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24 册 No. 0007 增支部经典(第9卷-第10卷)
  增支部经典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觉者
    九 集
  第一 等觉品
  一 等觉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于此处,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
  大德!
  彼诸比丘回答世尊。世尊曰:
  二
  “诸比丘!若有外道修行者如是问:‘友!等觉分法之修习者以何为所依耶?’诸比丘!作如是问时,汝等向彼外道修行者,应云何说耶?”
  “大德!我等之法,以世尊为根,以世尊为眼,以世尊为依。大德世尊!惟愿垂示于此所说之义。诸比丘愿从世尊听闻受持。”
  “诸比丘!然则,谛听,善自作意!我当说。”
  世尊曰:
  三
  “诸比丘!若有外道修行者如是问:‘友!等觉分法之修习者以何为所依耶?’诸比丘!作如是问时,汝等向彼外道修行者,应如是说:
  ‘诸友!此处之比丘有善友、善朋、善辈。诸友!此乃等觉分法修习所依之第一。
  四
  诸友!复次,比丘具戒,守护波罗提木叉之律仪,行所行成就而住,见少少罪而怖畏,受学于学处。诸友!此乃等觉分法修习所依之第二。
  五
  诸友!复次,比丘能除遣,能趣向心离盖之论,谓:少欲论、知足论、远离论、不杂论、发勤论、戒论、定论、慧论、解脱论、解脱智见论,如是之论随心所欲而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诸友!此乃等觉分法修习所依之第三。
  六
  诸友!复次,比丘发勤而断诸不善法,为具足诸善法而住,精进勇猛坚固,负荷善法而不舍。诸友!此乃等觉分法修习所依之第四。
  七
  诸友!复次,比丘具慧,通达生灭,圣能决择,成就顺正苦尽之慧。诸友!此乃等觉分法修习所依之第五。’
  八
  诸比丘!比丘若有善友、善朋、善辈,则当知,必具戒,守护波罗提木叉之律仪,行所行成就而住,见少少罪而怖畏,受学于学处。
  诸比丘!比丘若有善友、善朋、善辈,则当知,必能除遣,能趣向心离盖之论,谓:少欲论、[知足论、远离论、不杂论、发勤论、戒论、定论、慧论、解脱论、解脱智见论,]如是之论随心所欲而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
  诸比丘!比丘若有善友、善朋、善辈,则当知,必发勤而断诸不善法,为具足诸善法而住,精进勇猛坚固,负荷善法而不舍。
  诸比丘!比丘若有善友、善朋、善辈,则当知,必具慧,通达生灭,圣能决择,成就顺正苦尽之慧。
  诸比丘!复次,彼比丘于此五法而立,更当修习四法。
  当修习不净而断贪欲。
  当修习慈悲而断瞋恚。
  当修习入出息念而断寻思。
  当修习无常想而断我慢。
  诸比丘!比丘若得无常想,则安立无我想;若得无我想,则断我慢,于现法而得涅槃。”
  二 依止
  一
  时,有一比丘。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至已,礼敬世尊而退坐一面。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所依具足。称为所依具足者,大德!云何比丘为所依具足耶?”
  二
  “比丘若依止于信而断不善,修习善者,彼则正已断不善。
  比丘若依止于惭而[断不善,修习善者,彼则正已断不善]。
  比丘若依止于愧而[断不善,修习善者,彼则正已断不善]。
  比丘若依止于精进而[断不善,修习善者,彼则正已断不善]。
  比丘若依止于慧而断不善,修习善者,彼则正已断不善。
  实则彼比丘已断不善而善断。彼若以圣慧观,则断。
  比丘!复次,彼比丘当于此五法而立,依止于四法而住。何等为四法耶?
  三
  比丘!此处之比丘者,计量而亲近于一事,计量而堪忍一事,计量而舍离一事,计量而除遣一事。比丘!如是比丘为所依具足。”
  三 弥醯
  一
  尔时,世尊住遮离迦国之遮离迦山。其时,具寿弥醯为世尊之侍者。时,具寿弥醯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至已,礼敬世尊而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具寿弥醯白世尊言:
  “大德!我欲入阇斗村乞食。”
  “弥醯!汝自知时。”
  二
  时,具寿弥醯于清晨,着下衣,持钵、衣,入阇斗村乞食。于阇斗村行乞食,食后从乞食还至金鞞河边。具寿弥醯徒步于金鞞河边,一面经行徘徊,一面见庵婆林之极妙可乐。彼见而思念:
  “此庵婆林实极妙可乐。族姓子若欲勤修行者,此地实为勤修之处。若世尊听从我,我当来此庵婆林勤修。”
  三
  时,具寿弥醯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至已,礼敬世尊而退坐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弥醯白世尊言:
  “大德!我于此处,于清晨,着下衣,持钵、衣,入阇斗村乞食。于阇斗村行食,食后从乞食还至金鞞河边。大德!我徙步于金鞞河边,一面经行徘徊,一面见庵婆林之极妙可乐。我见而思念:‘此庵婆林实极妙可乐。族姓子若欲勤修行者,此地实为勤修之处。若世尊听从我,我欲来此庵婆林勤修。’若世尊听从我,我当往彼庵婆林勤修。”
  “弥醯!且待其他比丘来,我等是孤独。”
  四
  具寿弥醯二度白世尊言:
  “大德!对于世尊,更无少分之可当办,已办亦无所增益,而大德!于我,更有所当办者,已办有所增益。若世尊听从我,我欲往彼庵婆林勤修。”
  “弥醯!且待其他比丘来,我等是孤独。”
  五
  具寿弥醯三度白世尊言:
  “大德!对于世尊,更无少分之所可当办者,已办亦无增益,而大德!于我,更有所当办者,已办有所增益。若世尊听从我,我当往彼庵婆林勤修。”
  “弥醯!若言勤,则我等复言何耶?弥醯!汝自知时。”
  六
  时,具寿弥醯即从座起,礼敬、右绕世尊,右绕而至彼庵婆林。至已,入彼庵婆林,于一树下而作昼日坐。时,具寿弥醯住彼庵婆林中,更生三恶不善之念,谓:欲念、恚念、害念。时,具寿弥醯思念:
  “希有哉!未曾有哉!我以信从家出而为出家,而染着此三恶不善之念,谓:欲念、恚念、害念。”
  七
  时,具寿弥醯即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至已,礼敬世尊而退坐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弥醯白世尊言:
  “大德!我于此处,住彼庵婆林中,更生三恶不善之念,谓:欲念、恚念、害念。大德!时,我思念:‘希有哉!未曾有哉!我以信从家出而为出家,而染着此三恶不善之念,谓:欲念、恚念、害念。’”
  “弥醯!心解脱未熟,欲令熟者有五法。何等为五法耶?
  八
  弥醯!于此处之比丘有善友、善朋、善辈。弥醯!此乃心解脱未熟,欲令熟者之第一法。
  九
  弥醯!复次,比丘具戒,守护波罗提木叉之律仪,行所行成就而住,见少少罪而怖畏,受学于学处。弥醯!此乃心解脱未熟,欲令熟者之第二法。
  一〇
  弥醯!复次,比丘能除遣,能趣向心离盖之论,谓:少欲论、知足论、远离论、不杂论、发勤论、戒论、定论、慧论、解脱论、解脱智见论,如是之论随心所欲而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弥醯!此乃心解脱未熟,欲令熟者之第三法。
  一一
  弥醯!复次,比丘发勤而断诸不善法,为具足诸善法而住,精进勇猛坚固,负荷善法而不舍。弥醯!此乃心解脱未熟,欲令熟者之第四法。
  一二
  弥醯!复次,比丘具慧,通达生灭,圣能决择,成就顺正苦灭之慧。弥醯!此乃心解脱未熟,欲令熟者之第五法。
  一三
  弥醯!比丘若有善友、善朋、善辈,则当知,必具戒,守护波罗提木叉之律仪,行所行成就而住,见少少罪而怖畏,受学于学处。
  弥醯!比丘若有善友、善朋、善辈,则当知,必能除遣,能趣向心离盖之论,谓:少欲论、[知足论、远离论、不杂论、发勤论、戒论、定论、慧论、解脱论、]解脱智见论,如是之论随心所欲而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
  弥醯!比丘若有善友、善朋、善辈,则当知,必发勤而[断诸不善法,为具足诸善法而住,精进勇猛坚固,]负荷善法而不舍。
  弥醯!比丘若有善友、善朋、善辈,则当知,必具慧,[通达生灭,圣能决择,]成就顺正苦尽之慧。
  弥醯!复次,彼比丘于此五法而立,当更修习四法:
  当修习不净而断贪欲。
  当修习慈悲而断瞋恚。
  当修习入出息念而断寻思。
  当修习无常想而断我慢。
  弥醯!若得无常想,则安立无我想;若得无我想,则断我慢,于现法得涅槃。”
  四 难陀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其时,具寿难陀于勤行堂为诸比丘说法、教授、劝导、赞励、庆慰。
  二
  时,世尊即于晡时,从宴默而起,至勤行堂。至已,立于门屋之外,等待说毕。时,世尊知已说毕敲闩警咳。彼诸比丘即为世尊开门。时,世尊入勤行堂坐于所设之座。坐已,世尊对具寿难陀言:
  “难陀!汝为诸比丘久说法门。我立于门屋之外,等待说完而感背痛。”
  三
  如是说时,具寿难陀即生羞耻之色,白世尊言:
  “大德!我等不知世尊立于门屋之外。大德!若我等知世尊立于门屋之外,则不如是说。”
  时,世尊知具寿难陀生羞耻之色,即向具寿难陀如是说:
  “善哉,善哉!难陀,难陀!汝等善男子,以信从家出而为出家,为说法集合者是相称。难陀!汝等集合,当作二事,[谓]说法与圣默然。
  难陀!比丘若有信而无戒,彼则彼分不圆满。彼思念‘云何得有信有戒’而彼分当圆满。难陀!比丘若有信有戒,彼则彼分圆满。
  难陀!比丘若有信有戒而不得内心寂静,彼则彼分不圆满。彼思念‘云何得有信有戒内心寂静’而彼分当圆满。难陀!比丘若有信有戒得内心寂静,彼分则圆满。
  难陀!比丘若有信有戒得内心寂静而不得正观增上慧法,彼则彼分不圆满。难陀!譬如有四足兽,其一足若倭少不全,则其支分不圆满。难陀!如是,比丘若有信有戒得内心寂静,而不得正观增上慧法,彼则彼分不圆满。彼思念‘云何有信有戒得内心寂静,得正观增上慧法’而彼分当圆满。难陀!比丘若有信有戒得内心寂静,得正观增上慧法,彼则彼分圆满。”
  世尊如是说。如是说之善逝即从座起,入于精舍。
  四
  时,世尊离去未久,具寿难陀告诸比丘言:
  “诸友!今世尊以四句宣说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即从座而起,入于精舍。谓:
  ‘难陀!比丘若有信[无戒,彼则彼分不圆满。彼思念“云何得有信有戒”而彼分当圆满。难陀!比丘若有信有戒,彼则彼分圆满。
  难陀!比丘若有信有戒,而不得内心寂静,彼则彼分不圆满。彼思念“云何有信有戒得内心寂静”而彼分当圆满。难陀!比丘若有信有戒而得内心寂静,彼则彼分圆满。
  难陀!比丘若有信有戒,得内心寂静而不得正观增上慧法,彼则彼分不圆满。难陀!譬如有四足兽,其一足若倭小不全,其支分不圆满。难陀!如是,比丘若有信有戒,得内心寂静而不得正观增上慧法,彼则彼分不圆满。彼思念“云何有信有戒而得内心寂静,得正观增上慧法”而彼分当圆满。难陀!比丘若有信有戒而得内心寂静,得正观增上慧法],彼则彼分圆满。’
  诸友!若时而听法,时而谈法,则有五种功德。何等为五耶?
  五
  诸友!此处有比丘,为诸比丘说示初善、中善、后善及义具、文备之法,宣说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诸友!比丘为诸比丘说示初善、[中善、后善及义具、文备之法],宣说[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因而彼以师为爱乐、可意、尊重、敬礼。诸友!此乃时而听法,时而谈法之第一功德。
  六
  诸友!复次,比丘为诸比丘说示初善、[中善、后善及义具,文备之法,]宣说[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诸友!比丘为诸比丘说示初善、[中善、后善及义具、文备之法,]宣说[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因而彼于此法觉义、觉法。诸友!此乃时而听法,时而谈法之第二功德。
  七
  诸友!复次,比丘为诸比丘说示初善、中善、后善及义具、文备之法,宣说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诸友!比丘为诸比丘说示初善、[中善、后善及义具、文备之法,]宣说[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因而彼于此法以慧通达,而观甚净之义句。诸友!此乃时而听法,时而谈法之第三功德。
  八
  诸友!复次,比丘为诸比丘说示初善、[中善、后善及义具、文备之法,]宣说[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诸友!比丘为诸比丘说示初善、[中善、后善及义具、文备之法,]宣说[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因而同梵行者再次恭敬彼,言:‘此具寿实已逮得,或当逮得。’诸友!此乃时而听法,时而谈法之第四功德。
  九
  诸友!复次,比丘为诸比丘说示初善、中善、后善及义具、文备之法,宣说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诸友!比丘为诸比丘说示初善、中善、后善及义具、文备之法,宣说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因而诸比丘有学而心未逮得,希求无上安稳而住者,听彼法已,为逮得未逮得,证得未证得,现证未现证而发勤勇;复次,诸比丘为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已住,所作已办,弃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知而解脱者,听彼法已,得现法乐住而住。诸友!此乃时而听法,时而谈法之第五功德。
  诸友等!若时而听法,时而谈法者,则有如是五种功德。”
  五 力
  一
  “诸比丘!有四种力。何等为四力耶?
  二
  即:慧力、精进力、无罪力、能摄力。
  诸比丘!何等为慧力耶?
  三
  即不善法与入不善之计数、善法与入善之计数、有罪法与入有罪之计数、无罪法与入无罪之计数、黑法与入黑之计数、白法与入白之计数、不应习法与入不应习之计数、应习法与入应习之计数、非至圣法与入非至圣之计数、至圣法与入至圣之计数,如是诸法,以慧善观察,善伺察。诸比丘!此乃名为慧力。
  诸比丘!何等为精进力耶?
  四
  即不善法与入不善之计数、有罪法与入有罪之计数、黑法与入黑之计数,不应习法与入不应习之计数、非至圣法与入非至圣之计数,为断如是诸法,起志欲、精进、发勤勇、摄心精勤。善法与入善之计数、无罪法与入无罪之计数、白法与入白之计数、应习法与入应习之计数、至圣法与入至圣之计数,为获得如是诸法,起志欲、精进、发勤勇、摄心精勤。诸比丘!比乃名为精进力。
  诸比丘!何等为无罪力耶?
  五
  诸比丘!此处有圣弟子,成就无罪之身业、成就无罪之语业、成就无罪之意业。诸比丘!此乃名为无罪力。
  诸比丘!何等为能摄力耶?
  六
  诸比丘!有四摄事,[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诸比丘!诸布施中之最胜者,是法施。诸比丘!诸爱语中之最胜者,是于希求而倾听者,再三说法。诸比丘!诸利行中之最胜者,为令不信者成就其信而劝导,令入而住;为令破戒者成就其戒而劝导,令入而住;为令悭贪者成就弃舍而劝导,令入而住;为令劣慧者成就其慧而劝导,令入而住。诸比丘!诸同事中之最胜者,于预流者之预流者同事、于一来者之一来者同事、于不还者之不还者同事、于阿罗汉之阿罗汉同事是。诸比丘!此乃名为能摄力。
  诸比丘!此乃四力。
  七
  诸比丘!成就此四力之圣弟子者,即已超越五种怖畏。何等为五种怖畏耶?
  八
  即:活命怖畏、不名声怖畏、集会中羞耻怖畏、命终怖畏、恶趣怖畏。
  诸比丘!彼圣弟子如是思择:
  九
  我不怖于活命怖畏。云何应怖于活命怖畏耶?于我有四力,[谓]:慧力、精进力、无罪力、能摄力是。若为劣慧者应怖于活命怖畏。若为懈怠者,应怖于活命怖畏。若为有罪之身业、语业、意业,应怖于活命怖畏。若为无能摄者,应怖于活命怖畏。
  我不怖于不名声怖畏。[云何应怖于不名声怖畏耶?于我有四力,谓:慧力、精进力、无罪力、能摄力。若为劣慧者,应怖于不名声怖畏。若为懈怠者,应怖于不名声怖畏。若为有罪之身业、语业、意业,应怖于不名声怖畏。若为无能摄者,应怖于不名声怖畏]。
  我不怖于集会中羞耻怖畏。[云何应怖于集会中羞耻怖畏耶?于我有四力,谓:慧力、精进力、无罪力、能摄力。若为劣慧者,应怖于集会中羞耻怖畏。若为懈怠者,应怖集会中羞耻怖畏。若为有罪之身业、语业、意业,应怖于集会中羞耻怖畏。若为无能摄者,应怖于集会中羞耻怖畏]。
  我不怖于恶趣怖畏。云何应怖于恶趣怖畏耶?于我有四力,[谓]:慧力、精进力、无罪力、能摄力。若为劣慧者,应怖于恶趣怖畏。若为懈怠者,应怖于恶趣怖畏。若为有罪之身业、语业、意业,应怖于恶趣怖畏。若为无能摄者,应怖于恶趣怖畏。
  诸比丘!成就此四力之圣弟子,即如是已超越五种怖畏。”
  六 亲近
  一
  具寿舍利弗于此告诸比丘言:
  “友等诸比丘!”
  “友!”
  彼诸比丘即应诺具寿舍利弗。具寿舍利弗说:
  二
  “友等!当知人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亲近。友等!当知衣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亲近。友等!当知食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亲近。诸友!当知坐卧具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亲近。友等!当知村落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亲近。友等!当知国土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亲近。
  三
  友等!当知人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亲近,如是说者,因何而作如是说耶?
  此中,若知其人为‘我若亲近此人则不善法增益,善法损减;我得到出家所须之活命资具、衣、食、坐卧具、病药、资具而有苦恼;我不得舍家出家之本意:沙门之义利、修习圆满’,友等!对于彼人等,即使夜分或日分皆不问其人而应离去不可亲近。此中,若知其人为‘我若亲近此人则不善法增益,善法损减;我得到出家所须之活命资具、衣、食、坐卧具、病药、资具而少苦恼;我不得舍家出家之本意:沙门之义利、修习圆满’,友等!其人思择已,不问其人而应离去不可亲近。此中,若知其人为‘我若亲近此人则不善法损减,善法增益;我得到出家所须之活命资具、衣、食、坐卧具、病药、资具而有苦恼;我得舍家出家之本意:沙门之义利、修习圆满’,友等!其人思择已,应亲近其人不可离去。此中,若知其人为‘我若亲近此人则不善法损减,善法增益;我得到出家所须之活命资具、衣、食、坐卧具、病药、资具而少苦恼;我得舍家出家之本意:沙门之义利、修习圆满’,诸友!其人即使拒绝,皆应尽形寿亲近其人而不可离去。
  友等!当知人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亲近,如是说者,缘此而作如是说。
  四
  友等!当知衣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亲近,如是说者,缘何而作如是说耶?
  此中,若知其衣为‘我若亲近此衣,则不善法增长,善法损减’,如是之衣,不可亲近。此中,若知其衣为‘我若亲近此衣,则不善法损减,善法增长’,如是之衣则可亲近。
  友等!当知衣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亲近,如是说者,缘此而作如是说。
  五
  友等!当知食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亲近,如是说者,缘何而作如是说耶?
  此中,若知其食为‘我若亲近此食,则不善法增长,善法损减’,如是之食,不可亲近。此中,若知其食为‘我若亲近此食,则不善法损减,善法增长’,如是之食则可亲近。
  友等!当知食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亲近,如是说者,缘此而作如是说。
  六
  友等!当知坐卧具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亲近,如是说者,缘何而作如是说耶?
  此中,若知其坐卧具为‘我若亲近此坐卧具,则不善法增长,善法损减’,如是之坐卧具,不可亲近。此中,若知其坐卧具为‘我若亲近此坐卧具,则不善法损减,善法增长’,如是之坐卧具则可亲近。
  友等!当知坐卧具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亲近,如是说者,缘此而作如是说。
  七
  友等!当知村落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亲近,如是说者,缘何而作如是说耶?
  此中,若知其村落为‘我若亲近此村落,则不善法增益,善法损减’,如是之村落,不可亲近。此中,若知其村落为‘我若亲近此村落,则不善法损减,善法增益’,如是之村落则可亲近。
  友等!当知村落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亲近,如是说者,缘此而作如是说。
  八
  友等!当知国土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亲近,如是说者,缘何而作如是说耶?
  此中,若知其国土为‘我若亲近此国土,则不善法增长,善法损减’,如是之国土,不可亲近。此中,若知其国土为‘我若亲近此国土,则不善法损减,善法增长’,如是之国土则可亲近。
  友等!当知国土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亲近,如是说者,缘此而作如是说。”
  七 须达凡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时,有须达凡修行者,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至已,与世尊相互交谈庆慰,欢喜铭感之语已,却坐一面。坐于一面之须达凡修行者白世尊言:
  二
  “大德!尔时,世尊住此处之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大德!其时,我从世尊亲闻亲受:‘须达凡!诸比丘之为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已住,所作已办,弃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知而解脱者,不可能行五事。[谓]漏尽比丘不可能杀生、漏尽比丘不可能以盗心不与取、漏尽比丘不可能行淫法、漏尽比丘不可能知而妄语、漏尽比丘不可能享蓄财之欲如前在家者。’大德!我是否从世尊善闻、善持、善作意、善思量耶?”
  三
  “须达凡!汝实善闻、善持、善作意、善思量者。须达凡!过去现在我皆如是说:‘诸比丘之为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已住,所作已办,弃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知而解脱者,不可能行九种事。[谓]:漏尽比丘不可能杀生、漏尽比丘不可能以盗心不与取、漏尽比丘不可能行淫法、漏尽比丘不可能知而妄语、漏尽比丘不可能享蓄财之欲如前在家者、漏尽比丘不可能往欲趣、漏尽比丘不可能往瞋趣、漏尽比丘不可能往痴趣、漏尽比丘不可能往怖畏趣。’须达凡!过去、现在我皆如是说:‘诸比丘之为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已住,所作已办,弃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知而解脱者,不可能行此九种事。’”
  八 莎阇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王舍城阇崛山中。时,有莎阇修行者,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至已,与世尊相互交谈庆慰,欢喜铭感之语已,却坐一面。坐于一面之莎阇修行者白世尊言:
  二
  “大德!尔时,世尊住于此处之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大德!其时,我从世尊亲闻亲受:‘莎阇!诸比丘之为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已住,所作已办,弃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知而解脱者,不可能行五种事。[谓]:漏尽比丘不可能杀生、漏尽比丘不可能以盗心不与取、漏尽比丘不可能行淫法、漏尽比丘不可能知而妄语、漏尽比丘不可能享蓄财之欲如前在家者。’大德!我是否从世尊善闻、善持、善作意、善思量耶?”
  三
  “莎阇!汝实善闻、善持、善作意、善思量。莎阇!过去、现在我皆如是说。诸比丘之为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已住,所作已办,弃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知而解脱者,不可能行九种事。[谓]:漏尽比丘不可能杀生、[漏尽比丘不可能以盗心不与取、漏尽比丘不可能行淫法、漏尽比丘不可能知而妄语、]漏尽比丘不可能享蓄财之欲如前在家者、漏尽比丘不可能诽谤佛陀、漏尽比丘不可能诽谤法、漏尽比丘不可能诽谤僧伽、漏尽比丘不可诽谤其学。莎阇!过去、现在我皆如是说。诸比丘之为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已住,所作已办,弃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知而解脱者,不可能行此九事。”
  九 补特伽罗
  一
  “诸比丘!世间存在九种补特伽罗。何等为九耶?
  二
  即:阿罗汉、趣向阿罗汉性者、不还者、趣向不还果之现证者、一来者、趣向一来果之现证者、预流者、趣向预流果之现证者及异生。
  诸比丘!世间存在有此九种补特伽罗。”
  一〇 应请
  一
  “诸比丘!九种补特伽罗者是应请、极应请、应供施、应合掌、世间之无上福田。何等为九种耶?
  二
  即:阿罗汉、趣向阿罗汉性者、不还者、趣向不还果之现证者、一来者、趣向一来果之现证者、预流者、趣向预流果之现证者及向种姓者。
  诸比丘!此九种补特伽罗者是应请、[极应请、应供施、应合掌、]世间之无上福田。”
  第一 等觉品[毕]
  此中摄颂曰:
      (一)等觉、(二)依止、(三)弥醯、(四)难陀、(五)力、
      (六)亲近、(七)须达凡、(八)莎阇、(九)补特伽罗、
      (一〇)应请。
  第二 师子吼品
  十一 [安居]住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具寿舍利弗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至已,礼敬世尊而退坐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白世尊言:
  “大德!我于舍卫城住安居已。大德!我欲出国土游行。”
  “舍利弗!汝自知时。”
  时,具寿舍利弗即从座而起,礼敬世尊,右绕而去。
  二
  时,有一比丘,于具寿舍利弗离去不久,白世尊言:
  “大德!具寿舍利弗轻慢我,不谢而出往游行。”
  时,世尊告一比丘言:
  “比丘!汝持我语,唤舍利弗。”
  “唯然,大德!”
  彼比丘即回答世尊,到具寿舍利弗之处,至已,对具寿舍利弗言:
  “友舍利弗!师唤汝。”
  “唯然,友!”
  具寿舍利弗即回答彼比丘。
  其时,具寿大目犍连与具寿阿难,持钥自精舍回绕精舍而言:“诸具寿!来。诸具寿!来。今具寿舍利弗当在世尊之前作师子吼。”
  三
  时,具寿舍利弗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至已,礼敬世尊而退坐一面。坐于一面时,世尊对具寿舍利弗说:
  “舍利弗!此处有一同梵行者,对汝激愤而言:‘大德!具寿舍利弗轻慢我,不谢而出往游行。’”
  四
  “大德!实则若于身不住身念者,于此处轻慢一同梵行者,不谢而出往游行。
  大德!譬如即使于地,投净、投不净,投大便、投小便、投唾液、投脓汁、投血液,是故地亦无羞惭愧耻。大德!我亦如是,相等于地,以极广、甚大、无量、无怨、无害之心而住。大德!实则,若于身不住身念者,于此处轻慢一同梵行者,不谢而出往游行。
  大德!譬如即使用水,洗净、洗不净、洗大便、洗小便、洗唾液、洗脓汁、洗血液,是故水亦无羞惭愧耻。大德!我亦如是,相等于水,以极广、甚大、无量、无怨、无害之心而住。大德!实则,若于身不住身念者,于此处轻慢一同梵行者,不谢而出往游行。
  大德!譬如即使用火,烧净、烧不净、[烧]大便、[烧]小便、[烧]唾液、[烧]脓汁、烧血液,是故火亦无羞惭愧耻。大德!我亦如是,相等于火,以极广、甚大、无量、无怨、无害之心而住。大德!实则,若于身不住身念者,于此处轻慢一同梵行者,不谢而出往游行。
  大德!譬如即使用风,吹净、吹不净、吹大便、吹小便、吹唾液、吹脓汁、吹血液,是故风亦无羞惭愧耻。大德!我亦如是,相等于风,以极广、甚大、无量、无怨、无害之心而住。大德!实则,若于身不住身念者,于此处轻慢一同梵行者,不谢而出往游行。
  大德!譬如即使用扫帚,扫净、扫不净、扫大便、扫小便、扫唾液、扫脓汁、扫血液,是故扫帚亦无羞惭愧耻。大德!我亦如是,相等于扫帚,以极广、甚大、无量、无怨、无害之心而住。大德!实则,若于身不住身念者,于此处轻慢一同梵行者,不谢而出往游行。
  大德!譬如旃陀罗子或旃陀罗女之手持器,着敝坏衣,入村落,作下意而入。大德!我亦如是,相等于旃陀罗子,以极广、甚大、无量、无怨、无害之心而住。大德!实则,若于身不住身念者,于此处轻慢一同梵行者,不谢而出往游行。
  大德!譬如截角之牛而温良、善御、善调者,从街至街,从衢至衢,以足、以角皆无所害。大德!我亦如是,相等于截角之牛,以极广、甚大、无量、无怨、无害之心而住。大德!实则,若于身不住身念者,于此处轻慢一同梵行者,不谢而出往游行。
  大德!譬如男女之为壮年年少,喜好庄饰者,洗沐其头,若系著于死蛇、死狗、死人、咽颈,则羞惭愧耻。大德!我亦如是,羞惭愧耻此臭身。大德!实则,若于身不住身念者,于此处轻慢一同梵行者,不谢而出往游行。
  大德!譬如人持处处破裂而漏、遍漏之膏瓶。大德!我亦如是,持处处破裂而漏、遍漏之此身。大德!实则,若于身不住身念者,于此处轻慢一同梵行者,不谢而出往游行。”
  五
  时,彼比丘即从座而起,偏袒上衣,以头面礼世尊之足,白世尊言:
  “大德!我过错犹如愚者、痴者、不善者,我以非有、无根、虚妄、不实而诽谤具寿舍利弗。大德!世尊,以我过失为过失而受,以摄未来。”
  “比丘!汝过错实犹如愚者、痴者、不善者,汝以非有、无根、虚妄、不实而诽谤舍利弗。比丘!汝以过失为过失而见,如法忏悔,故我等受此。比丘!增长圣者之律,以过失为过失而见,如法忏悔,资摄未来。”
  六
  时,世尊告具寿舍利弗言:
  “舍利弗!容此痴人,于其处勿令头[破]七分。”
  “大德!若此具寿对我言:‘具寿,容我!’者,则我当容此具寿。”
  十二 有余依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具寿舍利弗于清晨时,着下衣,持钵、衣,欲入舍卫城乞食。时,具寿舍利弗即如是思念:
  “今去往舍卫城乞食过早。我宜往外道修行者之园。”
  时,具寿舍利弗即到外道修行者之园,至已,与彼诸外道修行者,相互交谈庆慰,欢喜铭感之语已,坐于一面。
  二
  其时,彼诸外道修行者,集坐集会,如是谈论:
  “友等!若为有余依命终者,即不解脱地狱,不解脱畜生,不解脱饿鬼,不解脱恶生、恶趣、堕处。”
  三
  时,具寿舍利弗对彼诸外道修行者之所说,既不欢喜亦不非难。不欢喜不非难乃从座而起离去,[谓]:“当于世尊之前,了知此所说之义。”
  时,具寿舍利弗于舍卫城行乞食,食后从乞食而还,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至已,礼敬世尊而退坐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白世尊言:
  “大德!于此,我于清晨时,着下衣,持钵、衣,欲入舍卫城乞食。大德!时,我如是思念:‘今往舍卫城乞食过早。我宜往外道修行者之园。’大德!时,我到外道修行者之园,至已,与彼诸外道修行者相互庆慰,欢喜铭感,交谈而坐于一面。大德!其时,彼诸外道修行者,集坐集会,如是谈论:‘友等!若为有余依命终者,即不解脱地狱,不解脱畜生,不解脱饿鬼,不解脱恶生、恶趣、堕处。’大德!时,我对彼诸外道修行者之所说,既不欢喜亦不非难。不欢喜不非难乃从座而起离去,[谓]:‘当于世尊之前,了知此所说之义。’”
  四
  “舍利弗!有一类外道修行者为愚痴不聪明有一类知有余依为有余依,有一类知无余依为无余依。
  舍利弗!有九种补特伽罗,为有余依命终,解脱地狱,解脱畜生,解脱饿鬼,解脱恶生、恶趣、堕处。何等为九种耶?
  五
  舍利弗!此处有一类补特伽罗,于戒圆满,于定圆满,而于慧不圆满。彼即五顺下分结尽,故为中间般涅槃者。舍利弗!此为有余依命终,是解脱地狱,解脱畜生,解脱饿鬼,解脱恶生、恶趣、堕处之第一补特伽罗。
  六
  舍利弗!复次,此处有一类补特伽罗,于戒圆满,于定圆满,而于慧不圆满。彼即五顺下分结尽,故为损害般涅槃者。[舍利弗!此为有余依命终,是解脱地狱,解脱畜生,解脱饿鬼,解脱恶生、恶趣、堕处之第二补特伽罗。
  舍利弗!复次,此处有一类补特伽罗,于戒圆满,于定圆满,而于慧不圆满。彼即五顺下分结尽,故]为无行般涅槃者。[舍利弗!此为有余依命终,是解脱地狱,解脱畜生,解脱饿鬼,解脱恶生、恶趣、堕处之第三补特伽罗。
  舍利弗!复次,此处有一类补特伽罗,于戒圆满,于定圆满,而于慧不圆满。彼即五顺下分结尽,故]为有行般涅槃者。[舍利弗!此为有余依命终,是解脱地狱,解脱畜生,解脱饿鬼,解脱恶生、恶趣、堕处之第四补特伽罗。
  舍利弗!复次,此处有一类补特伽罗者,于戒圆满,于定圆满,而于慧不圆满。彼即五顺下分结尽,故]为上流至色究竟者。舍利弗!此为有余依命终,是解脱地狱,解脱畜生,解脱饿鬼,解脱恶生、恶趣、堕处之第五补特伽罗。
  七
  舍利弗!复次,此处有一类补特伽罗者,于戒圆满,而于定不圆满,于慧不圆满。彼即三结尽,贪、瞋、痴薄,故为一来者,唯来此世一度而作苦之边际。舍利弗!此为有余依命终,是解脱地狱,[解脱畜生,解脱饿鬼,]解脱恶生、恶趣、堕处之第六补特伽罗。
  八
  舍利弗!复次,此处有一类补特伽罗者,于戒圆满,而于定不圆满,于慧不圆满。彼即三结尽,故为一种子者,起有唯一人而作苦之边际。舍利弗!此为有余依命终,是解脱地狱,[解脱畜生,解脱饿鬼,]解脱恶生、恶趣、堕处之第七补特伽罗。
  九
  舍利弗!复次,此处有一类补特伽罗,于戒圆满,于定作中程,于慧作中程。彼即三结尽,故为家家者,轮回流转于二家、三家而作苦之边际。舍利弗!此为有余依命终,是解脱地狱,[解脱畜生,解脱饿鬼,]解脱恶生、恶趣、堕处之第八补特伽罗。
  一〇
  舍利弗!复次,此处有一类补特伽罗,于戒圆满,于定作中程,于慧作中程。彼即三结尽,故为极七返者,于天、人中以七返为极,轮回流转而作苦之边际。舍利弗!此为有余依命终,是解脱地狱,解脱畜生,解脱饿鬼,解脱恶生、恶趣、堕处之第九补特伽罗。
  舍利弗!有一类外道修行者,为愚痴、不聪明,有一类,知有余依为有余依,有一类,知无余依为无余依。
  舍利弗!此九种补特伽罗,为有余依命终,是解脱地狱,解脱畜生,解脱饿鬼,解脱恶生、恶趣、堕处者。
  舍利弗!此法门未曾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何以故耶?为令听此法门者无取放逸。舍利弗!我所说之法门,乃随问之意趣。”
  十三 拘絺罗
  一
  时,具寿大拘絺罗到具寿舍利弗之处。至已,与具寿舍利弗相互交谈庆慰,欢喜铭感之语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大拘絺罗,对具寿舍利弗言:
  “友舍利弗!为此义‘令我后世受业,如现法受业’,唯于世尊座前住梵行耶?”
  “不,友!”
  “友舍利弗!然则,为此义‘令我现法受业,如后世受业’,唯于世尊座前住梵行耶?”
  “不,友!”
  “友舍利弗!然则,为此义‘令我受苦业,如受乐业’,唯于世尊座前而住梵行耶?”
  “不,友!”
  “友舍利弗!然则,为此义‘令我受乐业,如受苦业’,唯于世尊座前而住梵行耶?”
  “不,友!”
  “友舍利弗!然则,为此义‘令我受未熟业,如受已熟业’,唯于世尊座前而住梵行耶?”
  “不,友!”
  “友舍利弗!然则,为此义‘令我受已熟业,如受未熟业’,唯于世尊座前而住梵行耶?”
  “不,友!”
  “友舍利弗!然则,为此义‘令我受少业,如受多业’,唯于世尊座前而住梵行耶?”
  “不,友!”
  “友舍利弗!然则,为此义‘令我受多业,如受少业’,唯于世尊座前而住梵行耶?”
  “不,友!”
  “友舍利弗!然则,为此义‘令我不受业,如受业’,唯于世尊座前而住梵行耶?”
  “不,友!”
  “友舍利弗!然则,为此义‘令我受业,如不受业’,唯于世尊座前而住梵行耶?”
  “不,友!”
  二
  “友舍利弗!若问为此义‘令我后世受业,如现法受业’,唯于世尊座前而住梵行耶?汝则说:‘不,友!’
  友舍利弗!然则,若问为此义‘令我现法受业,如后世受业’,唯于世尊座前而住梵行耶?汝则说:‘不,友!’
  友舍利弗!然则,若问为此义‘令我受苦业,如受乐业’,唯于世尊座前而住梵行耶?汝则说:‘不,友!’
  友舍利弗!然则,若问为此义‘令我受乐业,如受苦业’,唯于世尊座前而住梵行耶?汝则说:‘不,友!’
  友舍利弗!然则,若问为此义‘令我受未熟业,如受已熟业’,唯于世尊之许而住梵行耶?汝则说:‘不,友!’
  友舍利弗!然则,若问为此义‘令我受已熟业,如受未熟业’,唯于世尊之许而住梵行耶?汝则说:‘不,友!’
  友舍利弗!然则,若问为此义‘令我受少业,如受多业’,唯于世尊座前而住梵行耶?汝则说:‘不,友!’
  友舍利弗!然则,若问为此义‘令我受多业,如受少业’,唯于世尊座前而住梵行耶?汝则说:‘不,友!’
  友舍利弗!然则,若问为此义‘令我不受业,如受业’,唯于世尊座前而住梵行耶?汝则说:‘不,友!’
  友舍利弗!然则,若问为此义‘令我受业,如不受业’,唯于世尊座前而住梵行耶?汝则说:‘不,友!’
  友!然则,为何义唯于世尊座前而住梵行耶?”
  三
  “友!有未知、未见、未得、未现证、未现观之人,为知、见、得、现证、现观,唯于世尊座前而住梵行。友!为何有未知、未见、未得、未现证、未现观之人,为知、见、得、现证、现观,唯于世尊座前而住梵行耶?
  友!所谓‘此是苦’者,即未知、未见、未得、未现证、未现观,为知、见、得、现证、现观,唯于世尊座前而住梵行。
  友!所谓‘此是苦集’者,即[未知、未见、未得、未现证、未现观,为知、见、得、现证、现观,唯于世尊座前而住梵行]。
  友!所谓‘此是苦灭’者,即[未知、未见、未得、未现证、未现观,为知、见、得、现证、现观,唯于世尊座前而住梵行]。
  友!所谓‘此是顺苦灭道’者,即未知、未见、未得、未现证、未现观,为知、见、得、现证、现观,唯于世尊座前而住梵行。
  友!此乃未知、未见、未得、未现证、未现观,为知、见、得、现证、现观,唯于世尊座前而住梵行。”
  十四 三弥提
  一
  时,具寿三弥提来到具寿舍利弗之处。至已,礼敬具寿舍利弗而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时,具寿舍利弗对具寿三弥提言:
  “三弥提!人之思觉者,以何为所缘而生耶?”
  “大德!以名、色为所缘。”
  “三弥提!然则,于何为异耶?”
  “大德!于界是。”
  “三弥提!然则,从何集起耶?”
  “大德!从触集起。”
  “三弥提!然则,以何为等趣耶?”
  “大德!以受为等趣。”
  “三弥提!然则,以何为上首耶?”
  “大德!以定为上首。”
  “三弥提!然则,以何为增上耶?”
  “大德!以念为增上。”
  “三弥提!然则,以何为最上耶?”
  “大德!以慧为最上。”
  “三弥提!然则,以何为核心耶?”
  “大德!以解脱为核心。”
  “三弥提!然则,以何为究意耶?”
  “大德!以不死为究竟。”
  二
  “若问‘三弥提!人之思觉者,以何为所缘而生耶?’汝则说:‘大德!以名、色为所缘。’
  若问:‘三弥提!然则,于何为异耶?’汝则说:‘大德!于界是。’
  若问:‘三弥提!然则,从何集起耶?’汝则说:‘大德!从触集起。’
  若问:‘三弥提!然则,以何为等趣耶?’汝则说:‘大德!以受为等趣。’
  若问:‘三弥提!然则,以何为上首耶?’汝则说:‘大德!以定为上首。’
  若问:‘三弥提!然则,以何为增上耶?’汝则说:‘大德!以念为增上。’
  若问:‘三弥提!然则,以何为最上耶?’汝则说:‘大德!以慧为最上。’
  若问:‘三弥提!然则,以何为核心耶?’汝则说:‘大德!以解脱为核心。’
  若问:‘三弥提!然则,以何为究竟耶?’汝则说:‘大德!以不死为究竟。’
  善哉、善哉!三弥提!善哉!三弥提!问汝之回答。然且,以其故而无有慢。”
  十五 痈
  一
  “诸比丘!譬如有多年积集之痈,有九疮口,九自然口。从此滴者,唯不净之滴,唯恶臭之滴,唯可厌之滴。所漏者,唯不净之漏,唯恶臭之漏,唯可厌之漏。
  二
  诸比丘!所谓痈者,即此四大所造、父母所生、饭粥所集、无常、破坏、粉碎、断绝、坏灭法、身之增上语。从此滴者,唯不净之滴,唯恶臭之滴,唯可厌之滴。所漏者,唯不净之漏,唯恶臭之漏,唯可厌之漏。
  诸比丘!故厌离于此身!”
  十六 想
  一
  “诸比丘!若修习多习九想者,则有大果,有大功德,不死究竟,不死究尽。何等为九想耶?
  二
  即:不净想、死想、食违逆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无常想,无常即苦想,苦即无我想、断想、离贪想。
  诸比丘!若修习多习此九想者,则有大果,有大功德,不死究竟,不死究尽。”
  一七 家
  一
  “诸比丘!于九分成就之家,若未往此者,则不可往,若已往者,则不可坐。何等为九分耶?
  二
  即:悦而不迎逆、悦而不问讯、悦而不与座、秘所有、有多而少与、有妙而与粗、不恭敬而与不恭敬、不为听法而近坐、不赏味所说。
  诸比丘!如是,于九分成就之家,若未往此者,则不可往,若已往者,则不可坐。
  三
  诸比丘!于九分成就之家,若未往此者,则可往,若已往者,则可坐。何等为九分耶?
  四
  即:悦而迎逆、悦而问讯、悦而与座、不秘所有、若有多则与多、若有妙则与妙、恭敬而不与不恭敬、为听法近坐、赏味所说。
  诸比丘!如是,于九分成就之家,若未往者,则可往,若已往者,则可坐。”
  一八 慈
  一
  “诸比丘!若修行九分成就之布萨者,则有大果、大功德、大威光、大遍满。诸比丘!云何若修行九分成就之布萨者,则有大果、大功德、大威光、大遍满耶?
  二
  诸比丘!此处有圣弟子,如是思择:‘诸阿罗汉者,乃至命终,断杀生、离杀生、弃杖弃刀、有耻具悲、哀愍一切众生而住。今我亦于今日、今夜,断杀生、离杀生、弃杖弃刀、有耻具悲、哀愍一切众生而住。我当以此分作阿罗汉,修行布萨。’此乃成就之第一分。
  三
  ‘诸阿罗汉者,乃至命终,断不与取、离不与取、取能与、望能与、不盗、净己而住。今我亦于今日、今夜,断不与取、离不与取、取能与、望能与、不盗、净己而住。我当以此分作阿罗汉,修行布萨。’此乃成就之第二分。
  四
  ‘诸阿罗汉者,乃至命终,断非梵行、修梵行、修远行、离淫秽之法。今我亦于今日、今夜,断非梵行、修梵行、修远行、离淫秽之法。我当以此分作阿罗汉,修行布萨。’此乃成就之第三分。
  五
  ‘诸阿罗汉者,乃至命终,断妄语、离妄语、与真语、与真实、可依、可信、不欺世间。今我亦于今日、今夜,断妄语、离妄语、与真语、与真实,可依、可信、不欺世间。我当以此分作阿罗汉,修行布萨。’此乃成就之第四分。
  六
  ‘诸阿罗汉者,乃至命终,断饮酒、离饮酒。今我亦于今日、今夜,断饮酒、离饮酒。我当以此分作阿罗汉,修行布萨。’此乃成就之第五分。
  七
  ‘诸阿罗汉者,乃至命终,为一食而不夜食、离非时食。今我亦于今日、今夜,为一食而不夜食、离非时食。我当以此分作阿罗汉,修行布萨。’此乃成就之第六分。
  八
  ‘诸阿罗汉者,乃至命终,离舞蹈、歌谣、音乐、观剧与华鬘、薰香、涂香之所持、庄严。今我亦于今日、今夜,离舞蹈、歌谣、音乐、观剧与华鬘、薰香、涂香之所持、庄严。我当以此分作阿罗汉,修行布萨。’此乃成就之第七分。
  九
  ‘诸阿罗汉者,乃至命终,断高床、大床,离高床、大床,卧小床、草敷具之低处。今我亦于今日、今夜,断高床、大床,离高床、大床,卧小床、草敷具之低处。我当以此分作阿罗汉,修行布萨。’此乃成就之第八分。
  一〇
  诸比丘!此处有圣弟子,以与慈俱行之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上、下、横、遍、于一切处、于一切世界,以与慈俱行极广、甚大、无量、无怨、无害之心遍满而住。此乃成就之第九分。
  诸比丘!如是若修行九分成就之布萨,则有大果、大功德、大威光、大遍满。”
  十九 天
  一
  “诸比丘!此夜,众多之天于深夜示现殊妙之色相,遍照祇树林,来到我处。至已,礼敬我而立于一面。诸比丘!立于一面之彼诸天对我言:
  ‘大德!我等于从前为人时,家有诸出家者来,我等迎逆而不问讯。大德!如是我等之事业不圆满而生追悔、后悔,受下劣之身。’
  二
  诸比丘!复有众多之天,到我处言:
  ‘大德!我等于从前为人时,家有诸出家者来,我等迎逆、问讯而不与座。大德!如是我等之事业不圆满而生追悔、后悔,受下劣之身。’
  三
  诸比丘!复有众多之天,到我处言:
  ‘大德!我等于从前为人时,家有诸出家者来,我等迎逆、问讯、与座,能应力应而不分布。[大德!如是我等之事业不圆满而生追悔、后悔,受下劣之身。’
  诸比丘!复有众多之天,到我处言:
  ‘大德!我等于从前为人时,家有诸出家者来,我等迎逆、问讯、与座、[能应力应而分布,但不为听法而近坐。]大德!如是我等之事业不圆满而生追悔、后悔,受下劣之身。’
  诸比丘!复有众多之天,到我处言:
  ‘大德!我等于从前为人时,家有诸出家者来,我等迎逆、问讯、与座、应能应力而分布、[为听法近坐,但不倾耳而听法。]大德!如是我等之事业不圆满而生追悔、后悔,受下劣之身。’
  诸比丘!复有众多之天,到我处言:
  ‘大德!我等于从前为人时,家有诸出家者来,我等迎逆、问讯、与座、能应力应而分布、为听法近坐,[倾耳而听法,但听已而不受持其法。]大德!如是我等之事业不圆满而生追悔、后悔,受下劣之身。’
  诸比丘!复有众多之天,到我处言:
  ‘大德!我等于从前为人时,家有诸出家者来,我等迎逆、问讯、与座、能应力应而分布、为听法近坐、倾耳听法、[听已而受持其法,但不观察受持法义。]大德!如是我等之事业不圆满而生追悔、后悔,受下劣之身。’
  诸比丘!复有众多之天,到我处言:
  ‘大德!我等于从前为人时,家有诸出家者来,我等迎逆、问讯、与座、能应力应而分布、为听法近坐、[倾耳听法、听已而受持其法]、观察受持法义,知义知法而不法随法行。大德!如是我等之事业不圆满而生追悔、后悔,受下劣之身。’
  四
  诸比丘!复有众多之天,到我处言:
  ‘大德!我等于从前为人时,家有诸出家者来,我等迎逆、问讯、与座、能应力应而分布、为听法近坐,倾耳听法,听已受持其法、观察受持法义、知义知法而法随法行。
  大德!如是我等之事业圆满而不生追悔、后悔,受殊胜之身。’
  诸比丘!此处有树下,此处有空闲处。诸比丘!静虑!勿放逸!如彼最初之诸天,勿于以后生追悔。”
  二十 毗罗摩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给孤独居士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至已,礼敬世尊而退坐一面。坐于一面之时,世尊对给孤独居士言:
  “居士!于汝家,行布施耶?”
  “大德!于我家,行布施,但为粗敝之糠饭与酸粥。”
  二
  “居士!若与粗敝或殊妙之布施,对此不恭敬而施,不尊重而施,不亲自而施,投弃而施,若不观[果报]之来而施者,则其人对每次生起之布施异熟,不倾心于广大之食受用,不倾心于广大之衣受用,不倾心于广大之乘受用,不倾心于广大之五妙欲受用,对其子、妻、奴、走使、仆而不顺从,不倾听,不起了解之心。何以故耶?居士!如是,此乃不恭敬作业之异熟。
  三
  居士!若与粗敝或殊妙之布施,对此恭敬而施,尊重而施,亲自而施,不投弃而施,若观[果报]来而施,则其人对每次生起之布施异熟,倾心于广大之食受用,倾心于广大之衣受用,倾心于广大之乘受用,倾心于广大之五妙欲受用,对其子、妻、奴、走使、仆而顺从,倾听,起了解之心。何以故耶?居士!如是,此乃恭敬作业之异熟。
  四
  居士!过去之时,有名为毗罗摩之婆罗门。彼与如是之布施、大施。[谓]于八万四千之金钵盛满银而施,于八万四千之银钵盛满金而施,于八万四千之银钵盛满金宝而施,于八万四千之象着金之庄严、金幢,以金网覆之而施,于八万四千之车敷以狮子皮、虎皮、彪皮、黄褐色之毯而施,于八万四千之乳牛具黄麻之系绳与鍮之乳桶而施,于八万四千之女着摩尼之耳环而施,于八万四千之椅子覆长山羊毛、覆白毡、绣花、殊胜之羚羊皮,于天盖两边有赤枕而施,施八万四千俱胝之刍麻、憍奢耶、钦婆罗、古具之衣。况乎食、饮、嚼、啖、含、消耶?如河川之流出。
  五
  居士!于汝意为何?‘彼时行布施、大施之毗罗摩婆罗门是其他人’耶?居士!不应如是见。于彼时我之行布施、大施为毗罗摩婆罗门。
  居士!于彼布施,无有一人是应供养者,无有一人是彼净供施者
  居士!比起毗罗摩婆罗门之行布施、大施,若令一见具足之人而受,则更生大果。
  居士!比起毗罗摩婆罗门之行布施、大施及令百见具足之人而受,若令一一来者之人而受,则更生大果。
  居士!比起毗罗摩婆罗门之行布施、大施及令百一来者之人而受,若令一不还者之人而受,[则更生大果。
  居士!比起毗罗摩婆罗门之行布施、大施]及令百不还者之人而受,若令一阿罗汉之人而受,[则更生大果。
  居士!比起毗罗摩婆罗门之行布施、大施]及令百阿罗汉之人而受,若令一独觉者之人而受,[则更生大果。
  居士!比起毗罗摩婆罗门之行布施、大施及令百独觉者之人而受,若令如来、应供、正等觉者而受,[则更生大果。
  居士!比起毗罗摩婆罗门之行布施、大施及令如来、应供、正等觉者而受,]若令以佛为上首之比丘众而受,[则更生大果。
  居士!比起令以佛为上首之比丘众而受,]若为四方僧建立精舍,[则更生大果。
  居士!比起为四方僧建立精舍],若以明净心归依佛、法、僧,[则更生大果。
  居士!比起以明净心归依佛、法、僧,]若以明净心而受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邪淫、离妄语、离饮酒之学处,[则更生大果]。
  居士!比起以明净心而受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邪淫、离妄语、]离饮酒之学处,乃至于牦牛顷亦修习慈心,则更生大果。
  居士!比起毗罗摩婆罗门之行布施、大施,及令一见具足者之人而受,及令百见具足者之人而受,及令一一来者之人而受,及令百一来者之人而受,及令一不还者之人而受,及令百不还者之人而受,及令一阿罗汉者之人而受,及令百阿罗汉者之人而受,及令一独觉者之人而受,及令百独觉者之人而受,及令如来、应供、正等觉者而受,及令以佛为上首之比丘众而受,及为四方僧建立精舍,及以明净心而归依佛、法、僧,及以明净心而受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邪淫、离妄语、]离饮酒之学处,乃至于牦牛顷亦修习慈心,若弹指之顷修习无常想,则生大果。”
  第二 师子吼品[毕]
  此中,摄颂曰:
      (一)[安居]住、(二)有余依、(三)拘絺罗、
      (四)三弥提、(五)痈、(六)想、(七)家、
      (八)慈、(九)天、(一〇)毗罗摩。
  第三 有情居品
  二十一 处
  一
  “诸比丘!北俱卢人依三处而胜于三十三天与阎浮提人。何等为三处耶?
  二
  即:无我所、无执着、有殊胜之寿量。
  诸比丘!北俱卢人依此三处而胜于三十三天与阎浮提人。
  三
  诸比丘!三十三天依三处而胜北俱卢人与阎浮提人。何等为三处耶?
  四
  即天寿、天色与天乐。
  诸比丘!三十三天依此三处而胜于北俱卢人与阎浮提人。
  五
  诸比丘!阎浮提人依三处而胜于北俱卢与三十三天。何等为三处耶?
  即:为勇健、为具念、以此处为梵行之住处。
  诸比丘!阎浮提人依此三处而胜于北俱卢人与三十三天。”
  二十二 未调马
  一
  “诸比丘!我欲说三种未调马、三种未调人、三种良马、三种人中良马、三种最良马、三种人中最良马。谛听!谛听!善思作意!我当说。”
  “唯然,大德!”
  彼诸比丘回答世尊。世尊乃说:
  二
  “诸比丘!何等为三种未调马耶?
  诸比丘!此处有一类未调马,具速疾而不具美色、不具高躯与体态。诸比丘!复次,此处有一类未调马,具速疾、具美色而不具高躯与体态。诸比丘!复次,此处有一类未调马,具速疾、具美色、且具高躯与体态。
  诸比丘!此为三种未调马。
  三
  诸比丘!何等为三种未调人耶?
  诸比丘!此处有一类未调人,具速疾而不具美色、不具高躯与体态。诸比丘!复次,此处有一类未调人,且速疾、具美色而不具高躯与体态。诸比丘!复次,此处有一类未调人,具速疾、具美色且具高躯与体态。
  四
  诸比丘!云何为未调人,具速疾而不具美色、不具高躯与体态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若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集’,如实知‘此是苦灭’,如实知‘此是顺苦灭道’,则此称之为速疾。复次,若问胜法、胜律,怖而不答,则此称之为无美色。复次,若不得衣、食、坐卧具、病药,资具,则此称之为无高躯与体态。诸比丘!如是为未调人,具速疾而不具美色,不具高躯与体态。
  五
  诸比丘!云何为未调人,具速疾、具美色而不具高躯与体态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若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集’,如实知‘此是苦灭’,如实知‘此是顺苦灭道’,则此称之为速疾。复次,若问胜法、胜律,答而不怖,则此称之为美色。复次,若不得衣、食、坐卧具、病药,资具,则此称之为无高躯与体态。诸比丘!如是为未调人,具速疾、具美色而不具高躯与体态。
  六
  诸比丘!云何为未调人,具速疾、具美色,且具高躯与体态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若如实知‘此是苦’,[如实了知‘此是苦集’,如实了知‘此是苦灭’,如实了知‘此是顺苦灭道’,则此称之为速疾。复次,若问胜法、胜律,答而不怖,则此称之为美色。复次,若得衣、食、坐卧具、病药,资具,则此称之为高躯与体态。诸比丘!如是为未调人,具速疾、具美色,且具高躯与体态。
  诸比丘!此为三种未调人。
  七
  诸比丘!何等为三种良马耶?
  诸比丘!此处有一类良马,具速疾而不具美色、不具高躯与体态。诸比丘!复次,此处有一类良马具速疾、具美色而不具高躯与体态。诸比丘!复次,此处有一类良马具速疾、具美色、且具高躯与体态。
  诸比丘!此为三种良马。
  八
  诸比丘!何等为三种人中良马耶?
  诸比丘!此处有一类人中良马[具速疾而不具美色、不具高躯与体态。诸比丘!复次,此处有一类人中良马具速疾、具美色而不具高躯与体态。诸比丘!复次,此处有一类人中良马]具速疾、具美色、且具高躯与体态。
  [诸比丘!云何为人中良马者具速疾而不具美色、不具高躯与体态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五顺下分结尽故,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若由其世得不退转之法,则此称之为速疾。复次,若问胜法、胜律,怖而不答,则此称之为无美色。复次,若不得衣、食、坐卧具、病药,资具,则此称之为无高躯与体态。诸比丘!如是为人中良马,具速疾、而不具美色、不具高躯与体态。
  诸比丘!云何为人中良马,具速疾、具美色而不具高躯与体态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五顺下分结尽故,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若由其世得不退转之法,则此称之为速疾。复次,若问胜法、胜律,答而不怖,则此称之为美色。复次,若不得衣、食、坐卧具、病药,资具,则此称之为无高躯与体态。诸比丘!如是为人中良马,具速疾、具美色而不具高躯与体态。]
  九
  诸比丘!云何为人中良马者具速疾、具美色、且具高躯与体态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五顺下分结尽故,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若由其世得不退转之法,则此名称之为速疾。复次,若问胜法、胜律,答而不怖,则此称之为美色。复次,若得衣、食、坐卧具、病药,资具,则此称之为具高躯与体态。诸比丘!如是为人中良马,具速疾、具美色、且具高躯与体态。
  诸比丘!此为三种人中良马。
  一〇
  诸比丘!何等为三种最良马耶?
  诸比丘!此处有一类最良马,[具速疾而不具美色,不具高躯与体态。诸比丘!复次,此处有一类最良马,具速疾、具美色而不具高躯与体态。诸比丘!复次,有一类最良马]具速疾、具美色、且具高躯与体态。
  诸比丘!此为三种最良马。
  一一
  诸比丘!何等为三种人中最良马耶?
  诸比丘!此处有一类人中最良马,[具速疾而不具美色、不具高躯与体态。诸比丘!复次,此处有一类人中最良马,具速疾、具美色而不具高躯与体态。诸比丘!复次,此处有一类人中最良马],具速疾、具美色、且具高躯与体态。
  一二
  诸比丘!云何为人中最良马,[具速疾而不具美色,不具高躯与体态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诸漏已尽故,为无漏而心解脱、慧解脱,已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则此称之为速疾。复次,若问胜法、胜律,怖而不答,则此称之为无美色。复次,若不得衣、食、坐卧具、病药,资具,则此称之为无高躯与体态。诸比丘!如是为人中最良马者,具速疾而不具美色,不具高躯与体态。
  诸比丘!云何为人中最良马者,具速疾、具美色而不具高躯与体态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诸漏已尽故,为无漏而心解脱、慧解脱,已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则此称之为速疾。复次,若问胜法、胜律,答而不怖,则此称之为美色。复次,若不得衣、食、坐卧具、病药,资具,则此称之为无高躯与体态。诸比丘!如是为人中最良马者,具速疾、具美色而不具高躯与体态。
  诸比丘!云何为人中最良马者],具速疾、具美色、且具高躯与体态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诸漏已尽故,为无漏而心解脱、慧解脱,已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则此称之为速疾。复次,若问胜法、胜利,答而不怖,则此称之为美色。复次,若得衣、食、坐卧具、病药,资具,则此称之为高躯与体态。诸比丘!如是为人中最良马者,具速疾、具美色、且具高躯与体态。
  诸比丘!此为三种人中最良马。”
  二十三 渴爱
  一
  “诸比丘!我欲说以九渴爱为根本之法。谛听!谛听![善思作意!我当说。”
  “唯然,大德!”
  彼诸比丘回答世尊。世尊说]:
  “诸比丘!何等为以九种渴爱为根本之法耶?
  二
  即:缘渴爱而有寻求、缘寻求而有利得、缘利得而有决定、缘决定而有欲贪、缘欲贪而有耽着、缘耽着而有执着、缘执着而有悭吝、缘悭吝而有守护。以守护为因而生执杖、执刀、诤讼、争论、论诤、相违语、离间语、虚诳语之种种生恶不善法。
  诸比丘!此为以九种渴爱为根本之法。”
  二十四 有情居
  一
  “诸比丘!有九种有情居。何等为九种耶?
  二
  诸比丘!有情有身异、想异,譬如人与一分之天与一分之堕有情。此为第一之有情居。
  三
  诸比丘!有情有身异、想一,譬如最初出现之梵众天。此为第二之有情居。
  四
  诸比丘!有情有身一、想异,譬如光音天。此为第三种之有情居。
  五
  诸比丘!有情有身一、想一,譬如遍净天。此为第四之有情居。
  六
  诸比丘!有情有无想、无觉,譬如无想有情。此为第五之有情居。
  七
  诸比丘!有情有遍超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所谓‘空无边是’,入于空无边处者。此为第六之有情居。
  八
  诸比丘!有情有遍超空无边处,所谓‘识无边是’,入于识无边处者。此为第七之有情居。
  九
  诸比丘!有情有遍超识无边处,所谓‘无所有’,入于无所有处者。此为第八之有情居。
  一〇
  诸比丘!有情有遍超无所有处,入于非想非非想处者。此为第九之有情居。诸比丘!此为九种有情居。”
  二十五 慧
  一
  “诸比丘!若比丘之心以慧善积习时,诸比丘!此比丘能自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住,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诸比丘!云何为比丘之心以慧善积习耶?
  二
  所谓‘我心离贪’者,即心以慧善积习。所谓‘我心离瞋’者,即心以慧善积习。所谓‘我心离痴’者,即心以慧善积习。所谓‘我心无有贪法’者,即心以慧善积习。所谓‘我心无有瞋法’者,即心以慧善积习。所谓‘我心无有痴法’者,即心以慧善积习。所谓‘我心无还欲有之法’者,即心以慧善积习。所谓‘我心无还色有之法’者,即心以慧善积习。所谓‘我心无还无色有之法’者,即心以慧善所积习。
  诸比丘!若比丘之心以慧善积习时。诸心丘!此比丘能自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住,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
  二十六 石柱
  一
  如是我闻。一时,具寿舍利弗与具寿月子住王舍城之迦兰陀竹园。具寿月子于此告诸比丘言:
  “友等!提婆达多对诸比丘说法而言:‘友等!若比丘之心以意积习时,此比丘能自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住,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
  二
  如是说时,具寿舍利弗对具寿月子曰:
  “友月子!提婆达多对诸比丘说法言:‘友等!若比丘之心以意积习时,此比丘能自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住,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友月子!提婆达多对诸比丘说法而谓:‘友等!若比丘之心以意善积习时。此比丘能自记别:“我生已尽,梵行已住,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
  三
  [具寿月子二度告诸比丘谓:
  “友等!提婆达多对诸比丘说法而言:‘友等!若比丘之心以意积习时,此比丘能自记别:“我生已尽,梵行已住,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
  具寿舍利弗二度对具寿月子曰:
  “友月子!提婆达多对诸比丘说法非言:‘友等!若比丘之心以意积习时,此比丘能自记别:“我生已尽,梵行已住,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友月子!提婆达多对诸比丘说法而言:‘友等!若比丘之心以意善积习时,此比丘能自记别:“我生已尽,梵行已住,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
  具寿月子三度告诸比丘言:
  “友等!提婆达多对诸比丘说法而言:‘友等!若比丘之心以意积习时,此比丘能自记别:“我生已尽,梵行已住,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
  具寿舍利弗三度对具寿月子曰:
  “友月子!提婆达多对诸比丘说法非言:‘友等!若比丘之心以意积习时,此比丘能自记别:“我生已尽,梵行已住,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友月子!提婆达多诸比丘说法而言:‘友等!若比丘之心以意善所积习时,此比丘能自记别:“我生已尽,梵行已住,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
  四
  友等!云何为比丘之心以意善积习耶?
  所谓‘我心离贪’者,即心以意善所积习。所谓‘我心离瞋’者,即心以意善积习。所谓‘我心离痴’者,即心以意善积习。所谓‘我心无有贪法’者,即心以意善积习。所谓‘我心无有瞋法’者,即心以意善积习。所谓‘我心无有痴法’者,即心以意善所积习,所谓‘我心无还欲有之法’者,即心以意善积习。所谓‘我心无还色有之法’者,即心以意善积习。所谓‘我心无还无色有之法’者,即心以意善积习。
  五
  如是,于正心解脱之比丘,若多眼所识之色,即使现于眼,其心亦不永尽,其心为不杂而安住,得不动,观灭尽。若多耳所识之声,[即使现于耳,其心亦不永尽,其心为不杂而安住,得不动,观灭尽。若多]鼻所识之香,[即使现于鼻,其心亦不永尽,其心为不杂而安住,得不动,观灭尽。若多]舌所识之味,[即使现于舌,其心亦不永尽,其心为不杂而安住,得不动,观灭尽。若多]身所识之触,[即使现于身,其心亦不永尽,其心为不杂而安住,得不动,观灭尽。若多]意所识之法,即使现于意,其心亦不永尽,其心为不杂而安住,得不动,观灭尽。
  友等!譬如有石柱[长]十六肘,从根而下有八肘,从根而上有八肘。若从东方吹来大风雨,皆不震不动不摇;若从西[方吹来大风雨,皆不震不动不摇;]若从北[方吹来大风雨,皆不震不动不摇;]若从南方吹来大风雨,皆不震不动不摇。何以故耶?友等!石柱根深善埋故。友等!如是,于如是正心解脱之比丘,若多眼所识之色,即使现于眼,其心亦不永尽,其心为不杂而安住,得不动,观灭尽。若多耳所识之声,[即使现于耳,其心亦不永尽,其心不杂而安住,得不动,观灭尽。若多]鼻所识之香,[即使现于鼻,其心亦不永尽,其心为不杂而安住,得不动,观灭尽。若多]舌所识之味,[即使现于舌,其心亦不永尽,其心为不杂而安住,得不动,观灭尽。若多]身所识之触,[即使现于身,其心亦不永尽,其心为不杂而安住,得不动,观灭尽。若多]意所识之法,即使现于意,其心亦不永尽,其心为不杂而安住,得不动,观灭尽。”
  二十七 怨仇(一)
  一
  时,给孤独居士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至已,礼敬世尊而退坐一面。坐于一面之时,世尊对给孤独居士说:
  二
  “居士!圣弟子,成就五怖畏、怨仇止息、四预流支时,若欲得自记别,而曰:‘于我地狱灭尽、畜生灭尽、饿鬼灭尽、恶生、恶趣、堕处灭尽,成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而趣向等觉。’
  三
  何等为五怖畏、怨仇止息耶?
  居士!杀生者缘杀生,于现法生怖畏、怨仇,于来世亦生怖畏、怨仇,心中受苦忧。若远离杀生,于现法则不生怖畏、怨仇,于来世亦不生怖畏、怨仇,心中不受苦忧。若远离杀生,如是怖畏、怨仇则止息。
  居士!不与取者[缘不与取,于现法生怖畏、怨仇,于来世亦生怖畏、怨仇,心中受苦忧。若远离不与取,于现法则不生怖畏、怨仇,于来世亦不生怖畏、怨仇,心中不受苦忧。若远离不与取,如是怖畏、怨仇则止息。
  居士!]邪淫者[缘邪淫,于现法生怖畏、怨仇,于来世亦生怖畏、怨仇,心中受苦忧。若远离邪淫,于现法则不生怖畏、怨仇,于来世亦不生怖畏、怨仇,心中不受苦忧。若远离邪淫,如是怖畏、怨仇则止息。
  居士!]妄语者[缘妄语,于现法生怖畏、怨仇,于来世亦生怖畏、怨仇,心中受苦忧。若远离妄语,于现法则不生怖畏、怨仇,于来世亦不生怖畏、怨仇,心中不受苦忧。若远离妄语,如是怖畏、怨仇则止息。
  居士!]饮酒者缘饮酒,于现法生怖畏、怨仇,于来世亦生怖畏、怨仇,心中受苦忧。若远离饮酒,于现法则不生怖畏、怨仇,于来世亦不生怖畏、怨仇,心中不受苦忧。若远离饮酒,如是怖畏、怨仇则止息。
  此等为五怖畏、怨仇止息。
  四
  何等为四预流支成就耶?
  居士!此处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是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于法成就证净,而曰:‘世尊之法是善说、现见、不时、来见、引导、智者应自知。’
  于僧成就证净,而曰:‘世尊之声闻众是妙行者,世尊之声闻众是直行者,世尊之声闻众是应理行者,世尊之声闻众是和敬行者,所谓四双八辈,此世尊之声闻众是应请、极应请、应施、应合掌、世间无上福田。’
  圣者成就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可执取、能发三摩地之戒。
  此等为四预流支成就。
  五
  居士!圣弟子,成就此五怖畏、怨仇止息、四预流支时,若欲得自记别,而曰:‘于我地狱灭尽、畜生灭尽、饿鬼灭尽、恶生、恶趣、堕处灭尽,成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而趣向等觉。’”
  二十八 怨仇(二)
  一
  “诸比丘!圣弟子,成就五怖畏、怨仇止息、四预流支时。若欲得自记别,而曰:‘于我地狱灭尽、畜生灭尽、饿鬼灭尽、恶生、恶趣、堕处灭尽,成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而趣向等觉。’
  二
  何等为五怖畏、怨仇止息耶?
  [诸比丘!杀生者缘杀生,于现法生怖畏、怨仇,于来世亦生怖畏、怨仇,心中受苦忧。若远离杀生,于现法则不生怖畏、怨仇,于来世亦不生怖畏、怨仇,心中不受苦忧。若远离杀生,如是怖畏、怨仇则止息。
  诸比丘!不与取者缘不与取,于现法生怖畏、怨仇,于来世亦生怖畏、怨仇,心中受苦忧。若远离不与取,于现法则不生怖畏、怨仇,于来世亦不生怖畏、怨仇,心中不受苦忧。若远离不与取,如是怖畏、怨仇则止息。
  诸比丘!邪淫者缘邪淫,于现法生怖畏、怨仇,于来世亦生怖畏、怨仇,心中受苦忧。若远离邪淫,于现法则不生怖畏、怨仇,于来世亦不生怖畏、怨仇,心中不受苦忧。若远离邪淫,如是怖畏、怨仇则止息。
  诸比丘!妄语者缘妄语,于现法生怖畏、怨仇,于来世亦生怖畏、怨仇,心中受苦忧。若远离妄语,于现法则不生怖畏、怨仇,于来世亦不生怖畏、怨仇,心中不受苦忧。若远离妄语,如是怖畏、怨仇则止息。
  诸比丘!饮酒者缘饮酒,于现法生怖畏、怨仇,于来世亦生怖畏、怨仇,心中受苦忧。若远离饮酒,于现法则不生怖畏、怨仇,于来世亦不生怖畏、怨仇,心中不受苦忧。若远离饮酒,如是怖畏、怨仇则止息]。
  此等为五怖畏、怨仇止息。
  三
  何等为四预流支成就耶?
  [诸比丘!此处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是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于法成就证净,而曰:‘世尊之法是善说、现见、不时、来见、引导、智者应自知。’
  于僧成就证净,而曰:‘世尊之声闻众是妙行者,世尊之声闻众是直行者,世尊之声闻众是应理行者,世尊之声闻众是和敬行者,所谓四双八辈,此世尊之声闻众是应请、极应请、应施、应合掌、世间无上福田。’
  圣者成就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可执取、能发三摩地之戒]。
  此等为四预流支成就。
  四
  诸比丘!圣弟子成就此五怖畏、怨仇止息、此四预流支时,若欲得自记别,而曰:‘于我地狱灭尽、畜生灭尽、饿鬼灭尽、恶生、恶趣、堕处灭尽,成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而趣向等觉。’”
  二十九 嫌恨(一)
  一
  “诸比丘!有九种嫌恨事。何等为九种耶?
  二
  所谓:‘彼已于我作不饶益。’而结嫌恨。所谓:‘彼于我作不饶益。’而结嫌恨。所谓:‘彼将于我作不饶益。’而结嫌恨。所谓:‘彼已于我之可爱、可意者作不饶益。’[而结嫌恨。所谓:‘彼于我之可爱、可意者]作不饶益。’[而结嫌恨。所谓:‘彼将于我之可爱、可意者]作不饶益。’而结嫌恨。所谓:‘彼已于我之非可爱、非可意者作饶益。’[而结嫌恨。所谓:‘彼于我之非可爱、非可意者作饶益。’[而结缣恨。所谓:‘彼将于我之非可爱、非可意者]作饶益。’而结嫌恨。
  诸比丘!此等为九种嫌恨事。”
  三十 嫌恨(二)
  一
  “诸比丘!有调伏九种嫌恨。何等为九种耶?
  二
  所谓:‘彼已于我作不饶益,有何利耶?’而调伏嫌恨。所谓:‘彼于我作不饶益,有何利耶?’而调伏嫌恨。所谓:‘彼将于我作不饶益,有何利耶?’而调伏嫌恨。所谓:‘彼已于我之可爱、可意者作不饶益,[有何利耶?’而调伏嫌恨。所谓:‘彼于我之可爱、可意者]作不饶益,[有何利耶?’而调伏嫌恨。所谓:‘彼将于我之可爱、可意者]作不饶益,有何利耶?’而调伏嫌恨。所谓:‘彼已于我之非可爱、非可意者]作饶益,[有何利耶?’而调伏嫌恨。所谓:‘彼于我之非可爱、非可意者]作饶益,有何利耶?’而调伏嫌恨。所谓:‘彼将于我之非可爱、非可意者]作饶益,有何利耶?’而调伏嫌恨。
  诸比丘!此等为九种调伏嫌恨。”
  三十一 次第灭
  一
  “诸比丘!有九种次第灭。何等为九种耶?
  二
  若具足初静虑,则灭欲想已。若具足第二静虑,则灭寻伺已。若具足第三静虑,则灭喜已。若具足第四静虑,则灭出入息已。若具足空无边处,则灭色想已。若具足识无边处,则灭空无边处想已。若具足无所有处,则灭识无边处想已。若具足非想非非想处,则灭无所有处想已。若具足想受灭,则灭想受已。
  诸比丘!此等为九种次第灭。”
  第三 有情居品[毕]
  此中摄颂曰:
      (一)处、(二)未调马、(三)渴爱、(四)有情(居)、
      (五)慧、(六)石柱、(七~八)二怨仇、
      (九~一〇)二嫌恨、(一一)次第灭。
  第四 大品
  三十二 次第住(一)
  一
  “诸比丘!有九种次第住。何等为九种耶?
  二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为有寻有伺,从离而生喜与乐,具足初静虑而住。寻伺止息故,成为内净,心达一趣,为无寻无伺,从三摩地生喜、乐,具足第二静虑而住。离喜之故,[为舍而住,正念正知,于身正受乐,如诸圣者之宣说,舍、念乐住,具足第三静虑而住。断乐断苦故,及先前已灭忧、喜故,为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具足第四静虑而住。遍超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故,所谓‘空是无边’,具足空无边处而住。遍超空无边处,所谓‘识是无边’,具足识无边处而住。遍超识无边处,所谓‘无所有’,具足无所有处而住。遍超无所有处,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遍超非想非非想处,具足想受灭而住。
  诸比丘!此等为九种次第住。”
  三十三 次第住(二)
  一
  “诸比丘!当说九种之次第住等至,谛听!谛听![善自作意,我当说。”
  “唯然,大德!”
  彼诸比丘回答世尊。世尊说]:
  “诸比丘!何等为九种次第住等至耶?
  二
  若诸欲灭时,将诸欲数数灭而住,则说:‘此等具寿必去欲,寂灭,已渡,依此分而言到达彼岸。’
  ‘于何而诸欲灭耶?何人将诸欲数数灭而住耶?我不知此,我不见此。’若有作如是言者,当可对彼而言:‘友!此处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为有寻有伺,从离生喜、乐,]具足初静虑而住。于此诸欲灭,将诸欲数数灭而住。’诸比丘!无诳无谄者,必言‘善哉’而对于所说欢喜随喜,言‘善哉’而对于所说欢喜随喜,归命合掌而奉事。
  三
  若寻伺灭时,将寻伺数数灭而住,则说:‘此等具寿必去欲,寂灭,已渡,依此分而言到达彼岸。’
  ‘于何而寻伺灭耶?何人将寻伺数数灭而住耶?我不知此,我不见此。’若有如是言者,当可对彼而言:‘友!此处有比丘,寻伺止息故,[成为内净,心达一趣,为无寻无伺,从三摩地生喜、乐,]具足第二静虑而住。于此寻伺灭,将寻伺数数灭而住。’诸比丘!无诳无谄者,必言‘善哉’而对于所说欢喜随喜,‘善哉’而对于所说欢喜随喜,归命合掌而奉事。
  四
  若喜灭时,将喜数数灭而住,则说:‘此等具寿必去欲,寂灭,已渡,依此分而言到达彼岸。’
  ‘于何而喜灭耶?何人将喜数数灭而住耶?我不知此,我不见此。’若有如是言者,当可对彼而言:‘友!此处有比丘,离喜之故,[为舍而住,正念正知,于身正受乐,如诸圣者之宣说,舍、念乐住,]具足第三静虑而住。于此而喜灭,将喜数数灭而住。’诸比丘!无诳无谄者,必言‘善哉’而对于所说欢喜随喜,言‘善哉’而对于所说欢喜随喜,归命合掌而奉事。
  五
  若舍乐灭时,将舍乐数数灭而住,则说:‘此等具寿必去欲,寂灭,已渡,依此分而言到达彼岸。’
  ‘于何而舍乐灭耶?何人将舍乐数数灭而住耶?我不知此,我不见此。’若有如是言者,当可对彼而言:‘友!此处有比丘,断乐[断苦之故,及先前已灭忧、喜故,为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具足第四静虑而住。于此舍乐灭,将舍乐数数灭而住。’诸比丘!无诳无谄者,必言‘善哉’而对于所说欢喜随喜,言‘善哉’而对于所说欢喜随喜,归命合掌而奉事。
  六
  若色想灭时,将色想数数灭而住,则说:‘此等具寿必去欲,寂灭,已渡,依此分而言到达彼岸。’
  ‘于何而色想灭耶?何人将色想数数灭而住耶?我不知此,我不见此。’若有如是言者,当可对彼而言:‘友!此处有比丘,遍超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故,所谓“空是无边”,具足空无边处而住。于此而色想灭,将色想数数灭而住。’诸比丘!无诳无谄者,必言‘善哉’而对于所说欢喜随喜,言‘善哉’而对于所说欢喜随喜,归命合掌而奉事。
  七
  若空无边处想灭时,将空无边处想数数灭而住,则说:‘此等具寿必去欲,寂灭,已渡,依此分而言到达彼岸。’
  ‘于何而空无边处想灭耶?何人将空无边处想数数灭而住耶?我不知此,我不见此。’若有如是言者,当可对彼而言:‘友!此处有比丘,遍超空无边处,所谓“识是无边”,具足识无边处而住。于此空无边处想灭,将空无边处想数数灭而住。’诸比丘!无诳无谄者,必言‘善哉’而对于所说欢喜随喜,言‘善哉’而对于所说欢喜随喜,归命合掌而奉事。
  八
  若识无边处想灭时,将识无边处想数数灭而住,则说:‘此等具寿必去欲,寂灭,已渡,依此分而言到达彼岸。’
  ‘于何而识无边处想灭耶?何人将识无边处想数数灭而住耶?我不知此,我不见此。’若有如是言者,当可对彼而言:‘友!此处有比丘,遍超识无边处,所谓“无所有”,具足无所有处而住。于此而识无边处想灭,将识无边处想数数灭而住。’诸比丘!无诳无谄者,必[言‘善哉’而对于所说欢喜随喜,言‘善哉’而对于所说欢喜随喜,]归命合掌而奉事。
  九
  若无所有处想灭时,将无所有处想数数灭而住,则说:‘此等具寿必去欲,寂灭,已渡,依此分而言到达彼岸。’
  ‘于何而无所有处想灭耶?何人将无所有处想数数灭而住耶?我不知此,我不见此。’若有如是言者,当可对彼而言:‘友!此处有比丘,遍超无所有处,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于此而无所有处想灭,将无所有处想数数灭而住。’诸比丘!无诳无谄者,[必言‘善哉’而对于所说欢喜随喜,言‘善哉’而对于所说欢喜随喜,]归命合掌而奉事。
  一〇
  若非想非非想处想灭时,将非想非非想处想数数灭而住,则说:‘此等具寿必去欲,寂灭,已渡,依此分而言到达彼岸。’
  ‘于何而非想非非想处想灭耶?何人将非想非非想处想数数灭而住耶?我不知此,我不见此。’若有如是言者,当可对彼而言:‘友!此处有比丘,遍超非想非非想处,具足想受灭而住。于此而非想非非想处想灭,将非想非非想处想数数灭而住。’诸比丘!无诳无谄者,必言‘善哉’而对于所说欢喜随喜,言‘善哉’而对于所说欢喜随喜,归命合掌而奉事。
  诸比丘!此等为九种次第住等至。”
  三十四 涅槃
  一
  如是我闻。一时,具寿舍利弗住王舍城之迦兰陀竹园。具寿舍利弗于此告诸比丘言:
  “友等!此涅槃者是乐。友等!此涅槃者是乐。”
  二
  如是言时,具寿优陀夷对具寿舍利弗言:
  “友舍利弗!于此处无所受,云何此处有乐耶?”
  “友!此处无所受故,此处正是有乐。
  友!有五妙欲。何等为五妙欲耶?
  即眼所识之色者,为可爱、可亲、可意、爱色、引欲、可染。耳所识之声者,[为可爱、可亲、可意、爱色、引欲、可染]。鼻所识之香者,[为可爱、可亲、可意、爱色、引欲、可染],舌所识之味者,[为可爱、可亲、可意、爱色、引欲、可染]。身所识之触者为可爱、可亲、可意、爱色、引欲、可染。
  友!此为五妙欲。友!若缘此五妙欲所生之乐喜,友!此称之为欲乐。
  四
  友!此处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为有寻有伺,从离生喜、乐],具足初静虑而住。友!此比丘依此住而住,若与欲俱行之想、作意现行,此为其病。友!譬如安乐者生苦恼而致病。如是,彼若与欲俱行之想、作意现行,此为其病。友!然而世尊说:‘病者,此是苦。’友!依此理而可知涅槃是乐。
  五
  友!复次,有比丘寻伺止息故,[成为内净,心达一趣,为无寻无伺,从三摩地生喜、乐,]具足第二静虑而住。友!此比丘依此住而住,若与寻俱行之想、作意现行,此为其病。友!譬如安乐者生苦恼而致病。如是,彼若与寻俱行之想、作意现行,此为其病。友!然而世尊说:‘病者,此是苦。’友!依此理而可知涅槃是乐。
  六
  友!复次,有比丘离喜故,为舍而住,正念正知,于身正受乐,如诸圣者之宣说,舍、念乐住,]具足第三静虑而住。友!此比丘依此住而住,若与喜俱行之想、作意现行,此为其病。友!譬如安乐者生苦恼而致病。如是,彼若与喜俱行之想、作意现行,此为其病。友!然而世尊说:‘病者,此是苦。’友!依此理而可知涅槃是乐。
  七
  友!复次,有比丘者断苦[断乐之故,及先前已灭忧与喜故,为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具足第四静虑而住。友!此比丘依此住而住,若与舍俱行之想、作意现行,此为其病。友!譬如安乐者生苦恼而致病。如是,彼若与舍俱行之想、作意现行,此为其病。友!然而,世尊说:‘病者,此是苦。’友!依此理而可知涅槃是乐。
  八
  友!复次,有比丘遍超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故,所谓‘空是无边。’具足空无边处而住。友!此比丘依此住而住,若与色俱行之想、作意现行,此为其病。友!譬如安乐者生苦恼而致病。如是,彼若与色俱行之想、作意现行,此为其病。友!然而世尊说:‘病者,此是苦。’友!依此理而可知涅槃是乐。
  九
  友!复次,有比丘遍超空无边处,所谓‘识是无边’,具足识无边处而住。友!此比丘依此住而住,若与空无边处俱行之想、作意现行,此为其病。友!譬如安乐者生苦恼而致病。如是,彼若与空无边处俱行之想、作意现行,此为其病。友!然而世尊说:‘病者,此是苦。’友!依此理而可知涅槃是乐。
  一〇
  友!复次,有比丘遍超识无边处,所谓‘无所有’,具足无所有处而住。友!此比丘依此住而住,若与识无边处俱行之想、作意现行,此为其病。友!譬如安乐者生苦恼而致病。如是,彼若与识无边处俱行之想、作意现行,此为其病。友!然而世尊说:‘病者,此是苦。’友!依此理而可知涅槃是乐。
  一一
  友!复次,有比丘遍超无所有处,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友!此比丘依此住而住,若与无所有处俱行之想、作意现行,此为其病。友!譬如安乐者生苦恼而致病。如是,彼若与无所有处俱行之想、作意现行,此为其病。友!然而世尊说:‘病者,此是苦。’友!依此理而可知涅槃是乐。
  一二
  友!复次,有比丘遍超非想非非想处,具足想受灭而住,以慧而观,诸漏尽。友!依此理而可知涅槃是乐。”
  三十五 牛
  一
  “诸比丘!譬如有山中之牛,为愚痴、不聪明而不知地,不能善巧行于不平等之山地。彼如是思念:‘我宜往未曾往之方,食未曾食之草,饮未曾饮之水。’彼未善安置前足即举后足,不能往未曾往之方,不能食未曾食之草,不能饮未曾饮之水,而彼止足于前,思念:‘我宜往未曾往之方,食未曾食之草,饮未曾饮之水’而不还安稳处。何以故耶?诸比丘!彼山中之牛者,为愚痴、不聪明而不知地,不能善巧行于不平等之山地。
  诸比丘!如是,此处有一类比丘,为愚痴、不聪明而不知地,离诸欲,[离诸不善法,为有寻有伺,从离生喜、乐,]不能善巧具足初静虑而住。彼乃不能习行、修习、多修其相,不善安立,如是思念:‘我宜止息寻伺,[成内净,心达一趣,为无寻无伺,从三摩地生喜、乐,]当可具足第二静虑而住。’彼为止息寻伺故,[成为内净,心达一趣,为无寻无伺,从三摩地生喜、乐,]不能具足第二静虑而住。彼如是思念:‘我宜离诸欲,[离诸不善法,为有寻有伺,从离生喜、乐,]当可具足初静虑而住。’彼离诸欲,[离诸不善法,为有寻有伺,从离生喜、乐,]不能具足初静虑而住。诸比丘!此比丘名为从二边而堕,从二边而退。犹如彼山中之牛,为愚痴、不聪明而不知地,不能善巧行于不平等之山地。
  二
  诸比丘!譬如有山中之牛,为贤察聪明而知地,善巧行于不平等之山地。彼如是思念:‘我宜往未曾往之方,食未曾食之草,饮未曾饮之水。’彼安置前足已而举后足,往于未曾往之方,食未曾食之草,饮未曾饮之水。而彼止足于前而思念:‘我宜往未曾往之方往,食未曾食之草,饮未曾饮之水。’而还安稳处。何以故耶?诸比丘!彼山中之牛者,为贤察聪明而知地,善巧行于不平等之山地。
  诸比丘!如是,此处有一类比丘,为贤察聪明而知地,离诸欲,[离诸不善法,为有寻有伺,从离生喜与乐,]善巧具足初静虑而住。
  彼乃能习行、修习、多修其相,能善安立,如是思念:‘我宜止息寻伺,成为内净,心达一趣,为无寻无伺,从三摩地生喜、乐。]当可具足第二静虑而住。’彼乃不损第二静虑,为寻伺止息故,[成为内净,心达一趣,为无寻无伺,从三摩地生喜、乐。]具足第二静虑而住。
  彼乃能习行、修习、多修其相,能善安立,如是思念:‘我宜离喜,[为舍而住,正念正知,于身正受乐,如诸圣者之宣说,有舍与念而乐住,]当具足第三静虑而住。’彼乃不损第三静虑,为离喜故,[为舍而住,正念正知,于身正受乐,如诸圣者之宣说,舍、念乐住,]具足第三静虑而住。
  彼乃能习行、修习、多修其相,能善安立,如是思念:‘我宜断乐[断苦,及先已灭忧与喜故,为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当具足第四静虑而住。’彼乃不损第四静虑,为断乐断苦,及先已灭忧、喜故,为舍念清净。]具足第四静虑而住。
  彼乃能习行、修习、多修其相,能善安立,如是思念:‘我宜遍超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所谓空是无边,当具足空无边处而住。’彼乃不损空无边处,遍超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所谓‘空是无边。’具足空无边处而住。
  彼乃能习行、修习、多修其相,能善安立,如是思念:‘我宜遍超空无边处,所谓“识是无边”,当具足识无边处而住。’彼乃不损识无边处,遍超空无边处,所谓‘识是无边’,具足识无边处而住。
  彼乃能习行、修习、多修其相,能善安立,如是思念:‘我宜遍超识无边处,所谓“无所有”,当具足无所有处而住。’彼乃不损无所有处,遍超识无边处,所谓‘无所有’是,具足无所有处而住。
  彼乃能习行、修习、多修其相,能善安立,如是思念:‘我宜遍超无所有处,当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彼乃不损非想非非想处,遍超无所有处,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
  彼乃能习行、修习、多修其相,能善安立,如是思念:‘我宜遍超非想非非想处,当具足想受灭而住。’彼乃不损想受灭,遍超非想非非想处,具足想受灭而住。
  三
  诸比丘!比丘者,出入等至时,其心柔软、堪任,以柔软、堪任之心,善修习无量之等至,若能善修习无量之等至,则各各当证知、现证之法,于倾心而当证知、现证,随处而获得现见力。
  若彼欲‘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为多身,[以多身为一身,或现或隐,越过墙壁山崖而无碍,如于虚空;出没于地中,如于水;行于水上而无坏,如于地上;于虚空结跏趺坐而行,如飞鸟;有大神通、大威德,以手扪摸此日月,]乃至以身威及于梵世’,于各各随处而获得现见力。
  若彼欲‘以清净、超人之天耳界,[俱闻远、近、天、人之声’,则于各各随处而获得现见力。
  若彼欲‘以心遍知他有情、他人之心,了知有贪心为有贪心,[了知离贪心为离贪心,了知有瞋心为有瞋心,了知离瞋心为离瞋心,了知有痴心为有痴心,了知离痴心为离痴心,了知略心为略心,了知散心为散心,了知大心为大心,了知非大心为非大心,了知有上心为有上心,了知无上心为无上心,了知定心为定心,了知非定心为非定心,]了知解脱心为解脱心,了知不解脱心为不解脱心’,则于各各随处而获得现见力。
  若彼欲‘随念种种宿住,谓: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坏劫、多成劫、多成坏劫,我于彼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乐苦,如是寿量,于彼处没……乃至……生于此处,]具如是行相、名称而随念宿住’,则于各各随处而获得现见力。
  若彼欲‘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生死……乃至……了知有情随业而受劣、胜、好色、恶色、善趣、恶趣’,则于各各随处而获得现见力。
  若彼欲‘漏尽之故,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则于各各随处而获得现见力。”
  三十六 静虑
  一
  “诸比丘!我说:依止于初静虑而诸漏尽。诸比丘!我说:依止于第二静虑而诸漏尽。诸比丘!我说:依止于第三静虑而诸漏尽。诸比丘!我说:依止于第四静虑而诸漏尽。诸比丘!我说:依止于空无边处而诸漏尽。诸比丘!我说:依止于识无边处而诸漏尽。诸比丘!我说:依止于无所有处而诸漏尽。诸比丘!我说:依止于非想非非想处而诸漏尽。
  二
  诸比丘!我说:依止于初静虑而诸漏尽。如是斯言者,缘何而言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为有寻有伺,从离生喜与乐,]具足初静虑而住。彼乃观彼处之色类、受类、想类、行类、识类之诸法为无常、是苦、是病、是疮、是刺、是痛、是疾、是他、是灭坏、是空、是无我。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而引心于不死界,为‘此乃寂静,此乃殊妙,而谓:一切行之寂灭、一切依之定弃、渴爱之尽、离欲、灭尽、涅槃’,彼乃住于彼处而成就诸漏之尽。若复不能成就诸漏之尽,依其法爱、法喜而五顺下分结灭尽故,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由彼世得不还之法。
  诸比丘!譬如有射师或射师之弟子,于稻草人、土堆练习,于后时能远射,能射而不误,能坏大集体。诸比丘!如是,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为有寻有伺,从离生喜与乐,]具足初静虑而住。彼乃观彼处之色类、受类、想类、行类、识类之诸法者为无常、是苦、是病、是疮、是刺、是痛、是疾、是他、是灭坏、是空、是无我。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而引心于不死界,为‘此乃寂静,此乃殊妙,而谓:一切行之寂灭、一切依之定弃、渴爱之尽、离欲、灭尽、涅槃’,彼乃住于彼处而成就诸漏之尽。若复不能成就诸漏之尽,依其法爱、法喜而五顺下分结灭尽故,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由彼世得不还之法。
  诸比丘!我说:依止于初静虑而诸漏尽,如是言者,则缘此而言。
  三
  诸比丘!我说:依止于第二静虑而[诸漏尽。如是言者,缘何而言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为寻伺止息故,成为内净,心达一趣,为无寻无伺,从三摩地生喜、乐,具足第二静虑而住。彼乃观彼处之色类、受类、想类、行类、识类之诸法为无常、是苦、是病、是疮、是刺、是痛、是疾、是他、是灭坏、是空、是无我。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而引心于不死界,为‘此乃寂静,此乃殊妙,而谓:一切行之寂灭、一切依之定弃、渴爱之尽、离欲、灭尽、涅槃’,彼乃住于彼处成就诸漏之尽。若复不能成就诸漏之尽,依其法爱、法喜而五顺下分结灭尽故,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由彼世得不还之法。
  诸比丘!譬如有射师或射师之弟子,于稻草人、土堆练习,于后时能远射,能射而不误,能坏大集体。诸比丘!如是,有比丘,为寻伺止息故,成为内净,心达一趣,为无寻无伺,有从三摩地生喜、乐,具足第二静虑而住。彼乃观彼处之色类、受类、想类、行类、识类之诸法为无常、是苦、是病、是疮、是刺、是痛、是疾、是他、是灭坏、是空、是无我。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而引心于不死界,为‘此乃寂静,此乃殊妙,而谓:一切行之寂灭、一切依之定弃、渴爱之尽、离欲、灭尽、涅槃’,彼乃住于彼处而成就诸漏之尽。若复不能成就诸漏之尽,依其法爱、法喜而五顺下分结灭尽故,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由彼世得不还之法。
  诸比丘!我说:依止于第二静虑而诸漏尽。如是言者,则缘此而言]。
  诸比丘!我说:依止于第三静虑而[诸漏尽。如是言者,缘何而言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为离喜故,为舍而住,正念正知,于身正受乐,如诸圣者之宣说,舍、念乐住,具足第三静虑而住。彼乃观彼处之色类、受类、想类、行类、识类之诸法为无常、是苦、是病、是疮、是刺、是痛、是疾、是他、是灭坏、是空、是无我。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而引心于不死界,为‘此乃寂静,此乃殊妙,而谓:一切行之寂灭、一切依之定弃、渴爱之尽、离欲、灭尽、涅槃’,彼乃住于彼处成就诸漏之尽。若复不能成就诸漏之尽,依其法爱、法喜而五顺下分结灭尽故,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由彼世得不还之法。
  诸比丘!譬如有射师或射师之弟子,于稻草人、土堆练习,于后时能远射,能射而不误,能坏大集体。诸比丘!如是,有比丘,离喜之故,为舍而住,正念正知,于身正受乐,如诸圣者之宣说,舍、念乐住,具足第三静虑而住。彼乃观彼处之色类、受类、想类、行类、识类之诸法为无常、是苦、是病、是疮、是刺、是痛、是疾、是他、是灭坏、是空、是无我。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而引心于不死界,为‘此乃寂静,此乃殊妙,而谓:一切行之寂灭、一切依之定弃、渴爱之尽、离欲、灭尽、涅槃’,彼乃住于彼处成就诸漏之尽。若复不能成就诸漏之尽,依其法爱、法喜而五顺下分结灭尽故,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由彼世得不还之法。
  诸比丘!我说:依止于第三静虑而诸漏尽。如是言者,缘此而言]。
  诸比丘!我说:依止于第四静虑而诸漏尽。如是言者,缘何而言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断乐断苦故,及先已灭忧、喜故,为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具足第四静虑而住。彼乃观彼处之色类、受类、想类、行类、识类之诸法为无常、是苦、是病、是疮、是刺、是痛、是疾、是他、是灭坏、是空、是无我。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而引心于不死界,为‘此乃寂静,此乃殊妙,而谓:一切行之寂灭、一切依之定弃、渴爱之尽、离欲、灭尽、涅槃’,彼乃住于彼处成就诸漏之尽。若复不能成就诸漏之尽,依其法爱、法喜而五顺下分结灭尽故,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由彼世得不还之法。
  诸比丘!譬如有射师或射师之弟子,于稻草人、土堆练习,于后时能远射,能射而不误,能坏大集体。诸比丘!如是,有比丘,断乐[断苦故,及先已灭忧、喜故,为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具足第四静虑而住。彼乃观彼处之色类、受类、[想类、行类、识类之诸法为无常、是苦、是病、是疮、是刺、是痛、是疾、是他、是灭坏、是空、是无我。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而引心于不死界,为‘此乃寂静,此乃殊妙,谓:是一切行之寂灭、一切依之定弃、渴爱之尽、离欲、灭尽、涅槃’,彼乃住于彼处而成就诸漏之尽。若复不能成就诸漏之尽,依其法爱、法喜而五顺下分结灭尽故,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由彼世得不还之法。
  诸比丘!我说:依止于第四静虑而诸漏尽。如是言者,缘此而言。
  四
  诸比丘!我说:依止于空无边处而诸漏尽。如是言者,缘何而言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遍超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故,所谓‘空是无边’,具足空无边处而住。彼乃观彼处之受类、想类、行类、[识类之诸法为无常、是苦、是病、是疮、是刺、是痛、是疾、是他、是灭坏、是空、是无我。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而引心于不死界,为‘此乃寂静,此乃殊妙,而谓:一切行之寂灭、一切依之定弃、渴爱之尽、离欲、灭尽、涅槃’,彼乃住于彼处成就诸漏之尽。若复不能成就诸漏之尽,依其法爱、法喜]而五顺下分结灭尽故,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由彼世得不还之法。
  诸比丘!譬如有射师或射师之弟子,于稻草人、土堆练习,于后时能远射,能射而不误,能坏大集体。诸比丘!如是,有比丘,遍超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故,所谓‘空是无边’,具足空无边处而住。彼乃观彼处之受类、想类、[行类、识类之诸法为无常、是苦、是病、是疮、是刺、是痛、是疾、是他、是灭坏、是空、是无我。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而引心于不死界,为‘此乃寂静,此乃殊妙,而谓:一切行之寂灭、一切依之定弃、渴爱之尽、离欲、灭尽、涅槃’,彼乃住于彼处成就诸漏之尽。若复不能成就诸漏之尽,依其法爱、法喜而五顺下分结灭尽故,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由彼世得不还之法。
  诸比丘!我说:依止于空无边处而诸漏尽。如是言者,缘此而言。
  五
  诸比丘!我说:依止于识无边处[而诸漏尽。如是言者,缘何而言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遍超空无边处,所谓‘识是无边’,具足识无边处而住。彼乃观彼处之受类、想类、行类、识类之诸法为无常、是苦、是病、是疮、是刺、是痛、是疾、是他、是灭坏、是空、是无我。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而引心于不死界,为‘此乃寂静,此乃殊妙,而谓:一切行之寂灭、一切依之定弃、渴爱之尽、离欲、灭尽、涅槃’,彼乃住于彼处而成就诸漏之尽。若复不能成就诸漏之尽,依其法爱、法喜而五顺下分结灭尽故,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由彼世得不还之法。
  诸比丘!譬如有射师或射师之弟子,于稻草人、土堆练习,于后时能远射,能射而不误,能坏大集体。诸比丘!如是,有比丘,遍超空无边处,所谓‘识是无边’,具足识无边处而住。彼乃观彼处之受类、想类、行类、识类之诸法为无常、是苦、是病、是疮、是刺、是痛、是疾、是他、是灭坏、是空、是无我。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而引心于不死界,为‘此乃寂静,此乃殊妙,而谓:一切行之寂灭、一切依之定弃、渴爱之尽、离欲、灭尽、涅槃’,彼乃住于彼处成就诸漏之尽。若复不能成就诸漏之尽,依其法爱、法喜而五顺下分结灭尽故,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由彼世得不还之法。
  诸比丘!我说:依止于识无边处而诸漏尽。如是言者,缘此而言]。
  诸比丘!我说:依止于无所有处而诸漏尽。如是言者,缘何而言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遍超识无边处,所谓‘无所有’,具足无所有处而住。彼乃观彼处之受类、想类、[行类、识类之诸法为无常、是苦、是病、是疮、是刺、是痛、是疾、是他、是灭坏、是空、是无我。彼乃由此等之诸法而放下其心。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引心于不死界,为‘此乃寂静,此乃殊妙,而谓:一切行之寂灭、一切依之定弃、渴爱之尽、离欲、灭尽、涅槃’,彼乃住于彼处成就诸漏之尽。若复不能成就诸漏之尽,依其法爱、法喜而五顺下分结灭尽故,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由彼世得不还之法。
  诸比丘!譬如有射师或射师之弟子,于稻草人、土堆练习,于后时能远射,能射而不误,能坏大集体。诸比丘!如是,有比丘,遍超识无边处,所谓‘无所有’,具足无所有处而住。彼乃观彼处之受类、想类、行类、识类之诸法为无常、是苦、是病、是疮、是刺、是痛、是疾、是他、是灭坏、是空、是无我。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而引心于不死界,为‘此乃寂静,此乃殊妙,谓:一切行之寂灭、一切依之定弃、渴爱之尽、离欲、灭尽、涅槃’,彼乃住于彼处成就诸漏之尽。若复不能成就诸漏之尽,依其法爱、法喜而五顺下分结灭尽故,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由彼世得不还之法。
  诸比丘!我说依止于无所有处而诸漏尽。如是言者,缘此而言。
  诸比丘!如是,乃至有想等至而了知通达。诸比丘!然而,非想非非想处与想受灭之处者,说:‘诸比丘!为等至善巧而出等至,善巧静虑比丘之出入等至之后,所当正知。’”
  三十七 阿难
  一
  如是我闻:一时,具寿阿难住拘睒弥国之瞿师罗园。具寿阿难于此告诸比丘言:
  “友等诸比丘!”
  “友!”
  彼诸比丘回答具寿阿难。具寿阿难说:
  二
  “友等!是希有。友等!是未曾有。彼世尊、智者、见者、应供、正等觉者,于杂闹中随觉离脱之证得,是为众生之清净,为愁悲之超出,为苦忧之灭没,为正理之证得,为涅槃之现证。唯眼尚有不领受色、处,唯耳尚有不领声、处,唯鼻尚有不领受香、处。唯舌尚有不领受味、处,唯身尚有不领受所触、处。”
  三
  如是说已,具寿优陀夷对具寿阿难言:
  “友阿难!为有想而不领受彼处耶?或为无想耶?”
  “友!为有想而不领受彼处,非为无想。”
  “友!然则,彼何想而不领受处耶?”
  四
  “友!此处有比丘,遍超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故,所谓‘空是无边’,具足空无边处而住。友!依如是之想而不领受彼处。
  五
  友!复次,有比丘,遍超空无边处,所谓‘识是无边’,具足识无边处而住。友!依如是之想而不领受彼处。
  六
  友!复次,有比丘,遍超识无边处,所谓‘无所有’,具足无所有处而住。友!依如是之想而不领受彼处。
  七
  友!尔时,我住于裟祇城安禅林之鹿野苑。友!当时,有阇知罗比丘尼,到达我处。至已,礼敬我而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阇知罗比丘尼对我言:‘大德阿难!若此三昧者不踊不没,以有行折伏亦非抑制之性者,则解脱故而住,住故而满足,满足故而不恐惧。大德阿难!此三昧者世尊所说有何果耶?’友等!如是所言,我对阇知罗比丘尼言:‘姊!若此三昧者不踊不没,以有行折伏亦非抑制之性者,则解脱故而住,住故而满足,满足故而不恐惧。姊!此三者世尊所说以智为果。’
  友!依如是之想而不领受彼处。”
  三十八 婆罗门
  一
  彼时,有二顺世婆罗门,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至已,与世尊相交谈庆慰,欢喜铭感之语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等婆罗门白世尊言:
  二
  “瞿昙!富兰那迦叶,为一切知、一切见而有无余之智见,称为‘我于行、住、眠、觉、常恒知见现前。’彼言:‘我以无边之智,知见有边之世间而住。’瞿昙!尼乾陀若提子,亦为一切知、一切见而有无余之智见,称为‘我于行、住、眠、觉、常恒智见现前。’彼言:‘我以无边之智,知见无边之世间而住。’瞿昙!此二者互违之智论,何者说真实,何者为虚妄耶?”
  三
  “且止!婆罗门!除言‘此二者互违之智论,何者说真实,何者为虚妄耶?’之外。婆罗门!我当为汝等说法,谛听!善自作意。我当说。”
  “唯然。”
  彼等婆罗门回答世尊。世尊说:
  四
  “婆罗门!譬如有四人立于四方,成就最胜之行速与最胜之行步。其能成就如是之势速,譬如有弓师,为有能而[善]学,熟练,练达,以轻矢容易通过多罗树之荫。又,如是之行步,譬如从东海到西海。时,立于东方之人,如是言:‘我当步行到世间之边。’彼乃除食、饮、嚼、味,除作大小便,排除睡眠、疲劳,有寿百岁、命百岁而往,亦不能到达世间之边,当于中间命终。时,[立于]西方[之人,如是言:‘我当步行到世间之边。’彼乃除食、饮、嚼、味,除作大小便,排除睡眠、疲劳,有寿百岁、命百岁而往,亦不能达世间之边,当于中间命终]。时,[立于]北方[之人,如是言:‘我当步行到世间之边。’彼乃除食、饮、嚼、味,除作大小便,排除睡眠、疲劳,有寿百岁、命百岁而往,亦不能到达世间之边,当于中间命终]。时,立于南方之人,如是言:‘我当步行到达世间之边。’彼乃除食、饮、嚼、味,除作大小便,排除睡眠、疲劳,有寿百岁、命百岁而往,亦不能到达间之边,当于中间命终。何以故耶?婆罗门!我说:如是之驰走,世之边亦不可知、不可见、不可到。婆罗门!然而,我非说不得世间之边而苦之灭尽。
  五
  婆罗门!五妙欲者于圣者之律中名为世间。何等为五妙欲耶?
  六
  即眼所识之色为可爱、可亲、可意、爱色、引欲、可染。耳所识之声[为可爱、可亲、可意、爱色、引欲、可染]。鼻所识之香[为可爱、可亲、可意、爱色、引欲、可染]。舌所识之味[为可爱、可亲、可意、爱色、引欲、可染]。身所识之所触为可爱、可亲、可意、爱色、引欲、可染。
  婆罗门!此五妙欲者于圣者之律中名为世间。
  七
  婆罗门!此处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为有寻有伺,从离生喜、乐,]具足初静虑而住。婆罗门!此名为比丘到达世间之边,住于世间之边、或者有言:‘此人尚为世间所摄,此人未出离世间。’婆罗门!我亦言:‘此人尚为世间所摄,此人未出离世间。’
  八
  婆罗门!复次,比丘者,为寻伺止息故,[成为内净,心达一趣,为无寻无伺,由三摩地生喜、乐,]具足第二静虑而住。[婆罗门!此名为比丘到达世间之边,住于世间之边。或者有言:‘此人尚为世间所摄,此人未出离世间。’婆罗门!我亦言:‘此人尚为世间所摄,此人未出离世间。’
  婆罗门!复次,比丘者离喜故,为舍而住,正念正知,于身正受乐,如诸圣者之宣说,舍、念乐住],具足第三静虑而住。[婆罗门!此名为比丘到达世间之边,住于世间之边。或者有言:‘此人尚为世间所摄,此人未出离世间。’婆罗门!我亦言:‘此人尚为世间所摄,此人未出离世间。’
  婆罗门!复次,比丘者断乐断苦故,及先已灭忧、喜故,为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具足第四静虑而住。婆罗门!此名为比丘到达世间之边,住于世间之边。或者有言:‘此人尚为世间所摄,此人未出离世间。’婆罗门!我亦言:‘此人尚为世间所摄,此人未出离世间。’
  九
  婆罗门!复次,比丘者遍超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故,所谓‘空是无边’,具足空无边处而住。婆罗门!此名为比丘到达世间之边,住于世间之边。或者有言:‘此人尚为世间所摄,此人未出离世间。’婆罗门!我亦言:‘此人尚为世间所摄,此人未出离世间。’
  一〇
  婆罗门!复次,比丘者遍超空无边处,所谓‘识是无边’,具足识无边处而住。[婆罗门!此名为比丘到达世间之边,住于世间之边。或者有言:‘此人尚为世间所摄,此人未出离世间。’婆罗门!我亦言:‘此人尚为世间所摄,此人未出离世间。’
  婆罗门!复次,比丘者]遍超识无边处,所谓‘无所有’,具足无所有处而住。[婆罗门!此名为比丘到达世间之边,住于世间之边。或者有言:‘此人尚为世间所摄,此人未出离世间。’婆罗门!我亦言:‘此人尚为世间所摄,此人未出离世间。’
  婆罗门!复次,比丘者]遍超无所有处,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婆罗门!此名为比丘到达世间之边,住于世间之边。或者有言:‘此人尚为世间所摄,此人未出离世间。’婆罗门!我亦言:‘此人尚为世间所摄,此人未出离世间。’
  一一
  婆罗门!复次,比丘者遍超非想非非想处,具足想受灭而住,以慧观而诸漏尽。婆罗门!此名为比丘到达世间之边,住于世间之边,渡世间之缠绵。”
  三十九 天
  一
  “诸比丘!往昔,诸天与阿修罗之战,正酣。诸比丘!于彼战,阿修罗胜而诸天败。诸比丘!诸天即败而逃,阿修罗乃向北面追击。诸比丘!当时,诸天则如是思念:‘阿修罗追击,我等宜二度与阿修罗作战。’
  二
  诸比丘!诸天即二度与阿修罗作战。诸比丘!阿修罗二度胜而诸天败。诸比丘!诸天即败畏而逃,阿修罗乃向北面追击。诸比丘!当时,诸天则如是思念:‘阿修罗追击,我等宜三度与阿修罗作战。’
  三
  诸比丘!诸天即三度与阿修罗作战。诸比丘!阿修罗三度胜而诸天败。诸比丘!诸天即败畏而入天宫。诸比丘!到达天宫之诸天则如是思念:‘今我等已得恐怖之救护,独自而住,与阿修罗无关。’诸比丘!阿修罗亦如是思念:‘今诸天已得恐怖之救护,独自而住,与我等无关。’
  四
  诸比丘!往昔,诸天与阿修罗之战,正酣。诸比丘!于彼战,诸天胜而阿修罗败。诸比丘!阿修罗即败而逃,诸天乃向南面追击。诸比丘!当时,阿修罗则如是思念:‘诸天追击,我等宜二度与诸天作战。’
  五
  诸比丘!阿修罗即二与诸天作战。诸比丘!诸天二度胜而阿修罗败。诸比丘!阿修罗即败畏而逃,诸天乃向南面追击。诸比丘!当时,阿修罗则如是思念:‘诸天追击,我等宜三度与诸天作战。’
  六
  诸比丘!阿修罗即三度与诸天作战。诸比丘!诸天三度胜而阿修罗败。诸比丘!阿修罗即败畏而入阿修罗宫。诸比丘!到达阿修罗宫之阿修罗则如是思念:‘今我等已得恐怖之救护,独自而住,与诸天无关。’诸比丘!诸天亦如是思念:‘今阿修罗已得恐怖之救护,独自而住,与我等无关。’
  七
  诸比丘!如是,有比丘者离诸欲,[离诸不善法,为有寻有伺,从离生喜、乐,]具足初静虑而住时。诸比丘!比丘乃如是思念:‘今我已得恐怖之救护,独自而住,与魔无关。’诸比丘!魔波旬亦如是思念:‘今比丘已得恐怖之救护,独自而住,与我无关。’
  八
  诸比丘!比丘者寻伺止息故[,成为内净,心达一趣,为无寻无伺,从三摩地生喜、乐],[具足]第二静虑[而住时。诸比丘!比丘乃如是思念:‘今我已得恐怖之救护,独自而住,与魔无关。’诸比丘!魔波旬亦如是思念:‘今比丘已得恐怖之救护,独自而住,与我无关。’
  诸比丘!比丘者离喜故,为舍而住,正念正知,于身正受乐,如诸圣者之宣说,舍、念乐住,][具足]第三静虑[而住时。诸比丘!比丘者如是思念:‘今我已得于恐怖之救护,独自而住,与魔无关。’诸比丘!魔波旬亦如是思念:‘今比丘已得恐怖之救护,独自而住,与我无关。’
  诸比丘!比丘者断乐断苦故,及先已灭忧、喜故,为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具足第四静虑而住时。诸比丘!比丘乃如是思念:‘今我已得恐怖之救护,独自而住,与魔无关。’诸比丘!魔波旬亦如是思念:‘今比丘已得恐怖之救护,独自而住,与我无关。’
  九
  诸比丘!比丘者遍超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之故,所谓‘空是无边’,具足空无边处而住之时。诸比丘!此名为比丘令魔终息,遮魔眼之视野,不为波旬所见。
  一〇
  诸比丘!比丘者遍超空无边处,所谓‘识是无边’,具足识无边处而住之时。[诸比丘!此名为比丘令魔终息,遮魔眼之视野,不为波旬所见。
  诸比丘!比丘者]遍超识无边处,所谓‘无所有’,具足无所有处而住时。[诸比丘!此名为比丘令魔终息,遮魔眼之视野,不为波旬所见。
  诸比丘!比丘者]遍超无所有处,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时。[诸比丘!此名为比丘令魔终息,遮魔眼之视野,不为波旬所见。
  诸比丘!比丘者]遍超非想非非想处,具足想受灭而住,以慧观而诸漏尽。诸比丘!此名为比丘令魔终息,遮魔眼之视野,不为波旬所见,渡世间之缠绵。”
  四十 大象
  一
  “诸比丘!林中之大象,将得饵,牡象、牝象、幼象、子象先来而食草顶尖。诸比丘!是故,林中之大象,辛苦、惭愧、嫌厌。诸比丘!林中之大象,将得饵,牡象、牝象、幼象、子象啖折枝束。诸比丘!是故,林中之大象,辛苦、惭愧、嫌厌。诸比丘!林中之大象,入于行水处,牡象、牝象、幼象、子象先来而以长鼻浊水。诸比丘!是故,林中之大象,辛苦、惭愧、嫌厌。诸比丘!林中之大象,入于行水处,牝象触身而行。诸比丘!是故,林中之大象,辛苦、惭愧、嫌厌。
  二
  诸比丘!其时,林中之大象思念:‘今我与牡象、牝象、幼象、子象杂住,我唯啖缺顶尖之草,彼等啖我折之枝束,我饮浊水,我入于行水处,牝象触身而行。我宜自群远离而独住。’彼于后时自群远离而独住,啖顶尖无缺之草,无有啖自己所折之枝束者,饮不浊之水,入于行水处,无牝象触身而行。诸比丘!其时,林中之大象思念:‘我前与牡象、牝象、幼象、子象杂住,我唯啖缺顶尖之草,彼等啖我折之枝束,我饮浊水,我入于行水处,牝象触身而行。今我自群远离而独住,啖顶尖无缺之草,无有啖自己所折之枝束者,饮不浊之水,入于行水处,无牝象触身而行。’彼以长鼻折枝束,以枝束擦其身而自散痒。
  三
  诸比丘!如是,比丘与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王、王臣、外道、外道弟子杂住之时。诸比丘!比丘思念:‘今我与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王、王臣、外道、外道弟子杂住,我宜自群远离而独住。’彼得远离之坐卧处,[谓]阿练若、树下、山中、洞窟、山洞、冢间、山林、露地、稻草堆。彼即往阿练若,往树下,往空闲处,端坐结跏趺,直立其身,普令其念现前。彼乃断世间之贪,以离贪心而住,由贪净心。断瞋恚,以无瞋心而住,饶益哀愍一切有情,由瞋恚净心。断惛眠,离惛眠而住,有光明想,为正知正念,由惛眠净心,断掉悔,无掉举而住,内心寂静,由掉悔净心。断疑,除疑而住,于善法无犹豫,由疑净心。
  彼即心随烦恼而弱慧,断此五盖,离诸欲,[离诸不善法,为有寻有伺,从离生喜、乐,]具足初静虑而住,自散痒。
  为寻伺止息故,成为内净,心达一趣,为无寻无伺,从三摩地生喜、乐,][具足]第二静虑[而住,自散痒。
  为离喜故,为舍而住,正念正知,于身正受乐,如诸圣者宣说,舍、念乐住,][具足]第三静虑[而住,自散痒。
  为断乐断苦故,及先已灭忧、喜故,为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具足第四静虑而住,自散痒。
  遍超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故,所谓‘空是无边’,具足空无边处而住,自散痒。
  遍超空无边处,所谓‘识是无边’,具足识无边处而住,[自散痒]。
  遍超识无边处,所谓‘无所有’,具足无所有处而住,[自散痒]。
  遍超无所有处,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自散痒]。
  遍超非想非非想处,具足想受灭而住,以慧观而诸漏尽,自散痒。”
  四十一 多梨富沙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末罗国郁鞞罗劫波,末罗人之邑。尔时,世尊于清晨时,着下衣,持钵、衣,入郁鞞罗劫波乞食。于郁鞞罗劫波,乞食而行,食后自乞食还,告具寿阿难而言:
  “阿难!且居此处,我欲入大林而昼日住。”
  “唯然,大德!”
  具寿阿难回答世尊。尔时,世尊即入大林,于一树下,昼日住而坐。
  二
  彼时,有多梨富沙居士,到具寿阿难之处。至已,礼敬具寿阿难而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多梨富沙居士对具寿阿难言:
  “大德阿难!我等在家人享诸欲,欢诸欲,喜诸欲,悦诸欲。大德!对于我等在家人享诸欲,欢诸欲,喜诸欲,悦诸欲,彼出离乃如险峻。大德!我闻:在此法律之中,各各壮年之比丘,于出离,心进、澄而安住,观‘此乃寂静’而解脱。大德!在此法律之中,诸比丘与大众等之出离,谓不同乎?”
  “居士!此乃所应谈。居士!我等往见世尊,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至已,而向世尊禀告此义,如世尊之所说而受持。”
  “唯然,大德!”
  多梨富沙居士回答具寿阿难。
  三
  彼时,具寿阿难即与多梨富沙居士俱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至已,[礼敬]世尊[而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言:
  “大德!于此处,多梨富沙居士言:‘大德阿难!我等在家人享诸欲,欢诸欲,喜诸欲,悦诸欲。大德!对于我等在家人享诸欲,欢诸欲,喜诸欲,悦诸欲,彼出离乃如险峻。大德!我闻:在此法律之中,各各壮年之比丘,于出离,心进、澄而安住,观“此乃寂静”而解脱。大德!在此法律之中,诸比丘与大众等之出离,谓不同乎?’”
  四
  “阿难!如是。阿难!如是。阿难!我亦于未等觉、现等觉而为菩萨时,思念:‘善哉!出离。善哉!出离。’
  阿难!尔时,我于出离而心不进、不澄、不能安住,观‘此乃寂静’而不能解脱。阿难!其时,我即思念:‘依何因何缘,我于出离而心不进、不澄、不能安住,观“此乃寂静”而不能解脱耶?’
  阿难!尔时,我即思念:‘我于诸欲,未见过患,不能多习于此,于出离未能证得功德。不能修此,是故,我于出离而心不进、不澄、不能安住,观“此乃寂静”而不能解脱。’阿难!其时,我乃思念:‘我若于诸欲,见过患而多习此,于出离证得功德。当修此,是故,我于出离而心进、澄、安住,观“此乃寂静”而得解脱。’
  阿难!我于后时,于诸欲,见过患而多习此,于出离,修此而证得功德。阿难!其时,我于出离而心进、澄、安住,观‘此乃寂静’而得解脱。
  阿难!我于后时,离诸欲,[离诸不善法,为有寻有伺,从离生喜、乐,]具足初静虑而住。阿难!我依此住而住之时,与欲俱行之想、作意之现行,乃我之病。阿难!譬如于安乐者,生苦恼而致病。如是,于我与欲俱行之想、作意之现行,乃我之病。
  五
  阿难!尔时,我即思念:‘我宜止息寻伺,[成为内净,心达一趣,为无寻无伺,从三摩地生喜、乐,]具足第二静虑而住。’
  阿难!其时,我于无寻而心不进、不澄、不能安住,观‘此乃寂静’而不能解脱。阿难!其时,我乃思念:‘依何因何缘,我于无寻而心不进、不澄、不能安住,观“此乃寂静”而不能解脱耶?’
  阿难!其时,我乃思念:‘我于诸寻,未见过患,不能多习于此;于无寻,未能证得功德。不能修此,是故,我于无寻而心不进、不澄、不能安住,观“此乃寂静”而不能解脱。’
  阿难!其时,我乃思念:‘我若于诸寻,见过患而多习此;于无寻,证得功德。修此,是故,我于无寻而心进、澄、安住,观“此乃寂静”而得解脱。’
  阿难!我于后时,于诸寻,见过患而多习此;于无寻,修此而证得功德。阿难!其时,我于无寻而心进、澄、安住,观‘此乃寂静’而得解脱。
  阿难!我于后时,为寻伺止息故,[成为内净,心达一趣,为无寻无伺,从三摩地生喜、乐,]具足第二静虑而住。阿难!我依此住而住之时,与寻俱行之想、作意之现行,乃我之病。阿难!譬如于安乐者生苦恼而致病。如是,于我与寻俱行之想、作意之现行,乃我之病。
  六
  阿难!尔时,我即思念:‘我宜离喜,[为舍而住,正念正知,于身正受乐,如诸圣者之宣说,舍、念乐住,]具足第三静虑而住。’
  阿难!其时,我于无喜而心不进、不澄、不能安住,观‘此乃寂静’而不能解脱。阿难!其时,我乃思念:‘依何因何缘,我于无喜而心不进、不澄、不能安住,观“此乃寂静”而不能解脱耶?’
  阿难!其时,我乃思念:‘我于喜,未见过患,不能多习于此;于无喜,未能证得功德。不能修此,是故,我于无喜而心不进、不澄、不能安住,观“此乃寂静”而不能解脱。’
  阿难!其时,我乃思念:‘我若于喜,见过患而多习此;于无喜,证得功德。修此,是故,我于无喜而心进、澄、安住,观“此乃寂静”而解脱。’
  阿难!我于后时,于喜,见过患而多习此;于无喜,修此而证得功德。阿难!其时,我于无喜而心进、澄、安住,观‘此乃寂静’而得解脱。
  阿难!我于后时,离喜之故,[为舍而住,正念正知,于身正受乐,如诸圣者之宣说,舍、念乐住,]具足第三静虑而住。阿难!我依此住而住之时,与喜俱行之想、作意之现行,乃我之病。阿难!譬如于安乐者,生苦恼而致病。如是,于我与喜俱行之想、作意之现行,乃我之病。
  七
  阿难!尔时,我即思念:‘我宜断乐[断苦,及先已灭忧、喜,为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具足第四静虑而住。’
  阿难!其时,我于不苦不乐而心不进、不澄、不能安住,观‘此乃寂静’而不能解脱。阿难!其时,我乃思念:‘依何因何缘,我于不苦不乐而心不进、不澄、不能安住,观“此乃寂静”而不能解脱耶?’
  阿难!其时,我乃思念:‘我于舍乐,未见过患而不能多习于此;于不苦不乐,未能证得功德。不修此,是故,我于不苦不乐而心不进、不澄、不能安住,观“此乃寂静”而不能解脱。’
  阿难!其时,我乃思念:‘我若于舍乐,见过患而多习此;于不苦不乐,证得功德。修此,是故,我于不苦不乐而心进、澄、安住,观“此乃寂静”而得解脱。’
  阿难!我于后时,于舍乐,见过患而多习此;于不苦不乐,修此而证得功德。阿难!其时,我于不苦不乐而心进、澄、安住,观‘此乃寂静’而得解脱。
  阿难!我于后时,为断乐[断苦故,及先已灭忧、喜故,为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具足第四静虑而住。阿难!我依此住而住时,与舍俱行之想、作意之现行,乃我之病。阿难!譬如于安乐者,生苦恼而致病。如是,于我与舍俱行之想、作意之现行,乃我之病。
  八
  阿难!尔时,我即思念:‘我宜遍超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所谓“空是无边”,具足空无边处而住。’
  阿难!其时,我于空无边处而心不进、不澄、不能安住,观‘此乃寂静’而不能解脱。阿难!其时,我乃思念:‘依何因何缘,我于空无边处而心不进、不澄、不能安住,观“此乃寂静”而不能解脱耶?’
  阿难!其时,我乃思念:‘我于诸色,未见过患而不能多习于此;于空无边处,未能证得功德。不修此,是故,我于空无边处而心不进、不澄、不能安住,观“此乃寂静”而不能解脱。’
  阿难!其时,我乃思念:‘我若于诸色,见过患而多习于此;于空无边处,证得功德。修此,是故,我于空无边处而心进、澄、安住,观“此乃寂静”而得解脱。’
  阿难!我于后时,于诸色,见过患而多习此;于空无边处,修此而证得功德。阿难!其时,我于空无边处而心进、澄、安住,观‘此乃寂静’而得解脱。
  阿难!我于后时,遍超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故,所谓‘空是无边’,具足空无边处而住。阿难!我依此住而住时,与色俱行之想、作意之现行,乃我之病。阿难!譬如于安乐者,生苦恼而致病。如是,于我与色俱行之想、作意之现行,乃我之病。
  九
  阿难!尔时,我即思念:‘我宜遍超空无边处,所谓“识是无边”,具足识无边处而住。’
  阿难!其时,我于识无边处而心不进、不澄、不能安住,观‘此乃寂静’而不能解脱。阿难!其时,我乃如是思念:‘依何因何缘,我于识无边处而心不进、不澄、不能安住,观“此乃寂静”而不能解脱耶?’
  阿难!其时,我乃思念:‘我于空无边处,未见过患,不能多习于此;于识无边处,未能证得功德。不能修此,是故,我于识无边处而心不进、不澄、不能安住,观“此乃寂静”而不能解脱。’
  阿难!其时,我乃思念:‘我若于空无边处,见过患而多习此;于识无边处,证得功德。修此,是故,我于识无边处而心进、澄、安住,观“此乃寂静”而得解脱。’
  阿难!我于后时,于空无边处,见过患而多习此;于识无边处,修此而证得功德。阿难!其时,我于识无边处而心进、澄、安住,观‘此乃寂静’而得解脱。
  阿难!我于后时,遍超空无边处,所谓‘识是无边’,具足识无边处而住。阿难!我依此住而住时,与空无边处俱行之想、作意之现行,乃我之病。阿难!譬如于安乐者,生苦恼而致病。如是,于我与空无边处俱行之想、作意之现行,乃我之病。
  一〇
  阿难!尔时,我即思念:‘我宜遍而超识无边处,所谓“无所有”,具足无所有处而住。’
  阿难!其时,我于无所有处而心不进、不澄、不能安住,观‘此乃寂静’而不能解脱。阿难!其时,我乃思念:‘依何因何缘,我于无所有处而心不进、不澄、不能安住,观“此乃寂静”而不能解脱耶?’
  阿难!其时,我乃思念:‘我于识无边处,未见过患,不能多习于此;于无所有处,未能证得功德。不能修此,是故,我于无所有处而心不进、不澄、不能安住,观“此乃寂静”而不能解脱。’
  阿难!其时,我乃思念:‘我若于识无边处,见过患而多习于此;于无所有处,证得功德。修此,是故,我于无所有处而心进、澄、安住,观“此乃寂静”而得解脱。’
  阿难!我于后时,于识无边处,见过患而多习于此;于无所有处,修此而证得功德。阿难!其时,我于无所有处而心进、澄、安住,观‘此乃寂静’而得解脱。
  阿难!我于后时,遍超识无边处,所谓‘无所有’,具足无所有处而住。阿难!我依此住而住时,与识无边处俱行之想、作意之现行,乃我之病。阿难!譬如于安乐者,生苦恼而致病。如是,于我与识无边处俱行之想、作意之现行,乃我之病。
  一一
  阿难!尔时,我即思念:‘我宜遍超无所有处,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
  阿难!其时,我于非想非非想处而心不进、不澄、不能安住,观‘此乃寂静’而不能解脱。阿难!其时,我乃思念:‘依何因何缘,我于非想非非想处而心不进、不澄、不能安住,观“此乃寂静”而不能解脱耶?’
  阿难!其时,我乃思念:‘我于无所有处,未见过患,而不能多习于此;于非想非非想处,未能证得功德。不修此,是故,我于非想非非想处而心不进、不澄、不能安住,观“此乃寂静”而不能解脱。’
  阿难!其时,我乃思念:‘我若于无所有处,见过患而多习于此;于非想非非想处,证得功德。修此,是故,我于非想非非想处而心进、澄、安住,观“此乃寂静”而得解脱。’
  阿难!我于后时,于无所有处,见过患而多习于此;于非想非非想处,修此而证得功德。阿难!其时,我于非想非非想处而心进、澄、安住,观‘此乃寂静’而得解脱。
  阿难!我于后时,遍超无所有处,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阿难!我依此住而住之时,与空无边处俱行之想、作意之现行,乃我之病。阿难!譬如于安乐者,生苦恼而致病。如是,于我与无所有处俱行之想、作意之现行,乃我之病。
  一二
  阿难!尔时,我即思念:‘我宜遍超非想非非想处,具足想受灭而住。’
  阿难!其时,我于想受灭而心不进、不澄、不能安住,观‘此乃寂静’而不能解脱。阿难!其时,我乃思念:‘依何因何缘,我于想受灭而心不进、不澄、不能安住,观“此乃寂静”而不能解脱耶?’
  阿难!其时,我乃思念:‘我于非想非非想处,未见过患而不能多习于此;于想受灭,未能证得功德。不能修此,是故,我于想受灭而心不进、不澄、不能安住,观“此乃寂静”而不能解脱。’
  阿难!其时,我乃思念:‘我若于非想非非想处,见过患而多习于此;于想受灭,证得功德。修此,是故,我于想受灭而心进、澄、安住,观“此乃寂静”而得解脱。’
  阿难!我于后时,于非想非非想处,见过患而多习于此;于想受灭,修此而证得功德。阿难!其时,我于想受灭而心进、澄、安住,观‘此乃寂静’而得解脱。
  阿难!我于后时,遍超非想非非想处,具足想受灭而住,以慧观而我诸漏尽。
  一三
  阿难!我未于此九种次第住等至,未能如是出入于顺逆之间时,阿难!我于天、魔、梵天之世界以及沙门、婆罗门、人、天之众生界,不称为无上正等觉、现等觉。阿难!然而,我于此九种次第住等至,如是出入于顺逆故。阿难!我于天、魔、梵天之世界以及沙门、婆罗门、人、天之众生界,称为无上正等觉、现等觉。我复得智与见,言:‘我心解脱不动,此乃我最后之生,更不受后有。’”
  第四 大品[毕]
  此中摄颂曰:
      (一~二)二之[次第]住、(三)是涅槃、
      (四)牛、(五)静虑、
      (六)阿难、(七)婆罗门、(八)天、
      (九)大象、(一〇)多梨富沙。
  第五 般阇罗健品
  四十二 般阇罗健
  一
  如是我闻。一时,具寿阿难住拘睒弥国之瞿师罗园。时,具寿优陀夷到具寿阿难之处。至已,与具寿阿难相俱交谈庆慰,欢喜铭感之语已,而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优陀夷对具寿阿难言:
  “友!般阇罗健天子有言:
       黠慧即愦乱
       处所见余地
       觉静虑觉者
       牟尼无著雄
  友!云何为世尊所说之愦乱?及于愦乱而证得余地耶?”
  二
  “友!五妙欲为世尊所说之愦乱。何等为五耶?
  即眼所识之色为可爱、可亲、可意、爱色、引欲、可染。耳所识之声[为可爱、可亲、可意、爱色、引欲、可染]。鼻所识之香[为可爱、可亲、可意、爱色、引欲、可染]。舌所识之味为[可爱、可亲、可意、爱色、引欲、可染]。身所识之触为可爱、可亲、可意、爱色、引欲、可染。
  友!此五妙欲为世尊所说之愦乱。
  三
  友!此处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为有寻有伺,从离生喜、乐,]具足初静虑而住。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于愦乱证得余地。又此中亦有愦乱,何等为此中之愦乱耶?
  此中,寻伺之未灭者,为此中之愦乱。
  四
  友!复次,比丘为寻伺止息故,[成为内净,心达一趣,为无寻无伺,从三摩地生喜、乐,]具足第二静虑而住。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于愦乱证得余地。又此中亦有愦乱,何等为此中之愦乱耶?
  此中,喜之未灭者,为此中之愦乱。
  五
  友!复次,比丘为离喜故,[为舍而住,正念正知,于身正受乐,如诸圣者之宣说,舍、念乐住],具足第三静虑而住。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于愦乱证得余地。又此中亦有愦乱,何等为此中之愦乱耶?
  此中,舍念之未灭者,为此中之愦乱。
  六
  友!复次,比丘为断乐[断苦故,及先已灭忧、喜故,为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具足第四静虑而住。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于愦乱证得余地。又此中亦有愦乱,何等为此中之愦乱耶?
  此中,色想之未灭者,为此中之愦乱。
  七
  友!复次,比丘者遍超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故,所谓‘空是无边’,具足空无边处而住。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于愦乱证得余地。又此中亦有愦乱,何等为此中之愦乱耶?
  此中,空无边处想之未灭者,为此中之愦乱。
  八
  友!复次,比丘者遍超空无边处,所谓‘识是无边’,具足识无边处而住。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于愦乱证得余地。又此中亦有愦乱,何等为此中之愦乱耶?
  此中,识无边处想之未灭者,为此中之愦乱。
  九
  友!复次,比丘者遍超识无边处,所谓‘无所有’,具足无所有处而住。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于愦乱证得余地。又此中亦有愦乱,何等为此中之愦乱耶?
  此中,无所有处想之未灭者,为此中之愦乱。
  一〇
  友!复次,比丘者遍超无所有处,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于愦乱证得余地。又此中亦有愦乱,何等为此中之愦乱耶?
  此中,非想非非想处想之未灭者,为此中之愦乱。
  一一
  友!复次,比丘者遍超非想非非想处,具足想受灭而住,以慧观而诸漏尽。友!如是为世尊不立差别所说于愦乱证得余地。”
  四十三 身证者
  一
  “友!身证者,称为所言身证者。友!云何为世尊所说之身证者耶?”
  二
  “友!此处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为有寻有伺,从离生喜、乐,]具足初静虑而住,随处以身触此而住。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身证者。
  三
  友!复次,比丘者为寻伺止息故,[成为内净,心达一趣,为无寻无伺,从三摩地生喜、乐,][具足]第二静虑[而住,随处以身触此而住。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身证者。
  友!复次,比丘者为离喜故,为舍而住,正念正知,于身正受乐,如诸圣者之宣说,舍、念乐住],[具足]第三静虑[而住,随处以身触此而住。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身证者。
  友!复次,比丘为断乐断苦之故,及先已灭忧、喜故,为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具足第四静虑而住,随处以身触此而住。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身证者。
  四
  友!复次,比丘者遍超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故,所谓‘空是无边’,具足空无边处而住,随处以身触此而住。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身证者。
  [友!复次,比丘者遍超空无边处,所谓‘识是无边’,具足识无边处而住,随处以身触此而住。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身证者。
  友!复次,比丘者遍超识无边处,所谓‘无所有’,具足无所有处而住,随处以身触此而住。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身证者。
  友!复次,比丘者遍超无所有处,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随处以身触此而住。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身证者]。
  五
  友!复次,比丘者遍超非想非非想处,具足想受灭而住,以慧观而诸漏尽,随处以身触此而住。友!如是为世尊不立差别所说之身证者。”
  四十四 慧解脱者
  一
  “友!慧解脱者,称为慧解脱者。友!云何为世尊所说之慧解脱者耶?”
  二
  “友!此处有比丘者,离诸欲,[离诸不善法,为有寻有伺,从离生喜、乐,]具足初静虑而住,以慧了知此。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慧解脱者。
  [友!复次,比丘者为寻伺止息故,成为内净,心达一趣,为无寻无伺,从三摩地生喜、乐,具足第二静虑而住,以慧了知此。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慧解脱者。
  友!复次,比丘者离喜之故,为舍而住,正念正知,于身正受乐,如诸圣者之宣说,舍与念而乐住,具足第三静虑而住,以慧了知此。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慧解脱者。
  友!复次,比丘者为断乐断苦故,及先已灭忧、喜故,为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具足第四静虑而住,以慧了知此。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慧解脱者。
  友!复次,比丘者遍超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故,所谓‘空是无边’,具足空无边处而住,以慧了知此。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慧解脱者。
  友!复次,比丘者遍超空无边处,所谓‘识是无边’,具足识无边处而住,以慧了知此。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慧解脱者。
  友!复次,比丘者遍超识无边处,所谓‘无所有’,具足无所有处而住,以慧了知此。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慧解脱者。
  友!复次,比丘者遍超无所有处,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以慧了知此。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慧解脱者]。
  三
  友!复次,比丘者遍超非想非非想处,具足想受灭而住,以慧观而诸漏尽,以慧了知此。友!如是为世尊不立差别所说之慧解脱者。”
  四十五 俱分解脱者
  一
  “友!俱分解脱者,称为俱分解脱者。友!云何为世尊所说之俱分解脱者耶?”
  二
  “友!此处有比丘者离诸欲,[离诸不善法,为有寻有伺,从离生喜、乐,]具足初静虑而住,随处以身触此而住,以慧了知此。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俱分解脱者。
  [友!复次,比丘者寻伺止息故,成为内净,心达一趣,为无寻无伺,从三摩地生喜、乐,具足第二静虑而住,随处以身触此而住,以慧了知此。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俱分解脱者。
  友!复次,比丘者离喜故,为舍而住,正念正知,于身正受乐,如诸圣者之宣说,舍、念乐住,具足第三静虑而住,随处以身触此而住,以慧了知此。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俱分解脱者。
  友!复次,比丘者断乐断苦故,及先已灭忧、喜故,为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具足第四静虑而住,随处以身触此而住,以慧了知此。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俱分解脱者。
  友!复次,比丘者遍超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故,所谓‘空是无边’,具足空无边处而住,随处以身触此而住,以慧了知此。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俱分解脱者。
  友!复次,比丘者遍超空无边处,所谓‘识是无边’,具足识无边处而住,随处以身触此而住,以慧了知此。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俱分解脱者。
  友!复次,比丘者遍超识无边处,所谓‘无所有’,具足无所有处而住,随处以身触此而住,以慧了知此。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俱分解脱者。
  友!复次,比丘者遍超无所有处,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随处以身触此而住,以慧了知此。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俱分解脱者。
  三
  友!复次,比丘者遍超非想非非想处,具足想受灭而住,以慧观而诸漏尽,随处以身触此而住,以慧了知此。友!如是为世尊不立差别所说之俱分解脱者。”
  四十六 现见法
  “友!现见法,称为现见法者。[友!云何为世尊所说之现见法耶?”
  “友!此处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为有寻有伺,从离生喜、乐,具足初静虑而住。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现见法。
  友!复次,比丘者寻伺止息故,成为内净,心达一趣,为无寻无伺,从三摩地生喜、乐,具足第二静虑而住。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现见法。
  友!复次,比丘者离喜故,为舍而住,正念正知,于身正受乐,如诸圣者之宣说,舍、念乐住,具足第三静虑而住。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现见法。
  友!复次,比丘者断乐断苦故,及先已灭忧、喜故,为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具足第四静虑而住。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现见法。
  友!复次,比丘者遍超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之故,所谓‘空是无边’,具足空无边处而住。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现见法。
  友!复次,比丘者遍超空无边处,所谓‘识是无边’,具足识无边处而住。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现见法。
  友!复次,比丘者遍超识无边处,所谓‘无所有’,具足无所有处而住。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之现见法。
  友!复次,比丘者遍超无所有处,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现见法。
  友!复次,比丘者遍超非想非非想处,具足想受灭而住,以慧观而诸漏尽。友!如是为世尊不立差别所说之现见法]。”
  四十七 现见涅槃
  “友!现见涅槃,称为现见涅槃者。[友!云何为世尊所说之现见涅槃耶?……乃至……]”
  四十八 涅槃
  “友!涅槃,称为涅槃者。[友!云何为世尊所说之涅槃耶?……乃至……]”
  四十九 般涅槃
  “友!般涅槃,称为般涅槃者。[友!云何为世尊所说之般涅槃耶?……乃至……]”
  五十 一向涅槃
  “友!一向涅槃,称为一向涅槃者。[友!云何为世尊所说之一向涅槃耶?……乃至……]”
  五十一 现法涅槃
  “友!现法涅槃,称为现法涅槃者。[友!云何为世尊所说之现法涅槃耶?”
  二
  “友!此处有比丘者离诸欲,[离诸不善法,为有寻有伺,从离生喜、乐,]具足初静虑而住。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现法涅槃。
  [友!复次,比丘者寻伺止息故,成为内净,心达一趣,为无寻无伺,从三摩地生喜、乐,具足第二静虑而住。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现法涅槃。
  友!复次,比丘者离喜故,为舍而住,正念正知,于身正受乐,如诸圣者之宣说,舍、念乐住,具足第三静虑而住。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现法涅槃。
  友!复次,比丘者断乐断苦故,及先已灭忧与喜故,为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具足第四静虑而住。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现法涅槃。
  友!复次,比丘者遍超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故,所谓‘空是无边’,具足空无边处而住。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现法涅槃。
  友!复次,比丘者遍超空无边处,所谓‘识是无边’,具足识无边处而住。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现法涅槃。
  友!复次,比丘者遍超识无边处,所谓‘无所有’,具足无所有处而住。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现法涅槃。
  友!复次,比丘者遍超无所有处,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现法涅槃]。
  三
  友!复次,比丘者遍超非想非非想处,具足想受灭而住,以慧观而诸漏尽。友!如是为世尊不立差别所说之现法涅槃。”
  第五 般阇罗[健]品[毕]
  此中摄颂曰:
      (一)般阇罗[健]、(二)身证者、[(三)慧解脱者]、
      (四)俱[分解脱者]、(五~六)二种之现见、
      (七)涅槃、(八)般涅槃、
      (九)一向[涅槃]、(一〇)现法[涅槃]。
  九集初五十经毕
  第六 安稳品
  五十二 安稳
  “友!安稳,称为安稳者。[友!云何为世尊所说之安稳耶?]……乃至……”
  五十三 安稳逮得者
  “友!安稳逮得者,称为安稳逮得者。[友!云何为世尊所说之安稳逮得者耶?]……乃至……”
  五十四 不死
  “友!不死,称为不死者。[友!云何为世尊所说之不死耶?]……乃至……”
  五十五 不死逮得者
  “友!不死逮得者,称为不死逮得者。[友!云何为世尊所说之不死逮得者耶?]……乃至……”
  五十六 无畏
  “友!无畏,称为无畏者。[友!云何为世尊所说之无畏耶?]……乃至……”
  五十七 无畏逮得者
  “友!无畏逮得者,称为无畏逮得者。[友!云何为世尊所说之无畏逮得者耶?]……乃至……”
  五十八 轻安
  “友!轻安,称为轻安者。[友!云何为世尊所说之轻安耶?]……乃至……”
  五十九 次第轻安
  “友!次第轻安,称为次第轻安者。[友!云何为世尊所说之次第轻安耶?]……乃至……”
  六十 灭尽
  “友!灭尽,称为灭尽者。[友!云何为世尊所说之灭尽耶?]……乃至……”
  六十一 次第灭尽
  一
  “友!次第灭尽,称为次第灭尽者。友!云何为世尊所说之次第灭尽耶?”
  二
  “友!此处有比丘者离诸欲,[离诸不善法,为有寻有伺,从离生喜、乐,]具足初静虑而住。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次第灭尽。
  [友!复次,比丘者寻伺止息故,成为内净,心达一趣,为无寻无伺,从三摩地生喜、乐,具足第二静虑而住。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次第灭尽。
  友!复次,比丘者离喜故,为舍而住,正念正知,于身正受乐,如诸圣者之宣说,舍、念乐住,具足第三静虑而住。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次第灭尽。
  友!复次,比丘者断乐断苦故,及先已灭忧、喜故,为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具足第四静虑而住。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次第灭尽。
  友!复次,比丘者遍超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故,所谓‘空是无边’,具足空无边处而住。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次第灭尽。
  友!复次,比丘者遍超空无边处,所谓‘识是无边’,具足识无边处而住。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次第灭尽。
  友!复次,比丘者遍超识无边处,所谓‘无所有’,具足无所有处而住。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次第灭尽。
  友!复次,比丘者遍超无所有处,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友!如是为世尊差别所说之次第灭尽]。
  三
  友!复次,比丘者遍超非想非非想处,具足想受灭而住,以慧观而诸漏尽。友!如是为世尊不立差别所说之次第灭尽。”
  六十二 能
  一
  “诸比丘!若未断九种法,则不能现证阿罗汉性。何等为九种法耶?
  二
  即:贪、瞋、痴、忿、恨、覆、恼、嫉、悭。
  诸比丘!若未断九种法,则不能现证阿罗汉性。
  三
  诸比丘!若已断九法,则能现证阿罗汉性。何等为九种法耶?
  四
  即:贪、瞋、痴、忿、恨、覆、恼、嫉、悭。”
  第六 安稳品[毕]
  此中摄颂曰:
      (一~二)安稳、(三~四)不死、
      (五~六)无畏、(七~八)轻安、
      (九)灭尽、(一〇)[次第]灭尽、
      (一一)断法之能。
  第七 念处品
  六十三 学
  一
  “诸比丘!有五学之弱处。何等为五学之弱处耶?
  二
  即:杀生、不与取、欲邪行、妄语、饮酒。
  诸比丘!此为五学之弱处。
  三
  诸比丘!为断此五学之弱处,当修习四念处。何等为四念处耶?
  四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于身循观身而住,为炽然、正知、具念而除世间之贪、忧。于受循观受而住,[为炽然、正知、具念而除世间之贪、忧]。于心循观心而住,[为炽然、正知、具念而除世间之贪、忧]。于法循观法而住,为炽然、正知、具念而除世间之贪、忧。
  诸比丘!为断彼五学之弱处,当修习此四念处。”
  六十四 盖
  一
  “诸比丘!有五盖。何等为五盖耶?
  二
  即:欲贪盖、瞋恚盖、惛眠盖、掉悔盖、犹豫盖。
  诸比丘!此为五盖。
  三
  诸比丘!为断此五盖,当修习四念处。何等为四念处耶?
  四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于身循观身而住,为炽然、正知、具念而除世间之贪、忧。于受[循观受而住,为炽然、正知、具念而除世间之贪、忧]。于心[循观心而住,为炽然、正知、具念而除世间之贪、忧]。于法循观法而住,为炽然、正知、具念而除世间之贪、忧。
  诸比丘!为断彼五盖,当修习此四念处。”
  六十五 妙欲
  一
  “诸比丘!有五妙欲。何等为五妙欲耶?
  二
  即:眼所识之色为可爱、可乐、可意、爱色、引欲、可染。耳所识之色[为可爱、可乐、可意、爱色、引欲、可染]。鼻所识之香[为可爱、可乐、可意、爱色、引欲、可染]。舌所识之味[为可爱、可乐、可意、爱色、引欲、可染]。身所识之所触为可爱、可乐、可意、爱色、引欲、可染。
  诸比丘!此为五妙欲。
  三
  诸比丘!为断此五妙欲,[当修习四念处。何等为四念处耶?]……乃至……
  [诸比丘!为断彼五妙欲,]当修习此四念处。”
  六十六 取蕴
  一
  “诸比丘!有五取蕴。何等为五取蕴耶?
  二
  即: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
  诸比丘!此为五取蕴。
  三
  诸比丘!为断此五取蕴,[当修习四念处。何等为四耶?]……乃至……
  [诸比丘!为断彼五取蕴,]当修习此四念处。”
  六十七 顺下分结
  一
  “诸比丘!有五顺下分结。何等为五顺下分结耶?
  二
  即:有身见、疑惑、戒禁取、欲贪、瞋恚。
  诸比丘!此为五顺下分结。
  三
  诸比丘!为断此五顺下分结,[当修习四念处。何等为四念处耶?]……乃至……
  [诸比丘!为断彼五顺下分结,]当修习此四念处。”
  六十八 趣
  一
  “诸比丘!有五趣。何等为五趣耶?
  二
  即:地狱、畜生、饿鬼、人、天。
  诸比丘!此为五趣。
  三
  诸比丘!为断此五趣,[当修习四念处。何等为四耶?]……乃至……
  [诸比丘!为断彼五趣,]当修习此四念处。”
  六十九 悭
  一
  “诸比丘!有五悭。何等为五悭耶?
  二
  即:住处悭、家悭、利养悭、名声悭、法悭。
  诸比丘!此为五悭。
  三
  诸比丘!为断此五悭[,当修习四念处。何等为四耶?]……乃至……
  [诸比丘!为断彼五悭,]当修习此四念处。”
  七十 顺上分结
  一
  “诸比丘!有五顺上分结。何等为五顺上分结耶?
  二
  即: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
  诸比丘!此为五顺上分结。
  三
  诸比丘!为断此五顺上分结,[当修习四念处。何等为四耶?]……乃至……
  [诸比丘!为断彼五顺上分结,]当修习此四念处。”
  七十一 心荒芜
  一
  “诸比丘!有五心栽荒芜。何等为五心荒无耶?
  二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疑、惑、不信解、不净信其师。诸比丘!比丘若疑、惑、不信解、不净信其师,其心则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此乃第一之心荒芜。
  三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疑、[惑、不信解、不净信]其法。[诸比丘!比丘若疑、惑、不信解、不净信其法,其心则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此乃第二之心荒芜。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疑、[惑、不信解、不净信]其僧。[诸比丘!比丘若疑、惑、不信解、不净信其僧,其心则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此乃第三之心荒芜。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疑、[惑、不信解、不净信]其学。[诸比丘!比丘若疑、惑、不信解、不净信其学,其心则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此乃第四之心荒芜。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怒、不欢、心激、荒于同梵行者。诸比丘!比丘若怒、不欢、心激、荒于同梵行者,其心则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此乃第五之心荒芜。
  诸比丘!此为五种心荒芜。
  四
  诸比丘!为断此五心荒芜,[当修习四念处。何等为四耶?……乃至……
  [诸比丘!为断彼五心栽,]当修习此四念处。”
  七十二 心缚
  一
  “诸比丘!有五种心缚。何等为五种心缚耶?
  二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于欲而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不离恼、不离渴爱。诸比丘!比丘若于欲而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不离恼、不离渴爱,其心则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此乃第一之心缚。
  三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者于身而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不离恼、不离渴爱。诸比丘!比丘若于身而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不离恼、不离渴爱,其心则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此乃第二之心缚。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者]于色而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不离恼、不离渴爱。诸比丘!若于色而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不离恼、不离渴爱,其心则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此乃第三之心缚。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者]随欲于满腹食已,耽于卧乐、倚乐、睡眠乐而住。[诸比丘!比丘若随欲于满腹食已,耽于卧乐、倚乐、睡眠乐而住,其心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此乃第四心缚。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者]誓愿随一之天众而行梵行,为‘我依此戒、禁、苦行、梵行而为天或随一天’。诸比丘!比丘若誓愿随一之天众而行梵行,为‘我依此戒、禁、苦行、梵行而为天或随一天’,其心则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此乃第五之心缚。
  诸比丘!此为五种心缚。
  四
  诸比丘!为断此五种之心缚,[当修四念处。何等为四耶?]……乃至……
  [诸比丘!为断五种之心缚,]当修习此四念处。”
  第七 念处品[毕]
  此中摄颂曰:
      (一)学、(二)盖、(三)[妙]欲、
      (四)[取]蕴、(五)顺下分[结]、
      (六)趣、(七)悭、
      (八)顺上分[结]、
      (九)心荒芜、(一〇)[心]缚。
  第八 正勤品
  七十三~八十一
  一
  “诸比丘!有五种学之弱处。何等为五耶?
  二
  即:杀生、[不与取、却邪行、妄语、]饮酒。
  诸比丘!此为五种学之弱处。
  三
  诸比丘!为断此五种学之弱处,当修习四正勤。何等为四正勤耶?
  四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为令不生未生之恶不善法,生欲,精进,发勤,策励其心。为令断息已生之恶不善法,生欲,精进,发勤,策励其心。为令增长未生之善法,生欲,精进,发勤,策励其心。为令住、不忘失、倍增、广大、修习、圆满已生之善法,生欲,精进,发勤,策励其心。
  诸比丘!为断彼五种学之弱处,当修习此四正勤。”
  (乃至于品末,以正勤而加以广说)
  八十二 心缚
  一
  “诸比丘!有五种心缚。何等为五种心缚耶?
  二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者,于欲而不离贪……乃至……
  诸比丘!此为五种心缚。
  三
  诸比丘!为断此五种心缚,当修习四正勤。何等为四正勤耶?
  四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者[……乃至……]
  诸比丘!为断彼五种心缚,当修习此四正勤。”
  第八 正勤品[毕]
  第九 神足品
  八十三~九十一
  一
  “诸比丘!有五种学之弱处。何等为五耶?
  二
  即:杀生、[不与取、欲邪行、妄语、]饮酒。
  诸比丘!此为五种学之弱处。
  三
  诸比丘!为断此五种学之弱处,当修习四神足。何等为四神足耶?
  四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者,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修习]心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
  诸比丘!为断彼五种学之弱处,当修习此四神足。]”
  [其余者以神足而加以广说]。
  九十二 心缚
  一
  “诸比丘!有五种心缚。何等为五种心缚耶?
  二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者,于欲而不离贪……乃至……
  诸比丘!此为五种心缚。
  三
  诸比丘!为断此五种心缚,当修习四神足。何等为四耶?
  四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者[……乃至……]
  诸比丘!为断彼五种心缚,当修习此四神足。”
  第九 神足品[毕]
  [摄颂曰:]
      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
      当依照前面所言而加说明。
  第十 贪品
  第一章 贪
  第一节 证知
  一
  一
  “诸比丘!为证知贪,当修习九种法。何等为九种法耶?
  二
  即:不净想、死想、食违逆想、一切世间不欢喜想、无常想、无常即苦想、苦即无我想、断想、离贪想是。
  诸比丘!为证知贪,当修习此九种法。”
  二
  一
  “诸比丘!为证知贪,当修习九种法。何等为九种法耶?
  二
  即: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想受灭。
  诸比丘!为证知贪,当修习此九种法。”
  第二~第十节
  “诸比丘!为遍知贪……为遍尽……为断……为尽……为灭……为离贪……为灭尽……为弃舍……为定弃[贪],当修习此九种法。”
  第二~十六章
  “[诸比丘!为遍知]瞋……痴……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傲……愤发……慢……过慢……憍……”
  第十七章 放逸
  第一节
  一
  一
  “[诸比丘!]为证知放逸,[当修习九种法。何等为九种法耶?
  二
  即:不净想、死想、食违逆想、一切世间不欢喜想、无常想、无常即苦想、苦即无我想、断想、离贪想。
  诸比丘!为证知放逸,当修习此九种法]。”
  二
  一
  “[诸比丘!为证知放逸,当修习九种法。何等为九种法耶?
  二
  即: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想受灭。
  诸比丘!为证知放逸,当修习此九种法]。”
  第二~第十节
  “[诸比丘!]为遍知[放逸]……为遍尽……为断……为尽……为灭……为离贪……为灭尽……为弃舍……为定弃[放逸],当修习此九种法。”
  世尊如是所说。彼诸比丘对于世尊之所说,欢喜受持。
  九集毕
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24 册 No. 0007 增支部经典(第9卷-第10卷)
  十 集
  第一 功德品
  一 何义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具寿阿难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至已,礼敬世尊却坐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言:
  “大德!善戒者,以何为义,以何为功德耶?”
  “阿难!善戒者,以不悔为义,以不悔为功德。”
  “大德!又,不悔者,以何为义,以何为功德耶?”
  “阿难!不悔者,以欢悦为义,以欢悦为功德。”
  “大德!又,欢悦者,以何为义,以何为功德耶?”
  “阿难!欢悦者,以喜为义,以喜为功德。”
  “大德!又,喜者,以何为义,以何为功德耶?”
  “阿难!喜者,以止为义,以止为功德。”
  “大德!又,止者,以何为义,以何为功德耶?”
  “阿难!止者,以乐为义,以乐为功德。”
  “大德!又,乐者,以何为义,以何为功德耶?”
  “阿难!乐者,以定为义,以定为功德。”
  “大德!又,定者,以何为义,以何为功德耶?”
  “阿难!定者,以如实智见为义,以如实知见为功德。”
  “大德!又,如实智见者,以何为义,以何为功德耶?”
  “阿难!如实智见者,以厌离为义,以厌离为功德。”
  “大德!又,厌离者,以何为义,以何为功德耶?”
  “阿难!厌离者,以解脱智见为义,以解脱智见为功德。
  二
  阿难!如是,善戒者,以不悔为义,以不悔为功德;不悔者,以欢悦为义,以欢悦为功德;欢悦者,以喜为义,以喜为功德;喜者,以止为义,以止为功德;止者,以乐为义,以乐为功德;乐者,以定为义,以定为功德;定者,以如实智见为义,以如实智见为功德;如实智见者,以厌离为义,以厌离为功德;厌离者,以解脱智见为义,以解脱智见为功德。阿难!如是,善戒者,次第而趣于最胜。”
  二 思
  一
  “诸比丘!持戒、具戒者,不可思‘我欲得不悔’。诸比丘!法尔,持戒、具戒者得不悔。
  诸比丘!不悔者,不可思‘我欲得欢悦’。诸比丘!法尔,不悔者得欢悦。
  诸比丘!欢悦者,不可思‘我欲得喜’。诸比丘!法尔,欢悦者得喜。
  诸比丘!喜意者,不可思‘我欲得止身’。诸比丘!法尔,喜意者于身得止。
  诸比丘!止身者,不可思‘我欲觉乐’。诸比丘!法尔,止身者觉乐。
  诸比丘!乐者,不可思‘我欲得定心’。诸比丘!法尔,乐者得定心。
  诸比丘!得定者,不可思‘我欲如实知见’。诸比丘!法尔,得定者如实知见。
  诸比丘!如实知见者,不可思‘我欲厌离’。诸比丘!法尔,如实知见者厌离。
  诸比丘!厌离者,不可思‘我欲现证解脱智见’。诸比丘!法尔,厌离者现证解脱智见。
  二
  诸比丘!如是,厌离者,以解脱智见为义,以解脱智见为功德;如实智见者,以厌离为义,以厌离为功德;定者,以如实智见为义,以如实智见为功德;乐者,以定为义,以定为功德;止者,以乐为义,以乐为功德;喜者,以止为义,以止为功德;欢悦者,以喜为义,以喜为功德;不悔者,以欢悦为义,以欢悦为功德;善戒者,以不悔为义,以不悔为功德。诸比丘!如是,法者生法,法者圆满其法,令从此岸至彼岸。”
  三 戒
  一
  “诸比丘!破戒、坏戒者,害不悔之所依,无不悔坏不悔者,害欢悦之所依,无欢悦坏欢悦者,害喜之所依,无喜坏喜者,害止之所依,无止坏止者,害乐之所依,无乐坏乐者,害正定之所依,无正定坏正定者,害如实智见之所依,无如实智见坏如实智见者,害厌离之所依,无厌离坏厌离者,害解脱智见之所依。
  诸比丘!譬如若坏树、枝叶,其幼芽不能圆满,皮、肤、心不能圆满。诸比丘!如是,破戒、坏戒者,害不悔之所依,无不悔坏不悔者,[害欢悦之所依,无欢悦坏欢悦者害喜之所依,无喜坏喜者,害止之所依,无止坏止者,害乐之所依,无乐坏乐者,害正定之所依,无正定坏正定者,害如实智见之所依,无如实智见坏如实智见者,害厌离之所依,无厌离坏厌离者,]害解脱智见之所依。
  二
  诸比丘!持戒、具戒者,具足不悔之所依,有不悔具足不悔者,具足欢悦之所依,有欢悦具足欢悦者,具足喜之所依,有喜具足喜者,具足止之所依,有止具足止者,具足乐之所依,有乐具足乐者,具足正定之所依,有正定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实智见之所依,有如实智见具足如实智见者,具足厌离之所依,有厌离具足厌离者,具足解脱智见之所依。
  诸比丘!譬如若能具足树、枝叶,其幼芽圆满,皮、肤、心圆满。诸比丘!如是,持戒、具戒者,具足不悔之所依,有不悔具足不悔者,[具足欢悦之所依,有欢悦具足欢悦者,具足喜之所依,有喜具足喜者,具足止之所依,有止具足止者,具足乐之所依,有乐具足乐者,具足正定之所依,有正定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实智见之所依,有如实智见具足如实智见者,具足厌离之所依,有厌离具足厌离者,]具足解脱智见之所依。”
  四 所依
  一
  具寿舍利弗于此告诸比丘言:
  “友等!破戒、坏戒者,害不悔之所依,无不悔坏不悔者,[害欢悦之所依,无欢悦坏欢悦者,害喜之所依,无喜坏喜者,害止之所依,无止坏止者,害乐之所依,无乐坏乐者,害正定之所依,无正定坏正定者,害如实智见之所依,无如实智见坏如实智见者,害厌离之所依,无厌离坏厌离者,]害解脱智见之所依。
  友等!譬如若坏树、枝叶,其幼芽不能圆满,皮、肤、心不能圆满。友等!如是,破戒、坏戒者,害不悔之所依,无不悔坏不悔者,[害欢悦之所依,无欢悦坏欢悦者,害喜之所依,无喜坏喜者,害止之所依,无止坏止者,害乐之所依,无乐坏乐者,害正定之所依,无正定坏正定者,害如实智见之所依,无如实智见坏如实智见者,害厌离之所依,无厌离坏厌离者,]害解脱智见之所依。
  二
  友等!持戒、具戒者,具足不悔之所依,有不悔具足不悔者,[具足欢悦之所依,有欢悦具足欢悦者,具足喜之所依,有喜具足喜者,具足止之所依,有止具足止者,具足乐之所依,有乐具足乐者,具足正定之所依,有正定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实智见之所依,有如实智见具足如实智见者,具足厌离之所依,有厌离具足厌离者,]具足解脱智见之所依。
  友等!譬如若能具足树、枝叶,其幼芽圆满,皮、肤、心圆满。友等!如是,持戒、具戒者,具足不悔之所依,有不悔具足不悔者,[具足欢悦之所依,有欢悦具足欢悦者,具足喜之所依,有喜具足喜者,具足止之所依,有止具足止者,具足乐之所依,有乐具足乐者,具足正定之所依,有正定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实智见之所依,有如实智见具足如实智见者,具足厌离之所依,有厌离具足厌离者,]具足解脱智见之所依。”
  五 阿难
  一
  具寿阿难于此告诸比丘言:
  “友等!破戒、坏戒者,害不悔之所依,无不悔坏不悔者,害欢悦之所依,无欢悦坏欢悦者,害喜之所依,无喜坏喜者,害止之所依,无止坏止者,害乐之所依,无乐坏乐者,害正定之所依,无正定坏正定者,害如实智见之所依,无如实智见坏如实智见者,害厌离之所依,无厌离坏厌离者,害解脱智见之所依。
  友等!譬如若坏树、枝叶,其幼芽不能圆满,皮、肤、心不能圆满。友等!如是,破戒、坏戒者,害不悔之所依,无不悔坏不悔者,[害欢悦之所依,无欢悦坏欢悦者害喜之所依,无喜坏喜者,害止之所依,无止坏止者,害乐之所依,无乐坏乐者,害正定之所依,无正定坏正定者,害如实智见之所依,无如实智见坏如实智见者,害厌离之所依,无厌离坏厌离者,]害解脱智见之所依。
  二
  友等!持戒、具戒者,具足不悔之所依,有不悔具足不悔者,具足欢悦之所依,有欢悦具足欢悦者,具足喜之所依,有喜具足喜者,具足止之所依,有止具足止者,具足乐之所依,有乐具足乐者,具足正定之所依,有正定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实智见之所依,有如实智见具足如实智见者,具足厌离之所依,有厌离具足厌离者,具足解脱智见之所依。
  友等!譬如若能具足树、枝叶,其幼芽则能圆满,皮、肤、心则能圆满。友等!如是,持戒、具戒者,具足不悔之所依,有不悔具足不悔者,[具足欢悦之所依,有欢悦具足欢悦者,具足喜之所依,有喜具足喜者,具足止之所依,有止具足止者,具足乐之所依,有乐具足乐者,具足正定之所依,有正定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实智见之所依,有如实智见具足如实智见者,具足厌离之所依,有厌离具足厌离者,]具足解脱智见之所依。”
  六 三昧
  一
  尔时,具寿阿难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至已,礼敬世尊却坐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言:
  “大德!比丘者获得如是三昧耶?谓:‘于地无地想,于水无水想,于火无火想,于风无风想,于空无边处无空无边处想,于识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想,于无所有处无无所有处想,于非想非非想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想,于此世无此世想,于他世无他世想,而有想。’”
  “阿难!比丘者获得如是三昧,谓:‘于地无地想,于水无水想,于火无火想,于风无风想,于空无边处无空无边处想,于识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想,于无所有处无无所有处想,于非想非非想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想,于此世无此世想,于他世无他世想,而有想。’”
  二
  “大德!云何为比丘者获得如是三昧耶?谓:‘于地无地想,于水无水想,于火无火想,于风无风想,于空无边处无空无边处想,于识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想,于无所有处无无所有处想,于非想非非想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想,于此世无此世想,于他世无他世想,而有想。’”
  “阿难!此处有比丘者有如是之想:此乃寂静,此乃殊妙。谓:‘一切行之寂止,一切依之定弃、爱尽、离贪、灭尽、涅槃。’阿难!若如是,比丘则获得如是三昧,谓:‘于地无地想,于水无水想,于火无火想,于风无风想,于空无边处无空无边处想,于识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想,于无所有处无无所有处想,于非想非非想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想,于此世无此世想,于他世无他世想,而有想。’”
  七 舍利弗
  一
  尔时,具寿阿难,到具寿舍利弗之处。至已,与具寿舍利弗相俱交谈庆慰,欢喜铭感之语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对具寿舍利弗言:
  “友舍利弗!比丘者获得如是三昧耶?谓:‘于地无地想,于水无水想,于火无火想,于风无风想,于空无边处无空无边处想,于识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想,于无所有处无无所有处想,于非想非非想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想,于此世无此世想,于他世无他世想,而有想。’”
  “友阿难!比丘者获得如是三昧,谓:‘于地无地想,[于水无水想,于火无火想,于风无风想,于空无边处无空无边处想,于识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想,于无所有处无无所有处想,于非想非非想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想,于此世无此世想],于他世无他世想,而有想。’”
  二
  “友舍利弗!云何为比丘者获得如是三昧耶?谓:‘于地无地想,[于水无水想,于火无火想,于风无风想,于空无边处无空无边处想,于识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想,于无所有处无无所有处想,于非想非非想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想,于此世无此世想,]于他世无他世想,而有想。’”
  “友阿难!尔时,我住舍卫国之安陀林,入如是三昧,谓:‘于地无地想,于水无水想,于火无火想,于风无风想,于空无边处无空无边处想,于识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想,于无所有处无无所有处想,于非想非非想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想,于此世无此世想,于他世无他世想,而有想。’”
  三
  “具寿舍利弗,当时,以何为想耶?”
  “友!于我‘有灭乃涅槃,有灭乃涅槃’之想生起,或想息灭。友!譬如一团火燃烧之时,或焰生,或焰灭。友!如是,于我‘有灭乃涅槃,有灭乃涅槃’之想生起,或想息灭。友!其时,我乃以‘有灭乃涅槃,有灭乃涅槃’为想。”
  八 信
  一
  “诸比丘!有信而无戒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则此分圆满。
  二
  诸比丘!有信有戒而不多闻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不能法说者[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为法说者而不以众为境界[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不说法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有信有戒,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于众中说法而不持律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于众中说法而持律者?’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于众中说法而持律者,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而不住于阿练若,于边陬起卧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住于阿练若而于边陬起卧?’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住于阿练若而于边陬起卧,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住于阿练若于边陬起卧,不能随乐欲而得无艰难、无梗涩得四静虑增上心之现法乐住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住于阿练若于边陬起卧,随乐欲而得无艰难、无梗涩之四静虑增上心之现法乐住?’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住于阿练若边陬起卧,随乐欲而得无艰难、无梗涩之四静虑增上心之现法乐住,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有信有戒,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住于阿练若于卧陬起卧,]随乐欲而得无艰难、无梗涩之四静虑增上心之现法乐住,非依诸漏尽而于现法自证知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现证具足而住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住于阿练若于边陬起卧,随乐欲而得无艰难、无梗涩之四静虑增上心之现法乐住,依诸漏尽于现法而自证知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现证具足而住?’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住于阿练若边陬起卧,随乐欲而得无艰难、无梗涩之四静虑增上心之现法乐住,依诸漏尽于现法而自证知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现证具足而住,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比丘为普端严,一切相圆满者。”
  九 寂静
  一
  “诸比丘!有信而无戒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则此分圆满。
  二
  诸比丘!有信,]有戒而不有多闻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不能法说者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不以众为境界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应思惟:‘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不于众中说法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不持律者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众中说法,为持律者?’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不住于阿练若于边陬起卧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界境,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住于阿练若于边陬起卧?’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住于阿练若于边陬起卧,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住于阿练若于边陬起卧,不超色而为无色,触身于寂静解脱而住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住于阿练若于边陬起卧,超色而为无色,触身于寂静解脱而住?’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住于阿练若于边陬起卧,超色而无色,触身于寂静解脱而住,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住于阿练若于边陬起卧,]超色而为无色,触身于寂静解脱而住,非依诸漏尽而于现法而自证知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现证具足而住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为众中说法,为持律者,住于阿练若于边陬起卧,超色而为无色,触身于寂静解脱而住,依诸漏尽而于现法而自证知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现证具足而住?’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住于阿练若于边陬起卧,超色而为无色,触身于寂静解脱而住,依诸漏尽而于现法而自证知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具足而住,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比丘,为普端严一切相圆满者。”
  十 明
  一
  “诸比丘!有信而无戒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则此分圆满。
  二
  诸比丘!有信有戒而不有多闻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不能说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不以众为境界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不于众中说法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不持律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而不随念种种之宿住。谓: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坏劫、多成劫、多成坏劫,‘于彼处,我名者如是,姓如是,种姓如是,食如是,受乐苦如是,寿限如是,自彼处没而往生于彼处;于彼处,名如是,姓如是,种姓如是,食如是,受乐苦如是,寿限如是,自彼处没而来生于彼处。’]如是而不随念种种之宿住与其相状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无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随念]种种之宿住……乃至……随念……?’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无而众中说法,为持律者,[随念]种种之宿念……乃至……随念……,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随念]种种之宿住……乃至……随念……,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死生,知有情随业而受劣、胜、好色、恶色、善趣、恶趣,‘嗟夫!此诸有情者,成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行,诽谤圣者,有邪见,取邪见业,身坏命终而往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嗟夫!又此诸有情者,成就身善行,成就语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诽谤圣者,有正见,取正见之业,身坏命终而往生善趣、天世。’如是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死生,不知有情随业而受劣、胜、好色、恶色、善趣、恶趣]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无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随念种种之宿住……乃至……随念……,以清净超人之天眼,……乃至……知有情随业而受劣、胜、好色、恶色、善趣、恶趣?’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众中说法,为持律者,[随念]种种之宿住……乃至……随念[……],以清净超人之天眼,……乃至……知有情随业而受劣、胜、好色、恶色、善趣、恶趣,则而圆满此分。
  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随念]种种之宿念……乃至……随念[……]以清净超人之天眼,……乃至……知有情随业而受劣、胜、好色、恶色、善趣、恶趣,非依诸漏尽而[于现法自证知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现证具足而不住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随念种种之宿住……乃至……随念[……],以清净超人之天眼,……乃至……知有情随业而受劣、胜、好色、恶色、善趣、恶趣,依诸漏尽而[于现法自证知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现证具足而住?’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随念]种种之宿住……乃至……随念[……],以清净超人之天眼,……乃至……知有情随业而受劣、胜、好色、恶色、善趣、恶趣,依诸漏尽而于现法自证知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现证具足而住,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比丘,为普端严一切相圆满者。”
  第一 功德品[毕]
  摄颂曰:
      (一)何义、(二)思、(三)戒、(四)所依、(五)阿难、
      (六)三昧、(七)舍利弗、(八)信、(九)寂静、(十)明。
  第二 救护品
  十一 坐卧处
  一
  “诸比丘!五分成就之比丘若能亲附、亲近于五分成就之坐卧处,则不久依诸漏尽,而于现法自证知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现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何等为比丘五分成就耶?
  二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有信而信如来之菩提,即:‘此世尊是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少病、少恼而能平等消化成就腹脏,不过于冷,不过于暖,中庸而堪于精勤。无谄、无诳而于师、贤者、同梵行者,如实表示自己。发勤而住,断不善法,为具足善法而努力,勇健坚固,于诸善法而不舍轭。具慧之圣,决择而成就正顺苦尽之生灭慧。
  诸比丘!如是为比丘五分成就。
  诸比丘!复次,何等为坐卧处五分成就耶?
  三
  诸比丘!此处有坐卧处,不过于远,不过于近,便于往来。昼时少喧闹,夜时少音声。少虻、蚊、风、热、蛇之触。又,若能住于其坐卧处,则劳苦少而得衣、食、坐卧具、病药、资具。又,长老比丘住其坐卧处,多闻而通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本母),于此,时时亲近请问而言:‘大德!此为云何,此义为云何?’彼等具寿者为其开示所未开,显示所未显,于种种疑惑之法除疑惑。
  诸比丘!如是为坐卧处五分成就。
  诸比丘!若五分成就之比丘亲附、亲近于五分成就之坐卧处,则不久依诸漏尽,于现法而自证知[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现证具足而住。”
  十二 分
  一
  “诸比丘!若舍弃五分,而能成就五分之比丘,于此法、律则称之为独存、[梵行]已住、最上人。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舍弃五分耶?
  二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断欲贪,断瞋恚,断惛眠,断掉悔,断犹豫。
  诸比丘!如是为比丘舍弃五分。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成就五分耶?
  三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成就无学之戒蕴,成就无学之定蕴,成就无学之慧蕴,成就无学之解脱蕴,成就无学之解脱智见蕴。
  诸比丘!如是为比丘成就五分。
  诸比丘!若舍弃五分而能成就五分之比丘,于此法、律则称之为独存、[梵行]已住、最上人。”
       息断欲贪与瞋恚
       惛眠掉举与犹豫
       具足无学戒定慧
       解脱与智之比丘
       弃五分成就五分
       以此之法乃至律
       可称之名为独存
  十三 结
  一
  “诸比丘!有十结。何等为十结耶?
  二
  即:五顺下分结与五顺上分结。
  何等为五顺下分结耶?
  三
  即:有身见、疑惑、戒禁取、欲贪、瞋恚。
  此为五顺下分结。
  何等为五顺上分结耶?
  四
  即: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
  此为五顺上分结。
  诸比丘!此为十结。”
  十四 心荒芜
  一
  “诸比丘!比丘、比丘尼者,若未断五种心荒芜,未截五种心缚者,则昼夜来到,善法之损灭是可预期,不可[预期]增长。
  云何为未断五种心荒芜耶?
  二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疑、惑、不信解、不净信其师。诸比丘!比丘若疑、惑、不信解、不净信其师,其心则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则彼乃未断第一之心荒芜。
  三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疑[、惑、不信解、不净信]其法。[诸比丘!比丘若疑、惑、不信解、不净信其法,其心则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则彼乃未断第二之心荒芜。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疑[、惑、不信解、不净信]其僧。[诸比丘!比丘若疑、惑、不信解、不净信其僧,其心则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则彼乃未断第三之心荒芜。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疑[、惑、不信解、不净信]其学。[诸比丘!比丘若疑、惑、不信解、不净信其学,其心则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则彼乃未断第四之心荒芜。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怒、不欢、心激、荒于同梵行者。诸比丘!比丘若怒、不欢、心激、荒于同梵行者,其心则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则彼乃未断第五种心荒芜。
  若如是者,则未断五种心荒芜。
  云何为未截五种心缚耶?
  四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于欲而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不离恼,不离渴爱。诸比丘!比丘若于欲而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不离恼,不离渴爱,其心则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则彼乃未截第一之心缚。
  五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于身而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不离恼,不离渴爱。诸比丘!比丘若于身而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不离恼,不离渴爱,其心则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则彼乃未截第二之心缚。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于色而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不离恼,不离渴爱。诸比丘!比丘若于色而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不离恼,不离渴爱,其心则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则彼乃未截第三之心缚。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随欲而食满腹已,耽于卧乐、倚乐、睡眠乐而住。[诸比丘!比丘若随欲而食满腹已,耽于卧乐、倚乐、睡眠乐而住,其心则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则彼乃未截第四之心缚。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誓愿随一之天众而行梵行,为‘我依此戒、禁、苦行、梵行而为天或随一天’。诸比丘!比丘若誓愿随一之天众而行梵行,为‘我依此戒、禁、苦行、梵行而为天或随一天’,其心则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则彼乃未截第五种心缚。
  若如是者,则未截五种心缚。
  诸比丘!比丘、比丘尼者若未断此五种心荒芜,未截此五种心缚,则昼夜来到,善法之损减是可预期,不可[预期]增长。诸比丘!譬如月于黑分,昼夜来到,则色损减,圆损减,光损减,广袤损减。诸比丘!如是,比丘、比丘尼若未断此五种心荒芜,未截此五种心缚,则昼夜来到,善法之损减是可预期,不可[预期]增长。
  六
  诸比丘!比丘、比丘尼者若已断此五种心荒芜,已截五种心缚,则昼夜来到,善法之增长是可预期,不可[预期]损减。
  云何为已断五种心荒芜耶?
  七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对师不疑、不惑、信解、净信。诸比丘!比丘若对师不疑、不惑、信解、净信,其心则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则彼已断第一之心荒芜。
  八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对法不疑、[不惑、信解、净信。诸比丘!比丘若对法不疑、不惑、信解、净信,其心则倾于炽然、勤行、常行、精勤;其心若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则彼已断第二之心荒芜。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对僧不疑、[不惑、信解、净信。诸比丘!比丘若对僧不疑、不惑、信解、净信,其心则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则彼已断第三之心荒芜。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对学不疑、[不惑、信解、净信。诸比丘!比丘若对学不疑、不惑、信解、净信,其心则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则彼已断第四之心荒芜。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对于同梵行者不怒、欢喜、不心激、不荒。诸比丘!比丘若对于同梵行者不怒、[欢喜、不心激、不荒,其心则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则彼已断第五种心荒芜。
  若如是,则已断五种心荒芜。
  云何为已善截五种心缚耶?
  九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于欲而离贪、离欲、离爱、离渴、离恼、离渴爱。诸比丘!比丘若于欲而离贪、离欲、离爱、离渴、离恼、离渴爱,其心则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则彼已善截第一之心缚。
  一〇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于身而离贪、[离欲、离爱、离渴、离恼、离渴爱。诸比丘!比丘若于身而离贪、离欲、离爱、离渴、离恼、离渴爱,其心则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则彼已善截第二之心缚。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于色而离贪、[离欲、离爱、离渴、离恼、离渴爱。诸比丘!比丘若于色而离贪、离欲、离爱、离渴、离恼、离渴爱,其心则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则彼已善截第三之心缚。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随欲而食满腹已,不耽于卧乐、倚乐、睡眠乐而住。[诸比丘!比丘若随欲而食满腹已,不耽于卧乐、倚乐、睡眠乐而住,其心则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则彼已善截第四之心缚。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誓愿随一之天众而行梵行,不为‘我依此戒、禁、苦行、梵行而为天或随一天。’诸比丘!比丘若誓愿随一之天众而行梵行,不为‘我依此戒、禁、苦行、梵行而为天或随一天’,其心则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则彼已善截第五种心缚。
  若如是,则已善截五种心缚。
  诸比丘!比丘、比丘尼者若已断此五种心荒芜,善截此五种心缚,则昼夜来到,善法之增长是可预期,不可[预期]损减。诸比丘!譬如月于白分,昼夜来到,则色增长,圆增长,光增长,广袤增长。诸比丘!如是,比丘、比丘尼若已断此五种心荒芜,善截此五种心缚,则昼夜来到,善法之增长是可预期,不可[预期]损减。”
  十五 不放逸
  一
  “诸比丘!于诸种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想非非想之有情,说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为最上。诸比丘!如是,一切之善法以不放逸为根,趣于不放逸,说不放逸为彼诸法中之最上。
  二
  诸比丘!譬如一切以步行为生类之足迹者能摄于象迹,说象迹为其最上,此乃大之故。诸比丘!如是,一切之善法以不放逸为根,趣于不放逸,说不放逸为彼诸法中之最上。
  诸比丘!譬如一切重阁之重檐者向于屋顶,趣于屋顶,集于屋顶,说屋顶为其最上。诸比丘!如是,一切之善法以不放逸为根,趣于不放逸,说不放逸为彼诸法中之最上。
  诸比丘!譬如诸根香之中,说随时檀为其最上。诸比丘!如是,一切之善[法以不放逸为根,趣于不放逸,说不放逸为彼诸法中之最上。
  诸比丘!譬如诸核香之中,说赤檀为其最上。诸比丘!如是[一切之善法以不放逸为根,趣于不放逸,说不放逸为彼诸法中之最上]。
  诸比丘!如诸华香之中,说夏生花为其最上。诸比丘!如是[一切之善法以不放逸为根,趣于不放逸,说不放逸为彼诸法中之最上]。
  诸比丘!譬如一切之小王者随属于转轮王,说转轮王为其最上。诸比丘!如是[一切之善法以不放逸为根,趣于不放逸,说不放逸为彼诸法中之最上]。
  诸比丘!譬如一切星辰之光明者不足于月光之十六分之一,说月光为其最上。诸比丘!如是[一切之善法即以不放逸为根,趣于不放逸,说不放逸为彼诸法中之最上]。
  诸比丘!譬如秋时,空豁无云之时,日升于苍天,除一切虚空之闇冥,辉热而照。诸比丘!如是[一切之善法以不放逸为根,趣于不放逸,说不放逸为彼诸法中之最上]。
  诸比丘!譬如一切之大河、恒河、夜摩那河、阿夷罗跋提河、舍劳浮河、摩企河向于海,趣于海,注于海,入于海,说海为其最上。诸比丘!如是,一切之善法以不放逸为根,趣于不放逸,说不放逸为彼诸法中之最上。”
  十六 应请
  一
  “诸比丘!十种补特伽罗者,为应请、极应请、应供施、应合掌、世间之无上福田。何等为十耶?
  二
  即:如来应供正等觉者、独觉、俱分解脱者、慧解脱者、身证者、见至者、信解者、随法[行]者、随信[行]者、向种姓者。
  诸比丘!此十种补特伽罗者,为应请、[极应请、应供施、应合掌]、世间无上之福田。”
  十七 救护(一)
  一
  “诸比丘!有救护而可住,不可不救护。不救护而住是苦。诸比丘!有十种救护法。何等为十耶?
  二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具戒,能防护波罗提木叉之律仪,具足行、所行而住,于见微小之罪而怖畏,受持而学学处。诸比丘!比丘者,具戒,[能防护波罗提木叉之律仪,具足行、所行而住,于见微小之罪而怖畏,]受持而学学处者,此乃救护之法。
  三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多闻而受持所闻,积集所闻,如所宣说之初善、中善、后善及文、义具足之诸法,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多闻受持诸法,以言而通利,以意而观察,以见善通达。诸比丘!比丘者,多闻而[受持所闻,积集所闻,如所宣说之初善、中善、后善及文、义具足之诸法,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多闻受持诸法,以言而通利,以意而观察,]以见善通达者,此乃救护之法。
  四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有善友、善朋、善辈。诸比丘!比丘者,有善友、善朋、善辈者,此乃救护之法。
  五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从顺而成就从顺之法,堪忍而善受教诫。诸比丘!比丘者,从顺而成就从顺法,堪忍而善受教诫者,此乃救护之法。
  六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于同梵行者贵贱之事业,能于此不懈怠,于此成就所应之思量,能作能调。诸比丘!比丘者,于同梵行者[贵贱之事业,能于此不懈怠,于此成就所应之思量,能作能调者,此乃救护之法。
  七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乐法,爱语,于胜法、胜律而有广大之胜喜。诸比丘!比丘者,乐法,爱语,于胜法、胜律而有广大之胜喜者,此乃救护之法。
  八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发勤而信,断不善法,为具足善法而努力,勇健坚固,于诸善法不舍其轭。诸比丘!比丘者,发勤而住,断不善法,为具足善法而努力,勇健坚固,于诸善法而不舍其轭者,此乃救护之法。
  九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以任何之衣、食、坐卧具、病药、资具皆满足。诸比丘!比丘者,以任何之衣、食、坐卧具、病药、资具皆满足者,此乃救护之法。
  一〇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有念,成就最胜之念慧,忆念随念久远以前之所作,久远以前之所说。诸比丘!比丘者,有念,成就最胜之念慧,忆念随念久远以前之所作,久远以前之所说者,此乃救护之法。
  一一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有慧,圣决择而成就正顺苦尽之生灭慧。诸比丘!比丘者,有慧,圣决择而成就正顺苦尽之生灭慧者,此乃救护之法。
  诸比丘!有救护而可住,不可不救护。不救护而住是苦。诸比丘!此乃十种救护之法。”
  十八 救护(二)
  一
  “诸比丘!有救护而可住,不可不救护。不救护而住是苦。诸比丘!有十种救护之法。何等为十耶?
  二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具戒,[能防护波罗提木叉之律仪,具足行、所行而住,于见微小之罪而怖畏,]受持而学学处,谓:‘嗟夫!此比丘是具戒者,能防护波罗提木叉之律仪,具足行、所行而住,于见微小之罪而怖畏,受持而学学处。’长老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中位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新参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彼若能哀愍于长老比丘,能哀愍于中位比丘,能哀愍于新参比丘者,善法增长是可预期,不可[预期]损灭。此乃救护之法。
  三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多闻而[受持所闻,积集所闻,如所宣说之初善、中善、后善及文、义具足之诸法,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多闻诸法而受持,以言而通利,以意而观察,]以见善通达,而谓:‘嗟夫!此比丘是多闻而受持所闻,积集所闻,如所宣说之初善、中善、后善及文、义具足之诸法,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多闻诸法而受持,以言而通利,以意而观察,以见善通达。’长老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中位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新参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彼若能哀愍于长老比丘,能哀愍于中位比丘,能哀愍于新参比丘,善法增长是可预期,不可[预期]损灭。此乃救护之法。
  四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有善友、善朋、善辈,谓:‘嗟夫!此比丘有善友、善朋、善辈。’长老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中位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新参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彼若能哀愍于长老比丘,能哀愍于中位比丘,能哀愍于新参比丘,善法增长是可预期,不可[预期]损减。此乃救护之法。
  五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从顺而成就从顺之法,堪忍而善受教诫,而谓:‘嗟夫!此比丘是从顺而成就从顺之法,堪忍而善受教诫。’长老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中位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新参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彼若能哀愍于长老比丘,能哀愍于中位比丘,能哀愍于新参比丘,善法增长是可预期,不可预期损减。此乃救护之法。
  六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于同梵行者贵贱之事业,于此能不懈怠,于此成就所应之思量,能作,善调,而谓:‘嗟夫!此比丘是于同于梵行者贵贱之事业,于此能不懈怠,于此成就所应之思量,能作,能调。’长老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中位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新参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彼若能哀愍于长老比丘,能哀愍于中位比丘,能哀愍于新参比丘,善法增长是可预期,不可预期损减。此乃救护之法。
  七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乐法,爱语,于胜法、胜律而有广大之胜喜,而谓:‘嗟夫!此比丘是乐法,爱语,于胜法、胜律而有广大之胜喜。’长老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中位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新参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彼若能哀愍于长老比丘,能哀愍于中位比丘,能哀愍于新参比丘,善法增长是可预期,不可[预期]损减。此乃救护之法。
  八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发勤而住,断不善法,为具足善法而努力,勇健坚固,于诸善法不舍其轭,而谓:‘嗟夫!此比丘者发勤而住,断不善法,为具足善法而努力,勇健坚固,于诸善法而不舍其轭。’长老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中位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新参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彼若能哀愍于长老比丘,能哀愍于中位比丘,能哀愍于新参比丘,善法增长是可预期,不可[预期]损减。此乃救护之法。
  九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即使以任何之衣、食、坐卧具、病药、资具皆满足,而谓:‘嗟夫!此比丘是以任何之衣、食、坐卧具、病药、资具皆满足。’长老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中位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新参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彼若能哀愍于长老比丘,能哀愍于中位比丘,能哀愍于新参比丘,善法增长是可预期,不可[预期]损减。此乃救护之法。
  一〇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有念,成就最胜之念慧,忆念随念久远以前之所作,久远以前之所说,谓:‘嗟夫!此比丘者有念,成就最胜之念慧,忆念随念久远以前之所作,久远以前之所说。’长老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中位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新参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彼若能哀愍于长老比丘,能哀愍于中位比丘,能哀愍于新参比丘,善法增长是可预期,不可[预期]损减。此乃救护之法。
  一一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有慧,圣决择而成就正顺苦尽之生灭慧,而谓:‘嗟夫!此比丘者有慧,圣决择而成就正顺苦尽之生灭慧。’长老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中位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新参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彼若能哀愍于长老比丘,能哀愍于中位比丘,能哀愍于新参比丘,善法增长是可预期,不可预期损减。此乃救护之法。
  诸比丘!有救护而可住,不可不救护。不救护而住是苦。诸比丘!此乃十种救护之法。”
  十九 圣居(一)
  一
  “诸比丘!有十种圣者之居处,圣者曾住,现住,当住。何等为十耶?
  二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已除五分,成就六分,守护一事,具足四依,除遣各别之谛,舍弃寻觅,思惟无浊,身行轻利,善心解脱,善慧解脱。
  诸比丘!此十种圣者之居处,圣者曾住,现住,当住。”
  二十 圣居(二)
  一
  尔时,世尊在俱卢国剑摩沙之俱卢村。世尊于此告诸比丘言:
  “诸比丘!”
  “大德!”
  彼诸比丘回答世尊]。世尊曰:
  二
  “诸比丘!有十种圣者之居处,圣者曾住,现住,当住。何等为十耶?
  三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已除五分,成就六分,守护一事,具足四依,除遣各别之谛,舍弃寻觅,思惟无浊,身行轻利,善心解脱,善慧解脱。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已除五分耶?
  四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断欲贪,断瞋恚,断惛眠,断掉悔,断犹豫。
  诸比丘!若如是,比丘为已除五分。
  诸比丘!复次,云何比丘成就六分耶?
  五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以眼见色而不喜、不忧、舍、正念正知而住。以耳闻声而[不喜、不忧、舍、正念正知而住]。以鼻嗅香而[不喜、不忧、舍、正念正知而住]。以舌尝味而[不喜、不忧、舍、正念正知而住]。以身触所触而[不喜、不忧、舍、正念正知而住]。以意识法而不喜、不忧、舍、正念正知而住。
  诸比丘!若如是,比丘为成就六分。
  诸比丘!复次,云何为比丘守护一事耶?
  六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成就念护之心。
  诸比丘!若如是,比丘为守护一事。
  诸比丘!复次,云何为比丘具足四依耶?
  七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计量而亲近一事,计量而堪忍一事,计量而舍离一事,计量而除遣一事。
  诸比丘!若如是,比丘为具足四依。
  诸比丘!云何比丘为除遣各别之谛耶?
  八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种种沙门、婆罗门之种种各别之谛,即:世间是常,世间是无常,世间是有边,世间是无边,命即是身,命与身是异,如来死后是有,如来死后是无,如来死后是有而无,如来死后是非有非无,将一切祛除、除遣、舍、吐、离、断、舍弃。
  诸比丘!若如是,比丘为除遣各别之谛。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舍弃寻觅耶?
  九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断欲寻觅,断有寻觅,灭梵行寻觅。
  诸比丘!若如是,比丘为舍弃寻觅。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思惟无浊耶?
  一〇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断欲思惟,断瞋思惟,断害思惟。
  诸比丘!若如是,比丘为思惟无浊。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身行轻利耶?
  一一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为断乐断苦之故,及先已灭忧与喜故,为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具足第四静虑而住。
  诸比丘!若如是,比丘为身行轻利。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善心解脱耶?
  一二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从贪而心解脱,从瞋而心解脱,从痴而心解脱。
  诸比丘!若如是,比丘为善心解脱。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善慧解脱耶?
  一三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了知‘我已断贪,析根,如无根之多罗树,令归于灭无,为未来不生之法’,了知‘我已断瞋,[析根,如无根之多罗树,令归于灭无,为未来不生之法’],了知‘我已断痴,析根,如无根之多罗树,令归于灭无,为未来不生之法’。
  诸比丘!若如是,比丘为善慧解脱。
  一四
  诸比丘!于过去世,住于圣者居处之诸圣者,彼等皆住于此十种圣者之居处。诸比丘!于未来世,当住于圣者居处之诸圣者,彼等皆当可住于此十种圣者之居处。诸比丘!现在,住于圣者居处之诸圣者,彼等皆住于此十种圣者之居处。
  诸比丘!有此十圣者之居处,圣者曾住,现住,当住。”
  第二 救护品[毕]
  摄颂曰:
      (一)坐卧处、(二)分、(三)结、(四)荒芜、(五)不放逸、
      (六)应请、(七~八)二救护、(九~一〇)二圣居。
  第三 大品
  二十一 师子
  一
  “诸比丘!兽王师子于晡时出居处,出居处而奋迅,奋迅而普观四方,普观四方而三度师子吼,三度师子吼为求食而出。何以故耶?不害迷道之小有情。诸比丘!所谓师子者,此乃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之增上语。诸比丘!如来于众中说法,此乃彼之师子吼。诸比丘!如来有如来十力,如来成就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何等为十耶?
  二
  诸比丘!此处如来者,如实了知处为处,非处为非处。诸比丘!如来如实了知处为处,非处为非处,此乃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三
  诸比丘!复次,如来者如实了知过去、未来、现在受业异熟之因缘。诸比丘!如来如实了知过去、未来、现在受业异熟之因缘者,此乃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四
  诸比丘!复次,如来者如实知遍行趣。诸比丘!如来如实知遍行趣者,此乃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五
  诸比丘!复次,如来者如实知多界种种界世间。诸比丘!如来如实知多界种种界世间者,此乃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六
  诸比丘!复次,如来者如实知有情之种种胜解。诸比丘!如来如实知有情之种种胜解者,此乃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七
  诸比丘!复次,如来者如实知他有情、他人之根上下。诸比丘!如来者如实知他有情、他人之根上下者,此乃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八
  诸比丘!复次,如来者如实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之杂染、清净、出离。诸比丘!如来如实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之杂染、清净、出离者,此乃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九
  诸比丘!复次,如来者随念种种之宿住,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坏劫、多成劫、多成坏劫,而谓:‘在彼处,我名如是,姓如是,种姓如是,食如是,受乐苦如是,寿限如是,从彼处没而往生于彼处;在彼处,名如是,姓如是,种姓如是,食如是,受乐苦如是,寿限如是,从彼处没而来生于此处。’如是随念种种之宿住、其相、状。诸比丘!如来随念种种之宿住……乃至……者,此乃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一〇
  诸比丘!复次,如来者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生死,知有情随业受劣、胜、好色、恶色、善趣、恶趣,而谓:‘嗟夫!此诸有情者成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行,诽谤圣者,有邪见,受邪见之业,身坏命终而往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嗟夫!又此诸有情是成就身善行,成就语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诽谤圣者,有正见,受正见之业,身坏命终而往生于善趣、天世。’如是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生死,知有情随业受劣、胜、好色、恶色、善趣、恶趣。诸比丘!如来以清净超人之天眼……乃至……见有情之生死,知有情随业受劣、胜、好色、恶色、善趣、恶趣者,此乃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一一
  诸比丘!复次,如来者依诸漏尽故,于现法自证知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现证具足而住。诸比丘!如来者依诸漏尽,于现法自证知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现证具足而住者,此乃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诸比丘!此乃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二十二 胜解
  一
  时,具寿阿难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至已,礼敬世尊退坐一面。世尊对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言:
  二
  “阿难!资于各各之胜解处而证知、现证诸法者,我于各各如如自说此法而无畏。依此而行于如如者,乃知有为有,知无为无,知劣为劣,知胜为胜,知有上为有上,知无上为无上,如如了知如如之所知、所见、所证,欲见、现证此理。阿难!各各之如实智,此乃诸智中之无上。阿难!我说离此智而更别无上妙之智。阿难!如来有如来十力,如来成就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何等为十力耶?
  三
  阿难!此处如来者,如实知处为处,非处为非处。阿难!如来如实知处为处,非处为非处者,此乃如来之如来力,依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四
  阿难!复次,如来者如实知过去、未来、现在之受业异熟因缘。阿难![如来如实知过去、未来、现在之受业异熟因缘者,此乃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五
  阿难!复次,如来者如实知遍行趣。阿难![如来如实知遍行趣者,此乃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六
  阿难!复次,如来者如实知多界种种界世间。阿难![如来如实知多界种种界之世间者,此乃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七
  阿难!复次,如来者如实知有情之种种胜解。阿难![如来如实知有情之种种胜解者,此乃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胜解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八
  阿难!复次,如来者如实知他有情、他人之根上下。阿难![如来如实知他有情、他人之根上下者,此乃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九
  阿难!复次,如来者如实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之杂染、清净、出离。阿难![如来如实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之杂染、清净、出离者,此乃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一〇
  阿难!复次,如来者随念种种之宿住,即:一生、二生……乃至……随念种种宿住、其相、状。阿难![如来随念种种宿住,谓:一生、二生……乃至……随念种种宿住、其相、状者,此乃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一一
  阿难!复次,如来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死生……乃至……知有情随业受劣、胜、好色、恶色、善趣、恶趣。阿难!如来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死生,……乃至……知有情随业受劣、胜、好色、恶色、善趣、恶趣者,此乃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一二
  阿难!复次,如来依诸漏尽而于现法自证知现证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具足而住。阿难!如来依诸漏尽而[于现法自证知、]现证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具足而住者,此乃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阿难!此乃如来之十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二十三 身
  一
  “诸比丘!法,以身可断,以语不可断。诸比丘!法,以语可断,以身不可断。诸比丘!法,以身以语皆不可断,以慧作种种观乃可断。
  诸比丘!何等为法以身可断,以语不可断耶?
  二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以身犯少分之不善。审视此而有智之同梵行者言:‘具寿以身犯少分之不善。愿具寿断身恶行而修习身善行!’接受审视此而有智之同梵行者所言,断身恶行而修习身善行。
  诸比丘!此称为法以身可断,以语不可断。
  诸比丘!何等为法以语可断,以身不可断耶?
  三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以语犯少分之不善。审视此而有智之同梵行者言:‘具寿以语犯少分之不善。愿具寿断语恶行而修习语善行!’接受审视此而有智之同梵行者所言,断语恶行而修习语善行。
  诸比丘!此称为法以语可断,以身不可断。
  诸比丘!何等为法以身、语皆不可断,以慧作种种观乃可断耶?
  四
  诸比丘!贪者以身、语皆不可断,以慧作种种观乃可断。
  诸比丘!瞋者[以身、语皆不可断,以慧作种种观乃可断]。
  诸比丘!痴者[以身、语皆不可断,以慧作种种观乃可断]。
  诸比丘!忿者[以身、语皆不可断,以慧作种种观乃可断]。
  诸比丘!恨者[以身、语皆不可断,以慧作种种观乃可断]。
  诸比丘!覆者[以身、语皆不可断,以慧作种种观乃可断]。
  诸比丘!恼者[以身、语皆不可断,以慧作种种观乃可断]。
  诸比丘!悭者[以身、语皆不可断,以慧作种种观乃可断]。
  诸比丘!恶嫉者[以身、语皆不可断,以慧作种种观乃可断]。
  诸比丘!何等为恶嫉耶?
  五
  诸比丘!此处有居士、居士子,财、谷、金、银丰富。于此有一奴仆、侍者思念言:‘嗟夫!令此居士、居士子不得财、谷、金、银丰富。’或有沙门、婆罗门,得衣、食、坐卧具、病药、资具。于此有一沙门、婆罗门而思念言:‘嗟夫!令此具寿不得衣、食、坐卧具、病药、资具。’
  诸比丘!此称为恶嫉。
  诸比丘!恶嫉者以身、语皆不可断,以慧作种种观乃可断。
  六
  诸比丘!恶欲者以身、语皆不可断,以慧作种种观乃可断。
  诸比丘!何等为恶欲耶?
  七
  诸比丘!此处有一类者,不信而欲‘令我了知有信’,破戒而欲‘令我了知具戒’,少闻而欲‘令我了知多闻’,乐聚会而欲‘令我了知远离者’,懈怠而欲‘令我了知发勤者’,忘念而欲‘令我了知具念’,不入定而欲‘令我了知入定’,劣慧而欲‘令我了知具慧’,不漏尽而欲‘令我了知漏尽。’
  诸比丘!此称之为恶欲。
  诸比丘!恶欲者以身以语皆不可断,以慧作种种观乃可断。
  八
  诸比丘!若贪已威伏比丘而存,则可知:‘此具寿不知无贪,贪乃威伏此具寿而存。’
  诸比丘!若瞋……痴……忿……恨……覆……恼……悭……恶嫉……恶欲已威伏比丘而存,则可知:‘此具寿不知无恶欲,恶欲乃威伏此具寿而存也。’
  九
  诸比丘!若贪不威伏比丘而存,则可知‘此具寿了知无贪,贪乃不威伏此具寿而存。’
  诸比丘!若瞋……痴……忿……恨……覆……恼……悭……恶嫉……恶欲不威伏比丘而存,则可知:‘此具寿了知无恶欲,恶欲乃不威伏此具寿而存也。’”
  二十四 周陀
  一
  尔时,具寿摩诃周陀住支提国之萨寒若。具寿摩诃周陀于此告诸比丘言:
  “友等诸比丘!”
  “友!”
  彼诸比丘回答具寿摩诃周陀。具寿摩诃周陀言:
  二
  “友等!比丘说智而言:‘我知此法,见此法。’若贪已威伏此比丘而住,则可知:‘此具寿不知无贪,贪乃威伏此具寿而住。’
  友等!若瞋……痴……忿……恨……覆……恼……悭……恶嫉……恶欲已威伏此比丘而住,则可知:‘此具寿不知无恶欲,恶欲乃威伏此具寿而住。’
  三
  友等!比丘说修习而言:‘我已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若贪已威伏此比丘而住,则可知:‘此具寿不知无贪,贪乃威伏此具寿而住。’
  友等!若瞋……痴……忿……恨……覆……恼……悭……恶嫉……恶欲已威伏此比丘而住,则可知:‘此具寿不知无恶欲,恶欲乃威伏此具寿而住。’
  四
  友等!比丘说智,说修习而言:‘我知此法,见此法,已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若贪已威伏此比丘而住,则可知:‘此具寿不知无贪,贪乃威伏此具寿而住。’
  友等!若瞋……痴……忿……恨……覆……恼……悭……恶嫉……恶欲已威伏此比丘而住,则可知:‘此具寿不知无恶欲,恶欲乃威伏此具寿而住。’
  五
  友等!譬如人贫穷而说富裕,无财而说有财,无资而说有资,若有生用财富、财、谷、金、银之机会则不得出与。则此人知:‘此具寿贫穷而说富裕’,‘此具寿无财而说有财’,‘此具寿无资而说有资’。何以故耶?此具寿若有生用钱财,若出财、谷、金、银之机会则不得出与。
  友等!如是,比丘说智,说修习而言:‘我知此法,见此法,已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若贪已威伏此比丘而住,则可知:‘此具寿不知无贪,贪乃威伏此具寿而住。’
  友等!若瞋……痴……忿……恨……覆……恼……悭……恶嫉……恶欲已威伏此比丘而住,则可知:‘此具寿不知无恶欲,恶欲乃威伏此具寿而住。’
  六
  友等!比丘说有智而言:‘我知此法,见此法。’若贪不威伏此比丘而住,则可知:‘此具寿了知无贪,贪不威伏此具寿而住。’
  友等!若瞋……痴……忿……恨……覆……恼……悭……恶嫉……恶欲不威伏此比丘而住,则可知:‘此具寿了知无恶欲,恶欲不威伏此具寿而住。’
  七
  友等!比丘说修习而言:‘我已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若贪不威伏此比丘而住,则可知:‘此具寿了知无贪,贪不威伏此具寿而住。’
  友等!若瞋……痴……忿……恨……覆……恼……悭……恶嫉……恶欲不威伏此比丘而住,则可知:‘此具寿了知无恶欲,恶欲不威伏此具寿而住。’
  八
  友等!比丘说智,说修习而言:‘我知此法,见此法,已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若贪不威伏此比丘而住,则可知:‘此具寿了知无贪,贪不威伏此具寿而住。’
  友等!若瞋……痴……忿……恨……覆……恼……悭……恶嫉……恶欲不威伏此比丘而住,则可知:‘此具寿了知无恶欲者,恶欲不威伏此具寿而住。’
  九
  友等!譬如人富裕而说富裕,有财而说有财,有资而说有资,若有生用财富、财、谷、金、银之机会而与,人知此:‘此具寿富裕而说富裕’,‘此具寿者有财而说有财’,‘此具寿有资而说有资’。何以故耶?此具寿者若有生财富、财、谷、金、银之机会而与。
  友等!如是,比丘说智,说修习而言:‘我知此法,见此法,已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若贪不威伏此比丘而住,则可知:‘此具寿了知无贪,贪不威伏此具寿而住。’
  友等!若瞋……痴……忿……恨……覆……恼……悭……恶嫉……恶欲不威伏此比丘而住,则可知:‘此具寿了知无恶欲,恶欲不威伏此具寿而住。’”
  二十五 遍处
  一
  “诸比丘!有十种遍处,何等为十耶?
  二
  一者了解地遍,[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
  一者了解水遍,[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
  一者了解火遍,[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
  一者了解风遍,[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
  一者了解青遍,[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
  一者了解黄遍,[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
  一者了解赤遍,[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
  一者了解白遍,[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
  一者了解空遍,[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
  一者了解识遍,[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
  诸比丘!此为十种遍处。”
  二十六 迦梨
  一
  尔时,具寿摩诃迦旃延住阿槃提国拘罗罗坂之波楼多山中。时,有拘罗罗坂之优婆夷迦梨,到具寿摩诃迦旃延之处。至已,礼敬具寿摩诃迦旃延而坐一面。坐于一面之拘罗罗坂优婆夷迦梨,对具寿摩诃迦旃延言:
  二
  “大德!世尊于童女所问中说:
       逮得义心寂
       降伏喜悦军
       独受静思乐
       故无伴世间
       我皆无伴党
  大德!世尊所略说之义,云何广解耶?”
  三
  “姊!有一类沙门、婆罗门,以地遍等至为最胜义。姊!世尊以地遍等至为最胜证知,世尊证知而见本、见过患、见出离、见道非道智。彼了知本见因、过患见因、出离见因、道非道智见因[等故为]义之逮得、心之寂灭。
  姊!有一类沙门、婆罗门者,以水遍等至……火遍等至……风遍等至……青遍等至……黄遍等至……赤遍等至……白遍等至……空遍等至……识遍等至为最胜义。姊!世尊以识遍等至为最胜而皆证知,世尊证知见本、见过患、见出离、见道非道智。彼了知本见因、过患见因、出离见因、道非道智见因[等故为]义之逮得、心之寂灭。姊!如是,世尊于童女所问中说:
       逮得义心寂
       降伏喜悦军
       独受静止乐
       故无伴世间
       我皆无伴党
  如是广解世尊所略说之义。”
  二十七 大问(一)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众多比丘于清晨时,着下衣,持钵、衣,欲入舍卫城乞食。时,彼诸比丘思念:“入舍卫城乞食,尚且过早。我等宜至外道修行者之园。”时,彼诸比丘即往外道修行者之园。至已,与彼诸外道修行者相俱交谈庆慰,欢喜铭感之语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时,彼诸外道修行者对彼诸比丘言:
  二
  “友等!沙门瞿昙对诸弟子说法而言:‘诸比丘!汝等应证知一切法!应将一切法数数证知而住!’友等!我等亦对诸弟子说法而言:‘友等!汝等应证知一切法!应将一切法数数证知而住!’友等!于此处,沙门瞿昙与我等,对于说法与说法,教诫与教诫,有何差别、有何特相、有何相异耶?”
  三
  时,彼诸比丘者对彼诸外道修行者之所说,既不欢喜亦不非难。不欢喜不非难,即从座起而去,言:“唯于世尊座前了知此所说之义。”时,彼诸比丘即于舍卫城乞食,食后,自乞食而还,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至已,礼敬世尊退坐一面。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白世尊言:
  四
  “大德!于此我等于清晨时,着下衣,持钵、衣,欲入舍卫城乞食。大德!时,我等乃思念:‘欲入舍卫城乞食,尚且过早,我等宜往外道修行者之园。’大德!时,我等乃至外道修行者之园。至已,与彼诸外道修行者相俱交谈庆慰,欢喜铭感之语,已坐于一面。大德!坐于一面时,彼诸外道修行者对我等而言:‘友等!沙门瞿昙对诸弟子说法而言:“诸比丘!汝等应证知一切法!应将一切法数数证知而住!”友等!我等亦对诸弟子说法而言:“友等!汝等应证知一切法!应将一切法数数证知而住!”友等!于此,沙门瞿昙与我等,对于说法与说法,教诫与教诫,有何差别、有何特相、有何相异耶?’大德!时,我等乃对彼诸外道修行者之所说,既不欢喜亦不非难。不欢喜不非难,即从座起而去,言:‘唯于世尊座前了知此所说之义。’”
  五
  “诸比丘!若外道修道者如是所说,应当言:‘一问、一说、一答,二问、二说、二答,三问、三说、三答,四问、四说、四答,五问、五说、五答,六问、六说、六答,七问、七说、七答,八问、八说、八答,九问、九说、九答,十问、十说、十答。’诸比丘!如是所问,外道修行者不能回答,复更堕困惑。何以故耶?诸比丘!彼已非其境界。诸比丘!我于天、魔、梵世、沙门、天人、众生,不见有能回答此问而令心喜悦者,除如来与如来之弟子或从此所闻者。
  六
  说一问、一说、一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诸比丘!比丘于一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一法耶?
  即:一切众生,有食而住。
  诸比丘!比丘于此一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说一问、一说、一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七
  说二问、二说、二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诸比丘!比丘于二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二法耶?
  即:名与色。
  诸比丘!比丘于此二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说二问、二说、二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八
  说三问、三说、三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诸比丘!比丘于三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三法耶?
  即:三受。
  诸比丘!比丘于此三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说三问、三说、三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九
  说四问、四说、四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诸比丘!比丘于四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四法耶?
  即:四食。
  诸比丘!比丘于此四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说四问、四说、四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一〇
  说五问、五说、五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诸比丘!比丘于五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五法耶?
  即:五取蕴。
  诸比丘!比丘于此五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说五问、五说、五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一一
  说六问、六说、六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诸比丘!比丘于六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六法耶?
  即:六内处。
  诸比丘!比丘于此六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说六问、六说、六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一二
  说七问、七说、七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诸比丘!比丘于七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七法耶?
  即:七识住。
  诸比丘!比丘于此七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说七问、七说、七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一三
  说八问、八说、八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诸比丘!比丘于八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八法耶?
  即:八世法。
  诸比丘!比丘于此八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说八问、八说、八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一四
  说九问、九说、九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诸比丘!比丘于九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九法耶?
  即:九有情居。
  诸比丘!比丘于此九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说九问、九说、九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一五
  说十问、十说、十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诸比丘!比丘于十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十法耶?
  即:十不善业道。
  诸比丘!比丘于此十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说十问、十说、十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二十八 大问(二)
  一
  尔时,世尊住迦战罗竹园。时,众多迦战罗之优婆塞,到迦战罗比丘尼住处。至已,礼敬迦战罗比丘尼却坐一面。坐于一面之迦战罗优婆塞,对迦战罗比丘尼言:
  二
  “大姊!世尊于大问中所说,为:‘一问、一说、一答,二问、二说、二答,三问、三说、三答,四问、四说、四答,五问、五说、五答,六问、六说、六答,七问、七说、七答,八问、八说、八答,九问、九说、九答,十问、十说、十答。’大姊!世尊所略说之义,云何广解耶?”
  三
  “友等!此非我从世尊处亲近听闻,亲近受持,亦非从意修习之诸比丘处,亲近听闻,亲近受持,然而听我所思,善自作意!我当说。”
  “唯然,大姊!”
  迦战罗之优婆塞,回答迦战罗比丘尼。迦战罗比丘尼说:
  四
  “世尊所说之一问、一说、一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友等!比丘于一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一法耶?
  即:一切众生依食而住。
  友等!比丘于此一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世尊所说之一问、一说、一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五
  世尊所说之二问、二说、二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友等!比丘于二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二法耶?
  即:名与色。
  [友等!比丘于此二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世尊所说之二问、二说、二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世尊所说之三问、三说、三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友等!比丘于此三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三法耶?
  即:三受。
  友等!比丘于此三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世尊所说之三问、三说、三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六
  世尊所说之四问、四说、四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友等!比丘于此四法而正善修习其心,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四法耶?
  即:四念处。
  友等!比丘于此四法而正善修习其心,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世尊所说之四问、四说、四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七
  世尊所说之五问、五说、五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友等!比丘于此五法而正善修习其心,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五法耶?
  即:五根是。
  [友等!比丘于此五法而正善修习其心,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世尊所说之五问、五说、五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世尊所说之六问、六说、六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友等!比丘于此六法而正善修习其心,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六法耶?
  即:六出离界。
  [友等!比丘于此六法而正善修习其心,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世尊所说之六问、六说、六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世尊所说之七问、七说、七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友等!比丘于七法而正善修习其心,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七法耶?
  即:七觉分。
  [友等!比丘于此七法而正善修习其心,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世尊所说之七问、七说、七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世尊所说之八问、八说、八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友等!比丘于此八法而正善修习其心,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八法耶?
  即:八支圣道。
  友等!比丘于此八法而正善修习其心,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世尊所说之八问、八说、八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八
  世尊所说之九问、九说、九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友等!比丘于此九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九法耶?
  即:九有情居。
  友等!比丘于此九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世尊所说之九问、九说、九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九
  世尊所说之十问、十说、十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友等!比丘于此十法而正善修习其心,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十法耶?
  即:十善业道。
  友等!比丘于此十法而正善修习其心,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世尊所说之十问、十说、十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一〇
  友等!世尊于大问中所说:‘一问、一说、一答,[二问、二说、二答,三问、三说、三答,四问、四说、四答,五问、五说、五答,六问、六说、六答,七问、七说、七答,八问、八说、八答,九问、九说、九答,十问、十说、]十答。’我将世尊所略说之义,如是广解。
  友等!汝等若有疑者,则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请教此义。如世尊所说,欢喜受持!”
  “唯然,大姊!”
  迦战罗之优婆塞者,对于迦战罗比丘尼之所说,欢喜随喜,即从座起,礼敬迦战罗比丘尼,作右绕而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至已,礼敬世尊而退坐一面。坐于一面之迦战罗优婆塞,将与迦战罗比丘尼相俱所谈话之一切禀告世尊。
  一一
  “善哉、善哉!居士等。居士等!迦战罗比丘尼是聪明。居士等!迦战罗比丘尼有大慧。居士等!汝等若至我处寻问此义,我亦如迦战罗比丘尼之所说而说。此义如是。当如是受持!”
  二十九 拘萨罗(一)
  一
  “诸比丘!凡于迦尸拘萨罗国之一切,凡于拘萨罗王波斯匿所有之境界中,说拘萨罗王波斯匿为最胜。诸比丘!连拘萨罗王波斯匿亦有变异、变易。诸比丘!如是观,有闻之圣弟子,乃厌患于此,厌患此最胜而离贪,况于下贱者!
  二
  诸比丘!凡日月周回,遍照诸方为千世界。于其千世界有千日、千月、千须弥山王、千阎浮提洲、千西牛货洲、千北俱卢洲、千东胜身洲、四千大海、四千大王、千四大天王、千忉利天、千夜摩天、千兜率天、千化乐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诸比丘!凡于千世界之中,说大梵为最胜。诸比丘!连大梵亦有变异、变异。诸比丘!如是观,有闻之圣弟子乃厌患于此,厌患此最胜而离贪,况于下贱者!
  三
  诸比丘!时,此世亦当有败坏。诸比丘!此世败坏之时,众生多生于光音天。于彼中为意生,以喜为食,自光明而行于虚空,净住久远长时而住。诸比丘!世败坏之时,说光音天为最胜。诸比丘!连光音天亦有变异、变易。诸比丘!如是观,有闻之圣弟子乃厌患于此,厌患此最胜而离贪,况于下贱者!
  四
  诸比丘!有十种遍处。何等为十遍处耶?
  一者了解地遍,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一者了解水遍,[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一者了解火遍,[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一者了解风遍,[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一者了解青遍,[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一者了解黄遍,[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一者了解赤遍,[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一者了解白遍,[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一者了解空遍,[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一者了解识遍,[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
  诸比丘!此为十遍处。
  五
  诸比丘!于此十遍处中,所谓‘一者了解识遍,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乃最胜。诸比丘!有如是想之有情。诸比丘!连有如是想之有情亦有变异、变异。诸比丘!如是观,有闻之圣弟子乃厌患此,厌患此最胜而离贪,况于下贱者!
  六
  诸比丘!有八胜处。何等为八胜处耶?
  一者内有色想,外观少许好、丑之诸色,如是得‘胜彼[诸色]而知见’之想。此乃第一之胜处。
  一者内有色想,外观无量好、丑之诸色,如是得‘胜彼[诸色]而知见’之想。此乃第二之胜处。
  一者内无色想,外观少许好、丑之诸色,如是得‘胜彼[诸色]而知见’之想。此乃第三之胜处。
  一者内无色想,外观无量好、丑之诸色,如是得‘胜彼[诸色]而知见’之想。此乃第四之胜处。
  一者内无色想,外观诸色为青、青显、青现、青光,犹如乌摩迦华之青、青显、青现、青光,犹如磨碾两面波罗㮈衣之青、青显、青现、青光。如是,一者内无色想,外观诸色为青、青显、青现、青光,而如是得‘胜彼[诸色]而知见’之想。此乃第五之胜处。
  一者内无色想,外观诸色为黄、黄显、黄现、黄光,犹如羯尼迦华之黄、黄显、黄现、黄光,犹如磨碾两面波罗㮈衣之黄、黄显、黄现、黄光。如是,一者内无色想,外观诸色为黄、黄显、黄现、黄光,而如是得‘胜彼[诸色]而知见’之想。此乃第六之胜处。
  一者内无色想,外观诸色为赤、赤显、赤现、赤光。犹如般豆时婆迦华之赤、赤显、赤现、赤光,犹如磨碾两面波罗㮈衣之赤、赤显、赤现、赤光。如是,一者内无色想,外观诸色为赤、赤显、赤现、赤光,而如是得‘胜彼[诸色]而知见’之想。此乃第七之胜处。
  一者内无色想,外观诸色为白、白显、白现、白光。犹如太白之白、白显、白现、白光,犹如磨碾两面波罗㮈衣之白、白显、白现、白光。如是,一者内无色想,外观诸色为白、白显、白现、白光,而如是得‘胜彼[诸色]而知见’之想。此乃第八之胜处。
  诸比丘!此为八胜处。
  七
  诸比丘!于此八胜处之中,一者内无色想,外观诸色为白、白显、白现、白光,而如是得‘胜彼[诸色]而知见’之想者为最胜。诸比丘!有如是想之有情。诸比丘!连有如是想之有情亦有变异、变易。诸比丘!如是观,有闻之圣弟子乃厌患于此,厌患此最胜而离贪,况于下贱者!
  八
  诸比丘!有四行。何等为四行耶?
  即:苦迟通行、苦速通行、乐迟通行、乐速通行。
  诸比丘!此为四行。
  九
  诸比丘!于此四行中,乐速通行者为最胜。诸比丘!有如是行之有情。诸比丘!连有如是行之有情亦有变异、变易。诸比丘!如是观,有闻之圣弟子乃厌患于此,厌患此最胜而离贪,况于下贱者!
  一〇
  诸比丘!有四想。何等为四想耶?
  一者少了解,一者多了解,一者无量了解,一者‘无所有’而了解无所有处。
  诸比丘!此为四想。
  一一
  诸比丘!于此四想中,‘无所有’而了解无所有处者为最胜。诸比丘!有如是想之有情。诸比丘!连有如是想之有情亦有变异、变易。诸比丘!如是观,有闻之圣弟子乃厌患于此,厌患此最胜而离贪,况于下贱者!
  一二
  诸比丘!于诸异学之成见中,所谓‘若无我无我所,则将无我无我所’者,为最胜。诸比丘!于有如是见者,则可期‘诸有之无厌者应无此人,诸有灭之厌足者,应无此人。’诸比丘!有如是见之有情。诸比丘!连有如是见之有情亦有变异、变易。诸比丘!如是观,有闻之圣弟子乃厌患于此,厌患此最胜而离贪,况于下贱者!
  一三
  诸比丘!有一类沙门、婆罗门,施设胜义清净。
  一四
  诸比丘!于施设胜义清净者之中,遍超无所有处,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者,为最胜。证知此,为现证此而说法。诸比丘!有如是说之有情。诸比丘!连有如是说之有情亦有变异、变易。诸比丘!如是观,有闻之圣弟子乃厌患于此,厌患此最胜而离贪,况于下贱者!
  一五
  诸比丘!有一类沙门、婆罗门,施设胜义现法涅槃。
  一六
  诸比丘!于施设胜义现法涅槃者之中,如实知六触处之集起、灭尽、尝味、过患、出离,无取而解脱者,为最胜。诸比丘!我乃如是说,如是演说,有一类沙门、婆罗门以非有、空虚、虚妄、非实而诽谤:‘沙门瞿昙者,不施设诸欲之遍知,不施设诸色之遍知,不施设诸受之遍知。’
  一七
  诸比丘!我施设诸欲之遍知,施设诸色之遍知,施设诸受之遍知,于现法而无欲、寂灭、清凉,施设无取般涅槃。”
  三十 拘萨罗(二)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拘萨罗王波斯匿战胜,得意趣,由战斗而还。时,拘萨罗王波斯匿即出而往僧园。此车乘行至车乘所能到之处,自车乘而下,步入僧园。
  二
  其时,众多之比丘,露地经行。时,拘萨罗王波斯匿到彼诸比丘住处。到已,对彼诸比丘而言:
  “大德!世尊、应供、正等觉者,今住何处耶?大德!我等欲见彼世尊、应供、正等觉者。”
  “大王!于彼处有闭户之精舍,静往徐入外缘,謦咳而叩闩,世尊当为汝开门。”
  三
  时,拘萨罗王波斯匿静往于彼闭户之精舍,徐入外缘,謦咳而叩闩,世尊即为之开门。时,拘萨罗王波斯匿入于精舍,以头面顶礼世尊之足,以口唯吻世尊之足,以手抚摸称名而言:
  “大德!我乃拘萨罗王波斯匿,大德!我乃拘萨罗王波斯匿。”
  “大王!汝复观何等义趣之故,于此身作如是最胜敬礼,承示慈爱耶?”
  四
  “大德!我乃观知恩、知报之故,于世尊作如是最胜敬礼,承示慈爱。大德!世尊为众人之利益、众人之安乐而行,令众人得圣正之理,即令安住正真法性、善法性。大德!世尊为众人之利益、众人之安乐而行,令众人得圣正之理,即令安住正真法性、善法性故。大德!我观此义趣故,于世尊作如是最胜敬礼,承示慈爱。
  五
  大德!复次,世尊有戒,有佛戒、圣戒、善戒,成就善戒。大德!世尊有戒,有佛戒、圣戒、善戒,成就善戒故。大德!我观此义趣之故,于世尊作如是最胜敬礼,承示慈爱。
  六
  大德!复次,世尊于长夜住阿练若,亲近于阿练若、林间、僻地等边陬之坐卧处。大德!世尊于长夜住阿练若,住阿练若、林间、僻地等边陬之坐卧处故,我观此义趣故,于世尊作如是最胜敬礼,承示慈爱。
  七
  大德!复次,世尊以任何之衣、食、坐卧具、病药、资具亦能满足。大德!世尊以任何之衣、食、坐卧具、病药、资具亦能满足故,我观此义趣故,于世尊作如是最胜敬礼,承示慈爱。
  八
  大德!复次,世尊是应请、极应请、应供施、应合掌、世间之无上福田。大德!世尊为应请、极应请、应供施、应合掌、世间之无上福田故,我观此义趣故,于世尊作如是最胜敬礼,承示慈爱。
  九
  大德!复次,世尊是除遣能使趣向心离盖之论,所谓:少欲论、知足论、远离论、不杂处论、发勤论、戒论、定论、慧论、解脱论、解脱智见论,得如是之论者随乐欲,得而无艰难,得而无梗涩。大德!世尊是除遣能使趣向心离盖之论,所谓少欲论、[知足论、远离论、不杂处论、发勤论、戒论、定论、慧论、解脱论、]解脱智见论,得如是之论者,随乐欲,得而无艰难,得而无梗涩故,我观此义趣故,于世尊作如是最胜敬礼,承示慈爱。
  一〇
  大德!复次,世尊是得四静虑增上心之现法乐住者,随乐欲,得而无艰难,得而无梗涩。大德!世尊是得四静虑增上心之现法乐住者,随乐欲,得而无艰难,得而无梗涩故,我观此义趣故,于世尊作如是最胜敬礼,承示慈爱。
  一一
  大德!复次,世尊是随念种种宿住,谓: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坏劫、多成劫、多成坏劫,如是随念:‘在彼处,我名如是,姓如是,种姓如是,食如是,受乐苦如是,寿限如是,自彼处没而往生于彼处;在彼处,名如是,姓如是,种姓如是,食如是,受乐苦如是,寿限如是,自彼处没而来生于彼处。’随念种种宿住、其相、状。大德!世尊随念种种宿住……乃至……如是随念……故,我观此义趣故,于世尊作如是最胜敬礼,承示慈爱。
  一二
  大德!复次,世尊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死生,知有情随业而受劣、胜、好色、恶色、善趣、恶趣。‘嗟夫!此诸有情者,成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业,诽谤圣者,有邪见,取邪见业,身坏命终而往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嗟夫!又此诸有情者,成就身善行,成就语善行,成就意善业,不诽谤圣者,有正见,取正见业,身坏命终而往生于善趣、天世。’以如是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死生,知有情随业而受劣、胜、好色、恶色、善趣、恶趣。大德!世尊以清净超人之天眼……乃至……知有情随业而受劣、胜、好色、恶色、善趣、恶趣故,我观此义趣故,于世尊作如是最胜敬礼,承示慈爱。
  一三
  大德!复次,世尊依诸漏尽而于现法自证知,现证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具足而住。大德!世尊依诸漏尽而[于现法自证知,]现证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具足而住故,我观此义趣故,于世尊作如是最胜敬礼,承示慈爱。
  一四
  大德!今我等当往,我等多所作,多所办。”
  “大王!然则,当自知时。”
  时,拘萨罗王波斯匿即从座起,礼敬世尊,作右绕而去。
  第三 大品[毕]
  摄颂曰:
      (一)师子、(二)胜解、(三)身、
      (四)周陀、(五)遍[处]、
      (六)迦梨、(七~八)二之大问、
      (九~一〇)二之拘萨罗。
  第四 优波离品
  三十一 优波离.遮说戒
  一
  尔时,具寿优波离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诣已,礼敬世尊退坐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优波离白世尊而言:
  二
  “大德!如来缘几种之义趣为诸弟子制学处,说波罗提木叉耶?”
  “优波离!如来缘十种义趣为诸弟子制学处,说波罗提木叉。何等为十耶?
  三
  即为僧伽之极善,为僧伽之安乐,为恶人之折伏,为善美比丘之乐住,为防护现法之漏,为阻害当来之漏,为令未信者而信,为令已信者而增长,为令律正法,为摄受其律。
  诸比丘!如来缘此十种义趣为诸弟子制学处,说波罗提木叉。”
  四
  “大德!遮波罗提木叉有几种耶?”
  “优波离!遮波罗提木叉有十种。何等为十耶?
  五
  即犯波罗夷者坐于其众会,为波罗夷说未了,未受具足戒者坐于其众会,为未受具足戒说未了,舍学者在其众会,为舍学说未了,黄门在其众会,为黄门说未了,污比丘尼者在其众会,为污比丘尼说未了。
  优波离!遮波罗提木叉有此十种。”
  三十二 断事人
  一
  “大德!成就几种法之比丘,可选为断事人耶?”
  “优波离!成就十法之比丘,可选为断事人。何等为十法耶?
  二
  优波离!此处有比丘,具戒,防护波罗提木叉律仪,行、所行具足而住,见于微小之罪而怖畏,受持而学学处。多闻而受持所闻,积集所闻,如初善、中善、后善及文、义具足之诸法,宣说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多闻诸法而受持,以言通利,以意观察,以见善通达。广义了解两部之波罗提木叉,就经与相而善分别,善通晓,善决定。于律安住不动。于自他两派而堪能语、解、观、静。善巧止灭诤事之生起。知诤事。知诤事之集起。知诤事之灭尽。知顺诤事灭尽之道。”
  三十三 具足戒
  一
  “大德!成就几种法比丘可授具足戒耶?”
  “优波离!若成就十法,比丘可授具足戒。何等为十法耶?
  二
  优波离!此处有比丘,具戒,防护波罗提木叉之律仪,行、所行具足而住,见于微小之罪而怖畏,受持而学学处。多闻而受持所闻,积集所闻,如初善、中善、后善及文、义具足之诸法,宣说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多闻诸法而受持,以言通利,以意观察,以见善通达。广义了解波罗提木叉,就经与相而善分别、善通达,善决定。能[自]侍于病者,或[令他]侍[于病者]。能[自]除不欣喜,或[令他]除[不欣喜]能如法灭已生之恶作。能如法离已生之成见。能劝导于增上戒。能劝导于增上心。能劝导于增上慧。
  优波离!若成就此十法者,比丘可授具足戒。”
  三十四 依止沙弥
  一
  “大德!若成就几种法,比丘可与依止耶?……乃至……可畜沙弥耶?”
  “优波离!若成就十法,比丘可畜沙弥。何等为十法耶?
  二
  优波离!此处有比丘,具戒,[防护波罗提木叉之律仪,行、所行具足而住,见于微小之罪而布畏]受持而学学处。多闻而[受持所闻,积集所闻,如初善、中善、后善及文、义具足之诸法,宣说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多闻诸法而受持,以言通利,以意观察,]以见善通达。广义了解波罗提木叉,就经与相而善分别,善通晓,善决定。能[自]侍于病者,或[令他]侍[于病者]。能[自]除不欣喜,或[令他]除[不欣喜]。能如法灭已生之恶作。能如法离已生之成见。能劝导于增上戒。能劝导于增上心。能劝导于增上慧。
  优波离!若成就此十法者,比丘可畜沙弥。”
  三十五 破僧
  一
  “大德!破僧,称之为破僧者,何等为僧破耶?”
  二
  “优婆离!此处有诸比丘,说非法为法,说法为非法,说非律为律,说律为非律,说非如来之所说所言为如来之所说所言,说如来之所说所言为非如来之所说所言,说非如来之常所行法为如来之常所行法,说如来之常所行法为非如来之常所行法。说非如来之所制为如来之所制,说如来之所制为非如来之所制。
  彼等,以此十事诱惑而行不共之羯磨,诵不共之波罗提木叉。优波离!此为僧破。”
  三十六 和合僧
  一
  “大德!和合僧,称之为和合僧者,何等为僧和合耶?”
  二
  “优婆离!此处有诸比丘,说非法为非法,说法为法,说非律为非律,说律为律,说非如来之所说所言为非如来之所说所言,说如来之所说所言为如来之所说所言,说非如来之常所行法为非如来之常所行法,说如来之常所行法为如来之常所行法,说非如来之所制为非如来之所制,说如来之所制为如来之所制。
  彼等,以此十事不诱不惑而不行不共之羯磨,不诵不共之波罗提木叉。优波离!此为僧和合。”
  三十七 破僧(一)
  一
  时,具寿阿难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至已,礼敬世尊而退坐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者白世尊而言:
  二
  “大德!破僧,称之为破僧者,何等为僧破耶?”
  三
  “阿难!此处有诸比丘,说非法为法,说法为非法,说非律为律,说律为非律,说非如来之所说所言为如来之所说所言,说如来之所说所言为非如来之所说所言,说非如来之常所行法为如来之常所行法,说如来之常所行法为非如来之常所行法,说非如来之所制为如来之所制,说如来之所制为非如来之所制。
  彼等,以此十事诱惑而行不共之羯磨,诵不共之波罗提木叉。阿难!此为僧破。”
  三十八 破僧(二)
  一
  “大德!若破和合僧者,何等为积耶?”
  二
  “阿难!积一劫住之罪过。”
  三
  “大德!何等为一劫住之罪过耶?”
  四
  “阿难!一劫煮于地狱
       破僧者即赴
       于恶趣地狱
       而一劫留住
       若是喜部众
       住于非法者
       则是失安稳
       破和合僧者
       地狱煮一劫”
  三十九 阿难(一)
  一
  “大德!和合僧,称之为和合僧者,何等为僧和合耶?”
  二
  “阿难!此处有诸比丘,说非法为非法,说法为法,说非律为非律,说律为律,说非如来之所说所言为非如来之所说所言,说如来之所说所言为如来之所说所言,说非如来之常所行法为非如来之常所行法,说如来之常所行法为如来之常所行法,说非如来之所制为非如来之所制,说如来之所制为如来之所制。
  彼等,以此十事而不诱不惑,不行不共之羯磨,不诵不共之波罗提木叉。阿难!此为僧和合。”
  四十 阿难(二)
  一
  “大德!若使破僧和合者,则何等为积耶?”
  二
  “阿难!积梵福。”
  三
  “大德!何等为梵福耶?”
  四
  “阿难!于天上受乐一劫。
僧伽和合与和合者,
摄受是乐。
若喜和合住于法,
则不失安稳。
若令僧伽和合,
于天上乐一劫。”
  第四 优波离品[毕]
  此中摄颂曰:
      (一)优波离.遮[说戒]、
      (二)断事人、(三)具足戒、
      (四)依止、沙弥、(五~八)二破[僧]、
      (九~一〇)二阿难。
  第五 骂詈品
  四十一 诤论
  一
  尔时,具寿优波离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诣已,礼敬世尊退坐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优波离白世尊言:
  二
  “大德!有何因何缘,于僧伽生诉讼、斗诤、论议、诤论,比丘不住于安乐耶?”
  三
  “优波离!此处有诸比丘,说非法为法,说法为非法,说非律为律,说律为非律,说非如来之所说所言为如来之所说所言,说如来之所说所言为非如来之所说所言,说非如来之常所行法为如来之常所行法,说如来之常所行法为非如来之常所行法,说非如来之所制为如来之所制,说如来之所制为非如来之所制。
  优波离!有此因此缘,于僧伽生诉讼、斗诤、论议、诤论,比丘不住于安乐。”
  四十二 诤根(一)
  一
  “大德!诤根有几种耶?”
  二
  “优波离!诤根有十种。何等为十种耶?
  三
  优波离!此处有诸比丘,说非法为法,说法为非法,说非律为律,说律为非律,说非如来之所说所言为如来之所说所言,说如来之所说所言为非如来之所说所言,说非如来之常所行法为如来之常所行法,说如来之常所行法为非如来之常所行法,说非如来之所制为如来之所制,说如来之所制为非如来之所制。
  优波离!此乃十种诤根。”
  四十三 诤根(二)
  一
  “大德!诤根有几种耶?”
  二
  “优波离!诤根有十种。何等为十种耶?
  三
  优波离!此处有诸比丘,说无罪为罪,说罪为无罪,说轻罪为重罪,说重罪为轻罪,说粗罪为非粗罪,说非粗罪为粗罪,说有残罪为无残罪,说无残罪为有残罪,说有悔除罪为无悔除罪,说无悔除罪为有悔除罪。
  优波离!此乃十种诤根。”
  四十四 拘尸
  一
  尔时,世尊住拘尸城之灵供处密林。世尊于此处告诸比丘言:
  “诸比丘!”
  “大德!”
  彼诸比丘回答世尊。世尊即说:
  二
  “诸比丘!难诘比丘,若欲难诘他人,则须内观察五法,内修五法而后,可难诘他人。
  内可观察何种五法耶?
  三
  诸比丘!难诘比丘,若欲难诘他人,则应如是观察:‘我身行清净耶?具足清净、无穿、无过之身行耶?于我有此法耶?’诸比丘!若比丘身行不清净,不具足清净、无穿、无过之身行,则对彼而有言说者。说:‘具寿!但愿且学身行!’
  四
  诸比丘!复次,难诘比丘若欲难诘他人,则应如是观察:‘我乃语行清净耶?具足清净、无穿、无过之语行耶?于我有此法耶?’诸比丘!若比丘诸行不清净,不具足清净、无穿、无过之语行,则对彼而有言说者。说:‘具寿!但愿且学语行!’
  五
  诸比丘!复次,难诘比丘若欲难诘他人,则应如是观察:‘我于同梵行者,修无碍之慈心耶?于我有此法耶?’诸比丘!若比丘于同梵行者,不修无碍之慈心,则对彼而有言说者。说:‘具寿!但愿且于同梵行者修慈心!’
  六
  诸比丘!复次,难诘比丘若欲难诘他人,则应如是观察:‘我是多闻而受持所闻,积集所闻耶?如初善、中善、后善及文、义具足之诸法,宣说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多闻其法而受持,以言通利,以意观察,以见善通达耶?于我有此法耶?’诸比丘!若比丘多闻而受持所闻,积集所闻,如初善、中善、后善及文、义具足之诸法,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多闻受持其法,以言通利,以意观察:非以见善通达,则对彼而有言说者,说:‘具寿!但愿且习阿含。’
  七
  诸比丘!复次,难诘比丘,若欲难诘他人,则应如是观察:‘我广义了解两部之波罗提木叉,就经与相而善分别,善通晓,善决定耶?于我有此法耶?’诸比丘!比丘若不广义了解两部之波罗提木叉,就经与相而非善分别,善通晓,善决定,问:‘具寿!此即世尊于何处所说耶?’而不能说,则对彼而有言说者。而说:‘具寿!但愿且学律!’
  于内应观察此五法。
  八
  于内应修何等之五法耶?
  九
  ‘我以时说而不以非时说。以实说而不以非实说。以柔软说而不以粗暴说。以有利益说而不以无利益说。以有慈心说而不以有瞋心说。’
  内应修此五法。
  诸比丘!难诘比丘,若欲难诘他人,则内应观察此五法,内修此五法之后,可难诘他人。”
  四十五 入后宫
  一
  “诸比丘!若入王之后宫,则有十种过失。何等为十过失耶?
  二
  诸比丘!王于此处与夫人俱坐,比丘来到此处,若夫人见比丘而笑,比丘见夫人而笑,王即思念:‘必是已作或当作[恶业]。’诸比丘!此乃入王后宫之第一过失。
  三
  诸比丘!复次,王多所作,多所办,往一夫人之后,不忆念。依彼而有娠,王即思念:‘此处余人不来到,但除出家者,当为出家者之所业。’诸比丘!此乃入王后宫之第二过失。
  四
  诸比丘!复次,当王之后宫失一宝,王即思念:‘此处余人不来到,但除出家者,当为出家者之所业。’诸比丘!此乃入王后宫之第三过失。
  五
  诸比丘!复次,当王后宫内之秘密事外漏,王即思念:‘此处余人不来到,但除出家者,当为出家者之所业。’诸比丘!此乃入王后宫之第四过失。
  六
  诸比丘!复次,于王之后宫,父犯子,子犯父,彼等即思念:‘此处余人不来到,但除出家者,当为出家者之所业。’诸比丘!此乃入王后宫之第五过失。
  七
  诸比丘!复次,王迁下位者而置于上位,不喜此者即思念:‘王与出家者交往,当为出家者之所业。’诸比丘!此乃入王后宫之第六过失。
  八
  诸比丘!复次,王迁上位者而置于下位,不喜此者即思念:‘王与出家者交往,当为出家者之所业。’诸比丘!此乃入王后宫之第七过失。
  九
  诸比丘!复次,王于非时起军,不喜此者即思念:‘王与出家者交往,当为出家者之所业。’诸比丘!此乃入王后宫之第八过失。
  一〇
  诸比丘!复次,王得时起军,于中途令还,不喜此者即思念:‘王与出家者交往,当为出家者之所业。’诸比丘!此乃入王后宫之第九过失。
  一一
  诸比丘!复次,于王之后宫,有象之驰驱,马之驰驱,车之驰驱,有可染之色、声、香、味、所触而不相称于出家者。诸比丘!此乃入王后宫之第十过失。
  诸比丘!此乃入王后宫之十种过失。”
  四十六 释氏
  一
  尔时,世尊住释氏国迦毗罗卫之尼拘律园。时,众多释氏之优婆塞,于布萨之当日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诣已,礼敬世尊退坐一面。世尊对坐于一面之释氏之优婆塞说:
  二
  “诸释氏!汝等行八分成就之布萨耶?”
  “大德!我等对八分成就之布萨者,时而行,时而不行。”
  “诸释氏!汝等不利,不善利,汝等如是生忧悲之怖畏,生死之怖畏,于八分成就之布萨者,时而行,时而不行。
  诸释氏!汝等之意云何。此处有人,以若干之事业,不犯不善而于一日获半迦利沙槃,能称为‘此人是堪能、精勤’耶?”
  “唯、唯,大德!”
  “诸释氏!汝等之意云何。此处有人,以若干之事业,不犯不善而于一日获一迦利沙槃,能称为‘此人是堪能、精勤’耶?”
  “唯然,大德!”
  “诸释氏!汝等之意云何。此处有人,以若干之事业,不犯不善而于一日获二迦利沙槃……乃至……获三迦利沙槃……获四迦利沙槃……获五迦利沙槃……获六迦利沙槃……获七迦利沙槃……获八迦利沙槃……获九迦利沙槃……获十迦利沙槃……获二十迦利沙槃……获三十迦利沙槃……获四十迦利沙槃……获五十迦利沙槃,能称为‘此人是堪能、精勤’耶?”
  “唯、唯,大德!”
  “诸释氏!汝等之意云何。彼人日日获百迦利沙槃、千迦利沙槃,随得而藏,若活百岁则成大蓄财耶?”
  “唯然,大德!”
  “诸释氏!汝等之意云何。彼人以财为因,以财为缘,以财为基而于一夜、一日、半夜、半日,一向觉受安乐而住耶?”
  “不也,大德!”
  “何以故耶?”
  “大德!欲为无常,是空虚,是虚妄,是虚诳法。”
  三
  “诸释氏!此处我弟子十年住于不放逸、热心、精勤,如我所教诫而行,则百年、百百年、百千年、百百千年,皆一向觉受安乐而住。彼将为一来者、不还者,为预流者更是不待问。
  诸释子!不说十年。此处我弟子九年、八年、七年、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住于不放逸、热心、精勤,如我所教诫而行,则百年、百百年、百千年、百百千年,皆一向觉受安乐而住。彼将为一来者、不还者,为预流者更是不待问。
  诸释子!不说一年。此处我弟子十月住于不放逸、热心、精勤,如我所教诫而行,则百年、百百年、百千年、百百千年,皆一向觉受安乐而住。彼将为一来者、不还者,为预流者更是不待问。
  诸释子!不说十月。此处我弟子九月、八月、七月、六月、五月、四月、三月、二月、一月、半月住于不放逸、热心、精勤,如我所教诫而行,则百年、百百年、百千年、百百千年,皆一向觉受安乐而住。彼将为一来者、不还者,为预流者更是不待问。
  诸释子!不说半月。此处我弟子十日夜住于不放逸、热心、精勤,如我所教诫而行,则百年、百百年、百千年、百百千年,皆一向觉受安乐而住。彼将为一来者、不还者,为预流者更是不待问。
  诸释子!不说十日夜。此处我弟子九日夜、八日夜、七日夜、六日夜、五日夜、四日夜、三日夜、二日夜、一日夜住于不放逸、热心、精勤,如我所教诫而行,则百年、百百年、百千年、百百千年,皆一向觉受安乐而住。彼将欲为一来者、不还者,为预流者更是不待问。
  诸释氏!汝等不利,不善利,汝等如是生忧悲之怖畏,生死之怖畏,于八分成就之布萨者,时而行,时而不行。”
  “大德!我等从今日开始,当行八分成就之布萨。”
  四十七 摩诃离
  一
  尔时,世尊住毗舍离大林重阁讲堂。时,离车人摩诃离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诣已,礼敬世尊却坐一面。坐于一面之离车人摩诃离白世尊言:
  二
  “大德!以何为因,以何为缘,作恶业,转恶业耶?”
  “摩诃离!以贪为因,以贪为缘,作恶业,转恶业。
  摩诃离!以瞋为因,以瞋为缘,作恶业,转恶业。
  摩诃离!以痴为因,以痴为缘,作恶业,转恶业。
  摩诃离!以非如理作意为因,以非如理作意为缘,作恶业,转恶业。
  摩诃离!以邪愿心为因,以邪愿心为缘,作恶业,转恶业。
  摩诃离!以此为因,以此为缘,作恶业,转恶业。”
  三
  “大德!复次,以何为因,以何为缘,作善业,转善业耶?”
  “摩诃离!以无贪为因,以无贪为缘,作善业,转善业。
  摩诃离!以无瞋为因,以无瞋为缘,作善业,转善业。
  摩诃离!以无痴为因,以无痴为缘,作善业,转善业。
  摩诃离!以如理作意为因,以如理作意为缘,作善业,转善业。
  摩诃离!以正愿心为因,以正愿心为缘,作善业,转善业。
  摩诃离!以此为因,以此为缘,作善业,转善业。
  摩诃离!若世间无此十法,则此处无施设非法行、不平等行,如法行、平等行。摩诃离!然而,世间有此十法故,则有施设非法行、不平等行,如法行、平等行。”
  四十八 法
  一
  “诸比丘!出家者应数数观察十法。何等为十耶?
  二
  出家者应数数观察‘弃彩色。’
  出家者应数数观察‘我命乃系属于他。’
  出家者应数数观察‘我欲改行仪。’
  出家者应数数观察‘我有无非难自我持戒耶?’
  出家者应数数观察‘有智之同梵行者,审视无非难我持戒耶?’
  出家者应数数观察‘我一切之可爱、可意与处异而别离。’
  出家者应数数观察‘我所有业,领受业,胎业,以业为缘者,以业为归趣,我领受我所造之善恶业。’
  出家者应数数观察‘我云何而过日夜。’
  出家者应数数观察‘我喜空闲处耶?’
  出家者应数数观察‘我上人法能证得为圣之殊胜智见耶?如是于末期问同梵行者而不羞愧耶?’
  诸比丘!出家者应数数观察此十法。”
  四十九 住身
  一
  “诸比丘!十法住于身。何等为十法耶?
  二
  即:冷、暖、饥、渴、大便、小便、身律仪、语律仪、活命律仪、当来有有行。
  三
  诸比丘!此十法住于身。”
  五十 诉讼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其时,众多比丘食后,自乞食而还,集座于讲堂,集会起诉讼,起斗诤,为诤论,相互以口㦸冲突而住。时,世尊即于晡时,从宴默起到讲堂。至已,坐于所设座。坐已之世尊告诸比丘言:
  二
  “诸比丘!汝等今为何论而集坐耶?又为何而中断谈论耶?”
  “大德!我等于此处食后,自乞食而还,集座于讲堂,集会起诉讼,起斗诤,为诤论,相互以口㦸冲突而住。”
  “诸比丘!汝等以信出家,而为出家之善男子不应起诉讼,起斗诤,为诤论,相互以口㦸冲突而住。
  诸比丘!有十种可念、能发可爱、能发尊重之法,资于摄受、无诤、和合、一趣。何等为十耶?
  三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具戒,为波罗提木叉之律仪所防护,行、所行具足而住,见于微小之罪而怖畏,受持学学处。诸比丘!比丘具戒,[为波罗提木叉所防护,行、所行具足而住,见于微小之罪而怖畏,受持学学处,此乃可念、能发可爱、能发尊重之法,资于摄受、无诤、和合、一趣。
  四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多闻而受持所闻,积集所闻,如初善、中善、后善及文、义具足之诸法,宣说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多闻受持诸法,以言通利,以意观察,以见而善通达。诸比丘!比丘为多闻而[受持所闻,积集所闻,如初善、中善、后善及文、义具足之诸法,宣说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多闻受持诸法,以言通利,以意观察,]以见而善通达。此乃可念、能发可爱、能发尊重之法,资于摄受、无诤、和合、一趣。
  五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有善友、善朋、善辈。诸比丘!比丘有善友、善朋、善辈者,此乃可念、能发可爱、能发尊重之法,资于摄受、无诤、和合、一趣。
  六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从顺而成就从顺法,堪忍而善受教诫。诸比丘!比丘从顺而成就从顺法,堪忍而善受教诫者,此乃可念、能发可爱、能发尊重之法,资于摄受、无诤、和合、一趣。
  七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于同梵行者贵贱之事业,能不懈怠于此,于此成就所应思量,能作能调。诸比丘!比丘于同梵行者贵贱之事业,能不懈怠于此,于此成就所应之思量,能作能调者,此乃可念、能发可爱、能发尊重之法,资于摄受、无诤、和合、一趣。
  八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乐法,爱语,于胜法、胜律而有广大之胜喜。诸比丘!比丘乐法,爱语,于胜法、胜律而有广大之胜喜者,此乃可念、能发可爱、能发尊重之法,资于摄受、无诤、和合、一趣。
  九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发勤而住,断不善法,为具足善法而努力,勇健坚固,于诸善法而不舍其轭。诸比丘!比丘发勤而住,断不善法,为具足善法而努力,勇健坚固,于诸善法而不舍其轭者,此乃可念、能发可爱、能发尊重之法,资于摄受、无诤、和合、一趣。
  一〇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以任何之衣、食、坐卧具、病药、资具亦满足。诸比丘!比丘以任何之衣、食、坐卧具、病药、资具亦能满足者,此乃可念、能发可爱、能发尊重之法,资于摄受、无诤、和合、一趣。
  一一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有念,成就最胜之念慧,忆念随念久远以前之所作,久远以前之所说。诸比丘!比丘有念,成就最胜之念慧,忆念随念久远以前之所作,久远以前之所说者,此乃可念、能发可爱、能发尊重之法,资于摄受、无诤、和合、一趣。
  一二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有慧,圣决择而成就正顺苦尽之生灭慧。诸比丘!比丘有慧,圣决择而成就正顺苦尽之生灭慧者,此乃可念、能发可爱、能发尊重之法,资于摄受、无诤、和合、一趣。
  诸比丘!此十者为可念、能发可爱、能发尊重之法,资于摄受、无诤、和合、一趣。”
  第五 骂詈品[毕]
  摄颂曰:
      (一)诤论、(二~三)二[诤]根、
      (四)拘尸、(五)入[后宫]、
      (六)释氏、(七)摩诃离、(八)法、
      (九)住身、(一〇)诉讼。
  初功德五十经[毕]
  第六 己心品
  五十一 己心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世尊于此处告诸比丘言:
  “诸比丘!”
  “大德!”
  彼诸比丘回答世尊。世尊曰:
  二
  “诸比丘!若比丘于他心不善能,则‘于己心当为善能’。诸比丘!如是当学。诸比丘!云何比丘于己心为善能耶?
  三
  诸比丘!譬如壮年年少之男女爱好庄饰者,于清净洁白之明镜、明澄之水钵,自观察面相,若于其处见垢、尘,则为断其垢、尘而精进;若于其处不见垢、尘,则欢喜思惟圆满,谓:‘幸哉!我得清净。’诸比丘!如是,若比丘有所观察,则于善法多饶益。谓:‘我多贪欲而住耶?多无贪而住耶?我多瞋恚心而住耶?多无瞋心而住耶?我多缠惛眠而住耶?多离惛眠而住耶?我多掉举而住耶?多无掉举而住耶?我多疑惑而住耶?多超疑惑而住耶?我多忿而住耶?多无忿而住耶?我多染污心而住耶?多不染污心而住耶?我多暴躁身而住耶?多非暴躁身而住耶?我多懈怠而住耶?多发勤而住耶?我多不得定而住耶?多得定而住耶?’
  四
  诸比丘!若比丘观察,而如是了知:‘我多贪欲而住,多瞋恚心而住,多缠惛眠而住,多掉举而住,多疑惑而住,多忿而住,多染污心而住,多暴躁身而住,多懈怠而住,多不得定而住。’诸比丘!则彼比丘为断彼恶不善法,当起最上之志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诸比丘!譬如燃衣、燃头时,为消却其衣、头,当起最上之志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诸比丘!如是,彼比丘为断恶不善法,当起最上之志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
  五
  诸比丘!若比丘观察,而如是了知:‘我多无贪欲而住,多无瞋心而住,多离惛眠而住,多无掉举而住,多超疑惑而住,多无忿而住,多不染污心而住,多非暴躁身而住,多发勤而住,多得定而住。’诸比丘!则彼比丘安住于彼善法,更当为尽诸漏而努力。”
  五十二 舍利弗
  一
  具寿舍利弗于此处告诸比丘而言:
  “友等诸比丘!”
  “友!”
  彼诸比丘回答具寿舍利弗。具寿舍利弗说:
  二
  “友等!若比丘于他心不善能,则‘于己心当为善能’。诸比丘!当如是学。友等!云何比丘于己心为善能耶?
  三
  友等!譬如壮年年少之男女爱好庄饰者,于清净洁白之明镜、明澄之水钵,自观察面相,若于其处见垢、尘,则为断其垢、尘而精进;若于其处不见垢、尘,则欢喜思惟圆满,谓:‘幸哉!我得清净。’诸比丘!如是,若比丘有所观察,则于善法多饶益。谓:‘我多贪欲而住耶?多无贪而住耶?我多瞋恚心而住耶?多无瞋心而住耶?我多缠惛眠而住耶?多离惛眠而住耶?我多掉举而住耶?多无掉举而住耶?我多疑惑而住耶?多超疑惑而住耶?我多忿而住耶?多无忿而住耶?我多染污心而住耶?多不染污心而住耶?我多暴躁身而住耶?多非暴躁身而住耶?我多懈怠而住耶?多发勤而住耶?我多不得定而住耶?多得定而住耶?’
  四
  友等!若比丘观察,而如是了知:‘我多贪欲而住,[多瞋恚心而住,多缠惛眠而住,多掉举而住,多疑惑而住,多忿而住,多染污心而住,多暴躁身而住,多懈怠心而住,]多不得定而住。’诸比丘!则彼比丘为断彼恶不善法,当起最上之志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友等!譬如燃衣、燃头时,为消却其衣、头,当起最上之志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友等!如是,彼比丘为断恶不善法,当起最上之志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
  五
  友等!若比丘观察,而如是了知:‘我多无贪欲而住,[多无瞋心而住,多离惛眠而住,多无掉举而住,多超疑惑而住,多无忿而住,多不染污心而住,多非暴躁身而住,多发勤而住,]多得定而住。’友等!彼比丘安住于彼善法,更当为尽诸漏而努力。”
  五十三 止住
  一
  “诸比丘!我对于善法之止住者不赞叹,况衰退者乎?诸比丘!我对于善法之增长者赞叹,不止住,不衰退。
  诸比丘!云何于善法之衰退者不止住,不增长耶?
  二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若有所笃信、禁戒、所闻、布施、智慧、辩才,然而,彼之诸法不止住,不增长。诸比丘!此称为善法之衰退者不止住,不增长。诸比丘!如是称为对于善法之衰退者不止住,不增长。
  诸比丘!云何善法之止住者不衰退,不增长耶?
  三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若有所笃信、禁戒、所闻、布施、智慧、辩才,然而,彼之诸法不衰退,不增长。诸比丘!此称为善法之止住者不衰退,不增长。诸比丘!如是称为善法之止住不衰退,不增长。
  诸比丘!云何善法之增长者不止住,不衰退耶?
  四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若有所笃信、禁戒、所闻、布施、智慧、辩才,然而,彼之诸法不止住,不衰退。诸比丘!此称为善法之增长者不止住,不衰退。诸比丘!如是称为善法之增长者不止住,不衰退。
  五
  诸比丘!若比丘于他心不善能,则‘于己心当为善能’。诸比丘!当如是学。诸比丘!云何比丘于己心为善能耶?
  六
  诸比丘!譬如壮年年少之男女爱好庄饰者,于清净洁白之明镜、明澄之水钵,自观察面相,若于其处见垢、尘,则为断其垢、尘而精进;若于其处不见垢、尘,则欢喜思惟圆满,谓:‘幸哉!我得清净。’诸比丘!如是,若比丘有所观察,则于善法多饶益。谓:‘我多贪欲而住耶?多无贪而住耶?我多瞋恚心而住耶?多无瞋心而住耶?我多缠惛眠而住耶?多离惛眠而住耶?我多掉举而住耶?多无掉举而住耶?我多疑惑而住耶?多超疑惑而住耶?我多忿而住耶?多无忿而住耶?我多染污心而住耶?多不染污心而住耶?我多暴躁身而住耶?多非暴躁身而住耶?我多懈怠而住耶?多发勤而住耶?我多不得定而住耶?多得定而住耶?’
  七
  诸比丘!若比丘观察,而如是了知:‘我多贪欲而住,多瞋恚而住,多缠惛眠而住,多掉举而住,多疑惑而住,多忿而住,多染污心而住,多暴躁身而住,多懈怠而住,多不得定而住。’诸比丘!则彼比丘为断彼恶不善法,当起最上之志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诸比丘!譬如燃衣、燃头时,为消却其衣、头,当起最上之志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诸比丘!如是,彼比丘为断彼恶不善法,当起最上之志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
  八
  诸比丘!若比丘观察,而如是了知:‘我多无贪而住,多无瞋心而住,多离惛眠而住,多无掉举而住,多超疑惑而住,多无忿而住,多不染污心而住,多非暴躁身而住,多发勤而住,多得定而住。’诸比丘!则彼比丘安住于彼善法,更当为尽诸漏而努力。”
  五十四 寂止
  一
  “诸比丘!若比丘于他心不善能,则‘于己心当为善能’。诸比丘!当如是学。诸比丘!云何比丘于己心为善能耶?
  二
  诸比丘!譬如壮年年少之男女爱好庄饰者,于清净洁白之明镜、明澄之水钵,自观察面相,若于其处见垢、尘,则为断其垢、尘而精进,若于其处不见垢、尘,则欢喜思惟圆满,谓:‘幸哉!我得清净。’诸比丘!如是,若比丘观察,则于善法多饶益。谓:‘我得内心寂止耶?不得内心寂止耶?我得正观增上慧法耶?不得正观增上慧法耶。’
  三
  诸比丘!若比丘观察,而如是了知:‘我得内心寂止,但不得正观增上慧法。’诸比丘!则彼比丘安住于内心寂止,当为正观增上慧法而努力。彼于后时得内心寂止,且得正观增上慧法。
  四
  诸比丘!若比丘观察,而如是了知:‘我得正观增上慧法,不得内心寂止。’诸比丘!则彼比丘安住于正观增上慧法,当为内心寂止而努力。彼于后时得正观增上慧法,且得内心寂止。
  五
  诸比丘!若比丘观察,而如是了知:‘我不得内心寂止,不得正观增上慧法。’诸比丘!则彼比丘为获得彼善法,当起最上之志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诸比丘!譬如燃衣、燃头时,为消却其衣、头,当起最上之志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诸比丘!如是,彼比丘为获得彼善法,当起最上之志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彼于后时得内心寂止,且得正观增上慧法。
  六
  诸比丘!若比丘观察,而如是了知:‘我得内心寂止,且得正观增上慧法。’诸比丘!则彼比丘安住于彼善法,更当为尽诸漏而努力。
  七
  诸比丘!我说:衣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亲近。诸比丘!我说:食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亲近。诸比丘!我说:坐卧具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亲近。诸比丘!我说:村落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亲近。诸比丘!我说:国土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亲近。诸比丘!我说:人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新近。
  八
  诸比丘!我说:衣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新近。如是说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此中,若了知其衣,为‘我若亲近此衣,则不善法增益,善法损减’,如是则不可亲近其衣。此中,若了知其衣,为‘我若亲近此衣,则不善法损减,善法增益’,如是则可亲近其衣。
  诸比丘!我说:衣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新近。如是说者缘此而如是说。
  九
  诸比丘!我说:食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新近。如是说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此中,若了知其食,为‘我若亲近此食,则不善法增益,善法损减’,如是则不可亲近其。此中,若了知其食,为‘我若亲近此食,则不善法损减,善法增益’,如是则可亲近其食。
  诸比丘!我说:食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新近。如是说者缘此而如是说。
  一〇
  诸比丘!我说:坐卧具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新近。如是说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此中,若了知其坐卧具,为‘我若亲近此坐卧具,则不善法增益,善法损减’,如是则不可亲近其坐卧具。此中,若了知其坐卧具,为‘我若亲近此坐卧具,则不善法损减,善法增益’,如是则可亲近其坐卧具。
  诸比丘!我说:坐卧具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新近。如是说者缘此而如是说。
  一一
  诸比丘!我说:村落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新近。如是说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此中,若了知其村落,为‘我若亲近此村落,则不善法增益,善法损减’,如是则不可亲近其村落。此中,若了知其村落,为‘我若亲近此村落,则不善法损减,善法增益’,如是则可亲近其村落。
  诸比丘!我说:村落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新近。如是说者缘此而如是说。
  一二
  诸比丘!我说:国土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新近。如是说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此中,若了知其国土,为‘我若亲近此国土,则不善法增益,善法损减’,如是则不可亲近其国土。此中,若了知其国土,为‘我若亲近此国土,则不善法损减,善法增益’,如是则可亲近其国土。
  诸比丘!我说:国土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新近。如是说者缘此而如是说。
  一三
  诸比丘!我说:人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新近。如是说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此中,若了知此人,为‘我若亲近此人,则不善法增益,善法损减’,如是则不可亲近其人。此中,若了知其人,为‘我若亲近此人,则不善法损减,善法增益’,如是可亲近其人。
  诸比丘!我说:人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新近。如是说者缘此而如是说。”
  五十五 衰退
  一
  具寿舍利弗于此处告诸比丘言:
  “友等诸比丘!”
  “友!”
  彼诸比丘回答具寿舍利弗。具寿舍利弗说:
  二
  “友等!衰退法之人所谓衰退法之人者。友等!云何为世尊所说衰退法之人耶?云何为世尊所说不衰退法之人耶?”
  “友!我等从远方来到具寿舍利弗座前,欲了知此所说之义。愿具寿舍利弗显示此所说之义,诸比丘乃从具寿舍利弗听闻受持。”
  “友等!然则,谛听!善自作意!我当说。”
  “唯然,友!”
  彼诸比丘回答具寿舍利弗。具寿舍利弗说:
  “友等!云何为世尊所说衰退法之人耶?
  三
  友等!此处有比丘,不闻未闻之法,忘失已闻之法,前所触心之法,不现行,不识未识。友等!如是为世尊所说衰退法之人。
  友等!复次,云何为世尊所说不衰退法之人耶?
  四
  友等!此处有比丘,闻未闻之法,不忘失已闻之法,前心所触之法,现行,识未识。友等!如是为世尊所说不衰退法之人。
  五
  友等!若比丘于他心不善能,则‘于己心当为善能。’友等!如是当学。友等!云何比丘于己心为善能耶?
  六
  友等!譬如壮年年少之男女爱好庄饰者,于清净洁白之明镜、明澄之水钵,自观察面相,若于其处见垢、尘,则为断其垢、尘而精进;若于其处不见垢、尘,则欢喜思惟圆满,谓:‘幸哉!我得清净。’友等!如是,若比丘有所观察。则于善法多饶益。谓:‘我多无贪而住耶?于我有此法耶?我多无瞋心而住耶?于我有此法耶?我多离惛眠而住耶?于我有此法耶?我多无掉举而住耶?于我有此法耶?我多超疑惑而住耶?于我有此法耶?我多无忿而住耶?于我有此法耶?我多不染污心而住耶?于我有此法耶?我得内法胜喜耶?于我有此法耶?我得内心寂止耶?于我有此法耶?我得正观增上慧法耶?于我有此法耶?’
  七
  友等!若比丘观察,于己而无此一切之善法。友等!则彼比丘为获得此一切之善法,当起最上之志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友等!譬如燃衣、燃头时,为消却其衣、头,当起最上之志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友等!如是,彼比丘为获得此一切之善法,当起最上之志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
  八
  友等!若比丘观察,于己有一分之善法,于己无另一分之善法。友等!彼比丘安住于己而有之善法,为获得于己所无之善法,当起最上之志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友等!譬如燃衣、燃头时,为消却其衣、头,当起最上之志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友等!如是,彼比丘即安住于己而有之善法,为获得于己所无之善法,当起最上之志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
  九
  友等!若比丘观察,于己有此一切之善法。友等!彼比丘安住于此一切之善法,更当为尽诸漏而努力。”
  五十六 想(一)
  一
  “诸比丘!若能修习多修十想,则有大果、大功德,究竟于不死,究尽于不死。何等为十想耶?
  二
  即:不净想、死想、食违逆想、一切世间不喜想、无常想、无常即苦想、苦即无我想、断想、离贪想、灭尽想。
  诸比丘!若能修习多修此十想,则有大果、大功德,究竟于不死,究尽于不死。”
  五十七 想(二)
  一
  “诸比丘!若能修习多修十想,则有大果、大功德,究竟于不死,究尽于不死。何等为十想耶?
  二
  即:无常想、无我想、死想、食违逆想、一切世间不喜想、骨想、虫啖想、青瘀想、穿孔想、腿胀想。
  诸比丘!若能修习多修此十想,则有大果、大功德,究竟于不死,究尽于不死。”
  五十八 根本
  一
  “诸比丘!若外道修行者,如是问:‘友!一切诸法,以何为根本耶?一切诸法,从何生起耶?一切诸法,从何集起耶?一切诸法,以何为等趣耶?一切诸法,以何为上首耶?一切诸法,以何为增上耶?一切诸法,以何为最上耶?一切诸法,以何为核心耶?一切诸法,以何为究竟耶?一切诸法,以何为究尽耶?’诸比丘!若如是问,则汝等当云何答彼外道修行者耶?”
  “大德!于我等,法是,以世尊为根,以世尊为眼,以世尊为依。大德世尊!愿显示此所说之义。诸比丘从世尊听闻受持。”
  “诸比丘!然则,谛听!善自作意!我当说。”
  “唯然,大德!”
  彼诸比丘回答世尊。世尊说:
  二
  “诸比丘!若外道修行者,如是问:‘友!一切诸法,以何为根本耶?一切诸法,从何生起耶?一切诸法,从何集起耶?一切诸法,以何为等趣耶?一切诸法,以何为上首耶?一切诸法,以何为增上耶?一切诸法,以何为最上耶?一切诸法,以何为核心耶?一切诸法,以何为究竟耶?一切诸法,以何为究尽耶?’诸比丘!若如是问,则汝等当如是答于彼外道修行者:‘友!一切诸法,以欲为根本,一切诸法,从思念生起,一切诸法,从触集起,一切诸法,等趣于受,一切诸法,以定为上首,一切诸法,以念为增上,一切诸法,以慧为最上,一切诸法,以解脱为核心,一切诸法,以不死为究竟,一切诸法,以涅槃为究尽。’诸比丘!若如是问,则汝等当如是答彼外道修行者。”
  五十九 出家
  一
  “诸比丘!是故当如是学:
  二
  ‘当如出家法积习我心。令已生之恶不善法,当永尽于我心而不住。当以无常想积习我心。当以无我想积习我心。当以不净想积习我心。当以过患想积习我心。了知世间之平等、不平等,当以其想积习我心。了知世间之生、灭,当以其想积习我心。了知世尊之集起、灭尽,当以其想积习我心。当以断想积习我心。当以离贪想积习我心。当以灭尽想积习我心。’
  诸比丘!汝等当如是学。
  三
  诸比丘!若比丘能如出家法积习其心,令已生之恶不善法永尽其心而不住,以无常想积习其心,以无我想积习其心,以不净想积习其心,以过患想积习其心,了知世间之平等、不平等而以其想积习其心,了知世间之生灭而以其想积习其心,了知世间之集起、灭尽而以其想积习其心,以断想积习其心,以离贪想积习其心,以灭尽想积习其心时,当期二果中之随一果,[谓]:现法中之了悟,或若有余依则是不还。”
  六十 耆利摩难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具寿耆利摩难因疾病而重患困苦。时,具寿阿难即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至已,礼敬世尊退坐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言:
  二
  “大德!具寿耆利摩难因疾病而重患困苦。大德世尊唯愿哀愍而到具寿耆利摩难之处。”
  “阿难!若汝往耆利摩难比丘处说十想,则耆利摩难比丘闻十想,而止其病,是有是处何等为十想耶?
  三
  即:无常想、无我想、不净想、过患想、断想、离贪想、灭尽想、一切世间不喜想、一切行无常想、入出息念。
  阿难!何等为无常想耶?
  四
  阿难!此处有比丘,往阿练若,往树下,往空屋而思择:‘色是无常,受是无常,想是无常,行是无常,识是无常。’如是于此五取蕴观无常而住。阿难!此名为无常想。
  阿难!何等为无我想耶?
  五
  阿难!此处有比丘,往阿练若,往树下,往空屋而思择:‘眼是无我,色是无我,耳是无我,声是无我,鼻是无我,香是无我,舌是是无我,味是无我,身是无我,所触是无我,意是无我,法是无我。’如是于此内外之六处观无我而住。阿难!此名为无我想。
  阿难!何等为不净想耶?
  六
  阿难!此处有比丘,自足下而上,自发顶而下,以皮为边际,观察充满种种之不净之此身,谓:‘此身有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骨髓、肾、心、肝、肋膜、脾、肺肠、肠间膜、胃、排泄物、胆汁、痰、脓、血、汗、脂、泪、浆、唾、鼻液、髓、尿。’如是,于此身观不净而住。阿难!此名为不净想。
  阿难!何等为过患想耶?
  七
  阿难!此处有比丘,往阿练若,往树下,往空屋而思择:‘此身者过患多苦。’谓:‘此身生种种之疾病,谓眼病、耳病、鼻病、舌病、身病、头病、耳朵病、口病、齿病、咳嗽、喘气、感冒、烦热、疟、腹病、惛绝、下痢、疼痛、霍乱、癞病、痈病、白癞、干痟、癫狂、疖、痒、疥、爬伤、连疮、血胆病、糖尿病、麻痹、疮、痔、瘘、胆等起之诸病、痰等起之诸病、风等起之诸病、[三]和合生之诸病、季节变易所生之诸病、不平等姿势所生之诸病、侵害所生之诸病、业异熟所生之诸病、寒、热、饥、渴、大便、小便。’如是,于此身观过患而住。阿难!此名为过患想。
  阿难!何等为断想耶?
  八
  阿难!此处有比丘,不忍许已生之欲寻,令归于断、除、离、无。[不忍许]已生之瞋寻[,令归于断、除、离、无。][不忍许]已生之害寻[,令归于断、除、离、无。][不忍许]已生之恶不善法[,令归于断、除、离、无。]阿难!此名为断想。
  阿难!何等为离贪想耶?
  九
  阿难!此处有比丘,往阿练若,往树下,往空屋而思择:‘此乃寂静,此乃殊妙,即一切行之寂止,一切余依之定弃、爱尽、离贪、涅槃。’阿难!此名为离贪想。
  阿难!何等为灭尽想耶?
  一〇
  阿难!此处有比丘,往阿练若,往树下,往空屋而思择:‘此乃寂静,此乃殊妙,即一切行之寂止,一切余依之定弃、爱尽、离贪、涅槃。’阿难!此名为灭尽想。
  阿难!何等为一切世间不喜想耶?
  一一
  阿难!此处有比丘,于世间断离近倚、执着,心之摄受、现贪、随眠而不取。阿难!此名为一切世间不喜想。
  阿难!何等为一切行无常想耶?
  一二
  阿难!此处有比丘,羞、惭、愧耻于一切行。阿难!此名为一切行无常想。
  阿难!何等为入出息念耶?
  一三
  阿难!此处有比丘,往阿练若,往树下,往空屋而结跏趺坐,正身而持,修念于普前。如斯,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长入息者,即了知‘我长入息’,长出息者,即了知‘我长出息’,短入息者,即了知‘我短入息’,短出息者,即了知‘我短出息’,学‘我觉遍身而入息’,学‘我觉遍身而出息’,学‘我止身行而入息’,学‘我止身行而出息’,学‘我觉喜而入息’,学‘我觉喜而出息’,学‘我觉乐而入息’,学‘我觉乐而出息’,学‘我觉心行而入息’,学‘我觉心行而出息’,学‘我止心行而入息’,学‘我止心行而出息’,学‘我觉心而入息’,学‘我觉心而出息’,学‘我令心欢喜而入息’,学‘我令心欢喜而出息’,学‘我令心得定而[入息’,学‘我令心得定而出息’],学‘我令心解脱而[入息’,学‘我令心解脱而出息’],学‘我观无常而[入息’,学‘我观无常而出息’],学‘我观离贪而[入息’],学‘我观离贪而出息’],学‘我观灭尽而[入息’,学‘我观灭尽而出息’,学‘我观定弃而入息’,学‘我观定弃而出息’。阿难!此名为入出息念。
  一四
  阿难!若汝往耆利摩难比丘处说十想,则耆利摩难比丘者闻此十想,而止其病,是有所是处。”
  一五
  时,具寿阿难即从世尊处亲受此十想,往具寿耆利摩难之处。至已,对具寿耆利摩难说此十法。时,具寿耆利摩难闻此十法,其病即止,具寿耆利摩难自病痊愈,具寿耆利摩难之彼病乃断。
  第六 己心品
  摄颂曰:
      (一)己心、(二)舍利弗、
      (三)止住、(四)寂止、
      (五)衰退、(六~七)二想、
      (八)根本、(九)出家、(一〇)耆利[摩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