪于王之使用、称为王之股肱。诸比丘!正如是,成就六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无上福田。以何为六耶?
  三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堪于色、堪于声、堪于香、堪于味、堪于所触、堪于法。
  诸比丘!成就是等六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无上福田。”
  六
  一
  “诸比丘!成就六支之王善良马,相宜于王、堪于王之使用、称为王之股肱。以何为六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王善良马,堪于色、堪于声、堪于香、堪于味、堪于所触,具力。
  诸比丘!成就是等六支之王善良马,相宜于王、堪于王之使用、称为王之股肱。诸比丘!正如是,成就六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无上福田。以何为六耶?
  三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堪于色、堪于声、堪于香、堪于味、堪于所触、堪于法。
  诸比丘!成就是等六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无上福田。”
  七
  一
  “诸比丘!成就六支之王善良马,相宜于王、堪于王之使用、称为王之股肱。以何为六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王善良马,堪于色、堪于声、堪于香、堪于味、堪于所触,又有势速。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支之王善良马,相宜于王、堪于王之使用、称为王之股肱。诸比丘!正如是,成就六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无上福田。以何为六耶?
  三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堪于色、……乃至……堪于法。
  诸比丘!成就是等六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无上福田。”
  八
  一
  “诸比丘!此等,是六种无上。以何为六耶?
  二
  即:见无上、闻无上、利无上、学无上、行无上、念无上。
  诸比丘!此等,是六种无上。”
  九
  一
  “诸比丘!此等,是六随念处。以何为六耶?
  二
  即: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
  诸比丘!此等,是六随念处。”
  十
  一
  一时,世尊住释迦迦毗罗卫之尼拘卢陀园。尔时,释迦氏之摩诃那摩,往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释迦氏摩诃那摩,白世尊言:“大德!一切之圣弟子得果、了解教者,多住于如何之状态耶?”“摩诃那摩!一切之圣弟子得果、了解教者,多住于如是之状态:
  二
  摩诃那摩!世有圣弟子,随念如来而谓:‘此世尊是应供、正自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觉者、世尊。’摩诃那摩!圣弟子随念如来之时,彼心不缠缚于贪、不缠缚于瞋、不缠缚于痴;彼心其时即依如来而质直。复次,摩诃那摩!心质直之圣弟子,随义而得欣,随法而得欣,得法所引之欣,可欣者生喜,有喜意之身者轻安,身轻安者受乐,受乐者心得定。
  摩诃那摩!圣弟子于不平等众中,得平等而住,于有恼害众中,无恼害而住,入于法流,名为修佛随念。
  三
  复次,摩诃那摩!圣弟子,随念法而谓:‘世尊善说之法是现见、是无时、是来观、是引导、是智者内证。’摩诃那摩!圣弟子随念法之时,彼心不缠缚于贪、不缠缚于瞋、不缠缚于痴;彼心其时即依法而质直。复次,摩诃那摩!心质直之圣弟子,随义而得欣,随法而得欣,得法所引之欣,可欣者生喜,有喜意之身者轻安,身轻安者受乐,受乐者心得定。
  摩诃那摩!是圣弟子于不平等众中,得平等而住,于有恼害众中,无恼害而住,入于法流,名为修法随念。
  四
  复次,摩诃那摩!圣弟子,随念僧而谓:‘世尊之弟子僧,是妙行者;世尊之弟子僧,是质直行者;世尊之弟子僧,是如理行者;世尊之弟子僧,是和敬行者;所谓四双人、八补特伽罗者。是世尊之弟子僧为应请、极应请、应施、应合掌、是世间无上福田。’摩诃那摩!圣弟子随念僧之时,彼心不缠缚于贪、不缠缚于瞋、不缠缚于痴,彼心其时即依僧而质直。复次,摩诃那摩!心质直之圣弟子,随义而得欣,随法而得欣,得法所引之欣,可欣者生喜,有喜意之身者轻安,身轻安者受乐,受乐者心得定。
  摩诃那摩!圣弟子于不平等众中,得平等而住,于有恼害众中,无恼害而住,入于法流,名为修僧随念。
  五
  复次,摩诃那摩!圣弟子己戒之无缺、无隙、无杂、无秽、自在、智者称赞、无执,能随念发三摩地。摩诃那摩!圣弟子者随念己戒之时,彼心乃不缠缚于贪、不缠缚于瞋、不缠缚于痴;彼心其时即依戒而质直。复次,摩诃那摩!心质直之圣弟子,随义而得欣,随法而得欣,得法所引之欣,可欣者生喜,有喜意之身者,是轻安,身轻安者受乐,受乐者之心得定。
  摩诃那摩!是圣弟子乃于不平等众中,得平等而住,于有恼害众中,无恼害而住,入于法流,名为修戒随念。
  六
  复次,摩诃那摩!圣弟子随念己之舍而谓:‘呜呼!于我有利。呜呼!于我有善利。我于悭垢所缠众中,心离悭垢而住家,施无所惜,舒展其手[而施],乐弃舍,容乞,乐于分与施物。’摩诃那摩!圣弟子随念己之舍时,彼心不缠缚于贪、不缠缚于瞋、不缠缚于痴;彼心其时即依舍而质直。复次,摩诃那摩!心质直之圣弟子,随义而得欣,随法而得欣,得法所引之欣,可欣者生喜,有喜意之身者轻安,身轻安者受乐,受乐者心得定。
  摩诃那摩!圣弟子于不平等众中,得平等而住,于有恼害众中,无恼害而住,入于法流,名为修舍随念。
  七
  复次,摩诃那摩!圣弟子修天随念而谓:‘有四大王天、有三十三天、有夜摩天、有兜率陀天、有乐变化天、有他化自在天、有梵众天、有其上之天,彼诸天成就信,殁于此处而生彼处,我亦同有信;彼诸天成就戒,殁于此处而生彼处,我亦同有戒;彼诸天成就闻,殁于此处而生彼处,我亦同有闻;彼诸天成就舍,殁于此处而生彼处,我亦同有舍;彼诸天成就慧,殁于此处而生彼处,我亦同有慧。’摩诃那摩!圣弟子随念己与诸天之信、戒、闻、舍、慧之时,彼心不缠缚于贪、不缠缚于瞋、不缠缚于痴;彼心其时即依天而质直。复次,摩诃那摩!心质直之圣弟子,随义而得欣,随法而得欣,得法所引之欣,可欣者生喜,有喜意之身者轻安,身轻安者受乐,受乐者心得定。
  摩诃那摩!圣弟子于不平等众中,得平等而住,于有恼害之众中,无恼害而住,入于法流,名为修天随念。
  摩诃那摩!一切圣弟子得果、了解于教者,多住于此状态。”
  摄句:
      二应请、根、力、三良马、
      无上、随念及摩诃那摩等为十。
  第二 可念品
  十一
  一
  “诸比丘!此等,是六可念法。以何为六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同梵行者中,或显、或隐,现起慈之身业,是可念法。三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于同梵行者中,或显、或隐,现起慈之语业,是可念法。
  四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于同梵行者中,或显、或隐,现起慈之意业,是可念法。
  五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于一切法得如法之利养,下于钵中所受之量,如是之利养,皆与有戒同梵行者共受用,无不分而受用,是可念法。
  六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于一切无缺、无隙、无杂、无秽、自在、智者称赞、无执、能发三摩地之戒,以其戒,或显、或隐,遵同戒律,与同梵行者共住,是可念法。
  七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于所谓令出离之圣见,令起彼正见而至于苦尽,以其见,或显、或隐,具同见解,与同梵行者共住,是可念法。
  诸比丘!此等六者,是可念法。”
  十二
  一
  “诸比丘!此等六者,是可念、能发可爱、能发尊重、能摄受、无诤、和合,是一趣之法。以何为六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同梵行者中,或显、或隐,现起慈之身业,是可念、能发可爱、能发尊重、能摄受、无诤、和合是一趣之法。
  三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现起慈之语业……乃至……于同梵行者中,或显、或隐,现起慈之意业,是可念、能发可爱、能发尊重、能摄受、无诤、和合是一趣之法。
  四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于一切法得如法之利养,下于钵中所受之量,如是之利养,皆与有戒同梵行者共受用,无不分而受用,是亦可念、能发可爱、能发尊重、能摄受、无诤、和合是一趣之法。
  五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于一切无缺、无隙、无杂、无秽、自在、智者称赞、无执、能发三摩地之戒,以其戒,或显、或隐,遵同戒律,与同梵行者共住,是可念、能发可爱、能发尊重、能摄受、无诤、和合是一趣之法。
  六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于所谓令出离之圣见,令起彼正见而至于苦尽,以其见,或显、或隐,具同见解,与同梵行者共住,是可念、能发可爱、能发尊重、能摄受、无诤、和合是一趣之法。
  诸比丘!此等六者,是可念、能发可爱、能发尊重、能摄受、无诤、和合是一趣之法。”
  十三
  一
  “诸比丘!此等,是六出离界。以何为六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欲作如是言:‘我已修慈心解脱,已多所作,已为车乘,已为所止,已住,已普集,已极善发企。然而,瞋缚我心而存。’应告彼曰:‘勿如是思惟,具寿勿作此言,勿诽谤世尊;诽谤世尊者非正,对世尊勿如是言。具寿!不论修慈心解脱,多所作,为车乘,为所止,住,普集,极善发企,瞋缚彼心而存,是无处、无容,无有是处。具寿!此是瞋之出离,所谓慈心解脱。’
  三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欲作如是言:‘我已修悲心解脱,已多所作,已为车乘,已为所止,已住,已普集,已极善发企。然而,害缚我心而存。’应告彼曰:‘勿如是思惟,具寿勿作此言,勿诽谤世尊;诽谤世尊者非正,对世尊勿如是言。具寿!不论修悲心解脱,多所作,为车乘,为所止,住,普集,极善发企,害缚彼心而存,是无处、无容,无有是处。具寿!此是害之出离,所谓悲心解脱。’
  四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欲作如是之言:‘我已修喜心解脱,已多所作,已为车乘,已为所止,已住,已普集,已极善发企。然而,不乐缚我心而存。’应告彼曰:‘勿如是思惟,具寿勿作此言,勿诽谤世尊,诽谤世尊者非正,对世尊勿如是言。具寿!不论修喜心解脱,多所作,为车乘,为所止,住,普集,极善发企,不乐缚彼心而存,是无处、无容,无有是处。具寿!此是不乐之出离,所谓喜心解脱。’
  五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欲作如是之言:‘我已修舍心解脱,已多所作,已为车乘,已为所止,已住,已普集,已极善发企。然而,贪缚我心而存。’应告彼曰:‘勿如是思惟,具寿勿作此言,勿诽谤世尊,诽谤世尊者非正,对世尊勿如是言。具寿!不论修舍心解脱,多所作,为车,为所止,住,普集,极善发企,贪缚彼心而存,是无处、无容,无有是处。具寿!此是贪之出离,所谓舍心解脱。’
  六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欲作如是之言:‘我已修无相心解脱,已多所作,已为车乘,已为所止,已住,已普集,已极善发企。然而,随相识缚我心而存。’应告彼而曰:‘勿如是思惟,具寿勿作此言,勿诽谤世尊,诽谤世尊者非正,对世尊勿如是言。具寿!不论修无相心解脱,多所作,为车乘,为所止,住,普集,极善发企,随相识缚彼心而存,是无处、无容,无有是处。具寿!此是一切相之出离,所谓无相心解脱。’
  七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欲作如是之言:‘谓我远离我有,又不观见此我。然而,疑与犹豫之箭,缠缚我心而存。’应告彼而曰:‘勿如是思惟,具寿勿作此言,勿诽谤世尊,诽谤世尊者非正,对世尊勿如是言。具寿!不论谓远离我有,又不观见此我,疑与犹豫之箭缠缚彼心而存,是无处、无容、无有是处。具寿!此是疑与犹豫箭之出离,谓“我有”慢之永除。’
  诸比丘!此等,是六出离界。”
  十四
  一
  于彼处,具寿舍利弗言诸比丘曰:“贤者!诸比丘!”彼等诸比丘回答具寿舍利弗:“贤者!”具寿舍利弗曰:
  二
  “诸贤!有比丘之住法,为如是住法之比丘临终则不安,命尽不善。诸贤!又如何比丘之住法,为如是住法之比丘,临终不安,命尽不善耶?
  三
  诸贤!世间有比丘,好事业,欣事业,爱乐事业而不止;好谈说,欣谈说,爱乐谈说而不止;好睡眠,欣睡眠,爱乐睡眠而不止;好伴侣,欣伴侣,爱乐伴侣而不止;好杂闹,欣杂闹,爱乐杂闹而不止;好戏论,欣戏论,爱乐戏论而不止。诸贤!如是比丘之住法,为如是住法之比丘,临终不安,命尽不善。诸贤!是比丘,深爱乐有身,不正尽苦故,名为不断有身。
  四
  诸贤!有比丘之住法,为如是住法之比丘,临终乃安乐,命尽良善。诸贤!又如何比丘之住法,为如是住法之比丘,临终安乐,命尽良善耶?
  五
  诸贤!世间有比丘,不好事业,不欣事业,非爱乐事业而不止;不好谈说,不欣谈说,非爱乐谈说而不止;不好睡眠,不欣睡眠,非爱乐睡眠而不止;不好伴侣,不欣伴侣,非爱乐伴侣而不止;不好杂闹,不欣杂闹,非爱乐杂闹而不止;不好戏论,不欣戏论,非爱乐戏论而不止。诸贤!如是比丘之住法,为如是住法之比丘,临终安乐,命尽良善。诸贤!是比丘,深爱乐涅槃,正尽苦故,名为断有身。”
       惯一切戏论     乐戏论兽者
       远离轭安稳     是无上涅槃
       一切戏论断     若乐无戏论
       圆满轭安稳     是无上涅槃
  十五
  一
  于彼处,具寿舍利弗告诸比丘:
  “诸贤!有比丘之住法,为如是住法之比丘,命终之时有悔。诸贤!又如何有比丘之住法,为如是住法之比丘,命终之时有悔耶?
  二
  诸贤!世间有比丘,好事业,欣事业,爱乐事业而不止;好谈说……好睡眠……好伴侣……好杂闹……好戏论,欣戏论,爱乐戏论而不止。诸贤!如是比丘之住法,为如是住法之比丘,命终之时有悔。诸贤!是比丘,深爱乐有身,不正尽苦故,名为不断有身。
  三
  诸贤!有比丘之住法,为如是住法之比丘,命终之时无悔。诸贤!又如何有比丘之住法,为如是住法之比丘,命终之时无悔耶?
  四
  诸贤!世间有比丘,不好事业,不欣事业,无爱乐事业而不止;不好谈说……不好睡眠……不好伴侣……不好杂闹……不好戏论、无爱乐戏论而不止。诸贤!如是比丘之住法,为如是住法之比丘,命终之时无悔。诸贤!是比丘,深爱乐涅槃,正尽苦故,名为断有身。”
       惯一切戏论     乐戏论兽者
       远离轭安稳     是无上涅槃
       一切戏论断     若乐无戏论
       圆满轭安稳     是无上涅槃
  十六
  一
  一时,世尊住婆祇尸收摩罗山恐怖林中之鹿园。尔时,长者那拘罗之父罹病,苦痛,病重。时,长者妇那拘罗之母,语长者那拘罗之父曰:
  二
  “长者!汝命终之际勿残想。长者!残想者之命终是苦。又,世尊诃责命终者之残想。然而,长者!汝谓:‘长者妇那拘罗之母在我逝后,养育儿辈,不能经营无过之家居。’然而,长者!勿作如是见。长者!我乃巧于纺绵、剪[毛]、编织者。长者!我在汝逝后,能养育儿辈,经营无过之家居。因而,长者!汝命终之际勿残想,长者!残想者之命终是苦。又,世尊诃责命终者之残想。
  若复长者!汝谓:‘长者妇那拘罗之母在我逝后,欲往他家。’然而,长者!勿作如是见。长者!汝应知汝与我等十六年来严守在家之梵行。因而,长者!汝命终之际勿残想,长者!残想者之命终是苦。又,世尊诃责命终者之残想。
  若复长者!汝谓:‘长者妇那拘罗之母在我逝后,不欲谒见世尊,不欲谒见比丘僧。’然而,长者!勿作如是见。长者!汝逝之后,我愿更多谒见世尊,又愿更多谒见比丘僧。因而,长者!汝命终之际勿残想,长者!残想者之命终是苦。又,世尊诃责命终者之残想。
  若复长者!汝谓:‘长者妇那拘罗之母在我逝后,不圆满诸戒。’然而,长者!勿作如是见。长者!彼世尊之白衣在家女弟子有圆满戒者,我是其随一。然而,有疑或异意者,世尊、应供、正自觉者若在婆祇尸收摩罗山恐怖林中之鹿园,则可往诣问彼世尊。因而,长者!汝命终之时勿残想,长者!残想者之命终是苦。又,世尊诃责命终者之残想。
  若复长者!汝谓:‘长者妇那拘罗之母,内心不得寂静。’然而,长者!勿作如是见。长者!彼世尊之白衣在家女弟子,有得内心寂静者,我是其随一。然而,有疑或异意者,世尊、应供、正自觉者若在婆祇尸收摩罗山恐怖林中之鹿园,则可往诣问彼世尊。因而,长者!汝命终之时勿残想,长者!残想者之命终是苦。又,世尊诃责命终者之残想。
  若复长者!汝谓:‘长者妇那拘罗之母于此法律中,未入、未安住、未苏息、未度疑、未远离犹豫、未得无畏、未远离对他之信而住[大]师之教中。’然而,长者!勿作如是见。长者!彼世尊之白衣在家女弟子,于此法律中,为已入、已安住、已苏息、已度疑、已远离犹豫、已得无畏、已远离对他之信而住[大]师之教中者,我是其随一。然而,有疑或异意者,世尊、应供、正自觉者若在婆祇尸收摩罗山恐怖林中之鹿园,则可往诣问彼世尊。因而,长者!汝命终之时勿残想,长者!残想者之命终是苦。又,世尊诃责命终者之残想。”
  三
  尔时,长者那拘罗之父乃接受长者妇那拘罗母之教授,彼病乃立即痊愈,长者那拘罗之父即脱离其病。复又,长者那拘罗父之病则如是断灭。其时,长者那拘罗之父即脱离其病,病愈未久即拄拐搋而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告坐于一面之长者那拘罗父言:
  四
  “长者!于汝有利,长者!于汝有善利。彼长者妇那拘罗母乃欲怜悯、利益于汝而教授、教诫。长者!我白衣在家女弟子,而圆满其戒者,长者妇那拘罗母是其随一。长者!我白衣在家女弟子,而得内心寂静者,长者妇那罗母是其随一。长者!我白衣在家女弟子,于此法律中,为已入、已安住、已苏息、已度疑、已远离犹豫、已得无畏、已远离对他之信而住[大]师之教中者,长者妇那拘罗母是其随一。长者!于汝有利,长者!于汝有善利。其长者妇那拘罗母乃欲怜悯、利益而教授、教诫。”
  十七
  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世尊于日晡时,自宴坐起,而往讲堂。至已,设座而坐。具寿舍利弗亦于日晡时自宴坐起,往诣讲堂。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具寿摩诃目犍连、具寿摩诃迦叶、具寿摩诃迦旃延、具寿摩诃拘絺罗、具寿摩诃周那、具寿摩诃劫宾那、具寿阿那律、具寿隶婆哆、具寿阿难[等]皆于晡时,自宴坐起,往诣讲堂。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时,世尊于久过夜分,自座起而入房。彼具寿等亦于世尊去后不久,自座而起,回入各自之房。然而,于其处有初入此律中,出家未久之新比丘众,彼等乃至日出,咀齿而眠,世尊乃以超越人清净之天眼,观见彼等比丘至日出还咀齿而眠。见已,而往讲堂。至已,设座而坐。世尊坐已,而告彼等比丘众言:
  二
  “诸比丘!舍利弗于何处?摩诃目犍连于何处?摩诃迦叶于何处?摩诃迦旃延于何处?摩诃拘絺罗于何处?摩诃周那于何处?摩诃劫宾那于何处?阿那律于何处?隶婆哆于何处?阿难于何处?诸比丘!彼等长老诸弟子往何处耶?”“大德!彼具寿等自世尊起座而去不久,已各自回房去。”“诸比丘!如是汝等[得]为长老耶?[汝等]新比丘众既至日出,犹咀齿而眠。
  诸比丘!汝等谓何耶?汝等或见、或闻刹帝利灌顶王随心所欲而耽溺于卧乐、倚乐、睡眠乐而住,欲终生统治,对国民而言,是可爱、可意耶?”“大德!此否也。”“诸比丘!然。诸比丘!我亦不见不闻于此:刹帝利灌顶王随心所欲而耽溺于卧乐、倚乐、睡眠乐而住,欲终生统治,对国民而言,是可爱、可意。
  诸比丘!汝等谓何耶?汝等或见、或闻封侯、遗产相续者、将军、村落主、众主者随心所欲而耽溺于卧乐、倚乐、睡眠乐而住,欲终生终于众主之位,于众是可爱、可意耶?”“大德!此是否。”“诸比丘!然。诸比丘!我亦不见不闻于此:众主者随心所欲而耽溺于卧乐、倚乐、睡眠乐而住,欲终生居于众主之位,于众是可爱、可意。
  诸比丘!汝等谓何耶?汝等或见、或闻或沙门、或婆罗门,随心所欲而耽溺于卧乐、倚乐、睡眠乐而不守护根门,食不知量,不勤觉醒,不观善法;于初夜、后夜,不勤菩提分法之修习,诸漏已尽故,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而自了知、作证、具足而住耶?”“大德!此否也。”“诸比丘!然。诸比丘!我亦不见不闻于此:或沙门、或婆罗门,随心所欲而耽溺于卧乐、倚乐、睡眠乐而不守护根门,食不知量,不勤觉醒,不观善法;于初夜、后夜,不勤菩提分法之修习,诸漏已尽故,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了知、作证、具足而住。诸比丘!故应如是学。
  三
  我等守护根门,食知其量,勤于觉醒,谛观善法。于初夜、后夜,勤菩提分法之修习而住。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十八
  一
  一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游行于憍萨罗[国]。世尊入于大道,于某处见渔夫投网捕鱼杀鱼而卖。见已,离于道路,敷座于随一树下而坐。世尊坐已,告诸比丘曰:
  二
  “诸比丘!汝等见彼渔夫投网捕鱼杀鱼而卖耶?”“大德!然。”
  “诸比丘!汝等谓何耶?汝等或见、或闻渔夫投网捕鱼杀鱼而卖,依其业,依其活命,或乘象、或乘马、或乘车、或乘舆、或享富乐、或拥大财聚而住耶?”“大德!不然。”“诸比丘!然。诸比丘!我亦不见、不闻于此:渔夫投网捕鱼杀鱼而卖,依其业,依其活命,或乘象、或乘马、或乘车、或乘舆、或享富乐、或拥大财聚而住。是何故耶?诸比丘!彼于当杀之欲杀鱼时,见恶意,故彼不乘象、不乘马、不乘车、不乘舆、不享富乐、不拥大财聚而住。
  诸比丘!汝等谓何耶?汝等或见、或闻屠牛者杀牛,杀而卖之,依其业,依其活命,或乘象、或乘马、或乘车、或乘舆、或享富乐、或拥大财聚而住耶?”“大德!此是不然。”“诸比丘!然。诸比丘!我亦不见、不闻于此:屠牛者杀牛,杀而卖之,依其业,依其活命,或乘象、或乘马、或乘车、或乘舆、或享富乐、或拥大财聚而住。是何故耶?诸比丘!彼于可杀欲杀牛之时,以恶意见者,故彼不乘象、不乘马、不乘车、不乘舆、不享富乐、不拥大财聚而住。
  诸比丘!汝等谓何耶?汝等或见、或闻屠羊者……乃至……屠豚者……捕鸟者……屠鹿者杀鹿,杀之而卖,依其业,依其活命,或乘象、或乘马、或乘车、或乘舆、或享富乐、或拥大财聚而住耶?”“大德!不然。”“诸比丘!然。诸比丘!我亦不见、不闻于此:屠鹿者杀鹿,杀之而卖,依其业,依其活命,或乘象、或乘马、或乘车、或乘舆、或享富乐、或拥大财聚而住。是何故耶?诸比丘!彼于当杀之欲杀鹿时,见恶意,故彼不乘象、不乘马、不乘车、不乘舆、不享富乐、不拥大财聚而住。诸比丘!彼于当杀之欲杀傍生有情时,若以见恶意者,则不乘象、不乘马、不乘车、不乘舆、不享富乐、不拥大财聚而住,云何于当杀之人欲杀时,以见恶意耶?诸比丘!是彼长夜之无益,引苦,身坏死后,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
  十九
  一
  一时,世尊住那提迦之砖瓦堂。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诸比丘回答世尊:“大德!”世尊曰:
  二
  “诸比丘!若修念死,多所作,则有大果、有大利,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诸比丘!汝等修汝等之念死耶?”
  三
  语如是之时,有一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我修念死。”“比丘!若然,汝云何修念死耶?”“大德!今我谓:愿我活一日一夜之间,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大德!如是我修念死。”
  四
  复次,有其他之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我亦修念死。”“比丘!若然,汝云何修念死耶?”“大德!今我谓:‘愿我活一日,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大德!如是我修念死。”
  五
  复有其他之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我亦修念死。”“比丘!若然,汝云何修念死耶?”“大德!今我谓:‘愿我活食一钵食之间,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大德!如是我修念死。”
  六
  复有其他之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我亦修念死。”“比丘!若然,汝云何修念死耶?”“大德!今我谓:‘愿我活嚼四五抟食咽下之间,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大德!如是我修念死。”
  七
  复有其他之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我亦修念死。”“比丘!若然,汝云何修念死耶?”“大德!今我谓:‘愿我活嚼一抟食咽下之间,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大德!如是我修念死。”
  八
  复有其他之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我亦修念死。”“比丘!若然,汝云何修念死耶?”“大德!今我谓:‘愿我活或入息已而出息、或出息已而入息之间,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大德!如是我修念死。”
  九
  语如是之时,世尊告彼等诸比丘言:
  “诸比丘!比丘修念死:‘愿我活一日一夜之间,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又谓:“诸比丘!比丘修念死:‘愿我活一日,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又谓:“诸比丘!比丘修念死:‘愿我活食一钵食之间,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又谓:“诸比丘!比丘修念死:‘愿我活嚼四五抟食咽下之间,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诸比丘!此等比丘,放逸而住,为尽诸漏,缓慢修念死。
  然而,诸比丘!比丘修念死:‘愿我活嚼一抟食咽下之间,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又谓:“诸比丘!比丘修念死:‘愿我活或入息已而出息、或出息已而入息间,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诸比丘!此等比丘,不放逸而住,为尽诸漏,猛利修念死故。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一〇
  ‘我等乃不放逸而住,为尽诸漏,当修猛利之念死。’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二十
  一
  一时,世尊住那提迦之砖瓦堂。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曰:
  二
  “诸比丘!若修念死,多所作,则有大果、有大利,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诸比丘!又云何修、云何多所作,则念死有大果、有大利,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耶?
  三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应思择:昼往夜来之时,我之死缘多,或有[毒]蛇咬我、或有蝎子螫我、或有百足螫我,是故我当死,是我之障碍。或踬碍而仆、或我食物受灾殃、或我热狂而乱、或我痰堵而乱、或我刀风而乱,是故我当死,是我之障碍。诸比丘!此比丘应如是思择:我未断恶不善法耶?是夜命终当为我之障碍。诸比丘!若比丘观察我未断恶不善法,是夜命终当为我之障碍,诸比丘!若如是知,则彼比丘为断其恶不善法故,当起增上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诸比丘!譬如衣之燃烧、或头之燃烧,如为止灭其衣或头[之燃烧],当起增上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正如是,诸比丘!彼比丘为断恶不善法故,当起增上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复次,诸比丘!若比丘观察我犹未断恶不善法,是夜命终为我之障碍,诸比丘!若如是知,则彼比丘,昼夜随学善法而以其喜、欣而住。
  四
  诸比丘!复次,世间有比丘,应思择:夜往昼来之时,我多死缘,或有[毒]蛇咬我、或有蝎子螫我、或有百足螫我,是故我当死,是我障碍。或踬碍而仆、或我食物受灾殃、或我热狂而乱、或我痰堵而乱、或我刀风而乱,是故我当死,是我障碍。诸比丘!此比丘,应如是思择:我未断恶不善法耶?是昼命终当为我障碍。诸比丘!若比丘观察我未断恶不善法,于昼命终当为我障碍。诸比丘!若如是知,则彼比丘为断恶不善法故,当起增上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诸比丘!譬如衣之燃烧、或头之燃烧,如为止灭其衣或头[之燃烧],当起增上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正如是,诸比丘!彼比丘为断其恶不善法故,当起增上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复次,诸比丘!若比丘观察我犹未断恶不善法,是昼命终为我之障碍,诸比丘!若如是知,则彼比丘,昼夜随学善法而以其喜、欣而住。诸比丘!若如是修念死、如是多所作,则[念死]有大果、有大利,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
  摄句:
      二之可念、慈、安、有悔、
      那拘罗、善、鱼及二念死是
  第三 无上品
  二十一
  一
  一时,世尊住释迦族舍摩迦之补迦罗尼耶。时,有一天女,于中夜有绝妙之色,遍照补迦罗尼耶,并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彼天女白世尊言:“大德!此等三法,能令比丘退失。以何为三耶?即:好事业、好谈说、好睡眠。大德!此等三法,能令比丘退失。”彼天女如是言,[大]师即同意。时彼天女思惟:“大师已同意。”问讯世尊,右绕而立即消失。
  二
  时,世尊乃于是夜过后之时,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此夜有一天女,于中夜有绝妙之色,遍照补迦罗尼耶,且诣我处。至已,问讯于我,立于一面。诸比丘!立于一面之彼天女语我言:‘大德!此等三法,能令比丘退失。以何为三耶?即:好事业、好谈说、好睡眠。大德!此等三法,能令比丘退失。’诸比丘!彼天女如是言。如是言已,问讯我,右绕而立即消失。诸比丘!彼等[三法]乃无利于汝等,令汝等退失。连天女皆知彼等能退失善法。诸比丘!我复说其他之三退法,谛听!极善作意,我当说。”“大德!唯然。”彼等诸比丘应诺世尊。世尊曰:
  三
  “诸比丘!以何为三退法耶?
  即:好伴侣、恶言、恶友。
  诸比丘!是等者是三退法。
  四
  诸比丘!于一切过去世退失善法者,皆依此之六法而退失善法。诸比丘!于一切当来世退失善法者,皆依此之六法而退失善法。诸比丘!于一切现[在世]退失善法者,皆依此之六法而退失善法。”
  二十二
  一
  “诸比丘!我当说此等六不退法,且谛听!……
  二
  诸比丘!又,何者为六不退法耶?
  即:不好事业、不好谈说、不好睡眠、不好伴侣、善言者、善友。
  诸比丘!此等六者,是顺不退法。
  三
  诸比丘!于一切过去世不退失善法者,皆依此之六法而不退失善法。诸比丘!于一切当来世不退失善法者,皆依此之六法而不退失善法。诸比丘!于一切现[在世]不退失善法者,皆依此六法而不退失善法。”
  二十三
  一
  “诸比丘!怖是欲之增语。诸比丘!苦是欲之增语。诸比丘!病是欲之增语。
  诸比丘!痈是欲之增语。诸比丘!着是欲之增语。诸比丘!泥是欲之增语。
  二
  诸比丘!又,何以故,怖是欲之增语耶?
  诸比丘!乐彼欲贪者,缠缚于欲贪而不脱离现法之怖,亦不脱离当来之怖,故怖者是欲之增语。
  三
  诸比丘!又,何以故,苦是……病是……痈是……着是……泥是欲之增语耶?
  诸比丘!乐彼之欲贪者,缠缚于欲贪而不脱离现法之泥,亦不脱离当来之泥,故泥者是欲之增语。”
       怖苦病或痈     着泥等为二
       此等名为欲     异生执此处
       引起生与死     执著者见怖
       生与死尽时     离执而解脱
       彼等安稳乐     现世得涅槃
       一切怖过去     出度一切苦
  二十四
  一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能破坏雪山王,何况下劣之无明乎?以何为六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入于三摩地是巧、住于三摩地是巧、起自三摩地是巧、安于三摩地是巧、于三摩地之境界是巧、引发于三摩地是巧。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能破坏雪山王,何况下劣之无明乎?”
  二十五
  一
  “诸比丘!此等是六随念处。以何为六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圣弟子,随念如来而谓:彼世尊是……乃至……天人师、觉者、世尊。诸比丘!圣弟子随念如来时,彼心不缠缚于贪、不缠缚于瞋、不缠缚于痴。其时,彼心为质直,由结而出、解脱、生起。诸比丘!所谓结者,是五种欲之增语。诸比丘!世间之一类有情,依此所缘而为如是清净。
  三
  复次,诸比丘!有圣弟子,随念法而谓:世尊之法是善说、……乃至……是智者内证。诸比丘!圣弟子随念法时,彼心不缠缚于贪、不缠缚于瞋、不缠缚于痴。其时,彼心为质直,由结而出、解脱、生起。诸比丘!所谓结者,是五种欲之增语。诸比丘!世间一类有情,依此所缘而成为如是清净。
  四
  复次,诸比丘!有圣弟子,随念僧而谓:世尊之弟子僧是妙行者……乃至……是世间无上福田。诸比丘!圣弟子随念僧时,彼心不缠缚于贪、不缠缚于瞋、不缠缚于痴。其时,彼心为质直,由结而出、解脱、生起。诸比丘!所谓结者,是五种欲之增语。诸比丘!世间一类有情,依此所缘而为如是清净。
  五
  复次,诸比丘!有圣弟子,随念己戒而谓:无缺、……乃至……能引定。诸比丘!圣弟子随念戒时,彼心不缠缚于贪、不缠缚于瞋、不缠缚于痴。其时,彼心为质直,由结而出、解脱、生起。诸比丘!所谓结者,是五种欲之增语。诸比丘!世间一类有情,依此所缘而为如是清净。
  六
  复次,诸比丘!有圣弟子,随念己舍而谓:呜呼!有利于我。呜呼!有善利于我。……乃至……容乞,乐分与施物。诸比丘!圣弟子随念舍时,彼心不缠缚于贪、不缠缚于瞋、不缠缚于痴。其时,彼心为质直,由结而出、解脱、生起。诸比丘!所谓结者,是五种欲之增语。诸比丘!世间一类有情,依此所缘而为如是清净。
  七
  复次,诸比丘!有圣弟子,随念天而谓:有四大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有其上天,彼之诸天者成就信,殁于此处而生彼处,我亦同有信;彼之诸天者成就戒、闻、舍、慧,殁于此处而生彼处,我亦同有慧。诸比丘!圣弟子随念己与彼等诸天之信、戒、闻、舍、慧时,彼心不缠缚于贪、不缠缚于瞋、不缠缚于痴。其时,彼心为质直,由结而出、解脱、生起。诸比丘!所谓结者,是五种欲之增语。诸比丘!世间一类有情,依此所缘而为如是清净。
  诸比丘!此等是六随念处。”
  二十六
  一
  于其处,具寿摩诃迦旃延致问比丘众:“诸比丘!”彼等比丘众回答具寿摩诃迦旃延:“贤者!”具寿摩诃迦旃延曰:
  二
  “诸贤!世尊、知者、见者、应供、正自觉者于[五欲]迫促中,觉得[随念处之]宽容处,以令有情清净、令超越忧愁、令灭苦恼、令得智慧、令证涅槃,是希有、是未曾有,所谓六随念处是。以何为六耶?
  三
  诸贤!世间有圣弟子随念如来而谓:彼世尊是……乃至……天人师、觉者、世尊。诸贤!圣弟子随念如来时,彼心不缠缚于贪、不缠缚于瞋、不缠缚于痴。其时,彼之心为质直,由结而出、解脱、生起。诸贤!所谓结者,是五种欲之增语。诸贤!彼之圣弟子完全以广大、无量、无怨、无害,等于虚空之心而住。诸贤!世间一类有情,依此所缘而有如是净性。
  四
  复次,诸贤!有圣弟子随念法而谓:世尊之法是善说、……乃至……是智者内证。诸贤!圣弟子随念法时,彼心不缠缚于贪、不缠缚于瞋、不缠缚于痴。其时,彼心为质直,由结而出、解脱、生起。诸贤!所谓结者,是五种欲之增语。诸贤!彼圣弟子,完全以广大、无量、无怨、无害,等于虚空之心而住。诸贤!世间一类有情,依此所缘而有如是净性。
  五
  复次,诸贤!有圣弟子随念僧而谓:世尊之弟子僧是妙行者、……乃至……是世无上福田。诸贤!圣弟子随念僧时,彼心不缠缚于贪、不缠缚于瞋、不缠缚于痴。其时,彼之心为质直,由结而出、解脱、生起。诸贤!所谓结者,是五种欲之增语。诸贤!彼圣弟子,完全以广大、无量、无怨、无害,等于虚空之心而住。诸贤!世间一类有情,依此所缘而为如是净性。
  六
  复次,诸贤!圣弟子随念己戒而谓:无缺、……乃至……是能引定。诸贤!圣弟子随念戒时,彼心不缠缚于贪、不缠缚于瞋、不缠缚于痴。其时,彼心为质直,由结而出、解脱、生起。诸贤!所谓结者,是五种欲之增语。诸贤!彼圣弟子完全以广大、无量、无怨、无害,等于虚空之心而住。诸贤!世间一类有情,依此所缘而有如是净性。
  七
  复次,诸贤!圣弟子随念己舍而谓:呜呼!有利于我。呜呼!有善利于我。……乃至……容乞,乐分与施物。诸贤!圣弟子随念舍时,彼心不缠缚于贪、不缠缚于瞋、不缠缚于痴。其时,彼心为质直,由结而出、解脱、生起。诸贤!所谓结者,是五种欲之增语。诸贤!彼圣弟子,完全以广大、无量、无怨、无害,等于虚空之心而住。诸贤!世间一类有情,依此所缘而有如是净性。
  八
  复次,诸贤!圣弟子随念天而谓:有四大王天、三十三天、……乃至……有其上之天,彼诸天成就信,殁于此处而生彼处,我亦同有信;彼诸天成就戒……乃至……成就闻、舍、慧,殁于此处而生彼处,我亦同有慧。诸贤!圣弟子随念于己及彼等诸天之信、戒、闻、舍、慧时,彼心不缠缚于贪、不缠缚于瞋、不缠缚于痴。其时,彼心为质直,由结而出、解脱、生起。诸贤!所谓结者,是五种欲之增语。诸贤!彼圣弟子完全以广大、无量、无怨、无害,等于虚空之心而住。诸贤!世间一类有情,依此所缘而有如是净性。
  诸贤!世尊、知者、见者、应供、等正觉者于[五欲之]迫促中,觉得[随念处之]宽容处,以令有情清净、令超越忧愁、令灭苦恼、令得智慧、令证涅槃,是希有、是未曾有。所谓六随念处。”
  二十七
  一
  尔时,有一比丘,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比丘白世尊言:“大德!何时可谒见修意比丘耶?”
  二
  “比丘!谒见修意比丘之时,有此等六者。以何为六耶?
  三
  比丘!世间有比丘,心缠缚于欲贪,制于欲贪而住,又,已生之欲贪不如实知出离之时,诣修意比丘已,对彼应如是语而谓:‘贤者!我心缠缚于欲贪,制于欲贪而住,又,已生之欲贪不如实知出离。具寿!愿为我说断欲贪之法。’修意比丘,为彼说断欲贪之法。比丘!此为第一谒见修意比丘之时。
  四
  复次,比丘!有比丘,心缠缚于瞋恚,制于瞋恚而住,又,已生之瞋恚不如实知出离之时,诣修意比丘已,对彼应如是语而谓:‘贤者!我心缠缚于瞋恚,制于瞋恚而住,又,已生之瞋恚不如实知出离。具寿!愿为我说断瞋恚之法。’修意比丘,为彼说断瞋恚之法。比丘!此为第二谒见修意比丘之时。
  五
  复次,比丘!有比丘心缠缚于惛沈、睡眠,制于惛沈、睡眠而住,又,已生之惛沈、睡眠不如实知出离之时,诣修意比丘已,对彼应如是语而谓:‘贤者!我心缠缚于惛沈、睡眠,制于惛沈、睡眠而住,又,已生之惛沈、睡眠不如实知出离。具寿!愿为我说断惛沈、睡眠之法。’修意比丘,为彼说断惛沈、睡眠之法。比丘!此为第三谒见修意比丘之时。
  六
  复次,比丘!有比丘心缠缚于掉举、恶作,制于掉举、恶作而住,又,已生之掉举、恶作不如实知出离之时,诣修意比丘已,对彼应如是语而谓:‘贤者!我心缠缚于掉举、恶作,制于掉举、恶作而住,又,已生之掉举、恶作不如实知出离。具寿!愿为我说断掉举、恶作之法。’修意之比丘,为彼说断掉举、恶作之法。比丘!此为第四谒见修意比丘之时。
  七
  复次,比丘!有比丘心缠缚于疑,制于疑而住,又,已生之疑不如实知出离之时,诣修意比丘已,对彼应如是语而谓:‘贤者!我心缠缚于疑,制于疑而住,又,已生之疑不如实知出离。具寿!愿为我说断疑之法。’修意比丘,为彼说断疑之法。比丘!此为第五谒见修意比丘之时。
  八
  复次,比丘!有比丘依相思惟其相,欲无间而诸漏已尽,不知不见此相之时,诣修意比丘已,对彼应如是语而谓:‘贤者!依相思惟其相,欲无间而尽诸漏,我不知不见其相。具寿!愿为我说尽诸漏之法。’修意比丘,为彼说尽诸漏之法。比丘!此为第六谒见修意比丘之时。
  比丘!此等为第六谒见修意比丘之时。”
  二十八
  一
  一时,众多之长老比丘众,住波罗奈[国]仙人堕处之鹿苑。时,彼等长老比丘众自乞食食后而还,坐于食堂,于[彼等之]间集起议论而谓:“诸贤!何时可谒见修意比丘耶?”
  二
  如是言时,有一长老比丘,告诸比丘曰:“诸贤!修意比丘,自乞食食后而还,洗足已,结跏趺坐,端身直置,对面令念住已之时,是为可谒见修意比丘之时。”
  三
  如是言时,有一比丘,语彼比丘曰:“贤者!此非为谒见修意比丘之时。贤者!修意比丘自乞食食后而还,洗足已,结跏趺坐,端身直置,对面令念住之时,彼游行之疲劳未息,其时彼食事之恼热未息,是故非为谒见修意比丘之时。贤者!修意比丘,于晡时自宴坐而起,于房影之中,结跏趺坐,端身直置,对面令念住之时,是为谒见修意比丘之时。”
  四
  如是言时,有一比丘,语彼比丘曰:“贤者!是非为谒见修意比丘之时。贤者!修意比丘,于晡时自宴坐而起,于房影之中,结跏趺坐,端身直置,对面令念住之时,思惟于彼之日中,三摩地相乃现行于彼,是故非为谒见修意比丘之时。贤者!修意比丘夜明之时,结跏趺坐,端身直置,对面令念住之时,是为谒见修意比丘之时。”
  五
  如是言时,有一比丘,语彼比丘曰:“贤者!此非为谒见修意比丘之时。贤者!修意比丘夜明之时,结跏趺坐,端身直置,对面令念住之时,彼之身者盈于精气,彼者思惟是诸佛教之安乐。是故非为谒见修意比丘之时。”
  六
  如是言时,具寿摩诃迦旃延长老告诸比丘曰:“我如是由世尊现闻、现受。[谓]:‘比丘!此为谒见修意比丘之六时。以何为六耶?
  七
  比丘!世间有比丘,心缠缚于欲贪,制于欲贪而住,又,已生之欲贪不如实知出离之时,诣修意比丘已,对彼应如是语而谓:“贤者!我心缠缚于欲贪,制于欲贪而住,又,已生之欲贪不如实知出离。具寿!愿为我说断欲贪之法。”修意比丘,为彼说断欲贪之法。比丘!此为谒见修意比丘之第一时。
  八
  复次,比丘!有比丘,心为瞋恚所缠缚……心缠缚于惛沈、睡眠……心缠缚于掉举、恶作……心缠缚于疑……依相思惟其相,欲无间而尽诸漏,不知不见此相之时,诣修意比丘已,对彼应如是语而谓:“贤者!依相思惟其相,欲无间而尽诸漏,我乃不知不见其相。具寿!愿为我说尽诸漏之法。”修意比丘,为彼说尽诸漏之法。比丘!此为谒见修意比丘之第六时。’
  贤者!我如是自世尊现闻、现受。比丘!此等为谒见修意比丘之六时。”
  二十九
  一
  尔时,世尊问具寿优陀夷而言:“优陀夷!随念处有几何耶?”如是问时,优陀夷默然。世尊再次问优陀夷:“优陀夷!随念处有几何耶?”具寿优陀夷乃再次默然。世尊三度复问优陀夷:“优陀夷!随念处有几何耶?”具寿优陀夷即三度默然。尔时,具寿阿难告具寿优陀夷而曰:“贤者优陀夷![大]师告汝。”“贤者阿难!我从[大]师听闻。大德!世间有比丘,随念多种之宿住,譬如一生、二生、……乃至……行相与处所皆俱随念多种之宿住。大德!是随念处。”时,世尊告具寿阿难言:“阿难!我知此优陀夷痴人,不勤于增上心而住。阿难!随念处有几何耶?”
  “大德!有五随念处。以何为五耶?
  二
  大德!世间有比丘,离欲,……乃至……具足第三静虑而住。大德!此之随念处若如是修、如是多所修者,则能引现法乐住。
  三
  复次,大德!有比丘,思惟光明想,住于昼想。如昼夜亦同,如夜昼亦同,如是心开,修无缠盖心与照俱之心。大德!此之随念处,若如是修、如是多所作者,则能令获得智见。
  四
  复次,大德!有比丘,此身自足里而上,自发顶而下,以皮为边,观察充满种种之不净。谓:此身中有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肾、心、肝、肋、膜、髀、肺、肠、肛、胃、粪、胆、痰、脓、血、汗、脂、泪、膏、唾、胰、黄水、尿。大德!此之随念处若如是修、如是多所作,则能断欲贪。
  五
  复次,大德!有比丘,譬如于冢间所弃之尸,或经一日、或经二日、或经三日,可见膨胀、变色、脓烂;彼乃如是比较己身,谓:我之身亦如是,如是所成,当不能避免如是之事。或又,譬如于冢间所弃之尸,可见或为鸦所啄、或为鹰所啄、或为鹫所啄、或为狗所咀、或为野干所食、或为种种之有情所啖;彼乃如是比较己身,谓:我身亦如是,如是所成当不能避免如是之事。或又,譬如于冢间所弃之尸,有肉与血、为筋所系之骨锁,无肉有血、为筋所系之骨锁,肉与血皆无、为筋所系之骨锁,于诸方隅而散乱,可见无连络之骨、余[处]之手骨、余[处]之足骨、余[处]之膝骨、余[处]之大腿骨、余[处]之腰骨、余[处]之脊骨、余[处]之头盖骨;彼乃如是比较己身,谓:我身亦如是,如是所成当不能避免如是之事。或又,譬如于冢间所弃之尸,可见如珂贝之白骨、所堆积之骨、经年累月腐败粉碎之骨;彼乃如是比较己身,谓:我身亦如是,当如是构成,不能避免如是之事。大德!此之随念处若如是修、如是多所作者,则能断我慢。
  六
  复次,大德!有比丘,于乐断故,……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大德!此之随念处若如是修、如是多所作者,则能抉择种种界。
  大德!此等为五随念处。”
  七
  “善哉,善哉!阿难!然则,汝阿难!亦持此第六之随念处。阿难!世间有比丘,从正念而往、正念而还、正念而住、正念而坐、正念而卧、正念而作业。阿难!此之随念处,若如是修、如是多所作者,则能引正念正智。”
  三十
  一
  “诸比丘!此等是六无上。以何为六耶?
  二
  即:见无上、闻无上、利无上、学无上、行无上、念无上是。诸比丘!云何为见无上耶?
  三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往观象宝、往观马宝、往观珠宝,或复往观大小事,或往观沙门、婆罗门具邪见、邪行者,诸比丘!此是见,此乃非正道,我不予说。诸比丘!此见是下贱,是异生之事,非圣,不引利,不能引厌、离贪、灭、寂、慧、觉、涅槃。诸比丘!然而,往观如来或如来之弟子,种植信、种植爱,一向笃信者,诸比丘!是诸见中之无上,能净有情,能超忧悲,能灭苦愁,能证智,能令作证涅槃。即往观如来或如来之弟子,种植信、种植爱、一向笃信,诸比丘!此名为见无上。以上为见无上。又,云何为闻无上耶?
  四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往听鼓声、或往听箜篌声、或往听歌声,或往听大小事,或往听沙门、婆罗门具邪见、邪行者之法,诸比丘!此是闻,此乃非正道,我不予说。诸比丘!此闻是下贱,是异生之事,非圣,不引利,不能引厌、离贪、灭、寂、慧、觉、涅槃。诸比丘!然而,往听如来或如来弟子之法,种植信、种植爱,一向笃信者,诸比丘!是诸闻中之无上,能净有情,能超忧悲,能灭苦愁,能证智,能令作证涅槃。即往听如来或如来弟子之法,种植信、种植爱,一向笃信,诸比丘!此名为闻无上。以上为见无上、闻无上。又,云何为利无上耶?
  五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得子之利、得妻之利、得财之利,或复得大小之利,或于沙门、婆罗门具邪见、邪行者中获信。诸比丘!此是利,此乃非正道,我不予说。诸比丘!此利是贱,是异生之事,非圣,不引利,不能引厌、离贪、灭、寂、慧、觉、涅槃。诸比丘!然而,于如来或如来之弟子中获信,种植信、种植爱,一向笃信者,诸比丘!是诸利中之无上,能净有情,能超忧悲,能灭苦愁,能证智,能令作证涅槃。即于如来或如来之弟子中获信,种植信、种植爱,一向笃信,诸比丘!此名为利无上。以上为见无上、闻无上、利无上。又,云何为学无上耶?
  六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或学[乘]象,或学[乘]马,或学[乘]车,或学[弯]弓,或学剑[法],或复学大小事,或学沙门、婆罗门之邪见、邪行者,诸比丘!此是学,此乃非正道,我不予说。诸比丘!此学是下贱,是异生之事,非圣,不引利,不能引厌、离贪、灭、寂、慧、觉、涅槃。诸比丘!然而,学如来所说之法律、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种植信、种植爱,一向笃信者,诸比丘!是诸学中之无上,能净有情,能超忧悲,能灭苦愁,能证智,能令作证涅槃。即学如来所说之法律、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种植信、种植爱,一向笃信,诸比丘!此名为学无上。以上为见无上、闻无上、利无上、学无上。又,云何为行无上耶?
  七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行[调]象行,行[事]婆罗门行,行[事]长者行,或行上下[行],或行沙门、婆罗门之邪见、邪行者之行,诸比丘!此是行,此乃非正道,我不予说。诸比丘!此行是下贱,是异生之事,非圣,不引利,不能引厌,……乃至……涅槃。诸比丘!然而,行[事]于如来或如来弟子之行,种植信、种植爱,一向笃信者,诸比丘!是诸行中之无上,能净有情,能超忧悲,能灭苦愁,能证智,能令作证涅槃。即行[事]于如来或如来弟子之行,种植信、种植爱,一向笃信,诸比丘!此名为行无上。以上为见无上、闻无上、利无上、学无上、行无上。又,云何为随念无上耶?
  八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随念子之利、随念妻之利、随念财之利,或复随念大小之利,或随念沙门或婆罗门之邪见、邪行者,诸比丘!此是随念,此乃非正道,我不予说。诸比丘!此随念是下贱,是异生之事,非圣,不引利,不能引厌、离贪、灭、寂、慧、觉、涅槃。诸比丘!然而,随念如来或如来弟子,种植信、种植爱,一向笃信者,诸比丘!是诸随念中之无上,能净有情,能超忧悲,能灭苦愁,能证智,能令作证涅槃。即随念如来或如来弟子,种植信、种植爱,一向笃信,诸比丘!此名为随念无上。诸比丘!此等为六无上。”
       凡得最胜见     更得无上闻
       又得利无上     欣乐学无上
       现住于所行     适于作远离
       趣不死安稳     修习随顺念
       欢喜不放逸     常委拥护戒
       彼应时苦尽     于处正觉知
  摄句:
      舍摩迦、顺不退、怖、雪山、随念
      迦旃延、二时、优陀夷、无上是
  第四 天品
  三十一
  一
  “诸比丘!此等六法,能令有学之比丘退失。以何为六耶?
  二
  即:好事业、好谈说、好睡眠、好伴侣、不守护根门、不知食量。
  诸比丘!此等之六法,能令有学之比丘退失。
  三
  诸比丘!此等之六法,不能令有学之比丘退失。以何为六耶?
  四
  即:不好事业、不好谈说、不好睡眠、不好伴侣、守护诸根门、知食量。
  诸比丘!此等之六法,不能令有学之比丘退失。”
  三十二
  一
  尔时,有随一天[人],于中夜有绝妙之色遍照祇多林,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彼天白世尊言:“大德!此等六法,不能令比丘退失。以何为六耶?即:恭敬[大]师、恭敬法、恭敬僧伽、恭敬学、恭敬不放逸、恭敬承迎。大德!此等六法,不能令比丘退失。”彼天[人]作如是语,大师即予赞同。时,彼之天乃言:“[大]师赞同于我。”问讯世尊,右绕而消失其处。
  二
  时,世尊其夜分过后,而告诸比丘:“诸比丘!昨夜有一天[人],于中夜有绝妙之色遍照祇多林,诣我之处。至已,问讯于我,立于一面。诸比丘!立于一面之彼天语我曰:‘大德!此等六法,不能令比丘退失。以何为六耶?即:恭敬[大]师、恭敬法、恭敬僧伽、恭敬学、恭敬不放逸、恭敬承迎。大德!此等六法,不能令比丘退失。’诸比丘!彼天作如是语,如是语已,问讯于我,右绕而消失其处。”
       [大]师恭敬法恭敬     或又僧伽极恭敬
       承迎恭敬不放逸     是恭敬之比丘者
       只顾一味为退失     唯有亲近于涅槃
  三十三
  一
  “诸比丘!昨夜有一天[人],于中夜有绝妙之色遍照祇多林,诣我之处。至已,问讯于我,立于一面。诸比丘!立于一面之彼天人语我曰:‘大德!此等六法,不能令比丘退失。以何为六耶?即:恭敬[大]师、恭敬法、恭敬僧伽、恭敬学、恭敬惭、恭敬愧。大德!此等六法,不能令比丘退失。’诸比丘!彼天人作如是语,如是语已,问讯于我,右绕而消失其处。”
       [大]师恭敬法恭敬     或又僧伽极恭敬
       具足恭敬惭与愧     若具有羞之恭敬
       应当具足不退失     唯有亲近于涅槃
  三十四
  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具寿摩诃目犍连于屏处宴坐时,心起如是寻思:“是何天有如是之智耶?谓:我等乃预流,是不堕于恶处,决定,趣于等觉。”复次,其时有名为帝须之比丘,正于命终,而生于随一之梵世。彼等[诸天],亦知帝须有大神通、大威德。
  二
  时,具寿摩诃目犍连,譬如力士之伸屈臂,或屈伸臂,正如是,没于祇多林而呈现于彼梵世。帝须梵遥见具寿摩诃目犍连前来。见已,语具寿摩诃目犍连曰:“友,目犍连!来!友,目犍连!善来!友,目犍连!良久方作来此处时节。友,目犍连!于此处设席,坐!”具寿摩诃目犍连即坐于所设席。帝须问讯具寿摩诃目犍连,坐于一面。摩诃目犍连语坐于一面之帝须曰:“帝须梵!是何天有如是之智耶?谓:我等乃预流,不堕于恶处,决定,趣于等觉。”“友,目犍连!四大王天有如是之智,谓:我等乃预流,不堕于恶处,决定,趣于等觉。”“帝须!一切四大王天,有如是之智耶?谓:我等乃预流,不堕于恶处,决定,趣于等觉。”“友,目犍连!一切四大王天,非有如是之智,谓:我等乃预流,不堕于恶处,决定,趣于等觉。友,目犍连!一切四大王天而不成就佛陀之证净,不成就法之证净,不成就僧伽之证净,不成就圣所爱之戒,彼等非有如是之智,谓:我等乃预流,不堕于恶处,决定,趣于等觉。但,友,目犍连!一切四大王天成就佛陀之证净,成就法之证净,成就僧伽之证净,成就圣所爱之戒,彼等有如是之智,谓:我等乃预流,不堕于恶处,决定,趣于等觉。”“帝须!唯四大王天有如是之智耶?谓:我等乃预流,不堕于恶处,决定,趣于等觉。或三十三天……耶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皆有如是之智耶?谓:我等乃预流,不堕于恶处,决定,趣于等觉。”“友,目犍连!他化自在天亦有如是之智,谓:我等乃预流,不堕于恶处,决定,趣于等觉。”“帝须!一切他化自在天,有如是之智耶?谓:我等乃预流,不堕于恶处,决定,趣于等觉。”“友,目犍连!一切他化自在天,非有如是之智,谓:我等乃预流,不堕于恶处,决定,趣于等觉。友,目犍连!一切他化自在天,不成就佛陀之证净,不成就法之证净,不成就僧伽之证净,不成就圣所爱之戒,非有如是之智,谓:我等乃预流,不堕于恶处,决定,趣于等觉。然,友,目犍连!一切他化自在天,成就佛陀之证净,成就法之证净,成就僧伽之证净,成就圣所爱之戒,有如是之智,谓:我等乃预流,不堕于恶处,决定,趣于等觉。”
  三
  其时,具寿摩诃目犍连,信受随喜帝须之所说。譬如力士伸屈臂,或屈伸臂,正如是,没于梵世而呈现于祇多林。
  三十五
  一
  “诸比丘!此等六者,是顺明分之法。以何为六耶?
  二
  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断想、离贪想、灭想。
  诸比丘!此等六者,是顺明分之法。”
  三十六
  一
  “诸比丘!此等六者,是诤根。以何为六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有忿、有恨。诸比丘!有忿、有恨之比丘皆不恭敬,不尊崇[大]师而住;皆不恭敬,不尊崇法而住;皆不恭敬,不尊崇僧伽而住;皆不圆满于学。诸比丘!一切比丘而不恭敬,不尊崇[大]师而住;不恭敬,不尊崇法而住;不恭敬,不尊崇僧伽而住;不圆满于学者,于僧伽中生诤。其诤者为多人之无益、多人之无乐、多人之无利、人天之无益,为苦之故。诸比丘!汝等于内或外,若见如是之诤根,诸比丘!汝等其时,为断其恶之诤根而精勤!诸比丘!汝等于内或外,若不见如是之诤根,诸比丘!汝等其时,当来为不起其恶诤根而应勤行,如是而断此恶诤根,如是当来此恶诤根不起。
  三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有覆、有恼,……有嫉、有悭,……有谄、有诳,……有恶欲、有邪见,……取着自见、起坚固执、弃舍难。诸比丘!一切比丘起着自见、起坚固执、弃舍难者皆不恭敬,不尊崇[大]师而住;皆不恭敬,不尊崇法而住;皆不恭敬,不尊崇僧伽而住;不圆满于学。诸比丘!一切比丘不恭敬,不尊崇[大]师而住;[不恭敬]……法……乃至……不恭敬,不尊崇僧伽而住;不圆满于学者,于僧伽中生诤。其诤者为多人之无益、多人之无乐、多人之无利、人天之无益,为苦之故。诸比丘!汝等于内或外,若见如是之诤根,诸比丘!汝等其时,为断其恶诤根而精勤!诸比丘!汝等于内或外,若不见如是之诤根,诸比丘!汝等其时,当来为不起其恶诤根而应勤行,如是而断此恶诤根,如是当来此恶诤根不起。”
  诸比丘!此等为六诤根。
  三十七
  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复时,毗卢勘达卡[村]之住人难陀母优婆夷,向舍利弗、目犍连等比丘众,作六支具足之施物。世尊乃以超人清净之天眼,观察毗卢勘达卡[村]之住人难陀母优婆夷向舍利弗、目犍连等比丘众,作六支具足之施物。见已,而告诸比丘:“诸比丘!彼之毗卢勘达卡[村]之住人难陀母优婆夷,向舍利弗、目犍连等诸比丘众,作六支具足之施物。诸比丘!又,云何为六支具足之施物耶?
  二
  诸比丘!施者有三支;受者有三支。何等为施者之三支耶?诸比丘!世间有施者,施之前意怡悦,正施而心欢喜,施已而意悦豫,此等乃施者之三支。何等为受者之三支耶?诸比丘!受者或已离贪,或为调伏贪而勤行;或已离瞋,或为调伏瞋而勤行;或已离痴,或为调伏痴而勤行,此等乃受者之三支。此等为施者之三支、受者之三支。诸比丘!如是乃六支具足之施物。
  三
  诸比丘!如是具足六支施物有若干福量?有福之等流,有善之等流,招乐,是天上之物。有乐之异熟,能令生天,能引可爱、可乐、可意、利益、安乐,不易测知,唯入无数无量大福蕴之数而已。诸比丘!譬如大海中之水量,若干容量、或若干百容量、或若干千容量、或若干百千容量乃不易测知,唯入无数无量大水蕴之数而已。诸比丘!正如是,如是具足六支施物有若干福量?有福之等流,有善之等流,招乐,天上之物。有乐之异熟,能令生天,能引可爱、可乐、可意、利益、安乐,不易测知,唯入无数无量大福蕴之数。”
       施先意之怡悦     正施时心欢喜
       施已而意悦豫     是布施之圆满
       离贪欲离瞋恚     离愚痴而无漏
       制约具梵行者     施与完全田地
       自身洗涤清净     亲自作为布施
       依已或依他人     此布施有大果
       如斯布施贤人     心解脱而有信
       智者远离苦恼     生于安乐之世
  三十八
  一
  尔时,有一婆罗门,诣世尊之处。至已,与世尊互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婆罗门白世尊言:
  二
  “尊瞿昙!我如是说,如是见,谓:无自作,无他作。”“婆罗门!我未曾见、未曾闻如是说者、有自往、自还,云何而如是言,谓无自作,无他作?婆罗门!汝云何谓此,有发起界耶?”“尊者!然。”“有发起界时有发起之有情,有所施设耶?”“尊者!然。”“婆罗门!有发起界时,有发起之有情、施设,此乃有情之自作、他作。婆罗门!汝云何谓此,有出界耶?……乃至……有勇进界耶?……有势界耶?……有持界耶?……有逼切界耶?”“尊者!然。”“有逼切界时,有逼切之有情,有所施设耶?”“尊者!然。”“婆罗门!有逼切界时,有逼切之有情、施设,此乃是有情之自作、他作。婆罗门!我未曾见、未见闻如是说者、如是见者。有自往、自还,云何而如是言,谓无自作,无他作?”
  “尊瞿昙!奇哉!……乃至……从今日以后终生归依。”
  三十九
  一
  “诸比丘!此等,是集业之三缘。以何为三耶?
  二
  即:贪者集业之缘,瞋者集业之缘,痴者集业之缘。诸比丘!由贪不起无贪,然而,诸比丘!由贪唯起贪。诸比丘!由瞋不起无瞋,然而,诸比丘!由瞋唯起瞋。诸比丘!由痴不起无痴,然而,诸比丘!由痴唯起痴。诸比丘!以由贪而生之业、由瞋而生之业、由痴而生之业,不施设天、人以及其余若干善趣。然而,诸比丘!以由贪而生之业、由瞋而生之业、由痴而生之业,施设地狱、施设傍生、施设饿鬼以及其余若干之恶趣。
  诸比丘!此等是集业之三缘。
  三
  诸比丘!此等是集业之三缘。以何为三耶?
  四
  即:无贪是集业之缘,无瞋是集业之缘,无痴是集业之缘。诸比丘!由无贪不起贪,然而,诸比丘!由无贪唯起无贪。诸比丘!由无瞋不起瞋,然而,诸比丘!由无瞋唯起无瞋。诸比丘!由无痴不起痴,然而,诸比丘!由无痴唯起无痴。诸比丘!以由无贪而生之业、由无瞋而生之业、由无痴而生之业,不施设地狱、傍生、饿鬼境以及其余若干之恶趣。然而,诸比丘!以由无贪而生之业、由无瞋而生之业、由无痴而生之业,施设天、人以及其余若干之善趣。
  诸比丘!此等是集业之三缘。”
  四十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金毗罗之竹园。尔时,具寿金毗罗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金毗罗白世尊言:
  二
  “大德!是何因、何缘,如来灭后正法不久住耶?”
  三
  “金毗罗!于如来灭后,世间之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不恭敬、不尊崇[大]师而住;不恭敬、不尊崇法而住;不恭敬、不尊崇僧伽而住;不恭敬、不尊崇于学而住;不恭敬、不尊崇不放逸而住;不恭敬、不尊崇承迎而住。金毗罗!是为如来灭后正法不久住之因、缘。”
  四
  “大德!是何因、何缘,如来灭后正法久住耶?”
  五
  “金毗罗!于如来灭后,世间之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恭敬、尊崇[大]师而住;恭敬、尊崇法而住;恭敬、尊崇僧伽而住;恭敬、尊崇于学而住;恭敬、尊崇不放逸而住;恭敬、尊崇承迎而住。金毗罗!此为如来灭后正法久住之因、缘。”
  四十一
  一
  如是我闻。一时,具寿舍利弗住王舍[城]之鹫峰山。时,具寿舍利弗于日前时分,着内衣,披衣执钵,与诸多比丘众俱,由鹫峰山而下,见某处之大木聚。见已,而告诸比丘曰:“诸贤!汝等见彼大木聚耶?”“贤者!唯然。”
  二
  “诸贤!具神通、得心由在之比丘若随意,则此之木聚唯地与胜解可得。何故耶?诸贤!于彼木聚中有地界。依彼而具神通、得心由在之比丘,彼之木聚唯地与胜解可得。
  三
  诸贤!具神通、得心由在之比丘若随意,则彼木聚唯水与胜解可得……乃至……唯火与胜解可得……唯风与胜解可得……唯净与胜解可得……唯不净与胜解可得。何故耶?诸贤!于彼木聚中有不净界,依彼而具神通、得心由在之比丘,彼木聚唯不净与胜解可得。”
  四十二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游行于憍萨罗[国],与大比丘众入伊奢能伽罗憍萨罗之婆罗门村。世尊住于伊奢能伽罗之伊奢能伽罗密林中。伊奢能伽罗之婆罗门居士,闻尊贵释子沙门瞿昙由释迦族出家而到伊奢能伽罗,住于伊奢能伽罗之伊奢能伽罗密林中。复闻彼之尊贵瞿昙,有如是善美高扬称赞之声名:彼世尊是应供、等正觉者、明行具足、……乃至……佛、世尊。彼于此世、人界、天界、魔界……乃至……善哉!当谒见如是应供者。时,伊奢能伽罗之婆罗门居士其夜过后,各取许多嚼食、啖食,而往伊奢能伽罗密林。至已,发出高声、大声而立于楼门之外。
  二
  又复当时,具寿那祇多是世尊之侍者。其时,世尊告具寿那祇多:“那祇多!彼之高声大声者何耶?恰如渔夫争相捕鱼。”
  “大德!彼等伊奢能伽罗之婆罗门居士,各取许多之嚼食、啖食而立于楼门之外,欲[供养]世尊及比丘僧伽。”
  “那祇多!我不欲遇荣华,不欲求荣华。那祇多!此无欲乐、远离乐、寂静乐、自觉乐,不能随意可得,不能得无艰难、无梗涩者,令彼得彼之不净乐、睡眠乐、利养恭敬名闻乐。无欲乐、远离乐、寂静乐、自觉乐随意可得,得无艰难、无梗涩之我,当寻味耶?”
  “大德!世尊今当接受,善逝当接受。大德!今乃世尊当接受之时。大德!今世尊所往不论何处,婆罗门居士、都市人及乡下人皆趣向而来。大德!譬如有密云而下雨之时,水随低处而流注。大德!今世尊所往不论何处,婆罗门居士、都市人及乡下人皆趣向而来,其故云何?大德!乃世尊之戒、慧故。”
  “那祇多!我不欲遇荣华,不欲求荣华。那祇多!此无欲乐、远离乐、寂静乐、自觉乐,不能随意可得,不能得无艰难、无梗涩者,令彼得彼之不净乐、睡眠乐、利养恭敬名闻乐。无欲乐、远离乐、寂静乐、自觉乐,随意可得,得无艰难、无梗涩之我,当寻味耶?
  三
  那祇多!我于此处,住于村边,见得定而坐之比丘,那祇多!我随彼而如是思惟:今或守园人侵此具寿、或沙弥令彼自其定而起,故那祇多!我不赞许住于彼比丘之村边。
  四
  复次,那祇多!我于此处,见坐于林中,睡眠住林之比丘。那祇多!我随彼而如是思惟:此具寿当除遣彼睡眠与疲劳,当祇一心思惟闲寂想。以故,那祇多!我赞许住于彼比丘之林中。
  五
  复次,那祇多!我于此处,见坐于林中,而未得定住林之比丘。那祇多!我随彼而如是思惟:此具寿当令定不定之心,或当得定之心。是故,那祇多!我赞许住于彼比丘之林中。
  六
  复次,那祇多!我于此处,见坐于林中,而得定住林之比丘。那祇多!我随彼而如是思惟:此具寿当令解脱未解脱心,或当已解脱心。是故,那祇多!我赞许住于彼比丘之林中。
  七
  复次,那祇多!我于此处,见住于村边,得衣服、饮食、床座、治病药及资具之比丘。彼期望利养、恭敬、名闻,废除宴座,废除坐卧于闲寂、林薮、山岩之边际。是故,那祇多!我不赞许住于彼比丘之林中。
  八
  又,那祇多!我于此处,见得衣服、饮食、床座、治病药等资具之林住比丘,彼弃其利养、恭敬、名闻、不废宴座,不废闲静、林薮、山岩边际之坐卧,是故,那祇多!我赞许住彼比丘之林中。
  然,那祇多!我行于大路要道,前或后皆不见少物安稳,那祇多!乃至我之大小便利亦如是。”
  摄句:
      有学、二不退、目犍连、顺明分、诤
      施、自作、缘、金毗罗、木聚与那祇多
  第五 昙弥品
  四十三
  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于日前时分,着内衣,披衣执钵,为乞食而入舍卫[国]。于舍卫[国]中乞食讫,食后,由托钵而还。告具具寿阿难言:“阿难!为白昼之憩息,今当诣东园鹿子母讲堂。”具寿阿难应诺世尊:“大德!唯然。”尔时,世尊与具寿阿难同诣东园鹿子母讲堂。时,世尊于日晡时分,自宴坐起,告具寿阿难言:“阿难!今诣布婆俱陀[河]沐浴肢体。”具寿阿难应诺世尊:“大德!唯然。”时,世尊与具寿阿难为沐浴肢体而往布婆俱陀[河]。于布婆俱陀[河]沐浴肢体已,出着一衣擦拭肢体而立。
  二
  复次,其时憍萨罗[国]之波斯匿[王]有名之白象,伴随盛大之音乐,由布婆俱陀[河]上来。众人见彼已,而如是言:“呜呼!端正庄严哉王象!呜呼!人见而乐哉王象!呜呼!容貌殊妙哉王象!呜呼!肢体圆满哉王象!象!呜呼象!”[众人之]如是语时,具寿优陀夷白世尊言:“大德!众人祇见象之壮大肢体圆满而作如是赞美耶?‘象!呜呼象!’或复见其他异于壮大肢体圆满之何者,众人亦将如是赞美耶?‘象!呜呼象!’”“优陀夷!众人见壮大肢体圆满之象,如是赞美:‘象!呜呼象!’优陀夷!即使见马……乃至……优陀夷!……见牛……乃至……优陀夷……见蛇……乃至……优陀夷……见树……乃至……优陀夷!即使见壮大肢体圆满之人,众人亦如赞美:‘象!呜呼象!’且又,优陀夷!于此世界——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沙门、婆罗门、国王、民众中,凡身、语、意皆不作不善事之人,我皆称为象。”“大德!是希奇。大德!是未曾有。大德!世尊之此语:‘且又,优陀夷!于此世界——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沙门、婆罗门、国王、民众中,凡身、语、意皆不作不善事之人,我皆称为象。’是为善说。又,大德!我即将世尊之此善说,以如次之偈颂而随喜赞叹:
       自觉受人身     御己得正定
       住于清净道     爱乐心止寂
       穷尽一切法     众人所敬重
       亦为天所敬     我闻是应供
       超越一切结     欲出得涅槃
       爱乐诸欲舍     如石出真金
       象越一切光     凌众岳雪山
       一切象名中     相应无上士
       以尊为象我     象不作恶事
       柔和及不害     此二是象足
       守禁与梵行     象余之二足
       大象信为鼻     保有舍白牙
       念项智慧头     观察法思惟
       法腹成熟处     远离彼之尾
       彼静虑息好     内心得深定
       象行亦在定     象住亦在定
       象卧亦在定     象坐亦在定
       象普遍防护     象如是具足
       受用无罪者     不受有罪者
       受得菜被服     远离断蓄积
       一切无小大     截已结与缚
       彼行何处时     正行无希望
       犹如白莲花     水生水长养
       泥水不能染     净香悦意色
       世中善生者     觉者住世中
       不染莲花水     无染于世间
       犹如大火炽     无薪而消灭
       归于诸行寂     为涅槃者说
       智者说此喻     欲令解其义
       大象众所识     象与象所说
       远离贪与瞋     离痴而无漏
       象舍离其身     无漏者圆寂”
  四十四
  一
  一时,具寿阿难于日前时分,着内衣,披衣执钵,往鹿住优婆夷家。至已,坐于所设之席。尔时,鹿住优婆夷诣具寿阿难之处。至已,问讯具寿阿难,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鹿住优婆夷白阿难言:
  二
  “大德阿难!世尊所说之彼法,云何可了解耶?谓梵行者与非梵行者之两人,其后世当生于同一趣。大德!我之父富兰那为梵行者,远离[世俗],远离淫欲鄙劣,彼死后,世尊受记为一来之有情,而生兜率陀天之众中。大德!我所爱之叔父梨师达多是非梵行者,满足于自妻,彼死后,世尊复受记为一来之有情,而生兜率陀天之众中。大德阿难!世尊所说之彼法,云何可了解耶?谓梵行者与非梵行者之两人,于后世生于同一趣。”“姊妹!如是乃世尊之所记耳。”
  三
  尔时,具寿阿难于鹿住优婆夷家,受食已,即从座起而去。具寿阿难自乞食食后,还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言:“大德!我今日于日前时分,穿着内衣,披衣执钵,往鹿住优婆夷家。至已,坐于所设之席。大德!其时,鹿住优婆夷来诣我处。来已,问讯于我,坐于一面。大德!坐于一面之鹿住优婆夷语我曰:‘大德阿难!世尊所说之彼法,云何可了解耶?谓梵行者与非梵行者之两人,于后世同生于一趣。大德!我之父富兰那为梵行者,远离[世俗],远离淫欲鄙劣,彼死后,世尊受记为一来之有情,而生于兜率陀天之众中。大德!我所爱之叔父梨师达多是非梵行者,满足于自妻,彼死后,世尊复受记为一来之有情,而生于兜率陀天之众中。大德阿难!世尊所说之彼法,云何可了解耶?谓梵行者与非梵行者之两人,于后世同生于一趣。’大德!如是语时,我语鹿住优婆夷而曰:‘如是乃是世尊之所记耳。’”
  “阿难!是愚而不明,此女人与称女人之鹿住者,了知人补特伽罗之胜劣是几何耶?阿难!有此等六种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以何为六耶?
  四
  阿难!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离[恶],共住容易,同梵行者喜欢共住。然彼闻不得益,亦不勤多闻,见亦不通达,亦不得时解脱。彼身坏死后,退而不胜进,唯祇退失,无有胜进者。
  五
  阿难!复次,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离[恶],共住容易,同梵行者喜欢共住。彼闻得益,亦勤多闻,见亦通达,亦得时解脱。彼身坏死后,胜进不退失,唯祇胜进,无有退失者。阿难!此中有思量者,筹量而曰:此亦有此法,彼亦有同法,何故此等两者之一则劣,一则胜耶?阿难!如是[思量]者于长夜是无益,是苦。阿难!此中凡有补特伽罗,离[恶],共住容易,同梵行者喜欢共住。彼闻得益,亦勤多闻,见亦通达,亦得时解脱。阿难!此补特伽罗比先之彼补特伽罗更美、更胜。何故而然耶?阿难!法流使此补特伽罗进而不退失,如来之外谁知此因?阿难!因此勿为补特伽罗之思量者,勿筹量补特伽罗。阿难!量补特伽罗者堕失。阿难!我,或等于我者,唯能量补特伽罗。
  六
  阿难!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有忿、慢,又,彼再三起贪,彼闻不得益,亦不勤多闻,见亦不通达,亦不得时解脱。彼身坏死后,退而不胜进,唯祇是退失,无有胜进者。
  七
  阿难!复次,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有忿与慢,又,彼再三起贪,彼闻得益,……乃至……
  八
  阿难!复次,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有忿与慢,又,彼再三起语行,彼闻不得益,亦不勤多闻,见亦不通达,亦不得时解脱。彼身坏死后,退而不胜进,唯祇退失,无有胜进者。
  九
  阿难!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有忿、慢,又,彼再三起语行。彼闻得益,亦勤多闻,见亦通达,亦得时解脱。彼身坏死后,唯祇胜进,无有退失者。阿难!此中有思量者,思量而曰:此亦有此法,彼亦有同法,何故此等两者之一则劣、一则胜耶?阿难!如是[思量]者,于长夜是无益,是苦。阿难!此中有忿、慢之补特伽罗,又,彼再三起语行,彼闻得益,亦勤多闻,见亦通达,亦得时解脱。阿难!此补特伽罗比先之彼补特伽罗更美、更胜。何故而然耶?阿难!法流使此补特伽罗进而不退失,如来之外谁知此因?阿难!因此勿为补特伽罗之思量者,勿筹量补特伽罗。阿难!量补特伽罗者堕失。阿难!我,或等于我者,唯能量补特伽罗。
  阿难!是愚而不明,此女人与称女人之鹿住者,了知人补特伽罗之胜劣是几何耶?阿难!有此等之六种补特伽罗,存在于世间中,阿难!若富兰那成就之戒与梨师达多所成就之戒同,此时富兰那应不同于梨师达多之所趣。阿难!又若梨师达多成就之慧与富兰那所成就之慧同,此时梨师达多应不同于富兰那[智]之所趣。阿难!此等之两补特伽罗,是[互]缺一支。”
  四十五
  一
  “诸比丘!世间有欲人贫穷为苦耶?”“大德!唯然。”“诸比丘!若贫穷人无所有、无富而负债,诸比丘!世间有欲人以负债亦为苦耶?”“大德!唯然。”“诸比丘!若贫穷人无所有、无富而负债,约利息,诸比丘!世间有欲人以利息亦为苦耶?”“大德!唯然。”“诸比丘!若贫穷人无所有,无富而约利息已,若不付应时之利息,则[债主]督促于彼,诸比丘!世间有欲人以财主督促亦为苦耶?”“大德!唯然。”“诸比丘!若贫穷人无所有、无富而被督促,若不付则[债主]追随于彼[而辱于彼]。诸比丘!世间有欲人以财主追随亦为苦耶?”“大德!唯然。”“诸比丘!若贫穷人无所有、无富而被追随,若不付则[债主]收缚于彼。诸比丘!世间有欲人以财主收缚亦为苦耶?”“大德!唯然。”“如以上,贫穷为世间有欲人之苦,负债亦为世间有欲人之苦,利息亦为世间有欲人之苦,督促亦为世间有欲人之苦,追随亦为世间有欲人之苦,束缚亦为世间有欲人之苦。
  诸比丘!正如是,凡于善法而无信,于善法而无惭,于善法而无愧,于善法而无精进,于善法而无慧者,是于圣者之调伏为贫、无所有、是无富。
  二
  诸比丘!彼之贫、无所有、无富之人,于善法而无信之时,于善法而无惭之时,于善法而无愧之时,于善法而无精进之时,于善法而无慧之时,以身行恶行,语行恶行,意行恶行,我乃称为彼之负债。彼为隐覆彼身恶行而起恶欲,欲作不令人知之事,思惟不令人知之事,作不欲人知之语,作不欲人知之举动。彼为隐覆彼语恶行而……乃至……彼为隐覆彼意恶行而起恶欲,欲作不为人知之事,思惟不为人知之事,作不欲人知之语,作不欲人知之举动,我乃称为彼之利息。纯净之同梵行者呼彼而曰:‘具寿如是作,如是行。’我乃称为彼之督促。彼居于林中,坐于树下,或居于空屋之时,与追悔俱行之恶不善寻者现起,我乃称为彼之追随。
  三
  诸比丘!彼贫穷而无所有、无富之人,以身行恶行已,以语行恶行已,以意行恶行已,身坏死后,束缚于地狱之缚或傍生之缚。诸比丘!我不见更有缚如是可怖,如是剧烈,障于证如是无上轭安稳。诸比丘!所谓地狱缚或傍生缚也。”
       世间贫穷苦     负债他钱财
       贫人负债已     受用而衰亡
       财主故追随     因此收系缚
       此缚诸多苦     人人乐欲利
       圣调伏亦然     何人皆无信
       无惭亦无愧     决意无恶业
       造作身恶业     语恶业亦同
       造作意恶行     欲求无人知
       彼以身与语     或以心揣测
       若有到处行     恶事作增上
       彼以愚作恶     承认己之过
       贫穷负债起     受用而衰亡
       依此彼心中     自追悔苦痛
       思惟追随彼     聚落及森林
       彼以愚作恶     承认己之过
       随一堕傍生     或为地狱缚
       此缚最痛苦     智者之所离
       财宝正所得     惠施而心澄
       在家之信者     获得两幸福
       随现法中利     又随当来乐
       如是在家施     增上彼福业
       与此同圣律     安立信于中
       有惭又有愧     具慧而守戒
       彼于圣律中     名为安乐住
       获得无染乐     安住平等性
       除去离五盖     常起行精进
       具足诸静虑     趣常委正念
       如实一切者     知结永尽已
       遍离去所取     正得心解脱
       如彼正解脱     于人皆有结
       灭尽我解脱     不动为有智
       此即最胜智     无有上安乐
       无忧离尘安     最上无负债
  四十六
  一
  如是我闻。一时,具寿摩诃周那住支提[国]沙诃茶祇[村]。于其处,具寿摩诃周那问候诸比丘:“诸贤比丘众!”彼等诸比丘回答具寿摩诃周那:“贤者!”具寿摩诃周那曰:
  二
  “诸贤!世间有法相应之比丘众,毁静虑之比丘众而曰:‘彼等谓:“我等静虑,我等静虑。”而静虑,极静虑。彼等如何静虑,彼等为何静虑,彼等因何之故而静虑耶?’于此,法相应之比丘不欢喜,静虑之比丘亦不欢喜,又不为群众之益、群众之乐、群众之利及天人之益、[天人之]乐而行。
  三
  复次,诸贤!世间有静虑之比丘众,毁法相应之比丘众而曰:‘彼等谓:“我等与法相应,我等与法相应。”而扬举,自满,高摇,多言,语不谨慎,失念,不正知,不专心,心迷乱,根不修练。彼等为法相应耶?彼等如何为法相应耶?彼等因何之故为法相应耶?’于此,静虑之比丘不欢喜,法相应之比丘亦不欢喜,又不为群众之益、群众之乐、群众之利及天人之益、[天人之]乐而行。
  四
  复次,诸贤!世间有法相应之比丘众,唯称赞法相应之比丘众,不称赞静虑之比丘众。于此,法相应之比丘众亦不欢喜,又,静虑之比丘众亦不欢喜,又不为群众之益、群众之乐、群众之利及人天之益、[人天之]乐而行。
  五
  复次,诸贤!世间有静虑之比丘众,唯称赞静虑之比丘众,不称赞法相应之比丘众。于此,静虑之比丘众亦不欢喜,法相应之比丘众亦不欢喜,又不为群众之益、群众之乐、群众之利及人天之益、[人天之]乐而行。是故诸贤!应如是学:
  六
  我等有与法相应之时,当称赞静虑之比丘众。
  诸贤!汝等应如是学,何故而然耶?诸贤!世间中此等之补特伽罗难得。谓:乃以甘露界触证于身而住。是故诸贤!应如是学:
  七
  我等有静虑之时,当称赞与法相应之比丘众。
  诸贤!汝等应如是学,何故而然耶?诸贤!世间中此等之补特伽罗难得。谓:乃以慧彻见甚深之句义。”
  四十七
  一
  尔时,普行者目离耶悉诣世尊之处。至已,与世尊相互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普行者目离耶悉白世尊言:“大德!法是现见,法是现见。大德!限于几何之法,是现见、是无时、是来观、是引导、是智者内证耶?”
  二
  “目离耶悉!然则我今当问汝,如汝所肯定者作答!目离耶悉!汝于意云何,若内心有贪,则汝知我之内心有贪;或若内心无贪,则[汝]知我之内心无贪耶?”“大德!唯然。”“目离耶悉!汝若内心有贪则知我之内心有贪,或若内心无贪则知我之内心无贪之故,如是,目离耶悉!法是现见,……目离耶悉!于汝意云何?若内心有瞋……乃至……若内心有痴,或若内心有贪法,或若内心有瞋法,或若内心有痴法,则知我之内心有痴法,或若内心无痴法,则知我之内心无痴法耶?”“大德!唯然。”“目离耶悉!汝若内心有痴法,则知我内心有痴法;或若内心无痴法,则知我内心无痴法之故,如是,目离耶悉!法是现见、是无时、是来观、是引导、是智者内证。”
  “奇哉!……乃至……大德!世尊存念我为优婆塞,我自今日终生归依。”
  四十八
  一
  尔时,有一婆罗门,诣世尊之处。至已,与世尊相互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已,坐于一面。坐一面之彼婆罗门白世尊言:“尊者瞿昙!法是现见,法是现见。尊者瞿昙!限于几何之法,是现见、是无时、是来观、是引导、是智者内证耶?”
  二
  “婆罗门!然则我今当问汝,如汝所肯定者作答!婆罗门!汝于意云何,若内心有贪,则汝知我内心有贪;或若内心无贪,则[汝]知我之内心无贪耶?”“大德!唯然。”“婆罗门!汝若内心有贪,则知我之内心有贪;或若内心无贪,则知我之内心无贪之故,如是,婆罗门!法是现见,……婆罗门!汝于意云何,若内心有瞋,或内心有痴,或内心有身秽,或内心有语秽,或内心有意秽,则知我之内心有意秽,或若内心无意秽,则知我之内心无意秽耶?”“大德!唯然。”“婆罗门!若汝内心有意秽,则知我之内心有意秽,或若内心无意秽,则知我之内心无意秽之故,婆罗门!如是,法是现见、是无时、是来观、是引导、是智者内证。”
  “尊者瞿昙!奇哉!尊者瞿昙!奇哉!……尊者瞿昙存念我为优婆塞,我自今日终生归依。”
  四十九
  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具寿差摩尼与具寿苏摩那近[住]于舍卫[国]之安陀林。尔时,具寿差摩尼与具寿苏摩那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差摩尼白世尊言:“大德!凡有比丘,若为应供、漏尽、已住、已办所办、弃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解脱,则彼不念:有比我胜者,或等于我者,或比我劣者耶?”具寿差摩尼说此已,[大]师赞可。时,具寿差摩尼思:[大]师赞可我,即从座而起,问讯世尊,右绕而去。时,具寿苏摩那于具寿差摩尼离去不久白世尊言:“大德!凡有比丘,若为应供、漏尽、已住、已办所办、弃诸重担、逮得己利、诸尽有结、正智解脱,则彼不念:‘有非比我胜者,非等于我者,非比我劣者。’”具寿苏摩那说此已,[大]师赞可。时,具寿苏摩那思:“[大]师赞可我。”即从座而起,问讯世尊,右绕而去。
  二
  其时,世尊于具寿差摩尼与具寿苏摩那离去不久,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善男子等如是记说正智,说义而自身未达。复又,世间有一类之痴人,有如取笑夸张记说正智,彼等于后受苦。”
       殊胜或卑劣     不比完成者
       漏尽无生起     度完梵行日
       诸结已解脱
  五十
  一
  “诸比丘!若无防护根,则缺根之防护故,毁戒之所依;若无戒,则缺戒故,毁正定之所依;若无正定,则缺正定故,毁如实智见之所依;若无如实智见,则缺如实智见故,毁厌离之所依;若无厌离,则缺厌离故,毁解脱智见之所依。
  二
  诸比丘!譬如树缺枝、叶时,则树之幼芽不成长,皮亦不成长,木亦不成长,心亦不成长。正如是,诸比丘!若无防护于根,则缺根之防护故,毁戒之所依;……乃至……毁解脱智见之所依。
  三
  诸比丘!若有根之防护,则具根之防护故,具足戒之所依;若有戒,则具戒故,具足正定之所依;若有正定,则具正定故,具足如实智见之所依;若有如实智见,则具如实智见故,具足厌离之所依;若有厌离,则具厌离故,具足解脱知见之所依。
  四
  诸比丘!譬如树具枝、叶时,则树之幼芽成长,皮亦成长,木亦成长,心亦成长。正如是,诸比丘!若有防护于根,则具根之防护故,具足戒之所依……乃至……具足解脱智见之所依。”
  五十一
  一
  尔时,具寿阿难诣具寿舍利弗之处。至已,与具寿舍利弗相互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语具寿舍利弗曰:
  二
  “贤者舍利弗!限于几何是比丘闻未闻之法,又不忘失于已闻之法,又现行于昔曾思惟之法,又了别未了别耶?”“具寿阿难乃多闻,具寿阿难当善说。”“然则,贤者舍利弗!谛听,善思作意!我当说。”“贤者!唯然。”具寿舍利弗回答阿难,具寿阿难言曰:
  三
  “贤者舍利弗!世间有比丘,通利于契经、应颂、记说、讽颂、无问自说、如是说、本生、未曾有法、吠陀罗之法。多闻、通利,彼广为他人说法;多闻、通利,广为他人读诵;多闻、通利,广为讽诵;多闻、通利,以心随寻随伺其法,以意而随观。于何处有多闻而传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之长老比丘,彼住居于长老比丘之住处,时时诣其比丘。‘大德!云何而有如是耶?’彼质问此义如何。其长老具寿于彼闻其不闻,显其隐,又于种种生疑之诸法除疑。贤者舍利弗!限于此,比丘闻未闻之法,又不忘失于已闻之法,又现行于昔曾思惟之法,又了别未了别。”
  四
  “贤者!是希奇,贤者!是未曾有。善哉!具寿阿难之所说!我等作思:阿难成就此等之六法。
  五
  其实,具寿阿难通利于契经、应颂、记说、讽颂、无问自说、如是说、本生、未曾有法、吠陀罗之法。具寿阿难多闻、通利而广为他人说法。具寿阿难多闻、通利而广为他人读诵法。具寿阿难多闻、通利而广为讽诵法。具寿阿难多闻、通利,以心随寻随伺其法,以心随观。具寿阿难于何处有多闻、传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之长老比丘,彼住居于长老比丘之住处,时时诣其比丘。‘大德!云何而有如是耶?’彼质问此义如何。其长老比丘于具寿阿难闻其不闻,显其隐,又于种种生疑之诸法除疑。”
  五十二
  一
  尔时,生闻婆罗门诣世尊之处。诣已,与世尊共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生闻婆罗门白世尊言:
  二
  “尊者瞿昙!刹帝利者有何之欲求,有何之近行,有何之所托,有何之思慕,有何之究竟耶?”“婆罗门!刹帝利者欲求财物,以慧为近行,以军为所托,于地而起思慕,以自在为究竟。”
  “又,尊者瞿昙!婆罗门者有何之欲求,有何之近行,有何之所托,有何之思慕,有何之究竟耶?”“婆罗门!婆罗门者欲求财物,以慧为近行,以真言为所托,思慕祀祠,以梵世为究竟。”
  “又,尊者瞿昙!居士者有何之欲求,有何之近行,有何之所托,有何之思慕,有何之究竟耶?”“婆罗门!居士者欲求财物,以慧为近行,以工巧为所托,思慕作业,以作业之完了为究竟。”
  “又,尊者瞿昙!女人者有何之欲求,有何之近行,有何之所托,有何之思慕,有何之究竟耶?”“婆罗门!女人者欲求男子,以庄严为近行,以儿子为所托,思慕不共有之夫,以自在为究竟。”
  “又,尊者瞿昙!贼者有何之欲求,有何之近行,有何之所托,有何之思慕,有何之究竟耶?”“婆罗门!贼者以取为欲求,以稠林为近行,以刀杖为所托,思慕闇黑,以不现为究竟。”
  “又,尊者瞿昙!沙门者,有何之欲求,有何之近行,有何之所托,有何之思慕,有何之究竟耶?”“婆罗门!沙门者欲求忍辱柔和,以慧为近行,以戒为所托,思慕无所有,以涅槃为究竟。”
  三
  “尊者瞿昙!是希奇。尊者瞿昙!是未曾有。尊者瞿昙了知刹帝利之欲求、近行、所托、思慕与究竟。又,尊者瞿昙了知婆罗门之欲求……乃至……又,尊者瞿昙了知居士之欲求……乃至……又,尊者瞿昙了知女人之欲求……乃至……又,尊者瞿昙了知贼之欲求……乃至……又,尊者瞿昙了知沙门之欲求、近行、所托、思慕与究竟。尊者瞿昙!奇哉!……乃至……尊者瞿昙存念我为优婆塞,我自今日以后,终生归依。”
  五十三
  一
  尔时,有一婆罗门,诣世尊之处。诣已,与世尊共相庆慰,交谈欢喜感铭之语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婆罗门白世尊言:
  二
  “尊者瞿昙!有一法,若多修、多所作者,则能完成二利而住耶?[即]现法之利及当来之利是。”“婆罗门!有一法,若多修、多所作者,则能完成二利而住,[即]现法之利及当来之利。”“尊者瞿昙!又,有一法,若多修、多所作者,则能完成二利而住者何耶?[即]现法之利及当来之利是。”
  三
  “婆罗门!祇有不放逸一法,若多修、多所作者,则能完成二利而住,[即]现法之利及当来之利是。婆罗门!譬如一切步行有情之足迹,摄于象迹之中,象迹可谓为第一。婆罗门!正如是,不放逸一法者,若多修、多所作者,则能完成二利而住,[即]现法之利及当来之利。婆罗门!譬如家屋一切之椽木,皆向于屋顶、趣于屋顶、集于屋顶,屋顶可谓椽木之上首。婆罗门!正如是,……乃至……婆罗门!譬如割取灯心草之人,割取灯心草已,捉住其尖端,上下振动,左右振动而予捆缚。婆罗门!正如是,……乃至……婆罗门!譬如将一群之庵婆果自茎割取,附著于茎之一切庵婆果,则悉为其同类。婆罗门!正如是,……乃至……婆罗门!譬如一切小王皆随属于转轮王,转轮王可谓诸小王之上首。婆罗门!正如是,……乃至……婆罗门!譬如任何之星光,亦不值当月光之十六分之一,月光可谓为彼等光之上首。婆罗门!正如是,不放逸一法,若多修、多所作者,则能完成二利而住,[即]现法之利及当来之利是。婆罗门!若多修此一法、多所作,则能完成二利而住,[即]现法之利及当来之利。”
  “尊者瞿昙!奇哉!尊者瞿昙!奇哉!……乃至……尊者瞿昙存念我为优婆塞,我自今日以后,当终生归依。”
  五十四
  一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之鹫峰山。尔时,具寿昙弥为当地之人,住于生地七僧院之全境。然而,具寿昙弥谩骂、诃责、烦恼、打击、冷笑于彼处之客比丘众。又,彼等客比丘众为具寿昙弥谩骂、诃责、烦恼、打击、冷笑,则去而不留,舍弃住处。其时,当地之优婆塞众谓:“我等以衣服、卧具、床座、病缘药及资具,供事于诸比丘,然而客比丘众却去而不留,舍弃住处。有何因、何缘,而客比丘众却去而不留,舍弃住处?”其时,当地之优婆塞众念言:“彼之具寿昙弥,谩骂、诃责、烦恼、打击、冷笑于客比丘众,又,彼等客比丘众为昙弥所谩骂、诃责、烦恼、打击、冷笑,则去而不留,舍弃住处,我等宜驱逐具寿昙弥。”时,当地之优婆塞众,诣具寿昙弥之处。诣已,告具寿昙弥曰:“大德具寿昙弥!请离去此住处!汝不宜住于此处。”
  二
  尔时,具寿昙弥,从其处离去,而往其他住处。具寿昙弥亦于其处谩骂、诃责、烦恼、打击、冷笑客比丘众,又,彼等客比丘众为具寿昙弥所谩骂、诃责、烦恼、打击、冷笑,则去而不留,舍弃住处。其时,当地之优婆塞众谓:“我等以衣服、饮食、卧具、床座、病缘药及资具,供事于诸比丘,然而客比丘众却去而不留,舍弃住处,有何因、何缘,客比丘众去而不留,舍弃住处耶?”其时,当地之优婆塞众念言:“彼之具寿昙弥谩骂……乃至……冷笑客比丘众,又,彼等客比丘众为具寿昙弥所谩骂、诃责、烦恼、打击、冷笑,则去而不留,舍弃住处,我等宜当驱逐具寿昙弥。”时,当地之优婆塞众,即诣具寿昙弥之处。诣已,告具寿昙弥曰:“大德具寿昙弥!请离去此住处!汝不宜住于此处。”
  三
  尔时,具寿昙弥,又由其住处往其他之处。于其处昙弥亦谩骂、诃责、烦恼、打击、冷笑客比丘众。又彼等客比丘众亦谩骂、诃责、烦恼、打击、冷笑具寿昙弥,则去而不留,舍去住处。其时,当地之优婆塞等,谓:“我等以衣服、饮食、卧具、床座、病缘药及资具供事比丘众,然而客比丘众舍住处而离去,有何因、何缘客比丘众去而不留,舍去住处耶?”其时,当地之优婆塞等,作如是念:“彼具寿昙弥,骂……乃至嗤诽客比丘众;又彼客比丘众亦谩骂、诃责、烦恼、打击、冷笑具寿昙弥,则去而不留、舍弃住处。我等宜驱逐具寿昙弥。”其时,当地之优婆塞等,即诣具寿昙弥之处,诣已,告具寿昙弥曰:“大德具寿昙弥!请离去此住处,汝不宜住于此处。”
  四
  尔时,具寿昙弥自谓:“我为当地之优婆塞众,从生地七住处被驱逐,我今将往何处去耶?”时,具寿昙弥念言:“我宜当诣世尊之处。”时,具寿昙弥,披衣执钵,诣王舍[城],次第而往王舍[城]之鹫峰山,诣世尊之处。诣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世尊语于坐在一面之具寿昙弥曰:“婆罗门昙弥!汝从何处来耶?”“大德!我为当地之优婆塞众,从生地七住处被驱逐而来。”
  “婆罗门昙弥!既为如此,汝不可予以非难,彼等从汝所到之处予驱逐汝,汝从所到之处被驱逐而来我处。
  五
  婆罗门昙弥!往昔有航海诸商人,携视岸鸟上船入海,彼等不能发见陆岸,即由船上放纵视岸鸟,鸟则往前方,往后方,往北方,往南方,往上方,往海隅,彼若得见近岸则去,又,彼若不见近岸,则返回其船。婆罗门昙弥!正如是,彼等从所到之处予驱逐汝故,汝从所到之处被驱逐而来我处。
  六
  婆罗门昙弥!往昔,高罗婆王有名为善住之尼拘律树王,彼有五条枝,荫凉而悦意。又,婆罗门昙弥!善住尼拘律树王之所覆者,为十二由旬,根之入[地]者有五由旬。又,婆罗门昙弥!善住尼拘律树王之果,大而宛如二升之釜。又,其树王之果,甘美而宛如蜜蜂之生蜜。又,婆罗门昙弥!善住尼拘律树王之一干,为王及后妃之所食;一干为军众之所食;一干为市民与地方民之所食;一干为沙门、婆罗门之所食;一干为禽兽之所食。又,婆罗门昙弥!无有守护善住尼拘律树王果之人,然而,不相互损害其果。然而,婆罗门昙弥!有一人,饱啖善住尼拘律树王之果,折枝而去。其时,婆罗门昙弥!住于善住尼拘律树王之天神谓:‘呜呼!是希奇,呜呼!是未曾有。彼之恶人,饱啖善住尼拘律树王之果,折枝而去。善住尼拘律树王,令无生当来之果。’婆罗门昙弥!因此,善住尼拘律树王,尔后不生果。婆罗门昙弥!其时,高罗婆王诣天帝释迦之处。至已,白天帝释迦言:‘尊者!善知,善住尼拘律树王不生其果。’婆罗门昙弥!其时,天帝释迦起神通之行,令暴风雨[吹]倒善住尼拘律树王,使连根拔起。婆罗门昙弥!其时,住于善住尼拘律树王之天神而于一边苦痛、忧愁、流泪,哭泣。婆罗门昙弥!其时,天帝释迦诣住于善住尼拘律树王天神之处,语住在善住尼拘律树王天神曰:‘汝天神!何故而立一边苦痛、忧愁、流泪,哭泣耶?’‘是则,尊者!暴风雨生起,[吹]倒我之住处,连根拔起。’‘天神!汝虽然住于树法,但仍暴风雨生起,吹倒住处,连根拔起耶?’‘尊者!云何树住于树法耶?’‘天神!于世间之中,求树根者取根,求皮者取皮,求叶者取叶,求花者取花,求果者取果。因此,天神!依彼而不可发不欢心或不喜心。天神!如是之树乃如实住于树法。’‘尊者!我不住于树法之故,暴风雨生起,[吹]倒住处,连根拔起。’‘天神!汝若住于树法,则汝之住处当可如前。’‘尊者!我应住树法,愿我之住处如前。’婆罗门昙弥!其时,天帝释迦起神通之行,令暴风雨而起善住尼拘律树王,生起美根。正如是,婆罗门昙弥!当地之优婆塞众将住于沙门法之汝,从生地七住处之全境予驱逐耶?”“大德!云何沙门住于沙门法耶?”“婆罗门昙弥!世间有沙门,即使被骂,不以骂而报;即使被瞋,不以瞋而报;即使被嘲弄,不以嘲弄而报。婆罗门昙弥!如是,沙门住于沙门法。”“大德!当地之优婆塞众以我不住于沙门法,而将我从生地七住处之全境予驱逐。”
  七
  “婆罗门昙弥!往昔有名妙眼之离诸欲外道师,婆罗门昙弥!又,外道师妙眼有数百之弟子,师妙眼为诸弟子说生梵世之法。又,婆罗门昙弥!于心不信其师妙眼[为诸弟子]说生于梵世法者,凡身坏死后,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然而,婆罗门昙弥!于心深信于其师妙眼[为诸弟子]说生梵世法者,凡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世。婆罗门昙弥!往昔有名牟犁破群那之师,……有名阿罗那之师,……有名为瞿陀梨之师,……有名害提婆罗之师,……有名储提摩丽离诸欲之外道师,婆罗门昙弥!又,师储提摩丽,有数百弟子,师储提摩丽为诸弟子说生梵世之法。婆罗门昙弥!然而,于心不信其师储提摩丽[为诸弟子]说生梵世之法者,凡身坏死后,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然而,婆罗门昙弥!深信师储提摩丽为诸弟子说生梵世法者,凡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世。婆罗门昙弥!于汝意云何,以恶心诃骂离诸欲,拥有数百眷族、弟子之六师耶?彼当生多之非福。”“大德!唯然。”
  八
  “婆罗门昙弥!若以恶心诃骂离诸欲,拥有数百眷族、弟子之六师外道之人,则彼当生于诸多之非福。凡以恶心诃骂具有正见一人补特伽罗,则彼自此更当生诸多非福。何故尔耶?”“婆罗门昙弥!我不说有更大非福较于损伤同梵行者。故婆罗门昙弥!应当如是学:
  九
  我等对于同梵行者,应不怀恶心。
  婆罗门昙弥!汝应当如是学:
       妙眼牟梨破群那     阿罗那之婆罗门
       随着瞿陀梨之师     儒童之害提婆罗
       牛群主储提摩丽     于七国王之国师
       于过去世而不害     保持名誉之六师
       离腥气而住于悲     超越诸欲之结使
       远离诸欲之贪得     且生于梵之世界
       彼所有诸弟子众     其量有几百千数
       远离腥气住于悲     超越诸欲之结使
       远离诸欲之贪得     且生于梵之世界
       此等外仙乃贪离     已为静虑之蔓者
       持有恶心且思惟     若亦加以诃责者
       当生起多之非福     有如是之人者则
       为佛弟子之一人     随着正见之比丘
       持有恶心且思惟     若亦加以诃责者
       从此以后更增加     生于非福之人者
       有舍弃见处之人     勿伤害善性之事
       彼乃圣众之第七     是名为补特伽罗
       未能远离其诸欲     信与念以及精进
       寂止以及观察者     五根之下随一者
       扩伸遭遇于比丘     首先第一被毁伤
       扩伸毁伤于自己     尔后损恼于他人
       一切防护于自己     人善于保护他人
       于是乎防护自己     恒自无损而贤智”
  摄句:
      王象、鹿住、负债、周那、二之现见者及与
      差摩尼、根、阿难、刹帝利、不放逸、昙弥
  第二之五十
  第六 大品
  五十五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王舍[城]之鹫峰山。又,尔时具寿守笼那住王舍[城]之寒林。其时,具寿守笼那宴坐屏处而心起此念:“我乃世尊诸弟子中,发精进而住者之随一,虽然如此,我心不取而不得解脱。我家有财宝,我受用财宝而能得作福,我宁可弃学而返劣,受用财宝且作福。”其时,世尊以心了知具寿守笼那心之所念,犹如力士伸屈臂,或屈伸臂,正如是,消失于鹫峰山,现于寒林具寿守笼那之前。世尊坐于设席。具寿守笼那问讯世尊,而坐一面。世尊告坐于一面之具寿守笼那曰:“守笼那!汝宴坐屏处而心岂非作如是念耶:‘我乃世尊诸弟子之中,发精进而住者之随一,虽然如此,我心不取而不得解脱。我家有财宝,我受用财宝而能得作福,我宁可弃学而返劣,受用财宝且作福?’”“大德!唯然。”“守笼那!汝于意云何,汝往昔在家时,曾巧于弹琴耶?”“大德!唯然。”“守笼那!汝于意云何,若汝之琴弦太强张,则汝之琴其时音具足耶?或堪于使用耶?”“大德!不然。”“守笼那!汝于意云何,若汝之琴弦太缓,则汝之琴其时音具足耶?或堪于使用耶?”“大德!不然。”“又,守笼那!汝之琴若不太强张,若不太缓,调于中庸,则汝之琴其时音具足,或堪于使用耶?”“大德!唯然。”“守笼那!正如是,若发勤精进太过则为掉举,若精进过缓则为懈怠。是故守笼那!汝住于平等之精进,又守根之平等,又于此中取相。”“大德!唯然。”具寿守笼那回答世尊。其时,世尊以此教授具寿守笼那已,犹如力士伸屈臂,或屈伸臂,正如是,于寒林消失,现于鹫峰山。
  二
  尔时,具寿守笼那住于平等之精进,又守根之平等,又于此中取相。时,具寿守笼那,单独远离,不放逸,炽然精勤而住,不久善男子等正由家而趣向非家,所希求者,彼无上梵行之究竟,于现法中,自以通慧作证,具足而住,证知生已尽,梵行已住,所办已办,无再还现状。而又,具寿守笼那为阿罗汉之一。其时,具寿守笼那得阿罗汉果已,而作此念:“我宁可诣世尊之处。诣已,于世尊前,说究竟智。”于是,具寿守笼那诣世尊之处。诣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守笼那白世尊:
  三
  “大德!凡比丘为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已住,已办所办,弃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解脱者乃信解六处,即:出离信解、远离信解、无恼害信解、受尽信解、取尽信解、无痴信解。
  四
  大德!世间有一类之具寿,有如是思惟者,谓:‘此具寿唯依信而信解出离。’大德!不可如是见。大德!诸漏已尽,[梵行]已住,已办所办之比丘,不见己之所办、已办之增益;依贪之尽,离贪之故,信解出离;依瞋之尽,离瞋之故,信解出离;依痴之尽,离痴之故,信解出离。
  五
  大德!世间有一类之具寿,有如是思惟者,谓:‘此具寿贪着利养、恭敬、名闻而信解远离。’大德!不可如是见。大德!诸漏已尽,[梵行]已住,已办所办之比丘,不见己之所办、已办之增益;依贪之尽,离贪之故,信解远离;依瞋之尽,离瞋之故,信解远离;依痴之尽,离痴之故,信解远离。
  六~九
  大德!世间有一类之具寿,有如是思惟者,谓:‘此具寿信戒禁取为最胜,信解无恼害。’大德!不可如是见。大德!诸漏已尽,[梵行]已住,已办所办之比丘,不见己之所办、已办之增益;依贪之尽,离贪之故,信解无恼害;依瞋之尽,离瞋之故,信解无恼害;依痴之尽,离痴之故,信解无恼害。……依贪之尽,离贪之故,信解爱尽;依瞋之尽,离瞋之故,信解爱尽;依痴之尽,离痴之故,信解爱尽。……依贪之尽,离贪之故,信解取尽;依瞋之尽,离瞋之故,信解取尽;依痴之尽,离痴之故,信解取尽。……依贪之尽,离贪之故,信解无痴;依瞋之尽,离瞋之故,信解无痴;依痴之尽,离痴之故,信解无痴。
  一〇
  大德!如是心正解脱之比丘,即使见眼前多眼所识之色,彼心不捉,彼心不杂,坚住而不动,唯观于灭。[即使闻]多耳所识之声……乃至……[嗅多]鼻所识之香……[舔多]舌所识之味……[触多]身所识之触……[乃至]了别多意所识之法,彼心不捉,彼心不杂,坚住而不动,唯观于灭。
  一一
  大德!譬如石山之不缺,不脆,坚合于一,即使从东方而来之暴风雨亦不动,极不动不震。又,即使从西方而来之暴风雨亦……乃至……又,即使从北方而来之暴风雨亦……又,即使从南方而来之暴风雨亦不动,极不动不震。正如是,大德!如是心正解脱之比丘,即使见眼前多眼所识之色,彼心不捉,彼心不杂,坚住而不动,唯观于灭。[即使闻]多耳所识之声……乃至……[嗅多]鼻所识之香……[舔多]舌所识之味……[触多]身所识之触……[乃至]了别多意所识之法,彼心不捉,彼心不杂,坚住而不动,唯观于灭。”
       信解出离时     又心之远离
       信解无恼害     又信解取尽
       信解爱尽时     又心之无痴
       晓了处生[灭]     心正得解脱
       心正之解脱     寂静心比丘
       已办之情事     无增无所办
       一厚之石山     如风无摇动
       如是色与味     声香触亦全
       可爱非可爱     如是人弗动
       心坚住解脱     唯随观谢灭
  五十六
  一
  尔时,具寿叵求那患病、苦痛、极危笃。其时,具寿阿难诣世尊之处。诣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言:“大德!具寿叵求那患病、苦痛、极危笃。大德!愿世尊哀愍,往具寿叵求那之处。”世尊默然而许。如是,世尊于日晡时分,从宴坐起,往具寿叵求那之所。具寿叵求那遥见世尊来,见已,欲于床上而起。时,世尊告具寿叵求那:“且止!叵求那,汝于床上勿起,此处设有席,我可安坐。”世尊即坐设席。世尊坐已,而告具寿叵求那:“叵求那!汝病痊愈耶?得予存命耶?苦受减退不进耶?不增进而病情知减退耶?”“大德!我病不得痊愈,不能存命,我之苦受剧增而不减退,不减退而病情知增进。大德!譬如力士以利刀刃殴头,正如是,大德!最强之风殴我之头。大德!我病不得痊愈,不能存命,我之苦受剧增而不减退,不减退而病情知增进。大德!譬如力士以革纽缠缚其头,正如是,大德!我之头最为剧痛。大德!我病不得痊愈,不能存命,我之苦受剧增而不减退,不减退而病情知增进。大德!譬如善巧之屠牛者,或屠牛者之弟子执利牛刀刳腹,大德!正如是,最剧之风刳我之腹。大德!我病不得痊愈,不能存命,我之苦受剧增而不减退,不减退而病情知增进。大德!譬如有二人之力士,执持羸人之两臂,在火坑之中炙焦,正如是,大德!身最甚热。大德!我病不得痊愈,不能存命,我之苦受剧增而不减退,不减退而病情知增进。”其时,世尊以法语向具寿叵求那示现,劝导,赞励,庆喜已,从座起而去。
  二
  如是,具寿叵求那于世尊去后不久命终,命终之时,彼之诸根欢喜。于是,具寿阿难诣世尊之处,诣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言:“大德!具寿叵求那于世尊去后不久即命终,命终之时,彼之诸根欢喜。”
  “阿难!叵求那比丘之诸根,何不欢喜耶?阿难!叵求那比丘之心,五顺下分结未得解脱,听说法已,彼之心自五顺下分结而解脱。阿难!时时听法,时时研求其义,则有六种胜利,以何为六耶?
  三
  阿难!世有比丘之心,五顺下分结未得解脱,彼命终之时,得会如来,如来对彼说法,开示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听其说法,彼之心自五顺下分结而解脱。阿难!是乃时时听法之第一胜利。
  四
  复次,阿难!比丘之心,五顺下分结未得解脱,彼命终之时,不得会如来,然而得会如来之弟子,如来之弟子对彼说法,开示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听其说法,彼之心由五顺下分结而解脱。阿难!是时时听法之第二胜利。
  五
  复次,阿难!比丘之心,五顺下分结未得解脱,彼命终之时,不得会如来,又,亦不得会如来之弟子,然而如闻,如通达,以心随寻、随伺、随观其法。彼如闻,如通达,以心随寻、随伺、随观其法之故,[彼之]心由五顺下分结而解脱。阿难!是时时研求其义之第三胜利。
  六
  阿难!世间有比丘,心由五顺下分结而解脱,心于无上之依未灭尽,于心未得解脱,彼命终之时得会如来,如来对彼说法,开示初善、中善……乃至……[清净之]梵行,彼听说法已,心于无上之依灭尽而解脱。阿难!是时时听法之第四胜利。
  七
  复次,阿难!比丘之心,由五顺下分结而解脱,心于无上之依未灭尽,不得解脱,彼命终之时,不得会如来,然而得会如来之弟子,如来之弟子对彼说法,开示初善、……乃至……清净之梵行,彼听其说法,心于无上之依灭尽而解脱。阿难!是时时听法之第五胜利。
  八
  复次,阿难!比丘之心,由五顺下分结而解脱,而心于无上之依未灭尽,不得解脱,彼命终之时,不得会如来,又不得会如来之弟子,然而,如闻,如通达,以心随寻、随伺、随观其法。彼如闻,如通达,以心随寻、随伺、随观其法之故,[彼]心于无上之依灭尽,而得解脱。阿难!是时时研求其义之第六胜利。
  阿难!此等乃时时听法,时时研求其义之六种胜利。”
  五十七
  一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之鹫峰山。尔时,具寿阿难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言:
  二
  “大德!富兰那迦叶施设六生类,[谓]:施设黑生类、施设青生类、施设赤生类、施设黄生类、施设白生类、施设极白生类。大德!于此中,富兰那迦叶施设黑生类,[谓]:屠羊者、屠猪者、捕鸟者、捕兽者、凶暴者、捕鱼者、盗贼、杀贼者、狱卒以及其余一切之残忍业者。大德!于此中,富兰那迦叶施设青生类,[谓]:黑信解之比丘以及其余一切之业因论者、业果论者。大德!于此中,富兰那迦叶施设赤生类,[谓]:尼干提外道,一布者。大德!于此中,富兰那迦叶施设黄生类,[谓]:在家之白衣与裸形之弟子。大德!于此中,富兰那迦叶施设白生类,[谓]:活命者、女活命者。大德!于此中,富兰那迦叶施设极白生类,[谓]:难陀互茶、吉舍删吉茶、末迦利瞿舍梨。大德!富兰那迦叶施设此等六生类。”
  三
  “阿难!一切之世人同意富兰那迦叶施设此等六生类耶?”“大德!不然。”
  “阿难!譬如贫穷无所有之穷困人,取得人所不欲之一[肉]片:‘阁下!汝啖食此肉,而给与代价!’正如是,阿难!富兰那迦叶施设彼等沙门婆罗门所不同意之此等六生类,宛如如此之幼稚,不明,不知适用法,同于拙作。阿难!我亦施设六生类,谛听,善思作意!我当说。”具寿阿难回答世尊:“大德!唯然。”世尊曰:“阿难!以何等为六生类耶?
  四
  阿难!世间有一类,为黑生类而生起黑法。阿难!世间亦有一类,为黑生类而生起白法。阿难!世间亦有一类,为黑生类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阿难!世间亦有一类,为白生类而生起黑法。阿难!世间亦有一类,为白生类生起白法。阿难!世间亦有一类,为白生类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阿难!云何为黑生类生起黑法耶?
  五
  阿难!世间有一类,生于卑贱之家,生于旃陀罗家、或猎师家、或竹匠家、或车匠家、或补羯婆家,贫穷而缺乏饮食受用,活命困难且衣食乏少。又,彼乃色恶,形丑,矮陋,病多,或眼眇、或手残、或跛者、或半身不遂而不得食、饮、衣、乘、鬘、香、涂油、卧具、座敷、灯明。彼乃以身行恶行,以语行恶行,以意行恶行。彼以身行恶行已,以语行恶行已,以意行恶行已,身坏死后,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阿难!如是为黑生类生起黑法也。又,阿难!云何为黑生类生起白法耶?
  六
  阿难!世间有一类,生于卑贱之家,[生于]旃陀罗家……乃至……不得……卧具、座敷、灯明。彼乃以身行善行,以语行善行,以意行善行。彼以身行善行已,以语行善行已,以意行善行已,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阿难!如是为黑生类生起白法。又,阿难!云何为黑生类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耶?
  七
  阿难!世间有一类,生于卑贱之家,[生于]旃陀罗家……乃至……又,彼乃色恶,形丑,矮陋。彼即剃除须发,披着袈裟,由家出而趣向非家。彼则如是出家而断五盖,以慧衰损心之随烦恼,心则安住于四念住,如实修七觉支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阿难!如是为黑生类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又,阿难!云何为白生类生起黑法耶?
  八
  阿难!世间有一类,生于尊贵之家,生于刹帝利大族之家,或婆罗门大族之家,或长者大族之家,有大财富,有大受用,有众多之金银,有众多之资生具,有众多之财谷。又,彼成就形色端正、众所乐见、颜容殊妙、最上之容色,且得食、饮、衣、乘、鬘、香、涂油、卧具、座敷、灯明,彼乃以身行恶行,以语行恶行,以意行恶行。彼以身行恶行已,以语行恶行已,以意行恶行已,身坏死后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阿难!如是为白生类生起黑法。又,阿难!云何为白生类生起白法耶?
  九
  阿难!世间有一类,生于尊贵之家,生于刹帝利大族之家……乃至……且得[……]卧具、座敷、灯明。彼乃以身行善行,以语行善行,以意行善行。彼以身行妙行已,以语行善行已,以意行善行已,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阿难!如是为白生类生起白法。又,阿难!云何为白生类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耶?
  一〇
  阿难!世间有一类,生于尊贵之家,生于刹帝利大族之家,或婆罗门大族之家,或长者大族之家,有大财富,有大受用,有众多之金银,有众多之资生具,有众多之财谷。又,彼成就形色端正、众所乐见、颜容殊妙、最上之容色,且得食、饮、衣、乘、鬘、香、涂油、卧具、座敷、灯明。彼即剃除须发,披着袈裟,自家而出,趣向非家。彼则如是出家而断五盖,以慧衰损心之随烦恼,安住于四念住,如实修七觉支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阿难!如是为白生类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
  阿难!此等为六种生类。”
  五十八
  一
  “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是应请、极应请、应施、应合掌、世间之无上福田。以何为六耶?
  二
  比丘!世间有比丘,一切漏以律仪可断者,则以律仪而断;一切漏以受用可断者,则以受用而断;一切漏以忍受可断者,则以忍受而断;一切漏以避脱可断者,则以避脱而断;一切漏以除遣可断者,则以除遣而断;一切漏以修习可断者,则以修习而断。又,诸比丘!云何为漏以律仪可断者,则以律仪而断耶?
  三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理思择,以眼根律仪防护而住。诸比丘!不以眼根律仪防护而住者,则诸漏与衰损之娆恼当生;如是,以眼根律仪防护而住者,则诸漏与衰损之娆恼不存在。如理思择,以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律仪防护而住。诸比丘!不以意根律仪防护而住者,则诸漏与衰损之娆恼当生;如是,以意根律仪防护而住者,则诸漏与衰损之娆恼不存在。诸比丘!不以律仪防护而住者,则诸漏与衰损之娆恼当生;如是,以律仪防护而住者,则彼等诸漏与衰损之娆恼不存在。
  诸比丘!是名漏以律仪可断者,则以律仪而断。又,诸比丘!云何为漏以受用可断者,则以受用而断耶?
  四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理思择而受用衣服,唯为防寒、防热、防蚊、虻、风、日、蛇之触,乃至为覆蔽阴部。如理思择而受用饮食,不为游戏,不为迷醉,不为庄严,不为庄饰,唯为此身之住,为持续,为防止伤害,为摄受梵行;又,思择如是我昔之受可亡,又新受当不生,又我当生存,应无罪,且应住于安稳。如理思择而受用床座,唯为防寒、防热、防蚊、虻、风、日、蛇之触,乃至除去季节之侵害,为得乐宴坐。如理思择受用病缘药与资具,唯为防已生恼害之受,无恼害最为第一。诸比丘!彼若不受用其(衣、食等),则诸漏与衰损之娆恼当生;如是,受用彼者,其诸漏与衰损之娆恼则不存在。
  诸比丘!是名为漏以受用可断者,则以受用而断。又,诸比丘!云何为漏以忍受可断者,则以忍受而断耶?
  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理思择而堪忍,[忍受]寒、热、饥、渴,[忍受]蚊、虻、风、日、蛇之触,[又忍受]毁嗤之语,[又忍受]已生之剧、粗、利、不悦,非可意,能忍受夺息,身之苦受。诸比丘!彼若不能忍受其[寒等],则诸漏与衰损之娆恼当生;如是,忍受彼者,其诸漏与衰损之娆恼则不存在。
  诸比丘!是名为漏以忍受可断之漏者,则以忍受而断。又,诸比丘!云何为漏以避脱可断者,则以避脱而断耶?
  六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理思择而避凶暴之象,避凶暴之马,避凶暴之牛,避凶暴之狗,[避]蛇、橛、荆地、坑坎、堆阜、污水处以及漂不洁物之处。谓坐于所不应之座,谓游于所不应之境,谓亲近于所不应之恶友,有智之同梵行者深信作于恶处者,彼如理思择而避此不应之座、或此不应之境、或此不应之恶友。诸比丘!彼若不避其(象等),则诸漏与衰损之娆恼当生,如是,避脱彼者,其诸漏与衰损之娆恼则不存在。
  诸比丘!是名为漏以避脱可断者,则以避脱而断。又,诸比丘!云何为漏以除遣可断者,则以除遣而断耶?
  七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理思择而不能忍受已生之欲寻,令断、除、遣、灭。如理思择而不能忍受已生之恚寻,……乃至……已生之害寻……乃至……不能忍受已生之恶不善法,令断、除、遣、灭。诸比丘!彼若不除遣其(欲寻等),则诸漏与衰损之娆恼当生,如是,除遣彼者,其诸漏与衰损之娆恼则不存在。
  诸比丘!是名为漏以除遣可断者,则以除遣而断。又,诸比丘!云何为漏以修习可断者,则以修习而断耶?
  八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理思择而依远离,依离欲,依灭,以弃舍了悟修习念觉支;[又]如理思择而[……]修习择法觉支;[又……]修习精进觉支;[又……]修习喜觉支;[又……]修习轻安觉支;[又……]修习定觉支;[又……]而依远离,依离欲,依灭,以弃舍了悟修习舍觉支。诸比丘!彼若不修习其(念觉支等),则诸漏与衰损之娆恼当生;如是,修习彼者,其诸漏与衰损之娆恼则不存在。
  诸比丘!是名为漏以修习可断者,则以修习而断。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是应请、极应请、应施、应合掌、世间之无上福田。”
  五十九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那提迦之砖瓦堂。时,木材商之居士,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告坐于一面之彼木材商居士曰:
  二
  “居士!汝曾布施于家族耶?”“大德!我曾布施于家族。又有比丘众住于林,托钵,着粪扫衣,或阿罗汉或已入于阿罗汉果道者,大德!如是之比丘众,亦作布施。”
  三
  “居士!汝在家而受用欲,甘于为子所烦累,使用迦尸迦之栴檀,携带鬘、香、涂油,爱好金银。欲知何者是阿罗汉,或知何者已入于阿罗汉果道者甚难。居士!即使林住比丘,若贡高、傲慢、轻躁、多辩、语漫、失念、不正知、不定、心乱、根放纵,则依此等之[失]分,彼应有所诃责也。居士!林住之比丘,若不贡高、不傲慢、不轻躁、不多辩、不语散漫、起正念、正知、正定、心集中、防护其根,则依此等之[德]分,彼应有所称赞。居士!聚落边住之比丘,若为贡高、……乃至……依此等之[失]分,彼应有所诃责。居士!聚落边住之比丘,若不贡高、……乃至……依此等之[德]分,彼应有所称赞。居士!托钵之比丘,若为贡高、……乃至……依此等之[失]分,彼应有所诃责。居士!托钵之比丘,若不贡高、……乃至……依此等之[德]分,彼应有所称赞。居士!受请之比丘,若贡高、……乃至……依此等之[失]分,彼应有所诃责。居士!受请之比丘,若不贡高、……乃至……依此等之[德]分,彼应有所称赞。居士!着粪扫衣之比丘,若贡高、……乃至……彼依此等之[失]分,应有所诃责。居士!着粪扫衣之比丘,若不贡高、乃至……彼依此等之[德]分,应有所称赞。居士!着居士衣之比丘,若贡高、傲慢、轻躁、多辩、语散漫、失念、不正知、不定、心乱、根放纵,彼依此等之[失]分,应有所诃责。居士!着居士衣之比丘,若不贡高、不傲慢、不轻躁、不多辩、不语散漫、起正念、正知、正定、心集中、防护其根,彼依此等之[德]分,应有所称赞。居士!汝布施于僧伽!若布施于僧伽,则汝心欢喜。汝起欢喜心,身坏死后,当生于善趣、天界。”“大德!我从今以后当布施于僧伽。”
  六十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波罗奈之仙人堕处鹿苑。尔时,许多长老比丘众由托钵而还,坐于讲堂,集作阿毗昙之论。彼时,质多罗象舍利子遮止长老比丘众之阿毗昙论,时时[陈述][自]说。此时,具寿大拘絺罗告于具寿质多罗象舍利子曰:“具寿质多罗象舍利子,勿遮止长老比丘众之阿毗昙论,时时[陈述][自]说。具寿质多罗须待论讫。”
  如是语时,具寿质多罗象舍利子之亲朋比丘众,语具寿大拘絺罗曰:“具寿拘絺罗不可轻视具寿质多罗象舍利子,具寿质多罗象舍利子是智者。又,质多罗象舍利子能与长老比丘众作阿毗昙之论。”“诸贤!等于不知他人心之差别者,此事难知。
  二
  诸贤!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在师或其余随一可尊重之同梵行者前,有如真柔和,真谦敬,真寂静。惟是,彼自师前而退,由可尊重之同梵行者前而退,其后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大臣、外道、外道弟子相杂处,彼则杂处,爱着,耽溺于放纵、笑谈而住故,贪着心荒,彼心为贪所荒而弃学,归于下劣。诸贤!譬如食苗芽之牛为绳所缚,或禁闭于栏中时,诸贤!有人如是言:‘此食苗芽之牛,可不再侵入苗芽之中。’诸贤!如是言者,此人之言正耶?”“贤者!此乃不然。贤者!食苗芽之彼牛,断绳或破栏,有再次侵入苗芽中之理。”“诸贤!正如是,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在师或其余随一之可尊重之同梵行者前,有如真柔和,真谦敬,真寂静。惟是,彼由师前而退,由可尊重之同梵行者前而退,其后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大臣、外道、外道弟子相杂处,彼则杂处,爱着,耽溺于放纵、笑谈而住故,贪着心荒,彼心为贪所荒而弃学,归于下劣。
  三
  诸贤!又,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离欲……乃至……具足初静虑而住,彼即称:‘我得初静虑。’……比丘、比丘尼……乃至……弃学,归于下劣。诸贤!譬如雨天降雨而使四衢道之尘埃平息,而生泥泞时,诸贤!有人如是言:‘于此四衢道之尘埃可不再生起。’诸贤!如是言者,此人之言正耶?”“贤者!此乃不然。贤者!此之四衢道,或有人可通过,或有牛羊可通过,或有风与日可干燥湿气,其时,有再次生起尘埃之理。”“诸贤!正如是,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离欲……乃至……具足初静虑而住。彼即称:‘我得初静虑。’……比丘、比丘尼……乃至……弃学,归于下劣。
  四
  诸贤!又,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寻伺寂静故,……乃至……具足第二静虑而住。彼即称:‘我得第二静虑。’……比丘、比丘尼……乃至……弃学,归于下劣。诸贤!譬如近于村落或城邑,有一大池,其处雨天降雨,而使蛎、贝、石、砾隐藏时,诸贤!有人如是而言:‘于此池中之蛎、贝、石、砾等可不再出现。’诸贤!如是言者,谓此人之言正耶?”“贤者!此乃不然。贤者!此池[之水]人亦可饮,或牛羊亦可饮,或风与日可干燥湿气,其时,有再次出现蛎、贝、石、砾之理。”“诸贤!正如是,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寻伺寂静故,……乃至……具足第二静虑而住。彼即称:‘我得第二静虑。’……比丘、比丘尼……乃至……弃学,归于下劣。
  五
  诸贤!又,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离喜故,……乃至……具足第三静虑而住。彼即称:‘我得第三静虑。’……比丘、比丘尼……乃至……弃学,归于下劣。诸贤!譬如有人,食胜妙之食已,不再欲前晚之所食时,诸贤!有人如是言:‘此人可不须再食。’诸贤!如是言者,此人之言正耶?”“贤者!此乃不然。贤者!食胜妙之食已,于其人之身中,养分存在之间,则不欲其余之食;然彼养分消耗之时,即有再次欲食之理。”“诸贤!正如是,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离喜故,……乃至……具足第三静虑而住。彼即称:‘我得第三静虑。’……比丘、比丘尼、……乃至……弃学,归于下劣。
  六
  诸贤!又,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断乐故,又断苦故,……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彼即称:‘我得第四静虑。’……比丘、比丘尼、……乃至……弃学,归于下劣。诸贤!譬如山间之湖水不动摇,乃无波浪,诸贤!有人如是言:‘彼之湖水可不再生起波浪。’诸贤!如是言者,彼之言正耶?”“贤者!此乃不然。贤者!有从东方而来之暴风雨,于其湖水中,生起波浪;有从西方……乃至……从北方……乃至……有从南方而来之暴风雨,于其湖水中,有生起波浪之理也。”“诸贤!正如是,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断乐故,又断苦故,……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彼即称:‘我具足第四静虑而住。’……比丘、比丘尼……乃至……弃学,归于下劣。
  七
  诸贤!又,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不作意一切相故,具足无相心三摩地而住。彼即称:‘我得无相心三摩地。’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大臣、外道弟子相杂处。彼则杂处,爱着,耽溺于放纵、笑谈而住故,贪着心荒,彼之心为贪所荒而弃学,归于下劣。诸贤!譬如王或大臣,随着四支部队进行于大道,在某密林处渡过一夜,于其处蟋蟀之声则因象声、马声、车声、步声、鼓声、细腰鼓声、螺声、妓鼓声响而隐没。诸贤!有人如是而言:‘在此密林,蟋蟀之声,可不再次生起。’诸贤!如是言者,彼之言正耶?”“贤者!此乃不然。贤者!彼王或大臣离去其密林之时,蟋蟀之声则有再次生起之理。”“诸贤!正如是,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不作意一切相故,具足无相心三摩地而住。彼即称:‘我得无相心三摩地。’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大臣、外道、外道弟子相杂处。彼则杂处,爱着,耽溺于放纵、笑谈而住故,贪着心荒,彼之心为贪所荒而弃学,归于下劣。”
  八
  此后,具寿质多罗象舍利子弃学,归于下劣。时,质多罗象舍利子之亲朋诸比丘,即诣具寿大拘絺罗之所。至已,白具寿大拘絺罗曰:“具寿大拘絺罗以心了悟质多罗象舍利子之心,了知质多罗象舍利子得若干住等至后弃学,归于下劣。或有天神,告曰:‘大德!质多罗象舍利子得若干住等至后弃学,归于下劣’耶?”“诸贤!我以心悟心,了知质多罗象舍利子得若干住等至后弃学,归于下劣。天神亦言:‘大德!质多罗象舍利子得若干住等至后弃学,归于下劣。’将此义告我。”其时,质多罗象舍利子之亲朋诸比丘,即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等比丘众白世尊言:“大德!质多罗象舍利子得若干住等至后弃学,归于下劣。”“诸比丘!质多罗则不久将思念出家事。”
  九
  尔时,质多罗象舍利子,不久剃除须发,披着袈裟,自家趣向非家。尔时,具寿质多罗象舍利子离群独处,不放逸,炽然精进而住。不久,善男子等自家趣向非家,得无上梵行已,于现法自了知、知证,具足而住。[知]生已尽,梵行已住,所作已作,不再还复现状。如是,具寿质多罗象舍利子亦为阿罗汉之一。
  六十一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波罗奈仙人堕处之鹿苑。时,有众多长老比丘食后,自乞食还,坐于讲堂,集作此论,谓:“诸贤!于波罗延弥德勒所问之中,世尊说:
       凡知两边已     智慧不染中
       我说彼大人     彼越世之缝
  诸贤!以何为一边耶?以何为第二边耶?以何为中耶?以何为缝耶?”
  二
  如是所说时,有一比丘,告长老比丘众曰:“诸贤!触是一边,触之集是第二边,触之灭是中,渴爱是缝。所以渴爱为起各各之有,则以彼为缝。诸贤!比丘唯此而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之时,于现法苦尽。”
  三
  如是说时,有一比丘,告长老比丘众曰:“诸贤!过去是一边,未来是第二边,现在是中,渴爱是缝。所以渴爱为起各各之有,则以彼为缝。诸贤!比丘唯此而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之时,于现法苦尽。”
  四
  如是说时,有一比丘,告长老比丘众曰:“诸贤!乐受是一边,苦受是第二边,不苦不乐受是中,渴爱是缝。所以渴爱为起各各之有,则以彼为缝。诸贤!比丘唯此而了知可知,……乃至……于现法苦尽。”
  五
  如是说时,有一比丘,告长老比丘众曰:“诸贤!名是一边,色是第二边,识是中,渴爱是缝。所以渴爱……乃至……于现法苦尽。”
  六
  如是说时,有一比丘,告长老比丘众曰:“诸贤!六内处是一边,六外处是第二边,识是中,渴爱是缝。所以渴爱为起各各之有,则以彼为缝。诸贤!比丘唯此而了知可知,……乃至……于现法苦尽。”
  七
  如是说时,有一比丘,告长老比丘众曰:“诸贤!萨迦耶是一边,萨迦耶之集是第二边,萨迦耶之灭是中,渴爱是缝。所以渴爱为起各各之有,则以彼为缝。诸贤!比丘唯此而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之时,于现法苦尽。”
  八
  如是说时,有一比丘,告长老比丘众曰:“诸贤!我等皆按照己辩才而记说。诸贤!我等当诣世尊之所。至已,当告此义于世尊,如世尊之所记说,我等则当受持。”长老比丘众回答彼比丘:“贤者!唯然。”时,长老比丘众诣世尊之所。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长老比丘众,将诸[比丘]所谈论之一切白世尊言:“大德!何为善说耶?”“诸比丘!汝等之异门说者悉是善,复又,我乃于波罗延弥勒所问中之所说:
       凡知两边已     智慧中不染
       我说彼大人     彼越世之缝
  此事我当解。谛听!善思作意!”长老比丘众回答世尊:“大德!唯然。”世尊曰:“诸比丘!触是一边,触之集是第二边,触之灭是中,渴爱是缝。所以渴爱为起各各之有,则以彼为缝。诸比丘!比丘唯此而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之时,于现法苦尽。”
  六十二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游行于憍萨罗[国],与大比丘众俱入名为檀荼迦波迦之都邑。尔时,世尊于道外一树下设席而坐。又,彼诸比丘为求住处而入于檀荼迦波迦。时,具寿阿难与众多之比丘俱,为沐浴身体乃往阿致罗筏底河,在阿致罗筏底河沐浴已,上来缠着一衣,为干支体而立。
  二
  尔时,有一比丘,诣具寿阿难之所,至已,白具寿阿难曰:“贤者阿难!世尊曾记说提婆达多,而提婆达多乃往恶处者,堕于地狱,历经一劫,不可救济。所言则完全存念于心耶?或者为天神所告耶?”[阿难曰]:“贤者!世尊如是所记说。”
  三
  尔时,具寿阿难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言:“世尊!我与众多之比丘俱,为沐浴身体,而往彼阿致罗筏底河,在阿致罗筏底河沐浴已,上来缠着一衣,为干支体而立。大德!其时,有一比丘,来诣我所,来已告我曰:‘贤者阿难!世尊授记说提婆达多,而提婆达多乃往恶处者,堕于地狱,历经一劫,不可救济。所言则完全存念于心耶?或为天神所告耶?’大德!如是说时,我告彼比丘曰:‘贤者!世尊如是所记说。’”“阿难!其比丘应为出家未久之新学,或若不然,则应为愚昧无智之长老。我记一向之事者,何有二意之理?阿难!如是我对提婆达多完全存念于心而记说之补特伽罗亦不见。阿难!若提婆达多有毛之尖端之白法,我不记说提婆达多而言:‘提婆达多乃往恶处者,堕于地狱,历经一劫,不可救济。’然而,阿难!以提婆达多无有毛之尖端白法故,我记说提婆达多而言:‘提婆达多乃往恶处者,堕于地狱,历经一劫,不可救济。’阿难!譬如有[深]逾人顶之粪坑,其粪充满边缘,有人[落]入其中且没[至]彼顶。有人欲彼之利、欲益、欲安稳、欲自其粪坑救出[彼]。其人绕行其粪坑之周围,彼人不见有如毛之尖端不涂粪之处,可捉住其处而捞起,即不见于是。正如是,阿难!我不见提婆达多有如毛之尖端白法故,我记说提婆达多而言:‘提婆达多乃往恶处者,堕于地狱,历经一劫,不可救济。’阿难!汝曾闻如来分别人之根智,则得信[如来]。”“世尊!今是时。善逝!今是时。世尊赐予分别人之根智,诸比丘闻世尊之[所说]应予受持。”“阿难!若尔,则谛听,善思作意!我当说。”具寿阿难回答世尊:“大德!唯然。”世尊曰:
  三
  “阿难!我以心观心,了知世间一类之补特伽罗,此补特伽罗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又]于后时,如是以心观心,了知此人、此补特伽罗善法隐没,不善法现起。惟是,彼之善根乃未断,故善当生由彼善根。如是,此补特伽罗,应为当来不退法。阿难!譬如有种子,不破、不腐、不为风与热所伤害,播种于良田——善熟、善保存、善修治之地中,阿难!汝了知此种子是增、长、广大耶?”“大德!唯然。”
  “阿难!正如是,我如是以心观心,了知世间一类之补特伽罗,此补特伽罗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又]于后时,如是以心观心,而了知此人、此补特伽罗善法隐没,不善法现起。惟是,彼之善法乃未断,故善当生由彼善根。如是,此补特伽罗,应为当来不退法。阿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了知此人补特伽罗。又,阿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了知人根智,又,阿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了知当来所生法。
  四
  又,阿难!我如是以心观心,了知世间一类之补特伽罗,此补特伽罗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又于后时,如是以心观心,了知此人、此补特伽罗不善法隐没,善法现起。惟是,彼之不善根未断,故不善当生自彼不善根。如是,此补特伽罗,应为当来退法。阿难!譬如有种子,不破、不腐、不为风与热所伤,播种于善熟、善保存之大石上,阿难!汝了知此种子是不增、长、广大耶?”“大德!唯然。”“阿难!正如是,我如是以心观心,了知世间一类之补特伽罗,此补特罗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又于后时,如是以心观心,了知此人、此补特伽罗其不善法隐没,善法现起。惟是,彼之不善法未断,故不善当生自彼之不善根。如是,此补特伽罗,应为当来退法。阿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了知此人、补特伽罗。又,阿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了知人根智。又,阿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了知当来所生之法。
  五
  又,阿难!我如是以心观心,了知世间一类之补特伽罗,此补特伽罗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又于后时,如是以心观心,了知此人、补特伽罗无有毛之尖端白法,此补特伽罗成就一向之黑不善法,身坏死后,当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阿难!譬如有种子,是破、腐、为风与热所伤,播种于良田——善修治之地中。阿难!汝了知此种子,是不增、长、广大耶?”“大德!唯然。”“阿难!正如是,我如是以心观心,了知世间一类之补特伽罗,此补特伽罗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又于后时,如是以心观心,了知此人、补特伽罗无有毛之尖端白法,此补特伽罗成就一向之黑不善法,身坏死后,当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阿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了知人补特伽罗。又,阿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了知人之根智。又,阿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了知当来所生之法。”
  如是说时,具寿阿难白世尊言:“大德!此等三类之补特伽罗外,相对三类之补特伽罗能施设耶?”“阿难!能。”世尊曰:
  六
  “阿难!我如是以心观心,了知世间一类之补特伽罗,此补特伽罗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又于后时,如是以心观心,了知此人、此补特伽罗其善法隐没,不善法现起。惟是,彼之善法仍未断,然其全然所永害,如是,此补特伽罗,应为当来退法。阿难!譬如有石炭之燃,炽然,置于石上之一焰。阿难!汝了知此燃烧之石炭,是不增、长、广大耶?”“大德!唯然。”“阿难!又,譬如夕暮日落之时,阿难!汝了知光明应没,黑暗当生耶?”“大德!唯然。”“阿难!又,譬如于中夜食时,阿难!汝了知光明已没,黑暗已生耶?”“大德!唯然。”“阿难!正如是,我如是以心观心,了知世间一类之补特伽罗,此补特伽罗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又于后时,如是以心观心,了知此人、此补特伽罗其善法隐没,不善法生起。惟是,彼之善根仍未断,然其全然所永害,如是,此补特伽罗,应为当来退法。阿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了知此人、补特伽罗。又,阿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了知人之根智。又,阿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了知当来所生之法。
  七
  又,阿难!我以心观心,了知世间一类之补特伽罗,此补特伽罗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又于后时,如是以心观心,了知于彼、此补特伽罗,其不善法隐没,善法现起。惟是,彼之不善根仍未断,然其全然所永害,如是,此补特伽罗,应为当来不退法。阿难!譬如有燃烧之石炭,炽然之一焰,欲置于枯草堆上,或薪堆上。阿难!汝了知此燃烧之石炭,当增、长、广大耶?”“大德!唯然。”“阿难!又如夜明,日升之时,阿难!汝了知黑暗当没,光明当生耶?”“大德!唯然。”“阿难!又譬如于中夜食时,阿难!汝了知光明已没,黑暗已生耶?”“大德!唯然。”“阿难!正如是,我如是以心观心,了知世间一类之补特伽罗,此补特伽罗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又于后时,如是以心观心,了知于彼,此补特伽罗其不善法隐没,善法现起。惟是,彼之不善根仍未断,然其全然所永害。如是,此补特伽罗,应为当来不退法。阿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了知人补特伽罗。又,阿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了知人之根智。又,阿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了知当来所生之法。
  八
  又,阿难!我如是以心观心,了知世间一类之补特伽罗,此补特伽罗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又]于后时,如是以心观心,了知于彼,此补特伽罗无有毛尖端之不善法,此补特伽罗成就一向之白无罪法,当于现法圆寂。阿难!譬如冷而无火之石炭,欲置于干燥之草堆,或薪堆之上。阿难!汝了知此石炭,应不[燃烧]而增、长、广大耶?”“大德!唯然。”“阿难!正如是,我如是以心观心,了知世间一类之补特伽罗,此补特罗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又于后时,以心观心,了知彼,此补特伽罗无有毛之尖端不善法。此补特伽罗成就一向之无罪白法,当于现法圆寂。阿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了知人补特伽罗。又,阿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了知人之根智。又,阿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了知当来所生之法。
  阿难!于此中,前三类补特伽罗中之一类补特伽罗,是不退法,一类补特伽罗,是退法,一类补特伽罗,是堕于地狱。阿难!于此中,后三类补特伽罗中之一类补特伽罗,是不退法,一类是退法,[一类]是般涅槃法。”
  六十三
  一
  “诸比丘!我当说决择法之法门。谛听,善思作意!我当说。”彼等比丘众即回答世尊:“大德!唯然。”世尊曰:
  二
  “诸比丘!以何为决择法之法门耶?
  诸比丘!应知欲,应知欲之缘起,应知欲之差别,应知欲之异熟,应知欲之灭,应知趣欲灭之道。诸比丘!应知受,应知受之缘起,应知受之差别,应知受之异熟,应知受灭,应知趣受灭之道。诸比丘!应知想,应知想之缘起,应知想之差别,应知想之异熟,应知想之灭,应知趣想灭之道。诸比丘!应知漏,应知漏之缘起,应知漏之差别,应知漏之异熟,应知漏之灭,应知趣漏灭之道。诸比丘!应知业,应知业之缘起,应知业之差别,应知业之异熟,应知业之灭,应知趣业灭之道。诸比丘!应知苦,应知苦之缘起,应知苦之差别,应知苦之异熟,应知苦之灭,应知趣苦灭之道。
  三
  诸比丘!应知欲,应知欲之缘起,应知欲之差别,应知欲之异熟,应知欲之灭,应知趣欲灭之道。如是说者,是缘何而说耶?
  诸比丘!此等五欲绳也。[谓]:眼所识之色可爱、可乐、可喜、可意,能引诸欲,随顺染着。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可爱、可乐、可喜、可意,能引诸欲,随顺染着。又,诸比丘!此等虽是非欲,但等于欲绳,即于圣人毗奈耶中所说:
       人之分别贪为欲     世之妙者不为欲
       人之分别贪为欲     为妙者唯住于世
       智者于此中去欲
  四
  又,诸比丘!何为欲之缘起耶?
  诸比丘!触,是欲之缘起。
  又,诸比丘!何为欲之差别耶?
  诸比丘!色之欲是差别,声之欲是差别,香之欲是差别,味之欲是差别,触之欲是差别。诸比丘!是名为漏欲之差别。
  又,诸比丘!何为欲之异熟耶?
  诸比丘!不论欲何者,皆生起于各类之顺福分或顺非福分之自体。诸比丘!是名为漏欲之异熟。
  诸比丘!何为欲之灭耶?
  诸比丘!触之灭,乃欲之灭。即此八支圣道,乃趣向欲灭之道。所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又,诸比丘!圣弟子如是知欲,如是知欲之缘起,如是知欲之差别,如是知欲之异熟,如是知欲之灭,如是知趣于灭欲之道,故彼知此决择法是灭欲之梵行。
  诸比丘!应知欲,……乃至……应知趣欲灭之道。如是说者,乃缘此而说。
  五
  诸比丘!应知受,……乃至……应知趣受灭之道。又,如是说者,乃缘何而说耶?
  诸比丘!有三种受。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是。
  六
  又,诸比丘!何为受之缘起耶?
  诸比丘!触是受之缘起。
  又,诸比丘!何为受之差别耶?
  诸比丘!即:有染污之乐受,无染污之乐受,有染污之苦受,无染污之苦受,有染污之不苦不乐受,无染污之不苦不乐受。诸比丘!是名为受之差别。
  又,诸比丘!何为受之异熟耶?
  诸比丘!不论受何者,皆生起于各类之顺福分或顺非福分之自体。诸比丘!是名为受之异熟。
  又,诸比丘!何为受之灭耶?
  诸比丘!触之灭是受之灭。即此八支圣道,乃趣向受灭之道。所谓正见……乃至……正定是。又,比丘!圣弟子如是知受,如是知受之缘起,如是知受之差别,如是知受之异熟,如是知受之灭,如是知趣受灭之道,故彼知此决择法是受灭之梵行。
  诸比丘!应知受,……乃至……应知趣受灭之道。如是说者乃缘此而说。
  七
  诸比丘!应知想,……乃至……应知趣想灭之道。又,如是说者乃缘何而说耶?
  诸比丘!有六想。谓: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是。
  八
  又,诸比丘!何为想之缘起耶?
  诸比丘!触是想之缘起。
  又,诸比丘!何为想之差别耶?
  诸比丘!色之想是差别,声之想是差别,香之想是差别,味之想是差别,触之想是差别,法之想是差别。诸比丘!是名为想之差别。
  又,诸比丘!何为想之异熟耶?
  诸比丘!我说:想以言说为异熟,随想而我乃如是想。诸比丘!是名为想之异熟。
  又,诸比丘!何为想之灭耶?
  诸比丘!触之灭是想之灭。即此之八支圣道,是趣向想灭之道。所谓:正见、乃至……正定。又,诸比丘!圣弟子如是知想,如是知想之缘起,如是知想之差别,如是知想之异熟,如是知想之灭,如是知趣想灭之道。故彼知此决择法是灭想之梵行。
  诸比丘!应知想,……乃至……应知趣想灭之道。如是说者乃缘此而说。
  九
  诸比丘!应知漏,……乃至……应知趣漏灭之道。又,如是说者乃缘何而说耶?
  诸比丘!有三漏。谓:欲漏、有漏、无明漏。
  一〇
  又,诸比丘!何为漏之缘起耶?
  诸比丘!无明是漏之缘起。
  又,诸比丘!何为漏之差别耶?
  诸比丘!有令行地狱之漏,有令行傍生之漏,有令行饿鬼境之漏,有令行人界之漏,有令行天界之漏。诸比丘!是名为漏之差别。
  又,诸比丘!何为漏之异熟耶?
  诸比丘!无论何者无明,生起各类顺福分或顺非福分之自体。诸比丘!是名为漏之异熟。
  又,诸比丘!何为漏之灭耶?
  诸比丘!无明之灭是漏之灭。即此八支圣道,是趣向漏灭之道。所谓:正见、……乃至……正定是。又,诸比丘!圣弟子如是知漏,如是知漏之缘起,如是知漏之差别,如是知漏之异熟,如是知漏之灭,如是知趣漏灭之道。故彼知此决择法是灭漏之梵行。
  诸比丘!应知漏,……乃至……应知趣漏灭之道。如是说者乃缘此而说。
  一一
  诸比丘!应知业,……乃至……应知趣业灭之道。又,如是说者乃缘何而说耶?
  诸比丘!我说思业,思已而以身、语、意造业。
  一二
  又,诸比丘!何为业之缘起耶?
  诸比丘!触是业之缘起。
  又,诸比丘!何为业之差别耶?
  诸比丘!有业受地狱,有业受傍生,有业受饿鬼,有业受人界,有业受天界。诸比丘!是名为业之差别。
  诸比丘!何为业之异熟耶?
  诸比丘!我说业之异熟有三种。[谓]:于现法[受业],于[次]生[受业],于后次[受业]。诸比丘!是名为业之异熟。
  诸比丘!何为业之灭耶?
  诸比丘!触之灭是业之灭。即此八支圣道,是趣向业灭之道。所谓:正见、……乃至……正定是。诸比丘!圣弟子如是知业,如是知业之缘起,如是知业之差别,如是知业之异熟,如是知业之灭,如是知趣业之道。故彼知此决择法是灭业之梵行。
  诸比丘!应知业,……乃至……应知趣业灭之道。如是说者乃缘此而说。
  一三
  诸比丘!应知苦,应知苦之缘起,应知苦之差别,应知苦之异熟,应知苦之灭,应知趣苦灭之道。又,如是说者,乃缘何而说耶?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忧悲苦愁恼亦是苦,所欲者不得亦是苦,略之则五取蕴是苦。
  一四
  又,诸比丘!何为苦之缘起耶?
  诸比丘!渴爱是苦之缘起。
  又,诸比丘!何为苦之差别耶?
  诸比丘!苦有大、有小、有迟去、有速去。诸比丘!是名为苦之差别。
  又,诸比丘!何为苦之异熟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谓求于外,凡为苦所克服,为心所捕捉而忧愁、疲劳、悲哀、椎胸而哭、陷于迷乱。或又凡为苦所克服,为心捕捉,谁知灭此苦之一句[或]二句[之咒文]耶?诸比丘!我名为以迷乱为异熟或以求为异熟之苦。
  又,诸比丘!何为苦之灭耶?
  诸比丘!渴爱之灭是苦之灭。即此八支圣道,是趣向苦灭之道。所谓:正见、……乃至……正定是。又,诸比丘!圣弟子如是知苦,如是知苦之缘起,如是知苦之差别,如是知苦之异熟,如是知苦之灭,如是知趣苦灭之道。故彼知此决择法是灭苦之梵行。
  诸比丘!应知苦,应知苦之缘起,应知苦之差别,应知苦之异熟,应知苦之灭,应知趣苦灭之道。如是说者,乃缘此而说。
  诸比丘!是所谓决择法之法门。”
  六十四
  一
  “诸比丘!如来有六种如来力,如来成就此力,自称为最胜位者,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以何为六耶?
  二
  诸比丘!如来于世间中,如实知处是处、又非处是非处。诸比丘!又,如来如实知处是处、非处是非处,诸比丘!此亦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为最胜位者,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三
  复次,诸比丘!如来如实知过去、未来、现在之受业异熟,依缘及因。诸比丘!又,如来如实知过去、未来、现在之受业异熟,依缘及因,诸比丘!此亦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最胜位者,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四
  复次,诸比丘!如来如实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之杂染、清净及出离。诸比丘!又,如来……乃至……此亦如来之如来力也。如来依此力而自称为最胜位者,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五
  复次,诸比丘!如来随念多种宿住,谓:一生、二生、……乃至……行相与处俱,随念多种之宿住。诸比丘!又,如来随念多种宿住,所谓一生、二生、……乃至……行相与处俱,随念多种之宿住,诸比丘!此亦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为最胜位者,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六
  复次,诸比丘!如来以超人清净之天眼……乃至……了知有情之依应业而生。诸比丘!又,如来以超人清净之天眼……乃至……了知有情之依应业而生,诸比丘!此亦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为最胜位者,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七
  复次,诸比丘!如来由漏尽……乃至……以通慧作证,具足而住。诸比丘!又,如来由漏尽……乃至……作证,具足而住,诸比丘!此亦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为最胜位者,于众中作师吼、转梵轮。
  诸比丘!此等为如来之六种如来力。如来成就此力,自称为最胜位者,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八
  诸比丘!若于此中,有他人诣如来已,问如实智之处为处、非处为非处。诸比丘!如[问]处为处、非处为非处,如来如实知而证。如是,如来记说彼以如实智,依处为处、依非处为非处而作问。
  九
  诸比丘!若于此中,有他人诣如来已,问如实智之过去、未来、现在之受业异熟,依缘与因。诸比丘!如[问]过去、未来、现在之受业异熟,依缘与因,如来如实知而证。如是,如来记说彼以如实智,过去、未来、现在之受业异熟,依缘与因而作问。
  一〇
  诸比丘!若于此中,有他人诣如来已,问如实智之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之杂染、清净及出离。诸比丘!如[所问]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之杂染、清净及出离,如来如实知而证。如是,如来记说彼以如实智问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之杂染、清净及出离。
  一一
  诸比丘!若于此中,有他人诣如来已,问如实智之宿住随念。诸比丘!如[所问]宿住随念,如来如实知而证。如是,如来记说彼以如实智问宿住随念。
  一二
  诸比丘!若于此中,有他人诣如来已,问如实智之有情生死。诸比丘!如[所问]有情之生死,如来如实知而证。如是,如来记说彼以如实智问有情之生死。
  一三
  诸比丘!若于此中,有他人诣如来已,问如实智之漏尽……。诸比丘!如[所问]漏尽……如来如实知而证。如是,如来记彼以如实智问漏尽……。
  一四
  诸比丘!于此中,所谓依处为处、依非处为非处,如实智是说入定者,非非定者。又,所谓过去、未来、现在之受业异熟,依因与果,如实智亦说入定者,非非定者。又,所谓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之杂染、清净[及]出离,如实智亦说入定者,非非定者。又,所谓宿住随念,如实智亦为入定者,非非定者。又,所谓有情之生死,如实智亦为入定者,非非定者。又,所谓由漏尽……如实智亦为入定者,非非定者。诸比丘!如是,定是道,非定是邪道。”
  摄句:
      守笼那、叵求那、六生类、漏、木材商
      象中胁丽、波罗延、水、决择法与师子吼
  第七 天神品
  六十五
  一
  “诸比丘!若不断六法,则不能证不还果。以何为六耶?
  二
  即:不信、无惭、无愧、懈怠、失念、无慧。
  诸比丘!若不断此六法,则不能证不还果。
  三
  诸比丘!若断六法,则能证不还果。以何为六耶?
  四
  即:不信、无惭、无愧、懈怠、失念、无慧。
  诸比丘!若断此六法者,则能证不还果。”
  六十六
  一
  “诸比丘!若不断六法,则不能证阿罗汉果。以何为六耶?
  二
  即:惛沈、睡眠、掉举、恶作、不信、放逸。
  诸比丘!若不断此六法,则不能证阿罗汉果。
  三
  诸比丘!若断六法,则能证阿罗汉果。以何为六耶?
  四
  即:惛沈、睡眠、掉举、恶作、不信、放逸。
  诸比丘!若断此六法者,则能证阿罗汉果。”
  六十七
  一
  “诸比丘!比丘以恶人为友,伴随恶人陷于恶,亲近奉事恶友,又堕于恶友之见,而言圆满上进之法者,无有是处。不圆满上进之法,而言圆满于学法者,无有是处。不圆满于学法而言圆满于戒者,无有是处。不圆满于戒而言可断欲贪、或色贪、或无色贪者,无有是处。
  二
  诸比丘!比丘以善人为友,伴随善人进善,亲近奉事善友,又怀善友之见,而言圆满上进之法者,则有是处。若圆满上进之法,而言圆满于学法者,则有是处。若圆满于学法,而言圆满于戒者,则有是处。若圆满于戒,而言可断欲贪、或色贪、或无色贪者,则有是处。”
  六十八
  一
  “诸比丘!比丘欣于杂处、乐于杂处、耽溺于杂处之乐,欣于众、乐于众、耽溺于众之乐,而言乐远离、独处者,无有是处。不乐远离、独处,而言取心相者,无有是处。不取心相而言圆满于正见者,无有是处。不圆满于正见而言圆满于正定者,无有是处。不圆满于正定,而言断结者,无有是处。不断结而言证涅槃者,无有是处。
  二
  诸比丘!比丘不欣于杂处、不乐于杂处、不耽溺于杂处之乐、不欣于众、不乐于众、不耽溺于众之乐,而言乐远离、独处者,则有是处。若乐远离、独处,而言取心相者,则有是处。若取心相,而言圆满正见者,则有是处。若圆满于正见,而云圆满于正定者,则有是处。若圆满于正定,而云断结者,则有是处。若断结,而言证涅槃者,则有是处。”
  六十九
  一
  尔时,有一天人于后夜,容色绝妙而遍照祇多林,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彼天,白世尊言:“大德!此等六法,能令比丘不退失。以何为六耶?即:恭敬[大]师、恭敬法、恭敬僧伽、恭敬学、善言、有善友。大德!此等六法,能令比丘不退失。”如是,彼天说已,[大]师许可。时,彼天思:“[大]师许可我。”问讯世尊,右绕已,即消失。
  二
  时,世尊是夜过后,告诸比丘言:“诸比丘!昨夜有一天人,于后夜,容色绝妙,遍照祇多林,来诣我所,至已,问讯于我,立于一面。诸比丘!立于一面之彼天白我言:‘大德!此等六法,能令比丘不退失。以何为六耶?即:恭敬大[师]、恭敬法、恭敬僧伽、恭敬学、善言、有善友。大德!此等六法能令比丘不退失。’诸比丘!如是,彼天语已,问讯我,右绕已,即消失。”
  三
  如是语时,具寿舍利弗问讯世尊言:
  “大德!我知世尊所略说之广义。大德!世间有比丘,自恭敬[大]师,又称赞恭敬[大]师:又劝请不恭敬[大]师之其他诸比丘恭敬[大]师,又真实再三称赞恭敬[大]师之其他诸比丘,又自恭敬法,……乃至……恭敬僧伽,……乃至……恭敬学,……乃至……善言,……乃至……有善友,又称赞有善友,又劝无有善友之其他比丘令有善友,又真实再三称赞有善友之其他诸比丘。大德!我如是知世尊所略说之广义。”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汝如是知此我略说之广义。善哉!舍利弗!世间有比丘,自恭敬[大]师,又称赞恭敬[大]师,又劝不恭敬[大]师之其他诸比丘恭敬[大]师,又真实再三称赞恭敬[大]师之其他诸比丘。又自恭敬法,……乃至……恭敬僧伽,……恭敬学,……善言,……有善友,又称赞有善友,又劝无有善友之其他诸比丘令有善友,又真实再三称赞有善友之其他诸比丘。舍利弗!此乃我略说之广义,应如是知。”
  七十
  一
  “诸比丘!比丘不寂止、不胜妙、不得除灭,依一趣性而不证,然依三摩地而当受用多种神通,谓:一已为多,多已为一,……乃至……乃至梵界可转身自在者,无有是处。谓:以超人清净之天耳界,可闻天及人、远与近之声,无有是处。谓:以心观,了知他有情、他补特伽罗之心,[即:]以有贪心可知有贪心,……乃至……以不解脱心可知不解脱心者,无有是处。随念种种之宿住,谓:一生、二生……乃至……如是,行相与处所皆可随念种种之宿住者,无有是处。谓:以超人清净之天眼,可见有情,……乃至……随业而往,可见有情者,无有是处。谓:由漏尽……乃至……作证,具足而住者,无有是处。
  二
  诸比丘!比丘寂止、胜妙,得予除灭,依一趣性而证,且依三摩地而可受用多种神通,……乃至……乃至梵界可转身自在者,则有是处。谓:以超人清净之天耳界,可闻天与人、远与近之声,则有是处。谓:以心观,了知他有情、他补特伽罗之心,[即:]以有贪心可知有贪心,乃至……以不解脱心可知不解脱心者,则有是处。随念种种之宿住,谓:一生、二生……乃至……如是,行相与处所皆可随念种种之宿住者,则有是处。谓:以超人清净之天眼,知有情之死与生,劣与妙,好色与恶色,善趣生与恶趣生,随业而往,可知见有情者,则有是处。谓:由漏尽,以无漏之心解脱……乃至……作证,具足而住者,则有是处。”
  七十一
  一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随彼彼之事,虽有原因,然不堪得[其]证见之力。以何为六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实不知此等为顺退分之法,如实不知此等为顺住分之法,如实不知此等为顺胜进分之法,如实不知此等为顺决择分之法,不恭敬而作,又不作顺益之事。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随彼彼之事,虽有原因,然不堪得[其]证见之力。
  三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随彼彼之事,有原因之时,则堪得[其]证见之力。以何为六耶?
  四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实知此等为顺退分之法,如实知此等为顺住分之法,如实知此等为顺胜进分之法,如实知此等为顺决择分之法,恭敬而作,又作顺益之事。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随彼彼之事,有原因之时,则堪得[其]证见之力。”
  七十二
  一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于三摩地不堪得力。以何为六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不善巧入于三摩地,不善巧住于三摩地,不善巧自三摩地起,不恭敬而作,又恒常不作,又不作顺益之事。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于三摩地不堪得力。
  三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于三摩地堪得力。以何为六耶?
  四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善巧入于三摩地,善巧住于三摩地,善巧由三摩地起,恭敬而作,又恒常而作,又作顺益之事。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于三摩地堪得力。”
  七十三
  一
  “诸比丘!若不断六法,则不堪具足初静虑而住。以何为六耶?
  二
  不能如实以正智见爱欲、瞋恚、惛眠、掉悔、疑及诸欲之过患。
  诸比丘!若不断此等六法,则不堪具足初静虑而住。
  三
  诸比丘!若断[此]六法,则堪具足初静虑而住。以何为六耶?
  四
  能如实以正智见爱欲、瞋恚、惛眠、掉悔、疑及诸欲之过患。
  诸比丘!若断此等六法,则堪具足初静虑而住。”
  七十四
  一
  “诸比丘!若不断六法,则不堪具足初静虑而住。以何为六耶?
  二
  即:欲寻、恚寻、害寻、欲想、恚想、害想。
  诸比丘!若不断此等六法,则不堪具足初静虑而住。
  三
  诸比丘!若断六法,则堪具足初静虑而住,以何为六耶?
  四
  即:欲寻、恚寻、害寻、欲想、恚想、害想。
  诸比丘!若断此等六法,则堪具足初静虑而住。”
  摄句:
      不还、阿罗汉、友、天神、彼(比丘)
      证见、力、初静虑其他之二者
  第八 阿罗汉果品
  七十五
  一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于现法苦痛、困难、烦恼、苦恼,身坏死后,必堕恶趣。以何为六耶?
  二
  即:欲寻、恚寻、害寻、欲想、恚想、害想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于现法苦痛、困难、烦恼、苦恼,身坏死后,必堕恶趣。
  三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于现法快乐、不困、不恼、不烦、身坏死后,则必往善趣。[以何为六耶?]
  四
  即:离欲寻、无恚寻、无害寻、离欲想、无恚想、无害想。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于现法快乐、不困、不恼、不烦、身坏死后,必往善趣。”
  七十六
  一
  “诸比丘!若不断此六法,则不能证阿罗汉果。以何为六耶?
  二
  即:慢、卑慢、过慢、增上慢、傲慢、卑卑慢。
  诸比丘!若不断此等六法,则不能证阿罗汉果。
  三
  诸比丘!若断此六法,则能证阿罗汉果。以何为六耶?
  四
  即:慢、卑慢、过慢、增上慢、傲慢、卑卑慢。
  诸比丘!若断此等六法,则能证阿罗汉果。”
  七十七
  一
  “诸比丘!若不断此六法,则不能证过人之法,为圣,殊胜之智见。以何为六耶?
  二
  即:失念、不正智、不守护根门、于食不知量、诡诈、虚谈。
  诸比丘!若不断此等六法,则不能证过人之法,善为圣,殊胜之智见。
  三
  诸比丘!若断六法,则能证过人之法,善为圣,殊胜之智见。以何为六耶?
  四
  即:失念、不正智、不守护根门、于食不知量、诡诈、虚谈。
  诸比丘!若断此等六法,则能证过人之法,善为圣,殊胜之智见。”
  七十八
  一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于现法多安乐,且善住,又彼具备漏尽之因。以何为六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乐于法、乐于修、乐于断、乐于远离、乐于无恼害、乐于无戏论。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于现法多安乐,且善住,又彼具备漏尽之因。”
  七十九
  一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或得未得之善法,或不能增大已得之善法。以何为六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不巧来,不巧去,不巧方便,为得未得之善法而不生欲,不护已得之善法,不勤恒常所作。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或得未得之善法,或不能增大已得之善法。
  三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或能得未得之善法,或能增大已得之善法。以何为六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巧来,巧去,又巧方便,为生未得之善法而生欲,守护已得之善法,勤恒常所作。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或能得未得之善法,或能增大已得之善法。”
  八十
  一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不久将于诸法得大、广之性。以何为六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多光明,多观行,多欢喜,多不喜足,又于善法不舍精进,又更精勤。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不久将于诸法得大、广之性。”
  八十一
  一
  “诸比丘!成就六法者,如相偕随附,则堕地狱。以何为六耶?
  二
  即:杀生、不与取、行邪欲、虚诳语、怀恶欲及邪见。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如相偕随附堕地狱。
  三
  诸比丘!成就六法者,如相偕随附生天国。以何为六耶?
  四
  即:离杀生、离不与取、离行邪欲、离虚诳语、少欲及正见。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六法者,如相偕随附生天国。”
  八十二
  一
  “诸比丘!成就六法者,如相偕随附堕地狱。以何为六耶?
  二
  即:虚诳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贪欲及傲慢。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如相偕附随堕地狱。
  三
  诸比丘!成就六法者,如相附随生天国。以何为六耶?
  四
  即: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无贪欲及无傲慢。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如相偕附随生天国。”
  八十三
  一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不能证阿罗汉果之最上法。以何为六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是不信、无惭、无愧、懈怠、无慧、顾念身及命。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不能证阿罗汉果之最上法。
  三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能证阿罗汉果之最上法。以何为六耶?
  四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有信、有惭、有愧、发精进、有慧、又不顾念身及命。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能证阿罗汉果之最上法。”
  八十四
  一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夜来昼来皆唯豫期善法之退失,非增长。以何为六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大欲而不喜足于彼之衣服、饮食、床座、卧具、病缘药及资具,且惆怅、不信、破戒、懈怠、失念、无慧。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夜来昼来皆唯豫期善法之退失,非增长。
  三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夜来昼来皆唯豫期善法之增长,非退失。以何为六耶?
  四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无大欲而喜足于彼之衣服、饮食、床座、卧具、病缘药及资具,且是不惆怅、有信、具戒、发精进、正念、具慧。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夜来昼来皆唯豫期善法之增长,非退失。”
  摄句:
      苦、阿罗汉果、过、安乐及得
      大性、二地狱、最上法及夜
  第九 清凉品
  八十五
  一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不堪证无上之清凉性。以何为六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应抑心之时而不抑心,应励心之时而不励心,应欢心之时而不欢心,应平等心之时而不平等心,信解下劣,爱乐萨迦耶。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不能证无上之清凉性。
  三
  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堪证无上之清凉性。以何为六耶?
  四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应抑心之时而抑心,应励心之时而励心,应欢心之时而欢心,应平等心之时而平等心,信解胜妙,爱乐涅槃。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堪证无上之清凉性。”
  八十六
  一
  “诸比丘!成就六法者,虽听闻正法,于善法中,亦不堪入正性决定。以何为六耶?
  二
  即:成就业障、成就烦恼障、成就异熟障、不信、不乐欲、无慧。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虽听闻正法,于善法中,亦不堪入正性决定。
  三
  诸比丘!成就六法者,若听闻正法,则于善法中,堪入正性决定。以何为六耶?
  四
  即:不成就业障、不成就烦恼障、不成就异熟障、有信心、有乐欲、有慧。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若听闻正法,则于善法中,堪入正性决定。”
  八十七
  一
  “诸比丘!成就六法者,虽听闻正法,于善法中,亦不堪入正性决定。以何为六耶?
  二
  即:杀母、杀父、杀阿罗汉、以恶心出如来之[身]血、破僧伽、无慧、痴呆而哑羊。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虽听闻正法,于善法中,亦不堪入正性决定。
  三
  诸比丘!成就六法者,若听闻正法,则于善法中,堪入正性决定。以何为六耶?
  四
  即:不杀母、不杀父、不杀阿罗汉、不以恶心出如来之[身]血、不破僧伽、有慧而不痴呆不哑羊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若听闻正法,则于善法中,堪入正性决定。”
  八十八
  一
  “诸比丘!成就六法者,虽听闻正法,于善法中,亦不堪入正性决定。以何为六耶?
  二
  即:如来宣说法律之时,不欲听、不倾耳、不起解心、取无义利、舍义利、成就不随顺之忍。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虽听闻正法,于善法中,亦不堪入正性决定。
  三
  诸比丘!成就六法者,若听闻正法,则于善法中,堪入正性决定。以何为六耶?
  四
  即:如来宣说法律之时,欲听、倾耳、起解心、取义利、舍无义利、成就随顺之忍。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若听闻正法,则于善法中,堪入正性决定。”
  八十九
  一
  “诸比丘!若不断此六法者,则不堪证见具足。以何为六耶?
  二
  即:萨迦耶见、疑、戒禁取、顺恶趣行之贪、顺恶趣行之瞋、顺恶趣行之痴。
  诸比丘!若不断此等六法者,则不堪证见具足。
  三
  诸比丘!若断六法,则堪证见具足。以何为六耶?
  四
  即:萨迦耶见、痴、戒禁取、顺恶趣行之贪、顺恶趣行之瞋、顺恶趣行之痴。
  诸比丘!若断此等六法,则堪证见具足。”
  九十
  一
  “诸比丘!见具足之补特伽罗,已断此等六法。以何为六耶?
  二
  即:萨迦耶见、痴、戒禁取、顺恶趣行之贪、顺恶趣行之瞋、顺恶趣行之痴。
  诸比丘!见具足之补特伽罗者,已断此等六法。”
  九十一
  一
  “诸比丘!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生六法。以何为六耶?
  二
  即:萨迦耶见、痴、戒禁取、顺恶趣行之贪、顺恶趣行之瞋、顺恶趣行之痴。
  诸比丘!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生此等六法。”
  九十二
  一
  “诸比丘!此等者,是六不住处。以何为六耶?
  二
  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敬、不崇[大]师处不住;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敬、不崇法处不住;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敬不崇僧伽处不住;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敬、不崇学处不住;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住于不应近事;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乃不生起第八有。
  诸比丘!此等者,是不住处。”
  九十三
  一
  “诸比丘!此等者,是六不住处。以何为六耶?
  二
  即: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住思惟一切行为常;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住思惟一切行为乐;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住思惟一切法为我;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住作无间业;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住思惟奇特瑞相为清净: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住外求应施。
  诸比丘!此等者,是六不住处。”
  九十四
  一
  “诸比丘!此等者,是六不住处。以何为六耶?
  二
  即: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住杀母;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住杀父;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住杀阿罗汉;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住以恶心出如来之[身]血;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住破僧伽;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住说余说。
  诸比丘!此等者,是六不住处。”
  九十五
  一
  “诸比丘!此等者,是六不住处。以何为六耶?
  二
  即: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住自作苦乐之见;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住他作苦乐之见;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住自作与他作苦乐之见;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住非自生苦乐之见;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住非他自生苦乐之见;见具足之补特伽罗,不住非自与他自生苦乐之见。其何故耶?
  诸比丘!见具足之补特伽罗,善彻见其因,而诸法乃自因而生者。”
  摄句:
      清净、堪、障、说欲听、应断、我已断
      应生、于[大]师之所作、一切行、母与自作
  第十 胜利品
  九十六
  一
  “诸比丘!于世间中,此六种之出现是难得。以何为六耶?
  二
  即于世间中,如来、应供、正自觉者之出现,是难得;于世间中,说如来所宣说之法律补特伽罗,是难得;于世间中,生于圣处,是难得;于世间中,根之无缺,是难得;于世间中,为无痴无哑羊,是难得;于世间中,善法之欲,是难得。
  诸比丘!于世间中,此等六者之出现,是难得。”
  九十七
  一
  “诸比丘!此等是证预流果之六种胜利。以何为六耶?
  二
  即:于正法决定,不退法,于作彼[生死之]边际者无苦,[于异生]成就不共之智,又,彼善彻见其因,又,[见]诸法由自因而生。
  诸比丘!此等是证预流果之六种胜利。”
  九十八
  一
  “诸比丘!谓:观一切行是常之比丘,当成就随顺忍者,无有是处。谓:不成就随顺忍,而当入正性决定者,无有是处。谓:不入正性决定而当证预流果,或一来果、或不还果、或阿罗汉果者,无有是处。
  二
  诸比丘!谓:观一切行是无常之比丘,当成就随顺忍者,则有是处。谓:若成就随顺忍,当入正性决定者,则有是处。谓:若入正性决定,当证预流果、或一来果、或不还果、或阿罗汉果者,则有是处。”
  九十九
  诸比丘!谓:观一切行是乐之比丘,当……乃至……谓:观一切行是苦之比丘比,……乃至……
  一百
  ……谓:观一切法是我……乃至……观一切法是无我……乃至……
  一百一
  一
  “诸比丘!谓:观涅槃是苦之比丘,当成就随顺忍者,无有是处。谓:不成就随顺忍,而当入正性决定者,无有是处。谓:不入正性决定,而当证预流果、或一来果、或不还果、或阿罗汉果者,无有是处。
  二
  诸比丘!谓:观涅槃为乐之比丘,当成就随顺忍者,则有是处。谓:若成就随顺忍,当入正性决定者,则有是处。谓:若入正性决定,当证预流果、或一来果、或不还果、或阿罗汉果者,则有是处。”
  一百二
  一
  “诸比丘!观六种胜利之比丘,于一切行不作限定,以善生无常想。以何为六耶?
  二
  即:我之一切行,不住而当尽;又,我之意,当不乐于一切世间;又,我之意,当出一切世间;又,我之意,当趣向涅槃;又,我之结,当断;又,我当成就最上之沙门性。
  诸比丘!观此等六种胜利之比丘,于一切行不作限定,足以善生无常想。”
  一百三
  一
  “诸比丘!观六胜利之比丘,于一切行不作限定,足以善生苦想。以何为六耶?
  二
  即:我于一切行,当现起涅槃想,犹如拔刀之杀戮;又,我之心当由一切世间出;我当于涅槃见寂静;又,我之随眠[当]永害;又,我当作所作;又,我当以慈心奉事[大]师。
  诸比丘!观此等六种胜利之比丘,于一切行不作限定,足以善生苦想。”
  一百四
  一
  “诸比丘!观六种胜利之比丘,于一切法不作限定,足以善生无我想。以何为六耶?
  二
  即:我当于一切世间,而无有彼类;又,我之我[见]当灭;又,我之我所[爱]当灭;我当成就不共之智;又,我当善彻见其因;又,诸法由因而生。
  诸比丘!观此等六种胜利之补特伽罗,于一切法不作限定,足以善生无我想。”
  一百五
  一
  “诸比丘!此等之三有,应断;三学,应学。何为三有之应断耶?
  二
  即:欲有、色有、无色有。
  此等之三有,应断。何为三学之应学耶?
  三
  即: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
  此等之三学,应学。
  四
  诸比丘!比丘已断此等之三有,又,已学此等之三学时,诸比丘!此等之比丘可称已断渴爱,已解结,依慢之现观,而已作苦之边际。”
  一百六
  一
  “诸比丘!此等之三爱,应断;又,[此等之]三慢,亦[应断]。何为三爱之应断耶?
  二
  即:欲爱、有爱、无有爱。
  此等之三爱,应断。何为三慢之应断耶?
  三
  即:慢、卑慢、过慢。
  此等之三慢,应断。
  四
  诸比丘!比丘已断此等之三爱,又,已[断]此等三慢时,诸比丘!此等之比丘,可称已断渴爱,已解结,依慢之现观,而已作苦之边际。”
  摄句:
      出现、胜利、无常、苦、无我
      涅槃、三无限定、有爱等为十
  五十所不摄品
  第十一 三法品
  一百七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三法。以何为三耶?
  二
  即:贪、瞋、痴。
  诸比丘!此等是三法。诸比丘!为断此等之三法,应修三法。以何为三耶?
  三
  即:为断贪,应修不净[观];为断瞋,应修慈[观];为断痴,应修慧。
  诸比丘!为断此等之三法,应修此等之三法。”
  一百八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三法。以何为三耶?
  二
  即: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
  诸比丘!此等是三法。诸比丘!为断此等之三法,应修[此等之]三法。何以为三耶?
  三
  即:为断身恶行,应修身妙行;为断语恶行,应修语妙行;为断意恶行,应修意妙行。
  诸比丘!为断此等之三法,应修此等之三法。”
  一百九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三法。以何为三耶?
  二
  即:欲寻、恚寻、害寻。
  诸比丘!此等是三法。诸比丘!为断此等之三法,应修三法。以何为三耶?
  三
  即:为断欲寻,应修离欲寻;为断恚寻,应修无恚寻;为断害寻,应修无害寻。
  诸比丘!为断此等之三法,应修此等之三法。”
  一百十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三法。以何为三耶?
  二
  即:欲想、恚想、害想。
  诸比丘!此等是三法。诸比丘!为断此等之三法,应修三法。以何为三耶?
  三
  即:为断欲想,应修离欲想;为断恚想,应修无恚想;为断害想,应修无害想。
  诸比丘!为断此等之三法,应修此等之三法。”
  一百十一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三法。以何为三耶?
  二
  即:欲界、恚界、害界。
  诸比丘!此等是三法。诸比丘!为断此等之三法,应修三法。以何为三耶?
  三
  即:为断欲界,应修离欲界;为断恚界,应修无恚界;为断害界,应修无害界。
  诸比丘!为断此等之三法,应修此等之三法。”
  一百十二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三法。以何为三耶?
  二
  即:常见、随我见、邪见。
  诸比丘!此等是三法。诸比丘!为断此等之三法,应修三法。以何为三耶?
  三
  即:为断常见,应修无常想;为断随我见,应修无我想;为断邪见,应修正见。
  诸比丘!为断此等之三法,应修此等之三法。”
  一百十三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三法。以何为三耶?
  二
  即:不乐、害、非法行。
  诸比丘!此等是三法。诸比丘!为断此等之三法,应修三法。以何为三耶?
  三
  即:为断不乐,应修喜;为断害,应修无害;为断非法行,应修法行。
  诸比丘!为断此等之三法,应修此等之三法。”
  一百十四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三法。以何为三耶?
  二
  即:不喜足、不正知、大欲。
  诸比丘!此等是三法。诸比丘!为断此等之三法,应修三法。以何为三耶?
  三
  即:为断不喜足,应修喜足;为断不正知,应修正知;为断大欲,应修少欲。
  诸比丘!为断此等之三法,应修此等之三法。”
  一百十五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三法。以何为三耶?
  二
  即:恶言、恶友性、心乱。
  诸比丘!此等是三法。诸比丘!为断此等之三法,应修三法。以何为三耶?
  三
  即:为断恶言,应修温顺;为断恶友性,应修善友性;为断心乱,应修入出息念。
  诸比丘!为断此等之三法,应修此等之三法。”
  一百十六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三法。以何为三耶?
  二
  即:掉举、不律仪、放逸。
  诸比丘!此等是三法。诸比丘!为断此等之三法,应修三法。以何为三耶?
  三
  即:为断掉举,应修奢摩他;为断不律仪,应修律仪;为断放逸,应修不放逸。
  诸比丘!为断此等之三法,应修此等之三法。”
  摄句:
      贪、恶行欲恚、寻、想、界
      常、不乐、喜足、恶言、掉举名为品
  第十二 品所不摄经
  一百十七
  一
  “诸比丘!若不断此六法者,则于身不堪循身观而住。以何为六耶?
  二
  即:欲爱乐、谈爱乐、眠爱乐、众爱乐、不守护根门、不知食量。
  诸比丘!若不断此等之六法者,则于身不堪循身观而住。
  三
  诸比丘!若断此六法者,则于身堪循身观而住。以何为六耶?
  四
  即:欲爱乐、谈爱乐、眠爱乐、众爱乐、不守护根门、不知食量。
  诸比丘!若断此等之六法者,则于身堪循身观而住。”
  一百十八
  一
  “诸比丘!若不断此六法者,则于内身……乃至……于外身……于内外身……于受……于内受……于外受……于内外受……于心……于内心……于外心……于内外心……于法……于内法……于外法……于内外法,不堪循法观法而住。以何为六耶?
  二
  即:欲爱乐、谈爱乐、眠爱乐、众爱乐、不守护根门、不知食量……
  诸比丘!若不断此等之六法者,则于内外法不堪循法观而住。”
  一百十九
  一
  “诸比丘!成就此六法提谓居士,固信如来,见甘露,证甘露而住。以何为六耶?
  二
  即:佛证净、法证净、僧伽证净、圣戒、圣智、圣解脱。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提谓居士,固信如来,见甘露,证甘露而住。”
  一百二十
  一
  “诸比丘!成就此六法波利居士……善施长者给孤独……质多居士摩师山……呵多阿罗婆……摩诃那摩释迦子……毗舍离人郁伽长者……嗢羯吒长者……须罗阿摩昼……时缚迦养童子……那拘罗父长者……多婆干尼迦长者……富兰那长者……梨师达多长者……散陀那长者……毗阇耶长者……跋耆夜摩伊多长者……蜜荼哥长者……婆私多优婆塞……阿利吒优婆塞……萨罗伽优婆塞,固信如来,见甘露,证甘露而住。以何为六耶?
  二
  即:佛证净、法证净、僧伽证净、圣戒、圣智、圣解脱。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萨罗伽优婆塞,固信如来,见甘露,证甘露而住。”
  一百二十一
  一
  “诸比丘!为了知贪,应修此六法。以何为六耶?
  二
  即:见无上、闻无上、利无上、学无上、行无上、念无上。诸比丘!为了知贪,应修此等六法。”
  一百二十二
  一
  “诸比丘!为了知贪,应修此六法。以何为六耶?
  二
  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诸比丘!为了知于贪,应修此等六法。”
  一百二十三
  一
  “诸比丘!为了知贪,应修此六法。以何为六耶?
  二
  即:无常想、无常之苦想、苦之无我想、断想、离贪想、灭想。诸比丘!为了知贪,应修此等六法。”
  一百二十四
  一
  “诸比丘!为贪之遍知……乃至……为漏尽……为断、为尽、为谢、为离贪、为灭、为舍、为遍弃,应修此六法……
  二
  诸比丘!为了知瞋……痴、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傲、愤激、慢、过慢、憍、放逸……为遍知、为遍尽、为断、为尽、为谢、为离贪、为灭、为舍、为遍弃……乃至……应修此等六法。”
  世尊如是所说,彼等诸比丘,对世尊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六集竟。
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22 册 No. 0007 增支部经典(第6卷-第7卷)
归命彼世尊     应供正觉者
    七 集
  第一之五十
  第一 财品
  一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诸比丘应诺世尊:“大德!”世尊曰:
  二
  “诸比丘!具足七法之比丘,不为同梵行者所爱、所喜、所尊重、所尊敬。以何为七耶?
  三
  诸比丘!此处,比丘欲利养、欲尊敬、欲名誉、无惭、无愧而有恶意、邪见。
  诸比丘!具足此等七法之比丘,不为同梵行者所爱、所喜、所尊重、所尊敬。
  四
  诸比丘!具足七法之比丘,为同梵行者所爱、所喜、所尊重、所尊敬。以何为七耶?
  五
  诸比丘!此处,比丘不欲利养、不欲尊敬、不欲名誉、有惭、有愧、少欲而有正见。
  诸比丘!具足此等七法之比丘,为同梵行者所爱、所喜、所尊重、所尊敬。”
  二
  一
  “诸比丘!具足七法之比丘,不为同梵行者所爱、所喜、所尊重、所尊敬。以何为七耶?
  二
  诸比丘!此处,比丘欲利养、欲尊敬、欲名誉、无惭、无愧而有嫉妒、有悭吝。
  诸比丘!具足此等七法之比丘,不为同梵行者所爱、所喜、所尊重、所尊敬。
  三
  诸比丘!具足七法之比丘,为同梵行者所爱、所喜、所尊重、所尊敬。以何为七耶?
  四
  诸比丘!此处,比丘不欲利养、不欲尊敬、不欲名誉、有惭、有愧而不嫉妒,不悭吝。
  诸比丘!具足是等七法之比丘,为同梵行者所爱、所喜、所尊重、所尊敬。”
  三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七力。以何为七耶?
  二
  即:信力、精进力、惭力、愧力、念力、三昧力、慧力。此等是七力。”
       信力精进力     惭力与愧力
       念力及定力     第七是慧力
       此等力比丘     贤者快乐活
       如理检寻法     慧观察义利
       灯火是灭熄     得心之解脱
  四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七力。以何为七耶?
  二
  即:信力、精进力、惭力、愧力、念力、三昧力、慧力。诸比丘!以何为信力耶?
  三
  诸比丘!此处有具信之圣弟子,信如来之菩提,如是,彼世尊是应供、等正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御、天人师、觉者、世尊。诸比丘!此为信力。诸比丘!又,以何为精进力耶?
  四
  诸比丘!此处有发勤精进之圣弟子,为断诸不善法,又,为具足诸善法而住,努力、勇猛坚固、荷负善法而不舍。诸比丘!此为精进力。诸比丘!又,以何为惭力耶?
  五
  诸比丘!此处有具惭之圣弟子,惭身之恶行、语之恶行、意之恶行,惭恶不善之诸法。诸比丘!此为惭力。诸比丘!又,以何为惭力耶?
  六
  诸比丘!此处有具愧之圣弟子,愧身之恶行、语之恶行、意之恶行,愧恶不善之诸法。诸比丘!此为愧力。诸比丘!又,以何为念力耶?
  七
  诸比丘!此处有具念之圣弟子,具足最胜之念慧,忆念随念久远以前之所作,[亦忆念随念]久远以前之所说。诸比丘!此为念力。诸比丘!又,以何为三昧力耶?
  八
  诸比丘!此处有圣弟子,离欲……乃至……具足第四禅而住。诸比丘!此为三昧力。诸比丘!又,以何为慧力耶?
  九
  诸比丘!此处有具慧之圣弟子,通达[五蕴之]生灭,善能决择,成就导正苦尽之慧。诸比丘!此为慧力。
  诸比丘!此等是七力。”
       信力精进力     惭力与愧力
       念力及定力     第七是慧力
       此等力比丘     贤者快乐活
       如理检寻法     慧观察义利
       灯火是灭熄     得心之解脱
  五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七财。以何为七耶?
  二
  即: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舍财、慧财。
  诸比丘!此等是七财。”
       信财与戒财     惭财与愧财
       闻财与舍财     第七是慧财
       此等之有财     男子或女人
       称彼不贫穷     其生为不空
       是故信与戒     清净与见法
       是为诸佛教     贤者忆念行
  六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七财。以何为七耶?
  二
  即: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舍财、慧财。诸比丘!以何为信财耶?
  三
  诸比丘!此处有具信之圣弟子,信如来之菩提,如是,彼世尊是应供、等正觉……乃至……觉者、世尊。诸比丘!此为信财。诸比丘!又,以何为戒财耶?
  四
  诸比丘!此处有圣弟子,离杀生……乃至……远离谷酒、木酒、酒精之放逸处。诸比丘!此为戒财。诸比丘!又,以何为惭财耶?
  五
  诸比丘!此处有具惭之圣弟子,惭身之恶行、语之恶行、意之恶行,惭恶不善之诸法。诸比丘!此为惭财。诸比丘!又,以何为愧财耶?
  六
  诸比丘!此处有具愧之圣弟子,愧身之恶行、语之恶行、意之恶行,愧恶不善之诸法。诸比丘!此为愧财。诸比丘!又,以何为闻财耶?
  七
  诸比丘!此处有多闻之圣弟子,受持所闻、积集所闻,彼说初善、中善、后善及有义、有文之教法,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之宣示,彼多闻受持如是之诸法,于语熟达,于意思惟,于见善通达。诸比丘!此为闻财。诸比丘!又,以何为舍财耶?
  八
  诸比丘!此处有圣弟子,以心离悭吝垢而住家、放舍、伸手而施、欣于弃舍、任其行乞、欣给施物。诸比丘!此为舍财。诸比丘!又,以何为慧财耶?
  九
  诸比丘!此处有具慧之圣弟子……乃至……[成就]导正苦尽之[慧]。诸比丘!此云为慧财。
  诸比丘!此等是七财。”
       信财与戒财     惭财及愧财
       闻财并舍财     第七是慧财
       有此等之财     男子或女人
       称彼不贫穷     其生为不空
       是故信与戒     清净与见法
       是为诸佛教     贤者忆念行
  七
  一
  时,郁伽大臣往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郁伽大臣白世尊言:“稀有,大德!未曾有,大德!此弥伽罗长者有如是之富、如是之大财、如是之大受用。”“郁伽!弥伽罗长者有如何之富、如何之大财、如何之大受用耶?”“大德!有金百百千,何况银耶?”“郁伽!实为财耶?我不云此为非存在之财,郁伽!然而,所云财者,与火、水、王、贼、怨敌、相续者之共[容]通。郁伽!此等七财,不与火、水、王、贼、怨敌、相续者共通,何等为七耶?即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舍财、慧财。郁伽!此等七财,不与火、水、王、贼、怨敌、相续者共通。”
       信财与戒财     惭财及愧财
       闻财并舍财     第七是慧财
       有此等之财     男子或女人
       彼者有大财     天界不征服
       是故信与戒     清净与见法
       是为诸佛教     贤者忆念行
  八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七结。以何为七耶?
  二
  即:随贪结、瞋结、见结、疑结、慢结、有贪结、无明结。
  诸比丘!此等是七结。”
  九
  一
  “诸比丘!为断七结,为断而修梵行。以何为七耶?
  二
  即:为断随贪结,为断而修梵行;为断瞋结……乃至……见结……疑结……慢结……有贪结……无明结,为断而修梵行。
  诸比丘!为断此等七结,为断而修梵行。诸比丘!从此,比丘之随贪结断,根断如切多罗[树]头,不能再存,未来不生。瞋结……乃至……断见结……疑结……慢结……有贪结……无明结,根断如截多罗[树]头,不能再存,未来不生。诸比丘!此比丘谓断渴爱、离结、正现观慢、作苦边。”
  十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七结。以何为七耶?
  二
  即:随贪结、瞋结、见结、疑结、慢结、嫉结、悭结。
  诸比丘!此等是七结。”
  摄句:
      二爱、力、财之略与广等二
      郁伽、结、断、悭等为十结
  第二 随眠品
  十一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七随眠。以何为七耶?
  二
  即:欲贪随眠、瞋随眠、见随眠、疑随眠、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
  诸比丘!此等是七随眠。”
  十二
  一
  “诸比丘!为断七随眠,为断而修梵行。以何为七耶?
  二
  即:为断欲贪随眠,为断而修梵行;为断瞋随眠……乃至……见随眠……疑随眠……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为断而修梵行。
  诸比丘!为断此等七随眠,为断而修梵行。诸比丘!从此,比丘之欲贪随眠断,断根如截多罗[树]头,不能再存,未来不生。断瞋随眠……乃至……见随眠……疑随眠……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断根如截多罗[树]头,不能再存,未来不生。诸比丘!谓:此比丘断渴爱、退结、正现观慢、作苦边。”
  十三
  一
  “诸比丘!具足七支之家族,未访时则不适访,或访已而不适坐。以何为七耶?
  二
  即:不喜迎,不喜问讯,不喜与座,彼秘藏真实,与多中之少,与优中之劣,以不尊敬给与而不以尊敬。
  诸比丘!具足此等七支之家族,未访时则不适访,或访已而不适坐。
  三
  诸比丘!具足七支之家族,未访时则适访,或访已而适坐。以何为七耶?
  四
  即:喜迎,喜问讯,喜与座,彼不秘真实,与多中之多,与优中之优,以尊敬给与而不以不尊敬。
  诸比丘!具足此等七支之家族,未访时则适访,或访已而适坐。”
  十四
  一
  “诸比丘!此等七补特伽罗,是应请、极应请、应施、应合掌、世间之无上福田。以何为七耶?
  二
  即:俱分解脱、慧解脱、身证、见至、信解、随法[行]、随信[行]。
  诸比丘!此等七补特伽罗,是应请、极应请、应施、应合掌、世间之无上福田。”
  十五
  一
  “诸比丘!譬如此等七种于水中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以何为七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一次沈于水,则沉下。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再]沉下。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而住立。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而观察省察。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而前进。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而达浅滩。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而渡达彼岸,为住立陆上之婆罗门。诸比丘!如何为补特伽罗,一次沈于[水],则沉下耶?
  三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一向具足黑之不善法,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一次沈于[水],则沉下。诸比丘!如何为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再]沉下耶?
  四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谓:‘善哉!于诸善法有信。善哉!……有惭。善哉!……有愧。善哉!……有精进。善哉!于诸善法有慧。’[从水]浮出,……其信于彼不住立,不增唯减。其惭于彼……乃至……其愧于彼……其精进于彼……其慧于彼不住立,不增唯减。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是[再]沉下。诸比丘!如何为补特伽罗[从水]浮出而住立耶?
  五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谓:‘善哉!于诸善法有信。善哉!……有惭。善哉!……有愧。善哉!……有精进。善哉!于诸善法有慧。’[从水]浮出,其信于彼不减不增而住立。其惭于彼……乃至……其愧于彼……其精进于彼……其慧于彼不减不增而住立。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从水]浮出而住立。诸比丘!如何为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而观察省察耶?
  六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谓:‘善哉!于诸善法有信。善哉!……有惭。善哉!……有愧。善哉!……有精进。善哉!于诸善法有慧。’[从水]浮出,彼尽三结而为预流者、不退堕者、决定者、趣向菩提者。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而观察省察。诸比丘!如何为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而前进耶?
  七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谓:‘善哉!于诸善法有信。善哉!……有惭。善哉!……有愧。善哉!……有精进。善哉!于诸善法有慧。’[从水]浮出,彼尽三结,灭贪、瞋、痴为一来者,一次来此世而尽苦边。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从水]出已而前进。诸比丘!如何为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而达浅滩耶?
  八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谓:‘善哉!于诸善法有信。善哉!……有惭。善哉!……有愧。善哉!……有精进。善哉!于诸善法有慧。’[从水]浮出,彼尽五顺下分结而为化生,于彼处般涅槃,自其世为不退转者。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而达浅滩。诸比丘!如何为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度达彼岸,为住立于陆上之婆罗门耶?
  九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谓:‘善哉!于诸善法有信。善哉!……有惭。善哉!……有愧。善哉!……有精进。善哉!于诸善法有慧。’[从水]浮出,彼尽诸漏,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了知、证、具足已而住。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度达彼岸,为住立于陆上之婆罗门。
  诸比丘!譬如是等七种水中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间。”
  十六
  一
  “诸比丘!此等七种补特伽罗,是应请、极应请、应施、应合掌、世间之无上福田。以何为七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于一切行观察无常,考想无常,知觉无常,常恒不绝,以心胜解,依慧检察而住。彼尽诸漏,……乃至……作证,具足已而住。
  三
  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于一切行观察无常,考想无常,知觉无常,常恒不绝,以心胜解,依慧检察而住。彼漏长尽时即命长尽时,非前非后。诸比丘!此为第二种补特伽罗,是应请……乃至……世间之无上福田。
  四
  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于一切行观察无常,考想无常,知觉无常,常恒不绝,以心胜解,依慧检察而住。彼尽五顺下分结,而有中间般涅槃……乃至……有损害般涅槃……有无行般涅槃……有有行般涅槃……为上流,趣向色究竟者。诸比丘!此为第七种补特伽罗,是应请、极应请、应施、应合掌、世间之无上福田。
  诸比丘!此等七种补特伽罗,是应请、极应请、应施、应合掌、世间之无上福田。”
  十七
  一
  “诸比丘!此等七种补特伽罗,是应请……乃至……世间之无上福田。以何为七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于一切行观察苦而住,……乃至……于一切法观察无我而住,……于涅槃观察乐,考想于乐,知觉于乐,常恒不绝,以心胜解,依慧检察而住。彼尽诸漏,……乃至……作证,具足已而住。诸比丘!此为第一种补特伽罗,是应请……乃至……世间之无上福田。
  三
  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于涅槃不绝观察于乐,考想于乐,知觉于乐,常恒不绝,以心胜解,依慧检察而住。彼漏长尽时即命长尽时,非前非后。诸比丘!是为第二种补特伽罗,是应请……乃至……世间之无上福田。
  四
  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于涅槃观察乐,考想于乐,知觉于乐,常恒不绝,以心胜解,依慧检察而住。彼尽五顺下分结,而有中间般涅槃……乃至……有损害般涅槃……有无行般涅槃……有有行般涅槃,为上流,趣向色究竟。诸比丘!此为第七种补特伽罗,是应请……乃至……世间之无上福田。
  诸比丘!此等七补特伽罗,是应请……乃至……世间之无上福田。”
  十八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七种无十事。以何为七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受学有强欲,又,未来于受学不舍爱乐;于法察忍有强欲,又,未来于法察忍不舍爱乐;于欲调伏有强欲,又,未来于欲调伏不舍爱乐;于宴默有强欲,又,未来于宴默不舍爱乐;于发勤精进有强欲,又,未来于发勤精进不舍爱乐;于念慧有强欲,又,未来于念慧不舍爱乐;于见决择有强欲,又,未来于见决择不舍爱乐。
  诸比丘!此等是七种无十之事。”
  摄句:
      二之随眠、族、补特伽罗、水之譬喻
      作无常、苦、无我、涅槃与无十事
  第三 跋耆品
  十九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毗舍离之萨兰达制多(塔)。尔时,诸多之离车人诣世尊之住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对坐于一面之彼等离车人作如是言:“离车人!我示汝等七不衰法,谛听!善思作意!我当说。”彼等离车人应诺世尊:“唯然。大德!”世尊如是言:
  二
  “离车人!何等为七不衰法耶?离车人!跋耆人再三聚集,多次聚集;离车人!跋耆人期待繁荣,非衰灭。离车人!跋耆人和合而集,和合而立,跋耆人和合而尽其所作;离车人!跋耆人期待繁荣,非衰减。离车人!跋耆人不施设未施设者,不断已施设者,仅就前所施设跋耆之法,而尽其所行;离车人!跋耆人期待繁荣,非衰灭。离车人!跋耆之任何人,对跋耆之老人皆恭敬、尊重、尊敬、予供养,又尽其所思,闻彼等之言;离车人!跋耆人期待繁荣,非衰减。离车人!跋耆之任何人,不强将良家妇女与良家童女带离,亦不以暴力抑留;离车人!跋耆人期待繁荣,非衰灭。离车人!跋耆人对于凡跋耆之塔庙,不论是境内,或是境外皆予恭敬、尊重、尊敬、供养;又,对彼等以前所给予者,给予如法之供物,不尽其损灭;离车人!跋耆人期待繁荣,非衰灭。离车人!跋耆人对于诸阿罗汉,不论是未来之诸阿罗汉欲来领土内,或是已来之诸阿罗汉于领土内安乐而住,皆尽其完备如法庇护;离车人!跋耆人期待繁荣,非衰减。离车人!此等七不衰法,跋耆人现在[所有];又,跋耆人对此等七不衰法遵从;离车人!跋耆人期待繁荣,非衰灭。”
  二十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王舍城之耆阇崛山。尔时,摩揭陀王韦提希子阿阇世欲袭击跋耆人。彼如斯言:“彼等如是大威德力,有如是大神力,我可击破彼等跋耆人,当灭亡跋耆人,可令跋耆人至于不幸之灭亡。”其时,摩揭陀王韦提希子阿阇世向摩揭陀之大臣禹舍婆罗门言:“来!汝婆罗门!当诣世尊之处。至已,作如是言问:‘顶礼世尊[两]足,为少病少恼、健康、强壮、安乐而住耶?大德!摩揭陀王韦提希子阿阇世奉问:“顶礼世尊[两]足,为少病少恼、健康、强壮、安乐而住耶?”’而且,又如是言:‘大德!摩揭陀王韦提希子阿阇世欲袭击跋耆人,彼如斯言:“彼等如是大威德力,有如是大神力,我可击破彼等跋耆人,当灭亡跋耆人,可令跋耆人至于不幸之灭亡。”’世尊所说示,完全如实摄受而告我,诸如来决不语不实。”
  “尊王!唯然。”摩揭陀大臣禹舍婆罗门,答摩揭陀王韦提希子阿阇世,诣世尊之处。至已,与世尊互相庆慰,交谈欢喜感铭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摩揭陀大臣禹舍婆罗门向世尊如斯言:“尊者瞿昙!摩揭陀王韦提希子阿阇世奉问:‘顶礼尊者瞿昙两足,为少病少恼、健康、强壮、安乐而住耶?’又如斯言:‘尊者瞿昙!摩揭陀王韦提希子阿阇世欲袭击跋耆人,彼如斯言:“彼等如是大威德力,有如是大神力,我可击破彼等跋耆人,当灭亡跋耆人,可令跋耆人至于不幸之灭亡。”’”
  二
  尔时,复次,具寿阿难于世尊之后,扇风世尊而立。时,世尊对具寿阿难而言:
  “如何,阿难!汝闻耶:跋耆人再三聚集,有多次聚集?”“大德!我已闻,跋耆人再三聚集,有多次聚集。”“阿难!跋耆人再三聚集,多次聚集;阿难!跋耆人期待繁荣,非衰减。如何,阿难!汝闻耶;跋耆人和合而集,和合而立,和合而作跋耆之所作?”“大德!我已闻,跋耆人和合而集,和合而立,和合而作跋耆之所作。”“阿难!跋耆人和合而集,和合而立,和合而尽其跋耆之所作;阿难!跋耆人期待繁荣,非衰灭。如何,阿难!汝闻耶:跋耆人不施设未施设者,不断已施设者,就前所施设跋耆之法如实而行?”“大德!我已闻。跋耆人不施设未施设者,不断已施设者,就前所施设之法如实而行。”“阿难!跋耆人不施设未施设者,不断已施设者,就前所施设跋耆之法如实尽其所行;阿难!跋耆人期待繁荣,非衰减。如何,阿难!汝闻耶:跋耆人之任何人对跋耆之老人皆恭敬、尊重、尊敬、供养;又,思惟当闻彼等之言?”“大德!我已闻。跋耆之任何人对跋耆之老人皆恭敬、尊重、尊敬、供养;又思惟当闻彼等之言。”“阿难!跋耆之任何人对跋耆之老人皆恭敬、尊重、尊敬、供养;又,尽其所思当闻彼等之言;阿难!跋耆人期待繁荣,非衰灭。如何,阿难!汝闻耶:跋耆之任何人不强将良家妇女与良家童女带离,亦不以暴力抑留?”“大德!我已闻。跋耆之任何人不强将良家妇女与良家童女带离,亦不以暴力抑留。”“阿难!跋耆之任何人不强将良家妇女与良家童女带离,亦不以暴力抑留;阿难!跋耆人期待繁荣,非衰灭。如何,阿难!汝闻耶:跋耆人对于凡跋耆之塔庙,不论于境内或境外皆恭敬、尊重、尊敬、供养;又,对彼等以前所给予者,所给予如法之供物皆不损减?”“大德!我已闻。跋耆人对于凡跋耆之跋耆制多,不论于内部,或外部皆恭敬、尊重、尊敬、供养;又,对彼等以前所给予者,给予如法之供物皆不损减。”“阿难!跋耆人对于凡跋耆之塔庙,不论于境内或境外皆恭敬、尊重、尊敬、供养;又,对彼等以前所给予者,给予如法之供物皆不损减;阿难!跋耆人期待繁荣,非衰灭。如何,阿难!汝闻耶:跋耆人对于诸阿罗汉,不管于未来之诸阿罗汉欲来领土内,或已来之诸阿罗汉于领土内安乐而住,皆尽其完备如法庇护?”“大德!我已闻。跋耆人对诸阿罗汉,不论于未来之诸阿罗汉欲来领土内,或已来之诸阿罗汉于领土内安乐而住,皆尽其完备如法庇护。”“又,阿难!跋耆人对诸阿罗汉,不论于未来之诸阿罗汉欲来领土内,或已来之诸阿罗汉于领土内安乐而住,皆尽其完备如法庇护;跋耆人期待繁荣,非衰灭。”
  三
  时,世尊对摩揭陀之大臣禹舍婆罗门曰:
  “婆罗门!我一时住毗舍离之萨兰达制多(塔)。于是,我对跋耆人说此等七不衰法。又,婆罗门!此等七不衰法乃现在于跋耆人;又,只要跋耆人乃尽其遵从此等七不衰法。婆罗门!跋耆人期待繁荣,非衰减。”
  四
  如是闻已,摩揭陀之大臣禹舍婆罗门白世尊言:
  “尊者瞿昙!只有成就任何一不衰法之跋耆人皆期待繁荣,非衰灭,况于[具足]七不衰法耶?尊者瞿昙!确实,于摩揭陀王韦提希子阿阇世,不能破跋耆。又,除[自]破者外,战者无法成功。如今,尊者瞿昙!我等将行,我等多事务,为多所作。”“婆罗门!如汝所思惟,今是其时。”时,摩揭陀之大臣禹舍婆罗门欢喜世尊之所说,随喜从座起而去。
  二十一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王舍城之耆阇崛山。于其处,世尊对诸比丘曰:“诸比丘!我教示七不衰法,谛听,善思作意,我当说。”彼等诸比丘应诺世尊言:“唯然,大德!”世尊曰:
  二
  “诸比丘!如何为七不衰法耶?诸比丘!诸比丘再三聚集,多次聚集;诸比丘!诸比丘期待繁荣,非衰灭。诸比丘!诸比丘和合而集,和合而立,和合而尽其僧伽之所作;诸比丘!诸比丘期待繁荣,非衰灭。诸比丘!又,不施设未施设者,不断已施设者,就所施设之学处,而尽其所行;诸比丘!诸比丘期待繁荣,非衰灭。诸比丘!任何比丘对于长老、久出家者、僧伽之长老、僧伽领导之比丘皆恭敬、尊重、尊敬、供养;又,尽其所思当闻彼等之言;诸比丘!诸比丘期待繁荣,非衰灭。诸比丘!诸比丘若生起引生后有之渴爱,不被其所支配;诸比丘!诸比丘期待繁荣,非衰减。诸比丘!诸比丘于阿兰若之床座,不贪着顾念;诸比丘!诸比丘期待繁荣,非衰灭。诸比丘!诸比丘对于未来之美好同梵行者欲来,或于已来之美好同梵行者欲安乐而住,其尽顾念;诸比丘!诸比丘期待繁荣,非衰减。
  诸比丘!是等之七不衰法,存立于诸比丘;又,诸比丘尽其遵从是等之七不衰法;诸比丘!诸比丘期待繁荣,非衰减。”
  二十二
  一
  “诸比丘!我当示七不衰法于汝等……乃至……
  二
  诸比丘!如何为七不衰法耶?诸比丘!诸比丘不以世俗事为喜,不以世俗事为快,不以世俗之快尽其所贪;诸比丘!诸比丘期待繁荣,非衰灭。诸比丘!诸比丘不以谈话尽其所好……不以睡眠尽其所好……不以杂众尽其所好……无恶意,不以恶意尽其征服。……无恶友,无恶同僚,不尽其恶交际……仅证得殊胜,不半途而舍。诸比丘!诸比丘期待繁荣,非衰灭。
  诸比丘!是等之七不衰法,乃现于诸比丘;又,诸比丘尽其遵从是等之七不衰法。诸比丘!诸比丘期待繁荣,非衰灭。”
  二十三
  一
  “诸比丘!我当示七不衰法于汝等……乃至……
  二
  诸比丘!何等为七不衰法耶?诸比丘!诸比丘尽其有信;诸比丘!诸比丘之期待繁荣,非衰灭。诸比丘!诸比丘尽其有惭……尽其有愧……尽其多闻……尽其发勤精进……尽其具念……尽其具慧;诸比丘!诸比丘期待繁荣,非衰灭。
  诸比丘!此等之七不衰法,乃现于诸比丘;又,诸比丘尽其遵从此等之七不衰法。诸比丘!诸比丘期待繁荣,非衰灭。”
  二十四
  一
  “诸比丘!我当示七不衰法于汝等……乃至……
  二
  诸比丘!何等为七不衰法耶?诸比丘!诸比丘尽其修习念觉支;诸比丘!诸比丘期待繁荣,非衰灭。诸比丘!诸比丘尽其修习择法觉支……尽其修习精进觉支……尽其修习喜觉支……尽其修习轻安觉支……尽其修习定觉支……尽其修习舍觉支;诸比丘!诸比丘期待繁荣,非衰灭。
  诸比丘!此等之七不衰法,乃现于诸比丘;又,诸比丘尽其遵从此等之七不衰法;诸比丘!诸比丘期待繁荣,非衰减。”
  二十五
  一
  “诸比丘!我当示七不衰法于汝等……乃至……
  二
  诸比丘!如何为七不衰法?诸比丘!诸比丘尽其修习无常想;诸比丘!诸比丘期待繁荣,非衰减。诸比丘!诸比丘尽其修习无我想……尽其修习不净想……尽其修习过患想……尽其修习断想……尽其修习离贪想……尽其修习灭想;诸比丘!诸比丘期待繁荣,非衰灭。
  诸比丘!此等之七不衰法,乃现于诸比丘;又,诸比丘尽其遵从此等之七不衰法;诸比丘!诸比丘期待繁荣,非衰灭。”
  二十六
  一
  “诸比丘!此等之七法,将导有学比丘之衰灭。以何为七耶?
  二
  即:好世俗事,好言说,好睡眠,好杂众,不守护诸根门,食不知量,又,于僧伽有僧伽作务时,有学之比丘不如是思惟:‘于僧伽实则有出家既久之诸上座、长老,彼等当务其职责’,而自行其事。
  诸比丘!此等之七法,将导有学比丘之衰灭。
  三
  诸比丘!此等之七法,将导有学比丘之不衰灭。以何为七耶?
  四
  即:不好世俗事,不好言说,不好睡眠,不好杂众,守护诸根门,食知量,又,于僧伽有僧伽作务时,有学之比丘如是思惟:‘于僧伽实则有出家既久之诸上座、长老,彼等当务其职责’,不自行其事。
  诸比丘!此等之七法,将导有学比丘之不衰灭。”
  二十七
  一
  “诸比丘!此等之七法,将导优婆塞之衰灭。以何为七耶?
  二
  即:止见比丘,怠闻正法,不学增上戒,于长老及新比丘多不欢喜,有难诘心求法之缺点,追求供养教(佛之教)外者,而且以彼为先。
  诸比丘!此等之七法,将导优婆塞之衰灭。
  三
  诸比丘!此等之七法,将导优婆塞之不衰减。以何为七耶?
  四
  即:不止见比丘,不怠闻正法,修学增上戒,于长老或新比丘多欢喜,无难诘心、不求法之缺点,不求供养教(佛之教)外者,而且不以彼为先。
  诸比丘!此等之七法,将导优婆塞之不衰减。”
       优婆塞止见     于自修习人
       又止闻圣法     不学增上戒
       于诸比丘中     则越发无信
       难诘心求法     乃欲想听闻
       又追求供养     [佛之教]外者
       而且优婆塞     故以彼为先
       所示此等者     于七衰灭法
       行之优婆塞     令衰灭正法
       优婆塞不止     自见修习人
       不止闻圣法     修学增上戒
       于诸比丘中     彼越发增信
       无诘心求法     乃欲想听闻
       不追求供养     [佛之教]外者
       因此优婆塞     不以彼为先
       所示之此等     于七不衰法
       行之优婆塞     不衰灭正法
  二十八~三十
  一
  “诸比丘!是等为优婆塞之七种不幸……诸比丘!此等为优婆塞之七种幸……诸比丘!是等为优婆塞之七种破坏……诸比丘!此等为优婆塞之七种生起。以何为七耶?
  二
  即:不止见比丘,不怠闻正法,修学增上戒,于长老及新比丘中多欢喜,无难诘心、不求法之缺点,不求供养教(佛之教)外者,而且不以彼为先。
  诸比丘!是等七者,为优婆塞之生起。”
       优婆塞止见     于自修习人
       又止闻圣法     不学增上戒
       于诸比丘中     则越发无信
       难诘心求法     乃欲想听闻
       又追求供养     [佛之教]外者
       而且优婆塞     故以彼为先
       所示此等者     于七衰中法
       行之优婆塞     令衰减正法
       优婆塞不止     自见修习人
       不止闻圣法     修学增上戒
       于诸比丘之中     彼越发增信
       无诘心求法     乃欲想听闻
       不追求供养     [佛之教]外者
       因此优婆塞     不以彼为先
       所示之此等     于七不衰法
       行之优婆塞     不衰灭正法
  摄句:
      萨兰达、禹舍、比丘、世俗事、信
      觉想、有学、衰不衰、不幸、破坏
  第四 天品
  三十一
  一
  时,有天人于后夜以绝妙之容色,遍照祇多林已,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彼天白世尊言:“大德!此等七法,将导比丘之不衰退。以何为七耶?即:尊敬师、尊敬法、尊敬僧伽、尊敬学、尊敬三摩地、尊敬不放逸、尊敬承迎。大德!此等七法,将导比丘之不衰退。”彼天如斯言已,大师赞可。其时,彼天思:“大师赞可我。”乃问讯世尊,右绕而消失。
  二
  尔时,世尊于其夜过后,向诸比丘曰:
  “诸比丘!于此夜,有天人于后夜以绝妙之容色,遍照祇多林已,来诣我所。至已,问讯于我,立于一面。诸比丘!立于一面之彼天对我如斯言:‘大德!此等七法将导比丘不衰退。以何为七耶?即:尊敬师、尊敬法、尊敬僧伽、尊敬学、尊敬三摩地、尊敬不放逸、尊敬承迎。大德!此等七法,将导比丘之不衰退。’诸比丘!彼天如斯言,如斯言已,乃问讯我,右绕随而消失。”
       尊敬师与法     深尊敬僧伽
       尊敬三摩地     热心尊敬学
       尊敬不放逸     尊敬于承迎
       比丘近涅槃     则为无衰退
  三十二
  一
  “诸比丘!于此夜,有天人于后夜以绝妙之容色,遍照祇多林已,来诣我所,至已,问讯于我,立于一面。诸比丘!立于一面之彼天,对我作如斯言:‘大德!此等七法,将导比丘不衰退。以何为七耶?即:尊敬师、尊敬法、尊敬僧伽、尊敬学、尊敬三摩地、尊敬惭、尊敬愧。大德!此等七法,将导比丘不衰退。’诸比丘!彼天如斯而言,如斯言已,乃问讯我,右绕随而消失。”
       尊敬师与法     深尊敬僧伽
       尊敬三摩地     热心尊敬学
       具足惭与愧     从顺尊敬者
       比丘近涅槃     则为无衰退
  三十三
  一
  “诸比丘!于此夜,有天人……乃至……对我如斯言:‘大德!此等七法,将导比丘不衰退。以何为七耶?即:尊敬师、尊敬法、尊敬僧伽、尊敬学、尊敬三摩地、善言、善友。大德!此等七法,将导比丘之不衰退。’诸比丘!彼天如斯言,如斯言已,乃问讯我,右绕随而消失。”
       尊敬师与法     深尊敬僧伽
       尊敬三摩地     热心尊敬学
       善友与善言     从顺尊敬者
       比丘近涅槃     则为无衰退
  三十四
  一
  “诸比丘!于此夜,有天人……乃至……对我如斯言:‘大德!此等七法,将导比丘之不衰退。以何为七耶?即:尊敬师、尊敬法、尊敬僧伽、尊敬学、尊敬三摩地、善言、善友。大德!此等七法,将导比丘之不衰退。’诸比丘!彼天如斯言,如斯言已,乃问讯我,右绕随而消失。”
  二
  如是而闻,具寿舍利弗向世尊作如斯言:
  三
  “大德!我依世尊所略说,方能如是广知此义。大德!世有比丘自尊敬师;又,赞叹、尊敬师,而且劝导凡不尊敬师之其他诸比丘要尊敬师;又,对于凡尊敬师之诸比丘作真实适时之赞叹;又,自尊敬法……乃至……尊敬僧伽……尊敬学……尊敬三摩地……善言……善友;又,为善友之赞叹者,而且劝导凡非善友之其他诸比丘令为善友;又,对于凡善友之其他诸比丘作真实适时之赞叹。大德!我依世尊所略说,方能如是广知此义。”
  四
  “善哉,善哉!舍利弗!善哉,舍利弗!汝依我所略说,能如是广知此义。舍利弗!世间有比丘自尊敬师;又,赞叹、尊敬师,而且劝导凡不尊敬师之其他诸比丘尊敬师;又,对于凡尊敬师之诸比丘作真实适时之赞叹;又,自尊敬法……乃至……尊敬僧伽……尊敬学……尊敬三摩地……善言……善友;又,为善友之赞叹者,而且劝导凡非善友之其他诸比丘令为善友;又,对于凡为善友之其他诸比丘作真实适时之赞叹。舍利弗!依我所略说,此义应可如是广见。”
  三十五
  一
  “诸比丘!成就七支之比丘,可作道友交际。以何为七耶?
  二
  即:难与而与,难作而作,难忍而忍,告白秘密于彼,守护彼之秘密,于不幸而不舍,即使[财]尽皆不轻蔑。
  诸比丘!成就是等七支之比丘,可作道友交往。”
       友难与而与     又难作而作
       又对彼难忍     亦忍受恶言
       告白彼秘密     守彼之秘密
       于不幸不舍     财尽不轻蔑
       此有是等理     凡补特伽罗
       彼友情为友     如斯可交往
  三十六
  一
  “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虽被拒绝亦应作道友应待、交往、尊敬。
  二
  即:为可爱、可意、尊重而有教养、有德、为语柔软、作甚深之谈者;又,不引入不合理之事。
  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虽被拒绝亦应交为友,应尊敬。”
       可爱尊重教养     有德与语柔软
       作甚深之谈话     不引不合理事
       此有是等之理     一切补特伽罗
       彼如是而为友     哀愍义利之欲
       即使蒙受损失     应以友情交际
  三十七
  一
  “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不久而自知四无碍解,证已具足而住。以何为七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实知此心不动;于内有昏沉心,如实知于内有昏沉心;于外有散心,如实知于外有散心;彼知受生,知住,知灭;知想生,知住,知灭;知寻生,知住,知灭;而且,彼于适不适、劣胜、黑白相杂之诸法,依慧而善摄取,善作意,善思惟,善知得。
  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不久而自知四无碍解,证已具足而住。
  三
  诸比丘!成就七法之舍利弗,自知四无碍解,证已具足而住。以何为七耶?
  四
  诸比丘!于舍利弗如实知此心不动;于内有昏沉心,我如实知于内有昏沉心;于外有散心,我如实知于外有散心;彼知受生,知[受]住,知[受]灭;知想生,知[想]住,知[想]灭;知寻生,知[寻]住,知[寻]灭;而且彼于适不适、劣胜、黑白相杂之诸法,依慧而善摄取,善作意,善思惟,善知得。
  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舍利弗,自知四无碍解,证已具足而住。”
  三十八
  一
  “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心欲则如意而转,而比丘心不欲则如实不转。以何为七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善巧三摩地,善巧得三摩地,善巧住三摩地,善巧出三摩地,善巧三摩地之喜悦,善巧三摩地之境,善巧三摩地之引发。
  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心欲则如意而转,而比丘心不欲则如实不转。
  三
  诸比丘!成就七法之舍利弗,心欲则如意而转,而舍利弗心不欲则如实不转。以何为七耶?
  四
  诸比丘!此舍利弗是善巧三摩地,善巧得三摩地,善巧住三摩地,善巧出三摩地,善巧三摩地之喜悦,善巧三摩地之境,善巧三摩地之引发者。
  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舍利弗,心欲则如意而转,而心不欲则如实不转。”
  三十九
  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具寿舍利弗于日前时分,着内衣,取钵披衣,为[乞]食而入舍卫[城]。其时,具寿舍利弗如是思惟:“至舍卫[城]乞食过早,因此我应往外道普行者之园。”其时,具寿舍利弗乃往外道普行者之园,至已,与彼等外道普行者,相互庆慰,欢喜感铭,交谈已,坐于一面。
  二
  而于其时,彼等共坐,共聚集之外道普行者,由此乃起谈话:“任何之具寿满十二年之间,若行清净之梵行,实则可称之为无十之比丘。”其时,具寿舍利弗不喜亦不咎彼等外道普行者之所言。不喜不咎则从座而起,谓至世尊之处,当可了知彼等所言之义。
  三
  尔时,具寿舍利弗于舍卫[城]乞食已,从乞食而归,食后,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如是白世尊言:“大德!于此,我于日前时分,着内衣,取钵披衣,为乞食而入舍卫[城]。大德!此时我如是思惟:‘至舍卫[城]乞食过早,因此,我应往外道普行者园。’大德!尔时,我往外道普行者园,至已,与彼等外道普行者,相互庆慰,欢喜感铭,交谈已,坐于一面。大德!尔时,彼等共坐,共聚集之外道普行者,由此乃起谈话:‘任何之具寿满十二年间,若行清净之梵行,实则可称之为无十之比丘。’大德!尔时,我不喜亦不咎彼等外道普行者之所言,不喜不咎则从座而起离去,谓至世尊之处,当可了知此所义。大德!于此法律,单依年之算数,得认为无十之比丘耶?”“舍利弗!于此法律,单依年之算数,不能认作无十之比丘。舍利弗!我自了知此等七种无十之事,证已而宣说。以何为七耶?
  四
  舍利弗!世间有比丘,于学有强欲,又,未来于学不舍爱乐;于法察忍而有强欲,又,未来于法察忍而不舍爱乐;于欲调伏而有强欲,又,未来于欲调伏而不舍爱乐;于宴默有强欲,又,未来于宴默不舍爱乐;于发勤精进而有强欲,又,未来于发勤精进不舍爱乐;于念慧有强欲,又,未来于念慧不舍爱乐;于见决择有强欲,又,未来于见决择不舍爱乐。
  舍利弗!我自了知此等七种无十之事,证已而宣说。
  五
  舍利弗!成就此等七种无十事之比丘,既已满十二年间,若行清净之梵行,则可称之为无十比丘。既已满二十四年间,若行清净之梵行,则可称之为无十比丘。既已满三十六年间,若行清净之梵行,则可称之为无十比丘。既已满四十八年间,若行清净之梵行,则可称之为无十比丘。”
  四十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憍赏弥之瞿私多园。尔时,具寿阿难于日前时分,着内衣,取钵披衣,为乞食而入憍赏弥。尔时,具寿阿难如是思惟:“至憍赏弥乞食过早,因此,我应往外道普行者园。”尔时,具寿阿难往外道普行者园。至已,与彼等外道普行者,相互庆慰,欢喜感铭,交谈已,坐于一面。
  二
  而于其时,彼等共坐、共聚集之外道普行者,由此乃起谈话:“任何之具寿满十二年间,若行清净之梵行,实则可称之为无十比丘。”其时,具寿阿难不喜亦不咎彼等外道普行者之所言。不喜不咎乃从座而起,谓至世尊之处,当可了知此所言之义。
  三
  尔时,具寿阿难于憍赏弥乞食已,从乞食而归,食后,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如是白世尊言:“大德!于此,我于日前时分,着内衣,取钵披衣,为乞食入舍卫[城]。大德!此时,我如是思惟:‘至憍赏弥乞食过早,因此,我应往外道普行者园。’大德!尔时,我往外道普行者园,至已,与彼等外道普行者,相互庆慰,欢喜感铭,交谈已,坐于一面。大德!尔时,彼等共坐、共聚集之外道普行者,由此乃起谈话:‘任何之具寿满十二年间,若行清净之梵行,实则可称之为无十比丘。’大德!尔时,我不喜亦不咎于彼等外道普行者之所言。不喜不咎乃从座而起,谓至世尊之处,当可了知此所言之义。大德!于此之法律,单依年之算数,得认作无十比丘耶?”“阿难!于此法律,单依年算数,不能认作无十比丘。阿难!我自了知此等七种无十之事,证已而宣说。以何为七耶?
  四
  阿难!世间有比丘有信、有惭、有愧、多闻、发动精进、具念、具慧。阿难!我自了知此等七种无十之事,证已而宣说。
  五
  阿难!成就此等七种无十之事比丘,既已满十二年间,若行清净之梵行,则可称为无十比丘。既已满二十四年间,若行清净之梵行,则可称为无十比丘。既已满三十六年间,若行清净之梵行,则可称为无十比丘。既已满四十八年间,若行清净之梵行,则可称为无十比丘。”
  摄句:
      不放逸、有惭、二之善言、二友
      二之无碍解、二意、二无过失
  第五 大供牺品
  四十一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七识住。以何为七耶?
  二
  诸比丘!有有情是身异、想异。譬如人、一分天、一分恶趣,是第一之识住。
  三
  诸比丘!有有情是身异、想异。譬如梵众天初起,是第二之识住。
  四
  诸比丘!有有情是身一、想异。譬如极光净天,是第三之识住。
  五
  诸比丘!有有情是身一、想一。譬如遍净天,是第四之识住。
  六
  诸比丘!有有情是超越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入无边空之空无边处,是第五之识住。
  七
  诸比丘!有有情超越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之识无边处,是第六之识住。
  八
  诸比丘!有有情超越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之无所有处,是第七之识住。
  诸比丘!此等为七识住。”
  四十二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七定之资粮。以何为七耶?
  二
  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诸比丘!依此等七支,而培养心一境性,诸比丘!称为有依或有资粮之圣正定。”
  四十三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七火。以何为七耶?
  二
  即:贪火、瞋火、痴火、应请火、长者火、应施火、薪火。
  诸比丘!此等为七火。”
  四十四
  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优竭提舍利婆罗门为大祭祀而献供,五百之牡牛为牺牲而祭祀,五百牡犊为牺牲而祭祀,五百牝犊为牺牲而祭祀,五百之牡羊为牺牲而祭祀,五百之牡山羊为牺牲而祭祀。尔时,优竭提舍利婆罗门诣世尊之处,至已,与世尊相互庆慰,欢喜感铭,交谈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优竭提舍利婆罗门,白世尊言:“尊者瞿昙!我闻:点火者、建柱者,可得大果,是可大加称赞。”“婆罗门!我亦闻:点火者、建柱者,可得大果,是可大加称赞。”再者,……三度,优竭提舍利婆罗门白世尊言:“尊者瞿昙!我亦闻:点火者、建柱者,可得大果,是可大加称赞。”“婆罗门!我亦闻:点火者、建柱者,可得大果,是可大加称赞。”“尊者瞿昙!实则尊者瞿昙与我等即完全一致。”
  二
  如是闻之具寿阿难,对优竭提舍利婆罗门如是言:“婆罗门!向诸如来非应如是问:‘尊者瞿昙!我闻:点火者、建柱者,可得大果,是可大加称赞。’婆罗门!诸如来实可如是问:‘大德!我欲点火,欲建柱,大德世尊!请教示我。大德世尊!请教示我,即长时为我之义利安乐。’”
  三
  尔时,优竭提舍利婆罗门白世尊言:“尊者瞿昙!我欲点火,欲建柱,尊者瞿昙!请教示我。尊者瞿昙!请教示我,即长时为我之义利安乐。”“婆罗门!令点火,令建柱,且于祭祀之前,为不善而生苦,则为苦异熟而建立三刀。以何为三耶?
  四
  即:身刀、语刀、意刀。婆罗门!于祭祀之前,令点火,令建柱,如是心起:为祭祀而杀此等牡牛,为祭祀而杀此等牡犊,为祭祀而杀此等牝犊,为祭祀而杀此等牡羊,为祭祀而杀此等牡山羊。彼谓:我作功德,非作不功德;我作善,非作不善;我求善趣之道,非求恶趣之道。婆罗门!于祭祀之前,令点火、建柱,此为第一之不善而生苦,则建立为苦异熟之意刀。
  五
  复次,婆罗门!于祭祀之前,令点火、建柱,且如是语:为祭祀而杀此等牡牛,为祭祀而杀此等牡犊,为祭祀而杀此等牝犊,为祭祀而杀此等牡羊,为祭祀而杀此等牡山羊。彼谓:我作功德,非作不功德;我作善,非作不善;我求善趣之道,非求恶趣之道。婆罗门!于祭祀之前,令点火、建柱,此为第二之不善而生苦,则建立为苦异熟之语刀。
  六
  复次,婆罗门!于祭祀之前,令点火、建柱,自己由始,为祭祀而杀此等牡牛;自己由始,为祭祀而杀牡犊;自己由始,为祭祀而杀牝犊;自己由始,为祭祀而杀牡羊;自己由始,为祭祀而杀牡山羊。彼谓:我作功德,非作不功德;我作善,非作不善;我求善趣之道,非求恶趣之道。婆罗门!于祭祀之前,令点火、建柱,此为第三之不善而生苦,则建立为苦异熟之身刀。
  婆罗门!于祭祀之前,令点火、建柱,为此等不善而生苦,则建立以苦为异熟之三刀。
  七
  婆罗门!此等之三火应断、应避、不可用。以何等为三耶?
  八
  即:贪火、瞋火、痴火。婆罗门!何故此之贪火应断、应避、不可用耶?
  九
  婆罗门!因贪而爱染、被克服、心把捉者,以身行恶行,以语行恶行,以意行恶行。彼以身行恶行已,以语行恶行已,以意行恶行已,身坏死后,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婆罗门!是故此之贪火应断、应避、不可用。又,婆罗门!何故此之瞋火应断、应避、不可用耶?
  一〇
  婆罗门!因瞋而有怒、被克服、心把捉者,以身行恶行,以语行恶行,以意行恶行。彼以身行恶行已,以语行恶行已,以意行恶行已,身坏死后,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婆罗门!是故此之瞋火应断、应避、不可用。又,婆罗门!何故此之痴火应断、应避、不可用耶?
  一一
  婆罗门!因痴为愚痴、被克服、心把捉者,以身行恶行,以语行恶行,以意行恶行。彼以身行恶行已,以语行恶行已,以意行恶行已,身坏死后,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婆罗门!是故此之痴火应断、应避、不可用。
  婆罗门!此等之三火应断、应避、不可用。
  一二
  婆罗门!此等之三火,尊敬已、尊重已、恭敬已、供养已,容易预告其幸福。以何为三耶?
  一三
  即应请火、长者火、应施火。婆罗门!以何为应请火耶?
  一四
  婆罗门!此处有人有母或父,婆罗门!是称为应请火。何以故耶?
  婆罗门!从彼等而请。是故,此应请火尊敬已、尊重已、恭敬已、供养已,容易预告其幸福。又,婆罗门!以何为长者火耶?
  一五
  婆罗门!此处有人有儿子,或妻子,或奴仆,或遣使,或雇工,婆罗门!此称为长者火。是故,此长者火尊敬已,尊重已、恭敬已、供养已,容易预告其幸福。又,婆罗门!何者为应施火耶?
  一六
  婆罗门!此处凡沙门、婆罗门远离憍放逸,于忍辱、柔和而坚固,独自调御,独自寂静,独自般涅槃,婆罗门!此称为应施火。是故,此应施火尊敬已、尊重已、恭敬已、供养已,容易预告其幸福。
  婆罗门!此等之三火,尊敬已、尊重已、恭敬已、供养已,容易预告其幸福。
  又,婆罗门!此之薪火,常令燃烧,常令惜护,常令消灭,常令投置。”
  一七
  如是闻之优竭提舍利婆罗门,白世尊言:“尊者瞿昙!是明白。尊者瞿昙!是明白。尊者瞿昙从今以后,我存念尽形寿归依而为优婆塞。尊者瞿昙!此时我欲放五百之牡牛与命,放五百之牡犊与命,放五百之牝犊与命,放五百之牡羊与命,放五百之牡山羊与命,食青草,饮冷水,冷风吹与彼等。”
  四十五
  一
  “诸比丘!此等之七想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以何为七耶?
  二
  即:不净想、死想、食不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
  诸比丘!此等七想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
  四十六
  一
  “诸比丘!此等之七想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以何为七耶?
  二
  即:不净想、死想、食不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
  三
  诸比丘!不净想之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又,如是言者,此乃基于何者而言耶?
  四
  诸比丘!充满不净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行淫欲而不着,厌离转出而不进,持续舍或排拒。诸比丘!譬如投入火中之鸡翼或腱片而不着,厌离转出而不进。诸比丘!如是,充满不净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行淫欲而不着,厌离转出而不进,持续舍或排拒。诸比丘!若充满不净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行淫欲而贪着,不厌离而持续,则诸比丘!比丘应如是知:我非修习不净想,我于以前或尔后无区别,我不得证修习果。如是,方生正智。诸比丘!又,若充满不净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于行淫欲而不着,厌离转出而不进,持续舍或排拒,诸比丘!比丘应如是知:我有修习不净想,我于以前或尔后有区别,我可得证修习果。如是,方生正智。诸比丘!不净想之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如是言者,此乃基于此而言。
  五
  诸比丘!死想之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又,如是言者,此乃基于何者而言耶?
  六
  诸比丘!充满死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于活命之希望,厌离转出而不进,持续舍或排拒。诸比丘!譬如投入火中之鸡翼或腱片而不着,厌离转出而不进。诸比丘!如是充满死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于活命之希望,厌离转出而不进,持续舍或排拒。诸比丘!若充满死想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贪著于活命之希望,持续不排拒,诸比丘!比丘应如是知:我非修习死想,我于以前或尔后无区别,我不得证修习果。如是,方生正智。诸比丘!又,若充满死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于活命之希望,厌离转出而不进,持续舍或排拒,诸比丘!比丘应如是知:我有修习死想,我于以前或尔后有区别,我可得证修习果。如是,方生正智。诸比丘!死想之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如是言者,此乃基于此而言。
  七
  诸比丘!食不净想之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又,如是言者,此乃基于何者而言耶?
  八
  诸比丘!充满食不净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贪著于味渴爱,……乃至……持续舍或排拒。诸比丘!譬如投入火中之鸡翼或腱片而不着,厌离转出而不进。诸比丘!如是,充满食不净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于味渴爱,……乃至……持续舍或排拒。诸比丘!若充满食不净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贪著于味渴爱,或持续不排拒,诸比丘!比丘应如是知:我非修习食不净想,我于以前或尔后无区别,我不得证修习果。如是,方生正智。诸比丘!又,若充满不净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于味渴爱,……乃至……持续舍或排拒,诸比丘!比丘应如是知:我有修习食不净想,我于以前或尔后有区别,我可得证修习果。如是,方生正智。诸比丘!食不净想之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如是言者,此乃基于此而言。
  九
  诸比丘!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之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又,如是言者,此乃基于何者而言耶?
  一〇
  诸比丘!充满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于世间,厌离转出而不进,持续舍或排拒。诸比丘!譬如投入火中之鸡翼或腱片不着,厌离转出而不进。诸比丘!如是,充满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于世间,厌离转出而不进,持续舍或排拒。诸比丘!若充满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贪著于世间,持续不排拒,诸比丘!比丘应如是知:我非修习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我于以前或尔后无区别,我不得证修习果。如是,方生正智。诸比丘!又,若充满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贪著于世间,厌离转出而不进,持续舍或排拒,诸比丘!比丘应如是知:我有修习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我于以前或尔后有区别,我可得证修习果。如是,方生正智。诸比丘!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之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如是言者,此乃基于此而言。
  一一
  诸比丘!无常想之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又,如是言者,此乃基于何者而言耶?
  一二
  诸比丘!充满无常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于利养尊敬名声,厌离转出而不进,持续舍或排拒。诸比丘!譬如投入火中之鸡翼或腱片不着,厌离转出而不进。诸比丘!如是,充满无常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于利养尊敬名声,厌离转出而不进,持续舍或排拒,诸比丘!若充满无常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贪著于利养尊敬名声,或持续不排拒,诸比丘!比丘应如是知:我非修习无常想,我于以前或尔后无区别,我不得证修习果。如是,方生正智。诸比丘!若又充满无常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于利养尊敬名声,厌离转出而不进,持续舍或排拒,诸比丘!比丘应如是知:我有修习无常想,我于以前或尔后有区别,我可得证修习果。如是,方生正智。诸比丘!无常想之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如是言者,此乃基于此而言。
  一三
  诸比丘!无常苦想之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又,如是言者,此乃基于何者而言耶?
  一四
  诸比丘!充满无常苦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于懒惰、懈怠、奔放、放逸、不勤行、不观察,譬如于拔刀之杀人者,激烈之怖畏想现前。诸比丘!若充满无常苦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著于懒惰、懈怠、奔放、放逸、不勤行、不观察,譬如拔刀之杀人者,激烈之怖畏想不现前,诸比丘!比丘应如是知:我非修习无常苦想,我于以前或尔后无区别,我不得证修习果。如是,方生正智。诸比丘!若充满无常苦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于懒惰、懈怠、奔放、放逸、不勤行、不观察,譬如拔刀之杀人者,激烈之怖畏想现前,诸比丘!应如是知:我有修习无常苦想,我于以前或尔后有区别,我可得证修习果。如是,方生正智。诸比丘!无常苦想之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如是言者,此乃基于此而言。
  一五
  诸比丘!苦无我想之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又,如是言者,此乃基于何者而言耶?
  一六
  诸比丘!充满苦无我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于此有识之身及于外部之一切相,远离我我所慢,超越偏见,寂静而有妙解脱。诸比丘!若充满苦无我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于此有识之身及于外部之一切相,不离我我所慢,不超越偏见,不为寂静,无有妙解脱,诸比丘!比丘应如是知:我非修习苦无我想,我于以前或尔后无区别,我不得证修习果。如是,方生正智。诸比丘!若充满苦无我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于此有识之身及于外部之一切相,远离我我所慢,超越偏见,寂静而有妙解脱,诸比丘!比丘应如是知:我有修习苦无我想,我于以前或尔后有区别,我可得证修习果。如是,方生正智。诸比丘!苦无我想之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如是言者,此乃基于此而言。
  诸比丘!此等七想之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
  四十七
  一
  尔时,生闻婆罗门诣世尊之处。至已,与世尊俱相互庆慰……乃至……白世尊言:“实则大德瞿昙宣说梵行者之事耶?”“婆罗门!凡正语之人,彼若欲语:行无缺、无隙、无染污、无秽、圆满,是清净之梵行,婆罗门!于我方应予正语。婆罗门!我则行无缺、无隙、无染污、无秽、圆满,是清净之梵行。”“尊者瞿昙!何者为梵行之缺、隙、染污、秽耶?”
  二
  “婆罗门!世间有一类之沙门或婆罗门,一面宣称是正梵行者,一面与妇女俱为两两之遇合,又味乐于妇女之摩擦、揉磨、洗浴、拭磨。彼味乐之,希望之,依彼而生喜。婆罗门!是为梵行之缺、隙、染污、秽者。婆罗门!此称之为行不净之梵行,行淫欲之偶合。故我云:生、老死、忧悲苦愁恼不得解脱,依苦不得解脱。
  三
  婆罗门!复次,世间有一类之沙门或婆罗门,宣称是正梵行者,且不与妇女为两两之遇合,亦不味乐妇女之摩擦、揉摩、洗浴、拭磨;然与妇女俱嬉戏,游戏,自娱……乃至……亦不与妇女共嬉戏,不游戏,不自娱;然观察、瞻视妇女之眼……亦不观察、不瞻视妇女之眼;然越壁越垣,听闻谈笑唱泣某妇女之声……不越壁越垣而听闻谈笑唱泣某妇女之声;然随忆念凡前与妇女共谈笑嬉戏之事……不随意念凡前与妇女俱谈笑嬉戏之事;然见具备具有五妙欲而令乐之居士或居士子……不见具备具有五妙欲而令乐之居士或居士子;然愿某天众行梵行,我依此戒、或禁、或苦行、或梵行而成为天、或天之随一。彼味乐之,希欲之,依彼而生喜。婆罗门!此为梵行之缺、隙、染污、秽者。婆罗门!此称之为行不净梵行,行淫欲之偶合。故我云:生、老死、忧、悲、苦、愁恼者不得解脱,依苦不得解脱。婆罗门!又,我观察不断此等七淫欲偶合之各各淫欲偶合之间,婆罗门!我与天、魔、梵天俱于世间,与沙门、婆罗门、天人俱于众中,不公言正自觉无上正等觉。婆罗门!然而,我观察自断此等七淫欲偶合之各各淫欲偶合之时,婆罗门!我与天、魔、梵天俱于世间,与沙门、婆罗门、天人俱于众中,公言正自觉无上等正觉。复次,我之智、见生,我之心解脱不动,此最后之生,不受后有。”
  如是闻之生闻婆罗门白世尊言:“是明白,尊者瞿昙!……乃至……尊者瞿昙从今以后,存念我为终生归依之优婆塞!”
  四十八
  一
  “诸比丘!我示汝等系、离系法门,闻之……乃至……诸比丘!如何为系、离系法门耶?
  二
  诸比丘!妇女内则思惟女根、女行、女衣服、女类、女欲、女声、女饰,彼女于是欢喜,于是喜悦;于是欢喜、喜悦之彼女,外则思惟男根、男行、男衣服、男类、男欲、男声、男饰,彼女于是欢喜,喜悦。于是欢喜、喜悦之彼女,外则希望偶合。彼女偶合故,希望令起所乐、喜之偶合。诸比丘!于妇女性喜悦而着,于男子有系。诸比丘!如是之妇女不征伏妇女性。
  三
  诸比丘!男子内则思惟男根、男行、男衣服、男类、男欲、男声、男饰,彼于是欢喜,于是喜悦;于是欢喜、喜悦之彼,外则思惟女根、女行、女衣服,女类、女欲、女声、女饰,彼于是欢喜、喜悦。于是欢喜、喜悦之彼,外则希望偶合。彼偶合故,希望令起所乐、喜之偶合。诸比丘!于男子性喜悦而着,于妇女有系。诸比丘!如是之男子不征伏男子性。诸比丘!系者如是。诸比丘!如何为离系耶?
  四
  诸比丘!妇女内则不思惟女根、女行、女衣服、女类、女欲、女声、女饰,彼女于是不欢喜,不喜悦;于是不欢喜、不喜悦之彼女,外则不思惟男根、男行、男衣服、男类、男欲、男声、男饰,彼女于是不欢喜、不喜悦。于是不欢喜、不喜悦之彼女,外则不希望偶合。彼女不偶合故,不希望令生所乐、喜之偶合。诸比丘!于妇女性不喜悦而不著者,于男子得离系。诸比丘!如是之妇女征伏妇女性。
  五
  诸比丘!男子内则不思惟男根、男行、男衣服、男类、男欲、男声、男饰,彼于是不欢喜、不喜悦;不欢喜、不喜悦之彼,外则不思惟女根、女行、女衣服、女类、女欲、女声、女饰,彼于是不欢喜、不喜悦。不欢喜、不喜悦之彼,外则不希望偶合。彼不偶合故,不希望令生所乐、喜之偶合。诸比丘!于男子性不喜悦而不著者,于妇女得离系。诸比丘!如是之男子征服男子性。诸比丘!离系者如是。
  诸比丘!此为系、离系之法门。”
  四十九
  一
  一时,世尊住瞻波揭伽池岸。尔时,众多之瞻波优婆塞,诣具寿舍利弗之处,至已,问讯具寿舍利弗,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等瞻波优婆塞,向具寿舍利弗如是言:“大德!我等于世尊之面前,自闻说法已久。大德!我等于世尊之面前,得闻说法。”“善哉!然而,诸贤!于此之斋日汝等应来,确实汝等于世尊之面前,可得闻说法。”彼等瞻波之优婆塞,从座而起回答具寿舍利弗:“大德!唯然。”问讯具寿舍利弗,右绕而去。尔时,彼等瞻波之优婆塞,于其斋日诣具寿舍利弗之处,至已,问讯具寿舍利弗,坐于一面。尔时,具寿舍利弗与瞻波优婆塞,俱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白世尊言:
  二
  “大德!此处有人如是施,所与而无大果、无大称赞耶?又,大德!此处有人如是施,所与而有大果,有大称赞耶?”
  “舍利弗!此处或者如是施,所与而无大果、无大称赞。又,舍利弗!此处有人如是施,所与而有大果,有大称赞。”
  三
  “大德!有何因、何缘,此处有人如是施,所与而无大果,无大称赞耶?又,大德!有何因、何缘,此处或者如是施,所与而有大果,有大称赞耶?”
  “舍利弗!此处有人给与有所待望之施、给与心所系缚之施、给与期望贮蓄之施、给与后是我应受用之施,彼将其所施之食、饮、衣、乘、鬘、香、涂香、床、住处、灯具给与沙门或婆罗门。舍利弗!汝如何思惟耶?此处有人应给与如是之施耶?”
  “大德!唯然。”
  “舍利弗!此中,给与彼所期待之施、给与心所系缚之施、给与期望贮蓄之施、给与后是我应受用之施,彼给与其施已,身坏死后,生为四大王天众之同僚,彼尽其业而得其神通、其名誉、其王权,为还来者而来现在之世。
  四
  舍利弗!又,此处有人不给与所待望之施、不给与心系缚之施、不给与期望贮蓄之施、不给与后我应受用之施,然而,布施给与善哉之施……乃至……亦,不布施给与善哉之施,而自祖先以前所施,以前所作,我给与非可损减往昔家系之施……亦自祖先以前所施,以前所作,我不给与非可损减往昔家系之施,然而,我成熟,彼等不成熟,成熟者不给与非成熟者之施,乃给与不可有我之施……又,我成熟,彼等不成熟,成熟者不给与非成熟者之施,乃不给与不可有我之施,但是,彼等昔之圣者,譬如对于阿吒摩、婆莫迦、婆摩提婆、鼻沙密多、耶婆提伽、应疑罗沙、跋罗堕阇、婆悉咜、迦叶波、仆虞哥而有彼之大祭祀,如是我给与此应予分配之施,……亦彼等昔之圣者,譬如对于阿吒摩、婆莫迦、婆摩提婆、鼻沙密多、耶婆提伽、应疑罗沙、跋罗堕阇、婆悉咜、迦叶波、仆虞哥而有彼之大祭祀,然我不给与此应有分配之施,而给与此心满足、生悦喜之施……亦,不给与此心满足、生喜悦之施,但是给与为心庄严、心严饰之施。彼将其施之食、饮、衣、乘、鬘、香、涂香、床、住处、灯具给与沙门或婆罗门。舍利弗!如何思惟耶?此处有人应给与如是之施耶?”
  “大德!唯然。”
  “舍利弗!此中,不给与彼所期待望之施、不给与心所系缚之施、不给与期望贮蓄之施、不给与后我应受用之施;并亦,布施者不给与善哉之施;亦,自祖先以前所施,以前所作,我不给与不损减昔家系之施;亦,我成熟,彼等不成熟,成熟者不给与非成熟者之施,乃至不给与不可有我之施;亦,彼等昔之圣者,譬如对于阿吒摩、婆莫迦、婆摩提婆、鼻沙密多、耶婆提伽、应疑罗沙、跋罗堕阇、婆悉咜、迦叶波、仆虞哥而有彼之大祭祀,不给与此应有分配之施,……不给与此心满足、生悦喜之施,然而给与为心庄严、心严饰之施,彼给与其施已,身坏死后生为梵众天之同僚,彼尽其业而得其神通、其名誉、其王权,为不还来者,是不来于现在之世。
  舍利弗!此因,此缘,依彼此处有人给与如是之施,无有大果,无有大称赞。舍利弗!又,此因,此缘,依彼此处有人给与如是之施,有大果,有大称赞。”
  五十
  一
  如是我闻。一时,具寿舍利弗与具寿摩诃目犍连,与大比丘僧伽俱游行于特榇那祇梨。尔时,毗楼犍塔奇难陀母优婆夷,于夜明之时起身读诵波罗延。尔时,为某事之毗沙门大王从北方行至南方,毗沙门大王闻难陀母优婆夷读诵波罗延,闻已静待读诵之终而立,而难陀母优婆夷读诵波罗延已而默然。尔时,毗沙门大王知难陀母优婆夷读诵之终而欢喜:“善哉姊妹!善哉姊妹!”“贤友!卿者为谁耶?”“姊妹!我乃汝兄弟毗沙门大王。”“善哉贤友!依我所诵之法门,是为送卿之礼物。”“善哉姊妹!此乃给我之礼物。明日以舍利弗、目犍连为上首之比丘僧伽,未食朝食而将来毗努建达伽村,供养其比丘僧伽已,即称为我之布施,而此乃为给我之礼物。”
  二
  尔时,难陀母优婆夷过是夜时,自于住处,准备殊胜之嚼食、啖食。尔时,以舍利弗、目犍连为上首之比丘僧伽未食朝食而往毗努建达伽村。尔时,难陀母优婆夷向某男子言:“来,汝男子!去园向比丘僧伽告[食事之]时,‘是时矣,大德!于难陀母之住处作供食之准备。’”“然,圣女!”彼之男子回答难陀母优婆夷而去园,向比丘僧伽告[食事之]时:“时也,大德!于圣难陀母之住处作供食之准备。”其时,以舍利弗、目犍连为上首之比丘僧伽于日之前分,着内衣,取钵被衣而往难陀母优婆夷之住处,至已坐所设座。尔时,难陀母优婆夷从自己之手中将殊胜之嚼食、啖食给与舍利弗、目犍连为上首之比丘僧伽令其满足。尔时,难陀母优婆夷坐于食已离钵具寿舍利弗之一面,具寿舍利弗向坐于一面之难陀母优婆夷如是言:“难陀母!谁告汝比丘僧伽之到达耶?”“大德!此处我于夜明之时而起,读诵波罗延已而默然。大德!尔时,毗沙门大王知我读诵终了而欢喜:‘善哉姊妹!善哉姊妹!’‘贤友!卿者为谁耶?’‘姊妹!我乃汝之兄弟毗沙门大王也。’‘善哉贤友!依我所读诵之法门,为送卿之礼物。’‘善哉姊妹!乃给我之礼物。明日以舍利弗、目犍连为上首之比丘僧伽未食朝食而将来毗努建达伽村,供养其比丘僧伽已,即称为我之布施,此乃为给我之礼物。’大德!施之一切福与利应为毗沙门大王之安乐也。”
  三
  “稀奇哉,难陀母!未曾有哉,难陀母!实有如是大神力,如是大威力之天子毗沙门大王,于面前交谈。”“大德!对我此非唯稀奇未曾有法,对我亦有其他之稀奇未曾有法。大德!此处我有名为难陀之可爱、悦意之一子,彼为诸王依某因带去以暴力夺其命。大德!实我于其童子被捕之时、或正捕之时、或被杀之时、或正杀之时、或被伤之时、或正伤之时,我不知心之变异。”
  四
  “稀奇哉,难陀母!未曾有哉,难陀母!汝清净汝起伏变异之心。”“大德!对我此非唯稀奇未曾有法,对我亦有其他之稀奇未曾有法。大德!此处,死后而生于某夜叉界之主人(丈夫),彼对我显现昔之身体。大德!然而,依此因缘而我不知心之变异。”
  五
  “稀奇哉,难陀母!未曾有哉,难陀母!汝清净汝起伏变异之心。”“大德!对我此非唯稀奇未曾有法,对我亦有其他之稀奇未曾有法。大德!我自从与年轻主人作为年轻妇而嫁以来,对于主人即使是心亦不知所犯,况于身耶?”
  六
  “稀奇哉,难陀母!未曾有哉,难陀母!汝清净汝心。”“大德!对我此非唯稀奇未曾有法,对我亦有其他之稀奇未曾有法。大德!我作为优婆夷时,我知如何之学处亦不故意而犯。”
  七
  “稀奇哉,难陀母!未曾有哉,难陀母!”“大德!对我此非唯稀奇未曾有法,对我亦有其他之稀奇未曾有法。大德!此处我若意欲,则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自离而生喜乐,我具足初静虑而住;以寻、伺寂静故,内之等净,心之一趣,无寻无伺,由定而生喜乐,我具足第二静虑而住;以离喜贪故,以舍而住,以正念正知而受乐于身,圣者宣说于舍,有念,是乐住,我具足第三静虑而住;以断乐故,断苦故,先已灭喜、忧故,不苦不乐舍念之清净,我具足第四静虑而住。”
  八
  “稀奇哉,难陀母!是未曾有哉,难陀母!”“大德!对我此非唯稀奇、未曾有法,对我亦有其他之稀奇、未曾有法。大德!此等依世尊所说之五顺下分结,于我乃见彼等之任何之一亦非不断。”“稀奇哉,难陀母!未曾有哉,难陀母!”其时,具寿舍利弗对难陀母优婆夷述说法要,令使信受、激励、欢喜已,从座而起离去。
  摄句:
      住、资具、二火、殊胜之二想
      淫、偶合、施、难陀母等为十
  第六 无记品
  五十一
  一
  尔时,有某比丘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有何因、何缘,具闻圣弟子于无记事而不生疑耶?”
  二
  “比丘!具闻圣弟子,于不说之诸事[邪]见灭故,不生疑。如来死后有,比丘!是邪见;比丘!如来死后是无,是邪见;比丘!如来死后是有或无,是邪见;比丘!如来死后非有非无,是邪见。比丘!无闻之凡夫不知见、不知见集、不知见灭、不知至见灭之道,彼见增长,我云彼不能解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不能解脱苦。又,比丘!具闻圣弟子知见、知见集、知见灭、知至见灭之道,彼见灭,我云彼能解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解脱苦。比丘!如是知、如是见之具闻圣弟子,不说如来死后有,亦不说如来死后无,亦不说如来死后是有或无,亦不说如来死后非有非无。比丘!如是知、如是见之具闻圣弟子,不着如是无记事之无记法。比丘!如是知、如是见之具闻圣弟子,于无记事而不怖、不动、不震、不生畏。比丘!如来死后是有,是属于爱、属于想、属于思惟、是戏论,是属于取,是追悔;比丘!如来死后是无,是追悔;比丘!如来死后有或无,是追悔;比丘!如来死后非有非无,是追悔。比丘!无闻之凡夫,不知追悔,不知追悔之集,不知追悔之灭,不知追悔灭之道。我云其追悔不灭,彼不能解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不能解脱苦。又,比丘!具闻圣弟子知追悔,知追悔之集,知追悔之灭,知追悔灭之道,我云其追悔灭,彼能解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解脱苦。比丘!如是知、如是见之具闻圣弟子,不说如来死后是有,亦不说如来死后是无,亦不说如来死后是有或无,亦不说如来死后非有非无。比丘!如是知、如是见之具闻圣弟子,不着如是无记事之无记法。比丘!如是知、如是见之具闻圣弟子,于无记事不怖、不动、不震、不生畏。比丘!依此因、此缘而具闻圣弟子,于无记事不生疑。”
  五十二
  一
  “诸比丘!我当示七种之人趣与无余涅槃,谛听,善思作意!我当说。”彼等诸比丘应诺世尊:“唯然,大德!”世尊如是言:“诸比丘!如何为七种之人趣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属我[之业报]应不存在;我将来不作,又,将来属我[之业报]应不存在;我断舍存在、断舍变化之物。彼于有不着,于生不着,以正慧观察寂静最上义句,而彼非完全证得其句,彼非完全断灭慢随眠,非完全断灭有贪随眠,非完全断灭无明随眠,彼尽五顺下分结故,为中间般涅槃者。诸比丘!譬如敲打长时间加热之铁钵时,铁屑生而消失,如是,诸比丘!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属我应不存在;我将来不作,又,将来属我应不存在;我断舍存在、断舍变化之物。彼不著于有,不著于生,以正慧观察寂静最上义句,而彼非完全证得其句,彼非完全断灭慢随眠,非完全断灭有贪随眠,非完全断灭无明随眠,彼尽五顺下分结故,为中间般涅槃者。
  三
  诸比丘!复次,于此,有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属我应不存在;我将来不作,又,将来属我应不存在;我断舍存在、断舍变化之物。彼不著于有,不著于生,以正慧观察寂静最上义句,彼非完全证得其句,彼非完全断灭慢随眠,彼非完全断灭贪,彼非完全断灭无明随眠,彼尽五顺下分结故,为中间般涅槃者。诸比丘!譬如敲打长时间加热之铁钵时,铁屑发生、跳扬已而消失。如是,诸比丘!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属我应不存在,……乃至……彼尽五顺下分结故,为中间般涅槃者。
  四
  诸比丘!复次,于此,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属我应不存在,……乃至……彼尽五顺下分结故,为中间般涅槃者。诸比丘!譬如敲打长时间加热之铁钵时,铁屑发生、跳扬已,无损害而消失,如是,诸比丘!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属我应不存在,……乃至……彼尽五顺下分结故,为中间般涅槃者。
  五
  诸比丘!复次,于此,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属我应不存在,……乃至……彼尽五顺下分结故,为损害般涅槃者。诸比丘!譬如敲打长时间加热之铁钵时,铁屑发生、跳扬已,触地而消灭。如是,诸比丘!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属我应不存在……乃至……彼尽五顺下分结之故,为损害般涅槃者。
  六
  诸比丘!复次,世间有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属我应不存在……乃至……彼尽五顺下分结故,为无行般涅槃者。诸比丘!譬如敲打长时间加热之铁钵时,铁屑生而跳扬,落于小草堆或薪柴之堆中,于彼生火、亦生烟,生火已,生烟已,其小草堆或薪柴之堆尽,无材料而消灭。如是,诸比丘!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属我应不存在……乃至……彼尽五顺下分结故,为无行般涅槃者。
  七
  诸比丘!复次,此处,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属我应不存在……乃至……彼尽五顺下分结故,为有行般涅槃者。诸比丘!譬如敲打长时间加热之铁钵时,铁屑生而跳扬,当落于广大草堆或薪柴之堆中,于彼生火、亦生烟,生火已,生烟已,其广大草堆或薪柴之堆尽,无材料而消灭。如是,诸比丘!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属我应不存在……乃至……彼尽五顺下分结故,为有行般涅槃者。
  八
  诸比丘!复次,世间有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属我应不存在;我将来不作,又,将来属我应不存在;我断舍存在、断舍变化之物。彼于有不着,于生不着,以正慧观察寂静最上义句,而非完全证得其句,彼非完全断灭慢随眠,非完全断灭有贪随眠,非完全断灭无明随眠,彼尽五顺下分结故,为上流而行色究竟者。诸比丘!譬如敲打长时间加热之铁钵时,铁屑生而跳扬,落于大草堆或薪柴之堆中,于彼生火、亦生烟,生火已,生烟已,其大草堆或薪柴之堆尽已,可烧草原,可烧森林,烧草原已,亦烧森林已,于绿草,或于高原,或于岩石,或于水,或于青翠野地已,无材料而消灭。如是,诸比丘!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属我应不存在……乃至……彼尽五顺下分结故,为上流而行色究竟者。
  诸比丘!此等,为七种之人趣。诸比丘!又,何等为无余涅槃?
  九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属我应不存在;我将来不作,又,将来属我应不存在;我断舍存在、断舍变化之物。彼于有而不着,于生而不着,以正慧而观察寂静最上义句,而非完全证得于其句,彼非完全断灭慢随眠,非完全断灭有贪随,非完全断灭无明随眠。彼尽诸漏故……乃至……证已,具足而住。诸比丘!此称之为无余涅槃。诸比丘!此等,为七种之人趣与无余涅槃。”
  五十三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王舍城之耆阇崛山。尔时,有二天[人]于后夜,以绝妙之容色,遍照耆阇崛[山]已,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一天[人],如是白世尊言:“大德!此等之比丘尼为解脱。”另一天[人]如是白世尊言:“大德!此等之比丘尼为完全妙解脱。”彼等天[人]如是言,大师赞可。尔时,彼等天人思惟:大师赞可,问讯世尊已,右绕而消失。尔时,世尊于其夜过时分,告诸比丘:“诸比丘!此夜,有二天[人]于后夜,以绝妙之容色,遍照耆阇崛[山]已,来诣我处,至已,问讯于我,立于一面。诸比丘!立于一面之一天[人]对我如是言:‘大德!彼等比丘尼为解脱。’另一天[人]对我如是言:‘大德!彼等比丘尼为完全妙解脱。’诸比丘!彼等天[人]如是言,如是言已,问讯我,右绕消失。”
  二
  复次,尔时具寿摩诃目犍连坐于世尊之近处。其时,具寿摩诃目犍连如是思惟:“何之天[人]有如是之智——于有余而[知]为有余,或于无余而[知]为无余[之智]耶?”其时,名为帝须之比丘,于最近死而生于某梵世,众人知彼帝须梵有大神力、有大威力。尔时,具寿摩诃目犍连譬如有力之人或伸弯屈之臂、或屈伸直之臂,如是于耆阇崛山消失,出现于彼梵世。帝须梵见从远方而来之具寿摩诃目犍连,见已,向具寿摩诃目犍连如是言:“来!贤者目犍连!善来,贤者目犍连!卿久违。贤者目犍连!来此处作客。贤者目犍连!请坐!此座为汝所设。”具寿摩诃目犍连坐于所设之座。帝须梵问讯具寿摩诃目犍连,坐于一面。具寿摩诃目犍连向坐于一面之帝须梵如是言:“帝须!何天[人]有如是之智——于有余而[知]为有余,或于无余而[知]为无余[之智]耶?何梵[众]有如是之智——于有余而[知]为有余,或于无余而[知]为无余[之智]。帝须!一切之梵众、天众有如是之智——于有余而[知]为有余,或于无余而[知]为无余[之智]耶?”
  三
  “贤者目犍连!非一切之梵众、天众有如是之智——于有余而[知]为有余,或于无余而[知]为无余[之智]。贤者目犍连!凡一切之梵众、天众喜梵寿、喜梵色、梵乐、梵名声、梵王权,而不如实知其离脱,于彼无有如是之智——于有余而[知]为有余,或于无余而[知]为无余[之智]。贤者目犍连!又,凡一切之梵众、天众不喜梵寿、不喜梵色、梵乐、梵名声、梵王权,而能如实知其离脱,于彼等有如是之智——于有余而[知]为有余,或于无余而[知]为无余[之智]。
  四
  贤者目犍连!世间有比丘为俱分解脱,彼等诸天如是知彼:此具寿为俱分解脱,彼身住之间,诸天人见彼,若身坏,则诸天人不见彼。贤者目犍连!彼等诸天有如是之智,乃于无余而[知]为无余。
  五
  复次,贤者目犍连!世间有比丘为慧解脱,彼等诸天如是知彼:此具寿为慧解脱,彼身住之间,诸天人见彼,若身坏,则诸天人不见彼。贤者目犍连!彼等诸天有如是之智,乃于无余而[知]为无余。
  六
  复次,贤者目犍连!世间有比丘为身已证,彼等诸天如是知彼:此具寿为身已证,实则此具寿用适当之床座,与善友交往而制御诸根,诸善男子从家出家以非家为目的,将无上梵行之究竟于现法自觉已,证已具足而住。贤者目犍连!彼等诸天有如是智,乃于有余而[知]为有余。
  七
  复次,贤者目犍连!世间有比丘为见至……乃至……为信解,……为随法行,彼等诸天如是知彼:此具寿是随法行,实则此具寿用适当之床座,交往于善友之中交,制御诸根。诸男子从家出家以非家为目的,将无上梵行之究竟于现法自觉已,证已具足而住。贤者目犍连!彼等诸天有如是之智,乃于有余而[知]为有余。”
  八
  尔时,具寿摩诃目犍连欢喜帝须梵之所说,随喜已,譬如具力之人,或伸弯屈之臂、或屈伸直之臂,如是于梵世消失,出现于耆阇崛山。其时,具寿摩诃目犍连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摩诃目犍连将与帝须梵谈话之一切告世尊。“目犍连!帝须梵对汝不说第七无相住补特伽罗。”“世尊!是其时,善逝!是其时。世尊说示第七无相住补特伽罗,闻世尊[之说]已而诸比丘应受持。”“目犍连!谛听,善思作意!我当说。”具寿摩诃目犍连应诺世尊:“唯然,大德!”世尊如是言:
  九
  “目犍连!世间有比丘,从一切诸相之不作意具足无相之心三摩地而住,彼等诸天如是知彼,此具寿从一切诸相之不作意具足无相之心三摩地而住,实此具寿用适当之床座,交往于善友之中,制御诸根。诸善男子从家出家以非家为目的,将无上梵行之究竟于现法自觉已,证已具足而住。目犍连!彼等诸天有如是之智,于有余而[知]为有余。”
  五十四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毗舍离大林中之重阁讲堂。尔时,师子将军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师子将军白世尊言:“大德!现实可能令知布施之果耶?”
  二
  “果尔,师子!今我当问,应取汝适当之思惟作答。师子!汝如何思惟耶?若此处有二丈夫,一丈夫乃无信、悭吝而恶口;一丈夫则有信、喜施而为施主。师子!汝如何思惟耶?具哀愍之诸阿罗汉,初当哀愍何者耶?或彼无信、悭吝、恶口之丈夫耶?或彼有信、喜施而为施主之丈夫耶?”“大德!具哀愍之诸阿罗汉,初如何而哀愍彼无信、悭吝、恶口之丈夫乎!然而,大德!具哀愍之诸阿罗汉,当哀愍彼有信、喜施而为施主之丈夫。”
  三
  “师子!汝如何思惟耶?欲亲近之诸阿罗汉,初当接近何者耶?或彼无信、悭吝、恶口之丈夫耶?或彼有信、喜施而为施主之丈夫耶?”“大德!欲亲近之诸阿罗汉,初如何而接近彼无信、悭吝、恶口之人乎!大德!欲亲近之诸阿罗汉,当接近彼有信、喜施而为施主之丈夫。”
  四
  “师子!汝如何思惟耶?欲摄受之诸阿罗汉,初当摄受何者耶?彼无信、悭吝、恶口之丈夫耶?或彼有信、喜施而为施主之丈夫耶?”“大德!欲摄受之诸阿罗汉,初当如何而摄受彼无信、悭吝、恶口之丈夫乎!大德!欲摄受之诸阿罗汉,当摄受彼有信、喜施而为施主之丈夫。”
  五
  “师子!汝如何思惟耶?欲说法之诸阿罗汉,初当说法于何者耶?或彼无信、悭吝、恶口之丈夫耶?或彼有信、喜施而为施主之丈夫耶?”“大德!欲说法之诸阿罗汉,初当如何而说法于彼无信、悭吝、恶口之丈夫乎!大德!欲说法之诸阿罗汉,当说法彼有信、喜施而为施主之丈夫。”
  六
  “师子!汝如何思惟耶?善称赞之声当对何者而起耶?或彼无信、悭吝、恶口之丈夫耶?或彼有信、喜施而为施主之丈夫耶?”“大德!善称赞之声,对于彼无信、悭吝、恶口之丈夫当如何而起乎!大德!善称赞之声,当对于彼有信、喜施而为施主之丈夫起。”
  七
  “师子!汝如何思惟耶?诣任何之众会,若刹帝利之众会、若婆罗门之众会、若居士之众会、若沙门之众会,无畏、无愧堂堂是谁耶?或彼无信、悭吝、恶口之丈夫耶?或彼有信、喜施而为施主之丈夫耶?大德!彼无信、悭吝、恶口之丈夫,彼如何诣任何之众会,若刹帝利之众会、若婆罗门之众会、若居士之众会、若沙门之众会堂堂无畏、无愧乎!大德!彼有信、喜施而为施主者,彼诣任何之众会,若刹帝利之众会、若婆罗门之众会、若居士之众会、若沙门之众会是堂堂无畏、无愧。”
  八
  “师子!汝如何思惟?身坏死后,何者当生于善趣、天界耶?或彼无信、悭吝、恶口之丈夫耶?或彼有信、喜施而为施主之丈夫耶?”“大德!彼无信、悭吝、恶口之丈夫,身坏死后如何而生于善趣、天界乎!大德!彼有信、喜施而为施主之丈夫,彼身坏死后当生于善趣、天界。
  九
  大德!依世尊所说此等之六种现实之布施果,我即使不信世尊,我亦知此等。大德!我乃施者、施主,哀愍之阿罗汉初哀愍我;大德!我乃施者、施主,亲近之诸阿罗汉初亲近我;大德!我乃施者、施主,摄受之诸阿罗汉初摄受我;大德!我乃施者、施主,说法之诸阿罗汉初对我说;大德!我乃施者、施主,善称赞之声者,对我而起;‘师子将军乃施者、行者、僧伽之奉侍者。’大德!我乃施者、施主,往诣任何之众会,若刹帝利之众会、若婆罗门之众会、若居士之众会、若沙门之众会,我往诣而堂堂无畏、无愧。大德!依世尊所说此等六种现实之布施果,我即使不信世尊,我亦知此等。大德!世尊对我如是而语:‘师子乃施者、施主,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我不知此等,而我信世尊而依之。”
  “诚然,师子!诚然,师子!施者、施主之师子即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
  五十五
  一
  “诸比丘!此等,是如来之四不护与依三法而无罪。以何为如来之四不护耶?
  二
  诸比丘!如来之身行清净,如来不思:‘他勿觉知我行此’,于如来无有所藏护身之恶行者。——诸比丘!如来之语行清净,如来不思:‘他勿觉知我行此’,于如来无有所藏护语之恶行者。——诸比丘!如来之意行清净,如来不思:‘他勿觉知我行此’,于如来无有所藏护意之恶行者。——诸比丘!如来之活命清净,如来不思:‘他勿觉知我行此’,于如来无有所藏护邪命者。
  此等是如来之四不护。如何是依三法而无罪耶?
  三
  诸比丘!如来是善说法者,就此而言,实则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谁于世间具备条理,欲反徴我:‘如是,仁者之法亦非善说。’诸比丘!我不见此因。诸比丘!我若不见此因,则得安稳,得无怖畏,得无所畏而住。诸比丘!又,我之诸声闻,尽诸漏而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觉已、证已具足而住,彼等依我而至诸声闻涅槃之道,能予显示。——就此而言,实则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谁于世间具备条理,欲反徴我:‘如是,仁者之诸声闻,尽诸漏……乃至……证已具足而住。依仁者而至诸声闻涅槃之道,不能显示。’诸比丘!我不见此因。诸比丘!我若不见此因,则得安稳,得无怖,得无所畏而住。诸比丘!又,我之数百声闻众会,尽诸漏……乃至……证已具足而住。——就此而言,实则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谁于世间具备条理,欲反徴我:‘如是,仁者之数百声闻众会,未尽诸漏而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未于现法自觉已、证已具足而住。’诸比丘!我不见此因,我若不见此因,则得安稳,得无怖,得无所畏而住。依此等三法而无罪。
  诸比丘!此等为如来之四不藏护与依三法而无罪。”
  五十六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金毗罗之竹林。尔时,具寿金毗罗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金毗罗向世尊如是言:“大德!有何因、何缘,于如来般涅槃之时,正法不得久住耶?”“金毗罗!此处于如来般涅槃之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不恭敬不尊崇师而住,不恭敬不尊崇法而住,不恭敬不尊崇僧伽而住,不恭敬不尊崇学而住,不恭敬不尊崇三摩地而住,不恭敬不尊崇不放逸而住,不恭敬不尊崇承迎而住。金毗罗!依此因、此缘而于如来般涅槃之时,正法乃不久住。”
  二
  “大德!有何因、何缘,于如来般涅槃之时,正法得久住耶?”“金毗罗!此处于如来般涅槃之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恭敬尊崇师而住,恭敬尊崇法而住,恭敬尊崇僧伽而住,恭敬尊崇学而住,恭敬尊崇三摩地而住,恭敬尊崇不放逸而住,恭敬尊崇承迎而住。金毗罗!依此因、此缘而于如来般涅槃之时,正法得久住。”
  五十七
  一
  “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不久而尽诸漏……乃至……证已具足而住。以何为七耶?
  二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是有信、具戒、多闻、宴默、发勤精进、具念、具慧。
  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不久而尽诸漏……乃至……证已具足而住。”
  五十八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婆祇尸收摩罗山之恐布鹿林。尔时,具寿摩诃目犍连于摩揭陀之迦罗拉姆村,瞌睡而坐。世尊以超人清净之天眼,见于摩揭陀迦罗拉姆村瞌睡而坐之具寿摩诃目犍连。见已,譬如具力之人伸弯屈之臂,屈伸直之臂,如是,于婆祇尸收摩罗山之恐怖鹿林消失,出现于摩揭陀迦罗拉姆村具寿摩诃目犍连之面前。世尊坐于设座,世尊坐已,向具寿摩诃目犍连如是言:“汝目犍连!瞌睡耶?汝目犍连!瞌睡耶?”“唯然,大德!”
  二
  “果尔,汝目犍连!汝住于有想之时,其睡眠如出去,当作意其想!当再三作意其想!实则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有应断之理。
  三
  若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不断,果尔,目犍连!汝如闻,如通达,则依心而随寻、随伺法,以意当思惟,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有应断之理。
  四
  若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不断,果尔,目犍连!汝如闻,如所念,当广思惟法,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有应断之理。
  五
  若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不断,果尔,目犍连!汝当搓拉两耳,以掌摩擦身体,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有应断之理。
  六
  若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不断,果尔,目犍连!从座而起,以水摩擦两眼已,环视诸方,当瞻仰诸星、恒星之光,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有应断之理。
  七
  若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不断,果尔,目犍连!汝作意光明想,当练日中之想,夜如于日中,于日中如于夜,如是依无所覆之心而修有光之心,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有应断之理。
  八
  若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不断,果尔,目犍连!汝当作前后想,诸根向内,心不向外,而为经行,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有应断之理。
  九
  若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不断,果尔,目犍连!汝以右胁作师子卧,足与足重叠,为具念、正知,作意起立之想已,以觉醒,目犍连!汝速当起立,不受卧床之乐、胁之乐、睡眠之乐,而当住,如是,目犍连!汝当修学。
  一〇
  果尔,目犍连!如是,当修学,我应不醉于高慢而趣良家,目犍连!汝应如是学习。目犍连!若比丘醉于高慢,而趣于良家,目犍连!于良家有多应为之诸事,因此而人人不欢迎前来之比丘。于是比丘当如是思惟:‘今此良家妨碍我耶?今此等之诸人不喜欢于我。’如是,彼因无利养而有愧赧,于愧赧者有掉悔,于掉悔者有不律仪,不律仪者之心远离三摩地。目犍连!当如是学习:我当不作诤论。目犍连!汝当如是修学。目犍连!于诤论者期待多辩,于多辩有掉悔,于掉悔者有不律仪,不律仪者之心远离三摩地。目犍连!我不称赞一切之杂居;又,目犍连!我不仅不称赞一切之杂居,目犍连!我不称赞在家出家之杂居。然一切少杂音、寂静、孤独而适于人独居之卧处、隐遁之床座,于如是床座之杂居者我皆称赞。”
  一一
  如是而闻之具寿摩诃目犍连向世尊如是言:“大德!略说之,如何比丘尽渴爱而解脱,为究竟决定,得究竟安稳,修究竟净行,以究竟尽而为天人中之最胜者耶?”“目犍连!此处,比丘闻已,一切之诸法决不可贪着。目犍连!又,比丘如是闻已,一切之诸法决不可贪着,彼觉知一切法;觉知一切法已,而知悉一切法;知悉一切法已,而感一切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彼于此等之诸受,观察无常而住,观察离贪而住,观察灭而住,观察弃舍而住。彼于此等之诸受,观察无常而住,观察离贪而住,观察灭而住,观察弃舍而住,且于世间之任何者亦不取,无取而无怖,自无怖而般涅槃,知生已尽,梵行成就,所作已作,无他之存在。目犍连!如是比丘略尽渴爱而解脱,为究竟决定,得究竟安稳,修究竟净行,以究竟尽而为天人中之最胜者。”
  “诸比丘!勿恐诸福业。诸比丘!此乃乐之同义语,此即是福业。
  诸比丘!我了知于长时间作诸福业,有长时间之可爱、可乐、愉快之异熟生起。我修七年间之慈心,修七年间之慈心已,于七成坏劫,不再来此世。诸比丘!世界坏劫之时,我实生于极光净天,世界成劫之时,我生于空虚之梵宫。诸比丘!于是,我实为梵、大梵、胜者、无能胜者、普观察者、自在者。诸比丘!又,我为三十六次帝释天,我为多百次转轮王。为正法者、法王、四方之征服者、善治国者、七宝成就者。诸比丘!其我乃有此等之七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及第七导师宝;又,诸比丘!我更有勇健、雄迈、破敌者之千子,我以无杖、无刀,乃以法征服海边际之地已而住。”
       见于望乐者     善功德异熟
       诸比丘我七     年修慈心已
       于七成坏劫     不再来此世
       世界坏劫时     生极光净天
       世界成劫时     生空虚梵宫
       因此七度我     为大梵自在
       三六次天帝     为天之统治
       成为转轮王     为阎浮洲王
       领纳其灌顶     刹帝利人王
       以无杖无刀     征服此地已
       无有强制正     平等教诫之
       即依法支配     此之国土已
       大财大受用     富为一切欲
       具足七之宝     生于此之族
       诸佛能摄者     依诸佛善说
       此乃大之因     依彼称地王
       我多财杂物     为殊胜之王
       具神力名称     为阎浮洲王
       虽为恶生者     闻之谁不信
       是故欲义利     依望威力者
       正法当尊重     诸佛教忆念
  五十九
  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于日前时分,着衣持钵,披衣而往给孤独居士之处,至已,坐于设座。尔时,于给孤独居士之住处有高声、大声之人群。其时,给孤独居士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如是向坐于一面之给孤独居士言:“居士!于汝住处中,人人如渔师于鱼猎而高声大声实为何耶?”“大德!是为媳妇善生,生于富贵,彼女不侍奉姑,不侍奉翁,不侍候主人,不恭敬、不尊重、不尊敬、不供养。”
  二
  尔时,世尊谓媳妇善生曰:“来!善生!”媳妇善生应诺世尊:“唯然,大德!”乃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告坐于一面之媳妇善生言:“善生!此等,为七种男子之妻。以何等为七耶?即:等同杀人者、等同盗贼者、等同支配者、等同母亲者、等同姊妹者、等同朋友者、等同奴婢者。善生!此等者,为七种男子之妻。汝为其中之何者耶?”“大德!我依世尊所略说,不广知此义。善哉,大德!世尊对我说如实之法,如依世尊所略说,我当广知此义。”“善生!果尔,谛听,善思作意!我当说。”媳妇善生应诺世尊:“唯然,大德!”世尊如是曰:
      “恶心不念夫     着他轻蔑夫
       财赎望杀夫     男子如是妻
       为杀人者妻
       主为妻努力     得财农工商
       仅欲从彼取     男子如是妻
       为盗贼者妻
       不事懈怠食     粗暴语粗语
       压服勤夫住     男子如是妻
       为支配者妻
       时常念夫为     如母子护夫
       从护彼蓄财     男子如是妻
       称母亲者妻
       如妹尊敬姊     尊敬己家主
       惭心从顺夫     男子如是妻
       称姊妹者妻
       又友许久来     见友而欢喜
       具戒妻喜主     男子如是妻
       称友人者妻
       杖打胁不怒     无恶对夫忍
       不怒顺从夫     男子如是妻
       称奴婢者妻
       此妻谓杀人     云贼支配者
       破戒粗不敬     死后行地狱
       谓母姊妹友     称为奴婢妻
       住戒时自律     死后行善趣
  善生!此等,为七种男子之妻,汝为彼等之何者耶?”
  “从今日以后,大德!世尊!我等同奴婢,存念为主人之妻。”
  六十
  一
  “诸比丘!此等之七法,对敌而希望,对敌而作,于瞋恚之女人或男子而来。以何为七耶?
  二
  诸比丘!此处敌者对敌而如是希望,‘呜呼!愿为丑。’彼为何因耶?诸比丘!敌者不喜敌之美。诸比丘!此瞋恚之男子补特伽罗,被胜于瞋恚、执著于瞋恚,彼虽善洗浴,善涂油,剃须发,著白衣,然彼被胜于瞋恚而丑。诸比丘!此乃对敌希望,对敌而作之第一法,是于瞋恚之女人或男子而来。
  三
  诸比丘!又,敌者对敌而如是希望,‘呜呼!彼当苦痛而眠。’彼为何因耶?诸比丘!敌者不喜敌之乐眠。诸比丘!此瞋恚之男子补特伽罗被胜于瞋恚、执著于瞋恚,彼虽敷毛深之黑毛毡,敷白色之羊毛毯,敷有花纹之羊毛毯,敷迦达里鹿之最胜毛毯,上具覆帐,坐于两边有丹枕之床铺上,然被胜于瞋恚,彼当苦痛而眠。诸比丘!此乃对敌而希望,对敌而作之第二法,是于瞋恚之女人或男子而来。
  四
  诸比丘!又,敌者对敌而如是希望,‘呜呼!彼勿为益利丰富。’彼为何因耶?诸比丘!敌者不喜敌之益利丰富。诸比丘!彼被胜于瞋恚、执著于瞋恚之男子补特伽罗,受不利益已,彼以为受利益,受利益已,彼以为受不利益,此等之法相违而解,给予长时间之不利与苦痛。诸比丘!此乃对敌而希望,对敌而作之第三法,是于瞋恚之女人或男子而来。
  五
  诸比丘!又,敌者对敌而如是希望,‘呜呼!彼勿为富者。’彼为何因耶?诸比丘!敌者不喜敌富。诸比丘!彼被胜于瞋恚、执著于瞋恚之男子补特伽罗,凡彼起精进而得、以臂力所集、汗额而储、如法正当所得之财富,亦为被胜于瞋恚之诸王令入王库。诸比丘!此乃对敌希望,对敌而作之第四法,是于瞋恚之女人或男子而来。
  六
  诸比丘!又,敌者对敌而如是希望,‘呜呼!彼勿为有名声者。’彼为何因耶?诸比丘!敌者不喜敌之名声。诸比丘!彼被胜于瞋恚、执著于瞋恚之男子补特伽罗,依彼之不放逸而得、依其名声而战胜于瞋恚者乃不存在。诸比丘!此乃对敌希望,对敌而作之第五法,是于瞋恚之女人或男子而来。
  七
  诸比丘!又,敌者对敌而如是希望,‘呜呼!彼勿为朋友者。’彼为何因耶?诸比丘!敌者不喜敌有友。诸比丘!彼被胜于瞋恚、执著于瞋恚之男子补特伽罗,凡彼之友人同僚、亲戚血族远离彼瞋恚者而避之。诸比丘!此乃对敌而希望,对敌而作之第六法,是于瞋恚之女人或男子而来。
  八
  诸比丘!又,敌者对敌而如是希望,‘呜呼!彼于身坏死后当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彼为何因耶?诸比丘!敌者是不喜敌行于善趣。诸比丘!彼被胜于瞋恚、执著于瞋恚之男子补特伽罗,以身行恶,以语行恶,以意行恶;彼以身行恶行已……乃至……彼胜于瞋恚,于身坏死后当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诸比丘!此乃对敌希望,对敌而作之第七法,是于瞋恚之女人或男子而来。
  诸比丘!对敌而希望,对敌而作之此等七法,是于瞋恚之女人或男子而来。”
       瞋恚即丑陋     彼即苦痛眠
       复取得利益     同得不利益
       瞋恚即因此     身语作破坏
       被胜瞋恚人     领受财亡失
       醉瞋恚醉者     领受不名誉
       亲戚友同僚     远离瞋恚者
       瞋恚生不利     瞋恚心动摇
       自内生怖畏     人即不觉彼
       瞋恚不生利     瞋恚无见法
       瞋恚征服人     时彼为闇冥
       容易亦困难     瞋恚破坏故
       彼离瞋恚时     如火烧苦尽
       瞋恚之发生     彼弟子叱责
       彼如火示烟     初示不快颜
       彼无惭无愧     加之不恭敬
       被胜瞋恚人     决无休息所
       于远离诸法     当痛惜诸业
       我有所谈论     谛听如实语
       瞋恚乃杀父     瞋恚乃杀母
       瞋杀婆罗门     瞋恚杀凡夫
       母亲所养育     出现此世间
       给与生命母     瞋恚杀凡夫
       彼众生等我     为己最可爱
       瞋色失本心     乃杀各自我
       以剑杀自己     如愚痴食毒
       以绳缚自己     山落洞中死
       杀他令自死     亦唯为造业
       而且无觉悟     生瞋恚者亡
       由是瞋恚类     魔捕心覆者
       调御慧精进     依见应可断
       贤者各如是     乃为断不善
       于法应当学     勿作嫌恶事
       远离瞋无恼     远离贪无嫉
       调御断瞋恚     无漏般涅槃
  摄句:
      无记、人趣、帝须、师子、第五护
      金毗罗、七法、睡眠、七妻、瞋恚
  第七 大品
  六十一
  一
  “诸比丘!惭愧不具时,损缺惭愧者,损毁根防护之所依;根防护不具时,损缺根防护者,损毁戒之所依;戒不具时,损缺戒者,损毁正定之所依;正定不具时,损缺正定者,损毁如实智见之所依;如实智见不具时,损缺如实智见者,损毁厌背离贪之所依;厌背离贪不具时,损缺厌背离贪者,损毁解脱智见之所依。诸比丘!譬如损缺树之枝叶时,其幼芽不圆满,皮、木、心亦皆不圆满。如是,诸比丘!惭愧不具时,损缺惭愧者……乃至……损毁解脱智见之所依。
  二
  诸比丘!惭愧具有时,具足惭愧者,具足根防护之所依;具有根防护时,具足根防护者,具足戒之所依;具有戒时,具足戒者,具足正定之所依;具有正定时,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实智见之所依;具有如实智见时,具足如实智见者,具足厌背离贪之所依;具有厌背离贪时,具足厌背离贪者,具足解脱智见之所依。诸比丘!譬如具足树之枝叶时,其幼芽圆满,皮、木、心亦皆圆满。如是,诸比丘!具有惭愧时,具足惭愧者……乃至……具足解脱智见之所依。”
  六十二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毗舍离之庵婆波梨林。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诸比丘应诺世尊:“大德!”世尊如是言:
  二
  “诸比丘!诸行是无常,诸比丘!诸行是不坚固,诸比丘!诸行是不安故。诸行为失,诸比丘!于一切诸行实应厌离、实应远离、实应解脱。诸比丘!须弥山王长有八万四千由旬,广有八万四千由旬,入于海中,从海突出者是八万四千由旬。诸比丘!其时,即多岁、多百岁、多千岁、多百千岁之间,天不雨。诸比丘!天不雨之时,凡各种之种子类、植物类、药草森林,干燥而不存在。诸比丘!如是诸行是无常,诸比丘!如是诸行是不坚固,诸比丘!如是诸行是不安故。诸行为失,诸比丘!于一切诸行实应厌离、实应远离、实应解脱。诸比丘!长时间经过,迟早有第二太阳出现之时。
  三
  诸比丘!从第二太阳之出现,凡小川、小池者,皆涸渴而不存在。诸比丘!如是诸行是无常……乃至……实应解脱。诸比丘!即长时间经过,迟早有第三太阳出现之时。
  四
  诸比丘!从第三太阳之出现,凡大河,譬如恒河、阎摩那、阿致罗符底、舍牢浮摩醯等河,皆涸渴而不存在。诸比丘!如是诸行是无常……实应解脱。诸比丘!长时间经过,迟早有第四太阳出现之时。
  五
  诸比丘!从第四太阳之出现,是故此等诸大河之所生,凡大湖水,譬如阿耨达、斯呵波达、罗达迦拉、勘纳文达、俱纳拉、荼坦达、曼那吉尼等,皆涸渴而不存在。诸比丘!如是诸行是无常……实应解脱。诸比丘!长时间经过,迟早有第五太阳出现之时。
  六
  诸比丘!从第五太阳之出现,于大海百由旬之水减退,又于大海二百由旬之水减退,又于大海三百由旬之水减退,……乃至……又于大海七百由旬之水减退,而于大海存七多罗[树高]之水、又六多罗[树高]、又五多罗[树高]、又四多罗[树高]、又三多罗[树高],又二多罗[树高]、又于大海存一多罗[树高]之水,又于大海存七人[高]之水,又六人[高]、又五人[高]、又四人[高]、又三人[高]、又二人[高]、又一人高、又半人[高]、又唯腰[高]、又唯膝[高]、又唯踝[高]之水而存于大海。诸比丘!譬如秋季天之雨神降雨时,处处存有牛足迹之水。诸比丘!于如是之大海处处存有似牛足迹程度之水。诸比丘!从第五太阳之出现,于大海中如指节程度之水亦无。诸比丘!如是诸行是无常……实应解脱。诸比丘!即长时间经过,有第六太阳出现之时。
  七
  诸比丘!从第六太阳之出现,此之大地及须弥山王燃烧,普遍燃烧,普遍极其燃烧。诸比丘!譬如陶师之窑点火而初燃,普遍燃烧,普遍极其燃烧。诸比丘!如是,从第六太阳之出现,此之大地及须弥山王燃烧,普遍燃烧,普遍极其燃烧。诸比丘!如是诸行是无常……实应解脱。诸比丘!长时间经过,迟早有第七太阳出现之时。
  八
  诸比丘!从第七太阳之出现,此之大地及须弥王燃烧而为一炎。诸比丘!此之大地及须弥山王所燃烧之炎,为风所吹飞达于梵界。诸比丘!燃烧而坏,战胜之大火炎聚,须弥山王百由旬之峰崩落,又二百由旬之峰……又三百由旬……又四百由旬……又五百由旬之峰崩落。诸比丘!所燃烧之大地及须弥山王之灰不见,炭不能见。诸比丘!譬如所燃之酪或油之灰不见、炭不能见。诸比丘!如是所燃烧之大地及须弥山王之灰不见,炭不能见。诸比丘!如是诸行是无常,诸比丘!如是诸行是不坚固,诸比丘!如是诸行是不安故。诸比丘!诸行为失,于一切诸行,是实应厌离、实应远离、实应解脱。诸比丘!此中除现见彼燃烧者外,此大地及须弥山王应时烧坏而不存在,谁预思惟、谁信耶?
  九
  诸比丘!昔时有名为妙眼之师,为祖师而远离诸欲。诸比丘!妙眼师有数百之弟子,妙眼师于诸弟子中说梵界同伴之法。诸比丘!凡了解妙眼师所教说梵界同伴之法者,其身坏死后,生于善趣、梵界;凡不了解其教说者,其身坏死后,一类生于他化自在天众之类,一类生于化乐天众之类,一类生于兜率陀史多天众之类,一类生于夜摩天众之类,一类生于忉利天众之类,一类生于四大王天众之类,一类生于刹帝利长者之类,一类生于婆罗门长者之类,一类生于居士长者之类。
  一〇
  诸比丘!尔时,妙眼师如是思惟:‘我当来与诸弟子全然同一趣,实乃不易,然而,我当修最上之慈。’诸比丘!其时,妙眼师修七年间之慈心,修七年间之慈心已,于七成坏劫,不再还来此世。诸比丘!世界为坏劫之时,实行于极光净天,世界为成劫之时,则生于空虚之梵天宫。诸比丘!于是,实为梵、大梵、胜者、无能胜者、普见者、自在者。复次,诸比丘!为三十六次之帝释天,为数百回之转轮王,为正法者、法王、四边之征服者、善治国者、七宝具足者,彼更有千子,皆是勇健、雄迈、破敌者。彼以无杖、无刀之法,将海边际之地征服已而住。诸比丘!我云:彼之妙眼师即虽有如是之长寿,如是之久住,然而却不得解脱生、老、死、愁悲忧苦恼,不得由苦解脱。其何因耶?不觉四法,不了解故,以何为四耶?
  一一
  诸比丘!即圣戒之不觉、不了解,圣三摩地之不觉、不了解,圣慧之不觉、不了解,圣解脱之不觉、不了解。诸比丘!圣戒之觉悟、了解,圣三摩地之觉悟、了解,圣慧之觉悟、了解,圣解脱之觉悟、了解,有爱即断,有索乃尽,不再受后有。”
  世尊如是言,如是说已,善逝、师者又复如是云:
       戒与正定慧     无上之解脱
       此等诸法誉     而依瞿昙觉
       如是作苦边     为般涅槃者
       佛者了知法     宣示诸比丘
  六十三
  一
  “诸比丘!当王之国境其城镇之七种资具有所完备,四食如实而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之时,诸比丘!此王之国境城镇,老有外之侵略者,敌而不能征服。如何是城镇有七种资具完备耶?
  二
  诸比丘!于此,王之国境城镇,有柱而植下深根,能往下掘而不动,是无震动。王之国境城镇,此第一种之资具,为对内部之守护,对外部之防御,有所完备。
  三
  诸比丘!复次,王之国境城镇,有深且广之濠沟,王之国境城镇,此第二种之资具,为对内部之守护,为对外部之防御,有所完备。
  四
  诸比丘!复次,王之国境城镇,有高且广之交通路,王之国境城镇,此第三种之资具,为对内部之守护,对外部之防御,有所完备。
  五
  诸比丘!复次,王之国境城镇,蓄有众多武器,弓及掷器。王之国境城镇,此第四种之资具,为对内部之守护,对外部之防御,有所完备。
  六
  诸比丘!复次,王之国境城镇,有众多军队之止住,例如:象兵、骑兵、车兵、弓射手、旗手、参谋、食粮部队、强王子、突入队、大龙队、勇士、胸甲兵、奴仆子。王之国境城镇,此第五种之资具,为对内部之守护,对外部之防御,有所完备。
  七
  诸比丘!复次,王之国境城镇,有守门将,为贤者、智者、具虑者;拒绝未知者,而令已知者进入。王之国境城镇,此第六种之资具,为对内部之守护,对外部之防御,有所完备。
  八
  诸比丘!复次,王之国境城镇,有高且广,又外观涂妆具足之墙。王之国境城镇,此第七种之资具,为对内部之守护,对外部之防御,有所完备。此等,是七种城镇之资具有所完备。如何为四食如实而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耶?
  九
  诸比丘!于此,王之国境城镇,对内部为喜、为无怖畏、为乐,对外部为防御,而蓄众多之草、木、水。
  一〇
  诸比丘!复次,王之国境城镇,对内部为喜、为无怖畏、为乐,对外部为防御,而蓄众多之米、麦。
  一一
  诸比丘!复次,王之国境城镇,对内部为守护、无怖畏、为乐,对外部为防御,而蓄众多之胡麻、黍、豆、谷物。
  一二
  诸比丘!复次,王之国境城镇,对内部为喜、无怖畏、为乐,对外部为防御,而蓄有众多之药品,即:熟酥、生酥、油、蜜、糖霜、盐。此等之四种食,亦如实而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
  诸比丘!王之国境城镇,此等七种之资具有所完备,此等四食如实而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故,诸比丘!此王之国境城镇,若有外之侵略者,敌不能有所征服。诸比丘!如是,圣弟子成就七种正法,又,四静虑增上心、现法乐住如实而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故,诸比丘!此圣弟子,谓魔不能破,波旬不能破。如何是成就七种之正法耶?
  一三
  诸比丘!譬如王之国境城镇,为对内部之守护、对外部之防御,有柱而植下深根,往下掘而不动、不震动。诸比丘!如是圣弟子,有信而信如来之菩提,如是彼世尊是应供、等正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觉者、世尊。诸比丘!有信柱之圣弟子,断不善,修善,断有罪,修无罪,自保清净,此乃成就第一之正法。
  一四
  诸比丘!譬如王之国境城镇,为对内部之守护、对外部之防御,有深且广之濠沟。诸比丘!如是圣弟子,有惭而惭于身恶行、口恶行、意恶行,惭于行恶、不善之诸法。诸比丘!有惭濠沟之圣弟子断不善,修善,断有罪,修无罪,自保清净,此乃成就第二之正法。
  一五
  诸比丘!譬如王之国境城镇,为对内部之守护、对外部之防御,有高且广之交通路。诸比丘!如是圣弟子,有愧而愧于身恶行、口恶行、意恶行,愧于行恶、不善之诸法。诸比丘!有愧交通路之圣弟子断不善,修善,断有罪,修无罪,自保清净,此乃成就第三之正法。
  一六
  诸比丘!譬如王之国境城镇,为对内部之守护、对外部之防御,蓄有众多之武器。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为多闻,持有所闻,积集所闻,为初善、中善、后善之法,宣示有义、有文、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彼多闻而持有如是诸法,以语熟练,以意思惟,以见善通达。诸比丘!持有闻武器之圣弟子断不善,修善,断有罪,修无罪,自保清净,此乃成就第四之正法。
  一七
  诸比丘!譬如王之国境城镇,为对内部之守护、对外部之防御,有众多军队之止住,譬如:象兵、骑兵、车兵、弓射手、旗手、参谋、食粮部队、强王子、突入队、大龙队、勇士、胸甲兵、奴仆子。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为断不善之诸法,为圆满具足诸善法,启发精进而住,努力勇猛,负荷善法而不舍。诸比丘!有精进军众之圣弟子断不善,修善,断有罪,修无罪,自保清净,此乃成就第五之正法。
  一八
  诸比丘!譬如王之国境城镇,为对内部之守护、对外部之防御,是贤者、智者、具虑者;拒绝未知者,而令已知者进入。诸比丘!如是圣弟子具足念慧,忆念、随念久往以前之所住,久往以前之所说。诸比丘!有念门锈之圣弟子断不善,修善,断有罪,修无罪,自保清净,此乃成就第六之正法。
  一九
  诸比丘!譬如王之国境城镇,为对内部之守护、对外部之防御,有高且广,又外观涂妆具足之墙。诸比丘!如是圣弟子具慧,圣能决择,正导苦尽,成就通达生灭之慧。诸比丘!有慧之外观涂妆具足之圣弟子断不善,修善,断有罪,修无罪,自保清净,此乃成就第七之正法。
  有成就此等七种之正法、四静虑之增上心、现法乐住者,如何如实而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耶?
  二〇
  诸比丘!譬如王之国境城镇,对内部为喜、无怖畏、为乐、对外部之防御而蓄有众多之草、木、水。诸比丘!如是圣弟子自为喜、无怖畏、为乐、为入涅槃,离诸欲,离诸不善法,具足有寻、有伺、自离而生喜、乐之初静虑而住。
  二一
  诸比丘!譬如王之国境城镇,对内部为喜、无怖畏、为乐,为对外部之防御,有蓄众多之米、麦。诸比丘!如是圣弟子自为喜、无怖畏、为乐、为入涅槃,寻、伺寂静故,具足内之等净,心之一趣,无寻、无伺,由定而生喜、乐之第二静虑而住。
  二二
  诸比丘!譬如王之国境城镇,对内部为喜、无怖畏、为乐、对外部之防御,蓄有众多之胡麻、黍、豆、谷物。诸比丘!如是圣弟子自为喜、无怖畏、为乐、为入涅槃,离喜贪故,舍而住,为正念正知,身受乐,具足圣者宣说于舍、念、乐住之第三静虑而住。
  二三
  诸比丘!譬如王之国境城镇,对内部为喜、无怖畏、为乐、对外部之防御,蓄有众多之药品,即:熟酥、生酥、油、蜜、糖霜、盐。诸比丘!如是圣弟子自为喜、无怖畏、为乐、为入涅槃,为断乐故,为断苦故,已先灭喜、忧故,具足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之第四静虑而住。
  此等四静虑之增上心、现法乐住者,如实而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
  诸比丘!圣弟子成就此等七正法;又,此等四静虑之增上心、现法乐住者,如实而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故,诸比丘!此圣弟子,谓魔不能破,波旬不能破。”
  六十四
  一
  “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之无上福田。以何为七耶?
  二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知法、知义、知自己、知量、知时、知众会,及知补特伽罗之胜劣。诸比丘!以何为比丘知法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知法,即:契经、应颂、记说、讽颂、无问自说、如是说、本生、未曾有法、吠陀罗。诸比丘!若比丘不知法,即:契经、应颂……未曾有法、吠陀罗,则不可称之为知法。诸比丘!若比丘知法,即:契经、应颂……未曾有法、吠陀罗故,则可称为知法。如是乃为知法。以何为知义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知诸所说义:是此所说之义,是彼所说之义。诸比丘!若比丘不知‘是此所说义,是为彼所说之义’之各各所说义,则不可称之为知义。诸比丘!若比丘知‘是此所说之义,是彼所说义’之各各所说义,可称为知义。如是为知法、知义。以何为知我耶?
  五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知自己:我唯有依据信、戒、闻、舍、慧、辨才。诸比丘!若比丘不知自己‘我唯有依据信、戒、闻、舍、慧、辨才’,则不可称之为知我。诸比丘!若比丘知自己‘我唯有依据信、戒、闻、舍、慧、辨才’,故可称为知我。如是为知法、知义、知我。以何为知量耶?
  六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受衣、食、床座、病缘药、资具时,知量。诸比丘!若比丘于受衣、食、床座、病缘药、资具时不知量,则不可称为知量。诸比丘!若于衣、食、床座、病缘药、资具而知量,故称为知量。如是为知法、知义、知我、知量。以何为知时耶?
  七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知时:是为说示之时,是为质问之时,是为修习之时,是为宴默之时。若比丘不知‘是为说示之时,是为质问之时,是为修习之时,是为宴默之时’,则不可称为知时。诸比丘!比丘若知‘是为说示之时,是为质问之时,是为修习之时,是为宴默之时’,故称为知时。如是为知法、知义、知我、知量、知时。以何为知众会耶?
  八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知众会:是刹帝利之众会、婆罗门之众会、居士之众会、沙门之众会;于其处应如是参礼、如是立、如是坐、如是说、如是默。诸比丘!若比丘不知‘是刹帝利之众会、婆罗门之众会、居士之众会、沙门之众会;于其处应如是参礼、如是立、如是坐、如是说、如是默’,则不可称为知众会。诸比丘!若比丘知‘是刹帝利之众会、婆罗门之众会、居士之众会、沙门之众会;于其处应如是参礼、如是立、如是坐、如是说、如是默’,故称之为知众会。如是为知法、知义、知我、知量、知时、知众会。以何为知补特伽罗之胜劣耶?
  九
  诸比丘!于此有之比丘知二种之补特伽罗,所谓二种之补特伽罗,即:一者欲见圣,一者不欲见圣。不欲见圣之补特伽罗,彼以如是之故,乃应予诃毁;欲见圣之补特伽罗,彼以如是之故,乃应予称赞。二种之补特伽罗,有欲见圣,一者欲闻正法,一者非欲闻正法。非欲闻正法之补特伽罗,彼以如是故,乃应予诃毁;欲闻正法之补特伽罗,彼以如是之故,乃应予称赞。二种之补特伽罗,有欲闻正法;一者热心闻法,一者不热心闻法。不热心闻法之补特伽罗,彼以如是之故,乃应予诃毁;热心闻法之补特伽罗,彼以如是之故,乃应予称赞。二种之补特伽罗,是热心闻法;一者闻法已而受持,一者闻法已而不受持。闻法已不受持之补特伽罗,彼以如是之故,乃应予诃毁;闻法已而受持之补特伽罗,彼以如是之故,乃应予称赞。二种之补特伽罗,闻法已而受持,一者坚持观察诸法之义,一者坚持不观察诸法之义。坚持不观察诸法义之补特伽罗,彼以如是之故,乃应予诃毁;坚持观察诸法义之补特伽罗,彼以如是之故,乃应予称赞。二种之补特伽罗坚持观察诸法之义,一者知义已、知法已而得法随法;一者知义已、知法已而不得法随法。知义已、知法已而不得法随法之补特伽罗,彼以如是之故,乃应予诃毁;知义已、知法已而得法随法之补特伽罗,彼以如是之故,乃应予称赞。二种之补特伽罗,知义已、知法已而得法随法,一者为得自己之利,不为他人之利;一者为得自己之利以及他人之利。为得自己之利,不为他人利之补特伽罗,彼以如是之故,乃应予诃毁;为得自己之利以及他人利之补特伽罗者,彼以如是之故,乃应予称赞。诸比丘!如是比丘,知为补特伽罗之胜劣。
  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之无上福田。”
  六十五
  一
  “诸比丘!忉利天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叶枯萎之时,诸比丘!尔时,忉利天众心生喜悦,今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有叶枯萎,不久又将接连生出七叶。诸比丘!忉利天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有七叶之时,诸比丘!尔时,忉利天众者心生喜悦,今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已有七叶,不久又将接连生出花、叶之枝。诸比丘!忉利天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生出花、叶之枝时,诸比丘!尔时,忉利天众心生喜悦,今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生出花、叶之枝,不久,又将接连生出有蕾。诸比丘!忉利天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有蕾之时,诸比丘!尔时,忉利天众者心生喜悦,今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有蕾不久,又将接连开蕾。诸比丘!忉利天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开蕾之时,诸比丘!尔时,忉利天众心生喜悦,今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开蕾,不久又将接连有花。诸比丘!忉利天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有花之时,诸比丘!尔时,忉利天众心生喜悦,今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有花不久,又将接连花朵开满。诸比丘!忉利天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花朵开满之时,诸比丘!心生喜悦之忉利天众于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之根本,天四月之间,得五妙欲,具备而供奉。诸比丘!复次,五百由旬,花满开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依普光而遍满,风送百由旬之香,此乃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之威力。
  二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从家出家于非家而思惟之时,诸比丘!尔时,圣弟子如忉利天叶枯萎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诸比丘!圣弟子剃除须发,着坏色衣,从家出家于非家之时,诸比丘!尔时,圣弟子如忉利天有七叶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诸比丘!圣弟子离欲……乃至……具足初静虑而住之时,诸比丘!尔时,圣弟子如忉利天生出花、叶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诸比丘!圣弟子于寻、伺寂静故……乃至……具足第二静虑而住之时,诸比丘!尔时,圣弟子如忉利天有蕾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诸比丘!圣弟子于离喜贪故……乃至……具足第三静虑而住之时,诸比丘!尔时,圣弟子如忉利天开出有蕾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诸比丘!圣弟子于断乐故……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之时,诸比丘!尔时,圣弟子如忉利天拥有花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诸比丘!圣弟子自漏尽……乃至……作证具足而住之时,诸比丘!尔时,圣弟子如忉利天花朵开满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诸比丘!尔时,地居天众出声,为某长老同住之某长老自某街或某村,从家出家于非家,自漏尽……乃至……作证具足而住。闻地居天众之声已而四大王天众……忉利天众……夜摩天众……睹史多天众……化乐天众……他化自在天众……梵众天众出声,为某长老同住之某长老自某街或某村,从家出家于非家,自漏尽,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已于现法而自了知、作证、具足而住。如是,声于瞬间达到梵天乃止。此乃漏尽比丘之威力。”
  六十六
  一
  尔时,独自宴坐之具寿舍利弗,于心中起如是思惟:“比丘何以应恭敬、尊重、依止而住,且当断不善而修善耶?”尔时,具寿舍利弗如是思惟:“比丘应恭敬、尊重、依止其师而住,且当断不善而修善。比丘应[恭敬……]其法……比丘者应[恭敬……]僧伽……比丘[应恭敬……]其学……比丘[应恭敬……]三摩地……比丘[应恭敬……]不放逸……比丘应恭敬、尊重、依止承迎而住,且当断不善而修善。”尔时,舍利弗如是思惟:“我于此等诸法是清净、洁白,即我诣世尊之前而告此等诸法,如是我于此等诸法应为清净,又可称为清净。譬如丈夫欲得清净、洁白之金饰,彼应如是思惟:‘我此金饰是清净、洁白,即我应去铁匠处展示此金饰,如是我当托此铁匠使金饰清洁,又可称为清净。如是我于此等诸法是清净、洁白,即我诣世尊座前而告此等诸法,如是我于此等诸法应为清净,又可称为清净。’”尔时,具寿舍利弗不久即自宴坐而起,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向世尊]如是言:
  二
  “大德!我在此独自宴坐,于心中起如是思惟:‘比丘何以应恭敬、尊重、依止而住,且当断不善而修善耶?’大德!尔时我如是思惟:‘比丘应恭敬、尊重、依止其师而住,且当断不善而修善。比丘[应恭敬……]其法……比丘[应恭敬……]僧伽……比丘[应恭敬……]其学……比丘[应恭敬……]三摩地……比丘[应恭敬……]不放逸……比丘应恭敬、尊重、依止承迎而住,且当断不善而修善。’大德!尔时我如是思惟:‘于我于此等诸法是清净、洁白,我诣世尊座前告此等诸法,如是我于此等诸法应为清净,又可称为清净。譬如丈夫欲得清净、洁白之金饰,彼应如是思惟:“我此之金饰是清净、洁白,即我应去铁匠处展示此金饰,如是我当托此铁匠使金饰清净,又可称为清净。如是我于此等诸法是清净、洁白,即我诣世尊座前告此等诸法,如是我于此等诸法应为清净,又可称为清净。”’”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比丘应恭敬、尊重,依止其师而住,且当断不善而修善。舍利弗!比丘[应恭敬……]其法……舍利弗!比丘[应恭敬……]僧伽……舍利弗!比丘[应恭敬……]其学……舍利弗!比丘[应恭敬……]三摩地……舍利弗!比丘[应恭敬……]不放逸……舍利弗!比丘应恭敬、尊重、依止承迎而住,且当断不善而修善。”如是闻之具寿舍利弗向世尊如是言:
  三
  “大德!我依世尊之所略说,而如是广知此义。大德!彼之比丘,实谓不尊重其师,而当可尊重其法者,无有是处。大德!任何不尊重其师之比丘,彼亦不尊重其法。大德!实谓不尊重其师、不尊重其法之彼比丘,当可尊重僧伽者,无有是处。大德!任何不尊重其师、不尊重其法之比丘,彼亦不尊重僧伽。大德!实谓不尊重其师、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之彼比丘,当可尊重其学者,无有是处。大德!任何不尊重其师、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之比丘,彼亦不尊重其学。大德!实谓不尊重其师、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不尊重其学之比丘,当可尊重三摩地者,无有是处。大德!任何不尊重其师、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不尊重其学之比丘,彼亦不尊重三摩地。大德!实谓不尊重其师、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不尊重其学、不尊重三摩地之比丘,当可尊重不放逸者,无有是处。大德!任何不尊重其师、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不尊重其学、不尊重三摩地之比丘,彼亦不尊重不放逸。大德!实谓不尊重其师、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不尊重其学、不尊重三摩地,不尊重不放逸之比丘,当可尊重承迎者,无有是处。大德!任何不尊重其师、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不尊重其学、不尊重三摩地、不尊重不放逸之比丘,彼亦不尊重承迎。
  大德!实谓尊重其师之比丘,可不尊重其法者,无有是处。大德!任何尊重其师之比丘,彼亦尊重其法。大德!实谓尊重其师、尊重其法之比丘,可不尊重僧伽者,无有是处。大德!任何尊重其师、尊重其法之比丘,[彼]亦尊重僧伽。大德!实谓尊重其师、尊重其法、尊重僧伽者之比丘,可不尊重其学者,无有是处。大德!任何尊重其师、尊重其法、尊重僧伽之比丘,彼亦尊重其学。大德!实谓尊重其师、尊重其法、尊重僧伽、尊重其学之比丘,可不尊重三摩地者,无有是处。大德!任何尊重其师、尊重其法、尊重僧伽、尊重其学之比丘,彼亦尊重三摩地。大德!实谓尊重其师、尊重其法、尊重僧伽、尊重其学、尊重三摩地之比丘,可不尊重不放逸者,无有是处。大德!任何尊重其师、尊重其法、尊重僧伽、尊重其学、尊重三摩地之比丘,彼亦尊重不放逸。大德!实谓尊重其师、尊重其法、尊重僧伽、尊重其学、尊重三摩地、尊重不放逸之比丘,可不尊重承迎者,无有是处。大德!任何尊重其师、尊重其法、尊重僧伽、尊重其学、尊重三摩地、尊重不放逸之比丘,彼亦尊重承迎。大德!我依世尊之所略说,而如是广知此义。”
  四
  “善哉,善哉!舍利弗!善哉,舍利弗!汝依我之所略说,而如是广知此义。舍利弗!实谓不尊重其师之比丘,当可尊重其法者,无有是处。舍利弗!任何不尊重其师之比丘,彼亦不尊重其法……舍利弗!实谓不尊重其师……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不尊重其学……不尊重三摩地……不尊重不放逸之比丘当可尊重承迎者,无有是处。舍利弗!任何不尊重其师、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不尊重其学、不尊重三摩地,不尊重不放逸之比丘,彼亦不尊重承迎。
  舍利弗!实谓尊重其师之比丘,当可不尊重其法者,无有是处。舍利弗!任何尊重其师之比丘,彼亦尊重其法……舍利弗!实谓尊重其师……尊重其法……尊重僧伽……尊重其学……尊重三摩地……尊重不放逸之比丘,当可不尊重承迎者,无有是处。舍利弗!任何尊重其师、尊重其法、尊重僧伽、尊重其学、尊重三摩地、尊重不放逸之比丘,[彼]亦尊重承迎。舍利弗!依我之所略说,而可如是广见此义。”
  六十七
  一
  “诸比丘!对于不行修习而住之比丘,呜呼!实则希于‘我心由诸漏而解脱!’即使生如是之希望,然而彼心决不取于由诸漏而解脱,其故如何耶?彼当答:‘不熟习故。’何为不熟习之故耶?即: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之不熟习]。诸比丘!譬如有八或十或十二鸡卵,彼等依鸡不能正当以翼孵卵,不能正当加温,不能正当薰[鸡香]。其鸡,呜呼!‘我之雏鸡实依足、爪、鸡冠或口嘴而破卵壳已,能安全出生!’即生如是希望,然而彼等雏鸡依足、爪、鸡冠或口嘴而破卵壳已,却不能安全生出,其故如何耶?诸比丘!因于鸡彼等之卵不能正当以翼孵卵,不能正当加温,不能正当薰[鸡香]之故。诸比丘!如是对于不行修习而住之比丘,呜呼!实则希于‘我心由诸漏而解脱!’即生如是希望,然而彼心不取由诸漏而解脱,其故如何耶?对彼应答:‘不熟习之故。’何为不熟习之故耶?即:四念处……乃至……八支圣道[之不熟习]。
  二
  诸比丘!对于行修习而住之比丘,呜呼!实则不希于‘我心由诸漏而解脱!’即不生如是希望,然而彼心由诸漏解脱,其故如何耶?对彼当答:‘熟习之故。’何为熟习耶?即:四念处……乃至……八支圣道[之熟习]。诸比丘!譬如有八或十或十二鸡卵,彼等依鸡能正当以翼孵卵,能正当加温,能正当薰[鸡香],其鸡不希,‘呜呼!我之雏鸡实依足、爪、鸡冠或口嘴而破卵壳已,能安全地出生!’即不生如是之希望,然而彼等雏鸡依足、爪、鸡冠或口嘴而破卵壳已、应能安全出生,其何故耶?诸比丘!因于鸡彼等之卵能正当以翼孵卵,能正当加温,能正当薰[鸡香]之故。诸比丘!如是对于行修习而住之比丘,呜呼!实则不希‘我心由诸漏而解脱!’即不生如是之希望,然而彼心不取由诸漏而解脱,其故如何耶?彼当答:‘熟习之故。’何为熟习耶?即:四念处……乃至……八支圣道[之熟习]。
  三
  诸比丘!譬如石匠或石匠弟子之手斧把柄,可见手指痕迹,可见姆指痕迹,然而对彼则不可如是思惟:‘今日我之手斧把柄之减损如此,昨日是如此,将来是如此。’然而于已减损之时,有已减损之思惟。诸比丘!如是对于行修习而住之比丘,‘今日我漏已尽唯有如此,昨日唯有如此,明日唯有如此’,不作任何如是思惟,然而于已尽之时,有已尽之思惟。诸比丘!譬如以藤蔓之绳索缠缚海船六个月期间,于水上漂浮,冬季漂著于陆上,绳结为风与日所曝晒,彼等为带雨之云所浸湿,容易柔软而腐败。诸比丘!对于如是行修习而住之比丘,诸结容易寂静,腐败。”
  六十八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与众多之比丘僧伽俱于憍萨罗行乞,世尊进入大道,见某处之大火蕴烧着、燃烧、烧毁而灭,见已,穿越道路,于大树之根处敷座而坐,坐已,世尊告诸比丘:“诸比丘!汝等是否见此大火蕴烧着、燃烧、烧毁而灭?”“唯然。大德!”“诸比丘!如何思惟耶?抱着此大火蕴烧着、燃烧、烧热而坐或卧,与抱着拥有温柔手足之刹帝利少女,或婆罗门少女,或居士少女而坐或卧,何者好耶?”“大德!抱着拥有温柔手足之刹帝利少女,或婆罗门少女,或居士少女而坐或卧较好。大德!抱着此大火蕴烧着、燃烧、烧热而坐或卧者是苦。”
  “诸比丘!告示汝等,诸比丘!宣示汝等。彼破戒,为恶性,为不净,为招其他惊讶之行,隐覆所作,非沙门而称为沙门,非梵行者而称为梵行者,内心腐败,漏泄,有等于尘芥,则抱此大火蕴烧着,燃烧,烧热而坐或卧者较好,其何故耶?诸比丘!其因故,彼至死,或当受与死相同之苦,然缘其故,于身坏死后,当不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然而,诸比丘!彼破戒,为恶性,为不净,为招其他惊讶之行……乃至……等于尘芥,而怀抱拥有温柔手足之刹帝利少女,或婆罗门少女,或居士少女而坐或卧,诸比丘!对彼长时不利益,赍苦,彼于身坏死后,当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
  二
  诸比丘!如何思惟耶?有力之丈夫,欲以强韧之发索卷起两胫而摩擦,乃切外皮,切外皮已而切内皮,切内皮已而切肉,切肉已而切筋,切筋已而切骨,切骨已而压骨髓方止,与刹帝利之长者或婆罗门之长者或居士之长者,问讯自己而喜,何者好耶?”“大德!刹帝利之长者或婆罗门之长者或居士之长者,问讯自己而喜为好。大德!有力之丈夫,欲以强韧之发索……乃至……压骨髓方止者为苦。”
  “诸比丘!告示汝等,诸比丘!宣示汝等。彼破戒……乃至……有等于尘芥,有力之丈夫,欲以强韧之发索卷起两胫……乃至……压骨髓方止者为好。其故如何耶?诸比丘!其因故,彼至死,或当受与死相同之苦,然而其缘故,于身坏死后,当不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然而,诸比丘!彼破戒……乃至……等于尘芥者,可是刹帝利之长者或婆罗门之长者或居士之长者,自问讯而乐者,诸比丘!对彼长时间不利益,赍苦,彼于身坏死后,当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
  三
  诸比丘!如何思惟耶?有力之丈夫,以油滑、锐刀击胸,与刹帝利之长者或婆罗门之长者或居士之长者,合掌自己令乐,何者较好耶?”“大德!刹帝利之长者、婆罗门之长者、居士之长者,合掌自己令乐较好。大德!有力之丈夫,以油滑、锐刀击胸者苦也。”
  “诸比丘!告示汝等,诸比丘!宣示汝等。彼破戒……乃至……有等于尘芥者,有力之丈夫,以油滑、锐刀击胸者好,其何故耶?其因故,诸比丘!彼至死,或当受与死相同之苦,然而缘其故,于身坏死后,当不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然而,诸比丘!彼破戒,为恶质……乃至……等于尘芥者,可是刹帝利之长者或婆罗门之长者,或居士之长者,合掌自己令乐者,诸比丘!对彼长时不利益,赍苦,彼于身坏死后,当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
  四
  诸比丘!如何思惟耶?有力之人以热着、烧着、燃烧、烧热之铁板卷身,与受用刹帝利之长者或婆罗门之长者或居士之长者信施之衣,何者较好耶?”“大德!受用刹帝利之长者或……乃至……信施之衣较好。大德!有力之人以热着、烧着、燃烧、烧热之铁板卷身者是苦。”
  “诸比丘!告示汝等,诸比丘!宣示汝等。彼破戒……乃至……有等于尘芥者,有力之人以热着,烧着,燃烧,烧毁之铁板卷身者好,其故如何耶?其因故,诸比丘!彼至死,或当受与苦相同之苦,然而缘其故,于身坏死后,当不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然而,诸比丘!彼破戒……乃至……等于尘芥者,可是受用刹帝利之长者或婆罗门之长者,或居士之长者信施之衣者,诸比丘!对彼长时不利益,赍苦,彼于身坏死后,当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
  五
  诸比丘!如何思惟耶?有力之人以热着、烧着、燃烧、烧热之铁钉,开口已将热着,烧着、燃烧、烧热之铁丸插入口中,烧彼之唇、亦烧口、亦烧舌、亦烧咽喉、亦烧胃、亦通过肠或肠间膜而从[身体之]下部出,与受用刹帝利之长者或婆罗门之长者或居士之长者信施之食,何者较好耶?”“大德!受用刹帝利之长者或婆罗门之长者或居士之长者信施之食者较好。大德!有力之人以热着、烧着、燃烧、烧热之铁钉,开口已将热着、烧着、燃烧、烧热之铁丸插入口中,是烧彼之唇,亦烧口,亦烧舌……乃至……从[身体之]下部出者是苦。”
  “诸比丘!告示汝等,诸比丘!宣示汝等。彼破戒……乃至……有等于尘芥者,有力之人以热着、烧着、燃烧、烧热之铁钉,开口已,将热着、烧着、燃烧、烧热之铁丸插入口中,是烧彼之唇……乃至……从[身体之]下部出者是好,其故如何耶?其因故,诸比丘!彼至死,或当受与死相同之苦,然而缘其故,于身坏死后,当不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然而,诸比丘!彼破戒,为恶质……乃至……等于尘芥者,可是受用刹帝利之长者或婆罗门之长者或居士之长者信施之食者,诸比丘!对彼长时不利益,赍苦,彼于身坏死后,当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
  六
  诸比丘!如何思惟耶?有力之人捉头、或捕肩,以热着、烧着、燃烧、烧热之铁床,或令坐于铁床,或令卧,与受用刹帝利之长者或婆罗门之长者或居士之长者信施之床,何者较好耶?”“大德!受用刹帝利之长者或婆罗门之长者或居士之长者信施之床是好,大德!有力之人捉头,或捕肩……乃至……令卧者苦。”
  “诸比丘!告示汝等……乃至……有等于尘芥者,有力之人捉头……乃至……令卧者是好,其故如何耶?诸比丘!其因故,彼至死,或当受与死相同之苦,然而缘其故,于身坏死后,当不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然而,诸比丘!彼破戒,为恶性……乃至……等于尘芥者,可是受用刹帝利之长者或婆罗门之长者或居士之长者信施之床者,诸比丘!对彼长时不利益,赍苦,彼于身坏死后,当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
  七
  诸比丘!如何思惟耶?有力之人捉住足之上部,头之下部,投入热着、烧着、燃烧、烧热之铁锅中,彼于是起泡沫而煮沸,一度上行,亦一度下行,亦一度横行,与受用刹帝利之长者或婆罗门之长者或居士之长者信施之房,何者较好耶?”“大德!受用刹帝利之长者或婆罗门之长者或居士之长者信施之房较好。大德!有力之人捉住足之上部,头之下部,投入热着、烧着、燃烧、烧热之铁锅中,彼于是起泡沫而煮沸,一度上行,亦一度下行,亦一度横行者是苦。”
  “诸比丘!告示汝等,诸比丘!宣示汝等。彼破戒,为恶质……乃至……等于尘芥者,有力之人捉住足之上部,头之下部……乃至……亦一度横行者好,其故如何耶?诸比丘!其因故,彼至死,或当受与死相同之苦,然而缘其故,于身坏死后,当不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然而,诸比丘!彼破戒,为恶性……乃至……等于尘芥者,可是受用刹帝利之长者或婆罗门之长者或居士之长者信施之房者,诸比丘!对彼长时不利益,赍苦,彼于身坏死后,当生恶处、恶趣、险难、地狱。诸比丘!是故应如是学。
  对于我等所受用之衣、食、床座、病缘药、资具,因汝所作当有彼等之称赞、大果、大赞叹。又此之出家者对于我等当有果,不坏之结果。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八
  诸比丘!或因观察自利者,实则完成不放逸。诸比丘!或因观察他利者,实则完成不放逸。诸比丘!或因观察两利者,实则完成不放逸。”世尊如是宣说,说此记说之时,六十[位]比丘众从口吐出热血,六十[位]比丘众拒绝是学而退转于劣。“难作,世尊!难作,世尊!”然而,六十[位]比丘不取着,心从诸漏解脱。
  六十九
  一
  “诸比丘!昔时有名称为妙眼,远离诸欲之外道师。诸比丘!而妙眼师有数百位之弟子,妙眼师对诸弟子宣示梵世同伴者之法。诸比丘!对于妙眼师所宣示梵世同伴者之法,心不寂静者,于身坏死后,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诸比丘!对于妙眼师所宣示梵世同伴者之法,心寂静者,于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
  二
  诸比丘!昔时有位称为牟犁破群那之师……称为阿罗那之师……称为瞿陀梨之师……称为害提婆罗之师……称为储提摩丽之师……称为阿罗迦,于诸欲离贪之外道师。诸比丘!阿罗迦有数百位弟子,阿罗迦师对诸弟子宣示梵世同伴者之法。诸比丘!凡对阿罗迦师所宣示梵世同伴者之法,心不寂静者,于身坏死后,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诸比丘!凡对阿罗迦师所宣示梵世同伴者之法,心寂静者,于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
  三
  诸比丘!如何思惟耶?对于有此等数百之眷属、弟子僧伽,于诸欲离贪之七外道诸师,有恶心,若加以呵责、诽谤,则彼当生多非福耶?”“唯然。大德!”
  “诸比丘!对于有此等数百之眷属、弟子僧伽,于诸欲离贪之七外道诸师,有恶心,若加以呵责、诽骂,则彼当生多之非福,对于一见具足之补特伽罗,有恶心,若加以呵责、诽骂,则彼以是故当生更多非福。是故如何耶?诸比丘!我于此[佛教]之外,于同梵行者之中,如是忍,不语如是语。其故,诸比丘!当如是学,于同梵行者之中,不可有诸恶心。
  诸比丘!汝等当如是学。”
  七十
  一
  “诸比丘!昔时有称为阿罗迦,远离诸欲之外道师。诸比丘!阿罗迦师有数百之诸弟子。阿罗迦师对弟子众宣示如是法。
  二
  ‘婆罗门!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时而多苦多恼,因聪慧而应悟,应作善,应行梵行,生者无有不死。婆罗门!譬如草上之露滴,于太阳升起之时,迅速消逝,无有长住。婆罗门!如露滴,如是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时而多苦多恼,因聪慧而应悟,应作善,应行梵行,生者无有不死。婆罗门!譬如天降巨大之雨时,于水中之水泡迅速消逝,无有长住。婆罗门!如水泡,如是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时而多苦多恼,因聪慧而应悟,应作善,应行梵行,生者无有不死。婆罗门!水中之筏,迅速消逝,无有永住。婆罗门!如水中之筏,如是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时而……生者无有不死。婆罗门!譬如从山而出之远流,急流而夹略之河,其瞬时亦无停止,其时行而转流。婆罗门!如从山而出之河,如是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时……乃至……生者无有不死。婆罗门!譬如有力之人,持舌上之痰块而来,当容易吐出。婆罗门!如痰块,如是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时……乃至……生者无有不死。婆罗门!譬如投入日中热着铁瓶中之肉片,迅速消逝,无有永住。
  婆罗门!如肉片,如是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一时而…………生者无有不死。婆罗门!譬如被屠杀之牛,决定被屠杀之时,即于屠杀之现前,或于死之现前举足。婆罗门!如牛之屠杀,如是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时而多苦多恼,因聪慧而应悟,应善作,应行梵行,生者无有不死也。’
  三
  诸比丘!尔时,人人之寿量有六万岁,而得婚嫁之少女为五百岁。诸比丘!尔时,人人唯有六病,即:寒、热、饥、渴、粪、尿。诸比丘!即彼阿罗迦师如是之长寿,如是长住,于如是少病人中,向诸弟子宣示如是法:‘婆罗门!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时而多苦多恼,因聪慧而应悟,应善作,应行梵行,生者无有不死。’诸比丘!今正语者当如是语,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时而多苦多恼,因聪慧而应悟,应作善,应行梵行,生者无有不死。诸比丘!今长生者,彼为百岁前后。诸比丘!又生百岁之间者,生三百季节之间,即:百冬季、百春季、百夏季。诸比丘!又生三百季节之间者,生千二百月之间,即:冬之四百月、春之四百月、夏之四百月。诸比丘!又生千二百月之间者,生二千四百个半月之间,即:冬之八百个半月、春之八百个半月、夏之八百个半月。诸比丘!又生二千四百个半月之间者,生三万六千夜之间,即:冬之一万二千夜、春之一万二千夜、夏之一万二千夜。诸比丘!又生三万六千夜之间者,食七万二千之食,食母乳、食障碍,即:冬之二万四千食、春之二万四千食、夏之二万四千食。此中,此等为食障碍,怒而不食食,苦而不食食,病而不食食,布萨而不食食,不得而不食食。诸比丘!以上我有百岁之寿,数人寿,亦数寿量,亦数季节,亦数年,亦数月,亦数半月,亦数夜,亦数日夜,亦数食,亦数食障碍。
  四
  诸比丘!哀愍故,望弟子众之利益,为师当依哀愍而作者,我已作。诸比丘!此等为树之根本,此等为空闲处。诸比丘!静虑!勿放逸,勿后有追悔,此为我等之教。”
  摄句:
      惭、太阳、城、其譬喻、知法、波利阇多伽
      恭敬、修习、大火蕴以及因妙眼与阿罗迦师
  第八 律品
  七十一
  一
  “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以何为七耶?
  二
  即:知犯、知不犯、知轻犯、知重犯、具戒而护波罗提木叉律仪行、具足行、亲近、见怖畏于微细之罪。受学学处,四静虑之增上心、现法乐住如实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由诸漏尽,得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已于现法而自知、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
  七十二
  一
  “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以何为七耶?
  二
  即:知犯、知不犯、知轻犯、知重犯,又彼之两波罗提木叉者随经,亦随附属分而能广熟习,善分别,善转,善决定,四静虑之增上心、现法乐住如实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由诸漏尽,得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已于现法而自知,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
  七十三
  一
  “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以何为七耶?
  二
  即:知犯、知不犯、知轻犯、知重犯,而住律不动,四静虑之增上心、现法乐住如实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由诸漏尽,得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已于现法而自知,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
  七十四
  一
  “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以何为七耶?
  二
  即:知犯、知不犯、知轻犯、知重犯、随念种种宿住,即:一生、二生……乃至……具备状貌与处所,随念种种宿住,以超越人清净之天眼……因应有情之业,而知行,由诸漏尽,得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已于现法而自知,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
  七十五
  一
  “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为光耀。以何为七耶?
  二
  即:知犯、知不犯、知轻犯、知重犯、具戒……受学学处,四静虑之……乃至……得而不梗涩,由诸漏尽,而……乃至……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为光耀。”
  七十六
  一
  “诸比丘!成就七法之持律者为光耀。以何为七耶?
  二
  即:知犯、知不犯、知轻犯、知重犯为于彼之两波罗提木叉者随经,亦随附属分而能广熟习,善分别,善转,善决定,四静虑之……乃至……得而不梗涩,由诸漏尽,而……乃至……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持律者为光耀。”
  七十七
  一
  “诸比丘!成就七法之持律者为光耀。以何为七耶?
  二
  即:知犯、知不犯、知轻犯、知重犯,而住律不动,四静虑之……乃至……得而不梗涩,由诸漏尽,而……乃至……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持律者为光耀。”
  七十八
  一
  “诸比丘!成就七法之持律者为光耀。以何为七耶?
  二
  即:知犯、知不犯、知轻犯、知重犯、随念种种宿住,即:一生、二生……具备状貌与处所,随念种种宿住,以超越人清净之天眼……乃至……因应有情之业而知行,由诸漏尽,而……乃至……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持律者为光耀。”
  七十九
  一
  尔时,具寿优波利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优波利白世尊言:“善哉,大德!惟愿世尊为我略宣说法,我自世尊听闻其法已,独自隐遁,炽然不放逸,不惜身命而住。”
  二
  “优波利!即任何之法,汝若知此等之诸法,如不能引导向厌、离贪、灭、寂静、证智、正觉、涅槃,优波利!则是非法、非律、非师教,不必持。优波利!又,即任何之法,汝若知此等之诸法引导向厌、离贪、灭、寂静、证智、正觉、涅槃,优波利!则是法、是律、是师教,必当持。”
  八十
  一
  “诸比丘!此等之七者,是再三生起诤论之止,导引寂静止诤之法。以何为七耶?
  二
  即现前毗奈耶应予制立、忆念毗奈耶应予制立、不痴毗奈耶应予制立、作自言者应予制立、多人[语]者应予制立、求彼罪者应予制立、草掩者应予制立。
  诸比丘!此等之七者,是再三生起诤论之止,导引寂静止诤之法。”
  摄句:
      四之持律者、四持律者之光耀
      优波利、因止诤于第八品教为十
  品所不摄经
  一
  “诸比丘!比丘以破坏七法。以何为七耶?
  二
  即:破坏有身见、破坏疑、破坏戒禁取、破坏贪、破坏瞋、破坏痴、破坏慢。
  诸比丘!比丘破坏此等之七法。”
  一
  “诸比丘!沙门以止息七法为……婆罗门者除外……吉祥者令消灭……洗浴者洗浴……极智者了知……圣者破敌……阿罗汉者拒绝。以何为七耶?
  二
  即:拒绝有身见、拒绝疑、拒绝戒禁取、拒绝贪、拒绝瞋、拒绝痴、拒绝慢。
  诸比丘!阿罗汉者拒绝此等之七法。”
  一
  “诸比丘!此等为七不正法。以何为七耶?
  二
  即:无信、无惭、无愧、少闻、懈怠、失念、无慧。
  诸比丘!此等为七不正法。”
  一
  “诸比丘!此等为七正法。以何为七耶?
  二
  即:有信、有惭、有愧、多闻、发勤精进、具念、具慧。
  诸比丘!此等为七正法。”
  一
  “诸比丘!此等七种补特伽罗,是应请、极应请、应施、应合掌、是世间无上福田。以何为七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于眼观察无常,思惟无常,觉悟无常,常恒不绝,以心胜解,依慧洞察而住。彼由诸漏尽,得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已于现法自了知,作证,具足而住。诸比丘!此乃第一之应请……是世间无上福田之补特伽罗。
  三
  诸比丘!又,于此有一类补特伽罗,于眼观察无常,思惟无常,觉悟无常,常恒不绝,以心胜解,依慧洞察而住。彼于非前非后,漏之永尽,以及命之永尽。诸比丘!此乃第二之应请……是世间无上福田之补特伽罗。
  四
  诸比丘!又,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于眼观察无常,思惟无常,觉悟无常,常恒不绝,以心胜解,依慧洞察而住。彼由五顺下分结之尽,而中间般涅槃……损害般涅槃……无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而行色究竟。诸比丘!此乃第七之应请……是世间无上福田之补特伽罗。
  诸比丘!此等七种补特伽罗,是应请、极应请、应施、应合掌、是世间无上福田。”
  一
  “诸比丘!此等七种补特伽罗,是应请……是世间无上福田。以何为七耶?
  二
  诸比丘!于此有一类补特伽罗,于眼观察苦而住……于眼观察无我而住……于眼观察尽而住……于眼观察衰而住……于眼观察离贪而住……于眼观察灭而住……于眼观察弃而住……于耳……于鼻……于舌……于身……于意……于色……于声……于香……于味……于所触……于诸法……于眼识……于耳识……于鼻识……于舌识……于身识……于意识……于眼触……于耳触……于鼻触……于舌触……于身触……于意触……于眼触所生之受……于耳触所生之受……于鼻触所生之受……于舌触所生之受……于身触所生之受……于意触所生之受……于色想……于声想……于香想……于味想……于所触想……于法想……于色思……于声思……于香思……于味思……于所触思……于法思……于色爱……于声爱……于香爱……于味爱……于所触爱……于法爱……于色寻……于声寻……于香寻……于味寻……于所触寻……于法寻……于色伺……于声伺……于香伺……于味伺……于所触伺……于法伺……于色蕴……于受蕴……于想蕴……于行蕴……于识蕴观察无常而住……观察苦而住……观察无我而住……观察尽而住……观察衰而住……观察离贪而住……观察灭而住……观察弃而住。”
  一
  “诸比丘!为了知贪,当修七法。以何为七耶?
  二
  即:念觉支……乃至……舍觉支。诸比丘!为了知贪,当修此等之七法。”
  一
  “诸比丘!为了知贪,当修七法。以何为七耶?
  二
  即:无常想、无我想、不净想、过患想、断想、离贪想、灭想。
  诸比丘!为了知贪,当修此等之七法。”
  一
  “诸比丘!为了知贪,当修七法。以何为七耶?
  二
  即:不净想、死想、食不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
  诸比丘!为了知贪,当修此等之七法。”
  一
  “诸比丘!为贪之遍知……乃至……为究尽……为断……为尽……为衰……为
  离贪……为灭……为舍……为弃……当修此等之七法。
  二
  [为]瞋之[了知]……痴之……忿之……恨之……覆之……恼之……嫉之……悭之……诳之……谄之……傲之……愤激之……慢之……增上慢之……憍之……放逸之……为[瞋]之遍知……为究尽……为断……为尽……为衰……为离贪……为灭……为舍……为瞋之弃,当修此等之七法。”
  世尊如是说,彼等诸比丘,闻世尊之所说,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