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27 册 No. 0012 经集
经集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正觉者
一 蛇品
一 蛇经
一
体中漫蛇毒 药草能消除
心中生忿恚 比丘须调伏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
(一)
二
池中生莲华 子等潜入折
比丘须弃断 爱欲尽无余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
(二)
三
轮回如急流 务须使涸竭
比丘须弃断 贪欲尽无余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
(三)
四
洪水大暴流 冲毁竹苇桥
比丘须破坏 我慢尽无余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
(四)
五
无花果树林 求花不可得
三界诸有中 不可得坚实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
(五)
六
内心无怒火 瞋恚尽无余
祸福与善恶 比丘须超越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
(六)
七
诸寻已烧尽 心内一切善
比丘应受持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
(七)
八
精进勿逾分 无迟亦无怠
所有诸障碍 比丘须超越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
(八)
九
精进勿逾分 无迟亦无怠
比丘知世间 一切皆虚妄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
(九)
一〇
精进勿逾分 无迟亦无怠
比丘离贪欲 一切皆虚妄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
(一〇)
一一
精进勿逾分 无迟亦无怠
比丘离爱欲 一切皆虚妄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
(一一)
一二
精进勿逾分 无迟亦无怠
比丘离瞋恚 一切皆虚妄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
(一二)
一三
精进勿逾分 无迟亦无怠
比丘离愚痴 一切皆虚妄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
(一三)
一四
随眠诸烦恼 一切不可有
诸种不善根 比丘悉坏破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
(一四)
一五
凡来此岸者 一切应有缘
所生无不安 比丘无烦恼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
(一五)
一六
结缚为因本 身心不得脱
爱林无所生 比丘无烦恼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
(一六)
一七
舍断除五盖 无苦度疑惑
比丘无忧虑 离开烦恼箭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
(一七)
以上蛇经毕
二 陀尼耶经
一八
牧牛者陀尼耶曰:
“我既炊饭榨乳已 摩企河岸妻共住
葺家灯火能安居 故我若望天降雨”
(一)
一九
世尊曰:
“无忿我已离顽固 摩企河岸一夜宿
剥去我扰烦恼消 故我若望天降雨”
(二)
二〇
牧牛者陀尼耶曰:
“蛇与蚊虫无所有 牛共沼池食茂草
天雨来降能堪忍 故我若望天降雨”
(三)
二一
世尊曰:
“既以圣筏善组作 调伏暴流到彼岸
而今已度勿须筏 故我若望天降雨”
(四)
二二
牧牛者陀尼耶曰:
“我妻从顺不动贪 贞淑共住有情爱
不闻彼女有恶行 故我若望天降雨”
(五)
二三
世尊曰:
“我心从顺能解脱 久久遍修善调御
而我从无一恶行 故我若望天降雨”
(六)
二四
牧牛者陀尼耶曰:
“我持租资度朝暮 我子女共息灾难
彼等未闻有恶行 故我若望天降雨”
(七)
二五
世尊曰:
“我非何人之佣者 自律知智游世间
为他佣雇无必要 故我若望天降雨”
(八)
二六
牧牛者陀尼耶曰:
“我有犊牛与乳牛 有孕牛与处女牛
更有主牛大牡牛 故我若望天降雨”
(九)
二七
世尊曰:
“犊牛无缰乳牛眠 亦无孕牛处女牛
主牛牡牛亦无有 故我若望天降雨”
(一〇)
二八
牧牛者陀尼耶曰:
“掘建坚固不动杙 文邪草制新绳绹
乳牛等亦不能断 故我若望天降雨”
(一一)
二九
世尊曰:
“能断诸结如牛王 如象摧破臭蔓草
我再不致坐母胎 故我若望天降雨”
(一二)
三〇
俄然大雨降来临 充满高地与低地
闻天降雨心欢喜 陀尼耶为述此义
(一三)
三一
“我等见奉大世尊 所有利得实不鲜
归依具眼大尊师 我等尊师大牟尼
(一四)
三二
我妻从顺随我去 善逝之许行梵行
苦之边际已走尽 渡达生死之彼岸”
(一五)
三三
恶魔波旬曰:
“有子者依子等喜 有牛者依牛等喜
依五欲者人之喜 不依五欲实无喜”
(一六)
三四
世尊曰:
“有子者依子等愁 有牛者依牛等愁
依五欲者人之愁 不依五欲实无愁”
(一七)
陀尼耶经毕
三 犀牛经
三五
不对诸众生行恶 此对彼无任何害
没有亲友之欲望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一)
三六
为相交者有亲爱 亲爱从而众苦生
观察所生诸祸患 应如犀牛任独行
(二)
三七
怜愍友人与亲朋 心被系缚失所益
观察亲匿斯怖畏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三)
三八
对妻子有贪爱者 恰似茂竹互缚着
如笋突出无附凭 应如犀牛任独行
(四)
三九
如鹿无缚驰林野 欲求食处如其行
智者欢喜寻自由 应如犀牛任独行
(五)
四〇
朋友之间来与往 受邀游行交话语
不喜来往喜自由 应如犀牛任独行
(六)
四一
朋友之间有戏乐 大爱生于妻子中
嫌忌爱别离之苦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七)
四二
于四方有情无怒 于现有资俱满足
堪忍危险无动转 应如犀牛任独行
(八)
四三
一分出家摄益难 住家在家者亦然
对他子女无扰心 应如犀牛任独行
(九)
四四
又如昼度树落叶 取除鬘发世俗相
断去结缚称雄者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一〇)
四五
若得聪明友共行 善住行者汝等得
与彼克服诸危机 有愉快念应游行
(一一)
四六
若无聪明友共行 善住贤者汝等得
如王征服舍国土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一二)
四七
无学成具我赞赏 胜等善友应亲近
不得受用有罪食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一三)
四八
金工善制光辉器 黄金二环悬腕中
接触见彼有光亮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一四)
四九
如斯我共第二者 冗谈闲言应回避
观察未来斯怖畏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一五)
五〇
五欲乐为甘美味 方法杂多搅乱心
见五种欲有过患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一六)
五一
我有疾祸如𨂰疽 如病若箭甚怖畏
见五种欲有怖畏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一七)
五二
有寒有暑有饥渴 有风有热有虻蛇
此等一切堪忍胜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一八)
五三
发育肢体似莲华 犹如大象避众群
以住林野尽所欲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一九)
五四
乐群集者时解脱 应至道理实无有
若遵日种佛言语 应如犀牛任独行
(二〇)
五五
战斗超越诸邪见 获得圣道达正定
我起自导独觉智 应如犀牛任独行
(二一)
五六
无贪无诈无渴欲 无覆除去痴恶浊
于诸世间无意乐 应如犀牛任独行
(二二)
五七
不见正义住邪曲 此等恶友应回避
自着放逸不可习 应如犀牛任独行
(二三)
五八
应交伟大善益友 应辩持法具多闻
调伏疑惑知彼此 应如犀牛任独行
(二四)
五九
不自庄严不期待 世间戏乐与欲乐
缁素实语离严饰 应如犀牛任独行
(二五)
六〇
舍子抛妻离父母 财宝谷物及亲族
一切诸欲皆摒弃 应如犀牛任独行
(二六)
六一
受乐缚着可乐小 欢味殊少苦味多
知此钩针觉慧者 应如犀牛任独行
(二七)
六二
如鱼在水冲破网 破裂十结得解脱
已息烦恼勿复燃 应如犀牛任独行
(二八)
六三
注眼向下莫彷徨 制意守心护诸根
烦恼已息无流漏 应如犀牛任独行
(二九)
六四
如昼度树断除叶 取除鬘发世俗相
出家披着袈裟衣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三〇)
六五
勿求美味不动贪 次第乞食非养他
心无结缚逐家过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三一)
六六
初禅舍断心五盖 除却一切随烦恼
断爱瞋恚无依止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三二)
六七
豫先离却乐与苦 二禅三禅除喜忧
四禅清净得舍止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三三)
六八
精进为达第一义 心无懈怠与沉滞
坚固致力殊胜智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三四)
六九
勿遣处身独坐禅 于诸法常随法行
思惟三界诸过患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三五)
七〇
灭尽爱欲不放逸 有闻有念非聋哑
正定正勤悟诸法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三六)
七一
狮子不怖骇诸声 不着罗网如风行
水滴莲叶不涂着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三七)
七二
狮子牙坚百兽王 压制威服如其行
栖息坐卧边境所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三八)
七三
慈悲喜舍四无量 时时习行得解脱
一切世法无染着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三九)
七四
舍断贪欲与瞋痴 裂破一切诸结网
生命灭尽不骇怖 应如犀牛任独行
(四〇)
七五
人人为利勤亲近 不净之人为私慧
无所得友今难遇 应如犀牛任独行
(四一)
犀牛经毕
四 耕田婆罗堕阇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摩揭陀国,南山之“一茅”婆罗门村。尔时,耕田婆罗堕阇婆罗门播种时,约有五百轭牛之犁锄。时世尊晨早着衣(僧伽梨)、持钵,来至(耕田婆罗堕阇)婆罗门耕作之处。尔时,耕田婆罗堕阇婆罗门以食物分配农夫等。时世尊走近食物分配之处,立于一方。时耕田婆罗堕阇婆罗门见世尊为食而立。见已,白世尊言:“沙门!我耕耘且播种,耕耘且播种而后食。沙门!汝亦当耕耘且播种,耕耘且播种然后食。”“婆罗门!我亦耕耘且播种,耕耘且播种然后食。”“然我等未见卿瞿昙之轭、犁锄、锄头、鞭及牛。世尊当时却言:‘婆罗门!我亦耕耘且播种,耕耘且播种然后食。’”耕田婆罗堕阇婆罗门以偈白佛曰:
七六
“卿既自称耕耘者 我等未见汝耕耘
我等问汝耕耘法 请为我等说耕耘”
(一)
七七
“信为种子苦行雨 慧为我轭与犁锄
惭为锄棒意为勒 正念即是锄与鞭
(二)
七八
护身恶行语恶行 对衣食住腹制量
智谛刈除烦恼草 自制柔和我解脱
(三)
七九
精进为我荷驮牛 运载我瑜伽安稳
向前行进无退转 欲至彼岸无愁烦
(四)
八〇
如是行此之耕耘 获致涅槃甘露果
如是行此耕耘后 即得一切苦解脱”
(五)
时,耕田婆罗堕阇婆罗门,以大青铜钵,盛乳粥供献世尊曰:“卿瞿昙请食乳粥;因卿所耕耘,可获甘露果。”
八一
“唱偈得食非正食 婆罗门依偈受食
非诸正见者之法 唱偈得食诸佛斥
婆罗门净法有时 行乞乃佛生活法
(六)
八二
具一切德诸漏尽 恶作寂静是大仙
依偈以外行供养 为求福者增福田”
(七)
“卿瞿昙!我此乳粥应与何人?”“婆罗门!我未见含括天、魔、梵天之一切世界及沙门、婆罗门、天、人等之中,除如来与如来弟子外,不见能消化、食此乳粥。故汝婆罗门应将此乳粥弃于无草之地或沉于无生物之水中。”时耕田婆罗堕阇婆罗门将此乳粥流入无生物水中。当乳粥投注水中,立起沸烟,发出嘶嘶声音,一如为日光炽然之锄头投入水中所发嘶嘶声音。时耕田婆罗堕阇婆罗门身毛竖立、大为悚惧,即来至世尊前,以头伏于世尊足下,白世尊言:“卿瞿昙!希有哉!卿瞿昙!希有哉!卿瞿昙!譬如使倒者起,使蔽者开,教迷者以道,又如于闇夜揭举灯火使具眼者得见诸色。卿瞿昙!汝以诸多之教说说法,我愿归依卿瞿昙、教法及比丘众。我欲在卿瞿昙之处出家,欲得受具足戒。”
如是,耕田婆罗堕阇婆罗门,即于世尊之处出家、受具足戒。而于受戒后不久,尊者婆罗阇独处远离、不放逸、热心精勤独住。不久——正如诸善男子正得由家出家、达非家之目的——于现世具足作证了达,住于无上梵行之终局(涅槃),于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了知更复不至轮回苦界之状态。如此,尊者婆罗堕阇,即得成为阿罗汉之一人。
以上耕田婆罗堕阇经竟
五 淳陀经
八三
铁匠之子淳陀曰 “牟尼佛陀慧广博
离爱法主最上者 我辈御者中最优
世间沙门有几何 谨请佛陀语示我”
(一)
八四
世尊宣说:“淳陀!
沙门有四无第五 汝今现问为汝说
胜道者及入道者 道中生活与污道”
(二)
八五
铁匠之子淳陀曰 “诸佛谁是胜道者
云何无比说入道 我问道中生活者
为我说明污道者”
(三)
八六
“离烦恼箭度疑惑 乐趣涅槃无随贪
天人世界为导师 佛说斯人胜道者
(四)
八七
教中第一知第一 教中说法有分别
断疑不动之牟尼 第二比丘说入道
(五)
八八
有自制念无罪句 亲闻法句诸善说
此是道中生活者 第三比丘为依道
(六)
八九
覆盖伪装行善务 众中傲慢污在家
虚谈谄谩不自制 非胜行者污道者
(七)
九〇
有闻有慧圣弟子 洞察此等四沙门
彼等一切知如斯 如斯见已不退信
云何染污不染污 净与不净可辨比”
(八)
淳陀经竟
六 败亡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容貌壮丽之天神,于夜稍过时分,遍照祇园各角落。走近世尊前,然后作礼,立于一方。天神以偈白世尊:
九一
“我等向瞿昙世尊 欲请问败亡者人
如何为败亡者门 为此我等前来问”
(一)
九二
“了知胜存者容易 了知败亡者容易
乐法者为胜存者 嫌法者为败亡者”
(二)
九三
“第一类之败亡者 如斯我等能了知
敢请世尊说第二 如何为败亡者门”
(三)
九四
“他喜无寂之诸人 喜不善法之诸人
喜恶离善之教法 此是败亡者之门”
(四)
九五
“第二类之败亡者 如斯我等能了知
敢问世尊说第三 如何为败亡者门”
(五)
九六
“睡眠集会之为事 又懒惰而不精进
忿恚为自之标识 此是败亡者之门”
(六)
九七
“第三类之败亡者 如斯我等能了知
敢问世尊说第四 如何为败亡者门”
(七)
九八
“父母之年岁已老 不是复居盛壮人
生活富裕不奉养 此是败亡者之门”
(八)
九九
“第四类之败亡者 如斯我等能了知
敢问世尊说第五 如何为败亡者门”
(九)
一〇〇
“婆罗门或是沙门 以及其他行乞者
妄语欺瞒之此等 此是败亡者之门”
(一〇)
一〇一
“第五类之败亡者 如斯我等能了知
敢问世尊说第六 如何为败亡者门”
(一一)
一〇二
“财产甚多有金银 积聚富裕食物人
独自一人享美味 此是败亡者之门”
(一二)
一〇三
“第六类之败亡者 如斯我等能了知
敢问世尊说第七 如何为败亡者门”
(一三)
一〇四
“夸慢血统憍财富 矜耀自家之姓氏
轻蔑己身亲戚者 此是败亡者之门”
(一四)
一〇五
“第七类之败亡者 如斯我等能了知
敢问世尊说第八 如何为败亡者门”
(一五)
一〇六
“溺着女色耽于酒 终日酷嗜于博奕
心欲求得反而失 此是败亡者之门”
(一六)
一〇七
“第八类之败亡者 如斯我等能了知
敢问世尊说第九 如何为败亡者门”
(一七)
一〇八
“己妻嫌厌不满足 另喜他人之妻女
乐见游荡诸淫女 此是败亡者之门”
(一八)
一〇九
“第九类之败亡者 如斯我等能了知
敢问世尊说第十 如何为败亡者门”
(一九)
一一〇
“年龄已过盛壮者 如树果实之熟透
连牵妻女散步行 嫉妒彼女夜难眠
此是败亡者之门”
(二〇)
一一一
“第十类之败亡者 如斯我等能了知
世尊请语第十一 如何为败亡者门”
(二一)
一一二
“不论男人或妇女 居立主人之位者
散财破产耽酒肉 此是败亡者之门”
(二二)
一一三
“第十一之败亡者 如斯我等能了知
再请世尊语十二 何为败亡者之门”
(二三)
一一四
“生于刹帝利家者 财产小而渴爱大
希求此世君王位 此是败亡者之门”
(二四)
一一五
“世间此等败亡者 正确具足而观见
不赴败亡成圣者 彼等幸福升天界”
(二五)
败亡者经竟
七 贱民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给孤独园。时世尊晨早着衣持钵及僧伽梨衣,为行乞而入舍卫城。尔时,事火婆罗堕阇婆罗门之居所,然神火之灯、供养供物。时世尊于舍卫城内次第行乞,走近事火婆罗堕阇婆罗门之居处。事火婆罗堕阇婆罗门遥见世尊前来。见已,白世尊言:“汝!止于彼处,低级伪滥沙门!止于彼处。汝贱民者,贱民者!止于彼处,勿近神圣之处。”世尊闻是言已,即向事火婆罗堕阇婆罗门作如次宣示:“汝婆罗门!然汝知贱民者?汝知贱民者之法耶?”“卿瞿昙!我不知秃头者事,亦不知贱民者之法。卿瞿昙!愿汝说示,我欲知贱民者事与秃头者之法。”“汝婆罗门!然者,谛听善思念之,我为汝说。”“卿!唯然!”事火婆罗堕阇婆罗门答世尊已,世尊宣说如次:
一一六
“有忿者或有恨者 又覆盖伪善恶人
有恶邪见有谄者 应知彼人是贱民
(一)
一一七
一生或是二生者 加害此世之生类
对生类无慈爱者 应知彼人是贱民
(二)
一一八
加害包围及掠夺 村落都市诸人等
此辈称为压制者 应知彼人是贱民
(三)
一一九
于村落或于林野 人不与而起盗心
掠夺窃取他人物 应知彼人是贱民
(四)
一二〇
实是承蒙受负债 对汝竟说未贷借
迫令还债为遁辞 应知彼人是贱民
(五)
一二一
确实由些许欲心 杀害行道之诸人
夺取他人些许物 应知彼人是贱民
(六)
一二二
为己为人为财物 恐失身命及财产
为人作证说虚语 应知彼人是贱民
(七)
一二三
亲戚或友人之妻 或用暴力或合意
与之相交成淫行 应知彼人是贱民
(八)
一二四
父母之年岁已老 盛壮年期已过去
生活富裕不奉养 应知彼人是贱民
(九)
一二五
父母兄弟及姊妹 或对父母与亲戚
以加害语恼乱者 应知彼人是贱民
(一〇)
一二六
若人询问第一义 枉教于不饶益义
隐蔽真义妄语者 应知彼人是贱民
(一一)
一二七
多作恶业之行为 所作不欲令人知
隐蔽真象行为者 应知彼人是贱民
(一二)
一二八
时到他家去作客 蒙受佳馔之飨待
客来不作还飨礼 应知彼人是贱民
(一三)
一二九
婆罗门或者沙门 及其他之行乞者
以用妄语之欺诈 应知彼人是贱民
(一四)
一三〇
婆罗门或者沙门 饭食之时将来临
出语恼乱而不与 应知彼人是贱民
(一五)
一三一
此世愚痴之所缠 贪求些许金钱物
常为不实言语者 应知彼人是贱民
(一六)
一三二
自己宣扬自己行 且又轻贱于他人
自慢实乃卑贱者 应知彼人是贱民
(一七)
一三三
恼害乃至吝啬者 恶作以及自私者
诳者与无惭愧者 应知彼人是贱民
(一八)
一三四
或为诽谤彼佛陀 或为诽谤彼比丘
乃至在家之佛子 应知彼人是贱民
(一九)
一三五
自己实非阿罗汉 声言而为阿罗汉
含括梵天世间贼 此实最下之贱民
我为汝等作说明 此等类人称贱民
(二〇)
一三六
非因生来乃贱民 亦非生是婆罗门
乃由依行是贱民 亦依行是婆罗门
(二一)
一三七
我说如此之真伪 由此次例可得知
杀犬之摩檀迦事 有名旃陀罗之子
一三八
然彼摩檀迦得难 所得第一之名声
多刹帝利婆罗门 齐来对彼施供养
(二三)
一三九
彼离尘垢得大道 乘得天乘八等至
离却贪欲至梵天 彼至梵天无遮止
(二四)
一四〇
虽生诵习圣典家 因缘甚深婆罗门
彼等造作诸恶业 屡屡近行于此者
(二五)
一四一
乃于现世受呵责 以至来世生恶趣
彼等趣至于恶趣 又受种种之呵责
虽生尊位难遮止
(二六)
一四二
非因生来乃贱民 亦非生是婆罗门
乃由依行当贱民 亦依行是婆罗门”
(二七)
事火婆罗堕阇婆罗门闻此言后,白佛言:“卿瞿昙!希有哉,卿瞿昙!希有哉。卿瞿昙!譬如使倒而复起,蔽者开露,如教迷者以道,如暗夜揭来灯火,使具眼者得见诸色,如此卿瞿昙以诸多之教说说法。我愿归依卿瞿昙、教法、比丘僧。卿瞿昙!由今日以后,以至寿尽,认受我归依为优婆塞。”
贱民经竟
八 慈经
一四三
义巧之人现观行 彼涅槃之寂静句
有能耿直且端正 善语柔和无过慢
(一)
一四四
心中知足且易养 生活简素无杂行
诸根寂静且聪明 不谄檀越无随贪
(二)
一四五
虽受诸识者非难 不行一切杂秽行
但修慈悲安乐法 与众生幸福安稳
(三)
一四六
任何生物及生类 怖动者与定立者
任何长身大身者 中身者与短躯者
微细者与粗大者
(四)
一四七
目见者与不见者 住远者与不远者
已生者与住胎者 利乐此等诸有情
(五)
一四八
彼此互相勿欺瞒 任何处人勿轻贱
勿作恼害瞋恚想 不欲使人受苦辛
(六)
一四九
恰似母有独生子 甘为守护舍身命
修习无量大慈意 一切生类如斯对
(七)
一五〇
善待世间诸众生 无量慈意应习生
上下纵横无障碍 既无怨恨亦无敌
(八)
一五一
行住坐卧如实知 住立慈祥正念中
远离睡眠狮子卧 佛教名谓慈梵住
(九)
一五二
具足戒律成正见 不从恶见随烦恼
调伏诸欲莫贪求 从此不再入母胎
(一〇)
大悲经竟
九 雪山[夜叉]经
一五三
萨达其罗夜叉曰:
“今当十五布萨日 天辉晚霞夜近时
我等当谒高名师 不见瞿昙在何处”
(一)
一五四
黑摩瓦特夜叉曰:
“彼对一切有情众 善能平等确立否
彼对好恶有思惟 善能自在统制否”
(二)
一五五
婆多耆利夜叉曰:
“彼对一切有情众 善能平等得确立
彼对好恶有思惟 善能自在行统制”
(三)
一五六
喜玛远达夜叉曰:
“不取非所与者否 对诸生物自制否
由诸放逸远离否 禅定有无遣除否”
(四)
一五七
婆多耆利夜叉曰:
“不被与者决不取 对诸生物有自制
由诸放逸得远离 佛对禅定无遣除”
(五)
一五八
喜玛远达夜叉曰:
“汝不作妄语者否 汝不作恶口者否
不言毁伤之语否 不语无义绮语否”
(六)
一五九
婆多耆利夜叉曰:
“彼乃不作妄语者 以至不作恶口者
不言毁伤之言语 彼以慧智语胜义”
(七)
一六〇
喜玛远达夜叉曰:
“于诸欲无染着否 心不杂混污浊否
已能超越愚痴否 佛对诸法具眼否”
(八)
一六一
婆多耆利夜叉曰:
“彼不染著于诸欲 心亦无杂混污浊
已超越一切愚痴 佛对诸法有具眼”
(九)
一六二
喜玛远达夜叉曰:
“有成就具足明否 彼行已为清净否
彼诸有漏已尽否 有无再生后有否”
(一〇)
一六三
婆多耆利夜叉曰:
“必以明成就具足 彼之行为亦清净
一切诸有漏已尽 无有后有之再生
一六三
牟尼身意具正业 正语等业已具成
彼佛成具明行足 汝应如法行赞叹
(一一之一)
一六三
牟尼身意具正业 正语等业已具成
彼佛成具明行足 汝应如法行随喜
(一一之二)
一六四
牟尼身意具正业 正语等业已具成
彼佛成具明行足 我等应见彼瞿昙
(一二)
一六五
如鹿之胫有瘦身 睿智少食不动贪
林中禅思有牟尼 让我等诣见瞿昙
(一三)
一六六
断除诸欲无期待 坐如师子行如象
离于死魔解脱者 我等近前问世尊
(一四)
一六七
宣说者及解脱者 一切诸法悟达者
怨恨怖畏越度者 我等欲问瞿昙佛”
(一五)
一六八
喜玛远达夜叉曰:
“何时之生起世间 对于何者为亲爱
世间有何可执取 因何成为世间害”
(一六)
一六九
世尊告喜玛远达:
“世间有时生起六 众生对六生起爱
世间唯有执取六 生起六欲害世间”
(一七)
一七〇
“世间因此而受害 何以世人偏执取
请问以语出脱道 云何由苦得解脱”
(一八)
一七一
“世间原有五种欲 第六心欲意所示
若离此等六种欲 如此由苦得解脱
(一九)
一七二
世间以此出脱道 对汝等如实宣说
我为汝等宣斯说 如斯由苦得解脱”
(二〇)
一七三
“谁度此世之瀑流 谁渡此世浪洋海
无有支援无依赖 有谁不沉生死海”
(二一)
一七四
“一生常时戒成具 有慧善作三等持
内有思虑正念者 得渡难渡之暴流”
(二二)
一七五
“远离欲爱之妄想 超越一切诸有结
可得灭尽喜与有 彼乃不沉于深海”
(二三)
一七六
“见甚深慧微妙义 不着欲有无所有
于一切处得解脱 见此经行彼大仙”
(二四)
一七七
“见微妙义有高名 与慧不着欲藏识
遍知一切有善慧 见此经行彼大仙”
(二五)
一七八
“我等今日见善义 善义光辉善现起
我等于此渡暴流 得见无漏之正觉
一七九
我等一千诸夜叉 皆向尊师为归依
既有神变之名声 我等尊师无上师
(二七)
一八〇
我等由村复至村 由山至山更徘徊
今再礼拜正觉者 善法性法比丘众”
(二八)
雪山[夜叉]经竟
一〇 旷野(夜叉)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旷野之旷野夜叉栖息处。时旷野夜叉来诣世尊前,近前白世尊言:“沙门!汝去。”世尊:“友!唯诺”即去。“沙门!汝来。”世尊:“友!唯诺。”即来。旷野夜叉再度白世尊言:“沙门!汝去。”世尊:“友!唯诺。”即去。“沙门!汝来。”世尊:“友!唯诺。”即来。旷野夜叉三度白世尊言:“沙门!汝去。”世尊:“友!唯诺。”即去。“沙门!汝来。”世尊:“友!唯诺。”即来。旷野夜叉四度白世尊言:“沙门!汝去。”[世尊:]“友!汝欲我去,我不去。汝可作汝想欲之事。”
“沙门!我将问汝,若汝不给我解答,我将令汝心错乱、撕裂汝心脏、或捉汝两足投向恒河彼岸。”[世尊曰:]“友!含括天、魔、梵天世界,于沙门、婆罗门、天、人等大众之中,未曾见能令我心错乱、撕裂我心脏、或捉我两足投至恒河彼岸者。但友!汝若欲问,即当问。”
时旷野夜叉以偈白世尊:
一八一
“此世何者最胜宝 如何善行聚乐人
何者味中最美味 如何之命最胜命”
(一)
一八二
“此世信为最胜宝 施戒善行最可乐
第一义谛味最美 慧命乃为最胜命”
(二)
一八三
“云何能渡此瀑流 云何能渡此海洋
云何能越度苦恼 云何能得遍清净”
(三)
一八四
“依信始能渡瀑流 依不放逸度海洋
依精进能越苦恼 依慧始能得遍净”
(四)
一八五
“云何而能得智慧 云何而能得财宝
云何而获得称誉 云何而结交友谊
云何而得此世界 至他世界无愁烦”
(五)
一八六
“汝欲获得涅槃道 应信阿罗汉诸法
心不放逸聪明者 依闻六欲得智慧
(六)
一八七
行所当行耐荷负 勤奋斗者得财富
依真实语获称誉 与所欲者结友谊”
(七)
一八八
“实语善心精进舍 此等四法信为主
在俗生活若存此 当至他界无愁烦
(八)
一八九
实语调御舍忍辱 此四胜者应须知
但欲广知其他等 问他沙门婆罗门”
(九)
一九〇
“何须再问他彼等 应问之人云何存
现世后世安隐法 云何当得知原因”
(一〇)
一九一
“佛实为我得饶益 今特来此住旷野
我今已知何所施 能令我得大果报
(一一)
一九二
我今由村复至村 由城至城且徘徊
今且礼拜正觉者 善法性等之诸法”(一二)
旷野[夜叉]经竟
一一 征胜经
一九三
或立或步行 或坐又或卧
身有屈与伸 此是身动作
(一)
一九四
骨腱相结联 深皮肉上涂
表皮外包蔽 如实不见身
(二)
一九五
身充肠与胃 肝脏与膀胱
心脏与肺脏 肾脏与脾脏
(三)
一九六
充洟与唾液 充汗与脂肪
关节血滑液 胆汁与油膏
(四)
一九七
此身有九孔 常时流不净
由眼流眼垢 由耳流耳垢
(五)
一九八
由鼻流洟液 时口吐胆汁
时时咳出痰 由身流汗水
(六)
一九九
此头虽空洞 其中脑充满
愚者障无明 常思身是净
(七)
二〇〇
一旦身死至 膨胀成青瘀
墓场横弃置 亲兄弟不顾
(八)
二〇一
尸体为狗啖 野干狼蛆虫
鸦鹫同来啄 其他生物拖
(九)
二〇二
闻已佛之语 中有慧比丘
遍知身不净 彼则见如实
(一〇)
二〇三
生身同如尸 尸同如生身
内脏与外体 对身应离欲
(一一)
二〇四
具慧之比丘 远离贪与欲
甘露无有死 证得涅槃句
(一二)
二〇五
爱此人间身 不净实恶臭
充满诸污秽 流漏此彼处
(一三)
二〇六
如此不净身 犹自思高扬
轻视他人者 是无见愚盲
征胜经竟
一二 牟尼经
二〇七
渴爱邪见生怖畏 居家所缘尘垢生
舍断亲匿不居家 此实牟尼之伟见
(一)
二〇八
断绝烦恼勿生长 现世烦恼勿任生
彼牟尼中第一者 见此涅槃寂静仙
(二)
二〇九
考量烦恼亡种子 勿使爱润生活动
牟尼实见生灭尽 不入轮回舍断寻
(三)
二一〇
了知所住烦恼爱 是等一一不欲求
牟尼实离诸贪欲 舍欲勤修达彼岸
(四)
二一一
一切胜知有善慧 一切诸法无执着
舍尽渴爱解脱者 彼诸贤者知牟尼
(五)
二一二
禁行具备戒慧力 等持一心有定念
脱着除障无漏者 彼诸贤者知牟尼
(六)
二一三
牟尼独行不放逸 如师子不畏诸声
如风行不着诸网 如莲出水无涂着
毁誉褒贬无动迁 导他不被他导者
彼诸贤者知牟尼
(七)
二一四
他人极端施毁语 柱立无动心泰然
离贪诸根成等持 彼诸贤者知牟尼
(八)
二一五
如梭柱立自端直 于诸恶业嫌忌者
正与不正细观察 彼诸贤者知牟尼
(九)
二一六
业制自己不行恶 幼年中年皆自制
自无恼害不恼他 彼诸贤者知牟尼
(一〇)
二一七
依存他施得上食 或中或残均无别
心中无赏亦无贬 彼诸贤者知牟尼
(一一)
二一八
青壮之时远女色 牟尼离淫不缚着
离憍解脱不放逸 彼诸贤者知牟尼
(一二)
二一九
了知世间第一义 越度大海与瀑流
断除漏缚无依止 彼诸贤者知牟尼
(一三)
二二〇
在家出家两不同 在家善务养妻子
出家漏尽断我执 在家害物不自制
牟尼自制常护生
(一四)
二二一
青颈孔雀翱翔空 不如天鹅快速力
在家如斯均难比 林中禅思之牟尼
(一五)
牟尼经竟
以上蛇品第一竟
总摄颂:
蛇与陀尼耶 犀角与耕田
纯陀与败亡 贱民与慈经
七岳与旷野 征胜与牟尼
此等十二经 总名谓蛇品
二 小品
一 宝经
二二二
来此云集诸鬼神 无论地上与空中
诸鬼神众皆幸福 恭敬谛听我所说
(一)
二二三
诸鬼神众请倾听 须对人类施慈行
不分昼夜运供物 是故护彼不放逸
(二)
二二四
此世他世多财富 胜诸天界有财宝
无有等胜如来宝 是故我说如来宝
依此真理有吉祥
(三)
二二五
释迦牟尼证得定 胜灭离贪甘露法
此即殊胜为法宝 依此真理有吉祥
(四)
二二六
最胜佛陀净赞叹 此是世人无间定
无有等同此定等 依此真理有吉祥
(五)
二二七
八辈善人皆赏赞 此等僧众有四双
弟子应施善逝者 施与彼等有大果
此即殊胜为僧宝 依此真理有吉祥
(六)
二二八
持意坚固善精进 瞿昙教中无欲者
彼等应达甘露门 已得无负受寂定
此即殊胜为僧宝 依此真理有吉祥
(七)
二二九
恰似帝柱依大地 四方之风不能动
如此不动诸圣者 此等谛观谓善人
此即殊胜为僧宝 依此真理有吉祥
(八)
二三〇
甚深慧者善说示 明了诸圣谛仁者
若彼屡屡有放逸 彼等不取第八有
此即殊胜为僧宝 依此真理有吉祥
(九)
二三一
彼等共有见成具 彼等实能舍三法
舍去存在诸身见 怀疑乃至戒禁取
更由四恶趣解脱 且能不犯六重罪
此即殊胜为僧宝 依此真理有吉祥
(一〇)
二三二
假令彼等以身语 更以心意行恶业
不得隐蔽而忏悔 是则可见涅槃句
此即殊胜为僧宝 依此真理有吉祥
(一一)
二三三
恰似夏月中初夏 如林丛中花满开
为说第一利益法 如此胜法至涅槃
此即殊胜为佛宝 依此真理有吉祥
(一二)
二三四
伏知伏施知将来 能说胜法无上者
此即殊胜为佛宝 依此真理有吉祥
(一三)
二三五
旧业已尽新未生 对于未来心离贪
种子已尽欲不长 贤者如灯明寂灭
此即殊胜为僧宝 依此真理有吉祥
(一四)
二三六
诸鬼神聚集来此 无论地上与空中
如来应为人天敬 礼佛有情有吉祥
(一五)
二三七
诸鬼神聚集来此 无论地上与空中
如来应为人天敬 礼法有情有吉祥
(一六)
二三八
诸鬼神聚集来此 无论地上与空中
供奉如来及人天 礼僧有情有吉祥
(一七)
宝经竟
二 臭秽经
二三九
[苦行婆罗门帝须向迦叶佛曰]
“稷与谷物支那豆 叶果根果蔓果物
诸善人如法得食 不语虚伪不贪欲
(一)
二四〇
善能炊煮善调理 他人净施吃美味
有者且食诸米饭 彼谓迦叶食臭秽
(二)
二四一
梵天亲类婆罗门 善能炊煮善调理
且食米饭与鸟肉 食臭秽者我不许
问汝迦叶说斯义 汝之臭秽为何者
(三)
二四二
杀生宰割并绳缚 盗取妄语与诈欺
习诵邪曲淫人妇 如此之行为臭秽
臭秽非因食肉而
(四)
二四三
此世诸欲不自制 贪求诸味业不净
邪空邪见难化导 肉食不是实臭秽
(五)
二四四
粗暴冷酷习暗害 害友过慢无悲愍
吝啬从不行施舍 肉食不是实臭秽
(六)
二四五
忿憍刚愎反抗心 谄曲嫉妒自矜扬
亲诸不善有过慢 肉食不是实臭秽
(七)
二四六
赖债行恶与谗谤 奸商行诈饰言说
于世为恶最下人 肉食不是实臭秽
(八)
二四七
对诸众生无禁制 取他物品施加害
无戒残忍行不仁 肉食不是实臭秽
(九)
二四八
贪求诸欲多侵害 常行恶事死至闇
彼等有情入地狱 肉食不是实臭秽
(一〇)
二四九
不食肉断食裸体 结发涂尘服兽皮
侍火供养于世间 为得不死多苦行
真言祭祀及牺牲 不分季节激烈行
不度疑惑非净人
二五〇
守护通路胜根行 质真柔软乐谛法
断一切苦去执着 贤者见闻无执着”
(一二)
二五一
斯义世尊反复说 通晓吠陀之彼等
牟尼宣说种种偈 知义无著无臭秽
(一三)
二五二
佛示善说为除苦 开涅槃句无臭秽
帝须谦虚礼如来 当场乞求作沙门
(一四)
臭秽经竟
三 惭经
二五三
超越惭愧嫌忌者 若言我为汝之友
不引受自所作业 彼非我友应须知
(一)
二五四
口说爱语伴不实 对诸友人而语者
只知言而不实行 此诸贤者皆识知
(二)
二五五
疑惧不和常行此 只见彼过非友人
我身依彼如母子 不坏他人真实友
(三)
二五六
赏赞将来涅槃果 期待者为通学人
为人担负为喜悦 精进修习生原因
(四)
二五七
涅槃寂静味远离 已饮定味心欢喜
永断烦恼及诸恶 名为饮味法喜者
(五)
惭经竟
四 大吉祥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容姿美丽之天神,夜半过后,遍照祇树园各隅。接近世尊之前,敬礼世尊,立于一方。天神以偈白世尊:
二五八
“诸天诸人等 思念诸吉祥
仰望诸福报 语我最吉祥”
(一)
二五九
“勿近诸愚者 亲近诸贤者
供养应供者 是最上吉祥
(二)
二六〇
住于适当所 积前世福德
自有正誓愿 是最上吉祥
(三)
二六一
多闻与工巧 调伏与善学
多说诸善语 是最上吉祥
(四)
二六二
孝养父与母 妻子当摄受
正业无混浊 是最上吉祥
(五)
二六三
如法行布施 摄受诸亲戚
诸行业无罪 是最上吉祥
(六)
二六四
不乐诸恶行 且自离饮酒
诸法不放逸 是最上吉祥
(七)
二六五
敬重与谦让 满足及感恩
时时闻妙法 是最上吉祥
(八)
二六六
忍辱与柔和 会见诸沙门
时时有法谈 是最上吉祥
(九)
二六七
修苦与梵行 善观四圣谛
涅槃之作证 是最上吉祥
(一〇)
二六八
触诸世间法 其心不动摇
安稳离尘忧 是最上吉祥
(一一)
二六九
如斯诸行已 一切处不败
人人得福利 是最上吉祥”
大吉祥经竟
五 针毛夜叉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伽耶村单奇他满杰(Taṁkita-mañca)之针毛夜叉栖息处。尔时粗皮夜叉与针毛夜叉过世尊之近处。时粗皮夜叉告针毛夜叉曰:“此是沙门。”“彼似沙门而非沙门,我所知,彼为沙门、或似沙门非沙门。”时,针毛夜叉趋近世尊前,近前复更挨至世尊身旁。时世尊将身回避。时针毛夜叉白世尊言:“沙门!汝畏我耶?”“友!我非畏汝,但恶触汝,故我回避。”“沙门!我将问汝。汝若不能回答,我将使汝心错乱、或裂汝心脏、或捉汝两足投至恒河彼岸。”“友!含括天、魔、梵天之世界乃至沙门、婆罗门、天、人等中未曾见能使我心错乱、裂我心脏、或捉我两足投至恒河彼岸者。但友!汝若欲问,可即问之。”时针毛夜叉以偈白世尊:
二七〇
“贪欲瞋恚依何因缘起?
乐不乐依何因缘生?
诸不善寻与善意,又依何等起?
如诸童子放乌鸦,是否为放舍?”
(一)
二七一
“贪欲瞋恚依身因缘起,
乐不乐依身因缘生,
诸不善寻与善意,依此身体起,
如诸童子放乌鸦,是为真放舍。
(二)
二七二
贪欲乃至不善寻,由己亲爱生,
恰似尼拘律树木,生如寄生木,
贪欲乃至不善寻,广系着诸欲,
恰如林中生蔓草,扩散遍满处。
(三)
二七三
夜叉汝谛听!若人已了知,
烦恼依何生,彼能度烦恼,
难度之瀑流,前未曾度处,
已度,不再受诸有。”
(四)
针毛夜叉经竟
六 法行经
二七四
法行与梵行 最上之宝力
从家而非家 出家应修持
(一)
二七五
若彼语粗语 如兽乐害人
彼命实更恶 唯自增尘垢
(二)
二七六
比丘乐争斗 愚痴法所障
佛所说之法 告之亦不知
(三)
二七七
加害自修者 先行起无明
杂染至地狱 惛然之昧道
(四)
二七八
彼堕入地狱 由胎复至胎
如斯之比丘 死后受诸苦
(五)
二七九
恰如陷粪坑 污秽悉充满
长年受污染 实难得清净
(六)
二八〇
诸比丘应知 恶欲喜恶者
恶思惟恶行 知斯至恶处
(七)
二八一
汝等应和合 摈斥恶比丘
吹除谷皮滓 取去恶尘芥
(八)
二八二
沙门非沙门 除此恶谷壳
应吹除恶欲 恶行及恶处
(九)
二八三
一心住静虑 净人共其住
聪明和合者 除尽苦边际
(一〇)
法行经竟
七 婆罗门法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憍萨罗国婆罗门之权威长老、耆宿年迈高龄众人来至世尊前,近至世尊之座,共同问候,交谈述怀喜、慰之语后,彼等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婆罗门诸众白世尊言:“卿瞿昙!今婆罗门于诸婆罗门法,符合于往昔之诸婆罗门否?”“汝众婆罗门!今诸婆罗门,于诸婆罗门法与往昔诸婆罗门不相符合。”“卿瞿昙!若无不便之障难,卿瞿昙为我等说往昔诸婆罗门之婆罗门法。”“若然,汝等婆罗门!当自善作意谛听,我当宣说。”彼等婆罗门回答世尊:“唯然!卿瞿昙。”世尊作斯言曰:
二八四
“往昔苦行仙 善能行自制
彼等舍五欲 各自行真利
(一)
二八五
往昔婆罗门 无畜无财谷
读诵是财谷 守护梵库藏
(二)
二八六
彼等依信者 各家备食物
思惟此信施 施诸婆罗门
(三)
二八七
种种染衣服 卧具住居富
诸方国土人 礼拜婆罗门
(四)
二八八
神圣不可侵 法护不能胜
彼至各家户 任进无妨遮
(五)
二八九
四十八年间 童子行梵行
往昔婆罗门 只求明与行
(六)
二九〇
不与他姓婚 彼等不买妻
交际共相爱 相乐同共住
(七)
二九一
近妻之外时 月水之不远
此间婆罗门 决不行淫法
(八)
二九二
梵行戒质直 柔软与苦行
柔忍不害命 忍辱受赞说
(九)
二九三
彼第一梵行 坚固精勤者
彼实断淫法 梦中亦不行
(一〇)
二九四
此世有识人 随学彼禁戒
梵行不淫戒 忍辱受赞说
(一一)
二九五
米衣与卧具 乞求酥与蜜
如法受取者 于中行施与
在行施与时 决不杀牛等
(一二)
二九六
牛实第一友 由彼生五味
如父母兄弟 或如他亲戚
(一三)
二九七
彼等与食力 乐与肤光泽
知牛斯利益 决不杀牛等
(一四)
二九八
身优美且大 色丽有名声
已持诸行法 热心为行止
彼等生世间 世人皆得乐
(一五)
二九九
王室之荣华 严饰众美女
彼等渐欢乐 彼等生颠倒
(一六)
三〇〇
善作良马轭 车驾饰美彩
门庭分区划 家室敷豪华
(一七)
三〇一
牛群及美女 世俗人拥有
得广大财富 婆罗门思忖
(一八)
三〇二
彼等编圣典 行往蔗王处
供汝有多富 亦复有多财
愿汝生来世 多谷亦多财
(一九)
三〇三
王为车兵主 婆罗门劝说
献马献人祭 掷棒与苏摩
此等献供祭 乃至无遮会
种种诸财富 施彼婆罗门
(二〇)
三〇四
牛衣与卧具 善饰众美女
善作良马轭 美彩缝车驾
(二一)
三〇五
门庭分区划 家室敷豪华
种种谷充满 施诸婆罗门
(二二)
三〇六
彼等得财宝 欢喜共贮藏
彼等陷欲深 渴爱益增长
彼等编圣典 更白甘蔗王
(二三)
三〇七
犹如水与池 黄金与财谷
恰如人资具 牛亦人资具
献供汝多财 献供汝多富
(二四)
三〇八
王为车兵主 婆罗门劝说
数十万只牛 宰杀为献供
(二五)
三〇九
牛羊有脚角 不作任何害
牛羊性柔和 出乳多满瓮
王杀彼诸牛 执刀夺其命
(二六)
三一〇
祖神与诸天 帝释阿修罗
若王刀下牛 诸天叫非法
(二七)
三一一
古来有三病 欲食不足老
杀害诸家畜 病起九十八
(二八)
三一二
非法伤众生 成为昔所传
暴害共害牛 献供法退失
(二九)
三一三
此昔之恶法 识者均苛责
众等见非法 苛责婆罗门
(三〇)
三一四
如斯法毁失 首陀毗舍裂
刹帝利分争 妻以轻视夫
(三一)
三一五
刹利婆罗门 种姓所护者
不崇己血统 被欲所左右”
(三二)
斯言已,彼等长老婆罗门白世尊言:“卿瞿昙!善哉,卿瞿昙!善哉。汝瞿昙如使倒者起,使蔽者露现,如教迷者以道,如暗夜揭来灯火使有眼者见诸色。
如斯卿瞿昙以诸多教说而为宣示。我等归依瞿昙与法及比丘僧,卿瞿昙!自今日以后,容纳我等尽形寿归依为优婆塞。”
婆罗门法经竟
八 船经
三一六
人由他学能识法 犹如诸天礼帝释
礼敬学人多闻者 对彼显示乐法心
(一)
三一七
亲近贤者不放逸 听闻解了此师法
如法随法行师教 识者分别聪慧者
(二)
三一八
未得其义且羡他 亲近小人及愚者
于兹道法无知辩 至死疑惑不度越
(三)
三一九
譬如有人渡大水 彼入河中有急流
己之运行从水流 彼又岂得度他人
(四)
三二〇
如此于法无知辩 不听诸多闻者义
未度疑惑自不知 岂能使他得悟解
(五)
三二一
譬如乘坐坚固船 具备桨舵甚完全
巧知操纵觉慧者 度他多人乘其船
(六)
三二二
通晓吠陀自修习 多闻不为世法侵
若人倾听近习彼 以自知解悟彼等
(七)
三二三
故实有慧修道者 多闻善人应亲近
了知行道第一义 彼识道法应得乐
船经竟
九 何谓戒经
三二四
“如何有戒有正行 身口意业如何增
若人立于正定者 应可到达最上义”
(一)
三二五
“莫妒他人敬长上 须知此是谒见师
听闻说法知刹那 恭敬谛听善说者
(二)
三二六
态度谦逊无意气 时时向师面前去
义法梵行与禁制 且应随念须正行
(三)
三二七
乐法之人有法乐 住立于法知决定
冒渎法语不可语 善说真理度此生
(四)
三二八
喜笑饶舌悲泣瞋 谣曲诡诈贪与慢
激情暴言污浊惑 离憍自己住立行
(五)
三二九
闻彼善说识真髓 闻识定修成真髓
性急而成放逸人 彼之闻慧不可增
(六)
三三〇
喜诸圣者宣说法 人人语意成无上
寂静柔和住立定 证达闻慧之真谛”
(七)
何谓戒经竟
一〇 起立经
三三一
应须起立与静坐 汝等耽眠有何益
烦恼箭射所恼苦 患病痛人何得眠
三三二
应须起立与静坐 为求寂静精进学
死神知汝不放逸 不来向汝作翻弄
三三三
诸天及人皆依止 欲求居所得安乐
度越渴爱与染着 修习刹那勿空过
修习刹那空过者 堕入地狱实可悲
(三)
三三四
放逸即为污尘垢 尘垢乃从放逸生
不放逸者智慧明 即可拔除烦恼箭
(四)
起立经竟
一一 罗睺罗经
三三五
“与汝共依住 非轻蔑智者
为人执法炬 汝尊彼教否”
(一)
三三六
“与我共依住 无轻蔑智者
为人执法炬 常尊彼教者”
(二)
[以上]为序偈
三三七
“舍弃五种欲 愉悦之色声
依信而出家 灭尽苦边际
(三)
三三八
亲近诸善友 远离无聒噪
边地处卧坐 于食知量者
(四)
三三九
衣服或食物 坐卧或药品
对此勿渴爱 勿再入轮回
(五)
三四〇
遵律别解脱 五根自防护
于汝身至念 一切须厌离
(六)
三四一
净相伴欲贪 此须应回避
善依不净想 修习心一境
(七)
三四二
修习无相定 舍去慢随眠
止灭斯慢故 汝为寂灭行”
(八)
世尊实以此等偈对罗睺罗屡屡教诫。
罗睺罗经竟
一二 鹏耆舍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旷野之阿伽罗婆庙。尔时尊者婆耆舍之和尚尼拘卢陀劫波长者,于阿伽罗婆寺般涅槃不久。时闲处禅思之婆耆舍尊者之心中起如斯思念:“我和尚果然已般涅槃或未般涅槃耶?”时尊者婆耆舍于下午由禅思出,至世尊所。至后礼拜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尊者婆耆舍白世尊言:“世尊!我于此闲处禅思,我心起是思念:‘我师和尚已般涅槃或未般涅槃耶?’”时尊者婆耆舍即从座起遍袒衣一肩,向世尊合掌,以偈白世尊曰:
三四三
“请问崇高智慧者 尊师现世断诸疑
比丘慧寂有名声 阿伽罗婆寺命终
(一)
三四四
世尊付彼婆罗门 名尼拘卢陀劫波
见固法者礼世尊 勤望解脱行精进
(二)
三四五
释尊普眼观声闻 我等欲知彼一切
我等已预耳听闻 汝为吾师无上者
(三)
三四六
语我使我断疑惑 知广慧者般涅槃
千眼诸天帝释说 普眼者为我等说
(四)
三四七
此世愚痴与无智 疑惑根据诸结缚
此遇如来而止灭 彼为人中第一眼
(五)
三四八
若不除尽烦恼者 犹如无风拂密云
一切世间覆黑暗 智光者亦无光辉
(六)
三四九
诸智者光照世间 故我思惟知尊师
亲近尊师观慧者 请为众中明劫波
(七)
三五〇
即发种种美妙音 举首徐啼如天鹅
徐出圆音善调适 我等一心闻端直
(八)
三五一
舍断生死遣烦恼 众等乞奉我说法
凡夫不能言欲知 如来智虑知且说
(九)
三五二
尊师端正有智慧 令此凡夫得知解
把握完全说明法 最后合掌向尊师
高慧了知劫波趣 勿令我等做无知
(一〇)
三五三
高精进者知圣法 勿令我等做无知
夏时暑热渴望水 闻佛言若降甘雨
(一一)
三五四
志愿涅槃劫波师 彼之梵行成功否
如解脱者般涅槃 我等请问学有余”
(一二)
三五五
世尊曰:
“彼对名色等渴爱 断长久随黑魔流
度越生死无残余 五者最胜世尊说”
(一三)
三五六
“我闻第七仙人语 尊师之语我信乐
我之所问实非空 婆罗门师不欺我
(一四)
三五七
佛陀弟子言行一 如佛之言起身行
恶魔诳人思扩展 断彼波旬坚固网
(一五)
三五八
世尊乃是劫波师 见取轮转初根元
劫波师实是难度 而超死魔之领域”
(一六)
鹏耆舍经竟
一三 正普行经
三五九
“广博智慧渡瀑流 到达彼岸般涅槃
我问牟尼自住立 出家离欲之比丘
云何世间正普行”
(一)
三六〇
世尊曰:
“天变地异之判断 梦断吉凶并祸福
占相问卜应根绝 舍断占卜之过失
比丘世间正普行
(二)
三六一
天界人界之诸欲 比丘应令调伏贪
超越诸有证知法 比丘世间正普行
(三)
三六二
比丘舍离两舌语 忿怒吝惜应舍弃
除断适顺与异逆 比丘世间正普行
(四)
三六三
爱与不爱均舍已 无依止物无取着
离脱一切结缚缘 比丘世间正普行
(五)
三六四
不见诸蕴等坚实 面对诸欲当调伏
彼自无依不导他 比丘世间正普行
(六)
三六五
持语持意持身业 善知正法不违逆
专心欲求涅槃道 比丘世间正普行
(七)
三六六
‘彼之礼我’不自高 种种怒骂无瞋恨
由他得食无憍慢 比丘世间正普行
(八)
三六七
舍断三界贪欲有 远离有情离结合
离烦恼箭度疑惑 比丘世间正普行
(九)
三六八
自己知行适当道 不害世间任何物
蕴处谛法如实知 比丘世间正普行
(一〇)
三六九
任何随眠皆无有 诸不善根悉根绝
意乐渴爱不希求 比丘世间正普行
(一一)
三七〇
诸漏已尽舍断慢 一切贪路皆过越
调御圆寂自住立 比丘世间正普行
(一二)
三七一
见有信闻正决定 智者群中不随群
调伏贪欲与瞋怒 比丘世间正普行
(一三)
三七二
开覆善净胜烦恼 四谛之法达彼岸
诸行之灭善巧智 比丘世间正普行
(一四)
三七三
于诸过去未来蕴 越度分别净慧者
离脱一切十二处 比丘世间正普行
(一五)
三七四
知四谛句证谛法 舍断诸漏见涅槃
一切依蕴灭尽故 比丘世间正普行
(一六)
三七五
世尊所说诚如斯 自行调御如斯住
超越一切结缚缘 彼应世间正普行”
(一七)
正普行经竟
一四 昙弥迦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有昙弥迦优婆塞共五百优婆塞,诣世尊之处。诣已,礼拜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昙弥迦优婆塞以偈白世尊言:
三七六
“我问尊师广慧者 由家乃至成非家
或者在家优婆塞 佛子如何行善妙
(一)
三七七
尊师知天含世界 知善恶趣与彼岸
师见无比微妙义 世言尊师殊胜佛
(二)
三七八
怜愍有情师证入 说示一切智与法
普眼者开三毒覆 无垢之光遍世间
(三)
三七九
伊罗婆那是象王 闻师胜者来师前
与师谈论而证得 闻佛善哉而喜去
(四)
三八〇
毗沙门天鸠鞞罗 来近师尊遍闻法
贤者彼问师尊语 闻佛所说而喜去
(五)
三八一
邪命外学或尼犍 此等外学喜论争
众慧难越我尊师 立者难越走行人
(六)
三八二
论争为事婆罗门 老中幼者皆如是
其他论客亦思考 皆依尊师望利益
(七)
三八三
尊师善说微妙法 此法微妙乐致喜
人人欲闻尊师法 最胜之佛为我说
(八)
三八四
此等比丘优婆塞 为闻佛说来集坐
如诸天闻天王说 随觉善说彼等闻”
(九)
三八五
“闻我汝等除烦恼 听闻正法并行持
随顺出家觉慧者 行住坐卧习威仪
(一〇)
三八六
比丘行乞勿非时 清早至村可行乞
非时行者被缚着 觉者非时不行乞
(一一)
三八七
诸法色声香味触 易使有情生憍慢
对此诸法调伏欲 清早为食可入村
(一二)
三八八
比丘清早得食已 由村回归独密坐
摄制自己内思念 不可放逸生外意
(一三)
三八九
假令彼与诸佛子 或与比丘为共语
为彼应说殊胜法 勿为诽谤与两舌
(一四)
三九〇
有人反驳起诽谤 我等不赞小慧者
诸种缚着缚彼等 心由圣道远离故
(一五)
三九一
食住卧具僧伽梨 乃至除垢之用水
胜慧声闻闻善说 于此种种应省察
(一六)
三九二
食住卧具僧伽梨 水除尘垢此等法
对此比丘无染着 犹如荷叶寄水滴
(一七)
三九三
次为汝说在家务 在家弟子何修行
纯然善妙比丘法 所有在家不能达
(一八)
三九四
不自杀害教杀生 他人杀害亦不容
世间刚强藏笞杖 一切生类哀战栗
(一九)
三九五
何处何物不与者 应知他物须回避
人盗令盗不容认 不与取者应回避
(二〇)
三九六
智者回避非梵行 犹如回避炽热火
不能行此梵行者 至少不可淫人妻
(二一)
三九七
集会之时或众中 彼此不可说妄语
令妄教妄皆不容 不真之语应回避
(二二)
三九八
自行饮酒不可行 在家乐法不饮酒
令饮教饮皆不容 应知饮酒人醉狂
(二三)
三九九
愚者因醉行诸恶 又使人醉行诸恶
愚者欲行非福因 狂醉痴根应回避
(二四)
四〇〇
不害生物不盗取 不说妄语不饮酒
离非梵行不事淫 不应于夜非时食
(二五)
四〇一
不着花环不用香 地上敷床唯可卧
此即八支布萨者 依佛所说尽苦边
(二六)
四〇二
月半十四十五日 及第八日行布萨
神变之月具八支 信乐之意行无缺
(二七)
四〇三
布萨终了诸智者 心起信乐皆随喜
翌朝以进饮食物 随所供与比丘众
(二八)
四〇四
如法得财养父母 正当商贾彼应行
在家斯行不放逸 死后生天名自光”
(二九)
昙弥迦经竟
小品第二终
小品之摄颂(总偈):
宝与臭秽惭 最上之吉祥
针毛与法行 更婆罗门法
船经与何戒 起立罗睺罗
劫波与普行 更又昙弥迦
此等十四经 经集言小品
三 大品
一 出家经
四〇五
云何出家具眼者 云何观察彼世尊
出家何为大喜庆 佛之出家阿难说
(一)
四〇六
在家居住多狭隘 烦恼尘垢发生处
出家之后多宽广 视无烦恼始出家
(二)
四〇七
出家以后依我身 避离恶行与恶业
已舍恶语并恶行 生活遍净度活命
(三)
四〇八
成道前在摩揭陀 山围之国王舍城
充满三十二德相 为行乞而赴王城
(四)
四〇九
高殿耸立摩揭陀 频毗沙罗见彼佛
见已具足微妙相 王对近臣述次义
(五)
四一〇
“汝等注意此尊者 容姿长大颜色净
彼之行步正完全 眼前约可见一寻
(六)
四一一
于中有念眼下垂 彼之出身非贱家
王遣使者走向问 比丘欲向何处行”
(七)
四一二
所遣彼等之王使 由佛之后追随行
比丘今欲往何处 彼之住所何处寻
(八)
四一三
每家次第续行乞 善自防护根门护
彼佛正知有正念 适量受食钵或满
(九)
四一四
彼牟尼佛行乞已 由王舍城出市外
此处山麓为住所 一直前往槃荼婆
(一〇)
四一五
近前得见佛住所 然后诸使近前行
其中一使还王城 追踪之事奏王听
(一一)
四一六
“大王若问此比丘 槃荼婆前山窟中
如虎如牛如师子 置身一直而端坐”
(一二)
四一七
王闻使者之言已 刹帝利王乘美乘
一心前往佛住所 槃荼婆山直急行
(一三)
四一八
刹帝利王乘车行 来至山麓下坐乘
步行行近比丘前 诣彼牟尼坐其处
(一四)
四一九
国王坐已心欢喜 与彼交问喜候语
感铭语毕王致意 国王如是述次义
(一五)
四二〇
“汝尚年轻且年少 青年人生第一期
具备容貌与壮行 出身如正刹帝利
(一六)
四二一
我欲与汝诸财物 象众先导有光辉
精锐军队汝受用 语我所问汝之生”
(一七)
四二二
“雪山山腹是故居 憍萨罗国往昔住
具备财宝勇进者 端方正直一民族
(一八)
四二三
彼之族姓为日种 彼之生族曰释迦
由彼家族我出家 非为冀求诸欲者
(一九)
四二四
已见诸欲之过患 以见出离为安稳
我为出离行精勤 意喜精勤非诸欲”
(二〇)
出家经竟
二 精勤经
四二五
尼连禅河畔 瑜伽得安稳
极勤修禅思 专心我精勤
(一)
四二六
恶魔障解脱 悲悯语近我
“汝瘦颜色恶 汝之近死期
(二)
四二七
汝死有千分 汝生只一分
汝生为殊胜 有命行诸善
(三)
四二八
汝若行梵行 向火献供物
汝应积多福 汝何作精勤
(四)
四二九
精勤道难至 难行到达难”
恶魔述此偈 立于佛之前
(五)
四三〇
如此示恶魔 世尊如次说
“放逸之波旬 来此何目的
(六)
四三一
世间福微量 于我无所用
目的求诸福 恶魔为人说
(七)
四三二
先信次精进 又是我有慧
如此自专心 何须汝求生
(八)
四三三
我起精进风 涸竭诸流水
如此自专心 使我身血涸
(九)
四三四
身体血涸时 胆汁痰亦涸
身体肉灭尽 我心益澄静
我具念慧定 愈能善立住
(一〇)
四三五
如斯善住立 得最高受用
心不求诸欲 有情中清净
(一一)
四三六
汝欲第一军 不乐第二军
饥渴第三军 渴爱第四军
(一二)
四三七
惛眠第五军 怖畏第六军
疑为第七军 覆情汝八军
(一三)
四三八
恭敬利名誉 邪行得名声
称扬赞自己 贬下毁他人
(一四)
四三九
汝军障解脱 黑魔之军势
无勇者不胜 勇者胜已乐
(一五)
四四〇
我著文邪草 不乐着生命
若我败之生 不如战死胜
(一六)
四四一
沙门婆罗门 没于战不见
寻行诸善者 不知涅槃道
(一七)
四四二
驾象意无怠 四方见魔军
斗战我抗衡 此场不能动
(一八)
四四三
含天诸世人 不堪胜魔军
我慧破汝军 如石破土钵
(一九)
四四四
自由善思惟 善念使住立
诸国我游行 广导诸弟子
(二〇)
四四五
我教诸弟子 专心不放逸
无忧至彼处 无欲得涅槃”
(二一)
四四六
“我于七年间 缠付从随彼
有念正觉者 不得乘机会
(二二)
四四七
石有脂肪色 或有此柔软
有此美味食 如鸦步徘徊
(二三)
四四八
不得其美味 鸦舍此处去
如近石之鸦 我等厌瞿昙”
(二四)
四四九
彼魔败忧闷 由胁落琵琶
夜叉意销沉 从此便消失
(二五)
精勤经竟
三 善说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诸比丘答世尊:“尊师!”
世尊如是曰:“诸比丘!具备四支语,为善说而非恶说,无罪而不见责难于诸识者。云何四支?诸比丘!有比丘只语善说、不语恶说;只语法、不语非法;只语爱语、不语不爱语;只语真实语、不语虚伪语。具备此等四支语,为善说而非恶说,无罪而不见责难于诸识者。”世尊如斯说,善逝如斯说已,师[世尊]更曰:
四五〇
善人最上语善说(此为第一)
语法不应语非法(此为第二)
爱语不语不爱语(此为第三)
语实不语虚伪语(此为第四)
(一)
时尊者婆耆舍由座而起,遍袒一肩,向世尊合掌,白世尊言:“善逝!我已明解世尊所说义。”“婆耆舍!汝言明解。”时婆耆舍尊者于世尊前,以适当诸偈赞叹世尊:
四五一
“勿使自己苦 又勿害他人
只语之应语 此实善说语
(二)
四五二
能作欢迎言 只应言爱语
勿用诸恶言 爱语言他人
(三)
四五三
真实语甘露 是为永远语
善人真实义 法上言住立
(四)
四五四
佛为达涅槃 为尽苦边际
说示安稳语 诸语实最上”
(五)
善说经竟
四 孙陀利迦婆罗堕阇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憍萨罗国孙陀利迦河边。尔时,孙陀利迦婆罗堕阇祀火婆罗门,于孙陀利迦河边,行祀圣火之火供养。时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行祀火之火供养已,即由座起,回望四方自谓:“此残余供物,应使谁受耶?”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由不远之树下见世尊以衣披缠至头而坐。见已,以左手持残余供物,行近世尊之处。时世尊闻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之足音而开启头衣。时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见世尊为光头圆顶,即谓:“此是沙门。”便欲转回。时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作如是思念:“虽为光头圆顶,此世亦有一部分光头圆顶之婆罗门;我且近前,问彼之出身。”于是,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行近世尊之处。诣前白世尊言:“尊者何姓之出生?”时世尊以偈对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曰:
四五五
“我非婆罗门 亦非刹帝利
既非毗舍族 又非他何者
遍知凡夫姓 皆称为五蕴
我无有一物 以慧游世间
(一)
四五六
着僧伽梨衣 无家我游行
剃除须与发 自心使寂灭
对此世人等 悉是无染着
汝今问我姓 实为不适宜”
(二)
四五七
“我等婆罗门 见时相问讯
尊婆罗门否 习问为常例
若汝婆罗门 答非婆罗门
我今重问汝 三句廿四字
彼之娑毗底 吠陀之赞歌”
(三)
四五八
“何为是仙人 刹帝利何为
乃至婆罗门 人人于此世
何以多营作 供养诸天神
极达吠陀者 供时受供物
我说供有效”
(四)
四五九
婆罗门曰:
“通达吠陀人 我今见如斯
彼供实有效 未见如尊师
献果施其他 无有资格人”
(五)
四六〇
“汝于信乐我 婆罗是故门
汝为求知义 近前来请问
认汝是寂静 无忿恨烟者
无苦亦无求 发见善慧者”
(六)
四六一
“乐供卿瞿昙 欲供予不知
教予供养法 何处供有效
敬请教示我 然者婆罗门
汝倾耳谛听 为汝说供法
(七)
四六二
勿问出生族 唯问彼之行
火生实由薪 虽是卑贱家
牟尼是有智 高贵惭慎者
(八)
四六三
真谛自调练 调御己诸根
极达诸吠陀 梵行已成人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九)
四六四
无家舍诸欲 能善自制伏
如梭之端直 时物供诸人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一〇)
四六五
善能离诸贪 等持寂诸根
如月离罗睺 时物供诸人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一一)
四六六
常念无执着 我意之舍离
游行于世间 时物供诸人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一二)
四六七
离舍于诸欲 战胜诸欲行
生死知边际 而寂灭明澄
清凉如湖水 如来受献果
(一三)
四六八
如来诸等者 远离诸不等
有无边智慧 此世及他世
亦无有染着 如来受献果
(一四)
四六九
无谄无傲慢 离贪无我意
无求除忿恨 而成自寂静
离垢婆罗门 如来受献果
(一五)
四七〇
既断意住着 无何之执取
无此彼世着 如来受献果
(一六)
四七一
等持度暴流 知法最上见
漏尽最后身 如来受献果
(一七)
四七二
有漏粗恶语 遣除灭无存
解脱达吠陀 如来受献果
(一八)
四七三
超染无染着 有慢有情中
而至于无慢 遍知于诸苦
共生田因缘 如来受献果
(一九)
四七四
不依于意欲 而至见远离
说超异端见 所起之烦恼
无何之所缘 如来受献果
(二〇)
四七五
证知彼此法 遣除及此等
灭没令无余 达成于寂静
取尽而解脱 如来受献果
(二一)
四七六
见结烦恼生 究竟之灭尽
贪路除无余 清净而无过
离垢无障碍 如来受献果
(二二)
四七七
无观自己我 一心于等持
身端正自住 不动不心栽
乃至无疑惑 如来受献果
(二三)
四七八
无毫愚痴因 于一切诸法
而具有智见 不再以持有
最后之生身 以达有吉瑞
无上之正觉 以上人心净
如来受献果”
(二四)
四七九
“如是之尊师 吠陀达人故
如此我供养 为实之供养
梵天实证人 受食我献果”
(二五)
四八〇
“唱偈与得食 非我所应食
依偈而受食 非诸正见法
诸佛斥唱偈 而得供养食
婆罗门有时 法唯诸佛行
(二六)
四八一
有一切诸德 漏尽灭疑惑
如是此大仙 供养他饮食
佛为期福者 最大之福田”
(二七)
四八二
“如何食我施 我愿欲知此
敬受尊师教 我于供养时
遍求如斯人 欲作斯供养”
(二八)
四八三
“远离强情者 其心不混乱
解脱诸欲者 除去诸昏沉
(二九)
四八四
调伏越诸境 明察生死者
具备牟尼性 斯者来受供
(三〇)
四八五
对彼调颦蹙 合掌礼拜彼
供彼饮食物 斯施为有效”
(三一)
四八六
“彼尊师佛陀 值得受献果
无上之福田 受供一切世
施与于尊师 必有获大果”
(三二)
时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白世尊言:“卿瞿昙!希有,卿瞿昙!希有。卿瞿昙!犹如使倒者起,蔽覆者露现,教迷者以道,又如暗夜揭来灯火,使有眼者得见诸色。如斯,瞿昙以诸多教说之说法,我愿归依卿瞿昙、法与比丘众。我愿在卿瞿昙之前出家,得具足戒。”
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得于世尊前出家,得受具足戒。而后不久,尊者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远离独自,虔诚不放逸,住于精勤,不久即了知——诸善男子由家出家而达非家之目的——“我生已尽、梵行已成、所作已办、更不至如斯(轮回苦界)之状态”,现世而自通达、作证、具足、住于无上梵行之终局(涅槃)。此尊者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成为阿罗汉之一人。
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经竟
五 摩伽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王舍城之灵鹫山。时摩伽学童诣近世尊之所。近已,与世尊相问候,交谈喜庆怀念之语,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摩伽学童白世尊言:“卿瞿昙!我为施主、施者,宽容仁慈而应他所求,依法遍求诸财。依法遍求诸财已,如法得、如法储。以诸财施一人、施二人、施三人、施四人、施五人、施六人、施七人、施八人、施九人、施十人、施二十人、施三十人、施四十人、施五十人、施百人、施其以上之人。卿瞿昙!我如斯施、如斯供养,生多福否?”“学童!汝如斯施、如斯供养,生多福。学童!汝为施者、施主,宽容仁慈而应他求,依法遍求诸财。依法遍求诸财已,如法得、如法储。以诸财施一人乃至施百人,施其以上之人。斯人生多之福。”
时摩伽学童以偈白世尊:
四八七
摩伽学童曰:
“我身着袈裟 游行而无家
敬问尊瞿昙 望求福供养
为应他之求 在家施主者
此世于他人 施与饮食物
献供者何处 献供是清净”
(一)
四八八
世尊曰:
“望求福供养 为应他之求
在家施主者 此世于他人
施与饮食物 应施与圣者
此施彼有幸”
(二)
四八九
摩伽学童曰:
“望求福供养 为应他之求
在家施主者 此世于他人
施与饮食物 应施与圣者
世尊教语我”
(三)
四九〇
“诸德无一物 自制实无染
游行于世间 受人时供养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四)
四九一
断一切结缚 调御诸根门
解脱而无苦 无求于诸人
应受时供物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五)
四九二
解脱一切结 调御诸根门
解脱而无苦 无求于诸人
应受时供物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六)
四九三
舍断诸贪欲 瞋恚及愚痴
诸漏已灭尽 梵行已成立
应受时供物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七)
四九四
无谄慢贪欲 离欲无我意
受人时供物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八)
四九五
无陷诸结爱 度越于暴流
无我意行人 应受时供物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九)
四九六
此世及彼世 并任何世界
无种有渴爱 受人时供物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一〇)
四九七
诸欲舍无家 游行善自制
如梭之端直 受人时供物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一一)
四九八
远离诸贪欲 等持善诸根
解脱诸烦恼 如月脱罗睺
受人时供物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一二)
四九九
自己行寂止 无怒离贪欲
舍断世五蕴 而成无所趣
受人时供物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一三)
五〇〇
生死断无余 超越诸疑惑
受人时供物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一四)
五〇一
所依自己德 游行于世间
无有存一物 解脱一切处
受人时供物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一五)
五〇二
‘此为最后有 无有存再生’
如实知此世 受人时供物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一六)
五〇三
乐禅达吠陀 有念得正觉
人天归依处 受人时供物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一七)
五〇四
“我无空质问 世尊之宣说
为我应施者 尊师知法界
尊师于此世 如斯知如实”
(一八)
五〇五
摩伽学童曰:
“期福而供养 应于他人求
在家施主者 此世施他人
一切饮食物 世尊以语我
完全法供养”
(一九)
五〇六
世尊曰:
“摩伽行供养 于一切三时
令心欣寂净 如斯供养者
所缘真施物 彼住断过恶
(二〇)
五〇七
彼离诸贪欲 调伏于瞋恚
修慈无量心 日夜不放逸
于一切诸方 遍满无量心”
(二一)
五〇八
“离为净解脱 又谁使缠缚
依何至梵界 牟尼之问我
不知而说示 世尊我今日
面见于梵天 尊师真如同
我等之梵天 光明辉耀人
(二二)
应于如何者 当生梵天界”
五〇九
世尊曰:
“摩伽三种物 完具行供养
加斯受施人 共幸应施者
供养应正求 我言生梵界”
如斯言已,摩伽学童白世尊言:“卿瞿昙!希有,卿瞿昙!希有。卿瞿昙!犹如使倒者起,令覆蔽者显露,如迷者教以道,如暗夜揭来灯火,使有眼者得见诸色。如斯,卿瞿昙以诸多之教说说法。我归依卿瞿昙与法及比丘众。卿瞿昙受我自今日以后至尽形寿归依为优婆塞。”
摩伽经竟
六 萨毗耶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迦兰陀竹林园。尔时,萨毗耶普行者,因昔日与之具血缘之天神提示问题,并曰:“萨毗耶!汝可至沙门或婆罗门处,若解答此疑问,汝得行梵行。”时萨毗耶普行者于彼天神处受其问已,即至有弟子众、有群,为群众之师,有名而有名声,为宗祖及众人之善评者,所谓不兰迦叶、末伽梨瞿舍罗、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波拘陀迦旃延、散若耶毗罗弗多、尼犍若提子等(六师)沙门婆罗门处,向彼等请问。彼等受萨毗耶普行者之问,而不能满足答覆,不能满足答覆更又现瞋怒不愉快,且反问萨毗耶普行者。时萨毗耶普行者即自思念:“尊者沙门婆罗门,有弟子众、有群、为群之师,有名而有名声,为宗祖及众人之善评者,所谓不兰迦叶乃至尼犍若提子(六师),彼等对我之问,不能满足答覆而现瞋怒不悦,且反问我有关此者。如是,我转居于劣位(在家之状态)退受诸欲耶?”时萨毗耶普行者又更思念:“沙门瞿昙有弟子众、有群、为群之师,有名而有名声,为宗祖及众人之善评者。我何不至沙门瞿昙之处,为此等而问耶?”于时萨毗耶普行者又更思念:“尊者沙门婆罗门长老耆宿,达高老龄者而多经验,出家甚久,有弟子众、有群为群之师,有名而有名声,为宗祖及众人之善评者,所谓不兰迦叶乃至尼犍若提子(六师),彼等尚不能满足解答我之问而现瞋怒不悦,且反问有关此事,然沙门瞿昙又何能得解答此等之质问耶?盖以沙门瞿昙年少、新出家。”时萨毗耶普行者又更思念:“不可以沙门年轻而轻视侮蔑。纵令沙门虽年少而彼有大神变、大威力、我何不至沙门瞿昙之处,为此等而问耶?”时萨毗耶普行者向世尊之住处旅行前去。次第近至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园世尊之居处。诣近已,与世尊共致问喜庆怀念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萨毗耶普行者以偈白世尊言。
五一〇
萨毗耶曰:
“我有疑疑惑 我欲来请问
今我此终熄 对我之所问
顺次而随法 敬请解答我”
(一)
五一一
世尊曰:
“萨毗耶远来 汝欲行询问
为汝此终熄 我对汝之问
顺次而随法 为汝言解答
(二)
五一二
萨毗耶汝意 所欲之何事
随意汝询问 使汝疑终熄”
(三)
时,萨毗耶普行者思念:“尊者瞿昙实甚稀有,尊者瞿昙实未曾有!我实于其他诸沙门婆罗门处,不获请益之机会,而沙门瞿昙则予我询问之余地。”萨毗耶欢喜踊跃、心生喜悦,向世尊询问。
五一三
萨毗耶曰:
“得何言比丘 依何为柔和
何谓调御者 如何称为佛
世尊我所问 敬请为答覆”
(四)
五一四
世尊曰:
“萨毗耶修道 至于般涅槃
度脱诸疑惑 舍断有非有
行成灭再有 此称为比丘
(五)
五一五
有舍一切处 有念诸世间
不害任何物 越度暴流者
无浊称沙门 无恼是柔和
(六)
五一六
内外诸世间 调修诸根门
洞察此彼世 修习调御者
(七)
五一七
一切之妄想 分别及轮回
生死此两者 当应善辨知
离尘无秽污 而得为清净
得生之灭尽 此称为如来”
(八)
时,萨毗耶普行者于世尊之所说,生大欢喜,随喜、意悦、欢喜踊跃、喜悦,更向世尊询问。
五一八
萨毗耶曰:
“何言婆罗门 依何为沙门
何谓沐浴者 何称为龙象
世尊我所问 敬请为答覆”
(九)
五一九
世尊曰:
“萨毗耶离垢 斥一切诸恶
善等持其心 而得自住立
超越于轮回 而有诸功德
如是无系缚 此称婆罗门
(一〇)
五二〇
寂静舍善恶 远离尘秽垢
知此世他世 如超生与死
如是之行者 故称为沙门
(一一)
五二一
洗落内与外 世间之诸恶
时间之轮回 天人之世界
不入时轮回 此名沐浴者
(一二)
五二二
不行何等罪 舍离诸结缚
一切处解脱 是为无染着
如是之行者 故称为龙象”
(一三)
时,萨毗耶普行者于世尊之所说,生大欢喜,随喜、意悦、欢喜踊跃、喜悦,更向世尊询问。
五二三
萨毗耶曰:
“佛说谁田胜 依何为善巧
如何成贤者 如何谓牟尼
世尊我所问 敬请为答覆”
(一四)
五二四
世尊曰:
“萨毗耶天人 梵天等为田
辨知一切田 解脱一切田
之根本结缚 如斯之行者
故称胜田者
(一五)
五二五
天人梵为藏 辨知一切藏
解脱一切藏 之根本结缚
如斯之行者 故称为善巧
(一六)
五二六
内外两者白 辨知有净慧
超越黑与白 如斯之行者
故称为善贤
(一七)
五二七
内外诸世间 知善不善法
值天人供养 越网是牟尼”
(一八)
时,萨毗耶普行者于世尊之所说,生大欢喜,随喜、意悦、欢喜踊跃、喜悦,更向世尊询问。
五二八
萨毗耶曰:
“如何之得者 言达吠陀人
依何成随知 如何具精进
何者称贵族 世尊我所问
敬请为答覆”
(一九)
五二九
世尊曰:
“萨毗耶应知 沙门婆罗门
办知诸吠陀 对一切诸受
远离于贪欲 超越一切受
此达吠陀人
(二〇)
五三〇
内外等病根 随知障名色
脱诸病根缚 如斯之行者
故称为随知
(二一)
五三一
离此世诸恶 越离地狱苦
有精进精勤 如斯之贤人
故称精进者
(二二)
五三二
内外诸结缚 断除染根本
解脱诸染着 乃至根本缚
如斯之行者 故称高贵族”
(二三)
时,萨毗耶普行者于世尊之所说生大欢喜,随喜、意悦、欢喜踊跃、喜悦,更向世尊询问。
五三三
萨毗耶曰:
“何得谓闻解 依何为圣者
如何具行者 何为普行者
世尊我所问 敬请为答覆”
(二四)
五三四
世尊曰:
“萨毗耶闻已 知通世间之
罪无罪诸法 征胜无疑惑
解脱一切处 无苦闻解者
(二五)
五三五
断除种种漏 阿赖耶执着
知无赴母胎 除去三种思
以及泥泞欲 而无妄分别
此言为圣者
(二六)
五三六
行得此教中 善巧一切时
知于涅槃法 诸处无执着
解脱无瞋恚 此为有行者
(二七)
五三七
中上下及横 过去现未来
所有招苦果 等业当迴避
谄慢与贪忿 遍知而行持
尽名色边际 应得而得者
言为普行者”
(二八)
时,萨毗耶普行者闻世尊之所说,生大欢喜,随喜、意悦、欢喜踊跃、喜悦,即从座起,上衣遍袒一肩,合掌向世尊前,以适宜之偈,赞叹世尊:
五三八
“沙门之诤论 由依止而起
含说及文字 依止倒想起
调伏六十及 三之异端说
如是广慧者 度越暗暴流
(二九)
五三九
至苦之边际 到达于彼岸
尊师阿罗汉 等正觉者是
我想于尊师 乃是漏尽者
尊师有光辉 有觉慧博慧
以尽苦际者 敬请来度我
(三〇)
五四〇
请知我疑惑 使我度越疑
极牟尼道顶 归命于尊师
无荒废日种 尊师是柔和
(三一)
五四一
于我存疑惑 敬请具眼者
为我作解答 牟尼是尊师
确实正觉者 尊师无诸盖
(三二)
五四二
尊师之苦恼 悉推破断灭
清凉得调御 成实心坚固
(三三)
五四三
龙象中龙象 大雄师说法
一切之诸天 以及那罗陀
钵婆多两神 皆为共随喜
(三四)
五四四
人中高贵者 归命彼尊师
人中最上者 归命彼尊师
含天诸世界 无胜彼尊师
(三五)
五四五
尊师是佛陀 尊师人天师
尊师征胜魔 而是为牟尼
尊师已断除 一切诸随眠
己达于自度 亦度此诸人
(三六)
五四六
尊师度所依 破坏一切漏
尊师无取着 乃是为师子
怖畏及恐怖 一切舍断者
(三七)
五四七
犹如美莲华 不涂着泥水
如是之尊师 不涂着善恶
雄者出两足 萨毗耶礼师”
(三八)
时,萨毗耶普行者于世尊之两足以头面顶礼,白世尊言:“希有,尊师!希有,尊师!尊师犹如使倒者起,覆蔽者显露,如教迷者以道,如暗夜揭来灯火,使具眼者能见诸色。如斯尊师以诸多教说说法。我归依尊师与法及比丘众。我欲于尊师世尊前出家,得具足戒。”
“萨毗耶!曾为异学徒,欲于此佛教之法与律出家、受具足戒时,彼应四月之间别住。四月后心能决定者,诸比丘可使彼出家受具足戒成为比丘。然此情形,亦将因人而有不同。[汝未及四月之别住,而得出家]。”
“尊师!若曾为异学徒,欲于此佛教之法与律出家、受具足戒时,彼四月间别住,过四月后,心能决定,诸比丘可令彼出家受具足戒成为比丘之规定,我不但四月之间,我将四年之间别住。过四年后,心能决定,诸比丘可令我出家,令我成戒具足之比丘。”然萨毗耶普行者于世尊前即得出家,受具足戒成为比丘。而于具戒后不久,尊者萨毗耶独一远离,住不放逸,虔诚精勤,不久即于诸善男子正由家出家趣非家之目的,自行通达作证具足无上梵行之终局(即涅槃),更得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成,所作已办,更不至[轮回苦界]之状态。”如斯尊者萨毗耶成为阿罗汉之一人。
萨毗耶经竟
七 施罗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游行鸯崛多罗波国,入于鸯崛多罗波国,名为阿波那村。适结发苦行者迦尼耶得闻:“实乃释迦族子,沙门瞿昙由释迦族出家,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游行鸯崛多罗波国,来至阿波那。而尊瞿昙,彼世尊是阿罗汉、等正觉者、明行足者、善逝、世间解、无上者、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彼自通达作证,对含括诸天、恶魔、梵天、之一切世界、及沙门、婆罗门、天人等而教说。彼有初善、中善、后善而说有义、有文之法,说明完全遍净之梵行。其善名声四布。如得见如斯阿罗汉,堪称幸福。”
时结发苦行者迦尼耶诣近世尊之处,诣已,与世尊共致问候,交谈庆慰怀念之语后,坐于一面。世尊向坐于一面之结发苦行者迦尼耶说法教示,鼓舞、激励、使之悦喜。时,结发苦行者迦尼耶,因世尊之说法教示,鼓舞、激励、使得悦喜,而白世尊言:“尊瞿昙与比丘众俱,明日请听受我之请食。”如斯言已,世尊向结发苦行者迦尼耶曰:“迦尼耶!比丘众多至千二百五十人。加之,汝信奉诸婆罗门,[故施食婆罗门,更又供养我大比丘众,实汝之大负担,请止供养我等。]”结发苦行者迦尼耶,再白世尊言:“尊瞿昙!纵令比丘众多至千二百五十人,且我虽信奉诸婆罗门,尊瞿昙与比丘众俱,明日请听受我之请食。”世尊再又向结发苦行者迦尼耶曰:“迦尼耶!比丘众多至千二百五十人,加之,汝信奉诸婆罗门。”结发苦行者迦尼耶又三度白世尊言:“尊瞿昙!纵令比丘众多至千二百五十人,且我虽信奉诸婆罗门,尊瞿昙与比丘众俱,明日请听许受我之请食。”世尊闻已,默然而听许。
此结发苦行者迦尼耶得知世尊之听许,即从座起,归己住院。归后,告诸友人、同僚、亲戚、缘者:“诸友人、同事、亲戚、缘者请听我言,我将招待沙门瞿昙与比丘众共明日之食。故请汝等帮助我。”“唯然、卿!”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之友、同事、亲戚、缘者等答结发苦行者迦尼耶。说已,或掘灶、或伐薪、或洗器具、或充水瓮、或设座席,而结发苦行者迦尼耶自行预备(圆堂)假屋(用帐幕围盖)。
尔时,有施罗婆罗门通晓三吠陀,并通语汇、仪轨、音韵语源论、(阿闼婆吠陀)之类,及古传说为第五诸圣典之句与解说(文法),并熟达顺世论、大人相论,住于阿波那,向三百人之学童,教吠陀圣典。
尔时,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信奉施罗婆罗门。时,施罗婆罗门从三百人之学童,[为除久坐所生之疲劳],各处作游步伸膝之行,近至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之住处。施罗婆罗门见迦尼耶属诸结发苦行者,或掘灶、[或伐薪、或洗器具、或充水瓮]、或设座席、而迦尼耶则自行预备假屋。施罗婆罗门见已,问结发[苦行者]迦尼耶曰:“卿迦尼耶!为子娶妇耶?为女嫁夫耶?现起大供养耶?又对摩揭陀王斯尼耶频毗娑罗与军队共招待明日之食事耶?”“卿施罗!我非为子娶妇、非为女嫁夫、又非对摩竭陀王斯尼耶频毗娑罗与军队共招待明日之食事,但我现起大供养。即由释迦族出家之释子沙门瞿昙游行鸯崛多罗波国,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已达阿波那。而此尊者瞿昙,彼世尊是阿罗汉、等正觉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名声善扬。我将请彼与比丘众俱明日之食。”“卿迦尼耶!卿言佛耶?”“卿施罗!我言称佛。”“卿迦尼耶!卿言佛耶?”“卿施罗!我言称佛。”
时施罗婆罗门思念:“此佛之声,尚为世间所难得。而我等圣典中述三十二大人相,具备三十二相之大人,唯此二而无其他:即若彼住家则为转轮圣王,作如法正义之王,征服四边诸国,使国土安定。具备七宝,彼有此等七宝,所谓: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及第七之主兵宝。又彼奋勇豪迈、击破敌军,有千人以上之子。彼之全境不用杖罚、不用刀剑,住于正义以法征服。然若彼由家出家而趣非家者,彼成阿罗汉、等正觉者,开现世间诸烦恼蔽。”
“卿迦尼耶!然此阿罗汉、等正觉者尊瞿昙,今住何处?”于是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伸右腕谓施罗婆罗门言:“卿施罗!此方一带有青树林,[世尊等即住彼处]。”
时施罗婆罗门共三百学童,即赴世尊之处。于是施罗婆罗门告彼等学童:“汝等须分作小班静肃步入。盖彼等世尊难近如师子,可一人行之。而我与沙门瞿昙共谈时,汝等勿容置言其间。汝等应待我至谈论终止。”时,施罗婆罗门诣近世尊之住处。近后,与世尊共致问,交谈述怀庆慰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施罗婆罗门探望世尊身中有否三十二大人相。施罗婆罗门除世尊身中之二相,大致见三十二大人相。但所谓马阴藏相、广长舌相之二大人相,[彼世尊是否有?]则起疑惑,即对佛不能信解信受。时世尊以作神变使施罗婆罗门得见马阴藏相;世尊更又出舌,以舌触抵两耳孔上下、触抵两鼻孔上下、更以舌蔽前额之一面。如此施罗婆罗门思念言:“沙门瞿昙完整具足三十二大人相而无所缺。我虽不知彼是否为佛陀,然我曾闻诸年老耆宿婆罗门师,又更其师婆罗曾言:‘阿罗汉等正觉之人,当被赞说及己身时,现自己之面目。’如是我应以偈赞叹。”如此施罗婆罗门于世尊前以偈赞叹曰:
五四八
“世尊汝身体健全 善生善辉我欲见
具黄金色精进者 牙齿亦复极洁白
(一)
五四九
然而善生之人者 所有相好皆具现
大人之相三十二 一切皆在汝身中
(二)
五五〇
澄净之眼善颜面 身大端正有光辉
沙门众中无比伦 遍照大地如太阳
(三)
五五一
汝现庄严成比丘 有如黄金之皮肤
如斯最上之容色 汝为沙门更何为
(四)
五五二
汝若在家作轮王 车兵称主服四方
阎浮林中主宰者 汝为斯人当得值
(五)
五五三
地方诸王刹帝利 亦应为汝隶属者
瞿昙本是王中王 人类帝王统治者”
(六)
五五四
世尊曰:
“施罗当知我是王 实乃无上之法王
依法转轮轮常转 不可反转大法轮”
(七)
五五五
施罗婆罗门曰:
“汝是公称正觉者 瞿昙汝曾如斯说
我是无上之法王 依法常转永无歇
(八)
五五六
谁将果能继师后 卿之将军是弟子
谁将继汝之运转 法轮随汝转不歇”
(九)
五五七
世尊曰:
“施罗我转是此轮 乃是无上之法轮
诸佛如来由此生 随我转者舍利弗
(一〇)
五五八
应明达者已明达 应修习者已修习
应舍断者已断舍 故汝应知我是佛
(一一)
五五九
汝当对我无疑惑 汝婆罗门信解我
屡屡见诸正觉者 但能见佛极难得
(一二)
五六〇
彼等正觉者于世 出现之时实甚难
婆罗门我是佛陀 烦恼箭之治愈者
(一三)
五六一
我为最胜无比类 善能击破恶魔军
一切之敌使降伏 处处欢喜无怖畏”
(一四)
五六二
[施罗对三百弟子等言曰:]
“具眼者箭治愈者 大雄师子处林中
说法如同师子吼 彼之所说善倾听
(一五)
五六三
最胜尊师无比类 击破魔军方成佛
人见有谁不信乐 贱族者亦信乐彼
(一六)
五六四
欲从我者随我来 不愿我者可自去
我近殊胜慧者前 于此佛教我出家
(一七)
五六五
若开此等正觉教 若为尊师所望者
我等亦于慧者前 立志精进愿出家
(一八)
五六六
此等三百婆罗门 期求所愿同合掌
世尊之前誓愿求 齐求师处行梵行”
(一九)
五六七
世尊曰:
施罗梵行是善说 现见即时有乐果
学者如能不放逸 就此出家不空过
(二〇)
施罗婆罗门与徒众于世尊前出家受具足戒。时,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于其夜过后,翌晨于自己住处,准备美味之软食硬食,以告世尊:“尊者瞿昙!备食已就,现至食时。”于是世尊晨早着衣,持钵、着僧伽梨衣,近至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之住处。至后与比丘众共坐设席。时,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亲自奉侍,以美味之软食、硬食使世尊与比丘众满足饱食。如此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于世尊食讫由钵放手时,自就低座,坐于一面。世尊对坐于一方之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以次偈随喜曰:
五六八
“最上供养献供火 最上圣偈娑毗底
王为人中最上者 大海诸水中最上
(二一)
五六九
月为诸星最上者 太阳光辉最上者
僧众最上实望福 最上之人应施者”
(二二)
如是世尊向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以此等偈随喜后,起座离去。
时,尊者施罗与徒众远离独处、虔诚不放逸、自住精勤、不久即住于诸男子确实达于由家出家而趣非家之目的,得无上梵行之究竟(涅槃)。于现世住于自知、作证具足,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成、所作已办、更不至轮回苦界。”如斯施罗与徒众皆成阿罗汉之人。时,尊者施罗与徒众复俱诣世尊之住处。诣已,遍袒一肩向世尊合掌,以偈白世尊:
五七〇
“我等自今八日前 归依尊师具眼者
我等今已过七夜 尊师教中得调御
(二三)
五七一
尊师是佛亦是师 征胜魔者是牟尼
尊师已断诸随眠 自已度己且度人
(二四)
五七二
尊师善超于有依 尊师诸漏已破坏
尊师师子无取着 舍断怖畏与恐怖
(二五)
五七三
此等三百诸比丘 齐向世尊合掌立
敬请雄者伸两足 示诸龙象礼师尊”
(二六)
施罗经竟
八 箭经
五七四
人命于此世 无相不可知
时短且惨悲 更与苦相应
(一)
五七五
生者必有死 此无他方法
生者至老死 生物之法性
(二)
五七六
诸早熟果实 有落地怖畏
生人亦如是 常有死恐畏
(三)
五七七
犹如于陶工 作粘土器具
最后皆于坏 人命亦如斯
(四)
五七八
无论幼与长 所有贤与愚
皆为死左右 一切必至死
(五)
五七九
为死战败离 所有父与子
亲类复戚族 他界难相救
(六)
五八〇
现见种种亲 相语诸亲人
如牛引屠场 死魔强曳去
(七)
五八一
如斯世间人 老死交相击
贤者知世性 已知无忧虑
(八)
五八二
生来而死去 此道汝岂知
两端无正见 悲泣亦无益
(九)
五八三
蒙昧害自己 悲泣有何益
若能赍己利 听慧者应为
(一〇)
五八四
悲泣与忧愁 无得心寂静
但增生彼苦 彼身唯受害
(一一)
五八五
自己害自己 身瘦容颜褪
死者不复苏 悲泣有何益
(一二)
五八六
忧愁不舍断 愈益受其苦
恸哭命终者 己成忧愁虏
(一三)
五八七
人人随业行 为死所左右
行他世界时 生类多战栗
(一四)
五八八
思此为当然 生住异灭现
异变有如斯 见此世间性
(一五)
五八九
假如生百年 或生百以上
彼遂别亲众 舍此世生命
(一六)
五九〇
往听罗汉法 命终见亡者
彼我不共生 调伏悲泣心
(一七)
五九一
犹如家燃火 以水可消熄
如斯有慧者 贤者善巧人
如风吹兜罗 忧愁起速灭
(一八)
五九二
为求自乐者 勿悲勿贪求
自己可除忧 应拔烦恼箭
(一九)
五九三
恼箭拔无余 心中得寂静
超越诸忧愁 无忧寂灭者
(二〇)
箭经竟
九 婆私吒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于伊车能伽罗村之伊车能伽罗森林。尔时,有颇负盛名之众多婆罗门诸长老住于伊车能伽罗村。所谓:商伽婆罗门、多梨车婆罗门、沸伽罗娑帝婆罗门、生闻婆罗门、刀提耶婆罗门及其他之盛名婆罗门诸长老。时,有婆私吒与婆罗堕阇二学童为除久坐所生之疲劳,伸膝游步、各处漫行。彼等因“云何婆罗门?”而生议论。婆罗堕阇学童曰:“人由父母之正当因缘,宿纯洁之母胎,乃至七世祖先系统未曾被指责非难故,故为婆罗门也。”婆私吒学童曰:“能具戒、能完成其义务,是故方成婆罗门。”婆罗堕阇学童未能说服婆私吒学童;又婆私吒学童亦未能说服婆罗堕阇学童。时,婆私吒学童告婆罗堕阇学童曰:“汝婆罗堕阇!由释迦族出家之释[迦族]子沙门瞿昙住伊车能伽罗森林。而此尊者瞿昙被称:‘彼世尊是阿罗汉、等正觉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而名扬四布。婆罗堕阇!我等往沙门瞿昙之处,以此义问沙门瞿昙,依沙门瞿昙为我等之解答而受持。”“唯然!”婆罗堕阇学童答婆私吒学童。如是婆私吒与婆罗堕阇二学童诣至世尊之处,彼等与世尊共相问候,谈叙欢愉庆慰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一面之婆私吒学童以偈白世尊曰:
五九四
“我等三吠陀学者 由他认知亦自称
沸伽罗沙帝我师 此多梨车之学童
(一)
五九五
三吠陀之论说者 其说奥秘我等极
我等解通吠陀句 等同吠陀阿阇梨
(二)
五九六
沙门瞿昙观我等 系统之说有诤论
由生而成婆罗门 婆罗堕阇此主张
然我谓依行为得 如具眼者应知斯
(三)
五九七
我等两人相互论 我不能得说服彼
等正觉者有名声 我等前来问尊师
(四)
五九八
人人犹如向满月 近前合掌行恭敬
世人如斯同礼拜 恭敬礼拜瞿昙师
(五)
五九九
为使兴起世间眼 世尊瞿昙我等问
依生而成婆罗门 或依行为而得成
我等不知请示汝 令我等婆罗门知”
(六)
六〇〇
世尊曰:“婆私吒!
我为汝等诸解说
生物生来有差别 依序如实为解说
实则出生即相异
(七)
六〇一
应知草木有差别 彼等差别自不认
生来形相既有殊 实乃生类生相异
(八)
六〇二
次为蛆虫与蟋蟀 蚁类差别亦应知
彼等生来形相殊 实则生类生相异
(九)
六〇三
生有矮小与粗大 应知四足兽差别
彼等生来形相殊 实则生类生相异
(一〇)
六〇四
腹行背长是蛇类 蛇类差别亦须知
彼等生来形相殊 实则生类生相异
(一一)
六〇五
次说水族水中栖 鱼类差别亦应知
彼等生来形相殊 实则生类生相异
(一二)
六〇六
次说乘翼凌虚空 鸟类差别亦应知
彼等生来形相殊 实则生类生相异
(一三)
六〇七
此等生类依于生 形相差别有种种
如是情状在人类 形相由生无种种
(一四)
六〇八
虽依于发或依头 虽依于耳或依眼
虽依于口或依鼻 虽依于唇又依眉
(一五)
六〇九
虽依于头或依肩 虽依于腹或依背
虽依于臀或依胸 虽依阴部或行淫
(一六)
六一〇
虽依于手或依足 虽依于指或依爪
虽依于胫或依腿 虽依于色或依声
如于其他诸生类 依生形相无有别
(一七)
六一一
人各于己身体中 各自人中无别异
婆罗门与刹帝利 说称人中有差别
(一八)
六一二
人中耕作土地者 为生活者皆如是
农夫非是婆罗门 婆私吒如斯当知
(一九)
六一三
人中种种工巧者 为生活者皆如是
工人非是婆罗门 婆私吒如斯当知
(二〇)
六一四
又在人中作买卖 为生活者皆如是
商人非是婆罗门 婆私吒如斯当知
(二一)
六一五
又于人中服事人 为生活者皆如是
奴仆非是婆罗门 婆私吒如斯当知
(二二)
六一六
又于人中为盗者 为生活者皆如是
盗贼非是婆罗门 婆私吒如斯当知
(二三)
六一七
又于人中武术者 为生活者皆如是
武士非是婆罗门 婆私吒如斯当知
(二四)
六一八
又于人中司祭者 为生活者皆如是
祭官非是婆罗门 婆私吒如斯当知
(二五)
六一九
又于人中村与国 受用领有皆如是
王者非是婆罗门 婆私吒如斯当知
(二六)
六二〇
而我依胎由母生 产妇非称婆罗门
彼被尊崇称为卿 有所得者实为彼
无物又无取著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二七)
六二一
一切众结均已断 远离扰着离系缚
无有恐惧无怖畏 我称彼为婆罗门
(二八)
六二二
革纽革绪与纲绳 马勒随眠皆已断
觉四谛者弃门闩 我称彼为婆罗门
(二九)
六二三
怒骂殴打被绳缚 对此无瞋忍耐者
具忍辱力强忍军 我称彼为婆罗门
六二四
无忿精勤具头陀 持戒渴爱不增盛
调御此身最后身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一)
六二五
不着莲叶如水珠 不承锥尖如芥子
对彼诸欲无染着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二)
六二六
此世自己苦灭尽 了知灭尽诸苦者
卸除重担离缚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三)
六二七
甚深智慧具慧者 道与非道通晓者
通达最上义理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四)
六二八
在家以及非家者 不与两者交往者
少欲远离不住家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五)
六二九
不论战栗与刚强 对诸生类藏鞭笞
不害彼等亦不杀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六)
六三〇
违背人中不违背 执笞人中不执笞
取着人中不取着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七)
六三一
贪瞋痴慢与覆盖 如芥子粒置锥尖
如是其人亦落置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八)
六三二
不为粗恶所含义 真实语言是所说
彼语谁亦不忿怒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九)
六三三
无论长短与大小 一切世间净不净
非所与者绝不取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〇)
六三四
无论此世与他世 面对三世无欲求
不求意乐离缚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一)
六三五
无阿赖耶之执着 己知真相无疑惑
耽于甘露到达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二)
六三六
世间善恶皆弃舍 超越善恶无执着
离尘无忧清净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三)
六三七
清净犹如无昙月 明澄清净无混浊
普皆喜有灭尽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四)
六三八
烦恼难路贪险路 超越轮回与愚痴
禅渡瀑流到彼岸 不动无爱无疑惑
烦恼寂灭无取着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五)
六三九
舍断诸欲于此世 普行无家非家行
普遍欲有灭尽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六)
六四〇
舍断贪爱于此世 普行无众独寂行
普遍爱有灭尽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七)
六四一
舍去人轭寿五欲 超越天轭寿五欲
超舍诸轭离缚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八)
六四二
乐与不乐舍离者 清凉快乐无依缚
一切世界胜雄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九)
六四三
一切有情死与生 此等一切皆觉知
无著善逝是觉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五〇)
六四四
诸天诸人乾闼婆 彼之行踪无可知
断尽诸漏阿罗汉 我称彼为婆罗门
(五一)
六四五
过去现在与未来 前后或中无何物
既无一物无取着 我称彼为婆罗门
(五二)
六四六
牛王精进最胜者 大仙已为征服者
洗浴烦恼觉四谛 我称彼为婆罗门
(五三)
六四七
觉知有情了宿住 见来世天与恶趣
已达生之灭尽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五四)
六四八
于人所赋名与姓 此唯世间之通名
世俗相传皆如此 人于生时已赋名
(五五)
六四九
姓名不知人之心 长时随在先入见
诸不知者谓汝等 由生即是婆罗门
(五六)
六五〇
依生非是婆罗门 依生非非婆罗门
依行为是婆罗门 依行为非婆罗门
(五七)
六五一
依行为而为农夫 依行为而为工匠
依行为而为商人 依行为而为奴仆
(五八)
六五二
依行为而为盗贼 依行为而为武士
依行为而为祭官 又依行而为王者
(五九)
六五三
见缘起法诸贤者 通晓业与异熟果
如斯行为如实见 如实得见信不误
(六〇)
六五四
世间依业而存在 人之存在亦依业
有情为业所结缚 犹如行车为辖结
(六一)
六五五
梵行苦行根律仪 戒律禁制调御慧
由此得成婆罗门 是即最上婆罗门
(六二)
六五六
具备三明而寂静 尽其再有阿罗汉
梵天帝释诸识者 婆私吒如斯当知”
(六三)
作如斯言已,婆私吒与婆罗堕阇二学童白世尊言:“希有瞿昙!希有瞿昙![犹如令倒起者、使蔽者显露,如教迷者以道,又如暗夜揭来灯火,使具眼者见诸色,如斯,瞿昙以诸多教法说示]。我等归依卿瞿昙、归依法、归依比丘众。卿瞿昙容许我等自今而后,尽形寿归依为优婆塞。”
婆私吒经竟
一〇 拘迦利耶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给孤独园。时,拘迦利耶比丘诣至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一面之比丘拘迦利耶白世尊言:“尊师!舍利弗、目犍连有恶欲,为诸恶欲所缚。”如斯言已,世尊告拘迦利耶比丘曰:“拘迦利耶!汝勿作斯言。拘迦利耶!汝勿作斯言。拘迦利耶!汝对舍利弗、目犍连应心生信乐;舍利弗、目犍连是可敬爱者。”拘迦利耶比丘再白世尊言:“尊师!假令世尊以我为可信赖者,则舍利弗、目犍连实有恶欲,为诸恶欲所缚。”世尊再告拘迦利耶比丘曰:“拘迦利耶!汝勿作斯言,拘迦利耶!汝对舍利弗、目犍连应心生信乐;舍利弗、目犍连是可敬爱者。”拘迦利耶比丘再三白世尊言:“尊师!假令世尊信赖我语,则舍利弗、目犍连实有恶欲,为诸恶欲所缚。”世尊再三告拘迦利耶比丘曰:“拘迦利耶!汝勿作斯言。拘迦利耶!汝对舍利弗、目犍连应心生信乐;舍利弗、目犍连是可敬爱者。”时拘迦利耶比丘即由座而起,礼世尊右绕而去。
拘迦利耶比丘去后不久,彼全身出芥子大之脓疱。渐成小豆大,由小豆大而渐成如大豆粒。由大豆程度渐成枣核大。由枣核大渐成枣粒大。由枣粒大渐成余甘子(庵摩罗果)大。由余甘子大渐成青木瓜大。由青木瓜大渐成熟木瓜大。由熟木瓜大,而溃裂出脓血。时拘迦利耶比丘终因此病而命尽。拘迦利耶命终后,因心恨舍利弗、目犍连,遂生红莲地狱。
时,梵天娑婆世界主于夜半过后,以丽色容光遍照祇园各隅,而诣近世尊之住处。诣已,敬礼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梵天娑婆世界主,乃白世尊言:“尊师!拘迦利耶比丘命终。尊师!命终之拘迦利耶比丘,因对舍利弗、目犍连有瞋恨心,而生红莲地狱。”梵天娑婆世界主作如言。作如斯言已,顶礼世尊右绕,而由其处消逝。
时,世尊于是夜过后告诸比丘曰:“汝等比丘!昨夜梵天娑婆世界主,于夜半过后以丽色容光遍照祇园各隅,诣至我处。至已礼我,立于一面。立一面之梵天娑婆世界主白我言:‘尊师!拘迦利耶比丘命终,尊师!命终之拘迦利耶比丘,因对舍利弗、目犍连怀有恨心,而生红莲地狱。’梵天娑婆世界主,作如上言。如斯言已,敬礼我右绕,即消逝。”世尊作如斯言,时有一比丘,白世尊言:“尊师!红莲地狱寿量几何?”“比丘!红莲地狱寿命极长。彼处几年、几十年、几千年、或几十万年难以计数。”“尊师!然以譬喻能说明耶?”“比丘!能说明。”世尊曰:“比丘!譬如依憍萨罗国以升斗量二十石胡麻,人由其中每百年取一粒。比丘!依此憍萨罗国容量之二十石胡麻,依上示方法取尽,其年时较短于一阿浮陀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阿浮陀地狱之寿量,等于一尼罗浮陀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尼罗浮陀地狱之寿量,等于一阿婆婆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阿婆婆地狱之寿量,等于一阿诃诃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阿诃诃地狱之寿量,等于一阿吒吒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阿吒吒地狱之寿量,等于一白睡莲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白睡莲地狱之寿量,等于一青睡莲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青睡莲地狱之寿量,等于一青莲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青莲地狱之寿量,等于一白莲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白莲地狱之寿量,等于一红莲地狱之寿量。比丘!而拘迦利耶比丘因心恨舍利弗、目犍连,而生红莲地狱。”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斯言已,师更告诸比丘曰:
六五七
“人之生来有其口 口其实是利斧生
愚者常为恶言语 利斧断除己善根
(一)
六五八
应毁訾者而赞赏 应赞赏者作毁訾
彼以口业积恶运 为积恶运不得乐
(二)
六五九
骰子博戏失财产 复失己身犹微少
对诸善逝心瞋恚 彼之恶运实甚大
(三)
六六〇
责骂圣者恶语意 堕入十万大地狱
尼罗布陀三十六 五阿浮陀红莲狱
(四)
六六一
语不真者行不真 行言不行堕地狱
彼等共为卑劣业 死后当堕他世界
(五)
六六二
无瞋心净无污点 愚者所作瞋恚怒
瞋怒愚者恶必返 如向逆风投细尘
(六)
六六三
种种贪欲耽著者 彼以恶语谤他人
无信吝啬不亲切 两舌悭物以为事
(七)
六六四
恶口不实非圣者 邪恶杀生为恶行
极劣恶运卑贱生 一生在世勿多言
不然汝至地狱行
(八)
六六五
汝撒恼尘招不利 责骂善人造罪恶
此世多造诸恶行 长陷深渊至地狱
(九)
六六六
任何诸业无灭者 业主必来承受得
自造罪恶愚钝者 此世他世自受苦
(一〇)
六六七
铁针钉入所至处 锐利枪刃为所抵
赤热钢弹似食物 果报随业令服食
(一一)
六六八
狱卒恶语无和颜 罪人无有避难处
坐于扩敷炭火上 普入盛燃火焰中
(一二)
六六九
更以铁网覆其上 铁制之锤击其中
由闇入闇真黑暗 其闇扩漫如雾蒙
(一三)
六七〇
次更普燃炽盛火 金属制镬入彼等
于火盛燃之镬中 罪人长时浮沉煮
(一四)
六七一
脓血混满在镬中 作罪过者煮于此
无论走往何方隅 到处烦恼触脓血
(一五)
六七二
又有虫类栖水镬 作罪过者煮其中
四边皆是等大釜 无有边岸出去处
(一六)
六七三
更有锐利剑叶林 入其处者断四肢
狱卒用钩捕其舌 曳引拉长予痛击
(一七)
六七四
复有剃刀锐利刃 彼等难越地狱河
诸多愚钝作恶者 行诸恶者堕其中
(一八)
六七五
其处更有黑斑犬 野干大鹫乌鸦群
人人悲泣被啖食 彼等受尽鹰鸟啄
(一九)
六七六
造罪之人所遭遇 地狱生活实悲惨
此世余命作善行 不可放逸度日行
(二〇)
六七七
红莲地狱之寿量 如智计量担胡麻
五千万兆年已多 又加年百二十亿
(二一)
六七八
地狱之苦长难说 其长彼处不可住
故为好净善诸德 语意经常遍守护”
(二二)
拘迦利耶经竟
一一 那罗迦经
[序偈]
六七九
满足生欢喜 三十三天众
恭敬有净衣 取衣赞帝释
阿私陀仙人 昼住之时见
(一)
六八〇
喜悦踊跃见诸天 仙人恭敬问因由
“何缘天众极满悦 何故取衣作挥舞
(二)
六八一
假令诸天战修罗 修罗战败勇士胜
彼时亦不大欢喜 今见喜悦甚稀有
(三)
六八二
且歌且舞吹口笛 拍手踊跃奏天曲
我住须弥问汝等 汝等速为我解疑”
(四)
六八三
“无比最胜宝菩萨 利益安乐生人界
释迦族村蓝毗尼 我等满足极欣悦
(五)
六八四
一切有情最高者 人中牛王最上者
仙人林中转法轮 猛胜百兽师子吼”
(六)
六八五
闻诸天声仙人急 下降净饭王宫廷
坐其处告释迦众 “我今欲见此童子”
(七)
六八六
释迦族等炉金工 锻练辉耀如金黄
高贵容貌童子丽 为阿私陀仙人见
(八)
六八七
辉耀行空如火焰 清净霁云如满月
照曜大地如秋阳 阿私陀仙生欢喜
(九)
六八八
诸天有骨千圆轮 空中护持有伞盖
金柄拂尘上下扇 不见持拂伞盖人
(一〇)
六八九
黑妙结发斯见已 头上白伞为翳遮
如锦毯中之黄金 跃踊喜心抱太子
(一一)
六九〇
彼通真言及相好 抱取释迦验牛王
欣乐心发感叹声 人间无上最上者
六九一
随念自己将终时 仙人怏怏眼流泪
释迦族见仙人泣 莫非童子有障碍
(一三)
六九二
仙人告慰释迦族 我非随念子不利
童子绝无任何障 彼非凡庸善留意
(一四)
六九三
童子得成无上觉 得见最上之清净
彼之梵行广弘通 怜愍众生转法轮
(一五)
六九四
然我余命不久世 正觉之前我命终
无等之法我不闻 我心故此苦恼痛
(一六)
六九五
释迦族众大欢喜 彼之生来始出城
怜愍自己之子嗣 修学无等精勤法
(一七)
六九六
“今后有佛成正觉 汝若闻其行法道
尔时当往遍求问 彼世尊前行梵行”
(一八)
六九七
豫见未来得清净 仙人所教饶益意
多积福善那罗迦 待望胜者护诸根
(一九)
六九八
闻彼胜者转法轮 仙人教言实现时
行见牛王得信乐 请问牟尼最胜行
(二〇)
序偈竟
六九九
“阿私陀仙所述语 此语如实我了知
瞿昙诸法通达者 故我前来谒世尊
(二一)
七〇〇
出家乃至住非家 托钵之行续寻求
我问牟尼请示我 最上句之牟尼行”
(二二)
七〇一
世尊曰:
“行难得难清净道 我令汝知牟尼行
然而我告汝此事 志须强毅心坚固
(二三)
七〇二
无论村人骂或赞 应以平等行仪临
慎防瞋意严加护 寂静勿为高傲行
(二四)
七〇三
如园中有种种焰 黄红大小皆出现
诱惑牟尼诸女人 纵令彼女来诱惑
(二五)
七〇四
牟尼已经离淫法 彼此诸欲皆已舍
于诸生物强或弱 不生瞋害无爱着
(二六)
七〇五
我与彼等亦相同 彼等与我亦无异
自己与彼相比较 不可杀害诸众生
(二七)
七〇六
一切凡夫所执着 欲求贪欲须舍去
弃贪行道具眼者 必定能度贪地狱
(二八)
七〇七
控制肚腹须节食 一切少欲勿贪求
彼实厌离于诸欲 无欲寂灭无烦恼
(二九)
七〇八
牟尼每日出行乞 行乞已讫赴林边
牟尼止住在树下 树下就座已牟尼
(三〇)
七〇九
彼贤者勤修禅定 树下静虑乐林边
自行禅定自满足 树下寂静应禅思
(三一)
七一〇
林中树下且过夜 翌朝赴村行乞食
信众招待与供养 持来之食亦不喜
(三二)
七一一
牟尼沿村到来时 不以家家过急行
如同哑者之乞食 教策之语不得说
(三三)
七一二
若乞得食斯可矣 若不得食亦善哉
两者等同为看待 牟尼坦然静还来
(三四)
七一三
彼手持钵续游行 人谓哑者亦非哑
虽少施与亦莫轻 不可轻蔑彼施者
(三五)
七一四
我作沙门为行道 说示种种至高道
达于彼岸无二次 亦无一回到达者
(三六)
七一五
轮回暴流必须断 比丘不可有爱着
舍断所作诸善恶 如斯比丘无热恼”
(三七)
七一六
世尊曰:
“令汝得知牟尼行 摄食如尝剃刀刃
必当以舌抑口盖 对胃亦应行自制
(三八)
七一七
沉滞之心不可有 心中不可多思念
无有依着无臭秽 最后目的为梵行
(三九)
七一八
亲近沙门是心离 独坐身离应学习
离为独一牟尼行 若能独一乐行道
(四〇)
七一九
若然名声耀十方 精进禅思弃诸欲
我等弟子慕圣法 愈益增长惭与信
(四一)
七二〇
犹如挖掘深河底 应知河川诸情况
小河底浅流有音 大川流水无音声
(四二)
七二一
浅水之流有潺声 满水之流成寂静
愚者如同半水瓮 贤者如同满水湖
(四三)
七二二
沙门且具法与义 多语利益众生事
彼等自知所示法 彼等自知宜多语
(四四)
七二三
彼等自知自制心 彼等自知勿多语
彼牟尼值牟尼行 彼牟尼证牟尼行”
(四五)
那罗迦经竟
一二 二种随观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东园鹿母高堂。尔时,世尊于十五日布萨满月之夜,受比丘众围绕,露地而坐。时世尊默然回顾众多比丘,告诸比丘言:“诸比丘!出离世间至成圣之正觉有诸善法。诸比丘!汝等何故出离世间至圣正觉,闻此等善法耶?诸比丘!若有问汝等者,汝等可如是回答彼等:‘此无他,是为如实知二法。’然汝等以何言二?‘此是苦、此是苦集’,此是一随观;‘此是苦灭、此是至苦灭道’,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斯言已,师又更言曰:
七二四
“于苦无知解 复不知苦生
苦又普无残 不知绝灭处
更至苦寂灭 不知其道之
(一)
七二五
人心无解脱 亦无解脱慧
未能尽苦际 彼实至生老
(二)
七二六
然能知离苦 亦知苦发生
又苦遍无余 知苦绝灭处
更至苦寂灭 知解彼道处
(三)
七二七
具足心解脱 亦具慧解脱
彼等尽苦际 不至生与老”
(四)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亦皆依缘依而生’,此乃一随观;‘然依之离灭无余,故无苦之发生’,此乃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二)若烦恼有余时,于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得随一之果。”世尊如右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二八
“世间种种苦 皆依因缘生
无知作依处 愚钝屡受苦
知苦随观者 知而不作依”
(五)
“‘其他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无明而生’,此乃一随观;‘然无明离灭之无余,故无苦之发生’,此乃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于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期得随一之果。”世尊如右言。善逝如斯言已,师更言曰:
七二九
“由此而有彼 生死与轮回
轮转行不已 其趣是无明
(六)
七三〇
无明是大痴 由此久轮回
至明诸有情 后有不更来”
(七)
“‘又依他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行而生’,此是一随观;‘然诸行离灭之无余,故无苦可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上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三一
“任何苦发生 皆缘行而生
诸行之离灭 无苦可发生
(八)
七三二
苦生缘于行 了知此过患
止灭一切行 断除诸欲想
此苦之灭尽 如实知此已
(九)
七三三
正见达吠陀 正知诸贤者
战胜恶魔结 后有不更来”
(一〇)
“‘依他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识’,此是一随观;‘然识离灭之无余,故无苦之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三四
“一切苦发生 皆是缘于识
由识之离灭 无苦可发生
(一一)
七三五
苦缘识而生 了知此过患
识若寂静故 无爱即寂灭”
(一二)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触’,此是一随观;‘然因触离灭之无余,故无苦之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上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三六
“为触所击败 从有流而行
诸人行邪道 无能尽灭结
(一三)
七三七
如是遍知触 诸人喜寂静
彼等实灭触 无爱故寂灭”
(一四)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之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受’,此是一随观;‘然受离灭之无余,故无苦之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当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三八
“无论乐或苦 不苦或不乐
内者与外者 一切所感受
(一五)
七三九
此苦须当知 虚伪破灭法
以智触衰灭 认斯可离贪
诸受灭尽故 无爱故寂灭”
(一六)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渴爱’,此是一随观;‘然渴爱离灭之无余,故无苦之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四〇
“渴爱为友者 长时续轮回
有此而有彼 轮回无超脱
(一七)
七四一
渴爱缘生苦 知此之过患
渴爱离无取 念之当普行”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取’,此是一随观;‘然因取离灭之无余,故无苦之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四二
“有乃缘于取 有者受诸苦
生者必有死 此苦生之缘
(一九)
七四三
取之灭尽故 诸贤正了知
知达生灭尽 后有不更来”
(二〇)
“‘依他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龌龊’,此是一随观;‘然龌龊离灭之无余,故无苦之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告曰:
七四四
“任何苦之生 皆缘于龌龊
由诸龌龊灭 无有苦之生
(二一)
七四五
有苦缘龌龊 了知此过患
舍遣诸龌龊 无龌龊解脱
(二二)
七四六
断绝诸有爱 比丘心寂静
灭度生轮回 彼更不再有”
(二三)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食’,此是一随观;‘然食离灭之无余,故无苦之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四七
“任何苦之生 皆缘食而生
依于诸食灭 无有苦之生
(二四)
七四八
苦乃缘食有 知此为过患
遍知一切食 勿依止诸食
(二五)
七四九
吠陀之达人 涅槃正了知
诸漏遍尽故 省察受用食
住法不入趣”
(二六)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动转’,此是一随观;‘然动转离灭之无余,故无苦之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五〇
“任何苦之生 皆缘于动转
诸动转之灭 无有苦之生
(二七)
七五一
苦乃缘动转 了知此过患
如是弃爱欲 令除灭诸行
不动亦无取 念之应普行”
(二八)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诸人有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有依止者有动摇’,此是一随观;‘依止无者动摇无’,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斯言已,师更言曰:
七五二
“无依无动摇 有依有取着
此有故彼有 无越度轮回
(二九)
七五三
诸依有怖畏 了知此过患
无依无取着 念之应普行”
(三〇)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无色[界定]远比色[界定]更为寂静’,此是一随观;‘灭[尽定]远比无色[界定]更为寂静’,此是第二随观。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五四
“色界诸有情 及住无色界
不知灭尽定 是为再来者
(三一)
七五五
遍知色界定 善住无色界
灭定解脱者 彼等舍死魔”
(三二)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诸比丘!‘含括天、魔、梵天之世界,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一切诸人中或思:“此是真理”者,但诸圣者以正慧如实善见“此是虚妄”’,此是一随观;诸比丘!‘含括天、魔、梵天之世界,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一切诸人中或思:“此是虚妄”者,但诸圣者以正慧如实善见:“此是真理”’,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上言。善逝如斯言已,师更言曰:
七五六
“非我以谓我 住著于名色
见天及人世 愚思为真理
(三三)
七五七
愚者如所思 由思为所异
愚思成虚妄 暂法虚妄法
(三四)
七五八
涅槃非妄法 诸圣知真实
彼等解真理 无爱故寂灭”
(三五)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诸比丘!‘含括天、魔、梵天之世界,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一切诸人中,或思:“此是乐”者,但诸圣者以正慧如实善见:“此是苦”’,此是一随观;诸比丘!‘含括天、魔、梵天之世界,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一切诸人中,或思:“此是苦”者,但诸圣者以正慧如实善见:“此是乐”’,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斯言已,师更言曰:
七五九
“唯言有此者 色声及香味
触法为嗜好 爱着以适意
(三六)
七六〇
诸天及世人 实以此为乐
此等之灭时 彼等思为苦
(三七)
七六一
有身之断灭 诸圣见为乐
正见人所思 恰与世间反
(三八)
七六二
他人所言乐 诸圣称是苦
他人所谓苦 圣者称是乐
了知难解法 无知则痴迷
(三九)
七六三
无明所蔽翳 黑暗无所见
正见诸善人 光明大开显
不达熟法愚 近之亦不识
(四〇)
七六四
为有贪所败 从有流行去
受魔所制者 于法无正觉
(四一)
七六五
除去圣贤者 谁能值正觉
正知涅槃句 无漏般涅槃”
(四二)
世尊如是言已,彼诸比丘闻世尊之所说,意悦欢喜。世尊说此法时,有六十比丘,心无取着,解脱诸漏。
二种随观经竟
此[二种随观经之]摄颂:
谛依与无明
诸行第五识
触诸受渴爱
取龌龊诸食
动转动摇色
真理苦十六
大品第三竟
摄颂:
出家与精勤
善说孙陀利
摩伽萨毗耶
说施罗与箭
乃至婆私陀
与拘迦利耶
那罗迦以及
二种正随观
此等十二经
称之为大品
四 义品
一 欲经
七六六
欲求欲对象 若彼已有成
人得所欲者 确然彼心喜
(一)
七六七
若人有此欲 生起此欲者
彼诸欲失灭 烦恼如中箭
(二)
七六八
回避诸欲者 如避蛇头足
世间之爱着 有念正超越
(三)
七六九
黄金田器具 佣仆与牛马
若有追求者 妇女亲欲多
(四)
七七〇
彼无力战胜 彼被危难破
如是彼随苦 如破舟进水
(五)
七七一
故人常有念 诸欲应回避
如船除积水 到达彼岸者
彼等舍诸欲 断欲渡瀑流
(六)
欲经竟
二 窟八偈经
七七二
身体多著于所蔽 人住沉潜于愚中
如斯之人难远离 世间舍欲实不易
(一)
七七三
欲求因缘有乐结 自难解脱他难脱
彼等总期望前后 过现未来觅诸欲
(二)
七七四
面对诸欲迷贪求 住着不正吝啬者
忧虑死后将如何 悲泣烦恼陷诸苦
(三)
七七五
故人于教如次学 知此世间多不正
贤者劝言命短少 因其不正不可行
(四)
七七六
我见世间颤动者 诸人对有生至爱
面临死神愚人泣 对诸有爱难超越
(五)
七七七
请看动荡人我执 彼若涸河少水鱼
见此应行无我执 对有不被其系着
(六)
七七八
调伏诸欲离两边 遍知诸触无随贪
不行恶业自呵责 贤者见闻皆无著
(七)
七七九
遍知想已渡瀑流 牟尼无染着遍取
拔箭以行不放逸 此世他世无愿求
(八)
窟八偈经竟
三 瞋怒八偈经
七八〇
若人瞋怒语诽谤 妄信他人说真实
牟尼不近诽谤语 牟尼到处无心荒
(一)
七八一
为欲所牵住意欲 云何可越自己见
彼思所作自完成 其知之言所欲言
(二)
七八二
未受他人之询问 放言自修头陀戒
自言自己自慢者 善者称此非圣法
(三)
七八三
比丘自修寂灭者 如是诸德我不夸
世间烦恼无增盛 善者此称为圣法
(四)
七八四
遍计不净之诸法 重视造作诸人等
以见自己之功德 依止虚幻缘妄见
(五)
七八五
确知取著于诸法 越离执着实不易
故人若有着彼等 放弃正法取诸法
(六)
七八六
于何世间除遣者 对诸有无遍计见
舍断谄慢除遣者 彼对轮回无近着
(七)
七八七
近着受诸法之语 不近著者不说语
我与非我皆无有 遣除彼此一切见
(八)
瞋怒八偈经竟
四 净八偈经
七八八
我见第一无病净 人依眼见得正净
若斯知解为第一 净观者由智而解
(一)
七八九
若依眼见人有净 人又依智舍断苦
彼有依者以为净 斯说彼实邪见者
(二)
七九〇
圣道者外不见闻 于戒勤觉不言净
彼于善恶无染着 不行善恶舍自己
(三)
七九一
舍去前师依后师 从贪之人着难度
彼等放弃把执着 如猿握执面前枝
(四)
七九二
自行受持之行人 着想与问至种种
智者证知吠陀法 不至执着彼种种
(五)
七九三
所有一切见闻觉 于一切相无执着
何能于彼起疑惑 内观世间得证悟
(六)
七九四
诸漏尽者无分别 彼等不谓世究竟
舍弃世间诸执取 不于何处作意欲
(七)
七九五
漏尽超界婆罗门 知已见已无执取
向贪无贪贪何离 彼无执取为第一
(八)
净八偈经竟
五 第一八偈经
七九六
遍住己见为第一 自于世间为最上
此外一切皆为劣 故为诤论无越离
(一)
七九七
一切自己见闻戒 彼修其见有功德
只于其处彼执取 见他一切为贱劣
(二)
七九八
见他为劣执著者 言彼有缚善巧者
彼之见闻觉戒行 比丘不可作依着
(三)
七九九
无论依智依戒行 不可营见于世间
不见自己相等他 不可思为胜与劣
(四)
八〇〇
舍断自己无取着 彼对智亦无坚执
于异诤中不违和 除诸恶见不复还
(五)
八〇一
于诸两边对诸有 此界他界无愿求
确知诸法无取着 彼无任何之住着
(六)
八〇二
彼对如此见闻觉 毫无遍计诸微想
彼婆罗门无取见 故何于世妄分别
(七)
八〇三
彼对诸法无执取 诸法恶见不认受
不为勤戒之所导 登斯彼岸不复还
(八)
第一八偈经竟
六 老经
八〇四
人间生命实短少 未至百岁死者多
虽过百岁活存者 彼为老病亦死去
(一)
八〇五
人为我执物忧愁 遍取之常不可存
存在之物常变灭 如斯见之莫住家
(二)
八〇六
人思此物本属我 人死此物亦消失
贤者知此非己物 弟子不可向我执
(三)
八〇七
譬如梦中之相会 人于醒后皆不见
如斯所爱诸人等 亡灭命终不复见
(四)
八〇八
人等或称某某名 彼等曾见亦曾闻
此诸人等亡灭后 只余其名空残留
(五)
八〇九
人人贪求我执物 愁悲悭贪执不舍
故见安稳诸牟尼 舍诸遍取施诸行
(六)
八一〇
比丘所行无滞着 远离座处可亲近
对彼有此和合意 自己不现存在中
(七)
八一一
牟尼不着一切处 不为爱者不爱者
如水不著于荷叶 彼无悲泣与悭贪
(八)
八一二
犹如水滴于荷叶 犹如莲叶不着水
如斯牟尼诸见闻 又对觉法无染着
(九)
八一三
所有见闻除遣者 关联感知不思惟
彼非依他求清净 于彼无贪贪何离
(一〇)
老经竟
七 帝须弥勒经
八一四
尊者帝须及弥勒曰:
“耽溺淫欲者 我师语其害
闻我师教已 我等学远离”
(一)
八一五
世尊曰:“弥勒!
耽溺淫欲者 即已失我教
又彼行邪道 此为非圣法
(二)
八一六
出家尝独行 后淫受用者
放恣于世间 驾兽劣凡夫
(三)
八一七
彼所存名声 称誉皆尽失
比丘见此事 应速学舍断
(四)
八一八
诸思惟所袭 贫困者费思
闻人叱责声 如斯人悄心
(五)
八一九
诸人所叱责 作诸刀剑行
此实大贪求 沉潜于妄言
(六)
八二〇
贤者名声高 独行有决意
若染淫邪行 恼如愚钝者
(七)
八二一
牟尼于前后 已知此遇患
独行宜坚行 淫行勿受用
(八)
八二二
唯应学远离 诸圣最上法
不应思己胜 则有近涅槃
(九)
八二三
绝无行恶行 牟尼不顾欲
能渡瀑流者 贪欲者所羡”
(一〇)
帝须弥勒经竟
八 波须罗经
八二四
只此有净彼等说 诸他之法无清净
依此其处彼说净 各自真理广住着
(一)
八二五
彼等欲论入众中 见他为愚互敌对
依止自师彼议论 赞赏自说说为善
(二)
八二六
会众之中行论者 欲使赞赏心挂念
败北之时心悄然 彼探缺点怒毁訾
(三)
八二七
诸审判者评彼论 汝为毁失败北者
悲泣忧愁劣论者 彼今凌我心悲叹
(四)
八二八
诸沙门间生诤论 得意失意此诸人
见此论议应舍离 赞赏利得不生利
(五)
八二九
又或会众中论述 就其论述受赞赏
如意所期有利得 为此喜笑彼贡高
(六)
八三〇
贡高乃是彼害处 而彼为慢过慢言
见此过患不可诤 诸善巧者谓不净
(七)
八三一
犹如勇士食王禄 如求敌士举唤声
勇士彼至讨论处 与彼已无可诤事
(八)
八三二
执取恶见为诤论 只称此为真理者
汝告彼等虽论生 此处无汝敌对者
(九)
八三三
然以恶见行破军 彼见诸见不相违
波须罗汝有何得 彼等最极无可取
(一〇)
八三四
今日更因汝寻求 以意思议诸恶见
与除遣者合步骤 如是汝又不能行
(一一)
波须罗经竟
九 摩健地耶经
八三五
“爱贪不乐三魔女 我对淫行已无欲
粪尿秽身作何为 连触其足皆不欲”
(一)
八三六
“诸多帝王所寻求 如斯女宝汝不欲
任何见戒与勤劳 汝说活命有生起”
(二)
八三七
世尊言曰:“摩健地耶
我从未有如斯说 诸法取着我确知
诸见过患不取着 省察内寂为我见”(三)
八三八
摩健地耶曰:
“一切遍计见决定 汝对此等不取着
尊师所宣内寂义 慧者云何作此说”
(四)
八三九
世尊曰:“摩健地耶
依见依闻及依智 依戒依行不言净
无见无闻及无智 无戒无行不言净
放弃此等无取着 不依寂有斯为净”
(五)
八四〇
摩健地耶曰:
“依见依闻及依智 依戒依行不言净
无见无闻及无智 无戒无行不言净
我思此为愚迷法 诸人依见乃解净”
(六)
八四一
世尊曰:“摩健地耶
汝今依见续重问 汝为取着陷迷昧
内寂绝不见微想 故我说汝为愚迷
(七)
八四二
诸人思念等胜劣 彼等依此起诤论
对此三者不动摇 于彼可谓无等胜
(八)
八四三
我说真理何须论 汝说虚妄又何诤
等与不等不思念 彼之诤论又何关
(九)
八四四
舍弃窟宅无标榜 牟尼于村不亲匿
诸欲空无不重视 异执人等不与论
(一〇)
八四五
远离世间游行所 取着恶见不与论
犹如水莲蕀茎莲 如出污泥而不染
牟尼论寂无贪求 世间诸欲无染着
(一一)
八四六
吠陀达人依见觉 彼不参与不至慢
虽依业闻不被导 不为诸着所牵引
(一二)
八四七
以想离贪无系缚 慧解脱者无有痴
执想与见众人等 冲突者彷徨世间”
(一三)
摩健地耶经竟
一〇 死前经
八四八
“如何见者与戒者 云何称是寂静者
瞿昙沙门最上人 请受我问示我等”
(一)
八四九
世尊言曰:
“身坏以前离爱着 前际过去不依止
于中称计无烦恼 彼对世间不重视
(二)
八五〇
无有战栗亦无忿 不作夸大无后悔
无掉举者语真言 彼实慎语为牟尼
(三)
八五一
心对未来不系着 回忆过去亦无忧
诸触之上见远离 不为诸见所诱导
(四)
八五二
心离执着无诡诈 既无羡望亦无悭
不作傲慢无嫌恶 更与两舌亦无关
(五)
八五三
于无爱好成无漏 而与过慢亦无关
以是柔和具应辩 无妄信无贪离贪
(六)
八五四
欲得利者非是学 于不利得亦无怒
心无违和自寂静 对于爱味无贪求
(七)
八五五
常为有舍亦有念 不思他人等于己
世间无胜亦无劣 彼无增盛诸烦恼
(八)
八五六
彼于一切无依止 于彼有乃至非有
彼知诸法为无依 是故渴爱亦无存
有与非有俱不实
(九)
八五七
彼对诸欲不期待 我言斯人寂静者
系缚于彼不存在 于彼能度诸系着
(一〇)
八五八
彼无妻子无家畜 田地器具亦无有
彼乃无我无常见 断见非我亦不得
(一一)
八五九
凡夫沙门婆罗门 贪廉之行苛论彼
彼于贪等皆不顾 对诸苛论彼不动
(一二)
八六〇
远离贪求无悭吝 牟尼虽对于得胜
或等或劣皆不论 无别不至妄分别
(一三)
八六一
彼于世间无所有 更亦无忧无所有
彼于诸法皆不至 彼实可谓寂静者”
(一四)
死前经竟
一一 斗诤经
八六二
“争斗诤论悲愁悭 慢与过慢及两舌
此由何处令生起 冀愿世尊为我说”
(一)
八六三
“争斗诤讼悲与愁 慢及过慢并悭吝
两舌皆由爱所生 争斗诤讼伴悭贪
争讼生时有两舌”
(二)
八六四
“爱于世间何因缘 世间诸人皆为贪
彷徨贪欲何因缘 此为人人所依趣
意欲成就何因缘”
(三)
八六五
“爱于世间欲因缘 人于世间生贪欲
彷徨贪欲之因缘 此为人人所依趣
意欲成就欲因缘”
(四)
八六六
“欲于世间何因缘 决定所见何处生
疑妄语沙门说 此诸烦恼何处生”
(五)
八六七
“世间可意不可意 此为近依因欲生
于诸色见有无有 人以世间为定见
(六)
八六八
忿与妄语及疑惑 此等诸法有二者
可不可意发生时 疑惑者佛之所说
知法智路为应学”
(七)
八六九
“可不可意何因缘 何者无时此等无
有与无有等之义 以何因缘为我说”
(八)
八七〇
“可不可意触因缘 触若无时此等无
与有无有等之义 以触为缘我语汝”
(九)
八七一
“触于世间何因缘 又或遍取何处生
何无之时执无我 何无之时触非触”
(一〇)
八七二
“名色为缘而有触 欲求为缘有遍取
欲求无时我执无 色无之时触非触”
(一一)
八七三
“云何行者为无色 如何乐苦而为无
云何为无对我说 我意欲知其所以”
(一二)
八七四
“既非想想亦非无 无想想非无想想
想想者无想想者 如是行者色既无
障碍以想为因缘”
(一三)
八七五
“尊师已答我等问 问尊师者冀为说
非想非非想处定 谓是人之最高净
抑或更有其他净”
(一四)
八七六
“或有贤者持此说 谓是人之最高净
彼等善说无余依 说灭始是最高净
(一五)
八七七
知彼依着诸见者 观慧牟尼知依着
慧者不复归诸有 知解脱者无诤论”
(一六)
斗诤经竟
一二 小集积经
八七八
“恶见者遍住己见 异执自善种种论
如斯知者能知法 呵责此者非究竟
(一)
八七九
彼等争论持异执 且言他愚与不善
彼等一切说自善 彼中何论有真理
(二)
八八〇
不受他人之法见 愚者劣者贱劣慧
彼等遍住自见故 不外愚贱劣慧者
(三)
八八一
若依自见诤论者 善净慧者具慧者
彼等所见皆究竟 其中无有劣慧者
(四)
八八二
相互敌对言愚见 此见如真我不言
彼等各执为真理 是故见他为愚者”
(五)
八八三
“人谓真理或如真 言他诸人为虚妄
如斯异执起诤论 何故沙门不一致”
(六)
八八四
“真理唯一无有二 知解自知何诤论
彼诸恶见称真理 故说沙门不一致
(七)
八八五
自称为善议论者 何故种种说真理
彼多真理闻由他 彼等或由自思择
(八)
八八六
除去依想诸常道 世间无有多真理
遍计思择于诸见 而称真理或虚妄
(九)
八八七
见闻戒修与觉知 依止此等蔑视他
定立己见心喜悦 言他是愚或不善
(一〇)
八八八
以他为愚之所见 故而称己是至善
彼说自己是为善 轻蔑于他斯起诤
(一一)
八八九
过误之见彼成就 狂慢自思为完整
第一人者意自认 如斯之见为成就
(一二)
八九〇
以他言语为贱劣 彼亦共成贱劣者
自称吠陀贤达人 沙门之中无愚者
(一三)
八九一
‘我说之外所宣法 违反净法非完者’
如斯外道作住着 彼贪自见染着故
(一四)
八九二
‘唯此我说乃有净 言余诸法难清净’
如此住着诸外道 坚持以论自己道
(一五)
八九三
坚持以论自道者 于兹何以见他愚
说他愚见不净法 彼自固执于将来
(一六)
八九四
自当善量立定见 彼于世间起诤论
若舍一切决定见 人于世间不固执”
(一七)
小集积经竟
一三 大集积经
八九五
“此等之见遍住者 唯此真理起诤论
彼等由他蒙毁訾 只于自派受赞赏
(一)
八九六
鄙小赏赞不趋寂 我言诤讼唯毁誉
如是无诤为安稳 观察汝等不可诤
(二)
八九七
世间此等诸凡俗 知者不与彼等近
对于见闻不为忍 不近著者何得近
(三)
八九八
自制有净最上戒 受持勤修而着住
自见修学应有净 彼等善说有引拉
(四)
八九九
若以亡失戒行者 违背戒行彼骇怖
彼兹热望冀求净 如出家者离商队
(五)
九〇〇
舍断一切戒苦修 又舍有罪无罪业
净与不净不冀求 寂无取着行离贪
(六)
九〇一
近依所厌之苦行 或亲见闻与觉知
举声称净说述者 对于诸有不离爱
(七)
九〇二
不断冀求诸热望 遍计时有破损惧
处兹无死无生者 彼无热望何骇怖
(八)
九〇三
或人所言第一法 其他诸人谓是劣
彼等皆善说自见 彼等何有真理说
(九)
九〇四
自己之法为完整 他人之法是低劣
如斯异执起诤论 各谓假俗是真理
(一〇)
九〇五
被人轻贱说为劣 诸法之中无一胜
如此坚持自法论 说他之法为贱劣
(一一)
九〇六
如同赞赏自己道 尊敬自己所属法
一切议论应如真 彼等各自皆成净
(一二)
九〇七
不为他导婆罗门 诸法决定无执取
故彼超越诸诤论 不见他法为最胜
(一三)
九〇八
‘我知我见唯如真’ 依见解净有诸人
若是依见自何为 不解四谛越正见
依他彼等说净法
(一四)
九〇九
有见者不见名色 见已不得知常乐
任其多少见名色 诸善巧者不说净
(一五)
九一〇
执著论者难调伏 遍计之见彼重视
诸师说净依自见 自见如真净说者
(一六)
九一一
正察妄想无分别 以智不亲诸爱见
彼知假俗凡俗见 舍置他人取着见
(一七)
九一二
牟尼遣世诸系缚 生诸诤论不加入
彼寂无关诸不寂 不取他人取着见
(一八)
九一三
舍弃旧漏不作新 无欲不为执著论
智者解脱诸恶见 不染世间自呵责
(一九)
九一四
彼于一切之诸法 见闻觉知破恼住
卸除重担得解脱 分别爱乐无冀求”
(二〇)
世尊如斯宣说已
大集积经竟
一四 迅速经
九一五
“日种大仙我尊师 请问远离与寂句
于世云何见比丘 不取何物而寂灭”
(一)
九一六
世尊曰:
“我慢乃为诸障本 一切真慧亦绝灭
内心所有一切爱 调伏此等常念学
(二)
九一七
知通内外所有法 由彼强慢不可为
自言我今成寂灭 为诸善人所不说
(三)
九一八
依慢而胜不可思 虽劣等同亦不念
应具种种诸胜德 自己不再妄分别
(四)
九一九
内心时时应寂静 比丘不由他求寂
于内成就寂静者 无我更何有非我
(五)
九二〇
譬如海洋正中央 波浪不生常止静
如斯静止成不动 比丘何处不增盛”
(六)
九二一
“汝明眼者自内证 调伏危险述涅槃
汝贤善者说行道 说定说戒别解脱”
(七)
九二二
“以眼不可生动贪 卑俗之论尽于耳
美味之觉莫贪求 世间何物我无执
(八)
九二三
有触为病被触时 比丘决不可悲泣
不可热望世诸有 对诸恐怖无骇惧
(九)
九二四
食物饮物及硬食 衣服等得不贮藏
彼等虽为无有得 不为因此生恐惧
(一〇)
九二五
沉思静虑莫彷徨 远离恶作不放逸
坐处卧处皆无声 比丘应作如是住
(一一)
九二六
睡卧不可屡屡眠 热心警寤应勤行
谄笑戏淫与瞢愦 及诸严饰应舍断
(一二)
九二七
魔法占梦与占相 占星占卜不可行
占鸟兽声怀妊术 治疗此等不可习
(一三)
九二八
人来毁訾不骇怖 受人赏赞勿高傲
心无贪欲及悭吝 除去忿怒与两舌
(一四)
九二九
不可从事作买卖 比丘决不诽谤人
于村不可作亲着 不以语人欲利得
(一五)
九三〇
比丘不可为夸大 策语受施不可为
比丘不可学傲慢 异执之论不可说
(一六)
九三一
勿为妄语所诱导 勿为欺诳有正知
更依活命依慧命 依戒勤行莫轻他
(一七)
九三二
尔诸沙门应忍辱 多闻众言之污辱
不以粗语作回应 诸上善人无反报
(一八)
九三三
比丘了知此诸法 简择常念应当学
烦恼寂灭知是寂 于瞿昙教勿放逸
(一九)
九三四
彼之自胜不胜他 见自内证无杂言
于世尊教不放逸 常行礼拜应随学”
(二〇)
世尊如斯宣说已
迅速经竟
一五 执杖经
九三五
“试看固执诸等人 有执杖故生怖畏
云何使我生悚惧 我将为说此悚惧
(一)
九三六
人生恰似少水鱼 我看诸人时颤栗
以见诸人相反目 而于我中起怖畏
(二)
九三七
普遍世间不坚实 诸方动摇无常故
只为寻求己住所 却不见己占据处
(三)
九三八
有情始终不如意 每见他有生不快
此处有情依止心 我见难见烦恼箭
(四)
九三九
其中如有中箭者 一切诸趣走轮回
中有拔除其箭者 不走不沈瀑流趣
(五)
九四〇
世间教说种种学 五欲于人有系缚
此等系缚勿热中 洞察诸欲学涅槃
(六)
九四一
无傲慢者真语者 无两舌者无谄者
牟尼于此无有忿 越度恶贪与悭吝
(七)
九四二
当克昏沉眠懵愦 不可放逸与共住
意冀涅槃诸人等 不可身在过慢中
(八)
九四三
不为妄语所诱导 对色不可生爱润
过慢之恶应遍知 远离暴恶不可行
(九)
九四四
不可欢喜旧过去 对新现在无爱着
勤行减退不可愁 不可依止诱引者
(一〇)
九四五
我以贪求曰瀑流 亦称吸引与热望
亦曰所缘与遍计 又曰欲淖难超越
(一一)
九四六
牟尼不离真实语 立于陆地婆罗门
彼于一切皆舍遣 彼实可言为寂者
(一二)
九四七
吠陀达人彼知者 彼已知法无须依
彼于世间正动作 彼亦不羡望何人
(一三)
九四八
世间诸欲难克服 彼已超越执着处
断除欲流无结缚 无有忧愁无烦恼
(一四)
九四九
过去烦恼使涸竭 未来何物亦乌有
汝于现在无执着 寂静于汝无不行
(一五)
九五〇
普对世间名与色 一切无有我执者
非有之故无愁者 彼实世间不老者
(一六)
九五一
此是我物或他物 何物亦无执著者
如斯我执不存在 无我之故无愁烦
(一七)
九五二
彼无嫉视无贪求 不动平等一切处
不动摇者有功德 我对所问如斯语
(一八)
九五三
不动而有识智者 何等作为亦乌有
彼之远离诸杂行 于一切处见安稳
(一九)
九五四
无论世间等与劣 牟尼胜处均不语
彼处寂静远离悭 亦无取着无放掷”
(二〇)
世尊如斯宣说已
执杖经竟
一六 舍利弗经
九五五
尊者舍利弗曰:
“我尚未曾有所见 亦未自谁有所闻
如斯妙语有尊师 兜率天来为众主
(一)
九五六
含天一切世界人 犹如所见具眼者
除去一切烦恼闇 证得独乐趣涅槃
(二)
九五七
如如无依无诡诈 彼佛来此为众主
为此众多结缚者 我来欲问佛师尊
(三)
九五八
厌恶世间无人处 喜坐树下及冢间
又及诸山洞窟中 是为比丘亲近住
(四)
九五九
高低卧处住比丘 其处恐怖猛兽吼
彼乃无音卧坐所 比丘不应生骇怖
(五)
九六〇
未到之域比丘行 世间危险有几何
彼有边境卧坐所 比丘应为作克服
(六)
九六一
于彼应有何语路 亦复当具何行处
比丘应自行精勤 应有如何戒与行
(七)
九六二
专一有智亦有念 彼将如何学受持
如炼铁匠除银锈 比丘应拂己身垢”
(八)
九六三
世尊宣曰:“舍利弗
厌恶乱杂无人处 受用坐卧欲正觉
比丘如何安乐住 如何随法诸圣道
我随知解今语汝
(九)
九六四
有念戒等周边行 接触虻蚊爬虫类
更有人与四足兽 五无怖畏贤比丘
(一〇)
九六五
他法外道多恐怖 比丘虽见无畏惧
又见其他诸危险 追求善者可克服
(一一)
九六六
罹疾饥饿皆须忍 寒冷酷暑亦应耐
诸种苦触使无余 彼励精进应坚持
(一二)
九六七
不盗不说虚妄语 强弱有情以慈对
意之混浊应须识 黑魔之分应除去
(一三)
九六八
勿为忿慢所左右 彼等之根应掘拔
胜者无有爱不爱 此等悉应予克服
九六九
重视定慧喜善巧 禅定镇伏五盖危
边境卧处克不乐 四悲泣法亦当克
(一五)
九七〇
我得何食何处食 今实苦卧何处卧
此等诸寻导悲泣 无家有学应调伏
(一六)
九七一
食物衣服有时得 少许满足应知量
护持衣服村慎行 虽受污辱无粗语
(一七)
九七二
眼下光视勿彷徨 勉励修禅多警寤
勤行舍离自等持 断绝意乐寻后悔
(一八)
九七三
有念欢喜受叱责 对梵行者破心栽
善发非时于非语 不思诽谤诸人众
(一九)
九七四
更因世间有五尘 有念者应学调伏
此即色声香味触 对诸贪欲应克服
(二〇)
九七五
比丘普念心解脱 对此诸法调伏欲
彼善时时遍观法 彼为专一破闇黑”
(二一)
世尊如斯宣说已
舍利弗经竟
义品第四毕
摄颂:
欲窟瞋怒净第一
老与弥勒波须罗
摩健地耶与死前
诤论更有二积集
迅速执杖长者问
此等诸经为义品
五 彼岸道品
一 序偈
九七六
通真言一婆罗门 精进冀求无所有
美丽憍萨罗之都 彼由此都往南行
(一)
九七七
阿摄迦与阿逻迦 中间等距离之境
瞿陀婆利河畔住 拾取落穗食树果
(二)
九七八
于彼住所之近处 有其广大村聚落
此处所生诸收获 彼为营作大施舍
(三)
九七九
彼大施舍行已讫 彼再进入于庵屋
再次进入庵屋时 其他一婆罗门来
(四)
九八〇
伤足日晒且喉渴 头有尘土齿着泥
彼来接近婆和利 向彼乞求五百金
(五)
九八一
婆和利见婆罗门 招至坐所令且坐
乐善健康问讯彼 更向彼人述次语
(六)
九八二
“我有一切诸施物 我均以此为施舍
梵者务必信我言 我实无有五百金”
(七)
九八三
“若我乞汝五百金 汝若不肯付出予
七日之内而汝头 裂成七块不复合”
(八)
九八四
咒咀作法有诡诈 彼乃唱作怖畏言
婆和利既闻咒咀 彼乃惧怕生苦恼
(九)
九八五
内心恰如中愁箭 不摄饮食容憔瘁
且因此心有烦恼 心意亦不乐禅定
(一〇)
九八六
见彼骇怖与苦恼 天神有起大欲义
天神走近婆和利 对彼说述次之语
(一一)
九八七
“彼乃不知解顶法 彼为求财诡诈者
关于顶及顶裂法 彼对此智皆非知”
(一二)
九八八
“若汝有知于此事 顶及顶裂所涉智
今我问汝及此说 我将闻听汝之语”
(一三)
九八九
“我实对此亦不知 关我实无此等智
如斯顶与裂顶智 此是诸圣之所见”
(一四)
九九〇
“然而既于此地上 谁知顶与顶裂法
天神汝若有所知 敬请有以言告我”
(一五)
九九一
“出身迦毗罗都城 出家世间之导师
彼为甘蔗王后裔 释迦族子光耀世
(一六)
九九二
彼实世间正觉者 知一切法达彼岸
具得神通等十力 一切诸法具眼者
得达灭尽之诸法 断尽余依得解脱
(一七)
九九三
彼佛世尊具眼者 请于世间说诸法
诣彼座前汝当问 彼能为汝作解说”
(一八)
九九四
闻成正觉之诸语 踊跃欢喜婆和利
彼之忧愁随淡薄 彼得广大之欢喜
(一九)
九九五
踊跃意悦婆和利 感动而又问天神
“彼住何村何聚落 又在何方住世主
往诣最上人住处 我等礼拜正觉者”
(二〇)
九九六
“憍萨罗都舍卫城 广博慧者优胜者
卸除诸荷无漏者 知顶裂者人牛主”
(二一)
九九七
彼闻此语通真言 告诸弟子婆罗门
“诸学童来我语汝 汝等前来听我言
(二二)
九九八
今有圣者出世间 此是非常所难得
素有令名正觉者 利乐众生兴世间
我等急行舍卫城 最上之人汝等见”
(二三)
九九九
“然则我师婆罗门 如何我等知彼佛
如何我等能知彼 无知我等请教语”
(二四)
一〇〇〇
“吠陀之中诸真言 三十二种大人相
相好庄严传世间 依序为我作解说
(二五)
一〇〇一
彼之四肢及五体 正是大人相好处
彼于世途唯二种 除此以外无第三
(二六)
一〇〇二
彼若居住在家者 必将征彼此地上
不用笞杖及刀剑 依法统治此国家
(二七)
一〇〇三
若彼由家得出离 出家而为非家者
开三毒蔽成无上 成正觉者阿罗汉
(二八)
一〇〇四
生年姓氏与特相 真言吠陀及弟子
顶与顶裂有关智 一切意中向彼问
(二九)
一〇〇五
彼若具有无障见 彼为佛陀正觉者
以意向彼作请益 必将以语作回答”
(三〇)
一〇〇六
婆和利语弟子闻 十六人众婆罗门
帝须弥勒阿耆多 富那迦与弥多求
(三一)
一〇〇七
优波私婆度多迦 难陀更与醯摩迦
劫波刀提耶两人 阇都干耳为贤者
(三二)
一〇〇八
彼等跋陀罗浮陀 优陀耶与布沙罗
莫伽罗阇有慧者 以及大仙宾祗耶
(三三)
一〇〇九
彼等各各有徒众 皆于世间有令名
禅定者而乐禅定 贤者而善植宿者
(三四)
一〇一〇
结发身着羚羊皮 彼等皆礼婆和利
彼且右绕行敬礼 然后向北而出发
(三五)
一〇一一
进入波底那都城 再往东摩醯沙底
优禅尼又瞿那堕 卑地写至婆那市
(三六)
一〇一二
憍赏弥向沙枳多 入最上都舍卫城
制多毗耶迦毗罗 又进拘尸那罗城
(三七)
一〇一三
波婆城向菩伽市 毗舍离向摩揭陀
到达美丽适意处 是波沙那迦塔寺
(三八)
一〇一四
如热渴者求冷水 又如商人得大利
如暑热者求树荫 彼等急登世尊处
(三九)
一〇一五
尔时世尊适其时 比丘众前受尊敬
恰如师子林中吼 为诸比丘说教法
(四〇)
一〇一六
阿耆多具金色光 光明圆满如太阳
犹如十五夜满月 于此始见正觉者
(四一)
一〇一七
彼见世尊之肢体 得见相好圆满相
彼甚欣悦立一面 意向世尊发请益
(四二)
一〇一八
“有关我师生年事 姓与特相请示我
通达真言诸内容 婆罗门师教几人”
(四三)
一〇一九
“年龄一百二十岁 彼姓当是婆和利
生而肢体有三相 彼己通达三吠陀
(四四)
一〇二〇
大人相好及传说 通达语汇及仪轨
五百弟子彼教授 通达自法之极致”
(四五)
一〇二一
“断爱除欲最上人 彼有三相应简别
请说而以教我等 勿使我等生疑惑”
(四六)
一〇二二
“彼能以舌覆颜面 两眉中间有白毫
彼之阴处隐覆被 三相如斯童应知”
(四七)
一〇二三
从来未闻来问者 今竟回答我所问
一切诸人皆感激 合掌向佛静思惟
(四八)
一〇二四
“诸天乃至众梵天 须阇之夫帝释天
我等意中发质问 向谁应答此是问”
(四九)
一〇二五
“我等之师婆和利 遍问顶与顶裂智
敬请世尊教我等 仙人请除我等疑”
(五〇)
一〇二六
“无明为顶应须知 信心正念及禅定
欲与精进得相应 明是顶裂有关智”
(五一)
一〇二七
如是于此诸学童 发起感激大狂喜
偏袒衣服羚羊皮 头面顶礼佛两足
(五二)
一〇二八
“彼婆罗门婆和利 乃至诸弟子等俱
彼等踊跃心欢悦 头面顶礼世尊足”
(五三)
一〇二九
“彼婆罗门婆和利 乃至弟子共安乐
学童汝亦应如是 获得安乐且长寿
(五四)
一〇三〇
婆和利以及汝等 一切疑问悉令解
汝等之意欲须问 莫论何事尽可问”
(五五)
一〇三一
由正觉者令解明 学童合掌而旁坐
阿耆多面向如来 此乃第一之请问
(五六)
序偈讫
二 阿耆多学童所问
一〇三二
尊者阿耆多曰:
“因何世间有五盖 因何世间无光辉
何以世间有染着 何以言是大怖畏”
(一)
一〇三三
世尊宣曰:“阿耆多
世间缘无明有盖 悭吝放逸故无辉
我言热望起染着 苦是世间大怖畏”
(二)
一〇三四
尊者阿耆多曰:
“烦恼流遍一切处
云何其流成遮障 流之防护请语我
依何其流得闭塞?”
(三)
一〇三五
世尊曰:“阿耆多
世间所有烦恼流
其流遮障是为念 流之防护我语汝
依慧此等使闭塞”
(四)
一〇三六
尊者阿耆多曰:
“慧与念及名与色
如何情形可湮灭 我今以此问世尊
[请佛世尊]为我说”
(五)
一〇三七
“汝阿耆多如斯问 我今语汝其因由
识灭既已名色灭 此处慧念名色灭”
(六)
一〇三八
“一切诸法察悟者 及此凡夫诸有学
彼等之动作行道 我问智者请语我”
(七)
一〇三九
“诸欲不可以贪求 心意混浊不可有
于一切法之善巧 有念比丘应普行”
(八)
阿耆多学童所问讫
三 帝须弥勒学童所问
一〇四〇
尊者帝须弥勒曰:
“谁于此世为满足 谁于此世不动贪
谁能知达于两端 慧智不著于中端
世间谁谓是大人 谁能于兹超缝爱”
(一)
一〇四一
世尊曰:“弥勒
于诸欲中具梵行 远离渴爱常有念
比丘寂灭察悟法 于彼心中不动贪
(二)
一〇四二
彼能知达于两端 不着中端以智慧
我即言彼是大人 彼能于兹超缝爱”
(三)
帝须弥勒学童所问讫
四 富那迦学童所问
一〇四三
尊者富那迦曰:
“世尊不动见根本 我今前来欲请问
为何仙人刹帝利 婆罗门与诸人等
广为诸天行供养 我请尊师为我语”
(一)
一〇四四
世尊曰:“富那迦
此等仙人刹帝利 婆罗门与诸人等
广为诸天行供养 富那迦彼望人天
富那迦彼望人天”
(二)
一〇四五
尊者富那迦曰:
“诸仙人与刹帝利
婆罗门与诸人等 广为诸天行供养
彼等供养不放逸 果能得度生老否
我请世尊为我语”
(三)
一〇四六
世尊曰:“富那迦
希望赞叹望献供 热望诸欲缘利得
彼等供养有贪染 我言不能度死生”
(四)
一〇四七
尊者富那迦曰:
“供养不能度生老 然而天界与人界
何人供养度生老 我请尊师为我语”
(五)
一〇四八
世尊曰:“富那迦
洞察彼此诸状态 世间不动何等贪
无苦无求寂无烟 我言彼度生与老”
(六)
富那迦学童所问讫
五 弥多求学童所问
一〇四九
尊者弥多求曰:
“我请尊师为我语 忆尊师吠陀达人
世间所有多种苦 果由何处生起者”
(一)
一〇五〇
世尊曰:“弥多求
苦之发生汝问我 我随知解今语汝
于此世间种种苦 皆依因缘所发生
(二)
一〇五一
愚者自为作依所 屡屡近苦不自知
随观苦之生发起 如实知苦勿作依”
(三)
一〇五二
“我请尊师示我等 更有其他问尊师
生老瀑流愁悲泣 彼诸贤者如何渡
此法尊师如实知 唯愿牟尼为我说”
(四)
一〇五三
世尊曰:“弥多求
此法现世无杂言 此法我今以告汝
如实知法行有念 可度世间诸爱着”
(五)
一〇五四
“大仙说此最上法 得闻此法心欢喜
如实知法行有念 可度世间诸爱着”
(六)
一〇五五
世尊曰:“弥多求
上下纵横及于中 汝善知解一切物
汝对此等喜执着 识除舍弃不住立
(七)
一〇五六
如斯比丘无执着 既住有念不放逸
舍弃生老愁悲泣 如是知者苦舍断”
(八)
一〇五七
“大仙此语我欢喜 瞿昙善告无余依
世尊确已舍断苦 此法尊师如实知
(九)
一〇五八
牟尼尊师恳教诫 人人舍断诸苦否
我礼尊师如龙象 世尊恳切教诫我”
(一〇)
一〇五九
“吠陀达人婆罗门 无所有不着欲有
确度瀑流无疑惑 度登彼岸无心栽
(一一)
一〇六〇
如斯知者达吠陀 对诸种有遣去着
无苦无求彼离爱 我言彼已度生老”
(一二)
弥多求学童所问讫
六 度多迦学童所问
一〇六一
尊者度多迦曰:
“我请尊师为我语 尊师之语我期望
我闻尊师说法声 自己寂灭学涅槃”
(一)
一〇六二
世尊曰:“度多迦
然兹佛教于有智 如是有念须诚心
由我得闻[说法]声 自己寂灭学涅槃”
(二)
一〇六三
“我于天人诸世界 见无所有婆罗门
礼拜尊师普眼者 由诸疑惑我度脱”
(三)
一〇六四
“我于任何疑惑者 无能使彼得度脱
但汝了知最胜法 如斯汝可度瀑流”
(四)
一〇六五
“梵者悲愍我识知 为我教授远离法
恰如虚空无障碍 于兹寂静行无依”
(五)
一〇六六
世尊曰:“度多迦
于兹现世无杂言 得寂静法我告汝
如实知彼行有念 可度世间诸爱着”
(六)
一〇六七
“大仙语我最上寂 我闻此法心欢喜
如实知彼行有念 可度世间诸爱着”
(七)
一〇六八
世尊曰:“度多迦
上下纵横及于中 汝善知解一切物
于世得知此为着 悉于诸有勿为爱”
(八)
度多迦学童所问讫
七 优波私婆学童所问
一〇六九
尊者优波私婆曰:
“世尊我独无依止 不能渡越大瀑流
普眼者为所依止 度瀑流缘为我语”
(一)
一〇七〇
世尊曰:“优波私婆
无所有处具念观 依无所有为非有
断欲离惑爱灭尽 昼夜观察渡瀑流”
(二)
一〇七一
尊者优波私婆曰:
“离贪一切之诸欲 舍他依止无所有
信解第一想解脱 无所有处不退去
彼处是否可住立”
(三)
一〇七二
世尊曰:“优波私婆
离贪一切之诸欲 舍他依止无所有
信解第一想解脱 无所有处不退去
汝于其处可住立”
(四)
一〇七三
“无所有处不退去 其处多年可住立
彼解脱处得清凉 如斯识者亡灭否”
(五)
一〇七四
世尊曰:“优婆私婆
犹如强风吹飞火 不入火数焰灭没
牟尼名身之解脱 不入识数而灭没”
(六)
一〇七五
“彼所灭没或非有 或是常恒而无病
唯愿牟尼示解说 此法尊师如实知”
(七)
一〇七六
世尊曰:“优波私婆
灭没无有非有量 依此彼言有非有
彼无有此烦恼焰 一切诸法破坏时
一切语路亦破坏”
(八)
优波私婆学童所问讫
八 难陀学童所问
一〇七七
尊者难陀曰:
“世间曾有诸牟尼 此事如何语众人
知生起者为牟尼 或起活命为牟尼”
(一)
一〇七八
“诸善巧者所依见 依闻依智均不说
无苦无求破烦恼 如此行者为牟尼”
(二)
一〇七九
尊者难陀曰:
“此等外受婆罗门 依见依闻说有净
依戒勤行亦说净 或由多种言有净
各自之见为禁制 此行果度生老否
我请尊师为我语”
(三)
一〇八〇
世尊曰:“难陀
此等沙门婆罗门 依见依闻说有净
依戒勤行亦说净 更依多种言有净
彼等之见为禁制 此行生老不得度”
(四)
一〇八一
尊者难陀曰:
“此等沙门婆罗门 依见依闻说有净
依戒勤行亦说净 更依多种言有净
彼等不能渡瀑流 然而天界及人界
结果谁度生与老 我今敬请问尊师
惟求尊师以教我”
(五)
一〇八二
世尊曰:“难陀
一切沙门婆罗门 我非谓受生老盖
一切见闻觉戒行 此多种种皆须舍
遍知渴爱无漏者 我称彼等渡瀑流”
(六)
一〇八三
“大仙此语我欢喜 瞿昙善说无有依
一切见闻觉戒行 此多种种皆须舍
遍知渴爱无漏者 以言彼等度瀑流”
(七)
难陀学童所问讫
九 醯摩迦学童所问
一〇八四
尊者醯摩迦曰:
“以前诸人为我说 有如斯者应如斯
人云亦云受卖说 如此只有增妄想
(一)
一〇八五
彼等之说我不喜 然而牟尼我尊师
请说破除爱欲法 为欲知此行有念
可使我等度爱着”
(二)
一〇八六
“醯摩迦见闻觉识 对此爱色不贪着
除法欲贪无欲求 此是不死涅槃句
(三)
一〇八七
有念即此得了知 现世善得寂灭所
人人于常成寂静 能度世间诸爱着”
(四)
醯摩迦学童所问讫
一〇 刀提耶学童所问
一〇八八
尊者刀提耶曰:
“诸欲之住不存在 渴爱之欲亦无存
且度众人之疑惑 斯人如何有解脱”
(一)
一〇八九
世尊曰:“刀提耶
诸欲之住不存在 渴爱之欲亦无存
且度众人诸疑惑 斯人别无有解脱”
(二)
一〇九〇
“无意乐者或意乐 具慧或依慧计度
我欲如实知牟尼 普眼者请为我说”
(三)
一〇九一
“彼无意乐或意乐 具慧或非慧计度
无所有不着欲有 牟尼已得如斯识”
(四)
刀提耶学童所问讫
一一 劫波学童所问
一〇九二
尊者劫波曰:
“怖畏瀑流之生时 实是如在湖沼中
战胜老死诸人等 世尊示我之洲渚
而且此苦不更有 牟尼世尊为我说”
(一)
一〇九三
世尊曰:“劫波
怖畏瀑流之生时 实是如在湖沼中
战胜老死诸人等 劫波我告汝洲渚
(二)
一〇九四
无所有者无取着 此即不外于洲渚
我以灭尽于老死 是故我说为涅槃
(三)
一〇九五
有念了知此大法 人人现世得寂灭
彼等不随魔力行 彼等不为从魔者”
(四)
劫波学童所问终
一二 阇都干耳学童所问
一〇九六
尊者阇都干耳曰:
“我闻雄者不欲欲 我问无欲渡瀑流
具眼者语寂静句 世尊如真为我说
(一)
一〇九七
太阳威光胜大地 世尊住于胜诸欲
广慧示我少慧者 为说大法我识知
舍断此世生与老”
(二)
一〇九八
世尊曰:“阇都干耳
调伏诸欲无贪求 既得出离见安稳
所有执取皆舍离 何物于汝亦勿存
(三)
一〇九九
过去烦恼使涸竭 未来何物亦非有
若于中处汝不执 寂灭而修所当行
(四)
一一〇〇
普对名色之贪求 远离彼者婆罗门
彼已不为死左右 所有诸漏皆灭无”
(五)
阇都干耳学童所问讫
一三 跋陀罗浮陀学童所问
一一〇一
尊者跋陀罗浮陀:
“舍弃窟宅断渴爱 不动喜舍渡瀑流
舍除计度得解脱 请问龙象善慧者
(一)
一一〇二
期望雄者尊师说 由诸各方人来集
愿请尊师为解说 尊师如所知法者”
(二)
一一〇三
世尊曰:“跋陀罗浮陀
上下纵横及于中 调伏一切诸取爱
人于世间若有取 所有诸魔随于人
(三)
一一〇四
知解比丘是有念 不取世间任何物
死之领域爱著者 有取有情如斯观”
(四)
跋陀罗浮陀学童所问讫
一四 优陀耶学童所问
一一〇五
尊者优陀耶曰:
“离尘静虑作已办 成无漏一切诸法
已到达彼岸世尊 为此而来我有问
破坏无明状如何 了知解脱请告我”
(一)
一一〇六
世尊曰:“优陀耶
爱欲以及忧 两者皆舍断
必除弃昏沉 后悔遮亦除
(二)
一一〇七
念舍之清净 前行法思择
破坏无明状 言了知解脱”
(三)
一一〇八
“云何有结缚 云何得运行
舍断任何物 言有涅槃否”
一一〇九
“喜是世间缚 寻以运行此
渴爱之舍断 是言有涅槃”
(五)
一一一〇
“云何行有念 止灭一切识
我来问世尊 欲闻尊师语”
(六)
一一一一
“受之于内外 不为生欢喜
如是行有念 止灭一切识”
(七)
优陀耶学童所问讫
一五 布沙罗学童所问
一一一二
尊者布沙罗曰:
“说示过去事 不动断疑惑
达人至彼岸(佛) 是故我来问
(一)
一一一三
无有诸色想 舍断一切身
无内亦无外 不见有何物
我来诣谨问 智者释迦佛
斯人更何导”
(二)
一一一四
世尊曰:“布沙罗
一切之识住 如来立通达
知有情止住 解脱之至趣
(三)
一一一五
知无所有之来处 彼知喜贪是结缚
如斯知达已之后 无所有处是无常
住此梵行婆罗门 有此如实之真智”
(四)
布沙罗学童所问讫
一六 莫伽罗阇学童所问
一一一六
尊者莫伽罗阇曰:
“我曾两次问世尊 具眼者未作解说
然今发问第三次 天仙解说令我闻
(一)
一一一七
此世界或他世界 诸天以及梵天界
尊师瞿昙有名声 竟无了知尊师见
(二)
一一一八
如斯优越之见者 因欲欲问我前来
如何观察世间者 死王如何能不见”
(三)
一一一九
“莫伽罗阇常有念 汝须打破自我见
观察世间皆是空 如斯始可度死难
如斯观察世间者 始能不见于死王”
(四)
莫伽罗阇学童所问竟
一七 宾祇耶学童所问
一一二〇
尊者宾祇耶曰:
“我老无力颜色衰 视力不明听不利
未除蒙昧我不亡 我于此世应识法
如何舍断生与老 敬请世尊为我语”
(一)
一一二一
世尊曰:“宾祇耶
见有色故蒙受害 放逸之人有病患
宾祇耶应不放逸 为不再有应舍色”
(二)
一一二二
“四方四维及上下 十方一切于世间
尊师不见亦不闻 不觉不思无何物
我于此世应识法 舍断生老为我语”
(三)
一一二三
世尊曰:“宾祇耶
陷入渴爱生热苦 汝见诸人为老袭
宾祇耶应不放逸 为不再有舍渴爱”
(四)
宾祇耶学童所问竟
一八 [十六学童所问之结语]
世尊住于摩竭陀国波沙那迦塔寺庙时,教说以上诸偈。为应婆和利门弟子十六人婆罗门之请问而为解说。若于其所问一一知义、知法已者,则当应法、随法行道,应到达老死之彼岸。此等诸法[依行道]而可到达彼岸故,此教法即有彼岸道之名称。
一一二四
帝须弥勒阿耆多 富那迦与弥多求
优波私婆度多迦 难陀更与醯摩迦
(一)
一一二五
两人劫波刀提耶 阇都干耳是贤者
以及跋陀罗浮陀 优陀耶与布沙罗
莫伽罗阇具慧者 及宾祇耶为大仙
(二)
一一二六
彼等行具足 仙人接近佛
微妙所请问 接近最胜佛
(三)
一一二七
受彼所请问 佛如实解说
诸问以解说 满足婆罗门
(四)
一一二八
彼日种具眼 由佛得满足
优越慧者处 出家修梵行
(五)
一一二九
对一一所问 如佛所开示
如是行道者 由此至彼岸
(六)
一一三〇
修习最上道 由此到彼岸
此达彼岸路 故称彼岸道
(七)
一一三一
尊者宾祇耶[向婆和利]曰:
“随诵彼岸道 离垢广智者
如所见而说 无欲无薮主
因何语虚妄
(八)
一一三二
舍断垢与痴 慢覆亦舍断
言辞以赞叹 即我所述说
(九)
一一三三
我除闇觉者 普眼知世边
越度一切有 无漏正觉者
一切苦舍断 近坐实名者
(一〇)
一一三四
如鸟舍山林 栖止多果林
我舍少见者 如鹅入大海
(一一)
一一三五
瞿昙以前人 解说‘应如是’
乃人云亦云 唯有增妄想
(一二)
一一三六
独坐除恼闇 彼慧光普照
瞿昙广慧者 瞿昙广智者
(一三)
一一三七
彼示即时见 渴爱以尽灭
无患之教说 绝无可譬如”
(一四)
一一三八
“宾祇耶现见 渴爱以灭尽
示汝无恼法 决无可譬喻
(一五)
一一三九
瞿昙有广慧 瞿昙有广智
虽于须臾间 应否离于住”
(一六)
一一四〇
“我现即时见 渴爱以灭尽
我说无恼法 决无可譬喻
(一七)
一一四一
瞿昙有广慧 瞿昙有广智
虽于须臾间 而不离于住
(一八)
一一四二
昼夜不放逸 意眼见世尊
礼拜以过夜 思惟不离住
(一九)
一一四三
信喜意念法 不离瞿昙教
广慧之赴处 是我必归向
(二〇)
一一四四
我老身力弱 无能至彼处
常以思惟赴 意与佛相合
(二一)
一一四五
战栗卧泥中 洲渚任漂流
我渡瀑流时 见无漏觉者”
(二二)
一一四六
“跋陀罗浮陀 薄迦利乃至
阿逻毗瞿昙 皆如有信解
宾祇耶信解 至死之彼岸”
(二三)
一一四七
“我闻牟尼语 益信乐佛教
蔽闻无心栽 应辩正觉者
(二四)
一一四八
知通超天法 超天知一切
疑者诸请问 终告彼无疑
(二五)
一一四九
绝无可譬喻 不摇动涅槃
确信我必至 我此已无疑
我心正信解 如是请认受”
(二六)
彼岸道品竟
八诵分之圣典经集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