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31 册 No. 0018 本生经(第1卷-第2卷)   因缘谭 归命彼世尊     应供正等觉者     因缘谭总序   序偈   一        救护者大仙     生转百亿次        唯为世间人     行无限利益   二        礼拜大仙足     于法合掌礼        敬礼诸一切     崇敬之器僧   三        敬礼此三宝     功德由此生        依彼之威光     除去诸障碍   四        大仙有光辉     彼乃此由来        本生无戏论     说古本生语   五        教主之导师     念世之救济        久远实践行     成就菩提资   六        法藏集成者     寄集总为一        此等为结集     本生古话名   七        愿此佛种姓     系统永住世        [大寺]之长老     利见来乞予   八        常住无他杂     其心成静寂        弟子有上智     觉友亦同乞   九        比丘之所属     系统化地部        清净智方便     觉天亦同乞   一〇        大士之行迹     威光不思议        本生之古话     [说明]其释义   一一        大寺住者语     予则说其道        善良之佳士     听予说其事   三之因缘:此本生之释义,分为远因缘、不远因缘、近因缘之三因缘古话,加以说明,使闻者十分知此因缘后,对本生古话始善了解。然者,今先述此三因缘古话,然后再说明本生古话。   于是首先应知此因缘古话之段落。由大士伏于提槃迦罗[燃灯]佛之足下,[以将来必定成佛]之决心及为度一切之身而死,至出生于兜率天都,此间之话题为远因缘古话。由兜率天降生世间至在菩提道场得一切智,此间之话题名为不远因缘古话。至近因缘古话,则为佛住于各处之话题。   现述远因缘古话如下:   一 远因缘谭   善慧婆罗门   据传,距今四阿僧祇十万劫之昔,有一名不死之城,彼处住一善慧婆罗门。父母皆生活清净之家系,远溯至七代间。关于族姓,无他人可非难之处,彼具秀丽可爱无上优美之容貌。彼不为他事,唯习婆罗门之学艺。   彼尚幼少,双亲逝去。殖其财产任务之执事,持铁制之帐薄前来,开启金、银、摩尼、真珠其他入宝之库,曰:“幼主,此为贵母君之物,此为贵父君之物,此为贵祖父、贵曾祖父之物。”告以远溯至七代间之财产,并谓:“请与收存。”贤明善慧自思:“积集如是财产,予父予祖及其他诸祖,往彼世未持一文而去。然予须作为持去之种子。”于是申告国王,击鼓巡回宣告都中,向大众诸人行施,自己出家,入苦行者之道。为明此意,此处须述善慧之古话。此一古话,出于佛种姓经。然其中只列出偈语,不甚明了。是故本文各处,以偈文交互,语此古话。   不死城   去今四阿僧祇十万劫之昔,有充满十种声之不死之城。就此不死之城,佛种姓经中唱如下之偈:   一二        四阿僧祇百千劫     不死城名美乐都        城中充满十种声     食物饮料俱丰盈   一三        象声马声鼓螺声     车音小鼓笛铙钹        铜锣饮食招客声     [十种音声]宣全城        唱佛种姓经中偈   一四        都中各般齐具备     一切业务此处有        城中备有七种宝     诸种之人来寻集        善业之辈来住此     繁荣犹如天人都   一五        不死都中有一人     彼名善慧婆罗门        积聚数亿之财宝     多财多谷为巨富   一六        彼为学生谙神咒     兼亦善通三吠陀        相术史传等诸道     彼已于此达极意   善慧之冥想   某日,贤者善慧,于宫殿楼台之上,盘足独坐静思:“贤者!来世受生,实为苦痛,每出生处,身坏亦同;予为生老病死之身,予须求无生无老无病无苦无乐,清凉不灭之涅槃。解脱生死,趣涅槃者,必同归此路。”于是如是述偈:   一七        予独坐时     如是思惟:       “再出生苦     身坏亦同   一八        予为生老     病质之身        求无老死     平稳安乐   一九        种种之尸     弃腐烂身        期待欲望     予皆离去   二〇        此道应有     此不能无        为脱生死     努力达道”   有与非有、生死与涅槃   彼更思惟:“于此世中应有苦痛相对之安乐,同此,有(生存)相对之非有(非生存)。恰似除热有寒生,亦不能无有贪欲尽时之涅槃。有邪恶贱相对无过之善良,邪生则(其相对为)弃一切生,想亦不能无有无生之涅槃。”于是如是述偈:   二一        恰似有苦乐亦存        有有亦应望非有   二二        恰似有热寒亦存        有三火时望涅槃   二三        亦有善良有邪恶        生时亦应望不生   过在不求道之人   彼更思惟:“恰如埋于粪堆中人,见远处有以五色莲花覆于大池时:‘予应依何道,可往彼处?’当然寻探往其池之道。若彼不探寻[往彼池之道]乃非池之过;同此,洗净烦恼之垢,有不灭之大涅槃池,不寻探彼者,非不灭之大涅槃池之过。又恰由四方为盗贼所围之人,有其遁逃之路,若彼不遁逃,乃非路之过,是其人之过。同此,由四方为烦恼所围缚之人,虽有可达涅槃安全之路,若彼不求,非路之过乃人自己之过。又恰为疾病烦恼之人,可得愈病之医师,而不寻求医师以治愈其病者,此非医师之过。同此为烦恼病所扰之人,有善知方法可除烦恼之教师而不往探寻,此为其人之过,非灭烦恼教师之过。”于此如是述偈:   二四        恰如陷粪中     见水满之池        达池不努力     过不在其池   二五        洗净烦恼垢     见不灭之池        达池不努力     过不在其池   二六        为敌遮四方     见有可退路        其人不遁出     过不在其路   二七        烦恼遮四方     见有安全路        探路不努力     过不在其路   二八        恰似罹病者     有可愈病人        彼不愈其病     过不在医师   二九        烦恼之病苦     为病所苦恼        不往访其师     过不在导者   弃腐烂之身   彼更思惟:“恰如爱好净身之人,弃自己头上垂下之死尸,心情愉快。予亦弃此腐烂之躯,为无希求之身而入涅槃城。恰如船夫,不顾旧船,而将弃之。予亦不顾此九孔滴漏之身,放弃而入涅槃城。恰如携种种宝与盗贼同行,为惧失己宝,舍弃盗贼而寻安全道。此易毁乏身,如同夺宝之贼;若予对此起爱着心,予将失尊道、法之宝。是故予弃如同盗贼之肉身而入涅槃城。”于此,如是述偈:   三〇        恰如垂首尸     厌恶而舍弃        弃此得安乐     自由善自主   三一        如积种种尸     弃此腐烂身        以成为无欲     无希求之身   三二        男女不净处     弃去不净物        无欲无希求     予舍此而去   三三        积满种种尸     弃去此肉身        辨用不净处     予舍此而去   三四        犹如其船主     舍弃破漏船        无欲无期待     予舍此而去   三五        九孔常漏汁     舍弃此肉身        犹如彼船主     舍弃破漏船   三六        恰如携宝人     与盗贼同行        恐惧失其宝     舍盗贼而去   三七        然予此肉身     如同大盗贼        恐失幸福故     予舍此而去   善慧之出家修行   如是贤者善慧,依种种譬喻,思惟与出离关联之意义,如前所述,将自家积蓄多量财宝大施喜舍,与乞食、旅人及其他之人。舍弃物质之欲及烦恼之欲,进入不死城。独自于雪山地方之有法山近处,以设道院、树叶之家,无五障之不便,说“如斯心寂”、具八种因缘之经行处,为获神通力,于道院中,脱弃九种不便之俗衣,着具十二种德之树皮衣,出家入仙人之道。如是出家后,舍弃八种不便之树叶家屋,往居十种便利之树下。避摄取诸谷类,唯食果实,唯坐或起立经行,精进努力,七日之内,获八定五力;如其所望,获得神通力。于此,如是述偈:   三八        予如是思惟     数亿之财产        贫富咸施后     予入雪山中   三九        距雪山不远     有名有法山        予修善道院     设一佳草舍   四〇        处离五不便     便利有八种        予设经行处     获得神通力   四一        彼处予弃脱     九种不便衣        予着树皮衣     十二种便利   四二        不便满八种     弃树叶家屋        予居往十种     便利之树下   四三        莳收之谷类     一切皆避离        便利有果实     摘取任随予   四四        坐立与经行     努力行精进        未经七日间     获得神通力   燃灯佛之出世   如是善慧行者,获神通力,享禅定之乐,度日之间,遇燃灯佛出世。此佛宿于母胎,生得菩提,转法轮时,大千世界,悉皆震动,扬大念声,现三十二种前兆。善慧行者,因享禅定之乐度日,不闻其声,不见前兆。于此,如是述偈:   四五        予达完成域     于教得自在        胜者名燃灯     出世为导者   四六        佛宿胎出生     开悟虽说道        予专乐禅定     不见四种相   燃灯佛来喜乐城   尔时十力之燃灯佛与四十万之漏尽比丘等俱,渐次游行,到喜乐城,住善现大精舍。喜乐城住民风闻曰:“沙门长者燃灯,开最优胜之悟,转大法轮,渐次游行,到喜乐城,住善现大精舍。”人人持熟酥、生酥、其他之物及药品,衣服之类,亲手执香料、花鬘,倾心于佛法僧众,近佛之处,捧香礼佛,退坐一面。一同听闻说法,招待佛之明日供养,由座起立而去。   城民供佛   翌日,彼等准备作大施食,装饰都城,修理十力者前来之道路,为水中断之处,投入土砂,平坦地面,撒银白色之砂,炒谷物及散花;用种种染色之布造旗飘扬,路傍排齐芭蕉树与满水之瓶。   善慧之飞行见闻   尔时善慧行者,由自己之道院升空,飞行于诸人上方之空中,见者同大喜悦,以问诸人如何缘由:“君等为谁庄饰道?”于此,如是述偈:   四七        边都之土地     招奉如来至        皆以欢喜心     清扫佛来路   四八        尔时予[善慧]     由于道院出        以振树皮衣     飞升空中行   四九        见诸人兴奋     欢悦且狂喜        彼由空中下     先向诸人问   五〇       “众人起兴奋     欢悦且狂喜        君等为何人     清扫此道路”   诸人答言:“善慧尊师,汝不知耶?燃灯十力佛,得正觉转大法轮,各处游行中,到着予等之都城,今住善现大精舍。吾等招待彼世尊,修理佛行道路。”善慧行者自思:“佛之声音,世所难闻,佛之出世谓更难值。予须与此诸人,共修佛来之路。”于是彼向诸人请曰:“汝等为佛,修此道路,亦请与予一处,予亦与汝等修道路。”诸人言:“同意。”知“善慧行者有神通力”,想出水所流失此处,即分担“此处与彼填补”。   善慧身俯泥土之上   善慧对佛生起欢喜心:“予以神通力能修膳此处,然予修膳此处并未满足。今日予须作肉身之奉仕。”持运土块来,投入其处。彼于其处,修未终了间十力者燃灯有大威力、具六神通,随从得漏尽智等四十万人俱,天人捧天界之花环及香、奏天之音乐,诸人捧人界之香及花环,以无限佛力,如雄黄山顶狮子之走跳状,运捧其缮饰步行于道路。善慧行者睁目见从所修道路来之十力者,具三十二种大人之相,以庄严八十种随相,包以一寻量之光,作摩尼色于空中现种种之电光。佛体光明,如六金色之浓,或为花冠之形、或成对出现。彼礼拜此无上美颜自思:“今日予对佛呈奉生命之喜舍。”“请佛勿踏泥中,望踏如摩尼珠之板桥,与四十万诸阿罗汉俱,踏予之脊背而行,此亦即为予之永久利益与安乐。”彼解其发,敷羚羊之皮、发结、树皮之衣于黑色之泥上,彼如摩尼珠之板桥,卧于泥上。于此,如是述偈:   五一        彼等答予问     “此佛无比伦        胜者名燃灯     出世为导者        我等为此佛     净扫此道路”   五二        予闻彼语“佛”     直即起喜念       “佛佛”频呼唤     予示满悦情   五三        喜悦立其处     兴奋而思惟       “此处莳种子     机会莫空过   五四        汝等若为佛     净扫此道路        与予一处所     予亦净扫路”   五五        尔时彼等许     与予一处地        时予唯“佛佛”     念而扫道路   五六        处所未扫终     前来佛燃灯        胜者大牟尼     六种神通力        证得漏尽智     与彼离垢秽        四十万众俱     缓步行此路   五七        众行迎拜礼     多数鼓打鸣        人天欢呼声     扬震[于四方]   五八        天人见人间     人间见天人        彼等同合掌     佛后相随行   五九        天人天界乐     人间人界乐        乐器共打鸣     佛后相随行   六〇        天之曼陀罗     莲华昼度树(珊瑚)        天人升空中     处处散天华   六一        瞻波娑喇喇     尼泊龙树花        奔那伽树花     启他佳香花        地上诸人人     诸花向天投   六二        彼处予解发     兽皮树皮衣        布敷泥土上     平铺卧俯伏   六三       “请佛弟子俱     皆踏予背行        为予之利益     勿踏着泥土”   善慧之誓愿   彼俯伏卧于泥土上,再睁目时,拜观燃灯十力佛之尊严,彼如是思惟:“若此,予望灭尽一切烦恼,为僧团中之后辈,入喜乐城。但予无须虚伪为灭尽烦恼到达涅槃姿态之必要,应如燃灯佛达最上之觉者,载众人于法船,救脱轮回之海,而后予始入大涅槃,如是实与予相应。”彼决心结八法当成佛,于是俯卧,如是作偈:   六四        予今卧地上     生起如是念       “予今如有望     灭尽诸烦恼   六五        予今有何要     不装虚伪相        予达一切智     成佛人天界   六六        予今有力量     独渡有何效        予达一切智     以度人天界   六七        予今有力量     成为大力人        予达一切智     以度众多人   六八        断轮回之流     灭除彼三有        乘正法之船     度越人天界”   六九        然望成佛者     应结此八法        人间得生男     有见佛因缘        出家且具德     奉仕与愿心        结此八种法     决心完成佛   燃灯佛之预言   燃灯世尊,前来彼处,近至善慧行者之头而止立。如开镂有摩尼珠狮子之栏,佛睁五色净光之眼,见卧泥土上之善慧行者,佛以意识探向未来:“此行者决心成佛而卧此处。然行者之愿望能否达成?”佛知:“行者此后经四阿僧祇十万劫,将成名谓瞿昙佛。”佛立其处,向群众中预言,佛言:“汝等众人!见此处有极度苦行之行者,卧于泥土之上耶?”诸人:“尊师!予等确已见到。”佛:“彼决心要成佛而卧,其愿望必达。由此四阿僧祇十万劫后,将成名谓瞿昙佛。生于迦比罗卫城,母摩耶夫人,父净饭王,优婆帝沙(舍利弗)长老为最上首弟子,拘利多(目犍连)为第二弟子,阿难陀为佛侍者,谶摩长老尼为最上首之女弟子,乌婆罗般那(莲华色)长老尼为第二女弟子。智慧成熟,为大出家,行大精进,于榕树下受乳糜供养,往尼连禅河之畔,登上菩提道场,于阿说他(菩提)树下得上正觉。”于此,如是述偈:   七〇        燃灯知世间     相应受供养        予之头边立     而为说此语   七一       “见结发行者     极度行苦行        经由无量劫     出世彼成佛   七二        如来降生处     城名迦比罗        遁出由乐都     精进行难行   七三        如来[行苦行]     牧羊树下坐        供养受乳糜     入尼连禅河   七四        胜者由河出     往岸纳乳糜        寻访善整道     附近菩提树   七五        最上菩提场     为行右绕礼        菩提树下觉     有大荣誉人   七六        此佛之出生     母名为摩耶        父名净饭王     彼名为瞿昙   七七        离贪成无漏     得定心寂静        舍利弗目连     上位二弟子   七八        谶摩莲华色     上位女弟子        侍者阿难陀     常随于胜者   七九        离贪成无漏     得定心寂静        世尊菩提树     名为阿说他”   人天欢喜   善慧行者云:“佛言予之愿望将可达。”充满喜悦。诸多群众闻燃灯十力者之语,皆大欢喜曰:“善慧行者为佛种、佛芽。”彼等更如是思惟而立愿:“恰如渡河,直向不能得渡时,由河之上游向下方得渡,予等依燃灯十力者之教,不得入向果者,于善慧行者成佛时,将能于尊者面前,得入向果。”燃灯佛称赞菩萨,捧八握之花,行右绕礼而去。又四十万之漏尽者等,礼拜菩萨捧香、花环而去。人间与天人亦同样以捧物礼拜菩萨而去。   汝必成佛   大众去后,俯卧之菩萨起云:“予且调摄波罗蜜。”于积花之上盘足而坐。菩萨斯坐,一万大世界(铁围界)之天人聚集,扬欢呼之声曰:“善慧尊者!昔诸菩萨,‘调摄波罗蜜’而坐时,预现前兆,今日尊者亦预现无余。尊者汝必成佛,予等善知。人前现此兆者,其人必定成佛。汝自精进,坚强努力。”诸人以种种之语,称赞菩萨。于此,如是述偈:   八〇        闻此大仙语     人天皆喜悦       “彼为佛种子     彼为佛幼芽”   八一        欢呼之声扬     拍手笑声喧        人天十千界     合掌为礼拜   八二        我等于此世     不得解佛教        待等于来世     当面会行者   八三        恰如渡河人     不能着对岸        指下游渡场     如同渡大河   八四        燃灯胜者去     我等时已过        待等于来世     当面会行者   八五        相应受捧物     燃灯知世间        称赞予之行     去时举右足   八六        在场胜者子     皆行右绕礼        人龙乾闼婆     拜予而离去   八七        世间之导者     弟子众俱去        尔时予喜悦     心欢由座起   八八        尔时予心乐     以乐为悦乐        浸润欢喜情     盘足为静坐   八九        盘足静坐时     予如是思惟       “予专修禅定     上智达彼岸   九〇        于此千世界     无等予仙士        无比神通法     予已得此乐”   九一        予盘足而坐     十千世住者        出言发大声     “知汝必成佛   九二        昔日诸菩萨     盘足为严坐        彼等之前兆     今日再现前   九三        寒去热亦退     此等之前兆        今日得出现     知汝必成佛   九四        十千之世界     无音亦无骚        前兆今日现     知汝必成佛   九五        大风亦不吹     大雨不降注        前兆今日现     知汝必成佛   九六        陆生水生花     皆立即开花        前兆今日现     知汝必成佛   九七        蔓草与树木     立即结果实        前兆今日现     知汝必成佛   九八        空中地上宝     皆共立放光        前兆今日现     知汝必成佛   九九        人天界乐器     立即发音声        前兆今日现     知汝必成佛   一〇〇        种种色之花     立即由空降        前兆今日现     知汝必成佛   一〇一        大海水涨满     十千界震动        前兆今日现     知汝必成佛   一〇二        地狱一万火     立即皆消灭        此火今日消     知汝必成佛   一〇三        太阳无晕昙     星光总显现        前兆今日现     知汝必成佛   一〇四        天上雨不降     地上水涌出        今日地涌泉     知汝必成佛   一〇五        星群与星斗     空座有光辉        氐星与月合     知汝必成佛   一〇六        栖穴栖窟者     出来依己意        今日出栖处     知汝必成佛   一〇七        生者无不平     立即皆满足        今日皆满足     知汝必成佛   一〇八        尔时病已愈     嫌恶之念消        前兆今日现     知汝必成佛   一〇九        尔时贪欲减     瞋恚愚痴消        今日总消失     知汝必成佛   一一〇        尔时无怖心     今日亦无之        我等依此兆     知汝必成佛   一一一        尘土不上散     今日亦得见        我等依此兆     知汝必成佛   一一二        可厌香亦消     天上香吹来        今日此香吹     知汝必成佛   一一三        除无色界天     一切天人现        彼等今日现     知汝必成佛   一一四        诸到地狱者     立即皆出现        彼等今日现     知汝必成佛   一一五        尔时壁户石     此等无障碍        此等同虚空     知汝必成佛   一一六        无论死与生     刹那皆不起        此等今日现     知汝必成佛   一一七        坚执力精进     不止亦不退        我等今知此     汝必成为佛”   佛语无虚妄   菩萨闻燃灯十力者与一万大世界天人等语,愈益得力,如次思惟:“佛语无虚妄,佛语无违误。恰如投空落下土块,生者必死,夜明日升,狮吼出穴,孕妇产子,决难更动。而佛语决不虚伪,亦复如是。予必将成佛。”于此,如是述偈:   一一八        予闻佛之语     十千世界人        大满欢喜悦     尔时予思惟   一一九       “佛语无二意     胜者无语妄        佛无伪装事     予将必成佛   一二〇        如土块投空     必然落地上        如此尊佛语     确实而不变   一二一        如诸生物死     确实而不变        如此尊佛语     确实而不变   一二二        如夜分之尽     太阳必东升        如此尊佛语     确实而不变   一二三        如狮之出穴     必作狮子吼        如此尊佛语     确实而不变   一二四        如宿母胎者     终必出其胎        如此尊佛语     确实而不变”   布施波罗蜜   如斯断定,“予必成佛。”然成佛之基本,应为穿凿之法,“然成佛根本之法在于何处;为上方、下方、四方之隅耶?”探寻周遍法界,发现昔日诸菩萨第一为行布施波罗蜜。于是予作如此之言以自诫:“贤者善慧!汝此后应完成第一之布施波罗蜜。恰如倾倒之瓶水倾出,不能再如原样收容。一切财产、名誉、妻子、肢体,应毫不吝惜,任随来乞者之愿,悉皆施舍无余。坐于菩提树下而成佛。”彼决心坚持第一布施波罗蜜。于此,如是述偈:   一二五        于是于诸处     予探如来本        上方与下方     十方之法界   一二六        当予探寻时     第一布施度        古之诸大仙     依此为大路   一二七       “若欲得菩提     先行第一度        布施波罗蜜     坚持达成满   一二八        水满之水瓶     如何使倾覆        余水尽倾出     更无留止处   一二九        然见乞物者     不问尊与卑        行施无余所     犹如覆水瓶”   护戒波罗蜜   尔后彼思:“成佛之基本法,应非止此。更发现第二之护戒波罗蜜。”彼如是思惟:“善慧贤者!汝此后须完成护戒波罗蜜,恰如牦牛,不顾生命,只重其尾。汝亦今后不顾生命,唯重护戒成佛。”彼决心坚持第二护戒波罗蜜,于此,如是述偈:   一三〇        成佛基本法     非惟此一端        熟他菩提法     于此须探寻   一三一        当予探寻时     第二护戒度        古之诸大仙     依此为行所   一三二       “若欲得菩提     次行第二度        护戒波罗蜜     坚持达成满   一三三        恰如牦牛尾     有物牵挂时        待死于彼处     彼不损其尾   一三四        于此四阶级     护戒达成满        常行守护戒     如护牦牛尾”   出离波罗蜜   尔后彼思:“成佛之基本法,应非止此。”彼更探寻,发现第三之出离波罗蜜,彼如是思惟:“善慧贤者,汝此后须完成出离波罗蜜。恰如久住牢狱,厌此无爱着心,不欲思住其处。同此,汝见一切生有亦与此牢狱相同。厌此一切生有,望脱离之,唯有向出离之道。如是汝将成佛。”彼决心坚持第三出离波罗蜜。于此,如是述偈:   一三五        成佛基本法     非惟此一端        熟他菩提法     于此须探寻   一三六        当予探寻时     第三出离度        古之诸大仙     依此为行所   一三七       “若欲得菩提     次行第三度        出离波罗蜜     坚持达成满   一三八        恰如久在狱     苦痛起烦恼        彼处无爱着     唯欲力脱离   一三九        一切之生有     视之如牢狱        为由此脱出     速向出离道”   智慧波罗蜜   尔后彼思:“成佛之基本法,应非止此。”彼更探寻,发现第四之智慧波罗蜜,彼如是思惟:“善慧贤者!汝此后须完成智慧波罗蜜。无论尊卑,皆勿轻视,亲近问讯,一切贤者。恰如巡回托钵比丘,卑贱或其他种种差别之家,次第行乞,皆勿轻视,以得资粮。同此,汝向一切贤者,亲近问讯,汝将成佛。”彼决心坚持第四之智慧波罗蜜。于此,如是述偈:   一四〇        成佛基本法     非惟此一端        熟他菩提法     于此须探寻   一四一        当予探寻时     第四智慧度        古之诸大仙     依此为行所   一四二       “若欲得菩提     次行第四度        智慧波罗蜜     坚持达成满   一四三        如比丘乞食     贵贱中间家        一一皆无漏     斯得己资粮   一四四        汝常问知者     智慧波罗蜜        力行得成满     到达上菩提”   精进波罗蜜   尔后彼思:“成佛之基本法,应非止此。”彼更探寻,发现精进波罗蜜。彼如是思惟:“善慧贤者!汝此后须完成精进波罗蜜。恰如兽王狮子,一切动作,坚强精进。同此,汝于所有生存中,于一切动作,高强精进,必将成佛。”彼决心坚持第五之精进波罗蜜。于此,如是作偈:   一四五        成佛基本法     非惟此一端        熟他菩提法     于此须探寻   一四六        当予探寻时     第五精进度        古之诸大仙     依此为行所   一四七       “若欲得菩提     次行第五度        精进波罗蜜     坚持达成满   一四八        恰如兽中王     狮子之坐立        坚强常精进     心强意气高   一四九        所有生存中     精进汝坚持        精进波罗蜜     成满得成佛”   堪忍波罗蜜   尔后彼思:“成佛之基本法,应非止此。”彼更穿凿[探寻],发现第六之堪忍波罗蜜。“善慧贤者!汝此后须完成堪忍波罗蜜。无论受褒与贬,唯有宽恕之。恰如大地,无论人投清净不净之物,大地于彼,无亲无怨,只有宽恕忍耐。同此,汝于褒贬,惟有宽恕,遂将成佛。”彼决心坚持堪忍波罗蜜。于此,如是作偈:   一五〇        成佛基本法     非惟此一端        熟他菩提法     于此须探寻   一五一        当予探寻时     第六堪忍度        古之诸大仙     依此为行所   一五二       “堪忍波罗蜜     汝今须坚持        心由此不离     达无上菩提   一五三        净与不净物     一总投大地        大地皆堪忍     无瞋亦无慈   一五四        称扬与毁訾     一切皆宽恕        堪忍度成满     得达上菩提”   真实波罗蜜   尔后彼思:“成佛基本法,应非止此。”彼更穿凿[探寻],发现第七之真实波罗蜜。彼如是思惟:“善慧贤者!汝此后须完成真实波罗蜜。即使雷落头上,又财宝为或为其他物,利欲心等,(应知此而善)止吐虚言。恰如晓之明星,以通所有时季,亦不弃自己应行之路而行他路,必取自己之路。同此,汝如不弃真实,不吐虚言,必将成佛。”彼决心坚守真实波罗蜜。于此,如是述偈:   一五五        成佛基本法     非惟此一端        熟他菩提法     于此须探寻   一五六        当予探寻时     第七真实度        古之诸大仙     依此为行所   一五七       “真实波罗蜜     汝今须坚持        于此语不违     汝将成菩提   一五八        恰如晓明星     人天界无比        无论何时季     不由其道逸   一五九        汝亦于真实     勿由其道逸        真实度成满     达无上菩提”   决定波罗蜜   尔后彼思:“成佛之基本法,应不止此。”彼更穿凿探寻,发现第八之决定波罗蜜。彼如是思惟:“善慧贤者!汝此后须完成决定波罗蜜。决定之后,决不可动。恰如山由各方来风吹打,不震不动,惟立自之场所。同此,汝自决定场所不动,必将成佛。”彼决定坚守第八之决定波罗蜜。于此,如是述偈:   一六〇        成佛基本法     非惟此一端        熟他菩提法     于此须探寻   一六一        当予探寻时     第八决定度        古之诸大仙     依此为行所   一六二       “第八波罗蜜     汝今须坚持        于此不动摇     汝达上菩提   一六三        山由磐石成     坚立为不动        强风吹不震     峙立于其处   一六四        汝亦于决定     常应为不动        决定度成满     得达上菩提”   慈波罗蜜   尔后彼思:“成佛之基本法,应非止此。”更又穿凿探寻,发现第九之慈波罗蜜。“善慧贤者!汝此后须完成慈波罗蜜。对己利与不利,皆以同心持之。恰如于水,善人恶人,同等感受冷气。如此,汝对所有生物,以慈爱之情,怀等同心,遂将成佛。”彼决心坚持第九之慈波罗蜜。于此,如是说偈:   一六五        成佛基本法     非惟此一端        熟他菩提法     于此须探寻   一六六        当予探寻时     第九为慈度        古之诸大仙     依此为行所   一六七       “若欲得菩提     次行第九度        慈爱无比类     汝今须坚持   一六八        恰如有清水     为除诸尘垢        善人与恶人     寒冷同感受   一六九        利者不利者     慈受平等心        满慈波罗蜜     达得上菩提”   舍波罗蜜   尔后彼思:“成佛基本法,应非止此。”彼更穿凿探寻,发现第十之舍波罗蜜。彼如是思惟:“善慧贤者!此后汝须完成舍波罗蜜。苦乐平等,宛如大地,净不净物,平等受之。同此,汝亦苦乐平等,汝将成佛。”彼决心坚持遂行第十之舍波罗蜜。于是如是述偈:   一七〇        成佛基本法     非惟此一端        熟他菩提法     于此须探寻   一七一        当予探寻时     第十为舍度        古之诸大仙     依此为行所   一七二       “第十波罗蜜     汝今须坚持        坚固无可比     证得上菩提   一七三        如弃染净物     皆投于大地        忿怒与慈爱     弃之见平等   一七四        对于苦与乐     汝常使平衡        满舍波罗蜜     达得上菩提”   三种波罗蜜   而彼思惟:“于此世界,菩萨完全应行使成熟菩提成佛之基本法,惟此十波罗蜜而无其他。此十波罗蜜,上至虚空,下至地上,无论东西其他各方,惟自住于心之内部。”彻观如是住于内心之[此十波罗蜜],一总紧密再三顺逆思惟。执终而遂初,执初而决终,执中间而果两端,执两端而果中间。舍肢体而为波罗蜜,舍自然之物而近于小波罗蜜,舍生命而为最上义波罗蜜。此十波罗蜜,十近小波罗蜜与十最上波罗蜜,如对于流出之油一齐混合,可棒搅须弥山、回旋大海水。彼如是思此十波罗蜜时,依其法之威力,使四那由他二十万由旬厚之此大地,如象踏葭束,机押甘蔗,发大音而震动。又如陶工及油榨机车轮之旋转。于此,如是述偈:   一七五       “此世熟菩提     惟有如此法        无他能胜者     汝今须坚持”   一七六        性质与精髓     形象并思惟        依此法威力     清净世界震   一七七        如压甘蔗机     大地摇且鸣        又如机车轮     旋转为震动   大地震动   大地震动,喜乐城住民等,不能起立,如世间末日之风,吹倒大沙罗树,人人气绝闷倒。磁瓶或其他陶工所器物,转碾相击粉碎。群众战恐,往燃灯世尊之处曰:“此龙之卷起耶?或此是鬼怪、天人、夜叉何者而起耶?非予等所知,然群众皆起烦恼。此为世界之祸或福耶?请佛详细示知。”燃灯佛曰:“汝等勿恐怖,此非降临灾祸之因,今日予曾预言:‘善慧贤者,于未来世,成瞿昙佛。’彼今思惟十波罗蜜。依其法之威力,使一万世界全体震动。”于此,如是述偈:   一七八        随侍佛群众     失神皆震恐        彼等于大地     倒卧不能起   一七九        陶工所造器     数百数千瓶        其处互相击     打碎成粉末   一八〇        战栗心震恐     心病群众集        来至燃灯所     请佛为开示   一八一       “世将起何事     福耶抑祸耶        世人总烦恼     乞攘有眼者”   一八二        尔时大牟尼     燃灯示彼等       “此大地震动     安心勿怀恐   一八三        今日予预言     示知彼青年        行古胜者法     ‘来世将成佛’   一八四        成佛基本法     无余彼思惟        为此大地震     十千人天界”   群众欢喜   群众闻如来语,皆大欢喜。携花环、香及涂香,出喜乐城,赴菩萨处,捧花环诸物礼拜,行右绕礼,然后还都。菩萨思惟,十波罗蜜,誓坚精进,由座起立,于此,如是述偈:   一八五        群众闻佛语     心始得安宁        一总来予所     再向予礼拜   一八六        予持佛之德     予心甚坚固        尔时拜燃灯     予由座起立   诸天赞祝   菩萨由座起立,一万世界诸天人等,皆来集,捧献天界花香,述赞祝之辞曰:“尊贵之善慧行者,今日汝于燃灯十力者足下立大愿,愿汝成就无障碍,勿怀怖畏,无大惊险,体无少病,速行波罗蜜,证正菩提。恰如开花结实之树,时来花放实出;汝亦适时勿过,实现最上菩提。”如是祝辞终了,彼等各归天界。菩萨为诸天盛称,自谓:“予将完成行此十种波罗蜜,将于四阿僧祇十万劫后成佛。”彼决心坚持精进,飞上空中,往雪山地方而去。于此,如是述偈:   一八七        天人与人间     天界与人界        由予之座起     散香撒诸花   一八八        天人与人间     确知予幸运       “汝之愿甚大     如望汝得果   一八九        攘解一切祸     愈除一切病        汝无诸障碍     速证大菩提   一九〇        恰如时间到     花树花开放        然而大雄者     汝开佛智花   一九一        一切正觉者     行十波罗蜜        然而大雄者     亦行十度果   一九二        一切正觉者     开悟菩提场        然而大雄者     亦悟胜菩提   一九三        一切正觉者     皆为转法轮        然而大雄者     汝转大法轮   一九四        恰如十五日     证亘月轮辉        然而汝心满     辉宣十千界   一九五        脱出罗睺口     日轮之热耀        汝亦以尊严     解脱世人耀   一九六        恰如诸河川     同流入大海        人天共两界     皆流入汝所”   一九七        彼受此等赞     坚持十种法        遂行此等法     尔时彼入林   ——善慧故事谭终——   其后之燃灯佛   喜乐城之住民还都,以佛为上首及比丘僧等行大布施。佛为彼等说法,多人受三归戒,出喜乐城,更于一生间,随顺诸佛之行而行,入于无余涅槃。就彼应述之事,于佛种姓经中,尽述无遗。于同经中,如是述偈:   一九八        彼等行供养     佛与比丘众        归依燃灯佛     世间之导者   一九九        使住三归依     或住于五戒        其他之信者     使住十种戒   二〇〇        或与沙门道     四种最上果        或与无比法     四种之解说   二〇一        人间之主得     八种胜禅定        或使某人得     三明六神通   二〇二        牟尼依顺序     教化诸群众        世间导者教     牟尼审为说   二〇三        颊丰肩宽广     是名燃灯佛        度化多众人     脱离众苦界   二〇四        往见开悟者     十万由旬间        刹那往彼处     牟尼使彼悟   二〇五        第一说教时     十亿人得悟        第二说教时     得悟一兆人   二〇六        佛于天宫中     为天人说法        第三说教时     天人九千亿   二〇七        于此燃灯佛     有此三集会        第一之集会     集亿万有情   二〇八        胜者那罗陀     闲居峰上时        漏尽离垢者     集会有十万   二〇九        善现大雄者     彼住雪山时        尔时大牟尼     九千亿人侍   二一〇        时予为行者     结发激苦行        往来虚空中     五通达彼岸   二一一        悟得大法者     二十万之众        一二之悟者     其数为无量   二一二        尔时祥者教     清净且微妙        审说悟群生     具不思议力   二一三        四十万之众     六通威神力        了解世间者     常侍燃灯佛   二一四        尔时弃人界     尚未言得志        有学之徒众     非难尚不免   二一五        佛语善花开     无垢无烦恼        依此阿罗汉     人天界光辉   二一六        都名有喜乐     国王称善慧        燃灯师之母     称为须弥陀   二一七        善吉祥帝沙     弟子中长者        燃灯师侍者     彼名为善来   二一八        喜悦善喜悦     女弟中长者        世尊菩提树     称为毕波罗   二一九        燃灯大牟尼     身长八十肘        美好如灯台     沙罗树王花   二二〇        大仙之寿量     具成百千岁        于彼生之间     成佛度群生   二二一        正法度多人     照辉如火聚        与彼弟子众     共入涅槃境   二二二        通力与名誉     御足有轮宝        一切皆归无     诸行总成空   二二三        燃灯佛之后     导者憍陈如        光明誉无量     难测亦难及   憍陈如佛   燃灯世尊之后,经一阿僧祇劫,憍陈如佛出世。佛行三度弟子之集会。第一集会一兆人,第二集会百亿人,第三集会九亿人。尔时菩萨为转轮王,名甚胜者。向佛及一兆比丘众行大施食。佛向菩萨预言:“汝未来世,当得作佛。”彼闻佛说法,以国事托付大臣等而出家。彼学三藏,得八定及五神通,修禅不怠,生梵天界。   憍陈如佛之城名喜乐,父为善吉悦,刹帝利族之人,母善生妃,贤与善贤二人为上首弟子,侍者阿㝹楼陀,帝沙、优婆帝沙为女弟子中之上首,萨拉伽利亚尼为佛之菩提树。佛之身长八十八肘,寿量十万岁。   吉祥佛   此佛之后,经一阿僧祇劫,于同劫中,有吉祥、善意、离日、所照四佛出世。吉祥世尊之时,行三度弟子集会。第一集会一兆比丘,第二集会为百亿比丘,第三集会为九亿比丘。佛之异母弟阿难(庆喜)王子与九亿群众共同闻法,来诣佛所。佛为彼次第说法,彼与众获四种解脱及阿罗汉果。佛彻见此等良家子前世之行,知彼等有能依通力获得衣钵之机根,伸右手曰:“来!汝诸比丘。”一同于瞬间皆依通力成得持衣钵之身。具如六十岁长者之行仪,礼拜之后,附随于佛。此为佛第三次之集会。他之诸佛身光,四方不出八十肘。但世尊之身光,常满一万世界。一切树木、大地、山海等乃至炊釜之类,皆如黄金之叶所包。佛寿九万岁,其间日月,难照自光,昼夜之区别,判然不分。生物常依佛光往来,如日中依太阳之光。世间之人,依夕间花放,朝时鸟鸣而知昼夜之区别。“然则他之诸佛无此威神力耶?”否!亦非如是。他之诸佛若发是愿望,满一万世以上之光明。吉祥佛依昔之愿力,身光常满一万世界一如他之诸佛一寻量之光。   吉祥佛之大施   佛昔为菩萨行,受生时拟为一切度,与妻子共住似万伽山之山。有刚牙夜叉,闻大士有施物之志,现为婆罗门之姿,来大士之所云:“请汝之二小儿与我。”大士欢喜与二小儿给婆罗门,大地海边,悉皆震动。夜叉于菩萨经行处之端所悬之板前,啖食小儿如啖短柱之根。菩萨见夜叉开口,血潮如火焰喷出,虽然如此,丝毫不起不快之念。彼思:“此诚为善施。”其身涌大喜悦之念。彼云:“予依此功德之力,于未来世,将出如是之光明。”佛依此大愿,成佛时,由身体出现充满如是之光明。   烧身供养   佛今有一昔行。据传佛为菩萨时,见某佛塔云:“予须为佛舍弃生命。”彼风卷全身如卷炬火,向饰有宝玉之把手价十万两金之钵,注入熟酥,点燃一千灯心之火,载于头上,全部火燃,右绕塔之周围以终夜。如是堪忍至日出,未受毛孔之热,恰如登上莲萼。此所谓法者善护自己之故。于此,如是述偈:   二二四        随法行者为法护     善行法者赍安乐        随法行者无恶趣     善行法者有效果   依此行之功德力,世尊之身光,满一万世界。   善喜婆罗门   尔时菩萨名善喜婆罗门。某时彼思“招待佛陀”,往诣佛所,闻如蜜之说法,向佛申述曰:“尊师!明日请受予之供养。”[佛:]“婆罗门!汝欲招待比丘几人?”[善喜:]“尊师!随侍比丘有几人耶?”尔时佛恰正行第一集会,佛曰:“有一兆人。”善喜申曰:“尊师!请与诸众同来予家接受供养。”佛与承诺。婆罗门为明日之招待,于还自宅途中思惟:“予非不能施此比丘众之粥饭衣服,但座位场所将如何处理?”当彼如是思惟,使八万四千由旬高处天王之赤黄毛毯色石座带来温味。帝释天曰:“何人使予将由此座摇落?”彼以天眼遍观发现大士而自思惟:“善喜婆罗门,为招待佛与比丘座席之事踌思,予须参与彼处善业之分担。”帝释化身为木工之姿,手携斧铁,现身大士面前云:“于何地方以工资雇用予之人耶?”大士见曰:“汝能为何工作?”木工:“予无不知之艺。家中棚舍,人能作者,予皆能为。”大士:“如是予处有工作。”木工:“主人有何工作?”大士:“明日予将招待一兆比丘大众,彼比丘众所坐之棚舍,汝能为耶?”木工:“若主人与予工资,予将为之。”大士:“予将付与。”木工:“甚善,予将为作。”[木工之帝释],往见一处,有十二十三由旬量之土地,如遍处定之对象所用土地之平坦。彼即作念:“此一场所,以七宝建立为一棚舍。”棚舍立即破大地而出。于金制之柱上载以银制之大斗,于银柱之上载金之大斗,于摩尼柱之上载珊瑚之大斗,于珊瑚柱之上载摩尼之大斗,于七宝之柱上,载七宝之大斗。然后于“每一棚舍之间,垂挂铃网”。同时铃网下垂。微风吹动,由五种乐器鸣响出微妙之音,恰如天人一同读诵时之状。彼念:“内侧垂香绳与花环之绳。”则绳即下垂。彼念:“一兆数比丘众之座席与长凳,破地出现。”则亦立即出现。彼念:“每一隅各出一水瓶。”则水瓶亦即出现。   如是完成之后,彼往婆罗门之处云:“主人请出观览汝之棚舍,请付予资金。”大士往观棚舍,一见而全身充满五种喜悦。彼见棚舍自思:“此非人间之所作,依予之志德,感帝释天界温味,是帝释天王作此棚舍。于此棚舍之中,不可唯为一日之施。予将为七日之施。”无论外部之施如何,菩萨尚不能喜,惟有切首、涂墨、挖眼、割肉之施,菩萨由此施与始能满意。菩萨于尸王本生谭中(故事第四九九)每日以五安玛那量之伽瓦巴那钱币,于都城四门及中央行施。犹不能与菩萨喜舍之满悦。然彼时帝释天王以婆罗门之姿前来乞舍两眼时,菩萨挖目与之,始起欢喜之心。菩萨之心,丝毫不趣外向。是故,今之如是施与,菩萨不能满足。故此大士思惟:“予须于七日之间,施此一兆之比丘众。”于是于棚舍中设座,七日间行乳糜之施。人间之力不足,天人亦来交相服务。于十二十三由旬量之场所,尚难容纳比丘,于是比丘众各依己之威神力而坐。最终之日,比丘众洗钵,盛入醍醐味、熟酥、蜜糖及其他之物以为药饵、并添加三衣。其中最年幼之比丘所受法衣,即为十万两之价。佛述随喜之辞:“彼行如是大施,究为如何成就?”佛钻研得知:“彼于二阿僧祇十万劫后,将成为瞿昙佛。”佛呼大士豫言:“汝经如是如是之时后,将成为瞿昙佛。”大士闻此豫言思惟:“佛言予将成佛,家族生活,于予亦无必要,予将出家。”于是唾弃己身之荣华,诣佛之所而出家。于出家后,彼学佛之教,得神通与禅定,命终之后、生梵天界。   吉祥世尊之都城名上胜,父名上胜,刹帝利族,母名上胜妃。善天、法军二人为上首弟子。侍者所护,喜瓦莉与无忧二人为女上首弟子。那伽树为菩提树,佛身长八十八肘,生九万年入于涅槃,一万大世界一时总黑暗,所有大世界中诸人强烈悲泣。   二二五        憍陈如佛后     导者名吉祥        拂去世黑暗     揭举法炬火   善意佛   如是一万世界黑暗,世尊入涅槃后,有善意佛之出世。佛有三次弟子集会。第一集会,集有一兆比丘,第二集会于黄金山上为九十兆,第三集会为八十兆。尔时大士名无比龙王,具大神通大威力。彼闻佛出世,率龙族之大众,出龙之世界,向伴一兆比丘之世尊,供养天上音乐,施比丘法衣,每人一领,受三归戒。佛亦向彼预言:“于未来世,汝当作佛。”   佛之都城名安稳,父名善施王,母名有瑞者妃。归依与修身为上首弟子,侍者名升,输那与优波输那为女上首弟子,那伽树为菩提树,佛身长九十肘,寿命一千岁。   二二六        吉祥佛之后     导师名善意        一切法无比     有情最第一   离曰佛   其后离曰佛之出世。佛行三次集会,第一集会其数不明,第二集会为一兆,第三集会亦同。尔时菩萨名越天婆罗门。闻佛说法,受三归戒,合掌头上,赞佛舍弃烦恼,献上中衣。佛亦向彼预言:“汝将成佛。”   佛之都城名有善谷,父名广大王,母名广大妃,婆楼那与梵天为上首弟子,侍者名出生,贤与善贤为上首女弟子,那伽树为菩提树,佛身长八十肘,寿命六万岁。   二二七        善意佛之后     导师名离曰        无譬无等比     最上之胜者   所照佛   此佛之后,所照佛之出世。佛有三次弟子之集会。第一集会有十亿比丘,第二为九亿,第三集八亿比丘。尔时菩萨名未降婆罗门,闻佛说法,受三归戒,向佛及比丘众行大施舍。佛亦向彼预言:“汝将成佛。”   佛之都城名善法,父名善法王,母名善法妃,无等与善眼为上首弟子,侍者非卑,诺酤罗与善生为上首女弟子,那伽树为菩提树,佛身长五十八肘,寿命九万岁。   二二八        离曰佛之后     导师名所照        得定心寂静     无比无对等   高见佛   此佛之后,过一阿僧祇劫,于同劫中,有高见、莲华、那罗陀三佛出世。高见佛行三次弟子集会,第一八十万比丘,第二七十万,第三集六十万比丘。尔时菩萨为夜叉军之长,具大神通大威力,为数兆夜叉之长。“闻佛出世”,来向佛与比丘众行大施舍,佛亦向彼预言:“于未来世,汝将成佛。”   高见世尊之都城名有月,父名有称王,母名耶输达拉妃,人主与非卑为上首弟子,侍者名婆楼那,孙陀利与善意为上首女弟子,阿株那为菩提树,佛身长五十八肘,寿命十万岁。   二二九        所照后高见     正觉两足尊        声誉扬无限     威光难胜者   莲华佛   此佛之后,有莲华佛之出世。佛行三次之弟子集会,第一之集会集一兆比丘,第二集三十万,第三不在村落,集住森林中比丘众二十万人。如是如来居森林中;菩萨生为狮子,见佛入灭尽定,发信仰心,拜佛行右绕之礼,怀欢喜愉悦之念,三度为狮子吼,七日之间以佛为对象,不弃法喜,因喜乐故,不渔猎获物,愿弃生命奉仕于佛。佛于七日终,出灭尽定,见狮子而自思:“此狮对比丘众发信仰心,将一同礼拜。”佛为此念:“比丘众来!”比丘众立至,狮子对比丘众亦发信仰心;佛知其心,向狮预言:“于未来世,汝将成佛。”   莲华世尊之都城名詹卜迦,父为莲华王,母曰无等,沙罗与优婆沙罗为上首弟子,侍者名婆楼那,罗摩与优婆罗摩为上首女弟子,苏那树为菩提树,佛身长五十八肘,寿命十万岁。   二三〇        高见佛之次     正觉两足尊        佛名称莲华     无比对等人   那罗陀佛   此佛之后,那罗陀佛之出世。佛行三次弟子之集会,第一集会集一兆之比丘,第二集九千亿,第三集八千亿之比丘;尔时菩萨出家入仙人道,于五神通及八定行自在。向佛与比丘行大施舍,献赤旃檀。佛亦向彼预言:“于未来世,汝将成佛。”   此世尊之都城名有谷,父名善慧,刹帝利族,母曰阿诺玛妃。贤沙罗与胜友为上首弟子,侍者名婆悉陀,上胜与婆古尼为上首女弟子,大苏那树为菩提树,佛身长八十八肘,寿命九万岁。   二三一        莲华佛之后     正觉两足尊        佛名那罗陀     无比对等人   莲华上佛   那罗陀佛之后,有莲华上佛之出世。佛行三次弟子之集会,第一集一兆之比丘,第二于毗婆山上时为九千亿,第三之时,集八千亿之比丘。尔时菩萨名结发,摩诃罗吒人,向佛与比丘众行施法衣。佛亦向彼预言:“于未来世,汝将成佛。”于莲华上世尊时代无外道,天人与人间,皆归依佛。   佛之都城名有鹅,父名庆喜,刹帝利族,母名善生,执天与善生为上首之弟子,侍者苏摩那,无量与无等为上首之女弟子,娑罗树为菩提树,佛之身长八十八肘,身光四方达十二由旬,寿命十万岁。   二三二        那罗陀之后     正觉两足尊        莲华上胜者     不动似大海   善慧佛   此佛之后,经三万劫,于同劫中,有善慧与善生二佛之出世。善慧佛行三次弟子之集会,第一于善现之都行集会来十亿之漏尽者,第二为九亿,第三会集八亿人。尔时菩萨名上胜,为一青年,弃积蓄八亿之宝,向佛及比丘众行大施舍,闻法归依三宝,出家得度。佛亦向彼预言:“于未来世,汝将成佛。”   善慧世尊之都城名善现,父名善施王,母名善施。归依与一切欲二人为上首弟子,侍者名海,罗摩与须摩罗二人为上首之女弟子,摩诃尼巴树为菩提树,佛之身长八十八肘,寿命九万岁。   二三三        莲华上佛后     导师名善慧        无比大威光     诸世上牟尼   善生佛   此佛之后,有善生佛之出世。佛时亦行三次弟子之集会,第一集会六万比丘,第二集五万,第三集四万比丘。尔时菩萨为转轮王,“闻佛出世”,往诣佛处听法,向佛及大众施七宝与四大洲之主权,于佛处出家;其国之人民藉佛来之机会,完成园丁(寺男)服务之事,对佛及比丘众常行大施。佛亦与彼豫言。   世尊之都城名善吉祥,父名上行王,母名发光。善现与提婆(天)为上首之弟子,侍者名那罗陀,龙与龙共鬘为上首之女弟子,大竹为菩提树。此树筒管小而干粗,上方之叶呈孔雀之尾束状而有光。世尊身长五十肘,寿命九万岁。   二三四        精好劫之中     导师名善生        牛肩狮子颊     难测无比类   喜见佛   此佛之后,自今一千八百劫之昔,于同劫中,有喜见、义见、法见三佛之出世。喜见佛亦行三次弟子之集会,第一集会一兆之比丘,第二集九亿,第三集八亿人。尔时青年菩萨名迦叶,通晓三吠陀,闻佛说法,弃一兆之宝建僧伽蓝,受三归五戒。尔时佛向彼预言:“经一千八百劫,汝将成佛。”   此世尊之都城名非卑,父善与王,母名为月。所护与一切见为上首弟子,侍者名所照,善生与法与为上首女弟子,槴子树为菩提树,佛身长八十肘,寿命九万岁。   二三五        善生佛之后     大名自存者        世界之导师     喜见无等比   义见佛   此佛之后,有义见佛之出世。此佛亦三次行弟子之集会,第一集九百八十万比丘,第二集八百八十万,第三亦集同数之比丘。尔时菩萨名善界,有大威力之苦行者,彼由天人世界持来曼陀罗华以作大伞献佛。此佛亦向彼授与预言。   此世尊之都城名所照,父名海王,母曰善现。息与安息为上首弟子,侍者名无畏,法与善法为上首女弟子,阇康巴树为菩提树,佛身长八十肘,身光常遍四方满一由旬,寿命一万岁。   二三六        精好同劫中     牛王义见佛        拂去大黑暗     达最上菩提   法见佛   此佛之后,有法见佛之出世。此佛亦三次行弟子之集会,第一集十亿,第二集七亿,第三集八亿比丘。尔时菩萨为帝释天王,以天华天乐向佛供养。此佛亦授菩萨预言。   此世尊之都城名归依,父名为娑罗那王,母曰善庆。莲华与触天为上首弟子,侍者名善眼,安稳与一切名为上首女弟子,具罗波劫树(一名金网树)为菩提树,佛身长八十肘,寿命一万岁。   二三七        贤劫同劫中     大名法见佛        拂去大黑暗     人天世界光   义成就佛   此佛之后,自今九十四劫以前,于同劫中,有义成就佛唯一人出在世间。此佛亦三次行弟子之集会,第一集会一兆,第二集九亿,第三集八亿之比丘。尔时菩萨名吉祥行者,有大威光,具神通力;彼持来大阎浮果献与如来。佛受果实,向彼豫言:“经九十四劫,汝将成佛。”   此世尊之都城名毗婆罗,父为胜军王,母曰善触。水与善友为上首弟子,侍者名离曰,喜瓦利与善乐为上首女弟子,迦尼割罗树为菩提树。佛之身长六十肘,寿命一万岁。   二三八        法见佛之后     导师义成就        破除一切闇     恰如日东升   帝沙佛   此佛之后,自今九十二劫之昔,于同劫中,有帝沙与弗沙二佛之出世。帝沙世尊亦三次行弟子之集会,其中第一集会为十亿,第二集九亿,第三集八亿之比丘。尔时菩萨名善生,有大财产、大名誉,为刹帝利族,出家入仙人之道,具大威力。彼闻佛出,由天界携来曼陀罗华、莲华、婆利阇多迦华,献与为四众弟子所围绕之佛,空中翳成花之天盖。佛亦向彼预言:“自今九十二劫之后,汝将成佛。”   此世尊之都城名安稳,父曰结民,刹帝利族,母名莲华。梵天与上升为上首弟子,侍者名上生,触与善与为上首女弟子,阿萨那为菩提树,佛身长六十肘,寿命一万岁。   二三九        义成就之次     无等无对等        无量无限界     世界最第一        导师帝沙佛   弗沙佛   此佛之后,有弗沙佛之出世。此佛亦三次行弟子之集会,第一集会六百万,第二集五百万,第三集三百二十万比丘。尔时菩萨名已胜者王,弃大王国,于佛处出家。学三藏,为大众说法,完成戒波罗蜜,佛亦与彼豫言。   此佛之都城名迦尸,父曰胜军,母曰有瑞者。善所护与法军为上首弟子,萨比耶为侍者,动与近动为上首女弟子,阿末罗树为菩提树。佛身长五十八肘,寿命九万岁。   二四〇        贤劫同劫中     无上佛出世        无比世第一     导者弗沙佛   毗婆尸佛   此佛之后,自今九十一劫之昔,有毗婆尸佛之出世。此佛亦行三次弟子之集会,第一集会六百八十万比丘,第二集十万,第三集八万。尔时菩萨为有大神通力,有大威神力之无比龙王。以镂七宝黄金所制椅子献与世尊,佛亦向彼预言:“自今经九十一劫,汝将成佛。”   此佛之都城名有亲,父为有亲王,母曰有亲妃。破片与帝沙为上首弟子,侍者无忧,月与月友为上首女弟子,波吒梨树为菩提树,佛之身长八十肘,身光常满七由旬,寿命八万岁。   二四一        弗沙佛之后     正觉上胜者        其名毗婆尸     具眼者出世   尸弃佛   此佛之后,自今三十一劫之昔,有尸弃与毗沙浮二佛之出世。尸弃佛行三次弟子众之集会,第一集十万比丘,第二集八万,第三集七万之比丘。尔时菩萨为伏敌王,行向佛及比丘僧众添法衣之大施,施以饰七宝之象宝,献与象等身量之比丘用具。佛亦向彼预言:“自今经三十一劫,汝将成佛。”   此佛之都城名有日,父名有日,刹帝利族,母曰有光。胜者与出生为上首弟子,作安稳为侍者,玛柯拉与莲华为上首女弟子,白莲树为菩提树。佛身长三十七肘,身光满三由旬,寿命三万七千岁。   二四二        毗婆尸佛后     正觉两足尊        佛名呼尸弃     无比对等人   毗沙浮佛   此佛之后,有毗沙浮佛之出世。此佛亦三次行弟子之集会,第一集会八百万,第二集七百万,第三集六百万比丘。尔时菩萨名善现王,向佛及比丘僧众行增添法衣之大施,于佛所出家,具十分行德,念佛宝得大喜悦。佛亦向彼预言:“自今经三十一劫,汝将成佛。”   此佛之都城名无譬,父为善悦王,母曰有称,苏那与上胜为上首弟子,侍者近寂,调伏与共鬘为上首女弟子,沙罗树为菩提树。佛之身长六十肘,寿命六万岁。   二四三        贤劫同劫中     无比对等者        佛名毗沙浮     胜者出世间   拘留孙佛   此佛之后,于此劫中,有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及释迦世尊四佛之出世。拘留孙佛只行一次弟子众之集会,集四万之比丘众。尔时菩萨为安隐王,行向佛及大众增添衣钵之大施。献涂眼之药及药品,闻佛说法而出家,佛亦与彼豫言。   拘留孙佛之都城名启玛,父名火旋婆罗门,母曰毗沙佉婆罗门女。甚远与共活为上首弟子,侍者名觉生,黑与詹匐迦为上首女弟子,摩河西利萨树为菩提树,佛之身长四十肘,寿命四万岁。   二四四        毗沙浮之后     正觉两足尊        佛名拘留孙     难测无比类   拘那含牟尼佛   此佛之后,有拘那含牟尼佛之出世。佛只有一次弟子之集会,集三万之比丘。尔时菩萨为巴巴达山之王,率大臣众至世尊之所,闻佛说法,招待佛与比丘众,行大布施。献机织之上布、震旦[制之]布、绢布、毛布、黄麻布及金丝布,于佛所出家,佛亦授彼豫言。   此尊之都城名有彩,父名祭施婆罗门,母日善胜婆罗门女。断多与上胜为上首弟子,侍者名吉祥生,海与善胜为上首女弟子,优昙钵罗树为菩提树。佛身长二十肘,寿命三万岁。   二四五        拘留孙之后     正觉两足尊        拘那含牟尼     世间之胜者        世界之长者     人中之牛王   迦叶佛   此佛之后,有迦叶佛之出世。佛亦有一次弟子之集会,集三万之比丘。尔时青年菩萨名光护,通达三种吠陀奥义,善知地上与天界,为陶器师作瓶之友。   彼与其友俱诣佛所,闻法话而出家,精进努力,修学三藏,遂行大小义务,为佛教添加光彩。佛亦授彼豫言。   此世尊出生之都城名波罗奈,父名梵施婆罗门,母曰有财婆罗门女。帝沙与婆罗堕阇为上首弟子,侍者名一切友,阿㝹罗与优楼频罗为上首女弟子,尼拘律(榕树)树为菩提树。佛身长二十肘,寿命二万岁。   二四六        拘那含佛后     正觉两足尊        胜者名迦叶     法王起光辉   一切佛   于燃灯十力者出世之劫中,有三佛出世。然菩萨未受此三佛豫言,故此处不举。释义书中为示此劫后之一切佛,述偈如次:   二四七        作欲作慧佛     作依燃灯佛        憍陈如佛陀     正觉两足尊   二四八        吉祥善意佛     离曰圣所照        阿诺玛达西     莲华那罗陀        巴多姻塔拉     [以上共八佛]   二四九        善慧善生佛     喜见有大名        阿塔达西佛     丹玛达西佛        世之指导者     义成就佛陀   二五〇        帝沙弗沙佛     正觉毗婆尸        尸弃毗沙浮     拘留孙佛陀        拘那含牟尼     导师迦叶佛   二五一        此等正觉者     得定除贪欲        百条光明现     拂去大黑暗        照辉如火炬     弟子入涅槃   菩提资粮之成满   菩萨于燃灯佛以下二十四佛所立誓,过四阿僧祇十万劫,于迦叶佛之次,除此等正觉者外,其他佛不在,于燃灯佛以下二十四佛所,菩萨受成佛豫言。        生人得男性     见佛有因缘        出家且具德     奉仕与愿心        结此八种法     成就佛愿望   彼结合如是八法,伏于燃灯佛足下,起大愿望,“此处彼处努力寻求成佛之基本法”。彼谓:“当予探寻时,见第一布施波罗密。”菩萨见出布施波罗蜜为成佛之要件,能生出耶山多罗(一切度)。[其次能起赞美诸菩萨德之愿望,即能具如下诸德]:   二五二        必达菩提人     完具其肢体        一亿劫之间     长路于轮回   二五三        无间大地狱     世界中间狱        饥渴黑绳狱     一切皆不入        微小诸昆虫     恶趣亦不生   二五四        生于人趣中     不成为盲者        听觉无缺陷     亦不为聋哑   二五五        必达菩提人     不生于女性        不为两性者     不属根不具   二五六        不犯五无间     行处常清净        不怀邪见事     理解作业故   二五七        虽住天上界     不生无想天        亦无是因缘     生于净心天   二五八        善人心出离     由生不执生        遂行波罗蜜     行世之利行   施波罗蜜之成满   彼为遂行波罗蜜,生为阿奇底婆罗门、桑伽婆罗门、拘楼王、大善见王、摩诃哥温达王、尼弥大王、旃陀王子、卫赛哈长者、尸义王、尾送达罗,完行布施波罗蜜之生活,实为无数。然实际彼于沙沙般提陀本生(Sasapandi-tajatake. 本生谭第三一六)中谓:   二五九        见乞食来近     己则弃此身        施无等予者     此予布施度   如是当彼自己弃身之时,布施波罗蜜乃成就最上波罗蜜。   持戒波罗蜜之成满   彼生为具戒龙王、瞻波耶龙王、槃达龙王、旃坛达(他)龙王、伏敌王之子、不着敌王子,完行持戒波罗蜜之生活、实为无数。然实际彼于护螺龙王本生(本生谭第五二)中谓:   二六〇        虽然被串刺     则虽刃物切        予对彼无怒     此予持戒度   如是当彼弃身之时,持戒波罗蜜乃成就最上波罗蜜。   出离波罗蜜之成满   同样彼又生为苏摩那萨王子、哈提婆罗王子、铁屋贤者,弃大王国,完全行出离波罗蜜,数实无量。然彼实际于秋拉斯塔苏摩本生(本生谭五二五)中谓:   二六一        大国入手中     予弃如唾液        更弃无执着     此予出离度   如是彼无欲执,弃国王位而出家时,出离波罗蜜乃成就最上波罗蜜。   智慧波罗蜜之成满   同样彼又生为威乌拉贤者、摩诃哥温达贤者、库达罗贤者、阿拉伽贤者、菩提普行沙门、大药贤者,完全行智慧波罗蜜,数实无量。然实际于萨兹巴陀本生(本生谭第四〇二)中,彼生为贤者赛那伽时谓:   二六二        以探寻智慧     为苦婆罗门        由苦患救出     [精进于]智慧        世无及予者     此予智慧度   当彼见蛇入鞴中时,智慧波罗蜜乃成就最上波罗蜜。   精进波罗蜜之成满   同样彼又完行精进波罗蜜及其他,数实无量。然实际彼于摩诃伽那迦本生(本生谭第五三九)中谓:   二六三        中流不见岸     人总有失误        予心终不变     此予精进度   彼渡大海时,以精进波罗蜜成就最上波罗蜜。   堪忍波罗蜜   在堪提瓦达本生(本生谭第三一三)中谓:   二六四        伽西王利斧     断予失意识        惨痛予不怒     此予堪忍度   于是在失去意识状态下,忍耐钜烈之痛苦时,以堪忍波罗蜜成就最上波罗蜜。   真实波罗蜜之成满   于大须陀须摩本生(本生谭第五三七)中谓:   二六五        护持真实语     舍弃己生命        予救百刹利     最上真实度   如是舍弃生命护持真实时,以真实波罗蜜成就最上波罗蜜。   决定波罗蜜   于哑躄本生(本生谭第五三八)中谓:   二六六        予不憎父母     予不厌大誉        予受一切智     故予起修行   如是弃生命遂修行时,以决定波罗蜜成就最上波罗蜜。   慈波罗蜜之成满   于一王本生(本生谭三〇三)中谓:   二六七        无人威胁予     予亦不畏人        慈爱力坚固     予乐住森林   如不顾自己生命垂慈爱时,以慈波罗蜜成就最上波罗蜜。   舍波罗蜜   于怖畏本生(本生谭第九四)中谓:   二六八        予于墓场中     头枕髑髅眠        群童来集合     示现种种相   如是予被村中儿童等唾吐,或赠予花环及香料,虽然痛苦与快乐交炽,而不失平等心时,以舍波罗蜜成就最上波罗蜜。以上此处不过简单说述,详细意义见阇梨耶毗陀迦(所行藏)经。   如是完成诸波罗蜜,彼生于一切度之生。   二六九        不知乐与苦     大地本无意        依予布施力     大地七震动   如是彼行有使大地震动之大功德,寿命尽时,由其处死,生兜率天。由彼伏于燃灯佛足下至出生兜率天都间之话,应须知为远因缘本生。   二 不远因缘谭   三种之豫告   菩萨住兜率天之都,为有佛出现之预告。世有三种预告,即:改劫预告,佛出世预告及转轮王出世之预告。其中“自今经十万年,将为劫初”。尔时世界群众属欲界之天人等,散发泣面,以手拭泪,身着赤衣,姿容怪异,徘徊人间世间,作如次之言曰:“善男子!由此经十万年为劫初。尔时世界将亡,大海将干,大地与须弥山王悉皆烧尽,至大梵天,世界无存。善男子!须起慈心、悲心、喜心、舍心,孝养父母,尊敬长者。”此为改劫之预告。   “由此经千年,将有佛出世”,世界守护者诸天人等,处处徘徊,大声呼唤:“善男子!由此经一千年,为佛出世。”此为佛出世之预告。   由此经一百年,转轮王将出,诸天人等,徘徊四方,大声呼唤:“善男子!今经百年,转轮王将出世。”此为转轮王出世之预告。以上三者,为大预告。   诸天恳愿   此三者中,闻佛出世之预告,一万大世界之天人等,皆集一处,知“某佛将成佛”,则往其人之处,为成佛之恳愿。因恳愿预示前兆,故为恳愿之举。尔时诸天人等,一一世界之四大王天、帝释天、善时分天、兜率天、他化自在天及大梵天,共集于一世界,往兜率天菩萨之处,恳愿言曰:“菩萨!汝完全敢行十波罗蜜,非为求帝释天之光荣及魔王、梵天、转轮王之光荣而敢行,乃为救度世界之众人,求一切智而敢行。今为汝应求菩提之时,应求菩提之时机矣。”   五种之观察   菩萨考虑对天人等之承诺,遂行时机、国土、地方、家系、母亲及其寿命之五大观察。其中第一观察时机:“何时为好时机,何时为非好时机?”于此多[人间之]寿命,由十万岁增时,非好时机。何以故,尔时生物不知生老死,因而佛之说法不具三特相之庄严。彼等虽闻无常、苦、无我之说,讶异“此究为何事”,虽闻而不思信,故不理解;不理解则化导无效,故非好时机。但由百岁寿命减少时亦非好时机。何以故,此时生物满溢烦恼,满溢烦恼而受教不从,如附水之印,立即消失,故亦非好时机。因此由十万岁以下,百岁以上寿命之长度,为好时机。是时人寿百岁,大士知今应出世之时。   然后为洲之观察,对四洲及其属岛一并观察:“诸佛不出于三洲,唯只生阎浮提。”此为观察洲。然,“此阎浮提为大洲,广有一万由旬,诸佛生于何方?”此为观察地方。于是观察中部地方,中部地方者:“东之方位,有迦旦遮罗村,越此有大沙罗树,此前为边鄙地方,由彼至此为中部地方。东南方位有沙罗罗瓦底河,此前为边鄙地方,由彼至此为中部地方。南之方位有白木调村,越此为边鄙地方,由彼至此为中部地方。西之方位有土拿婆罗门村落,此前为边鄙地方,由彼至此为中部地方。北之方位有乌西拉达迦山,此前为边鄙地方,由彼至此为中部地方。”此为律藏中所说之中部地方,其长三百由旬,幅二百五十由旬,周围九百由旬。此中部地方中,有佛、辟支佛之上首弟子二人、大弟子共八十人,有转轮王、其他有大伟力刹帝利、婆罗门、居士之富豪等出生。彼决心谓:“此处为迦毗罗卫都城,予须于彼处出生。”   其次为家系观察:“诸佛不生毗舍与首陀之家,唯生于受人尊敬之刹帝利与婆罗门此二种族。今刹帝利为世界之人所敬,予将生此一族中。净饭王为予之父。”   其次为母之观察:“佛母无爱欲,不溺酒,十万劫间遂行波罗蜜,此生未破五戒。大摩耶妃,为如是之女性,此将为吾母。然其寿命如何?”而观察,知彼为十个月与七日间。   下生之宣言   终了此五大观察,彼云:“诸位天人!予成佛时机已至。”彼迎天人等,愉快承诺。继谓:“汝等且归。”送彼等出,彼随兜率天之天人等入难陀园。天上世界皆有此园。天人等于此处向菩萨云:“由此处死去,将生善地。”使彼忆起前世所行善业之效果,如是度过时日。天人等彼忆起过去善业之间,随侍于侧,菩萨于是死去而宿于大摩耶妃之胎中。次之本生则为说明此。   托胎之奇瑞   依据传言,其时迦毗罗卫之都,遇到阿沙陀祭(秋祭),群众为祭祀之心情。大摩耶妃于十五夜之日前,七日以来,禁止饮酒,增饰花环与香料,享祭祀之乐。于第七日,早起而出,浴香水,行舍四十万两金之大施。身装各种类之饰,摄上味之食,守八关斋戒,入装饰之寝殿,横卧榻上而见奇梦。由四大天王共持卧榻与妃,运往雪山地方,置广六十由旬之悦意石之平原中七由旬之大沙罗树下,彼等立于一隅。于是天王等之妃前来,运摩耶妃往阿耨达池,请妃浴水,以除人间垢秽。身着天人之服,涂香料,饰天界之花。有白银山于附近,中有黄金宫殿,设天人卧榻,使妃卧其上,枕向东方。菩萨化为优美之白象,由彼处不远黄金山上,漫步而下,登白银山,由北方而来,以银索色之鼻,握白莲华,一声高吼,入黄金殿中,三度右绕母妃卧榻之周,开母妃右胁,为入胎状。如此菩萨于阿沙陀祭最后之日,宿于母胎。翌日妃觉醒,向王告此梦事。王招集六十四位名高之婆罗门等,于以绿树之叶或炒谷付以祭饰于地上,设高价之座席,坐于其处之婆罗门等献混醍醐、蜜糖之美味饮料,覆以金银之钵,大量施舍其他新衣、赭色之牛及以外甚多物。使彼等十分满足后,王问此梦之话:“吉凶如何?”婆罗门等答曰:“大王勿虑!此乃王妃怀妊,宿胎为王子而非王女。贵君之王子降生,若居家生活,为转轮王;若出家生活,则除被盖而成佛。”菩萨宿于母胎同一瞬间,一万世界悉皆震动,出现三十二种前兆。一万之大世界充满无限之光明,为见此荣光,盲者见物,聋者闻声,哑者互话,伛偻体伸,跛者能行,受缚者解放枷锁,地狱之火皆消,饿鬼世界无饥,畜生不感恐怖,生类悉无疾病,并皆话以爱情,快风马嘶象吼,乐器各自发音,饰物自鸣,四方清澄,凉风柔吹,生类快乐,不时雨降,地中涌水散飞,空鸟停飞,河川而止流,大海水味甘,总之,有必要者,其上覆五色莲花,水陆花放,满树干茎,茎放莲花,枝放莲花,蔓放莲花,于陆地破磐石之上,生有七茎莲花,空中垂莲花,四方雨降莲花,空中天上,音乐齐鸣,一万世界,回转散放花环之块,如饰于花环座上之压缚花环之束,如振牦尾拂子,薰郁花之好香,全体形成唯一花环,世界实为美丽之极。   菩萨之母   菩萨宿母胎后,为防菩萨与母之灾祸,四天子执剑守护。菩萨之母,毫不起欲念,名利正达绝顶。心境安乐,身体无疲。菩萨宿于胎内,如覆金丝透明摩尼之宝,菩萨所宿之母胎,如祠之内殿,为他人不能宿用之处,是故菩萨之母于菩萨诞生后七日死去生兜率天。其他之妇女满十月或过十月,或坐或卧而产,菩萨之母,则不如是,彼女于十个月间,保护菩萨于胎内后,立而生产,此菩萨之母,生子常法。大摩耶妃恰如器中盛油,十个月间,胎中保护菩萨,月满之时,思惟欲还亲族之家,向净饭大王云:“予思欲往故乡天臂之都。”王曰:“甚善!”与以承诺。王命修理由迦毗罗卫城至天臂城间之道路,路旁饰以芭蕉、满水之瓶及其他之物,妃乘黄金之驾,由大臣等肩担及多数侍从相送。   降诞   二城之间,有二城之人共称为蓝毗尼园之沙罗树游苑。尔时各树之花,由根干至顶枝,一切以一色开放,枝之间花之间,有五色蜂群及各种鸟群飞绕鸣出美妙之声。蓝毗尼园全体宛如阇达罗达园(帝释天之游园),如大伟力王巧整酒宴场所。妃见而起游戏沙罗林之念,大臣等送妃乘驾入沙罗林。妃如王者往沙罗树下,思捉沙罗树枝,树之一枝如芦茎加温而垂下,接近妃手之方。妃伸手捉枝同时,催动胎气,诸人以幕围妃而退其场。妃捉娑罗之枝立而生产。尔时四大梵天具清净心,手持金网,接受菩萨,立佛母之前曰:“贵妃喜庆,产生具大伟力之儿。”其他之生类,出胎之时,有可厌不净污物,菩萨不然,恰如说法者下座,如人之下阶,扩展两手两足,于母胎中,无丝毫不净之物,清净洁白,如伽师绢布包摩尼宝,光耀出胎。为向菩萨及佛母表尊敬之意,由空中降来二脉水流,洗浴菩萨及母体,增强气力。张金网于梵天之手,四大天王接受佳兆触柔羚羊之皮所制衣服。由彼等(天人)之手以人间黄麻之褥接受菩萨,菩萨由人间之手下而立于大地之上,眺望东方数千大世界如一庭苑。于此,天人、人间,皆捧香花之类供养曰:“大士!此处无等汝者,无任何胜汝者。”如是菩萨遍观四方四隅上下十方,不见能等己者,彼知:“此乃最好方位”。菩萨大股迈行七步,梵天翳以白伞,善时分天执犁毛拂子,其他诸天人等持王者标示之其他品物相随而来。彼行七步止立,庄严发声,为狮子吼曰:“我为世界第一人者。”   三生之发语   菩萨于三生中出母胎时发声,即是摩诃沙陀(大药)之时、益参陀罗(一切度)之时及此生三者。大药生时,即由其母生之同时,帝释天王来,以旃檀树心握其手中而去,彼菩萨乃握拳出生。其母问曰:“彼握何而来?”答曰:“母亲!此乃奥沙陀(药)也。”因如是握药而来,故名奥沙陀陀罗(药王子)。取其药投入瓮中,来此之盲聋诸人,以药愈一切诸疾。诸人采其语谓:“此药伟大,此药伟大”,彼乃得名为摩诃沙陀(大药)。一切度之生,出母胎时,扩展右手,续谓母曰:“母亲!家有何物,作为施舍?”母曰:“汝生于有宝之家!”以儿之手置于自己掌上,使其抱持千两之囊。次于此生,[如前所述],菩萨为狮子吼。如菩萨三生由母胎出时发声。   七者同时出现   菩萨出生时一如宿胎内时,现三十二种前兆。恰值菩萨于蓝毗尼园出生时,罗睺罗之母妃、阐那大臣、迦留陀夷大臣、干陟马王、大菩提树、藏宝之四瓶亦出现于世。此四瓶中之一为伽乌达,一为半由旬,一为三伽乌达,一为一由旬。以上七者同时出现。至此,迦毗罗卫与天臂两城住民等伴随菩萨还都。   阿私陀仙   同日三十三天天人之群,振衣嬉戏,皆大欢喜,咸谓:“迦毗罗卫城净饭大王之王子出生,此王子将坐于菩提树下成佛。”尔时出入净饭大王宫中得八定之黑执天行者(阿私陀仙),饭食终了,为昼休登上三十三天,坐于彼处休息,见此天人等问曰:“汝等何故如是喜戏耶?予愿闻其理由。”天人等答曰:“吾友!净饭大王出生王子,将坐菩提道场成佛,转大法轮。予等仰佛无限威力,能闻法门,是以如是欢喜。”行者闻彼等语,急由天人世界降下,入于王宫着座言曰:“大王!闻汝生王子,请与拜见。”王命伴来着饰王子,向行者礼拜。然行者转菩萨之足,附于其结发之上。盖于此生,菩萨礼拜无非是好事,若不知者以菩萨之头,据于行者之足下,则其人之头裂为七瓣。   行者自思:“予不可毁灭自身。”即由座起立,向菩萨合掌。王面见此不思议,[我不觉]亦向自己王子礼拜。行者记忆过去四十劫与未来四十劫之八十劫间事,见菩萨具有完全相好,乃自思惟:“彼成佛耶?或不成佛耶?”由钻研得知:“彼必将成佛。”彼自思而微笑:“此诚不可思议。”然后彼又钻研:“予自身能否见彼成佛?”彼知:“予于中途死去,不能得见矣。纵有佛百人千人,亦不能使予开悟,予将出生于无色界天。”彼思而泣曰:“不得见此不可思议之人成佛,予之损失,实莫大焉。”诸人见之而问曰:“尊者先则微笑,次则啜泣。尊师!予等之王子,有何障碍耶?”行者:“王子无他障碍,必将成佛。”诸人:“何故汝啜泣耶?”行者答曰:“予不能见王子成佛,予之损失实莫大焉,予因忧自己之事而泣。”   那拉伽少年之出家   尔后彼思:“予之亲族,有否何人能见王子成佛?”反复钻研,思及其甥那拉伽少年,于是彼往妹家云。行者:“汝子那拉伽现在何处?”妹:“兄长!在宅中。”行者:“唤彼前来。”来至己所,彼向那拉伽云:“少年!净饭大王宫中王子出生,彼为佛种子,自今经三十五年,彼将成佛。汝将能遇彼,汝由今日,即可出家。”生于八亿七千万宝家之少年思惟:“伯父命予出家,非不利予。”彼立即由库中取来黄色衣物,持土制之钵,剃除须发,身缠黄衣,自谓“予之出家,当世界最殊胜者。”乃向菩萨之方合掌,五体投地礼拜,纳钵袋中肩负入雪山修沙门道。彼于如来开悟成最上觉时前来,佛为说那拉伽道(那拉伽经),彼闻法后,再入雪山,得阿罗汉果,履行尊道。唯护生命七个月后,立于近黄金山之一处,入无余涅槃。   相好占观   于第五日,王洗菩萨之头,“行命名式”,于王宫涂四种香粉,第五于地上撒炒谷物及种种花。炊煮不混他物之乳糜,招请通三吠陀婆罗门一百八名,坐于宫中共享以美味之食,表大尊敬之意,使观王子相好与其成就。尔时诸人中:   二七〇        拉玛与达伽     拉迦那曼提        昆丹弥普伽     须雅玛须达        其时通六分     此八婆罗门        唱诵诸咒文   或佛或转轮王   只此八人婆罗门观菩萨相好,菩萨宿胎中时,此等人曾占梦兆。其中七人伸二指而为豫言,彼等谓:“彼王子相好,如居家为转轮王,如出家者,则将成佛。”彼等无保留地说明转轮王之光荣。然此中最年少青年,姓憍陈如,彼见菩萨具完全最优相好,彼谓:“王子无居家之理由,彼确将除烦恼盖而成佛。”故彼只伸一指,豫言唯一之道。彼于过去佛所,曾立誓愿,为达最后之生者,故其智慧,胜他七人,故谓:“具此相好,不应居家,王子必将成佛。”彼认此唯一之道,故伸一指,如是豫言。   五群比丘   尔后婆罗门等各各还家,呼其子等近前谓曰:“吾子!予已年老,净饭大王王子,得一切智,予等能否拜不得而知。王子如遂行一切智时,汝等应入其教而出家。”此七人尽所生之生命后,随业生于应生之处。唯憍陈如青年一人健在。菩萨为求菩提敢行大出家后,次第来此优罗频罗地方,彼生是念:“此处为良家子具精勤志者精进努力恰好之地。”当彼定居其处之时,闻:“大人已出家”,彼往婆罗门子等之所,谓曰:“悉达太子出家,彼必成佛。若汝等之父平安无事,彼等应今日弃家出家;若汝等亦望,亦请出离,予将随彼出家。”然彼等志不相同,三人不愿舍离,其他四人则以憍陈如婆罗门为长而出家。此五人成为“五群之长老”。   王子见何而出家耶尔时王问:“予之王子见何而出家耶。”臣:“有四前兆。”王:“彼为云何?”臣:“见老人、病人、死人、出家者。”王曰:“自今以后,此等之物不许近予王子之侧。予之王子,无成佛之必要。予思欲见予之王子握有一万二千属岛所围四大洲之统治权,遂行政治,四周为三十六由旬群众所围绕,步行空中。”王为遮蔽此四种前兆之诸人出现于王子目前,于四方每一伽乌达设置岗哨。当日有同族八万户人集于祝场,每户各捧献一子,向王申告曰:“无论王子成佛或为王,予等各献一子。若成佛,则为刹帝利族出家之沙门,敬侍外出。若为王,则为刹帝利族身之诸子,敬侍外出。”王择容貌殊胜无稍缺点之妇人随侍菩萨。菩萨受无数宫人侍奉,于无上荣华富贵中生长。   耕种之式   某日,王行耕种之式。是日宫中饰如天人之宫殿,仆役之辈,皆着新衣,以香料花环之类饰身,集于王宫之内。王于工作场所,结锄千架,是日,于百八架中,除一架外,其他牛与网绳,皆以银饰。王手执锄,饰赤色金。牛角、网绳、刺钉,皆以金饰。王有众多侍臣相随与王子相伴而出。于工作场所,有一阎浮大树。下设王子卧榻,翳以上镂金星之伞盖,周张缦幕,分置警卫。王着各类之饰,大臣等相随往行锄式场所而去。于此处王取金锄,大臣等取百八架中少一架之银锄,而农夫等取其他之锄,一同取锄,各处耕锄而行。王由此至彼,由彼来此,于是王感身大荣华。   树影之奇瑞   坐于菩萨周围之妇人等,由幕中外出而言曰:“予等往观大王雄风。”菩萨环视各处,觉察无人,急起盘足而坐,调出息入息,入第一禅定。妇人等为往来搬运软硬食物之间,归来稍迟。见他之树影稍动,而菩萨之树影描绘成圆形而静止。妇人等思树下唯“王子一人”,急还而开幕,入内观之,见菩萨盘足坐于卧榻之上;见其树影之不思议,急往王处申述:“大王陛下!王子静坐,他树之影移动,唯阎浮树之影,圆形而静止。”王急来其处见此之不思议,王曰:“王子!予将再度礼拜汝身。”王向王子礼拜。   三时殿   尔后次第生长,菩萨年十六时,王为菩萨建三宫殿,适于三时。一为九阶,一为七阶,一为五阶。四万舞姬,侍奉菩萨,菩萨如天王受天女之群所围绕,为美饰之舞姬所包围,不交男子,奏乐为乐。身感莫大荣华,应时住入宫殿之一,以罗睺罗之母为第一妃。   竞技   王子如感大荣华度日之间,某日同族集会之中,发出斯话:“悉达耽于游乐渡时,未习任何一艺,如有战争,将如之何?”王唤菩萨近前,王:“王子!同族申言:‘悉达无习任何一艺,耽于游乐渡时’,汝思如何始为相应?”王子:“大王!予无习艺必要,为示予艺,请向都中击大鼓宣告,‘自今七日集合同族之人,请观予艺。’”王如其言而行。菩萨集合神电射手及断发射手,彼于多人之中,向同族之人显示为他之弓箭手所不能学之十二种技艺。此事如萨拉般伽本生(本生谭第五二二)中所言。于是同族之人,始不怀疑。   四门出游   尔后某日,菩萨思欲往游苑,呼御者近前,“命备车马”,御者尊命!准备高价华丽之车,饰各类之饰,由国王所用之四头辛度产白莲瓣色之骏马驾驶,御者准备车马妥当,回报菩萨。菩萨似于天人宫殿乘车,向游苑而去。天人等曰:“悉达太子成正觉时近,应示前兆。”一天子化为老朽之人,齿落发白,面皱体偻,携杖战颤,此唯菩萨与御者得见。菩萨如大本经所述问御者曰:“友!此为何人,此人毛发不同他人?”菩萨闻御者答后,心受感动自思:“生者老衰随至,生实为祸!”菩萨归还,登上宫殿。王向御者问曰:“予之王子,何故早归?”御者:“大王!彼见年老之人,是故早归。王子见年老之人,将欲出家。”王:“汝等何故违吾命令?舞姬用心,使乐荣华,出家之心,将不生起!”王于四方每半由旬,增置警卫。   尔后某日,菩萨如前往苑中游览,天人等作出病人令王子见之,王子问同以前,心受感动,还宫升殿。王问亦同,如上指示,更于四方,每三伽伟陀增置警卫。   尔后某日,菩萨同前,出往苑中,天人等使见死人,彼问同以前,心受感动,还宫升殿,王问亦同前,如上指示,于四方每一由旬,增置警卫。   尔后某日,菩萨又往苑中,天人同前使见整然上下着衣沙门。彼问御者:“友!此为何人?”尔时世间,无佛出世,御者不知出家及出家之功德。但依天人威力,御者答曰:“此为出家之人。”并说明出家之功德。菩萨心为出家所引曳,其日即往苑中。据[长部经典]之诵者,谓此四前兆,均为一日中所见。   最后之庄饰   于其处,菩萨为日中游戏,浴于王用莲池之中,日落之时,王子调适身饰,坐于磐石座上。随侍之人,着各种衣服,手执各种饰物、花环、香涂料等,四面围绕王子而立;与此同一瞬间,帝释天王之座发生暖昧。帝释天王钻研:“何人将使予由座上摇落?”彼知此为菩萨装饰之时。帝释呼毗首羯磨云:“友毗首羯磨!悉达太子今日夜半,为大出家而出门。今为王子最后之装饰,汝往苑中,以天人之饰,装饰大士。”彼遵帝释之命,以天人威力,瞬间即往其处,化为王子理发师之状,由理发师之手取来卷布,卷缠菩萨之头。菩萨以手触之,知非人乃天子,一度卷缠,则须一千幅,见来如头被中之宝玉。二度缠卷,又须一千幅,十度则须一万幅布。菩萨头小,如何须此多布,实不可思。其中最大缠卷则如奢摩蔓草之花。其他则大如屈俊巴伽花。菩萨之头则如以莲花丝扩散为贵雅伽花状。   菩萨以各类装饰饰身,音乐师皆各示其伎俩,婆罗门等以“胜利”、“庆喜”等语表示敬意,诗人、乐师、案陀罗人以种种贺辞赞辞表示敬意。菩萨则乘坐以各种装饰所饰之华丽马车。   罗睺罗之诞生   此时罗睺罗之母(王子之妃)生产,净饭大王遣使往告菩萨曰:“向予王子(菩萨),传予之喜庆。”菩萨闻之曰:“邪障罗睺罗出,为我之系缚。”王问曰:“予之王子,是何言哉。”闻其语王:“今后予孙命名为罗睺罗王子。”菩萨乘华丽马车,具大光荣,而进入人心极端喜庆之华美庄严都中。   大出家   时有刹帝利族幼女枳萨憍昙弥,升登华美楼阁高台之上,见于都中巡行菩萨之尊姿,起喜悦之情,唱如次喜悦之偈:   二七一        彼母实有幸     彼父实有幸        有斯夫之妇     实为真有幸   菩萨闻此而自思:“此妇人作如是语,[到底]人对人皆作如是看法,则母心、父心、妻心,皆归寂静。然如何灭者,心实真正寂静耶?”菩萨之心已脱离烦恼,故如是思。彼思:“贪欲之火消时,能得安静,瞋恚之火、愚痴之火消时,能得安静,慢与邪见等之一切烦恼苦痛消时,能得安静。此妇人使予得闻善事,予为求涅槃而作此游行,今日此日,予不能不舍弃家庭生活,为离家出家之身,求取涅槃。予将向此妇人,当为师而赠其物。”彼由首取下价值十万两之真珠首饰,赠与枳萨憍昙弥。彼妇人自思:“悉达太子寄予思慕之情,赐予赠物。”彼女起喜悦之心。   歌舞姬之丑态   菩萨于大尊严、华美之中,返还自己宫中,卧于寝殿。于是立即有如天女之姿妇女等,以各类之饰饰身,熟练舞蹈音乐,执各种乐器,围绕菩萨,开始舞蹈、音乐、歌唱以乐菩萨之心;菩萨之心已脱离烦恼,对舞蹈等,丝毫不感兴趣,不久入眠。妇人等亦自思:“彼已成眠,予等徒劳何为?”于是各掷所持乐器而卧,味香之油灯,寂然燃烧。经时不久,菩萨醒觉,于卧榻上盘足趺坐,眺望彼妇人等掷出乐器之卧相。或流唾液口沫,污染四肢,或轧齿鼾声,或呓语张口,或敞胸怀,现怖厌相。菩萨见妇人等之丑态,出离诸欲之念,愈益迫切。而在装饰如帝释天宫菩萨所居之大高台上,宛如纵横遍地无数刺杀之死尸倾踬之墓场,三界如同被火之家,“此实为祸,此实悲惨!”菩萨口唱感叹之偈,一心倾向出家。   出城   菩萨决心自思:“予今必须遂愿出家!”彼由卧榻起立,行至门前问曰:“在其处者谁?”敷席枕头而卧之车匿答曰:“尊,王子殿下,予为车匿。”王子:“予今日思欲遂行为大出家,汝且去备马!”车匿:“谨尊命令。”彼持马具往马厩而去,燃香油灯,见犍陟马王,立于素馨花叶棚盖之下,彼思:“今日须备此马。”于是附马具于犍陟身上。马知:“今日所附之坚固马具,与平时出游御苑所附之马具不同。予之王子今日将遂行心愿,为大出家!”马心满足而高嘶,其声震动扩往都中;但天人等遮蔽其音,不使他人得闻。菩萨于送车匿出后,思欲见幼儿一面,解趺坐而起立,赴罗睺罗母居之处,轻开室门,于此瞬间,见室中香油灯火,孤独点燃,罗睺罗之母卧于素馨、茉莉诸花大量散撒之床上,以手置幼儿之头上而眠。菩萨置足于地席之上而立,彼见此自思:“若予退妃之手抱儿,妃必醒觉,如是则予行将受阻碍。待予成佛之后,再来相会!”于是彼由宫殿下来。依本生谭之释义书中所述,“罗睺罗王子生将七日”;而他之释义书中,则未有记载;是故不作此解。菩萨由宫殿下来,来至马侧谓曰:“犍陟!今日汝须伴予行一夜之途程!如是予藉汝力成佛,将度一切人天世界!”彼作是语,乘上犍陟之背,犍陟由首到尾,体长十八肘,高亦与此相配;疾驰力强,全身纯白,如洗美丽砗磲之贝。此马嘶声及叩蹄之音,响彻都中,是故天人等以自己之威力,使其声不为任何人所闻,以蔽其马嘶声,马脚每一着地,则以掌置于其下。菩萨坐于马背中央,车匿则捉曳马尾,夜半来至大门之所。尔时王使菩萨于任何时皆不能开门外出,置其门之两扉如开其一,须用千人之力。菩萨有大力,以象计算,有百亿象之力,以人计算,为千亿人之力。于是菩萨思惟:“若门不开,则予乘犍陟背上,车匿捉尾,一同由犍陟支持两足,可飞越高十八肘之城壁。”车匿思惟:“如门不开,予使王子乘予肩上,以右手抱犍陟之腹,腋下靠紧马背,飞出城壁。”尔时犍陟亦思:“若门不开,王子乘予背上,车匿捉予之尾,向上抬起,随予飞越城壁。”然若城门任何时皆不开放,此三者之思考,将以其中任何一种以达目的;但栖于门傍之天人,使门开启。此一瞬间,魔王思使菩萨归还,彼来立于空中曰:“汝不可行,自今七日,出现轮宝,汝将为一万二千小岛围绕四大洲之王,汝请归还。”菩萨:“汝为何人?”魔王:“予乃婆沙婆天!”菩萨:“予知轮宝出现,然予不思王位,予将成鸣响一万世界之佛。”魔王曰:“若是此后汝抱贪欲之念、瞋恚之念、危害之念时,予将前来捉汝。”为探寻菩萨之过失,彼将形影不离,随定菩萨。菩萨唾弃归己手中转轮王位如弃敝屣,毫不吝惜,以大光荣离都,于阿沙陀月满月之夜,月在天秤之座时出行;但心思再一次得见故都。当菩萨唯起此心时,大地恰如作破裂语曰:“大士!汝不可向后回观!”如陶工之回车。菩萨站立向都之方向眺望,指示此地应为犍陟建纪念之祠,犍陟使自己向当行之道,具大光荣,大尊严与具华美前途而去。   天人之奉送   据传此时天人等于前后左右各揭举六万之炬火,其他天人等于大世界之边缘,亦揭举无量无数之炬火,又其他天人等、龙及金翅鸟等亦捧献天上之香、花环、粉香、薰香随行。巴利奢他伽花恰如出浓云降大雨时之状降下,充满天空,无有间隙。天上升起歌声,六十种乐器及六百八十万乐器由四方鸣响,宛如海中云雨轰鸣,如由犍陀罗中大海之起啸音。   阿奴摩河   如是向尊严、华美之途前进之菩萨,于一夜之间,通过三个王国,到达远隔三十由旬之阿奴摩(常满)河时;然马不能前进耶?否!非不能前行也。此马恰如踏据于轴为中心之车轮边缘,回旋于一大世界之端,而于朝食之前还来,餐食自己调煮之食物。此时天人、龙、金翅鸟及其他诸天,由空中撒散之妙香、花环,积达至股上之高,菩萨等必须由此中脱出,以将绊脚之好香花环撕裂,故前进迟缓,只向前行三十由旬途程。于是菩萨立于河畔寻问车匿,菩萨:“此河为何名?”车匿:“此名阿奴摩河。”菩萨云:“予之出家亦将为阿努摩(非卑、尊胜)”,菩萨以踵叩马而为指示,马于是飞过幅宽八乌萨巴河之对岸而立。   落饰   菩萨由马背下,立于广扩如银叶砂之河原,呼车匿。菩萨云:“友车匿!汝持予之璎珞与犍陟归去,予往出家之处。”车匿言:“王子殿下!予亦出家。”菩萨:“汝不能出家,可归去!”菩萨三度劝退,使其受璎珞与犍陟而自思惟:“予之发髻不与沙门相应!”然菩萨无适于切断毛发之物。彼思:“以刀断之。”于是右手执刀,左手握被头髻而断之。毛发存留二指,右卷附着头上,毛发之长度至菩萨一生皆为如是,须亦与之配合;后发及须,均不剃除。菩萨握断下之头髻,投向空中祝曰:“若予成佛止于空中,若不成佛,落于地上。”于是其髻之摩尼宝珠头卷,止于空中一由旬处。帝释天王以天眼见此,将其纳入长一由旬之宝函之中,安置于三十三天世界髻宝珠之祠内。   二七二        好香薰头缠     菩萨用刀断        投彼向空中     世间第一人        帝释具千眼     垂头见宝髻        纳入金函中     修祠为供奉   迦提伽罗之友情   菩萨复自思惟:“此伽尸国产之衣服,予为沙门,亦不相应。”于是有迦叶佛时,菩萨之旧友迦提伽罗(瓦工)大梵天思惟,自前一佛至今一佛之间相续不朽诚笃之友情,彼谓:“今日予之友人为大出家而来,予将为友人持去沙门之用具。”   二七三        三件法衣与一钵     剃刀与针及腰带        加漉水布共八种     专心观行比丘用   犍陟之悲死   于是彼持此八种沙门之道具来献。菩萨身着阿罗汉之标章,缠着最上之出家服时,向车匿曰:“车匿!汝向父王传予之言,谓予身平安无事。”车匿礼拜菩萨,右绕为礼而去。犍陟闻菩萨与车匿之语,立而自思:“予二度不能再见王子矣!”彼次第行进,不见菩萨之姿,悲痛不堪,胸张裂而死,出生三十三天为犍陟天人。车匿与王子告别乃唯一重之悲痛;今为犍陟之死,更为二重之悲痛所压,彼于悲泣中入于都中。   菩萨入王舍城   如是菩萨出家,其地有名阿奴夷之庵婆树林。彼于其处,过七日间,一日行路三十由旬,入王舍城。菩萨入都,次第行乞。都中之人,拜见菩萨之姿相,以为护财狂象入王舍城,如阿修罗王入天宫,城中起大混乱。吏人等往王宫,告王曰:“大王!此人在都中行乞。彼为天人耶?为人耶?为龙耶?为金翅鸟耶?抑为其他何物,予等不知。”王立于宫殿之高台,见大士而起希有之感,命吏人曰:“汝等前往察看,彼若为怪物,出都即告消失;若为龙则潜往大地;若为人,则将食其所得之食。”大士持种种食物,混合一起归来,彼知:“此乃充分保予生命之物!”彼由进入时通过之门而出,往般荼婆山之荫凉处,向东方而坐,开始进食。然菩萨闻而反胃,食物欲由口中吐出,为彼可厌之食物所烦恼,此等食物为菩萨此生所未见。菩萨对此自诫曰:“悉达!汝生于易得饮食之家,经三年食香好米饭,佐以美味为副食;汝见一人着褴褛衣而思惟:‘何时予将为如是之姿相,行乞而食,予将有如是之时机耶?’如是思考而出家,而今竟如是,是何故耶?”彼如是自诫,于是乃从容进食。吏人等窥见其状,前往告王,王闻使者言,急出都往菩萨处,敬服其殊胜威仪,王愿让渡一切主权。菩萨曰:“予不望物质之欲,烦恼之欲,予为求最上菩提而出家。”王虽尽一切语相劝,终未得其承诺。王曰:“汝确将成佛,汝如成佛,请先来我国。”以上言其概略,详情如出家经与释义书中所见之“出家故事中有眼者出家”之文可知。   两仙人   菩萨与应诺王,次第游行,访阿罗逻迦兰仙与优陀罗罗摩子仙,得修禅定。彼知“此非菩提之道”,彼对其禅定,并不用力,彼于人天世界为示自己之力,思勤修大精进,赴优楼频罗,彼谓:“此处实为心境愉快之场所。”于是安住其地,入大精进。   五仙人   以憍陈如为首之五出家者,于大小村邑王城等处行乞,而于此处与菩萨相遇。其后六年,于菩萨大精进期间,彼等思惟:“彼今将成佛,彼今将成佛。”扫除静室,奉仕其他大小勤务,为菩萨之从仆。   苦行   菩萨思为极端之苦行,日惟摄食一粒之胡麻与米,经过一日,或全部断食;天人等欲由其毛孔注入滋养液,但被拒绝。因如是断食,菩萨极度瘦细,金色之身,变为黑色。三十二种大人之相好,亦隐而不现。某时观断息禅,大为痛苦所恼,失去意识,倒卧于经行处之地。天人等中有谓:“沙门瞿昙已死!”有谓:“此为阿罗汉之习性。”天人等其中谓菩萨已死者往净饭大王之处云:“汝之王子已死!”大王:“予之王子成佛而死耶?抑未成佛而死耶?”天人:“彼未成佛,彼倒卧于大精进场所而亡。”王闻此语,加以拒斥,王曰:“予未置信,予之王子未得菩提而死,断无此事。”王何故不予置信,因王礼拜黑执天行者之日不思议见阎浮树下静坐时之奇瑞故。当菩萨恢复意识后起立,天人等来王之处告知曰:“大王!汝之王子平安无事。”王曰:“予固知王子之不死也。”   苦行之放弃   菩萨六年之苦行如空中楼阁,彼知:“此苦行非菩提之道。”为求摄取滋养食物,彼往大小邑行乞得食。于是菩萨之三十二种大人相好,复现原状,身体亦成金色。五群比丘等曰:“彼为六年苦行,不获一切智,今往村里行乞,为得滋养食物,如此之人,如何得成就一切智?彼趣豪奢,放弃精勤。吾等对彼具特别之期待,恰如大旱之望云霓,而今又有何用?”于是舍弃大士,各携衣钵,往十八由旬外之道,入仙人堕处修行。   乳糜供养   尔时优楼频螺地方之将军村,于赛那尼长者之家有名善生之成年少女,彼女向一大榕树祈愿:“若予嫁入同血统之良家,初胎得男,每年予将以十万两金供养!”彼女作如是之祈愿。而正值大士苦行满六年时,彼女思于毗舍佉月满月之日,捧献供物。先以千头牝牛放牧于“杖蜜林”中,其乳使五百头牝牛饮之。而以五百头牝牛之乳,使八头牝牛饮之,如是最后所得之乳浓甘而滋养分多,行所谓乳之转寄。于毗舍佉月满月之日,彼女晨起思欲捧献供物,天明即起,出榨八头牝牛之乳,不使犊等行于牝牛乳房之傍,而置新乳器于乳房之侧,而乳汁自动流入器中。彼女见此不思议事,即亲手取乳,入新器中,亲自焚火,开始炊煮。其乳炊煮时,多起乳泡,向右回旋,一滴亦不外落,灶内亦不升烟。此时有四护世天子前来,于灶上轮流护守,大梵天翳以大伞,帝释天持炬火前来焚火。天人等以天人之威力,恰如以棒榨蜂巢之蜜,将二万岛欤围绕之四大洲中天人与人间必要之营养物集取前来,投入其中。天人等时时将此营养之物,少量投入,而佛成就菩提之日与入于涅槃之日,则全部投入锅中。   善生于此一日中   见于其身之周围出现种种不思议事,彼告其下婢芬那(满)曰:“芬那!予等之神,今日甚喜。予今见此前所未有之不思议事,汝可急往神之住处探视。”下婢:“谨尊主命。”下婢应善生之语,急来树侧。菩萨于前夜得五大梦,彼自熟思:“今日必将成佛。”彼下决心,于天明时,整备行装,待托钵时至,晨起即往树下趺坐,身光照耀树之全体。芬那来至其处,见坐于树下关心东方世界之菩萨,身体放出光明,由树降下,亲来接受供物,坐于此处。彼女狂喜,急归向善生告知其事。善生闻语喜悦曰:“自今日以后,汝即为予之长女!”于是以与少女相应之饰品,悉数与之。而因菩萨成佛之日,须得价值十万两之金钵,善生起意以乳粥盛于金钵之内。于是使芬那持金钵来,思盛乳粥,向釜中窥探。乳粥恰如水中之莲瓣,悉数移转钵中,盛满钵内。善生以他之金钵,覆于钵上。上围卷布,以一切饰饰身,置其钵于自己头上,以大威神力往榕树之下,见菩萨而大喜,思菩萨为树神,一见之下,屈身步行,取头上之器,放置而开启,携馨香之花所浸之水,入于金瓶,往菩萨之处而立。瓦工大梵天所献之土钵,前次始终未离菩萨之侧,然此瞬间,忽然不见。菩萨因不见土钵,伸右手受水,善生以盛乳粥之金钵一同置于大士手上。大士观见善生,善生见状,礼拜菩萨而言曰:“尊者!请受予所捧献之物,请如愿发心!”“如予之得适心愿,尊者亦得成就心愿!”语毕,置价值十万两黄金之钵,如弃树之朽叶,不顾而去。   水浴   于是菩萨由自己坐处起立,右绕榕树后,携钵往尼连禅河之岸。彼处有数十万诸大菩萨于达上菩提之日,下往河中而为水浴之善住水浴场。菩萨亦于岸边置钵,下往水浴场而为水浴。身着阿罗汉之标章,亦即代表数十万诸佛之衣服,向东方而坐,将以乳粥制成如带核之熟多罗果大小四十九个团子,少水而甘,悉数食竟。此为菩萨于成佛七七日间于菩提道场之食物。此七七日间,无乳粥以外之食物,亦无水浴、洗面及大小便,惟以定乐、向果之乐度日。   逆流之奇迹   如是食乳粥毕,取金钵云:“若能今日成佛,此钵逆流而止,若不能成佛,则顺流而下。”语毕投钵,钵断水流往河之中央,如加速之疾马,逆流上行八十肘,于一曲角处沉没,至迦罗(时)龙王之宫殿,与过去世三佛所用之钵相撞,发铿鸣之音而止于最下。迦罗龙王闻其音谓:“昨日一人之佛出世,今日一人之出世佛。”彼述诗数百句表示赞意。龙王由大地升空至满一由旬三伽乌达量时,则昨日与今日相同。菩萨于河岸满开之沙罗树林中,过午而至黄昏花落之时,由天人等所饰之幅宽八乌萨巴道路上起立,如狮子之状,赴向菩提树之方。龙、夜叉、金翅鸟及其他神众,捧天上香花,响亘天上之音乐,一万世界以一色之香,一色之花环,发一色喝采之声。   四方观察   尔时有刈草之男吉祥由对方而来,见大士之状,已知其故,献草八攫。菩萨受草,登上菩提道场,由南向北而立。瞬时南之大世界思将下沉至无间地狱,东之大世界上达至有顶天。菩萨自思:“此非应成上菩提之处。”乃右绕往西方向东方而立。于是西之大世界思将下沉至无间地狱,东之大世界上达至有顶天。每立之处,如据轴为台足踏大车轮端时之状,大地即向一方倾斜。菩萨自思:“此亦非应成上菩提之处。”乃右绕往北方向南方而立。于是北方之世界思将下沉至无间地狱,而南方之大世界上达至有顶天。菩萨自思:“此亦非应成上菩提之处。”乃右绕往东方向西方而立。东方乃一切诸佛盘足趺坐之处,此处无有震摇。大士知“此处不为一切诸佛所弃,又无震动之处,应可打破烦恼之牢笼。”菩萨取吉祥所献之草,振抖其头,立即成一十四肘之座。此座为绘工、陶工难以写制之坚固。   菩萨之决心   菩萨于菩提树干前,面向东方,以如金刚坚固之心:“假令我之皮肤筋骨、全身血肉干枯,我如不成正觉,誓不解此踟趺之坐!”彼坐于雷击而不坏不动之金刚座上。   恶魔之来袭   尔时魔罗天子曰:“悉达太子欲出予之领域,予能忍受其出耶?”彼往魔军之处,告知此事,魔音轰动,率同魔军而来。魔军延续于魔王前方亘十二由旬,左右十二由旬,后方至大世界之端。吼叫之声至上方九由旬之高,响彻一千由旬之大地为崩裂之状。魔罗天子骑高百五十由旬之奇梨尔迦罗(山带)象,生有千手,持各种武器,他之魔王眷属每人各持不同武器,具与普通之人不同面貌之怪物等,以压倒之势,奔向菩萨。   另一方面,一万世界之天人等,向大士赞歌,帝释天吹上胜之螺贝,螺贝长百二十肘,一次吹鸣,响彻四月间而后止。摩河迦罗龙王更作百句赞诗,大梵天王翳白伞而立。当魔军渐近菩提道场时,天人一人亦难立足,面向菩萨,当场逃去。迦罗龙王潜入大地,入曼蛰利迦龙之五百由旬宫殿之内,以双手掩面而卧。帝释天背负上胜之螺贝立于大世界之边缘,大梵天置大白伞于大世界之端,还归梵天世界而去。天人无一人得能立足。   大士唯一人独坐,魔王语其眷属曰:“汝等大众!净饭之子悉达,非比他人,吾等不能正面作战,须由后方进攻!”大士环顾三方,见天人悉皆逃去,其处已空,见魔军再由北方推进而来,“如是众多魔军,为予一人而奋战努力,予之父母兄弟及亲族无一人在此;但十波罗蜜为予长养之侍者,予将以波罗蜜为楯,振波罗蜜之刀,击退魔军!”于是静坐回想十波罗蜜。   九岚   魔罗天子思惟:“予将以九岚攻击悉达。”于是大起旋风。瞬时由东及其方位起风,暴风具有破坏半由旬、二三由旬之山峰,森林之灌木、乔木连根拔起,及粉碎大小村邑之威力,而依大士之功德威力,与以减杀,风达菩萨身旁,法衣之边,皆不能动。   于是魔王思惟   “予将以水压倒杀之。”于是天将大雨,依其威力,起千层百层种种异状之云,降雨之势,破坏大地,大洪水达到森林树木之上方,但不能使大士之衣有露滴之湿。   继之又起岩石之雨,大山之峰,扬起烟焰,飞来空中,及达菩萨身边,则均变为天上之花毬。   继之又起乱击之雨,单刃双刃之刀枪剑战,扬烟举焰,飞舞空中而来,及达菩萨身边,化为天上之花。   继之又起热炭之雨,如肉色花之炭火由空中飞来,落于菩萨足下,化为天上之花。   继之又起热灰之雨,非常炽热火色之灰由空中飞来,落于菩萨足下,分散成为旃檀粉末。   继之又起砂雨,扬起甚微细砂粒,烟立扬焰,由空中飞来,落于菩萨足下,化为天上之花。   继之又起泥雨,其泥土扬起烟焰,飞来空中,但落于菩萨足下,化为天上之涂香。   于是最后魔王思惟:“予将以此吓走悉达!”于是起四种要件(地、水、火、风)之大黑闇,但达至菩萨身边,则如被太阳光所征服而黑闇消失。   如是魔王虽以此风、雨、石、乱击、热炭、热灰、砂、泥土、闇黑之雨,仍不能赶走菩萨,魔王曰:“汝等何故朦胧不动,向前捕杀,将其赶走!”彼命令眷属,自乘于奇梨尔迦罗(山带)象之背上,执轮盘接近菩萨曰:“悉达!速由座起立,此非汝之物,乃我之物!”大士闻其语云:“汝不遂行十种波罗蜜,亦不果行十种最上波罗蜜、十种近小波罗蜜、五种大施,种种利益行、利世行、菩提行;故此跏趺座非汝之物,乃我之物!”焦虑之魔王怒不可遏,向大士投出轮盘,但此轮盘化为花盖止于菩萨回想十波罗蜜之头上。附以利刃之轮盘,若于其他场所,经彼忿怒投出,则虽粗大之石柱,亦将如竹笋之被击碎,然今对菩萨投出,则如投花盖而止。魔王眷属皆曰:“此次[看!]彼将由座起立而逃!”于是执一大石山投出,然在菩萨回想十波罗蜜之前,如一花毬滚落于地上。而立于大世界边缘诸天人等,伸首摇头,寻思眺望:“此极美之悉达太子,非将丧失身体耶?太子将如何处置?”   菩萨曰:“昔日果行波罗蜜之诸菩萨成就上菩提之日所得此座,今乃为我之物。”彼向魔王问云:“魔王!何人证明汝有所施?”魔王云:“我有如是多数证人!”彼向魔眷伸手。尔时魔之眷属齐声叫唤:“予为证人!予为证人!”其音声如震裂大地之状。于是魔王向大士云:“汝施施物时之证人为谁?”大士:“汝施施物时之证人,为有心识之物;然我于此处无任何有心识之证人。我于他生所施之施物,暂置不论,我生为‘一切度’时,曾行七百遍之大施,彼时之证人,乃此不具心识之厚载之大地。”大士由法衣中伸右手指向大地云:“予生为‘一切度’行七百遍之大施时之证人,为汝耶抑非汝耶?”大地曰:“予为尔时汝之证人!”于是出百之音声、千之音声呐喊压倒魔军。   魔军退散   如是大士向自身自语云:“悉达!汝为大施,最上之施!”当彼回忆“一切度”之施时,高百五十由旬之奇梨尔迦罗象屈膝,魔王眷属弃其头饰与所著之衣服,纷纷向四面八方逃散。   于是天人之群见魔军逃去曰:“魔王已败,悉达太子胜矣!予等捧献胜利之物。”龙诱龙至,金翅鸟诱金翅鸟,天人诱天人,梵天诱梵天,手执香花,来至大士菩提座前。当彼等来至其处时,其他一万大世界之天人等献花环、香、涂香而唱种种之赞歌曰:   二七四       “祥瑞者佛得胜利     恶害魔王今败北”        菩提道场龙群悦     尔时齐呼胜大仙   二七五       “祥瑞者佛得胜利     恶害魔王今败北”        菩提道场金翅鸟     尔时齐呼胜大仙   二七六       “祥瑞者佛得胜利     恶害魔王今败北”        菩提道场天人悦     尔时齐呼胜人仙   二七七       “祥瑞者佛得胜利     恶害魔王今败北”        菩提道场梵天悦     尔时齐呼胜大仙   其他一万大世界之天人等,献花环、香、涂香,歌种种赞歌而立。   大悟   如是于太阳尚未西倾,大士击退魔军,恰如表示敬意,菩提树之幼芽及赤珊瑚色之叶垂于大士法衣之上。彼于初夜获宿住智,中夜清净天眼,后夜为缘起观。当菩萨思量十二句缘起之样式、前后及顺逆时,一万世界之海端起十二遍震动。于太阳东升之时,一万世界齐声唤出:“菩萨获一切智,庄严一万之世界!”东之大世界端揭举幢幡之光,达到西之大世界端,西之大世界端揭举者达东之大世界端,北之大世界端揭举者,达南之大世界端,南大世界之端揭举者达北之大世界端。大地平面上揭举幢幡之光达到梵天,梵天幢幡之光达到大地平面之上。一万大世界中,诸树开花结实,结实诸树,颇受负担果实之累。茎放茎之莲花,枝放枝之莲花,蔓放蔓之莲花,空中垂下开放之莲花,地上破磐石向上生七茎之莲花。环顾一万世界如投上花毬之状,或如地上扩展花之敷物。大世界内部八千由旬之中间为地狱,太阳之光,不能照明,而今则为唯一之光明所照。深八万四千由旬大海之水变甘,河水止流。生盲之人见色,聋者闻音,跛者能行,枷锁自行脱落。   如是以无限与庄严表示敬意,于出现种种不思议中,菩萨获一切智,唱一切诸佛必唱之感动之颂:   二七八        求屋舍工人     而此不得见        多生驱轮回     辗转生死苦   二七九        屋工今得见     不再构家屋        汝之桷材破     栋梁亦被毁        汝心至灭度     诸爱达灭尽   如此由兜率天至此方菩提道场获一切智间之话,应知此为不远因缘谭话。   三 近因缘谭   近因缘谭为世尊在舍卫城之祗园(给孤独长者之林园)、毗舍离大林之重阁讲堂及佛在各处所发生之事,谓之[近因缘谭]。今由开始言之如次所述。   初七日   佛唱感动之偈而续坐,起如是之心念:“予为获得此座,经四阿僧祗十万劫间辗转轮回;其间惟为获得此座,有割取盛饰之头首与人之事,有抉善涂黑药之眼目,裂心肉与人之事,有似阇利王子那样之男儿、似罽拏延王女那样之女儿、似曼提妃那样之妻,为使用人,受他人差遣之事。是故我座为胜利之座,优越之座。我坐于此善熟思惟,是故我尚不起座!”于是安住于数兆种之禅定,七日之间,唯续坐于其处。此依大品所述:“时世尊享解脱之乐,七日之间,惟坐于一座。”   第二七日   天人等中有思案者:“悉达太子今日现有何所为之事,执著于座上而不退?”佛知天人等之忧虑,为与制止,升于空中,现二神通。此与在菩提道场所现神通,集合诸亲族时所现神通,在波吒之子等集合场所所现神通,与犍咜庵罗树下所现之二神通相同。佛依此神通制止天人等之忧虑,由其座稍移向东,面向北方而立曰:“我实于此座上获一切智。”菩萨目不稍瞬于此座上经过七日,此座成为享得四阿僧祗十万劫间遂行波罗蜜果之场所。自此以来其处即被称之为“不瞬之祠”。   第三七日   尔后由此佛座及佛所立之场所间,造经行处。佛于此处由东向西延续经行此一宝经行处,又渡过七日。自此以来,此处即被称为“宝经行之祠”。   第四七日   于第四七日间,天人等在菩提树之西北方设“宝之家”,佛于此处结跏趺坐,详察导人入涅槃及一切物根源之阿毗昙藏,经过七日。其后通阿毗昙诸人为两种说明,即:“宝之家乃作宝之家,或谓佛会得七论之处为宝之家。”此二说明,于此处皆为相应,两者均可采用。自此以来,其处被称之为“宝家之祠”。   第五七日   如是于菩提树附近,经过四个七日,于第五之七日,菩萨由菩提树下往牧羊榕树之处,彼于此处更为享探解脱法之乐而坐。   魔王丧胆   此时魔罗天子丧胆,坐于大道,不断思惟,得十六原因。于地上画十六印记:“出城以来,纠缠不绝,探求其过失,予未见此人有任何恶事,此人已超越予之领域矣。”魔王曰:“予未曾敢行如此人之布施波罗蜜,是故予与此人不能相同。”于是画一印记。又同样:“予未曾能如此人敢行持戒波罗蜜、出离波罗蜜、智慧波罗蜜、精进波罗蜜、堪忍波罗蜜、真实波罗蜜、决定波罗蜜、慈波罗蜜、舍波罗蜜,是故予不能与此人相同。”于是画至第十之印记。又:“予未曾能如此人敢行十波罗蜜,为得知此世彼世诸人感觉之特别智慧之条件,是故予不能与此人相同。”于是画第十一之印记。同样又:“予未曾能如此人敢行十波罗蜜,为得知他人意志性向之特别智慧、大慈定智、双神通智、无碍智、一切智之条件,是故予不能与此人相同。”于是画至第十六印记。如是彼依此等原因,于大道画十六印记而坐。   魔女之诱惑   尔时魔王之三位少女名爱、嫌恶、染,探寻而至,“不见父王,究在何处?”彼等见彼忧闷,发现地上之印记,往父之侧,女:“父王何故苦恼?”父:“吾女!此大沙门超出予之领域,经予长久探求其过去,不能见出此人之过失,是故予甚苦恼。”女:“若然,父勿忧虑,予等诱惑伴其人来。”父:“吾女!此人何人均难诱惑,此人安住于不动信念!”女云:“父亲!予等身为女人,予等以爱欲之索缚之,伴彼前来,父王勿忧!”彼等接近世尊谓曰:“沙门!吾等愿仕于膝下。”世尊并未关心其语,亦未开眼见之,彼于无上之蕴聚灭尽心解脱,唯坐享孤寂之乐。魔女等曰:“男人之心,种类繁多,某男爱幼女,某男爱少女,某男爱中年之女,某男爱老年之女,予等须以种种手段诱惑。”于是作人间百种幼女之姿,如幼女、未产之女、一度生产之女、二度生产之女、中年之女及老女等,六次接近世尊曰:“沙门!愿仕于尊者之膝下。”世尊对之亳不关心,因彼于无上蕴聚灭尽心解脱之故。然有某学者曾谓:“佛见老女前来谓曰:‘如此等人应使拔齿白头!’于是咒念。”此乃误谬之说,因佛从不诵念咒语。佛曰:“汝等速离,何故为此徒劳无益之举耶?此乃对未离贪者面前所为之事。如来之贪欲已尽,瞋恚已尽,愚痴已尽!”就佛自身断绝烦恼之事,在法句经佛陀品中曾唱如次二偈:   二八〇        胜者不再胜     此胜无人入        无限无迹佛     如何导此道   二八一        欲与爱之网     无何处可寻        无限无迹佛     如何导此道   魔女等曰:“父王向予等所言是真实,善逝乃为此世之阿罗汉,为难以贪欲诱惑之人。”彼等为以上之言,还往父所而去。   第六七日   佛于其处经过七日,次赴文邻陀龙王处。于其处过七日间,因起大雨,为防寒气,文邻陀龙王以七盘己身奉佛围卷,使佛不受寒害,如在温室之人,享解脱之乐,渡过七日。   第七七日   其后佛赴罗阇耶达那(王处)树之所,于此处享解脱之乐,续坐七日之间,至此七七日圆满。此七七日间佛无洗面、大小便及食事,唯依禅定之乐、道之乐、向果之乐而渡过。佛于七七最终第四十九日坐于其处时,浮起洗面之思,帝释天王持阿伽陀、诃梨勒(药果)来献佛。佛用之,此依而通便。帝释天献那伽曼树之齿杨枝及洗面用水。佛嚼齿杨枝及以阿耨达池之水洗面后,又复坐于罗阇耶达那树下。   帝梨富沙、跋梨迦之供养   尔时有帝梨富沙与跋梨迦二商人率五百辆车由郁迦罗地方往中部地方之途中,与之原有血缘亲族之天人等阻止其车,劝其献食物与佛。彼等携炒面与蜜丸赴佛之侧曰:“尊师世尊!请以慈心受予等之食物。”佛于受乳粥之日,已失其钵,彼思:“如来不能以手受物,将如何可耶?”于是四大天王知佛之心,以青石之宝珠所作之钵,由四方持来,但为佛所拒。复次以菜豆色之石作四钵持来。佛喜四天子之念,受其四钵,加以重叠,佛曰:“合而为一!”于是于钵之边缘残留四印,成一中形大之钵。佛以此高价之石所作之钵,受其食物。佛于食后而述谢辞。此兄弟之二商人等归依佛法,唱二归依成为信士。二人曰:“予等思欲奉戴尊师赐与之物!”佛以右手抚摸己顶,赠发以为纪念。二人捧发还都后,为佛发建塔,纳入供养。   梵天劝请   正等觉者其后赴阿阇波罗(牧羊)榕树之所,坐于榕树之下。佛坐其处,思惟自证法之甚深微妙,如诸佛所习称:“此法我已证得”云云,而抱不欲为他人说法之心境。于是娑婆世界之主大梵天思惟:“世将毁灭,实莫此为甚,此世实将毁灭!”自一万世界之帝释、善侍、善知足、善化作、他化自在及大梵诸天,相伴往佛之所劝曰:“请尊师世尊说法,请尊师世尊说法!”向佛请愿说法。   初转法轮   佛与承诺而自思惟:“予先最初,为谁说法?”彼察知:“阿罗逻迦兰为贤人,彼将立即了解此法!”次复观察,知彼已死七日。继又思起优陀罗罗摩子,知彼已于前夜死去。继又思起五群比丘之事,“五群比丘可为最大助力。”探知彼等居于波罗奈之鹿野苑中,思:“将往彼处试转法轮。”佛于数日之间,只在菩提道场之四周巡回托钵,决定将于阿沙陀月满月之日,往波罗奈。于十四日晨耳,天明之际,携衣钵旅行十八由旬之道路,途中遇活命派之苦行者优波迦,向彼言自己成佛。是日将脯,到达仙人堕处。五群之长老等见如来由远处前来,相互约束:“诸法友等!此沙门瞿昙,为奢靡生活,身体壮大,诸根丰满,面黄金色,前来此处,予等不可向彼礼拜。因彼为王家所生,惟只有座席之价值,故只为彼设一座席。”佛以得知人天两界一切生类心理状态之智慧,探知彼等之所思,佛探知其心,暂置对一切人天彻悟之慈心,而对彼等扩布特别无上之慈心。彼等触及佛之特别慈念,随如来之接近,彼等竟不守约束,一同礼拜出迎,如迎一切人时所应为之事。然彼等不知佛成正觉,只呼瞿昙之名,呼之为友而对话。于是佛向彼等曰:“汝等比丘!不可向如来呼名呼友!汝等比丘!我已为如来等正觉者。”佛示知自身为佛,坐所设最善之佛座,后当阿沙陀星之相合时,佛由一亿八千万之梵天等相随,呼五群之长老等,说转法轮经。五群中之阿若憍陈如长老,听闻说法,获得智慧,而佛说此经终了,一亿八千万之大梵天,共入预流果。   无我相经   佛于其处,入于安居。翌日,婆沙波长老留精舍中受佛之教,他之四人比丘等出外托钵,婆沙波长老于午前中即达预流果。如是翌日为跋提耶长老,翌日为摩诃那摩长老,又翌日为阿说示长老,皆使入预流果。佛于分月五日,集五人之比丘众说无我相经。于此说法终了,五人之长老等皆入阿罗汉果。   耶舍之归佛   佛见一良家子耶舍有归佛之可能,彼于夜间起厌世之志,弃家出走时,佛将其唤止:“耶舍,汝来!”当晚彼即得预流果,翌日,入阿罗汉果,彼招其友五十四人前来,佛依出家法使之为出家比丘,达阿罗汉果。如是六十一人成阿罗汉时,佛于雨安居终了,行自恣时谓曰:“汝等比丘!可往四方游行!”佛遣六十比丘前往诸方,其自身则赴优楼频罗林中。   贤群青年之归佛   佛于中途棉树林中指导贤群青年三十人。其中最末者得预流果,最上者入不还果。佛使彼等悉依出家法出家,遣往诸方,佛自身赴优楼频罗。   迦叶之归佛   佛于其处示现三千五百神通,有优楼频罗迦叶等结发道士兄弟三人,率一千结发道士归依佛法,佛依出家法使之出家,留住于象头山,依“侍火方便之说法”,入阿罗汉果。   频婆沙罗王之归佛   尔后佛思:“予将完成频婆娑罗王之约!”于是率此千人阿罗汉入王舍城附近之杖林苑。王由林苑之守卫得闻佛前来,率十二万婆罗门及居士诣佛之所,车辆之表,附有雕刻,黄金天盖,放大光明,王以头顶礼如来之足,与从者共退居一隅而坐。但诸婆罗门及居士抱持疑惑:“此大沙门为就优楼频罗迦叶修梵行耶?抑或优楼频罗迦叶就大沙门修梵行耶?”佛知彼等心中所思,以偈问长老曰:   二八二       “优楼频罗!汝住苦行教诲者        汝因何见弃火神        迦叶!以此意义我问汝        如何汝今弃祀火”   长老亦知佛心而唱偈曰:   二八三       “诸欲妇女(色声味)        我曾以此说供牺        今悟有质皆垢秽        供牺祭祀不染着”   迦叶唱此偈后,为示知自己为佛弟子,置头于佛之足甲云:“尊师、世尊、予师!予为世尊之弟子!”于是由一多罗树高、二多罗树高、三多罗树高乃至七多罗树高,七度升降,礼拜如来,退坐一隅。多人见此神通思惟:“今得见识阿罗汉有如斯力,诚然佛有大威神力!”诸人曰:“优楼频罗迦叶破邪见网,受如来教化!”于是皆一心称赞佛德。佛言:“我之教化优楼频罗迦叶,非自今始,彼于昔日即受我之教化。”为明此意义,佛说大那罗陀迦叶梵天本生谭(故事第五四四),说四种真理。尔时摩揭陀王频婆沙罗与十一万人共入预流果位,其余一万人宣告为信士。王坐于佛所,向佛告五愿望,归依佛后,申告招待明日之供养,由座起立,右绕世尊为礼而去。   王舍城民之拜佛   翌日,王舍城之住民,不问见佛与否,一亿八千万人众,悉为拜见如来,晨起由王舍城向杖林苑涌来。超过三迦乌达之路程上,杖林苑到处人满无有罅隙,恰如祭日之时。多数人众,拜见极美十力者之姿不知餍饱,后称此为称赞地,凡来此场所,皆不能不赞誉如来之相好及随形好之光荣色身。如此拜见达美之极致十力者之姿,多数人众,到处骚动,林园与道路上无一比丘能得出入。   帝释天之开道   是日[如是混杂,佛赴王之招待,实甚困难]。佛思欲断食,然此举甚为不佳。于是帝释天之座位感觉热暖,彼知其理由,变身为青年之姿,降来十力者之前,以天人之威力,作一开扩之空地,就佛法僧三宝述赞叹之辞:   二八四        柔和之人得柔脱     结发行者亦等同        金色世尊似金饰     一同进入王舍城   二八五        离脱行者得离脱     结发之人亦等同        金色世尊似金饰     一同进入王舍城   二八六        度脱之人得度脱     结发行者亦等同        金色世尊似金饰     一同进入王舍城   二八七        十住十力解十法     十无学法彼世尊        一千人众附随后     一同进入王舍城   彼立于佛前唱此等赞佛之偈;诸多人众见青年尊严之姿而思:“此青年甚美,予等前未曾见!”彼此互语:“此青年由何处而来?为谁家子?”青年闻之唱偈曰:   二八八        柔和一切处     雄士绝伦比        善士阿罗汉     吾为彼侍仆   佛通行依帝释天所开之道,率同一千比丘众入王舍城。   竹林园奉献   王向佛与比丘众行大施,王曰:“尊师!予无三宝则不能生。予定时或不定时往诣世尊之所。杖林苑甚远,予处有竹林园甚近,往来使捷,相应为佛之住处,世尊请受予之林苑。”王由金瓶取香花所薰摩尼珠色之水,澡十力者手,喜舍竹林之园。佛受此园之施,为佛教建立根基,大地及时震动。阎浮提中除受取竹林园为佛住处之外,无使大地震动之处。又除铜掌鍱、锡兰岛大精舍为佛住处外,亦无使大地震动之处。佛受取竹林园向王述谢辞后,由座起立,率比丘众入竹林园内。   舍利弗、目犍连之归佛   尔时有舍利弗、目犍连二普行沙门,住王舍城之附近,求不灭之涅槃。此二人中,舍利弗见阿说示长老托钵前来,以起信仰心,随长老后,闻“诸法因缘生”之偈,悟达预流果,彼向其友目犍连普行沙门说此偈,闻之,彼亦达预流果。彼等二人会其本师删阇耶说明原委,与自己之弟子等俱诣佛处出家。二人之中,舍利弗七日即达阿罗汉果。目犍连于半个月亦到达。佛使此二人立于上首弟子地位。舍利弗长老于尚未达阿罗汉时,行其弟子众之集会。   净饭大王之苦虑   如来在竹林园时,净饭大王闻讯云:“予之王子六年苦行,达最上之上菩提,转胜法轮,住王舍城附近之竹林园内。”王闻此传说,呼大臣一人近前咐嘱曰:“汝率千人往王舍城,传予之语:‘汝父净饭大王思欲会汝!’并伴予之王子归来。”大臣遵命,点头诺王之语,率千人急行六十由旬路程,于十力者坐于四种弟子(四众)中说法时进入精舍之中。彼思:“王遣之事,暂须搁置。”彼坐于听众之端,闻佛说法,而坐于彼处千人之从众,皆得阿罗汉果,求佛允许出家。世尊伸手谓曰:“善来!汝等比丘!”于瞬间,彼等悉依神通力持所作出之衣钵,如高龄百岁之长老。大凡达阿罗汉圣者,对任何物皆无挂虑之念,彼等由王所遣之事,予以保留,向佛不传。一方面王甚惊讶,前往使者不还,且无消息。于是今更派遣一大臣,与前同样率众前往。彼行亦行矣,但与前同样与伴随之人同得阿罗汉果,默然不归;王反复派遣九人大臣附一千人众,但彼等皆完成自事之果,默然住于其处而不归。   迦留陀夷之出家   如是无任何一人持来回音,国王自思:“此等诸人,毫无情谊,音信皆无,谁能完成予之使命?”彼于宫廷内环顾无遗,终于注目于迦留陀夷。彼为王之亲属,为王听用,信赖甚笃,而与菩萨同日所生,共同游戏之幼友。于是王呼彼近前,王曰:“迦留陀夷!予思欲会予之王子,遣九千人而无一人还来报信。人之生命时有障碍,在予有生之时,予思欲会王子!汝能否使予得见?”迦留陀夷言:“大王!若允予出家,予思能见!”王曰:“汝之出家与否为汝之心愿,汝须使予会见王子!”彼遵王命,携王书信,往王舍城,于佛说法时立于听众之端听法,同伴人等皆达阿罗汉果。佛曰:“比丘!善来!”依出家法,彼亦出家!   优陀夷之劝诱   佛成佛后,最初之雨安居于仙人堕处度过,安居终了,施行自恣,赴优楼频罗,于其处度过三月,教化结发行者三兄弟,率一千比丘于弗沙月满月之日赴王舍城,于其处滞在两个月间。至此,自出波罗奈以来已五个月,寒冷期完全度过。而迦留陀夷长老来此已逾七八日之久。彼[长老]于巴迦那月满月之日思惟:“寒季过去,已至春之季节。诸人刈稻,所向任何道路皆通。大地掩盖青草,森林开放美花,道路已可通行,此为十力者探视亲族之大好时机。”于是彼往世尊之处,以六十偈赞誉十力者往故乡都城之行:   二八九        舍叶求此等果树        今已呈红色        光辉如火焰        大雄尊!今乃应分法味时   二九〇        不逾寒与暑     乞食无饥馑        地上草木青     此正为其时   以六十偈,十力者,赴其故乡之都,赞叹其所行。   佛赴迦毗罗卫城   于是佛曰:“迦留陀夷!何故汝如是赞誉旅行?”长老:“尊师!父君净饭大王言欲会汝!请师返里探亲,以示好意。”佛曰:“善哉!优陀夷!我探亲族以示好意。汝往告知比丘大众,准备返乡之旅。”长老言:“谨如尊命,尊师!”于是长老向大众传知。佛率央伽、摩偈陀之良家子弟一万人,住迦毗罗卫者一万人,共二万漏尽比丘由王舍城出发,日行一由旬,由王舍城至迦毗罗卫六十由旬,将于两个月中到达,出为不急之旅。   净饭大王之供养   长老思念:“世尊出发之事,当告于王。”彼升入空中,出现于王之宫殿。王见长老大喜,招以高贵之座席,王自调种种美味食物,施盛于长老之钵。长老起立,作欲行状。王曰:“汝就座进食!”长老言:“予思欲往佛所谒佛!”王曰:“佛在何处?”长老言:“大王!佛为会见王,率二万比丘众于旅行途中。”王心甚喜云:“汝且进食,予为王子之至都之前由此处运到食物。”长老承诺。王供养长老,王以香粉薰香于钵,盛最美味之食物谓曰:“请献与如来。”交付长老之手。长老于众人之前,投钵于空中,然后自己升入空中,携食物而来,交与佛手,佛受而食之。于是长老日日运来,佛始终食王所献之食物。长老每当食事终了谓曰:“今日佛将至附近,今日佛将至附近!”并说述与佛德相应之话,使王族于尚未见佛之间,对佛怀信仰之念。是故佛曰:“我比丘弟子中能广招在家信者之第一人,即迦留陀夷是也。”佛使彼立第一位。   释族之迎佛   不久佛至,释族人等思见此亲族之长老均来集会,研钻协议以世尊住处之预备地尼拘律释家游园称为最好之居地,并于其处调整一切之准备,人人手执香花出迎。以一切盛装之小男儿女儿为先导,其次为王家之子女,其次为释迦族人等,献香花粉香等导引世尊入尼拘律游园。佛于此处由二万漏尽比丘围绕至于所设美丽之华座。   释族惊奇瑞   元来释族具高慢不逊之性质,彼等思惟:“悉达太子较我等年少,为我等弟,为我等甥,为我等子,为我等孙……。”彼等向年少王子等云:“汝等拜佛,我等坐于汝等之后。”于是彼等坐而不拜。佛知其意,佛思:“我之亲族不拜,予将使彼等礼拜!”佛入神通足定,由定中出,升入空中,由彼等头上落下尘土,如前在犍咜庵罗树下所现相同之二神通。王见此奇瑞云:“世尊!汝于降诞时,为拜黑执天仙之足,伴至其侧,反之予见汝之足反落于婆罗门之头上,于是予拜汝之足,此为予第一之礼拜。又于莳种式之日,汝坐于阎浮树之荫所设卧榻之上,而阎浮树之树影静止,予见之向汝之足礼拜,此为予第二次之礼拜。今予见前此未曾见之奇瑞,予今更又拜汝之足,此为予第三次之礼拜。”如是王拜世尊,于是不拜世尊之释族,无一人不向佛各各礼拜。如是世尊使亲族礼拜,由空中降下,著于设席。   毗输安呾啰王子本生谭   世尊就座,亲族来集达最高潮。彼等皆心注于一点而坐。尔后大云群出,降莲叶雨,出铜色水,妙音降落。思欲濡雨之人,则降落于其身,对不欲濡雨之人则一滴亦不沾身。释族人等相顾语曰:“此实不可思议,实为稀有!”佛曰:“予之亲族,得受莲叶之雨,非自今日始,昔日亦有降注之事。”为说明此意义,当于毗输安呾啰王子本生谭(故事第五四七)中详述。闻佛说法后,诸人皆由座起立,礼佛而去。王与大臣任何一人,皆思:“请受予等家之供养。”故不离去。   迦毗罗卫之行乞   翌日,佛率二万比丘于迦毗罗卫城各处托钵,然无一人招待,亦无一人接钵。佛立于城门席居之上思惟:“昔日诸佛于自己故乡之都,如何行乞耶?不依顺序,唯巡回于权威诸人之家耶?抑向各户顺次行乞耶?”继而佛知凡每一佛,无一不依顺序行乞者。佛思:“我亦必须依此传统习惯。我之弟子等将能效仿我托钵,完成义务!”于是彼由住于一端之人家开始,次第次第行乞,多数大众谓曰:“气品高贵之悉达太子,步行托钵!”于是开二楼三楼乃至以上楼阁之狮子座以见佛。就中罗睺罗之母妃思惟:“彼高贵之王子,于此同一都中,具有王者之伟大威光,乘金车巡视四方。今竟剃落须发,身着黄衣,手执土器,步行托钵,予将见其影像如何!”于是开狮子窗眺望,见佛以种种离欲之相,又以其身光之光辉,照都之大路,周围放一寻之光明,饰以三十二种大人相及八十种随形好,辉映气品高贵佛之尊严。彼[女]见此,开始以“人中狮子”之八偈赞佛:   二九一        彼有柔卷发     光滑深碧色        彼有平满额     皎洁似太阳        彼有隆准鼻     高长柔适度        善扩大光明     人中之狮子   [彼女]往告王曰:“汝之王子,步行托钵!”   净饭大王获二果   王心动转,手整衣服,怆惶而出,阻立于世尊之前。王曰:“尊师!何故为使予等怀有耻思?何为而步行托钵?只为此等比丘不得食物耶?汝为何思耶?”佛言:“大王!此为我等之作法!”王曰:“尊师!予等之系统非大选出刹帝利之系统耶?此系统中无一步行乞食者。”佛言:“大王!所谓王统乃贵王之系统,我等乃为燃灯佛,憍陈如佛乃至迦叶佛之佛统。此诸佛及其他数千之诸佛亦为行乞,依行乞以保生。”佛立于街头唱偈:   二九二        起勿放逸     修善行法        随法行者     永世乐卧   佛唱此偈终了,王即入预流果(初果)。   二九三        修善行法     勿修恶法        随法行者     永世乐卧   闻此偈后,王即入一来果(二果)。尔后王闻大护法本生谭(故事第三五八、四四七)入不还果,临终之时,卧于白伞之下荣耀之卧榻达阿罗汉果。如是王不须住森林中精励勤修而得圣果。   罗睺罗母之拜佛   王达预流果后,取世尊之钵,招世尊与比丘众至大宫殿,以上味之软硬食物供养。食事终了,后宫诸人皆出拜世尊,唯罗睺罗之母[妃]不出。侍女等虽向彼女劝告:“请向气品高贵之王子礼拜!”然彼女不往曰:“若于我有德者,王子应自来我处,来时我当礼拜。”王持佛之钵,与二位上首弟子,入王女之寝殿曰:“王女随心礼拜,汝等从傍不可言语。”佛着所设之座,彼女急出,捉佛之足踝,头擦佛之足甲,随心而拜。于是王就王女对世尊怀极大之爱情与其德性为如次之谈话:“尊师!我女(王子妃)闻汝身着黄色之衣,自此以来,彼女亦为黄衣之人,闻汝日取一食,彼女亦为一食,知汝废大卧榻,彼女则卧于碎布所作之卧榻,知汝不用花环香等,彼女亦皆不用,予之亲族等致书彼女谓:‘自愿奉养’,然彼女不会见任何亲族一人。世尊!予女具如是之德性!”佛曰:“大王!今王女知识,十分睿智发达,有王保护,善守其身,无何不思议处,此人昔日智识尚未十分发达之时,无谁保护,步行于山麓,而亦善守其身!”佛语月紧那罗本生谭(故事第四八五)起座而离去。   难陀之出家   第二日,难陀王子行即位式、新殿初入式及婚礼式时,佛来其家,交钵与王子,思欲使彼出家,为唱祝咒,由座起立而去。其妃国美见王子随佛而去,谓曰:“王子殿下,汝须速归!”彼女延首而待;但彼不敢向世尊言:“请受取钵去。”如是随往精舍而来。彼虽不愿,但世尊仍使其出家。如此世尊来至迦毗罗卫都城第三日,难陀亦为世尊度之出家。   罗睺罗之出家   第七日,罗睺罗之母[妃]为王子罗睺罗着饰,伴往世尊之侧。彼女:“王子!汝观有二万沙门相伴,面黄金色如梵天姿之沙门,乃汝之父君,彼有无数积蓄之宝,为出家而不稍顾。汝往彼处声言,‘父亲!予为王子罗睺罗,行灌顶式后,予为转轮王。因宝为必要,请与予宝。子乃父之财产之主,请予我以王家之财产!’”于是王子往世尊之侧,对父感得爱情,大为欢喜曰:“沙门!藉汝之福荫,大为爽快!”王子言与自己相应之事而立其傍。世尊食毕,起座即行离去,王子续云:“沙门!与我王家之财产,沙门!予我王家之财产。”彼随世尊之后而来。世尊亦不令王子归去,王子亦与随侍人等随世尊同行而不能归去,如是王子与世尊同入园中。世尊思惟:“此子欲父之宝,彼受轮回,惹起苦患。予将使其于菩提道场得七种贵重之宝,使彼成为由出世之亲让渡财产之主。”于是招具寿舍利弗近前曰:“舍利弗!汝可使此王子出家!”王子出家,大王倍增苦恼。大王难耐苦痛,王向世尊言曰:“愿乞世尊!如无父母许可,勿使其子出家!”王求佛承诺,佛即与王以承诺。   净饭大王获不还果   翌日,佛于王宫中摄取朝食,退坐一隅。王曰:“尊师!汝为苦行时,一天人来予之所告曰:‘汝之王子已死’,予不信其语,‘予之王子未达菩提不能死亡’,予与斥退。”佛曰:“昔我虽示汝以骨,云汝王子已死,汝犹不信,而今又如何能信?”佛为说明此意,为说大护法本生谭(故事第四四七),说此话将终,王即入不还果。如是佛使父成就三果,率比丘众再还王舍城,处于寒林之中。   给孤独长者   尔时有居士给孤独,载五百辆车之物品,往王舍城亲友长者之宅,于彼处闻佛世尊出世。某日清晨甚早,天人等以力开门得入,诣佛之处听法,入预流果。   祇园精舍之建立   第二日向佛及比丘众行大施舍,得佛承诺于舍卫城招待奉佛。归途中四十五由旬间各施一万两,每一由旬建一精舍,于祇园各方隅布金,以一亿八千万两收购,起动工事。彼为十力者于中央构筑香室(佛之房室)环绕香室,为八十位大长老各别室。又有一重壁、二重壁绘白鸟、鹑鸟之长室,无顶之棚舍,其他坐卧处、莲池、经行处、夜间居住场所、昼间居住场所等,费金一亿八千万两,于适于住居之土地上建立华美之精舍,派遣使者乞请十力者前来。佛闻使者之传信,率比丘大众,离王舍城,次第行进,到达舍卫城内。   佛入祇园精舍   一方大长者查精舍落成庆典之准备,于如来入祇园之日,使男子着各类之饰,与五百少年等共同出迎。男子与少年等手执醒目之五百种五色布幢为十力者之最先导。其后由大善贤、小善贤二长者之女与五百少女等续持满水之瓶,其后为长者盛装之妻,由五百妇女相随,各各手执满盛食物之钵,最后为大长者自身着新衣与五百长者同立于世尊之前方。世尊使此信士男子先行,彼由诸大比丘众围绕,以身光照耀林园内部如黄金染为薄赤之色,以无限佛之威力,以无比伦之佛祥福入于祇园精舍。给孤独长者问佛:“尊师!此精舍如何?”佛言:“善哉!居士!请为现在世及未来世比丘众之布施。”长者:“谨如尊命,尊师!”长者取金瓶,以水澡十力者之手,为献辞曰:“此祇园精舍捧献佛与现在世及未来世之四方比丘众。”佛受精舍,述谢辞并述施此精舍之功德:   二九四        人得避寒暑     亦可避猛兽        蛇蚊皆可避     又可避冷雨   二九五        烈风热来避     入定为禅观        保护与安宁     精舍施僧伽        施舍最第一     为佛所称赞   二九六        己知大利益     是为贤智人        乐构此精舍     其处住多闻   二九七        [布施]以信心     饮料与食物        衣服坐卧具     应施直心人   二九八        彼等为此人     为说除苦法        此处彼知法     无漏般涅槃   精舍落成之庆赞   给孤独长者由第二日开始为落成之庆祝,毗舍佉(信士女)为楼台之祝贺,四个月终了,而给孤独长者精舍落成之庆典,继续九个月间。此庆赞共费黄金一亿八千万两,如是此一精舍合计共费金五亿四千万两之宝。   过去大精舍之建立   昔日毗婆尸佛时有普纳巴斯密陀长者敷金瓦求买土地,于彼处建一由旬之僧伽蓝;尸弃佛之时有锡利瓦多长者敷金板求买土地,于其处建三伽乌达之僧伽蓝;毗舍浮佛之时有苏提亚长者摆列金象之足求买土地,于彼处建立半由旬之僧伽蓝;拘留孙佛之时有阿周陀长者敷金瓦求买土地,于彼处建一伽乌达之僧伽蓝。拘那含牟尼佛之时有乌伽长者摆列金龟买取土地,于彼处建半伽乌达之僧伽蓝;迦叶佛之时有苏曼伽拉长者以敷金瓦买取林园,于彼处建十六伽利萨(面积)之僧伽蓝;而我世尊之时有给孤独长者敷一千万之迦利沙波拏(金币)求买林园,于彼处建十八伽利萨之僧伽蓝;此皆为不弃一切诸佛之场所。   以上佛于大菩提道场达一切智后,至就大般涅槃床之间,为佛在处之话,此谓之近因缘谭。一切本生谭,将准此以为说明。   ——因缘谭终—— 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31 册 No. 0018 本生经(第1卷-第2卷)   第一篇   第一章 无戏论品   一 无戏论本生谭   (菩萨=队商主)   序分   有关此无戏论法话,为佛在舍卫城附近之祇园大精舍时所说。佛对何人而云此话耶?乃为长者之友人五百异教徒而言。某日,给孤独须达长者率己之友人五百异教徒携多数之华鬘、薰香、涂香及油、蜂蜜、糖蜜、衣服等往祇园精舍礼佛,供养华鬘等物,更喜舍医药衣服与比丘教团。彼等斥去六种错误着座坐法,正当着座于一方。彼等五百异教徒亦向佛礼拜,彼等仰望佛颜吉祥如满月,相好具足,为一寻后光围绕之梵身,向四周双双对对放射出大光明,彼等接近给孤独长老而坐。时佛如雄黄山野原之幼狮作狮子吼,如雨季云雷之鸣,如银河群星之落,如宝玉数珠系击之音,佛以八音具足赏心悦耳之梵音,说善巧方便甘露之法语。听佛法话,心地清净,彼等由座起立礼拜十力之佛。翻异教之心,归依佛教。其后彼等常与给孤独长者手执香华等物,往精舍奉献施物,听闻法话,护持戒行,恭行布萨[说戒会]。佛由舍卫城再往王舍城,佛去之后,此异教徒再翻归依之心,回返异教,还元状态。佛经七八个月后,再返祇园精舍,给孤独长者复伴彼等,参诣佛前,供养薰香,礼拜而坐于一方。长者向佛申告彼等于佛游行中破所获得之归依心,回返异教还元状态之事。佛以无量亿劫长久不断所用之辩舌及依巧妙之威神力,如启天上薰香所薰种种馨香宝玉之函,开如莲华之金口,出甘露之音声而问曰:“汝等优婆塞!破三宝之归依,翻还他之异教,为事实耶?”彼等不能隐瞒而答曰:“世尊!是为事实!”佛言:“优婆塞!下由阿鼻(无间)地狱,上极有顶天,一旦无量之世界,戒德具足无有及佛者,况能胜佛乎?”“汝等比丘!一切生类,由无足动物至二足四足之中,如来为第一人。”“无论此世彼世,如谓具有财宝,则有信仰之人为最胜者。”此为诸经所说,示三宝之德,“如是归依三宝之优婆塞、优婆夷,不落地狱、陷恶趣,超生天界,得大成功。是故破三宝之归依,汝等转信异教,实为大误。”佛为使彼等解脱,为达最高理想,为说明归依三宝者不落恶趣,示以如次之经句:        归依佛者不趣地狱        舍人身后为天人姿        归依法者不趣地狱……        舍人身后为天人姿……        归依僧者不趣地狱……        舍人身后为天人姿。        归依种种他物,为惊怖所袭        山林、游园、神树,非安归依        是亦非为最上归依        归依此者,不得脱一切苦。        归依佛法僧者        依正慧见四圣谛        此为苦、苦因、苦灭        导苦灭者八圣道分。        此为安稳归依、最上归依        依此归依皆得脱一切苦。   佛不但如是说法,更又云:“汝等优婆塞!依忆念佛行法,忆念法行法,忆念僧行法,将达预流道、预流果、一来道、一来果、不还道、不还果、阿罗汉道、阿罗汉果等。”佛如是对机说法,佛云:“汝等如是破三宝归依,实为不宜。”于是就忆念佛之行法等得预流道等事,佛言:“汝等比丘!修习一法,增进完全使入厌离、离贪、灭绝、寂静、神通、正觉、涅槃之道!其一法云何?即忆念佛是也。此为经典所明示。”   如是佛以种种方便训诫优婆塞等:“汝等优婆塞!于前生归依非归依之颠倒执思辨之人,于非人(鬼)之领域,恐怖之难处为夜叉之饵食,陷入大灭亡中;然无戏论有决心不持颠倒之念诸人,虽在难处,亦得繁荣!”佛语后沉默。尔时,给孤独居士由座起立,礼佛赞叹,合掌头上,而申告曰:“世尊!今优婆塞等破此无上之尊归依,为疑念所囚系,予等今已明了。然于前世于非人领域难处之执思辨诸人之灭亡及执无戏论诸人繁荣之事,唯世尊明了,予等尚未能知。唯愿世尊,如于虚空月满,揭举光明,说明因缘。”于是佛言:“汝居士!我于无量长时,成十波罗蜜,断世间疑,得一切知。汝应如以狮子膏满黄金管,一语不泄,倾耳细听!”佛促长者注意,如破丛云揭开满月,说明前生隐藏之因缘。   主分   昔日,于迦尸国波罗奈之都有梵与王,尔时菩萨生于队商主之家,次第成长,达青年期,率五百车辆,经营商业,或由西向东,或由东向西,遍历各处。又于波罗奈之都,有一队商主之子,愚钝而无临机应变之才。尔时菩萨由波罗奈持来高价商品满载五百辆车中,准备出发。而彼愚钝队商主之子同样满载五百辆车,亦准备出发。尔时菩萨思惟:“若彼愚人与自己一同出行,则千辆之车行道路上,道路难耐,诸人燃薪饮水困难,牛亦不易得草。彼或自己二者必有一为先行者。”于是招彼,告知此事,谓之曰:“予二人不能同行,君先行耶?抑后行耶?”彼思:“予若先行,利益甚多:能行未破坏之路,牛食他物未触之草,能得他手未触汤用之叶,饮水清洁,可随意订价卖出商品。”于是答曰:“予将先行。”反之,菩萨之见地,以为后行利益甚多,彼如是思惟:“先行者将使凹凸道路平坦,自己将行彼等通过之道;先行者之牛食强硬之草,而自己之牛将食重新萌出之甘草;由已摘取之叶迹,所生汤用之叶味将甚美;彼等先行将于无水之处掘水喷出,自己可由其所掘凹处饮水;随意定价,如同剥夺人命,自己后行可按彼等之定价,卖出商品。”菩萨见有如此诸多利益,乃云:“君可先行。”愚队商主之子云:“友!甚善!”彼系车出发,通过人间之住处,达到难处之境。难处有盗贼难处、猛兽难处、无水难处、非人难处、饥馑难处五种。住有盗贼之道路谓之盗贼难处,住有狮子等之道路谓之猛兽难处,无沐浴饮水之处谓无水难处,非人(鬼)之住处谓之非人难处,无可取嚼食物之处谓之饥馑难处;于此五种难处之中,此处为无水与鬼类之难处。队商主之子载有一硕大无平满水之瓮,进入此六十由旬之难处。当达难处中央时,此处住有夜叉云:“废弃彼等所携之水,使之衰弱,然后将其人完全食之。”彼依魔力乘坐由纯白之牛曳舒适乘物出现,手执弓箭楯牌等武器,由十鬼十二鬼围绕,饰以青莲华白睡莲,濡湿头部及衣服,如人君之装束坐于车上,使车轮如涂泥状,由对方前来。队商主之子等皆于逆风吹时而乘车,由从者围绕,以避黄尘,坐于前方之车行进。风由背后吹时,则依此方法于后方坐车行进。尔时正值逆风,队商主之子坐于前方。夜叉见彼前来,将自己之乘物,避于路傍,向彼寒喧交谈,问曰:“君往何处?”队商主之子亦将乘物,避于路傍,与以通车之余地,立于一方,向夜叉问曰:“友!予等由波罗奈都而来。君等身饰青莲花及白睡莲,手持赤莲华及白莲华,口食莲茎及莲干,更车涂泥身滴水而来,君等行来路上降雨耶?前有赤莲华等掩蔽之池水耶?”夜叉闻此语云:“友!何出此言?汝将见彼处绿林之踪脉,由彼处全部森林,一面有水,常时降雨,充满洞穴,处处有赤莲华所蔽之池水。”彼逐渐将车推进,夜叉:“汝等之车,曳往何处?”队商主:“如是如是之处。”夜叉曰:“最后之车特重,其中载有何物?”队商主:“所载为水!”于是夜叉云:“由彼处运水,君等所为甚善,但水亦不需要,由此向前,有水甚多。可毁瓮弃水,行路轻快!”更又作态云:“君等且行,予等已迟,尚须赶路!”于是稍行前进,达彼等不见之处,入彼等之夜叉城中。   而此愚队商主之子,因其愚钝,信夜叉之言,毁瓮未留一掬之水,全部舍弃,驱车前进。然其前方无一滴之水,诸人不得饮料,疲弊已极,如是行至日落,解车围圆,系牛于车轮。然牛无饮水,人无粥食,人等疲弊已极,到处横卧。至夜半,夜叉由夜叉城出,夺牛与人之生命而食,只余残骨而去。如是因一人商队主子之愚,彼等一总破灭,手骨四面八方离散,五百辆车满载而残留于路上。   菩萨于队商主之子出发后,经一个半月,率五百辆车出都,渐渐到着难处之入口。彼于此处,盛满水瓮,汲取大量之水,于野营处鸣鼓集合诸人云:“如不得予之许可,一掬之水亦不可使用!难处有毒树,凡前行路者汝等未曾食之树叶花实,如未向予讯问,不可食之!”彼如是告诫诸人,率五百车辆,次第进入难处。当彼等到达难处中央时,彼夜叉仍以如前之方法,现身于菩萨之前。菩萨见之顿悟:“此难处无水,人谓无水难处,即为此处。彼之眼赤而无怖色,又不见其身影,此必先行之愚队商主之子,完全弃水、疲弊已极,与从者均为彼所食。此大形夜叉尚不知予之贤明机智!”于是彼向夜叉言曰:“汝等且去!予等为商人,如未发现他处有水之时,决不舍弃所持之水!予将于发现水处舍弃,轻快而行。”夜叉稍向前行,到着人所不见之处后,归入自己之夜叉城。夜叉去后,诸人向菩萨云:“尊者!彼等诸人云:‘彼处见有绿林之踪脉,由此向前,常时降雨。’彼等着青莲华与白睡莲之华鬘,一总持赤莲华与白莲华,嚼食莲茎与莲干,濡湿头部与衣服,有水滴下。并云,予等弃此水可轻车疾行。”菩萨闻此语,即令停车,集合全员问曰:“此难处有水及有莲池之事,以前曾有何人听闻耶?”诸人:“尊者!此事前所未闻,人云此处为无水难处!”菩萨:“今有人云,于此绿林踪脉之对方降雨,风雨吹送之力如何?”诸人:“尊者!可达一由旬之处。”菩萨:“汝等有谁身触风雨耶?”诸人:“尊者!未有此事。”菩萨:“见有如何之云层耶?”诸人:“予等未见!”菩萨:“见电光之处如何?”诸人:“尊者!将于四五由旬之处。”菩萨:“汝等有谁见电光耶?”诸人:“尊者!予等未见!”菩萨:“于如何之处得闻雷鸣耶?”诸人:“将于一由旬之处。”菩萨:“汝等有谁闻雷鸣耶?”诸人:“否!予等未闻!”于是菩萨曰:“彼等非人,乃为夜叉,使予等弃水无力,为食予等而来。先行之愚队商主之子缺乏机智,必舍水而疲弊,为彼等所食。五百车辆之满载,尽皆残置,我等今日将得见之,一掬之水亦不可舍弃,疾速前行!”菩萨如是催促从者等前行,见满载之五百车及人牛之手骨,散离四方。菩萨解车摆列圆形,于张幕野营时刻,使人与牛为取夕食,使牛卧于诸人中央,菩萨亲自率队长等执刀,当夜之三时警戒之任,以待天明。翌朝整理万事,与牛以食,舍弱车取强车,舍廉价商品,积高价之物,达目的地后,以二倍三倍之价,卖出商品,率领全体随员再返原之都城。   结分   佛述此故事后,佛言:“汝等居士!如是前生执着思辨者陷大灭亡,固持无戏论者,由非人(鬼)之手得脱,安全到达目的地,再还乡里。”佛结此二事,就无戏论而为法话,成正觉后,唱次之偈:        无戏论处某人说     思辨者说第二物        智者依此得开悟     无戏论者彼应取   如是佛向彼等优婆塞言:“授六欲天之三善成就法及梵天界成就法,遂得授阿罗汉道者乃无戏论道;而应生于四恶趣及五贱族者,为有戏论道。”佛说此无戏论法话,更依十六行相说明四谛。说四谛竟,五百优婆塞,悉证得预流果。   佛说示此法话,话此二事,结取连络本生之今昔,佛言:“尔时愚队商主之子是提婆达多,其从者是提婆之从者;贤队商主子之从者是佛之从者,贤队商主之子即是我。”佛说法语竟。   二 砂道本生谭   (菩萨=商队主)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舍卫城时所作之谈话。此为何人所谈?乃对一无努力心之比丘所言。某时如来(佛)在舍卫城,城中住一良家子,往祇园精舍佛前听法话,起信仰心,见诸欲为可厌而出家,为受具足戒,费时五年,觉二本典要目,修学观行,于佛前选取与自己相应之业处(观法),入森林为雨季之修行。虽经三个月之努力,微光之徴候亦未能表现,于是彼如是思惟:“佛说有四种人,予将为最低级者。予此身究将能为何事!佛所悟之道,亦不得成。予今由森林生活往佛之侧,仰望秀丽第一之佛身,听闻如甘露之法,以度此生活!”于是再还来祇园精舍。彼之知人亲友向彼云:“友!君于佛之侧,选取业处,决心欲行沙门之法。今还来与众人交互为乐,汝于出家修行已达最高境界,再不为受生者耶?”彼答曰:“友!予思予为无能之辈,不能得悟道之果,是故停止精进努力而还来!”友人等谓曰:“友!汝以坚固精进之心,就佛教而出家,舍弃精进,实无理由,汝须面谒如来!”于是携彼往佛之侧。佛见彼来曰:“汝等携此不欲前来之比丘,究为何事?”比丘曰:“世尊!此比丘奉解脱之教出家,修行沙门之道,今舍精进之心而还!”于是佛向彼问曰:“汝比丘!汝舍精进之心为事实耶?”比丘曰:“世尊!此为事实。”佛言:“汝比丘!何以汝奉教出家而不自知为少欲者、为知足者、为遁世者、为精住努力者之风范,而示人为舍精进心之比丘耶?汝前生乃一精进努力之人。依汝一人之力,使五百辆车,行于砂漠之难处时,人牛得饮物而安全渡过。何以今舍精进心耶?”于是此比丘意念大为增强。比丘大众闻此语后,向世尊恳愿:“世尊!今此比丘舍精进心,予等已明。但前生依此比丘一人之努力,于砂漠之难处,使人牛得饮物而安全,事关隐秘,唯世尊一切知者得知,伏请为我等说此因缘!”佛言:“汝等比丘!谛听!”为促此比丘等之注意,佛说前生隐秘之因缘。   主分   昔日迦尸国之波罗奈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队商主之家,一人经营使用五百车辆之商业,巡回于各处。某日彼进入方圆六十由旬砂漠之难处,此难处之砂,有手握难存之细。于日出后,如燃火炬之热,赤足不能行走。是故入此难处者,薪、水、油、谷等物载于车中,于夜半行进,天明止车,列为圆形,上张天幕,于食事终了坐于荫处渡过一日,日没进食,待大地冷却,系牛于车而行。行进犹如航海,携同陆之向导者,其人观察星象命队商前进。尔时此队商主亦依此方法渡行难处,六十由旬中已达不足一由旬之处。彼云:“再需一夜即可出离砂漠之难处。”于是于进取夕食后,舍弃薪、水,系牛于车行进。向导者敷床于前车,导者敷淋于车前,仰观虚空星象,呼唤前进后即横卧床上。彼因长时未睡,疲弊已极而眠,以牛转移方向,寻原来之路而行,未能留意。牛行终夜,向导者天明醒觉,观察星象云:“速转方向!”然车转正轨之时,太阳已自东升。诸人云:“此非昨日我等张幕之处耶?今薪、水俱无,我等将灭亡矣!”于是解车列为圆形,头上张天幕,各自于车下叹息而卧。菩萨自思:“若我无勇猛精进之心,则全体均将灭亡!”彼于朝凉之间,各处徘徊,见一吉祥草丛,彼自思惟:“此草必下依水之惠而生!”命人执锹挖掘,掘至六十肘处,于挖掘诸人锄下有岩石阻塞,诸人皆惊而停止努力。菩萨更又思惟:“此岩石之下,必然有水!”彼跳下立于岩上,屈身以耳听音,果闻岩下流水之音。于是出对侍童云:“汝若放弃努力,则我等皆灭矣!汝须努力不懈,执铁槌入穴,向此岩石猛力一击!”其他诸人皆停止努力,唯有侍童,甘受其言,努力不懈,下行入穴,向岩石猛力一击,岩石由当中破裂下落,堰止流水,水柱升起如棕榈之干,诸人皆大欢喜,饮水沐浴,劈断余轴及轭,焚火煮粥而食。日没与牛以食,近水穴处,付记目标,向目的地前进。于是彼等卖出物品,得二倍四倍之财产,归还己等故乡。于是彼等全其定命,随各自之业报而死去。菩萨亦为布施等善行,随其业报离世而去。   结分   等正觉者(佛)为此法话后,唱次之偈:        不倦不挠掘砂道     人人见出多量水        牟尼佛得精进力     不倦不挠得寂定   如是述此法话后,说明四谛。说四谛竟,废弛努力之比丘证得最上阿罗汉果。佛连络此二事之话,为本生今昔之结语,以竟此法话:“尔时不弃努力裂岩给与大量之水之侍童是此弃舍努力之比丘,尔时其余诸人是今生为佛之从者,尔时之队商主即是我。”   三 贪欲商人本生谭   (菩萨=商人)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舍卫城时,就某废弃努力比丘所作之谈话。一如前谭话时,比丘等引彼比丘前来,佛向此比丘云:“汝比丘!汝就与汝如是道果之教而出家,今放弃努力,如赛利瓦商人失去价值十万黄金之碗,而永久悲哀。”比丘等为明其故向佛乞愿,于是佛说明前生隐秘之因缘。   主分   昔日,由今第五劫之昔,菩萨于赛利瓦地方为名赛利瓦之行李商人[行商],彼与一贪欲之行李商人名赛利渥者同渡奈拉瓦哈河入安达普拉市,划分市街,于自己入手之街巡回叫卖商品,而另一人则准备接收入手之市街。   此市前有一绅商,今已完全零落,亲子、兄弟、财产一切失去,只余一女与彼祖母生存,二人均为他人雇佣而生活。其家大绅商昔日使用之黄金茶碗弃置于他物之间不用,为尘土涂盖。二人不知其为黄金茶碗。恰于其时,此贪欲商人叫卖:“请买宝石饰物,请买宝石!”巡回步行来至其家门前。其女见商人向祖母云:“祖母!请为予买一璎珞饰物。”祖母:“予等贫穷之身,如何买物?”女:“予等有彼茶碗,亦不需要,卖之可买!”于是祖母呼商人入,使着座观看茶碗云:“汝买此物,与女任何饰物。”商人手取茶碗自思:“此似为黄金茶碗。”回转观察,见碗底有针刻入之纹,视之知确为黄金。彼思:“予将一文不与取此茶碗!”彼云:“此无任何价值之物,半磨沙迦亦不值。”投碗于地上,由座起立而去。一人进入而又出去之街,当然他人接手而入。菩萨入其街:“请买宝石饰物。”继续叫卖,来至其门前。女向祖母如前所云,祖母向女曰:“先来商人投茶碗于地而去,今以何物买之?”女:“先之商人言语粗暴,今之商人优雅风采,言语柔和,必能大方收买!”祖母:“如是呼彼请入。”于是女唤彼入。商人入其家坐时,二人使彼观看茶碗,彼知此为黄金。彼云:“此茶碗值十万金,只此茶碗价值物品,予之手边不足!”祖母:“贵君!先来之商人谓此碗不值半磨沙迦,投诸地面而去,今依贵君之功德得变为黄金茶碗!予等愿将之奉上,任君惠予何物,请君持去!”于是菩萨将手边所有金子五百迦利沙波拏与价五百金之物品悉数与之,“请只与予秤、袋及八迦利沙波拏!”彼只要求此数,受碗而去,急往河岸,与船头八加利沙波拏乘船渡河。其后贪欲之商人又再往女家云:“请与我茶碗,贵女有何所需,予将付与。”彼女责彼曰:“汝对予等价值十万金之黄金碗,不付半磨沙迦之价值与予,然有一似汝主人之正直商人投以千金持之而去。”贪欲之商人闻此语后,彼知:“失此黄金茶碗,对己为莫大损失!”心中沉痛忧虑,失心而不起记忆,散撒己手所持之金钱与商品,上衣与下衣,均皆舍脱,手持秤杆代替棍棒,逐菩萨之后,到达河岸,见菩萨乘船而行,高声喊叫:“船头!回船返来!”菩萨制止云:“不可返回原岸渡彼!”而此贪欲商人见菩萨行去,愈积悲愤之情,心脏炽热,口中迸出鲜血,心脏如旱魃之池泥燥裂;彼于抱怨菩萨声中,忽然命终。此为提婆达多对菩萨最初之遗恨。菩萨为布施之善行,随业报离此世而去。于成正觉之结分等正觉者(佛)为此法话后,后唱次之偈:        若于现世     反导正法        永受苦恼     如赛利商   结分   如是佛以彼证阿罗汉为目的,进说至话之顶点,说明四谛,说四谛竟,舍努力之比丘证得最上阿罗汉果。   佛述此二事缘由之话毕,连结本生之今昔谓:“尔时之愚商人是提婆达多,贤商人即是我。”   四 周罗财官本生谭   (菩萨=财官)   序分   此本生谭为佛在王舍城附近之耆婆庵罗林,对周罗槃特(小路)大德所述之谈话。于是对周罗槃特之出生,必须叙述之。   王舍城之某豪商之女与其家仆相爱,恐他人知其所为,彼女云:“予等不能居于此处,若予父母知此恶事,予将被追放。须往他国定居!”于是持所有物出门而逃。二人前往各处寻觅人所不知之处。彼等于同居之间,彼女怀妊,临月之时与夫相谈:“予将临月,予等远离知人与亲戚,于此处生产,予等彼此皆苦,不如归家!”然其夫云:“今日归去?明日归去?”空荡时日。于是彼女自思:“此愚者为大恶事,不敢前往。世间唯有父母,乃大恩惠者,彼人行与不行,予将自行!”于是整理家具,告知邻人,往己之生家而出发。时其夫归家,不见彼女,询问邻人,告往生家。彼急行逐后,于途中追及,彼女已于其地生产,问其故,妻:“夫君!予已生男儿!”夫:“将如之何?”妻:“予因欲生产,思归生家,于途中生产,今已无往归彼处之必要,莫如仍返原处!”二人同意回返。因于道路生子,取名槃特(道路)。彼女不久又再怀妊,详情仍如前述。因皆于乡里归途所生,最初之子名摩诃槃特(大路),次名周罗槃特(小路),彼等携其二子归往住家。其间槃特童子闻其他儿呼唤叔父、祖父或祖母,问其母曰:“母亲!他人之子有叔父、祖父、祖母,何以予等无有亲类?”母:“此处无汝等之亲戚,于王舍城有大富有之祖父,彼处汝等有多数之亲戚。”子:“母亲何以不往彼处?”彼女数度向其子解释自己不能前往之理由,彼女后向其夫云:“此子等非常使予困惑,予之父母虽见予等,亦不致食予等之肉,予等使予等之子往祖父之家一见!”夫:“予不能与之会面,汝可携子前往!”妻:“无论如何亦应使子等得见祖父之家为宜。”于是二人终于携子到达王舍城中,宿于都门入口处之屋舍,彼女携二子前往告知自己父母归来之事。父母闻语后云:“流转轮回之身,不能无子,然汝等为予等之大罪人,予等眼前不能留置同居。汝等可持去若干财产,二人可往安乐之土地度日。二子可寄养于此处!”长者之女受取父母所赠之财产,而将二子交付伴来之使者。   二子于祖父之家成长。其中周罗槃特年幼,摩诃槃特随同祖父一同往听十力(佛)之说法,于佛面前常闻法语,起出家之心,彼告祖父云:“若祖父等许准,予将出家!”祖父云:“善哉!汝言,汝之出家较全世界人出家为难能可贵!如能如愿,许汝出家!”于是伴彼往佛之前。佛:“长者,汝如何得子?”长者:“世尊!此子为予之孙,彼愿侍佛出家!”佛命一托钵僧曰:“汝为此子剃度出家。”长老向彼说示皮五业处,行出家之式。彼忆持诸多佛语,达成年后,受具足戒,专心修行,达阿罗汉果。彼乐禅定,享道果之乐而度日。彼自思惟:“将以如是之乐,与周罗槃特!”于是往祖父长者之前云:“长者!若汝允许,予思使周罗槃特出家!”长者答云:“善哉!予许其出家!”彼使周罗槃特出家,并受十戒。而为沙弥之周罗槃特,生性愚钝,虽然出家,经四个月尚不能谙记左列一偈:        馨芳之红莲     于晓绽香薰        以看遍照佛     辉空如日轮   彼昔日于迦叶佛出世之时出家时,甚为贤明,因于他之比丘谙记教语时加以嘲弄,比丘受彼嘲弄,感耻蒙羞,于是不复谙记教语,亦不复诵。依此业报,彼虽出家,亦甚愚钝,谙记经句,亦读后即忘,而彼勉励谙记此偈,经四个月。尔时摩诃槃特告彼曰:“槃特!汝无奉教资格,经四个月不能奉持一偈,汝何能出家修达最上之位!汝宜由此寺离去!”其兄强制将彼放逐,周罗槃特慕佛之教,不欲为在家之人。尔时摩诃槃特为管斋者,一小儿医师耆婆,持多香华自往庵罗果园中供养佛陀,听闻说法,由座起立,礼拜十力(佛)后,接近摩诃槃特问曰:“尊者!佛前有几多比丘?”摩诃槃特:“有五百人。”耆婆:“尊者!明日佛为上首,汝引导五百比丘请至予家受食。”摩诃槃特:“优婆塞!周罗槃特愚钝之人不悟正法除外,余者接受招待!”周罗槃特闻长老之言自思:“吾兄于如此比丘众等接受招待,而予受除外,彼必对予无兄弟之情矣!如是此教说对予已无意义,莫如在家积布施等善行而生活!”于是彼于翌日云:“予将还家。”言毕离去。佛于天明观察世间,见知此事,于是先周罗槃特游行于彼出走道路城门之边。周罗槃特由家中出,见佛而礼拜。于是佛向彼问曰:“周罗槃特!汝今时分欲往何处?”周罗槃特:“世尊!吾兄无理将予放逐!是故予今徘徊!”佛:“周罗槃特!汝就我而出家,若为兄放逐,何不来予前?汝在家何为,汝且来予前!”佛遂带领周罗槃特至香室(佛房)之前使坐曰:“周罗槃特!汝面向东方只居于此处,手抚此布片口念:‘除去尘垢!除去尘垢!’”佛与以神通力作成纯净之布片,佛于约束之时刻由比丘众围绕往耆婆之家,著于所设之座。周罗槃特仰望日轮念:“除去尘垢!除去尘垢!”手抚布片而坐。此布片于抚摸之中污染,彼就此自思:“此布片确为极清净之物,今为予而舍去前之自性,成为污染,诚为诸行无常!”于是彼起尽灭观,而增观察智。佛知周罗槃特之心已上观察智,佛言:“周罗槃特!汝不仅思此布片为易染尘垢之物,当思除去心内之诸欲尘!”佛放光明,恰如彼思佛坐其面前,唱次之偈曰:        尘垢不得称不净     不净是贪欲[染污]        不净贪欲之异名     舍此不净比丘众        离贪不净住教中     尘垢不得称不净        不净是瞋恚[染污]     不净瞋恚之异名        舍此不净比丘众     离瞋不净住教中        尘垢不得称不净     愚痴是不净[染污]        不净愚痴之异名     舍此不净比丘众        离痴不净住教中   唱此偈终了时,周罗槃特得四无碍辩,同时达阿罗汉果;依四无碍辩通达三藏。彼于前生为国王时,右绕城廊,额头出汗,彼以清净布片拭额,布片污染。彼思:“为此肉身,使此清净布片舍自性而被污染,诸行洵属无常!”于是而彼得无常想,依此因缘为彼“除去尘垢”之缘。小儿医生耆婆向十力佛行水供养,尔时佛曰:“耆婆!精舍尚余一比丘!”佛以手覆钵。摩诃槃特云:“世尊!寺中已无一比丘!”佛云:“耆婆!尚有一人!”耆婆:“如是往精舍察看有无比丘等在!”于是遣人前往。此时,周罗槃特自思:“吾兄云精舍无有一人,予今示彼精舍有诸多比丘之事。”于是彼化现各种情状不同比丘一千人,使庵罗林中全部充满比丘;或有比丘为悬挂衣服之事,或有比丘为染色之事,或有比丘为读经之事。使见精舍有诸多比丘,归去向主人耆婆报告:“主人!庵罗林之一面充满比丘!”尔时高僧周罗槃特亦急速将己身化为一千槃特,心情愉快坐于庵罗林中,静待事态之发展。   尔时佛向使者彼男言曰:“速往精舍示知:‘佛唤周罗槃特。’”彼往告知,一千人皆云:“予乃周罗槃特,予乃周罗槃特!”彼男归来云:“世尊!千人皆云为周罗槃特!”佛言:“如是,汝再一度前往,捕捉最初自行报名为‘予为周罗槃特’之人,则余人均将消失无踪!”彼往如言而为,千人比丘忽然消失。周罗槃特与来迎之人一同前往。佛于食事完毕后,向耆婆为如是之言:“耆婆!汝取周罗槃特之钵,彼将向汝表欢喜之意!”耆婆如言而为。高僧如幼狮为狮子吼,高诵三藏,天地震动,表欢喜之意。于是佛由座起立,由比丘等围绕回归精舍,示比丘众应行之事,由座起立,立香室(佛房)之前,对比丘教团、善逝(佛)与之教诫,说业处之修行,激励比丘教团,然后入佳香所薰香室,右胁向下,就狮子之床而卧。晡时,比丘等由各处集来法堂,恰如褐色羊毛布环绕之幕状列席而坐,开始话谈佛之威德:“诸位法友!摩诃槃特不知周罗槃特之性格,四个月间不能使之谙记一偈,以其弟为愚者,由精舍强行放逐。等正觉者(佛)依彼无上法王之力,于一次食事之间,善能授与四无碍辩及阿罗汉位。依无碍辩彼得精通三藏,洵属诸佛神力之广大!”是时佛知法堂有此谈话,佛思:“今为自己应往出堂之时。”于是内着二重之衣,缔系如电光之带,披如褐色羊毛布之善逝(佛)之大衣,由佳香所薰之香室出来,美如醉象狮子,堂堂振步,表无限佛德而往讲堂,于严饰堂之中央心情愉快升入设备华美佛之高座,放六色光明,能深照海底,又如由犍陀罗山顶所出之旭光坐于座之中央。当佛到来之时,比丘教团之谈话顿止而沉默。佛以柔软慈爱湛然遍观比丘大众,佛言:“比丘集会,洵属庄严寂静,无一人动手动足,出咳喷嚏,此皆为见佛之庄严而起尊重之念,畏服佛之光明,假令我于一生不开口云事而坐,则将无先开始谈话者。我应知开始谈话之机会,我应最先开口!”于是佛以如甘露之梵音,问比丘等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谈话集于此处耶?汝等中途何为停止言谈耶?”比丘等答曰:“世尊!予等坐于此处非谈卑俗之话,为赞叹世尊之威德而坐谈:‘汝等法友!摩诃槃特不知周罗槃特之性格,经四个月不能谙记一偈,谓彼为愚者,由精舍强制放逐;然等正觉者(佛)依无上法王之威神,于一次食事之间使彼得四无碍辩并授与阿罗汉位。彼依无碍辩而精通三藏。佛之威力,洵属广大!’予等坐为此语!”佛闻比丘等之语而言曰:“汝等比丘!周罗槃特今依我于教法中得大法益,前生亦依我得财产中之大财产。”比丘等为明其意,向佛乞愿,佛乃说明前生隐秘之因缘。   主分   昔日于迦尸国之波罗奈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财官之家,长继其业,名周罗迦色提(小财官)。彼贤明伶俐,洞悉一切之前兆。某日,彼随王而行,途中见一死鼠,即时参酌星宿思考自语云:“聪明之男子,取此鼠去,能得娶妻而经营职业。”尔时一穷困男子名周兰特瓦西迦,闻此财官之言自思:“彼不可能言不知之事!”于是彼男子取鼠于某酒店中施与一猫,获得一厘之钱。彼以一厘入手糖蜜,置水瓶中为饮料水。彼由森林中出,见华鬘匠等,与少量糖蜜及一杓之水。彼等与彼一握之华。彼以华之代价,翌日又以糖蜜与水瓶入手往花园而去。是日华鬘匠等以摘剩半数之草花与之而去。彼以此方法不久获得八加利沙波拏。又某风雨之日,于宫殿内之游园地,为风吹落多数之枯干枝叶于地上,园丁不知如何弃舍之方法。彼往其处告园丁曰:“如君将此枯枝及叶与予,予代君将此等残物运去。”园丁承诺云:“请汝取去!”彼信奉小财官之说,可谓之为小财官之弟子。彼往儿童游玩场所,与以糖蜜,儿童为其运去枯树及叶,堆积于园林之入口处。时有王之陶器师,欲为王家烧陶器而求薪,至游园入口处见此,即由彼手购买而运去。彼即日卖薪得十六加利沙波拏,此外尚入手五瓮及五陶器。于是彼有二十四加利沙般拏入手时,彼云:“予有更佳之方法!”彼于距城门不远处置一水瓮,供给五百刈草人之饮料水。彼等云:“吾友!君为予等之大恩惠者,予等为君能为何事?”彼云:“予有要事之时,当请协助!”此后彼到处巡回经营之间,与水陆各商者相亲,陆上商人向彼曰:“明日有贩马者至,将带此村五百头马而来!”彼闻此语向刈草人云:“今日每人请与我青草一束,予之草卖出之前,请勿卖草!”彼等承诺:“甚善!”于是持五百草束前来,积置于彼家中。贩马者于全村内不得马之食草,竟以千金与彼,将草取去。其后复经数日,某日水上商人告彼云:“大船将来着港。”彼仍谓彼有善法!彼以八加利沙波拏之金,租借具备一切附属人员品物之豪华马车,威风凛凛堂堂入港,于是与以指环缔结购买船货之契约。彼于船之近处张天幕而坐,命令随从人员曰:“由外来此商人会予,须经三人之门卫通报!”尔时有百名商人闻船来,由波罗奈都城来此,欲购品物入手。船上诸人云:“君等不得购物,此船之品物,已由某处之大商人缔结收买之契约!”彼等闻此,齐来此男之处。从者如前之所言通过三人之门卫,始能与之会面。于是百名商人每人各出千金,始得与彼共同进入船内。更相互商权,由每人再各出千金请彼放弃所有权利,品物由商人各自购得。于是彼得二十万金回归波罗奈而去。为表谢意,彼持十万金往小财官之前。尔时财官向彼问曰:“汝为何事得此财产?”彼云:“依君之所言,于四个月间而得如是之财富!”彼由死鼠之事开始,向财官语一切经过之事。此事为大财官所闻曰:“此人不可为他人夺去!”于是将其成年之女与之为妻,作此金家族之主人。大财官死后,彼就市之财官职。菩萨(小财官)亦随其业报而去世。   等正觉者为此法语,成正觉后,说次之偈:        具眼之贤者     仅有一厘金        善能起其身     如吹一点火   结分   如是佛言:“周罗槃特今依我得诸法中之大法。彼于前生即已得财产中之大财产!”   如是佛述此法话连络此二事情作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周兰特瓦西迦是周罗槃特,而周罗迦色提(小财官)即是我。”   五 稻秆本生谭   (菩萨=评价官)   序分   此本生为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愚钝之优陀夷大德所作之谈话。当时教团之管斋者为末罗族出身之沓婆尊者,彼于晨起用筹码为领取饭食之记号;而优陀夷大德有时领得良食,有时领得劣饭。彼于领得劣饭之日,辄赴筹室中骚扰吵闹,彼云:“何以唯沓婆知如何分与筹码而我等不知?”某时彼照例赴筹室骚扰,诸人云:“今日请由汝分与筹码!”于是将筹笼交付彼。自此以来,由彼分与教团筹码,然当分筹之时,有关良食与劣食之事,某长老应分良食,某长老应分劣食,彼亦不知;又有关规定席次,此处为某长老之席,彼处为某长老之席,彼亦不能识别。因此,于比丘等就座之时,此处为彼之席,彼处为此之席,于地上或壁上刻有记号。然翌日筹室之中有少数比丘之处与多数比丘之处,少数之处,记号在下方,多数者则为上方;而彼不知席次,只按记号以与筹码。于是比丘向彼云:“优陀夷!记号虽或在下方,或在上方,但某长老为良食,某长老为劣食应妥为准备。”但彼反驳云:“如是作记号又何为耶?予如何能信汝等,予只信记号!”于是年青比丘与沙弥等云:“优陀夷!贵君与筹,使比丘等之所得减少,贵君之与法不当,请由此离去!”将彼由筹室逐出。尔时筹室非常骚乱,佛闻之问阿难尊者:“阿难!筹室甚为骚乱,为何故耶?”阿难向如来(佛)白告其由,于是佛言:“阿难!优陀夷因自身愚钝,使他人所得减少,非自今始,前生亦为是事。”阿难为明其意,向佛乞愿,于是佛说明于前生之隐秘因缘。   主分   昔日迦尸国之波罗奈都有梵与王,尔时菩萨为王之评价官,其任务为规定象、马、宝玉、黄金等品物之价格经评价之物品,与以相当之代价与所有者。而王甚贪欲,由其性格生来之贪欲,彼如是思惟:“彼评价官如是评价,我家之财产,不久即将荡尽,须得一其他之评官!”王开窗眺望庭园,见一愚钝之田夫由庭园中通过,王思惟:“彼男可服评价官之任务!”于是呼彼问曰:“汝能否当予评价官之任务?”彼男答曰:“予能。”王为保护自己之财产,使彼愚者就任为评价官。尔来愚者当规定象、马等之价时,忽视真价,任意与价。在彼服务期间,物品市价,由彼口出。此时由北方一贩马者率五百头马前来,王呼彼男,评估马价,彼对五百头马付以一稻秆之价,彼以一稻秆与贩马者而将马入厩。贩马者往以前评价官之前告以此事,问曰:“如之何则可?”菩萨曰:“汝可向彼男赠与贿赂,并可如此发问:‘予已认知予等之马只值一稻秆之价,然予等欲知一稻秆之价,究为几何?贵君可否于王前言明一稻秆之价值!’如彼允诺,请与彼即往王前,届时予亦前往。”贩马者:“谨知台命”,应诺菩萨之言,贿赂愚钝评价官后告知此事,彼收受贿赂对贩马者云:“予可为一稻秆之评价!”于是贩马者:“予等至王宫谒王!”彼伴随评价官往王之处。菩萨亦与其他诸多大臣同往。贩马者向王作礼,问曰:“大王!予已知予之五百头马之价相当于一稻秆之值,然一稻秆之价值几何,请王问评价官!”王不知此事,问曰:“评价官!五百头马之价位几何?”评价官答:“一稻秆之价。”王更问曰:“五百头马其价为一稻秆,然一稻秆之价位几何?”愚钝评价官答曰:“一稻秆之价相当于波罗奈都及郊外之地。”彼先迎合王意云五百头马等一稻秆,更由贩马者之手收受贿赂云一稻秆之价相当于波罗奈城外之地。而波罗奈之城壁四周为十二由旬,其郊外则有三百由旬,然此愚人将广大之波罗奈及其郊外规定为一稻秆之价。诸大臣闻此,拍手大笑云:“予等至今尚思土地与领土为未可评价之物,而今如此广大之波罗奈与王一同为一稻秆之值,评价官洵属具备智慧!评价官于何处度过如是之年月耶?实与我等之王相应。”诸大臣等大加嘲笑。此时王甚感耻辱,将此放逐愚人,后授菩萨评价官之职。菩萨随其业报离此世而去。   结分   佛说示此法话后,取此二事之话连络,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人田野之愚钝评价官即是愚钝之优陀夷,贤明之评价官即是我。”   六 天法本生谭   (菩萨=王子)   序分   此本生谭为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多有财产比丘所作之谈话。住舍卫城有某资产家遭遇丧妻而出家,彼出家时,为己建之住房、炊事场、贮藏库,贮藏库中满贮酥、油、米等物,出家后呼自己之家仆如自己之意调理食物而食。用具丰富,昼夜以不同之衣服,交换缠身,住于佛之精舍附近。某日,彼为风干衣服、敷具,于住房扩展之时,由地方涌来诸多比丘,遍历比丘之宿舍,往彼住房见衣服等物,问曰:“此为何人之物?”彼云:“乃予之物。”比丘等问曰:“此为上衣,此亦上衣,此为下衣,此亦下衣,而此为敷具,此皆君之物耶?”彼答:“唯然!此予之物。”比丘等谓曰:“佛只听有三衣,君既归依重少欲之佛教,而竟持有如许之道具,今将带汝往十力(佛)之前!”于是捉彼往佛之前。佛观此比丘云:“汝等比丘!缘何汝等带此嫌厌之比丘前来?”诸比丘答:“世尊!此比丘多蓄财物与家具。”于是佛向彼比丘问曰:“汝持诸多财物为事实耶?”彼答:“世尊!实为事实!”佛言:“何故持如此诸多财物耶?就少欲知足,离群精进诸行,非我所称赞者耶?对少欲知足,离群精进诸行,非我所称赞者耶?”彼闻佛之言瞋怒云:“予将为如是之状!”于是脱弃上衣,于众人之中,只着一衣而立。尔时佛乃庇护于彼,佛言:“汝比丘!汝于前生,求惭愧心,为水中罗刹(鬼神)时经十二年间。何故今就如是可尊之教出家后,竟于四众当中,脱弃上衣,舍惭愧心而立耶?”彼闻佛语,起惭愧心,着上衣礼佛,而坐于一面。比丘等为欲明其故,向佛乞愿。佛于是说明前生隐秘之因缘。   主分   昔日迦尸国之波罗奈都有梵与王,尔时菩萨宿于皇后之胎内,诞生后命名之日,取名为化地王子。王子能为奔跑之时,皇后又生一王子取名为月。而于此第二王子能奔跑时,菩萨之母皇后亡故,王立其他一人为皇后。彼女受王之宠爱,同居结果,生一王子取名为日。王见此王子,欢悦满足云:“皇后!予将此子以授赠物!”皇后无时不在欲望之时,向王申言受得赐物。而彼王子成长时,向王申述云:“此子生时,王云赐与赐物,请授我子以王位!”王:“予之他二王子如火聚放光而成长,不能让王位与汝之子”,加以拒绝。但彼见皇后数度请愿,国王自思惟:“皇后对予二子将图谋恶事!”于是呼二子前来曰:“吾子!予于日王子生时,曾云以与赠物,今其母(皇后)要求王位,予不想授与。然妇人者有恶心故,对汝等将怀恶念,汝等且入森林,待予死后,可归王家所领都城,执掌政治!”王恸哭吻二王子之头,送二人出。二人向父王作礼,由降下宫殿,时在宫殿游玩之日王子,见此情形,悟其理由,彼云:“予亦与兄等一同前往森林!”于是与其兄二人一同而去。三人进入喜马拉雅山内。菩萨(长兄)离道坐于树下向日王子曰:“日弟!汝往彼湖水沐浴,然后取水用莲华叶为我等持来。”此湖水乃由毗沙门天之手交付某水中鬼神领有。毗沙门天向水中鬼神如是云:“凡知天法之人以外,任何入水者,皆可食之,但不入水者则不可食!”尔后水中鬼神,对凡入水中者问其天法,不知者即常被食之。时日王子往此湖畔,未加任何考虑巡回,即行涉入。鬼神捕王子问曰:“汝知天法耶?”王子答:“天法乃日月之事。”鬼神云:“汝不知天法!”于是将王子牵入水中,使立于其住处。菩萨见彼迟迟不归,遣月王子前往,亦被鬼神所捉问曰:“汝知天法耶?”月王子答:“唯然!予知,天法乃四方之事!”鬼神云:“汝不知天法!”亦捉彼立于其住处。菩萨见月王子亦迟而不归,[思:]“此必有何故障!”于是自往彼处,见二人涉入之足迹,水中鬼神见菩萨来至水边,并不涉入,遂伴作樵夫向菩萨云:“丈夫!汝旅行疲劳,何不降入湖水中沐浴,饮水食莲华之茎,身饰莲华,岂不愉快!”菩萨见彼,知为夜叉,问曰:“汝捕予之兄弟!”鬼神:“唯然!乃予捕之!”菩萨:“何故捕之?”鬼神:“凡入此湖水者,予即捕之!”菩萨:“何故汝捕所有之人?”鬼神:“知天法者除外,其他者皆与捕之!”菩萨:“汝欲知天法耶?”鬼神:“唯然!”菩萨:“若然,予为汝说天法!”菩萨曰:“予手足污垢,难说天法!”鬼神使菩萨沐浴,为之取食饮水,饰华涂香,装饰讲堂,于中央伸展席位与坐。菩萨就座,使鬼神跪于足下曰:“汝等专念谛听天法!”唱次之偈:        具足惭愧心     专念清白法        善士世寂定     被称为天法   鬼神闻法话起清净欢喜之心,向菩萨如是云:“贤者!我等依贵君之力,起清净欢喜之心,可释汝兄弟一人,汝带何者而去?”菩萨:“请带幼者前来!”鬼神:“贤者!贵君虽知天法,但未能实行!”菩萨:“何以故?”鬼神:“置年长而携幼者,其故非敬长之道!”菩萨:“尔诸鬼神!我知天法,且正实行。我等来此森林,亦为彼之缘故!彼母为彼向我等之父要求王位,我等之父不与其赐物(王位),而为庇护我等许住森林,彼王子不还,愿随我等而来。如予云其于森林为鬼神所餐,无人相信!因此,予恐受责难,故呼彼回返!”如是鬼神起信仰心,对菩萨述赞叹之辞,将兄弟二人皆带来。尔时菩萨向鬼神云:“友!汝因往昔所行之恶业,食他人之血肉而生为鬼神!如今更为恶事,此恶果将使汝不脱出地狱。因此,自今以后,应舍弃恶事,多行善事!”菩萨如是调伏鬼神后,受其护卫,住于其处。某日观星,知父王死去,彼等携同鬼神还波罗奈,即王之位,以月王子为副王,授日王子为大将军之位。为鬼神择一佳地建造住居,使得最上华鬘、最上之华,最上之食。菩萨依正义而行政治,随其业报离世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话后,说明四谛;说四谛竟,此比丘证得预流果。   等正觉者(佛)话此二事情更取连络,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水之鬼神是此多财比丘,日王子是阿难,月王子是舍利弗,而长兄化地王子即是我。”   七 采薪女本生谭   (菩萨=采薪女之子)   序分   此本生谭为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刹帝利族之女雨日盖所作之谈话。此一事端将于第十二篇贤沙罗本生谭(四六五)中说明。彼女为释迦族摩诃那摩之女,那伽芬陀下婢所生,拘萨罗国王之王妃。彼女生产王子,其后王知彼女乃下婢所生,斥夺妃位及其子威多达巴,亦使弃太子之位,并将其母子二人禁闭于室内。佛知此缘由,朝时由五百比丘围绕,往王之宫殿,著于座席,问曰:“大王!刹帝利女雨日盖在于何处?”王告以缘由。佛:“大王!刹帝利女雨日盖为谁之女?”王:“世尊!摩诃那摩之女。”佛:“彼女归属谁而来?”王:“世尊!当然为我之眷属!”佛:“彼女乃王女,为王来归,依王举子,王子何故不能为父领王国之主权者?王于前生与采薪女暂时关系所生王子,王尚让国与其子!”于是王为明了其事,向佛请愿。佛遂说明前生之隐秘因缘。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都梵与王卤簿堂堂前往游园,于其处为寻求华及果物,巡回游步之间,于游园之林中见一采薪女在歌唱。王起爱着之心与之同宿,于此刹那,菩萨宿于彼女之胎中。彼女之腹忽然如充满金刚石块之重,彼女知己妊娠,向王告言:“大王!予已妊娠!”王与指环曰:“若生女者,卖此以为养育之金。若生男者,携子持指环前来予前!”语毕离去。彼女月满,产下菩萨。至能各处奔跑之时,前往游戏场游玩,有如是云者:“予为无父之子而被打!”菩萨闻此往母前问曰:“母亲!予父为谁?”母:“吾子!汝为波罗奈王之子!”菩萨:“母亲!有何证据?”母:“吾子!王与指环云:‘若为女子,卖此为养育之金;若为男子,持此指环携同此子一同前来予处!’语毕而去。”菩萨:“母亲!如是为何不带予往父之前?”彼女知其子之愿,遂往王之门前,得向王通报。为王呼入宫殿,向王作礼,女告言曰:“陛下!此为贵君之子!”王知此事,但于众人之中,思为可耻曰:“此非予子!”女:“此为王之印,王应知之!”王:“此非予之印!”女:“予无他证人,但予今立誓,若此子为依王而生者应立于虚空,若非王种即堕落地上而死。”于是捉住菩萨双足投向虚空;然菩萨即于虚空结跏趺坐,如甘露之音声而为父王说法,唱次之偈:       “大王!我为汝子     人主!汝应养我        王养他物     况己之子”   王闻菩萨坐空中如是说法,乃伸手曰:“吾子!予将养汝!”大众伸出千手欲接,但菩萨不落于他手,而降坐王手,坐于膝上。王与菩萨副王之位,使其母为正妃。彼菩萨于父王死后即王位名运薪王,依正义而行政治,随业报离此世而去。   结分   佛向拘萨罗王为法语后,连结说示此二事情,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母是摩耶夫人,父是净饭大王,运薪王实即是我。”   八 首领王本生谭   (菩萨=师尊)   序分   此本生谭为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不急精进,亦不努力比丘所作之谈话。——此本生谭有关现在与过去之事端将于第十一篇防护童子本生谭(四六二)中说明。此一谈话与彼本生谭相同,惟偈相异。   主分   首领王子守菩萨之教诫,彼为百人兄弟中之最年少者。彼为百人之兄弟围绕,于白伞之下坐于宝床之上,见自身之荣耀已极。彼满足于自身至极之荣誉,思此乃我师尊之所赐,为唱优陀那偈:       “虽然不急     应望果熟        我梵行熟     首领王!应如是知”   彼即王位,经数日后,兄弟皆往自己住所而离去。首领王依正义执行政治,随业报离去此世。菩萨亦行福德,随业报离世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话后,说明四谛;说四谛竟,懈怠之比丘,证得阿罗汉果。于是佛说此二事情作本生今昔之结语。   九 摩迦王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为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大出家所作之谈话。——此于因缘谭中已与说明。尔时比丘等就十力(佛)之出家赞叹而坐。时佛往法堂,坐佛之床席,如是告比丘等:“汝等比丘!今有何话,集于此处?”对此发问,比丘等曰:“世尊!予等无别话论,惟就世尊出家赞叹而坐。”佛言:“汝等比丘!如来(佛)出家非自今始,于前生即已有出家之事。”于是比丘等为明其意,向佛请愿。世尊遂说明前生隐秘之因缘。   主分   昔日,于韦提诃国之弥絺罗都有摩伽王,为一纯厚信仰正法之守护者(法王)。彼经历八万四千年,或为王子而游戏,或为副王而执行政治,或为大王而执掌政治,一一经过长年月;某日,彼向理发师曰:“理发师!如见予头有白发,请与告知!”理发师经过长年月日后,某日,见王之安缮那(青黑)色之发间有一根白发,彼告王曰:“大王!见有一根白发!”王云:“如是将白发拔下,置于手上。”理发师以金镊子拔取,置于王之手上。尔时,王仍有残余八万四千年之寿命。虽然如此,王见白发,王以死神已来己身之侧,又其身炎炎如入燃烧之草庵,以悲叹之心情度日,彼心中自思:“摩迦王!汝实愚憃,缘何生白发而不能断此烦恼!”于是彼思念白发之出现身内热气上升而流汗,感觉衣服压迫身体而须脱下。王思惟:“今日为予应出家之时矣!”于是以有十万金收获之村落与赏赐理发师。呼己之长男告曰:“吾子!予之头现白发,予已至老年。人间诸欲,既已享乐,今思将求天欲!此为予应出家之大好时机。汝践王位,予往摩迦提瓦庵婆罗果园出家,将修沙门之法。”如是大臣等来欲思出家之王前问曰:“大王何故欲出家耶?”王手执白发向大臣等唱次之偈:        此一白头发     夺予生之龄        出现死天使     今予出家时   王如是语毕,即日弃王位出家为仙人,住于摩伽提瓦庵婆罗果园,于八万四千年之间修四梵住,得不退禅定,死后生梵天界,由此世消失,于弥絺罗之都为尼弥王,纠合自己离散之一族,于庵婆罗园出家,修梵行,再生于梵天界。   结分   佛云:“汝等比丘!如来非只于现世行大出家,前生亦有出家之事。”佛说此法话后,更说明四谛,于是有得预流果者,有得一来果者,有得不还果者。如是佛语此二事情与以连结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理发师是阿难,王子是罗睺罗,而摩迦王即是我。”   一〇 乐住本生谭   (菩萨=道士)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近于阿㝹比耶都之阿㝹比耶庵婆罗果园时,对过安乐生活之跋提长老所作之谈话。乐住之跋提长老是由刹帝利族出家六人中之一人,加入优波离则为第七人之出家者。其中跋提、金毗罗、婆咎、优波离成阿罗汉果,阿难陀得预流果,阿㝹楼得天眼,提婆达多修得禅定。有关六人之刹帝族及阿㝹比耶都城之事,将于司祭官本生谭(五四二)中说明。   长老跋提为王之时,彼守护自身如司守护之天神,为多数护卫严守,居于高楼,卧于大床,仍感恐怖,今达阿罗汉果,于森林等处,随意游步,自行观察,已离恐怖,不由发泄感叹之声:“今已如何之安稳!今已如何之安稳!”比丘等曰:“长老跋提已明言其圣果(阿罗汉果)。”于是将此事向佛白告。佛言:“汝等比丘!跋提为安住之身,非自今始,于前生即已住于安稳!”比丘等为欲明其意义,向佛请愿。佛为说明前生之隐秘因缘。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为北方大富豪之婆罗门;彼观诸欲为身之祸,出家乃身之利益,舍诸欲,入雪山,为仙术之修行者,遂得八成就法。彼之从者甚多,有五百道士。彼于雨季,由一群之道士围绕,而出雪山,游行城邑聚落,达波罗奈都,受王之支付供养,定住于王之游园地方。雨季四个月过后,彼向王告假。王向彼曰:“尊者年老,何故欲还雪山,尊者请住此处,命弟子等还归雪山。”于是菩萨托五百道士于最年长弟子云:“汝与彼等共住雪山,予止于此处。”菩萨送彼等出后,即定住于此处;此最年长弟子曾经为王,彼舍广大领土而出家,修迦师那竟,体得八成就法。彼与其他道士共住于雪山;某日,彼欲往会师尊,告其他道士云:“君等勿忧,且住此处,予往礼拜师尊,即行归来。”彼往师尊之前敬礼,恳切交谈,然后展毛毡敷具坐于师尊之傍。尔时值王前来造访,往游园地礼拜菩萨,坐于一方。而弟子之道士见王,不由座席起立,彼坐而发感叹之声:“今已如何之安稳!今已如何之安稳!”王因道士见王而不起座,心颇不喜,向菩萨云:“尊者!此道士盖已充分如意进食,发泄感激之声,于座上表安乐之相!”菩萨云:“大王!彼道士原如贵君,为一王者。彼曾谓:‘予以前在家之时,赖王之威光,虽由多数执武器者护卫,但不得安乐!’今彼出家身得安乐,彼依得禅定之乐,发泄感叹之声!”菩萨向王说此法话而唱偈:        无他之护所     自亦不护他        大王!不望诸欲者     彼得卧安乐   王闻此法话,心甚满足,于敬礼后返还住处。弟子亦向师敬礼,归雪山而去。菩萨住此处修行禅定不怠,死后生梵天界。   结分   大师说示此法话后,连结此二事情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弟子是跋提长老,道士之师尊即是我。”   第二章 戒行品   一一 瑞相鹿本生谭   (菩萨=鹿)   序分   此本生谭为佛在近王舍城之竹林精舍时,对提婆达多所作之谈话。有关提婆之事,是欲杀害佛为目的,将于犍陀罗本生谭(五四二),又放[护财]象之事于小鹅本生谭(五三三)至没入大地之第十六篇海商本生谭(四六六)中说明。   某时,提婆向佛请愿五种事项(五邪)未被容纳,彼使教团分裂,率五百比丘众住迦耶斯舍。时此等比丘众之智慧已达圆熟之境,佛知此事,向高足弟子二人云:“舍利弗!汝之弟子五百比丘,赞同提婆之邪见,与彼一同离去、今彼等之智慧已达圆熟。汝等与众多比丘同往彼处,说示正法,使彼等比丘悟正道果,伴彼等归来!”[舍利弗与目连]前往说示法话,使悟道果,翌日黎明引比丘众还归竹林精舍。归后长老舍利弗礼佛而立时,比丘众赞叹长老[舍利弗、目连]向佛告云:“世尊!我等最为年长之法兄法将[舍利弗],由五百比丘围绕而来,威光赫赫辉耀,提婆则为其从者所弃舍!”佛言:“汝等比丘!舍利弗为其眷属围绕而还,威光赫赫,非自今始,前生亦有如是辉耀之事。提婆为其集团所弃舍亦非自今始,前生亦有如此见弃之事!”比丘等为明其意,向佛请愿。于是佛为说前生隐秘之因缘。   主分   昔日,于摩揭陀国之王舍城,有一摩揭陀王治国。尔时菩萨生于鹿之胎内,及长,率千头之鹿住森林中。彼有名瑞相及黑闇之二子。彼自身入于老境时云:“予今已入老境,汝等可率鹿群!”使各取五百之鹿。其后,彼等二鹿各率鹿群。当摩揭陀地方进入收获期时,田中谷物茂盛,对鹿亦为最危险期。诸人为捕杀荒食谷物者,到处挖掘陷阱,竖立尖锐之木代,悬挂系石圈套及设置其他种捕捉之器,以杀鹿甚多。菩萨知谷物成熟之时,呼二子近前云:“吾子!于此谷物成熟期,多数之鹿被杀!我等老人盘算对策,思欲往某处度日!汝等率鹿群入森林中之山麓,可于谷物刈取时前来。”彼等齐言:“父之言甚善!”彼等从父之言,率部下离去。诸人知彼等行路之事,“今之时分鹿将登山,今之时分鹿将下山。”于是诸人于各处隐伏,射杀多数之鹿。   黑闇鹿生性愚钝,不知:“此时当行,此时不当行”,率鹿群不分朝夕黄昏或未明,通过村门而行。诸人时时隐伏于各处,杀死多数之鹿。黑闇因自身之愚钝,使多数之鹿死去而率仅有残余之鹿入于森林。   瑞相鹿贤明伶俐,有临机应变之才。彼知:“此时可行,此时不可行”,彼等不由村门通过,日中不行,黄昏不行,彼率鹿群只于夜间行走。因此,未失一鹿而进入森林。四个月间住于此处,至谷物收割之时由山降下,黑闇由后而行。彼一如前状,将残鹿亦均丧失,唯彼一人归来;但瑞相则亦未失一鹿,彼受五百之鹿围绕,返至父母之前。菩萨见二子归来,语鹿群而唱偈曰:        唯有德者能长久     有慈爱者有繁荣        应见瑞相眷族绕     应见黑闇弃眷族   如是菩萨使其子欢悦而全其寿命,随业报离此世而去。   结分   佛更曰:“汝等比丘!舍利弗为眷族围绕,度光辉之生活非自今始,前生亦复如是。又提婆为众见弃,亦非自今始,前生亦被见弃。”佛为此法话,连结此二事情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黑闇是提婆达多,其侍众即是提婆达多今之侍众,瑞相是舍利弗,尔时之侍众是佛今之侍众,而其母是罗睺罗之母,其父即是我。”   一二 榕树鹿本生谭   (菩萨=鹿)   序分   此本生谭为佛在祇园精舍时,对鸠摩罗迦叶之母所作之谈话。其母为王舍城大富豪之女,积善行,离俗事,达最后之生,如瓶中之灯明,彼女之心中燃起圣力之火。彼女自知自悟以来,在家不乐,思欲出家,向父母云:“父母双亲!予在家心中不乐,予欲思出家入救世之佛教。请允予出家。”父母云:“汝为何言?此家诸多财产,汝为予等唯一之女,予等不能使汝出家!”彼女再三恳愿父母不许出家。女思惟:“在父母膝下不能出家,莫若嫁于他家,得主人之原宥而出家!”稍长,嫁入他家,为良妻,积德行善,住于其家,同栖而怀妊,但彼不知怀妊之事。尔时都中颁布祭令,全体市民,庆祝祭日。全市装饰如天人之都。然彼女虽于如是喧闹之大祭日,己身既不涂香,亦不着饰,一如平日装束往观。尔时其夫向彼女云:“市中祭日狂热,汝之身体应与注意!”然彼女云:“此身充满三十二种污秽,何加装饰,此身非天神化生,亦非梵天化生,非由黄金所成,亦非摩尼所成,既非由青栴檀所造,亦非为白莲、赤莲、青莲之胎所生,秽中受生,父母难养,不死之药难保长寿,一旦无常破灭,不免崩溃散裂,孤坟累累,墓场徒增;此身执著于烦恼,沉沦于悲哀,实忧苦之因缘,万病之宅舍,业力之容器,脓血之皮胞,虫巢于内,秽漏于外,死期日近,亡灭难逃!此乃一切世间眼前生起之实状也。        筋骨相结合     皮肉覆其身        污秽藏腹内     真相不现露        肝脏与膀胱     心肺肾脾脏        涕唾胆汁膏     九孔常流秽        眼眵与耳垢     鼻洟口痰唾        粪便由肠出     汗垢身分泌        头腔满脑髓     屑皮充发际        思此为净者     愚人覆无明        无限灾厄身     堪比为毒树        疾病之宅舍     诸苦之积聚        执棒防鸦狗     闭门防盗寇        祸由外部来     触身己命终        恶臭不净身     腐烂如粪土        此身愚人喜     具眼者所贱   贵君言饰此身,予以为乃饰一粪秽器之外部!”长者之子(夫)闻此言语,乃问曰:“汝即知此身垢秽,何不出家耶?”彼女答曰:“予若能出家,今日即行出家!”夫云:“善哉!予许汝出家!”彼为多大布施,为大供养,附以多数从者,伴往比丘尼止住之所,于提婆达多所属之比丘尼前出家。彼女出家,宿愿成就,心中甚喜。尔时彼女腹内之胎儿成长,诸根呈现异状,手足及背粗大,腹部隆起,比丘尼等向彼女问曰:“贵女为一妊妇,何以如是?”彼女答:“予亦不明其故,但予守戒律!”尔时比丘尼众携彼女至提婆之前,向提婆问曰:“圣者!此良家女困苦,得夫之原宥,使之出家,今彼女之胎儿日见明显,予等不明此一妊妇究为在家中所为抑为出家中所为?”提婆既无作佛资格,亦无佛忍辱、慈悲之德,彼如是思惟:“予提婆侧之比丘尼有妊娠者,为予提婆鉴察不明,对我将起诽谤,予应将其放逐!”彼未善加察考,即云:“将其逐出!”于是将彼女如推石块牵扯而出。尔时彼女向比丘尼众曰:“诸位尼师!提婆师非佛,予向佛前出家,勿使予之苦心成为泡影,请带予至祇园精舍佛前!”比丘尼等由王舍城伴彼女经四十五由旬之路,渐达祇园精舍,向佛申述右列之事。佛思惟:“纵然此女在家妊娠,将与外道口实,沙门瞿昙带来提婆弃舍之人!因此,为断此传说,此事应于王与侍臣之前判定!”翌日,佛招请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大给孤独长者,小给孤独长者,毗舍佉大信女及其他之著名长者等,佛于黄昏集四众时向优婆离告曰:“汝于四众面前明白宣布此比丘尼之事。”大德云:“谨知台命。”往四众中坐于己席,于王之面前呼毗舍佉信女察此一事件告曰:“毗舍佉!此少女出家确定为何月何日后,应知其怀妊为出家前或出家后之怀妊日期!”信女承诺:“谨知台命!”于是周围张幕,于其中检查此少女比丘尼之手足脐腹后,比较月日,确知其为于俗人之时怀妊。于是往优波离大德之前告知此事。大德即于四众面前证明此比丘尼之清净。彼女为洁白之身,向佛及比丘教团作礼,与比丘尼等往止住之处而去。彼女月满,于上莲华佛足下祈祷,如愿举得一子。某日,王往近比丘尼之止住处,闻小儿啼声,询问诸臣。诸臣知其因缘,向王白告:“大王!此为少女比丘尼所产之子,为彼之哭声!”王曰:“比丘尼为保姆多有障碍,予将为之保育!”于是王将其子交付亲类妇女之手,以王子之资格养育。命名之日,名其子为迦叶,以迦叶王子之名养育,于是人人皆知鸠摩罗(王子)迦叶之名。七岁至佛前出家,达成年后受具足戒,经年,于布教家中成能辩者。佛言:“汝等比丘!我弟子中之第一雄辩家为鸠摩罗迦叶。”于是置彼于第一位。其后,彼听闻蚁冢经达阿罗汉位,其母比丘尼为观法修行得最上之果报。鸠摩罗迦叶大德就佛陀之教如空中满月之明耀。   某日午后,如来托钵归来,教诫比丘后,入于香室。比丘等受教诫后,于己等之夜室、昼室度过昼间,日暮集于法堂相谈曰:“诸位法友!提婆达多无作佛资格,亦不备忍辱慈悲等之德,使鸠摩罗迦叶大德与其母长老尼险陷破灭;然等正觉者(佛)依法王资格与具足忍辱慈悲,使其母子二人起信仰之心!”彼等赞叹佛之威德而坐。时佛显佛之威德,入于法堂,著于设席问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话,集于此耶?”比丘等云:“世尊!对佛之威德而谈论。”于是告知一切。佛言:“汝等比丘!予使此等二人生信仰与安住,非自今始,前生亦有如是之事。”比丘等欲明其意,向佛请愿。佛乃说明前生隐秘之因缘。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宿于鹿之胎内。彼由母胎出,其体金黄色,眼如宝玉,角为银色,口如染赤毛布之房色,尾如牦牛,体驱大如小马。彼与五百鹿之眷族同住森林,彼被呼为尼俱卢陀(榕树)鹿王。于其近处更住有五百眷族之萨伽(枝鹿)鹿王,彼亦身为黄金。   彼时波罗奈王热心狩鹿,无兽肉不能饮食。因此,使人民中止职业,总招集商人农夫,日日出狩。诸人自思惟:“王使我等中止职业,我等莫如于御苑撒下鹿之食物,准备饮料,使多数之鹿进入御苑,然后封闭入口,奉献与王!”于是彼等皆于御苑植鹿常食之草,并准备饮水,于入口处施行警戒,手执棍棒及种种武器,率领市民进入森林,探寻鹿群,并云:“捕其中间之鹿!”于是包围一由旬之场所,向前推进,逐渐以尼俱卢陀鹿与枝鹿之住处为中心采取围堵。诸人发现鹿群,以棍棒激打树木、灌木与地上,将鹿群由密林之住处逐出,鸣响剑、枪、弓等武器,扬发大声,逐鹿群进入御苑,封闭入口,向王告曰:“大王!每日出狩猎,我等之职业废弛,今我等由森林逐鹿前来,满入王之御苑,今后王请每日食鹿之肉!”言毕向王告别而出。王闻彼等之言,住御苑遍观鹿群,见有二匹黄金色鹿,王命保证二鹿身之安全。自此以来,某时由王躬行射一鹿持归,某时由厨夫往射持归。鹿每见弓,为死之恐怖而逃避,二三只被射,疲病死亡。鹿等以此事告知菩萨,菩萨呼枝鹿王前来曰:“友!鹿多失去,虽然终必被杀,今后勿使王用箭射鹿,规定鹿之顺序往断头台上赴死!一日由予之眷属,一日由汝之眷属之顺序当值,往断头台横卧延颈受戮!如是可免多鹿受伤!”枝鹿王曰:“汝之意见甚善!”与以赞成。其后当值之鹿往断头台上伸颈而卧。厨夫来此,当即取去横卧之鹿。   某日枝鹿之眷族中一怀妊之鹿当值。彼女鹿往枝鹿王之处诉告曰:“予怀妊故即将生子,不能以母子二人当值,王请跳越予之当值!”枝鹿王云:“汝之当值不能由他鹿转代,须知此汝自身之果报,汝可前往!”女鹿不得枝鹿之同情,往菩萨之处告知。菩萨闻其语云:“善哉!予往!予代汝之当值!”自身前往断头台上附头而卧。厨夫见此谓:“受安全保证之鹿王,何故卧于断头台上?”于是急往王前告知此事。王立即乘车带诸侍者来菩萨之处见彼,王:“鹿王!予保证汝身之安全,何故卧于此处耶?”鹿王:“大王!怀妊之鹿来告:‘请将予之当值转令他人。’予自身不能以某受死者之苦转令他人蒙受。因此,以自己之命付与彼女鹿,卧此处领受降临于彼女之死苦。王请勿作他疑!”王:“黄金色之鹿王!予从未曾见人中具备有此忍辱、慈悲、哀愍之德者,因贵君之福荫,使我心清。汝请起立,予与保证贵君与彼女鹿之安全。”鹿王:“予二人得受安全保证,他者将如之何?大王!”王:“以外者亦均保证安全。”鹿王:“如是,御苑中之鹿,得保证身之安全,其他处者将如之何?”王:“彼等亦皆保证安全!”鹿王:“今鹿已为安全之身,他之四足类者将如之何?”王:“彼等亦皆保证安全!”鹿王:“大王!四足类如得安全,二足鸟类将如之何?”王:“彼等亦皆保证安全!”鹿王:“大王!鸟类如得安全,水栖鱼类将如之何?”王:“彼等亦皆保证安全!”如是大萨埵(菩萨)对王恳请一切生类之安全,由座起立,请王保持五戒后云:“大王!应行正道。向父母、子女、婆罗门、居士、商人、农夫之间应行正道!施行平等,命终之后,乐生天人境界!”以佛之威光向王说示正法,其后数日间,止住于王之御苑,与王以教诫,由鹿群围绕进入森林。   彼牝鹿后产一如莲华蕾之子。其鹿子某时游戏接近枝鹿,鹿母见之谕其子曰:“吾子!今后勿往彼处,当往尼俱卢陀鹿之处!”彼女唱此偈曰:        仅于事榕树鹿     绝勿近住枝鹿        于枝鹿之前生     不如榕树前死   其后,鹿等被保证,虽食谷类,诸人云:“此鹿等为受安全保证者!”是故无人掷打与追赶。诸人集于宫廷,向王申告此事。王曰:“予以信心故,与尼俱卢陀鹿之恩惠,纵然舍弃领土,亦不破誓约!汝等且去!于我领土内不可害鹿!”尼俱卢陀鹿耳闻此事,集合鹿群,制告诸鹿曰:“自今以后,不可食其他之谷类。”并向诸人如是告知:“今后农夫为保护谷物,勿庸造墙,可绕田结叶以为目标。”自此以来,任何田地,皆结叶以为目标,相沿成习。而此后凡立有结叶目标之处,鹿即不入。此乃由于受菩萨之教诫而来。如是菩萨教诫群鹿,全其定命,与诸鹿同随业报而离此世。王亦守菩萨之教诫,积善行随业报而去世。   结分   佛言:“汝等比丘!我为长老尼与王子迦叶之救济者非自今始,前生亦复如是。”佛述此法话后,转四谛之说法,并连结此二事情之话,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枝鹿是提婆达多,其眷属是提婆达多之眷族,彼牝鹿是长老尼,其子是王子迦叶,王是阿难陀,尼俱卢陀鹿王即是我。”   一三 结节本生谭   (菩萨=树神)   序分   此本生谭为佛在祇园精舍时,为对昔日之妻(故二)诱惑所作之谈话。此于第八篇根本生谭(四二三)中将再说明。佛向比丘言曰:“汝比丘!汝于前生为此妇人故而丧失生命。”比丘等为明此意向佛请愿。于是佛说明他生隐秘之因缘。   ——此后不言诸比丘恳愿及佛说前生隐秘因缘之句,只云“为说过去之事”。如是云者,应知比丘之恳愿乃至有丛云出月之譬喻,其隐秘因缘之所存,皆与上述为同样之结构。   主分   昔日,于摩揭陀国王舍城之摩揭陀王治世时,于摩揭陀国住民之收获期,对鹿为最大之灾难,鹿即进入森林之山麓。此处森林栖有一匹山鹿,与近村栖有一匹年青之牝鹿相亲,彼鹿由山麓来至近村将归之时,心为牝鹿所夺,彼等一同由山麓降下,尔时牝鹿向彼云:“汝诚为愚痴之山鹿!近村乃危险可惧之处,汝勿与予同行。”然彼为爱着之心所诱引而不知返,彼等一同前行。摩揭陀之住民知鹿由山麓下来,沿途立于隐密之处,于此二鹿前来之道上隐藏,牝鹿嗅得人之体味,知有猎人。彼女鹿使山鹿先行,自己附随于后。猎师忽放一矢而杀鹿,牝鹿知其被射,跳起奔逃,迅如疾风而去。猎师由小屋出,往鹿之处,焚火炙肉,食之甚美。所余滴血生肉,以棒担之归家,喜悦子女。尔时菩萨生为森林之神,见此因缘,乃曰:“此愚鹿之死,非为母亦非为父,乃全为爱欲!人因爱欲,虽得善趣,终于恶趣受断手等之苦痛及五缚等种种苦恼。使他人受死之苦痛,于此世应与非难;以妇人为一国之长,横行命令应与非难;又受妇人支配之人应与非难。”彼以一偈示此三非难,林中诸神齐声称赞:“汝言甚是!”以香华供养菩萨。菩萨以如甘露之音声,响彻林中而以次偈说法:        尖矢深伤人     身受其祸患        妇人之指导     国受其祸乱        妇人之支配     诸人蒙耻辱   以一偈说明应三非难之事情,菩萨示佛之威德响彻林中而为说法。   结分   佛为此法话后,说明四谛,说四谛法话竟,此悔恨之比丘达预流果。佛连结此二事情作本生今昔之结语:   ——“连结此二事情”之句,今后不言,只言“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应知虽然不言亦与上述为同样之结语——“尔时之山鹿是悔恨比丘,牝鹿是其妻,示爱欲之灾说法之天神即是我。”   一四 风鹿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为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小给孤独帝须大德所作之谈话。佛在近王舍城之竹林精舍时,某日,大福长者之子帝须童子来竹林听佛说法,请愿志欲出家。但为父母拒绝不许,彼悲痛之余,断食七日,如彼赖吒婆罗大德,遂使父母承诺于佛前出家。   佛使彼出家,半月之间住于竹林后,前往祇园精舍。此子(帝须)于此处修十三头陀行,入舍卫城于各户顺次乞食以度时光;于是小给孤独帝须大德之名,恰如虚空之月,于佛教中名声赫赫。尔时王舍城行星宿之祭,彼大德之父母以彼在家时装饰品收于银制函中,捧于胸前哭泣而言曰:“前此星宿之祭,我等之子以此装饰品饰身,与祭为乐;而今被沙门瞿昙带此独生子去舍卫城,今彼于何处起卧耶?”尔时有一娼妇,往彼良家,见长者之妻哭泣问曰:“贵女何故哭泣耶?”于是彼女告知缘由。娼妇问曰:“贵女之子,有何嗜好?”答曰:“如是如是之物。”娼妇告曰:“如汝暂与我汝家一切之主权,予可带汝子归来!”长者之妻承诺:“甚善!”多与费用,授与从者勉励彼女云:“汝善行!藉汝之力,请携归予子!”于是彼女乘轿往舍卫城,宿于大德托钵之路线,由长者家来之诸人,不使得见,只由自身之从者围绕。当大德进入托钵,与粥及汁物,以味觉欲加以束缚,渐次使坐屋内,供以食物,知其可如己意支配,于是现为罹病之状卧于内室。大德至托钵时刻,次第巡行,至入口处,由门卫取大德之钵,使彼坐于屋内。大德着座问曰:“优婆夷在何处?”门卫答曰:“现在卧病,欲会尊师!”大德因受味觉欲所囚,破自身应守之戒行,进入彼女之卧处。彼女语其前来之缘由,诱惑大德,以味觉欲束缚,使其于弃出家,如己之意,使坐乘物由多数眷属相伴还王舍城;此事为外界所遍知。比丘等集于法堂开始谈论:“小给孤独帝须大德受一娼妇味觉欲之束缚而带往王舍城去!”佛近法堂,著于饰座问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话,集于此处?”彼等申述此事,佛言:“汝等比丘!此比丘为味觉欲所囚,陷入彼女术中非自今始,前生即有陷入彼女术中之事!”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城有梵与王之园丁删阇耶者。时有一羚羊来至御苑,见删阇耶而逃;但删阇耶不与惊吓,任其逃走。彼羚羊屡屡前来苑内游步,园丁日日取园内种种华果献王。某日,王向园丁问曰:“园丁!近日苑内有何异事,汝有所见耶?”园丁告曰:“大王!他事予无所见,只有一羚羊前来园内游步。予只见此事!”王问:“汝能将彼捕捉否?”园丁答:“稍为与蜜,可带彼来至宫殿之内。”王与蜜,园丁携往御苑,于羚羊游步场所之草上涂蜜置之,己则隐匿以观。羚羊来食涂蜜之草,为味觉欲所囚,不往他处,只来御苑。园丁知羚羊为涂蜜之草所迷,不久自身出现,于是羚羊见彼,数日之间逃走,但因多次相见,转而相亲。不久即食园丁手执之蜜草。园丁知其相亲,于通往宫殿道路围席,置切落树枝于路上,彼肩挂蜜之瓢箪,结草束于腰衣,以涂蜜之草,于羚羊之前,不断散撒,导入宫殿。羚羊进入殿内,诸人紧闭宫门。羚羊见诸人大震,恐惧死亡,于宫殿内到处巡回奔跑。王由楼阁下来,见其震畏之状言曰:“羚羊见多人之处,七日间不相近,彼受惊吓之处,终其生而不往。如是住居于薮中之羚羊,为味觉欲所囚而来此处,世间实无过于如味觉欲之可怕。”于是以次之偈结束法话。        世无可惧如味觉     无论居家知人前        丛林居住羚羊者     终为删阇耶捕获   结分   佛言:“汝等比丘!此娼妇以味觉欲束缚于彼,如己之意而为,非自今始,前生亦复如是。”佛述此法话,连结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删阇耶是彼娼妇,羚羊是小给孤独比丘,波罗奈城之王即是我。”   一五 诃罗第雅鹿本生谭   (菩萨=鹿)   序分   此本生谭为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恶语悭贪之比丘所作之谈话。彼比丘恶语悭贪,不容他人之训诫。佛问彼曰:“汝恶语悭贪,不容他人之训诫是事实耶?”彼答:“世尊!是事实。”佛言:“汝前生为恶语悭贪,不容智者之训诫,陷入罗网而死!”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鹿,由鹿群围绕,住森林中。时彼妹(姊)之鹿,使其子往见菩萨曰:“此乃汝之甥,可使彼习鹿之幻术。”菩萨承诺。彼向其甥云:“汝于如是如是之时,来习幻术。”其甥于所云时间未至。七日之间,七回训诫,一如往日空过。彼鹿不习鹿之幻术而于各处彷徨,终于陷入罗网。其母往兄之前问曰:“吾兄!何故不使汝甥修习鹿之幻术?”菩萨告曰:“汝可思彼为不可教之辈!鹿之幻术,汝子未能修得。”今将被杀,尚不欲教诫于彼,而唱次之偈:        诃罗第雅!        汝具八蹄者     汝角曲又曲        七度皆空过     训诫已无力   尔时猎师杀彼陷入罗网之恶口悭贪之鹿,取肉而去。   结分   更曰:“汝比丘!汝之恶口悭贪非自今始,前生亦如是。”佛述此法语后,作连结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甥鹿是恶口悭贪之比丘,妹(姊)之鹿是莲华色,教诫之鹿王即是我。”   一六 三卧鹿本生谭   (菩萨=鹿)   序分   此本生谭为佛在憍赏弥国之跋陀利园时,就喜好戒学之罗睺罗大德所作之谈话。某时,佛于近阿罗毗国之阿伽罗婆塔庙止住之时,诸多之优婆夷与比丘尼,欲听说法,集于精舍。于昼间听闻说法,时间已过,优婆夷与比丘尼不来参诣,只有比丘与优婆塞,尔后于夜间听闻说法。听闻法竟,长老比丘众等各归各自宿处,年少者等与优婆塞等一同寝于库室。有者鼻鼾、齿轧而寝,有者暂眠而起,彼等见此事白告世尊。佛言:“若比丘与未受戒人同宿犯波逸提罪!”于是制定学处(戒)离憍赏弥国而去。   于是比丘等向罗睺罗尊者曰:“友罗睺罗!佛已制定学处,故贵师应寻自身之宿处。”以前,比丘等对佛具恭敬心,因彼尊者(佛之子罗睺罗)喜好戒学,彼来比丘等宿处时,受非常优遇,整床造枕,与以己衣;而今日恐犯学处,即连宿处亦不敢与。   贤者罗睺罗,于彼父十力(佛)之处、彼之和尚法将舍利弗之处、彼之阿阇梨大目犍连之处乃至彼之伯父阿难大德之处,彼皆不往,彼入于佛常用之触房(厕所),如入梵天宫中宿泊。诸佛常用之触房,门户坚闭,地平涂香,备有香绳及华鬘之绳,终夜点燃灯火。贤者罗睺罗决非因房舍庄严而定宿处,实因比丘等云彼自寻宿处,彼由尊重教诫喜好戒学之心而决定此为宿所。故此时时有比丘等见尊者由远方而来,欲试其心,将手帚簸箕投置户外,于彼来此处时问曰:“吾友!何人投置于此处?”此时更有人云:“罗睺罗适方通过此处。”尊者罗睺罗不云:“尊师!予实不知!”而默然与以整理。并谢罪云:“吾师!请与原谅!”彼之喜好戒学如此,彼之决定宿于此处,亦因其喜好戒学之心而如是。   佛于天明之时立于触房入口而为声嗽,尊者罗睺罗亦于户内而为声嗽。佛问:“何人在内?”尊者答:“予罗睺罗。”佛问曰:“罗睺罗!汝何故宿于此处?”尊者曰:“予因无宿处。世尊!前此比丘等对予亲切,今恐犯罪,不与宿处。于是予思此处为与他人无冲突之处,故寝于此处。”尔时佛思惟:“比丘等对罗睺罗尚如是见弃,如他之善男子出家之时,将受如何待遇?”佛为此而忧虑。于是次晨集合比丘,佛向法将舍利弗问曰:“舍利弗!汝知罗睺罗之宿处今在何处?”舍利弗:“世尊!予实不知。”佛:“舍利弗!罗睺罗今日住于触房。舍利弗!汝等于罗睺罗尚如此舍弃,他之善男子出家时,将如何待遇之耶?如是入于佛法之出家者,将无止住之处。自今以后,未受具足戒者,一二日间可住于己近侧,第三日觅得彼之宿处,可就外住。”是为佛制定随制之学处。此时集于法堂之比丘等,对罗睺罗之德行,相互交谈:“诸师请观!此罗睺罗实为喜好戒学之人!彼如不斥责任何比丘云:‘贵师之宿处虽被决定,然予为十力(佛)之子,汝等何以能就房舍住宿,而予不能,汝等且出!’彼不语此,而自住于触房之中!”如是彼等相互交谈时,佛入法堂,著于所饰之座云:“汝等比丘!今有何话,集于此处?”答曰:“世尊!乃为罗睺罗喜好戒学之话,别无他话!”佛言:“汝等比丘!罗睺罗喜好戒学非自今始,前生生于畜生胎内时即已如是。”于是佛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王舍城摩揭陀国王治国时,菩萨生于鹿胎,由鹿群围绕,住森林中。其妹携子前来云:“兄长!请授汝甥鹿之幻术。”彼云:“甚善!”与以承诺。彼向甥云:“归后可按时刻来习。”彼甥于伯父所告时刻未过之内,即往伯父之所习鹿之幻术。彼一日彷徨林中,陷入罗网而悲鸣。鹿群逃告母鹿。彼女往兄之处问曰:“兄长!汝甥已习得幻术耶?”菩萨云:“汝对子之灾难勿忧,彼善有幻术之心得,今将归来!”为唱次偈:        此鹿三卧状     幻术知几多        彼有八只蹄     中夜饮泉水        彼以一鼻孔     呼吸于地上        甥鹿得幻术     六种术欺人   如是菩萨示知其甥完全获得鹿之幻术,安慰其妹。此幼鹿误中圈套,彼不屈膝,横卧地上,伸足坦腹,于近足之处,以蹄掘起鹿尘草,体放粪尿,垂头出舌,体濡唾液,膨腹瞪眼,鼻孔断气,行内呼吸,全身坚硬如死相。青蝇群集而来,禽鸟止于各处。猎师前来以手叩腹曰:“此必晨起被缚,体已发臭!”于是解去套索:“即于此处割肉再归”,彼无挂虑,往集枝叶。幼鹿乘机跳起,伸颈震身,如大风吹散片云,迅速逃归母处。   结分   佛言:“罗睺罗喜好戒学,非自今始,前生亦复如是!”佛述此法话后,连结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甥幼鹿是罗睺罗,母是莲华色,伯父之鹿即是我。”   一七 风本生谭   (菩萨=道士)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二人之老出家者所作之谈话。彼等二人住拘萨罗国之某森林,一人名黑大德,一人名白大德,某日白向黑问曰:“尊者!何时寒冷?”黑云:“黑月之时。”某日黑向白问曰:“尊者!何时寒冷?”白曰:“白月之时。”二人均不能解自身之疑,往佛前礼拜而问曰:“世尊!何时寒冷?”佛闻彼等之话言曰:“汝等比丘!前生予已回答汝等此一疑问,汝等对过去世之事尚难理解!”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某山麓有狮子与虎为友,同住一窟。尔时菩萨于仙人之前出家住此山麓。某日,此二友对寒冷问题,引起论争,虎谓:“黑月之时寒冷。”狮子谓:“白月之时寒冷。”彼等不能解己之疑,向菩萨寻问,菩萨为唱次偈:        寒风吹来时     不论黑白月        风吹寒应至     两者皆不负   如是菩萨安慰二友。   结分   佛更谓:“汝等比丘!我昔已答汝等之质疑!”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四谛,说四谛竟,二人大德证得预流果。佛连结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虎是黑大德,狮子是白大德,为解疑问之道士即是我。”   一八 死者供物本生谭   (菩萨=树神)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死者之供物所作之谈话。尔时诸人多杀山羊及羊等,称为亲族之死者供物。比丘等见诸人如此之行,向佛问曰:“世尊!诸人多夺生物之生命,称为死者供物,有何功德?”佛言:“汝等比丘!虽为‘供死者之供物’而杀生,并无任何功德!昔日贤者等坐于虚空说法,语此杀生之罪障,尔后,使金阎浮提全世界之住民废弃此业。今此过去世之事,将再出现!”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有一通晓三吠陀于世名高之婆罗门阿阇梨,欲供死者之供物,使捕一羊,向弟子等曰:“牵此羊往河中沐浴,颈卷华鬘,与五分量之食,饰后牵还。”弟子等受命,牵羊往河中沐浴饰以华鬘,立于河岸。此羊己知宿业:“今日予将脱苦!”起欢喜心,高声笑如裂瓮;彼又思惟:“彼婆罗门杀予,彼将受予所得之苦!”彼对婆罗门起怜愍之情,又大声号泣。于是婆罗门之童子等向羊问曰:“汝羊!汝于前思而大笑,而今又号泣,何故发笑,又何故号泣耶?”羊答:“汝等请于汝师尊之前问予之缘由!”于是彼等牵羊往阿阇梨处告知此事。阿阇梨闻彼等之言,向羊问曰:“汝何故发笑,何故号泣耶?”羊依智力忆念前生,思起自己之宿业,向婆罗门答曰:“汝婆罗门!予昔日亦如汝为一读诵经典之婆罗门,为欲供死者之供物,杀一羊以供之。予因杀一羊,于四百九十九生之间断头。今为予最后之第五百生。今日予能脱如是诸苦,起欢喜心,故而发笑。又予所哭泣者,予因杀一羊,受五百生断头,今日行将脱苦,但汝婆罗门杀予,亦须受五百生间断头之苦!予对尊师起怜愍之情,故而哭泣。”婆罗门:“汝羊勿恐,予不杀汝!”羊:“婆罗门!汝为何言!无论尊师杀与不杀,今日予均不能脱死!”婆罗门:“汝羊勿恐!予加保护,与汝同行!”羊:“婆罗门!尊师之保护力弱,予为之恶业力强!”   婆罗门放羊云:“任何人不得杀羊!”彼携弟子等与羊同行。当羊被放近于岩顶所生之丛林,羊开始伸颈食树叶之刹那,落雷击于岩上,岩之一角破裂,落羊颈上,切断羊头。诸人集来其处。   尔时菩萨生为其处之树神,彼见于大众,端坐于虚空曰:“汝等应知此等众生如是恶业之果,今后当不再杀生。”彼以如甘露之音声说法,唱次之偈:        此世生存实为苦     有情当得如是悟        生类不可杀生类     杀生必得悲惨果   如是大萨埵(菩萨)以堕狱之可怖说使彼等惊恐之法,诸人闻此法,惊恐堕狱之可怖而禁止杀生。其后菩萨亦再说法使大众受持戒法后,彼随业报而离去。大众亦守菩萨之教诫,积布施等善行,生于天上之都。   结分   佛述此法话后,连结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树神即是我。”   一九 祈愿供养本生谭   (菩萨=树神)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为对诸天神祈愿捧献供养所作之谈话。尔时,诸人出为商贾时,杀诸生物,向诸天神捧献供物:“我等日后目的成就时,再来捧献供物!”于祈愿后出发。于是日后目的成就还来思惟:“依诸神之威德始克如此。”为解除祈愿杀诸生物以为供养。比丘等见此,向佛问曰:“世尊!彼等如此,有何等利益耶?”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迦尸国有某村之长者发愿供养尼俱卢陀(无花果树)镇座之神,彼立于村之入口立誓曰:“日后还来,当多杀生类以解祈愿!”彼往树下,树神立于树叉,唱次之偈:        若解应于来世解     现在欲解却成缚        贤者如是不为解     如是解者缚愚者   自此以后诸人禁止如是杀生之业,修正法升于天上之都。   结分   佛述此法话后,连结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树神即是我。”   二〇 芦饮本生谭   (菩萨=猿)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于拘萨罗国游行中到达芦饮村,在近于芦饮莲池之启达迦园,对芦茎所作之谈话。尔时比丘等于芦饮莲池中沐浴,为造父针筒使沙弥等折取芦茎,见芦茎中为空洞,往佛前问曰:“世尊!予等欲造针筒,折取芦茎,但芦茎由根至茎端全部空洞,此何故耶?”佛言:“汝等比丘!此我往昔之命令。”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此丛林为一森林。彼莲池水中有罗刹居住,凡入水者悉为所食。尔时菩萨为一如赤鹿之子大小之猿王,彼由八万之猿围绕,率群猿住森林中。彼向群猿训诫曰:“此林中有毒树及非人(鬼)领有之莲池。汝等如欲食尚未曾食之果实及欲饮未曾饮之水时,可先问予。”彼等承知:“谨遵王命!”某日,彼等行至未曾行之场所,于彼处经数日之巡回觅水,见一莲池。彼等暂不饮水,静待菩萨猿王前来而坐。菩萨来云:“汝等何不饮水?”彼等答云:“予等仰望大王前来!”菩萨:“此为殊胜!”于是彼往来于莲池之畔,察看足痕,只有入水之痕,不见出来之迹。彼知此非人饮之场所,告众猿曰:“幸而汝等未饮,此池为非人之所有。”水中罗刹知彼等不入,化为青腹白颜赤手足可怖之形相,分水为二而出。问曰:“汝等何故坐而不入,请入而饮水!”菩萨问曰:“汝为住此水中之罗刹耶?”罗刹:“唯然!”菩萨:“汝欲捕进入莲池者耶?”罗刹:“正是!予欲捕之。凡入此处者,纵令飞鸟,亦将捕捉不放。即如君等,亦将食之!”菩萨:“予等之身不为汝所食!”罗刹:“然则汝须饮水。”菩萨:“饮水汝亦不能如愿!”罗刹:“然则汝等如何饮水?”菩萨:“汝思入池饮水,但予等不入,八万猿众各取芦茎,恰如以青莲华之茎饮水之状,将饮汝莲池之水!因此,汝不能食杀我等!”佛知此意义,于成等正觉后,唱次偈之前二句:        不见足痕之上行     唯见足痕之下行        我等用芦管饮水     汝寻无[踪迹]杀我   菩萨为如是说,取一芦茎念波罗蜜,而作誓言,以口吹之。于是芦之内部不余任何结节,完全成空。菩萨以同样方法授与他之诸猿,一一取来吹之——如是此事尚未终结。——菩萨环绕莲池教令曰:“凡环绕莲池所生之芦,皆空洞无节。”菩萨之教令奏功,利行广大,尔后环绕莲池所生之芦,皆成空洞。——此劫之间,续有四种神变。四者为何?(一)月中现出兔相,完全存于此劫之间。(二)在鹑本生谭(三五)谓火之灭处,此劫之间,火完全不燃。(三)陶器师之住处,此劫之间,雨不下降。(四)围绕莲池所生之芦,此劫之间全成空洞。此为此劫之间续有四种之神变。   菩萨如是祝祷,取一根芦草而坐,八万猿众皆各取一根围绕莲池而坐。菩萨用芦管吸饮池水时,彼等亦皆坐于岸边饮水。彼等如是饮水,水中罗刹一无所获,心怀不平,归己住家。菩萨亦与从者一同进入森林。   结分   佛言:“此等芦之空洞,乃由我昔日之教令而来。”佛为此法话后,连结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水中之罗刹是提婆达多,八万之猿是佛之弟子,思出妙案善巧方便之猿王即是我。”   第三章 羚羊品   二一 羚羊本生谭   (菩萨=羚羊)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提婆达多所作之谈话。某时集于法堂之比丘等曰:“提婆欲杀害如来(佛),佣弓师投石,放护财醉象,弄一切手段欲狙杀十力(佛)。”彼等诽谤提婆而坐。佛来坐于设之座问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话,集于此处?”比丘等答:“世尊!提婆欲狙杀世尊,予等语其不德而坐。”佛言:“汝等比丘!提婆觊觎杀我,非自今始,前生即已如是而未能得逞!”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都之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羚羊,森林之住处食果实而栖。某时,彼来至果实丰富之吉祥叶树下,食吉祥叶树之实。时村中住一高台猎师于果树之下,见有鹿之足痕,彼于树上结高台坐于其处,待鹿来食果实,投枪射鹿,卖其肉为生。某日猎师于树下见菩萨之足痕,彼于吉祥叶树上结高台,朝食已毕,携投枪入森林中,攀树坐于高台。菩萨于天尚未明由住所而出云:“往食吉祥叶果!”彼往树下不为急行,彼自思惟:“高台猎师时时结高台于树上,予行有无彼之灾害?”彼止于外部。猎师悟菩萨不来之故,坐于高台投下吉祥叶果,落于其前。菩萨:“此等果实滚来此处,落于予前,树上有无猎师在耶?”彼几度仰望,发现猎师。然彼故作不见之状云:“汝树!以前,汝之悬着果落,直下而落,今日汝树弃舍前之规定,予将往他树之前求予之食饵。”彼唱次偈:        羚羊善知此事     汝卧吉祥叶树        我不喜汝之果     我往其他树所   尔时猎师坐于高台投枪云:“此次被彼逃过!”菩萨回顾止而告曰:“汝猎人!此次汝使予逃过,但八大地狱、十六增地狱、五种桎梏及业力,汝不能逃!”彼向所思方向驰去。猎师下树亦向所思方向而去。   结分   佛又谓:“汝等比丘!提婆达多欲狙杀我非自今始,前生即已未能狙杀!”佛述此法语后,连结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高台猎师是提婆达多,羚羊实即是我。”   二二 犬本生谭   (菩萨=犬)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亲族之利行所作之谈话。此将在第十二篇跋陀娑罗树神本生谭(四六五)中说明。然为树立此因缘谈,佛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依相应之业生于犬胎。由几百之犬围绕,住大墓地。某日,王乘系白信度马盛饰之车往游园终日游乐,日没后还来城市。诸人未解车之革纽,置车于王庭而去。是夜降雨、革纽濡湿,王庭阶上贵种之犬降下,食去皮与革纽。翌日诸人向王告言:“大王!诸犬由下水口进入,食去车之皮与革纽。”王怒犬云:“发现犬等,次第捕杀!”于是开始对犬之虐杀。诸犬次第被杀,逃往墓地,奔至菩萨之前。菩萨问曰:“汝等何故,多数来集?”彼等云:“宫中马车之皮与革纽为犬所食,王大愤怒,命大虐杀犬!犬多失命,生大恐怖!”菩萨思惟:“外部之犬无隙可入有守卫之所,此盖内部王宫贵种犬之所为,今盗者无事,而非盗者被杀。予将为亲族友伴施舍生命向王指示盗者。”并安慰同族云:“汝等勿畏!予将使汝等安全,汝等于予会见国王期间待予归来。”彼念波罗蜜,以慈悲行为先:“望石与槌勿击我身。”彼定其意后,独入城内。尔时无一人见彼生愤怒者。   王命扑杀犬后,自坐于法庭。菩萨到达其处,跳入王之床座之下。王之侍者欲将彼曳出,然王加以制止。菩萨奋勇由王座匍匐而出,向王作礼问曰:“大王欲尽杀诸犬耶?”王:“唯然!”菩萨:“人间之主!彼等有何罪耶?”王:“彼等食马车之覆皮及革纽。”菩萨:“王知为何犬所食耶?”王:“此予不知。”菩萨:“此食皮者未能确知,而见犬一一杀害,大王!此非正行!”王:“犬食马车之皮,因此予命见犬一一扑杀!”菩萨:“究竟所有诸犬总杀之耶,抑有不杀者耶?”王:“有之,我家贵种之犬不杀!”菩萨:“大王!今王因马车之皮为犬所食,王命见犬总一一扑杀,而今又言我家贵种之犬不杀,如是王为一己之乐欲,非为无理之行耶?无理之行,非正当之事,亦非为王道;王应于事,察考原因,须如天平之正衡。今贵种之物不杀,而弱犬皆杀,此非扑杀一切之犬,实为扑杀世之弱者!”大萨埵(菩萨)出如甘露之音声曰:“大王!王之所行,而非正义。”彼对王示正义唱次之偈:        犬养于宫庭     贵种美有力        杀我不杀彼     无辜杀弱者   王闻菩萨之言云:“贤者!汝知食车皮者耶?”菩萨:“唯然,予知!”王:“食者为谁?”菩萨:“乃王家贵种之犬!”王:“如何知为彼等所食?”菩萨:“予将示知彼等所食之事。”王:“贤者!请示。”菩萨:“请呼王宫贵种犬至,然后持少许酪浆与吉祥草来!”王如其言而作。尔时大萨埵(菩萨)向彼云:“碎此草混酪浆中,使犬饮下。”王如其言使饮,犬饮后尽吐皮出。王以菩萨如佛之示现,心喜供养菩萨于白伞之下。菩萨曰:“父母俱为刹帝利族之大王!当行正义!”于是菩萨开始以由十首所成正行之偈向王说示正义,并谓:“大王!自今以后,王宜勉励!”授王五戒,返纳白伞与王。王闻大萨埵之法话后,向一切有情行无畏施,日日供养菩萨及一切犬与自身同样之饮食。从菩萨之教诫,终生为布施等善行,死后往生于天界。“犬之教训”历一万年之久,菩萨亦全其定命,随业报离此世而去。   结分   佛言:“汝等比丘!如来为同族计,非自今始,前生即已如是。”佛述此法话后,连结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其他诸犬是佛弟子,犬王实即是我。”   二三 骏马本生谭   (菩萨=马)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废精进比丘所作之谈话。尔时佛向比丘言曰:“汝等比丘!前生之贤者于外敌之中能行精进,虽负伤亦不废弛。”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为良种之信度马,施以种种装饰为波罗奈王之宝马。彼食越三年之米饭,加种种之美味盛于价值一万两黄金之器中,身涂四种之香料立于地上。其厩围以赤色毛布之幔幕,上张镂以黄金星之幔,饰以香气之华鬘,常供香油之灯火以照明。   他国诸王无一不望波罗奈之王位。某时,七国之王包围波罗奈城,致信于波罗奈王谓:“与我等王位,否则战争!”王集诸大臣问曰:“此事如何处置?”诸大臣曰:“大王!陛下最初勿险战场,遣彼骑士与战!彼如不胜,最后予等再为商酌!”于是王呼骑士近前曰:“汝与七王能战否?”骑士曰:“大王!若能与我王之骏马,莫谓与七王之战,即如与全阎浮提(全世界)诸王亦能战斗。”王曰:“如是无论骏马及其他一切之物,任汝所欲取之,速往战斗!”骑士云:“谨遵王命!”向王作礼,由楼阁下来,牵来骏马,附以马具,己身亦充分武装,佩大力跨骏马,出城市,如电光巡回奔驰,破第一阵营,生擒一王而返,交付守城之军,再出阵破第二阵营,次第生擒第三乃至五王,但破第六阵营擒第六王时,骏马负伤。鲜血涌出,激痛不已。骑士知其负伤,使骏马横卧于宫庭之门,解马具附与他马。菩萨长伸而横卧,睁双眼以观骑士,彼思惟:“骑人附马具于他马,彼马不能破第七阵营擒第七王,所达成予之事业,将归泡影,彼无双之骑士亦将亡灭!王将陷于敌手。除予之外,他马无能适于破第七阵营擒第七王!”彼卧而呼骑士近前云:“骑士勇者!打破第七阵营能擒第七王者,除予之外,他马应无此力!不使达成予之事业,终归泡影,予将奋起,请附着马具!”菩萨唱次之偈:        纵令予横卧     其身被箭穿        骏马优驽马     调御士!请以着我铠   骑士使菩萨站立,以绷带裹伤,紧附马具,乘其背上破第七阵营,生擒第七王交付与王军。诸人牵引菩萨往王宫门前,王见而亲自出迎。大萨埵(菩萨)向王曰:“大王!勿杀七王,使彼等立誓而放免。予与骑士应得之名誉,均与骑士,对捕七王之勇士不可无赏!陛下亦应行布施,守戒律,依正义公平推行政治!”   如是菩萨与王告诫后,诸人解其马具。菩萨于马具渐解后,立即亡去,王行葬仪,授与骑士以大荣誉,一方使七王立誓,永无二心,送归各自之住所。王以正义公平推行政治,命终随业报离此世而去。   结分   佛言:“汝等比丘!如是贤者前生于外敌中,仍行精进,虽负伤亦不废弃,今汝导汝于涅槃之教出家,何故废弃精进耶?”于是佛说明四谛,说四谛竟,废精进之比丘证得阿罗汉果。佛述此法话后,连结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骑士是舍利弗,骏马实即是我。”   二四 良马本生谭   (菩萨=马)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废弃精进之比丘所作之谈话。佛向此比丘言:“汝比丘!贤者前生于外敌中负伤仍行精进。”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都梵与王治国时,如前之故事所说七人之王包围此一城市。尔时车军一勇士以两头兄弟骏马驾车出城,连破六处阵营,擒王六人,但兄马负伤。车士驾车返回王宫门前,将兄马牵出车外,脱马具使之横卧,将附马具与他马。菩萨见此事仍如前故事思惟呼车士近前,于卧中唱次之偈:        无论何时与何处     无论何处与何时        良马努力求精进     驽马意气常消沉   于是御者牵起菩萨再系于车,破第七阵营,擒第七之王,驾车返回宫门,由车解下骏马,菩萨横卧,仍如前故事,与王告诫而死去。王行葬仪,使御者得浴光荣,依正义而为政治,随业报离此世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话后,说明四谛——说四谛竟,此比丘获阿罗汉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大德,马实即是等正觉者。”   二五 沐浴场本生谭   (菩萨=贤臣)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法将舍利弗之弟子,出家前为黄金匠之比丘所作之谈话。唯佛具有知他心意之他心知通,其他诸人则不具有。因此法将自身缺他心知通,故亦不知弟子之他心知通,因而只说不净业处(不净观法),然对此弟子并不相应。何以故?彼顺次于五百生间,出生黄金匠之家,常久期间,只见黄金,心受薰染,所谓不净之事,于彼并不适当。因此,彼不起相不净之观念,四个月间,时日空过。法将不能授自己弟子阿罗汉果,彼思惟:“彼确只能依佛之力,可为教养!予将携往如来之前。”于未明时刻,携彼往如来之前。佛问曰:“舍利弗!何故一人携比丘前来?”舍利弗:“世尊!予授彼业处,经四个月,彼仍不起相不净观念。予思惟,只能依佛力可为教养!是故前来尊前参谒!”佛:“舍利弗!汝授弟子如何之业处?”舍利弗:“不净业处,世尊!”佛:“舍利弗!汝无知众生心中之通力,汝且离去,夕时携汝弟子前来!”   如是佛与长老暇后,与彼比丘相应之下衣与上衣,带彼行乞,并与彼美味之嚼食(硬食)啖食(软食),然后佛由大比丘众围绕,再归精舍。佛于香室(佛房)度过昼间,夕时带彼比丘游行,使庵罗果园出现莲池,(佛以神通力)于其莲华丛中出现一大莲华。佛使此比丘目注莲华而坐,然后佛入香室。比丘不断注视莲华,佛使莲华枯萎,枯萎之中渐见褪色,由边缘落叶,忽而尽落;然后雄蕊枯落,只余果皮。比丘见此自思惟:“此莲华不久前色美,见而心爽,今忽褪色,叶蕊枯落,只余果皮。如是莲华衰老,我身能不衰老耶?”于是彼得诸行无常之正观。佛知彼心己起正观,坐于香室放大光明,唱次之偈:        应断自爱心     手折秋莲华        唯进寂定道     善逝示涅槃   佛唱偈竟,彼比丘证得阿罗汉果。比丘自思惟:“我实由一切诸有(生存)解脱矣!”于是,感兴而唱次等诸偈:        渡尽此一生     其心得圆熟        身心法漏尽     保此最后身        善守清净戒     诸根得寂定        月由罗睺口     脱出被蚀身        愚痴大黑闇     一切诸心垢        遍布我身中     排除尽无余        恰如日光明     辉映千光线        如日在虚空     遍照诸空中   彼唱此等诸偈后,再往佛前礼拜,长老舍利弗亦来向佛礼拜,然后携弟子离去。   此事遍知诸比丘间,诸比丘坐于法堂,赞叹佛之威德,彼等互语曰:“诸位法友!舍利弗无知他人意向之明,故不知己之弟子意向。佛则知此,于一日之间,与无碍辩同时授与阿罗汉果。佛之威德,甚为广大!”   佛来著于设座问曰:“汝等比丘!会有何话集于此处?”比丘等答:“并无他话,实为世尊对法将舍利弗之弟子意向能与洞察所作之谈话!”佛言:“汝等比丘!此非不可思议之事。我今成佛,知彼意业,然于前生亦知彼意业。”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都梵与王治国时,尔时菩萨于物质精神双方之事,为王之指导。时有诸人于王宝马之沐浴场沐浴其他驽马,宝马而使向驽马之沐浴场进入时,心起嫌厌而不入。马丁往见王告曰:“大王!宝马不入沐浴场!”王遣菩萨云:“贤者!宝马何故不入,请往一观!”菩萨:“谨遵王命!”彼往河岸检视宝马,知无疾病,何故不入浴场?彼于熟思后思得:“此盖为最初有他马沐浴,彼因嫌厌而不进入!”于是问马丁曰:“此沐浴场何人先为马沐浴?”马丁:“有他之驽马先为沐浴!”菩萨察知其意宝马因自重心故,嫌厌而不欲沐浴,可牵往他之浴场沐浴。菩萨云:“马丁!汝以酥蜜、砂糖,调和乳糜,时时食之,亦将餍饱!此马多次于此浴场沐浴亦将嫌厌!汝可牵至其他浴场使浴,且使饮水。”于是为唱次偈:        御者!他之诸浴场     汝使马饮水        如人饱乳糜     亦感身餍苦   诸人闻彼之言,将马入他浴场,使之沐浴饮水。马于沐浴饮水期间,菩萨往王之前,王:“如何?马沐浴饮水耶?”菩萨:“均已为之。”王:“最初何故不入耶?”菩萨:“如是之故。”一切向王申告。王:“如是能知畜生之意,甚是贤者!”王授菩萨以大荣誉,命终随业报而离此世。菩萨亦随业报离此世而去。   结分   佛云:“汝等比丘!我知彼之心意非自今始,前生即已知!”此佛述此法话后,连结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宝马是彼比丘,王是阿难,贤臣即是我。”   二六 女颜象本生谭   (菩萨=贤臣)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提婆达多所作之谈话。提婆使阿阇世太子入信仰,受其供养。阿阇世太子于伽耶斯舍为提婆建立精舍,日日以五百大银盘之种种美味调理越三年而有香气之米饭,施行供养。因如是之供养,提婆之信徒大增,提婆与众徒皆住于精舍之中。   尔时王舍城有住民二人为友,其中一人于佛前出家,一人于提婆之前出家。二人相互处处相会,又常往精舍相见。某时提婆之弟子向他一友人曰:“友!君日日流汗行乞,而提婆坐于伽耶斯舍精舍,食种种调味之美食。汝之此行,殊非良策。君何自求苦!明朝早起往伽耶斯舍精舍,与予同食甘旨之粥、十八种嚼食(硬食)、种种调味之啖食(软食),岂非善哉!”彼再三受劝,心颇思往。自此以后,彼往伽耶斯舍精舍,充分进食,按时刻即回返竹林。然彼之隐私,不能常保,彼往伽耶斯舍食供养提婆食物之事,不久为人遍知。时有友人等向彼问曰:“传闻君食供养提婆食物为事实耶?”彼曰:“此为何人所言者哉?”友人:“某甲与某乙!”彼曰:“事实予往伽耶斯舍进食非提婆与予之食物,乃他人所与者!”友人:“友!提婆为佛之怨敌,以破戒之身使阿阇世入信,非法受得供养,而今君对如是之教说出家,食提婆达多依非法所得之食物,予须伴君往佛之前!”于是携彼比丘还至法堂。佛见此而问曰:“何故带此汝等嫌厌之比丘而来?”友人:“世尊!此比丘于世尊之前出家,食提婆依非法所得之食物!”佛:“汝比丘!汝常食提婆依非法所得之食物为事实耶?”比丘:“世尊!非提婆与我,予乃食他人所与之物!”大师言:“汝比丘!汝莫用此遁辞!提婆为恶行破戒之身,何故汝于此处出家,奉我教说,而摄取提婆之食物耶?汝平常对轻信薄见者悉皆信奉!”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一大臣。尔时王有一女颜之宝象,德高而行仪方正,决不侵害他人。某日午夜,盗贼来近象屋,贴近而坐,彼此集议:“如是则能破下水道而行,如是则能破窗,下水道与窗既破,则如大道无何等障碍,货物可适意运出。掠夺之时,必须杀戮,如是将无任何抵抗。所谓盗贼不受德义心等拘束,须残忍、酷薄、暴虐!”彼等如是协议,相互告诫后散去。翌日,如是情状,又继续数日,皆来其处协议。象闻彼等之言,思为对己所说,彼思惟:“我亦应残忍、酷薄、暴虐!”翌日晨起,象之御者前来,象以鼻攫彼,投诸地上而被杀。如是来彼处者,一一被杀。   诸人向王告言:“女颜宝象发狂,彼眼见者皆被杀死!”王遣菩萨当调查之任,王云:“贤者!汝往观察,何故激怒于彼。”菩萨往观,知其身体无病,彼自思惟:“此物何故发怒?必于就近,闻人之话,心得教自己者而起激怒。”菩萨以此确信向象之御者问曰:“夜间有无近处谈话者?”御者答:“诚有其事,盗贼前来谈话,予亦闻之。”菩萨往王处报告:“大王!象之身体无何异状,惟闻盗贼之言而发怒。”王:“如是应如之何?”菩萨:“应请高德沙门及婆罗门坐象屋中,可说道德之话!”王:“尊者!即如尊言!”于是菩萨请高德沙门及婆罗门坐象屋中,告曰:“尊师!请说道德之话!”彼等坐近,互为道德之话云:“不可打杀任何一人,人具德行,应为慈悲,忍辱之行。”彼等为道德之话。象闻此语,自思惟:“此为彼等教自己之语,今后须行道德!”于是象仍如昔日之从顺。王向菩萨问曰:“象已温顺耶?”菩萨云:“唯然,如是激怒之象,依诸贤之力,仍如以前温顺之态!”于是唱次之偈:        初听盗人语     女颜象杀人        继闻智者言     最上德安住   王云:“汝善察畜生之意!”于是与菩萨大荣誉。王全其定命与菩萨同随业报离此世而去。   结分   佛言:“汝比丘!汝于前生,归依汝所眼见之人!闻盗人语,归依盗人,闻高德语,归依高德!”佛述此法话后,连结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女颜象是事反逆者之比丘,王是阿难,大臣实即是我。”   二七 常习本生谭   (菩萨=大臣)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优婆塞与一老大德所作之谈话。舍卫城中有二人为友,其中一人于出家后,每日来另一人家中访问,其人与之食物,自己亦自进食后,与出家者一同前来精舍,坐而交谈种种故事以至日没,然后入市还家。归时出家者送至市之入口,再返精舍。对二人之亲交,他之比丘等亦深知之。某日,比丘等坐于法堂,对二人亲交之事交谈。佛来其所问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话,集于此处?”比丘等答其缘由,佛言:“汝等比丘!此二人之亲交非自今始,前生即有亲交之事。”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一大臣。尔时有一犬,时往宝象之屋舍,食宝象场所落地之饭块,犬如是为食与宝象相亲,两者相近而食且须一同而食,犬时时捉象之鼻摇之为戏。某日一村人付守卫象者代价,携犬而去。自此以来,象不见犬,不食不饮,亦不沐浴,于是诸人向王申告。王向菩萨大臣云:“贤者!象何故如是,请往调查!”菩萨往象屋知象之沉痛悲哀之状,并非疾病,彼思此必为彼不见某相亲者而沉于忧虑。于是向象之守卫者问曰:“此象有无与之相亲者?”守卫者:“唯然!某犬与之非常相亲!”菩萨:“彼今在何处?”守卫者:“为某人携去矣。”菩萨:“彼男之住所汝知之耶?”守卫者:“予不知也。”于是菩萨往王之前申告:“大王!象无疾病,彼与某犬非常相亲,今不见犬,故不食不饮!”乃为唱次偈:        一口之粗饭     今已不能摄        握饭吉祥草     今亦不欲食        此身不思饮     擦浴亦不适        日日思相见     象犬恋慕情   王闻彼言问曰:“如是将如之何?”菩萨告曰:“王可击鼓巡回宣告,今有携我等宝象之友犬而去者,务速速交来,否则一经发现,将处以刑罚!”王如其言以行。   携犬之男闻此事后,立即放犬,犬急奔象屋,象以鼻捉犬置于头顶,喜泣而叫,犬由顶上下降,象使之食后,自己亦食。王云:“贤者善知畜生之意!”于是对菩萨授大荣誉!   结分   佛言:“汝等比丘!此二人亲交非自今始,前生即亦如是!”佛述此法话后,说明四谛之理——此四谛之宣明,载于所有本生谭中,予等则只认其有功德时而为记载——佛连结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犬是优婆塞,象老是大德,贤者大臣即是我。”   二八 观喜满牛本生谭   (菩萨=牛)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六群比丘之毁呰语(詈骂)所作之谈话。尔时六群比丘喧哗,嘲骂诚实之比丘等,并揭举十条以辱之,比丘等以此事向佛申告。佛呼六群比丘问曰:“汝等比丘!此为事实耶?”答曰:“诚为如是。”佛责彼曰:“恶口伤人,虽畜生不喜!前生某一畜生,受其主人恶口责骂,损失千金!”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健䭾逻国之得叉尸罗都为健䭾逻王治国。尔时菩萨生于牛胎,彼于幼犊之时,一婆罗门供养牛之家,买彼牛入手,命名曰欢喜满,置于儿童之所,食以乳粥与饭,珍惜养育。菩萨长大,彼思惟:“此婆罗门辛苦育予,今全阎浮提(全世界)将无如予之具有牵引力之牛。予将以示己之力量,以偿付婆罗门扶育之资财。”某日牛向婆罗门云:“婆罗门!汝往某饲牛之长者前,称予之牡牛可牵曳百台满载之车。请与彼以千金为赌!”婆罗门往长者前开始交谈,问长者曰:“于此都中何人之牛为最有力?”长者言:“某人某人之牛!”婆罗门云:“都中之牛无有能及予之牛者!予有一牛能曳百台之货车!”长者:“彼牛现在何处?”婆罗门:“在予宅。”长者:“若是可为一赌!”婆罗门:“甚善!与汝一赌!”于是以千金为赌。彼以百台之车,满载砂石,顺行排列,由车轴以绳互结,使欢喜满沐浴,与添香味之五指量饭,肩饰华鬘,于最前车之轭系此唯一之牛。婆罗门自身占坐轭处,举鞭呼叫:“库达(欺瞒者)库达前进!”牛思惟:“予非库达(欺瞒者),何以用此恶语呼叫?”于是四足突立如柱而不动。长者于此一刹那向婆罗门云:“汝负!请与千金!”于是夺去婆罗门千金。彼解牛还家,沉忧而寝。欢喜满见婆罗门沉忧,来至其侧云:“婆罗门!贵君为何寝卧?”婆罗门:“予千金被夺,如何成眠!”牛:“婆罗门!予于汝宅如此长久之间,有踏碎汝钵及于他场所放粪尿之事耶?”婆罗门:“并无此事!”牛“如是何故汝呼予为库达(欺瞒者)耶?此乃为汝之恶,非予之恶。汝可再与彼男赌二千金,然予非库达,不可以此呼予!”婆罗门闻言往赌二千之金,仍如前状,结付百台之车,饰欢喜满系缚于最先车之前方。彼以如何方法系缚?车之前方固结以轭,一端系牛,一端绕系于轭与轴间之滑棒。如是坚固结缚,不使轭到处活动,能以一牛曳之前行。于是婆罗门坐于轭处,抚欢喜满之脊云:“贤者!前进!贤者!运力!”菩萨将并连百台之车一气曳动,使最后之车达到最先停车之场所。以牛为财产之长者赌负,出二千金与婆罗门,其他诸人亦对菩萨与诸多之财物,皆为婆罗门之财物。如是彼受菩萨之荫惠,获得诸多之财物。   结分   佛言:“汝等比丘!恶口使任何人心情皆不愉快!”佛斥责六群比丘,制定学处(戒),成正觉后唱次之偈:        口应出爱语     决勿出恶言        口为爱语者     使牛牵重荷        既可得财宝     由彼得喜欢   佛言:“口应出爱语!”佛说此法话后,连结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婆罗门是阿难,欢喜满牛即是我。”   二九 黑牛本生谭   (菩萨=良牛)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二重神变所作之谈话,此与天人降临之事收同在第十三篇舍罗婆鹿本生谭(四八三)中说明。等正觉者演二重之神变,住天上界,而后于雨季终了之祭日,下降于僧羯奢城,与多数之从者入祇园精舍。比丘等集于法堂云:“诸位法友!如来非他人之所能比,如来所运载之荷物,决非他人之所能运行。六人之师尊云:‘我等将示神变,我等将示神变’,然从未示一神变。佛实为最胜之优者!”彼等谈论佛之威德而坐。佛来问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话,集于此处?”比丘等:“世尊!并无他事,如是如是对世尊之德而言。”佛言:“汝等比丘!今我所担之荷物,何人能担耶?前生予生于畜生之胎时,即已担负任何荷物,亦不能得可相比之事!”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宿于牛之胎内。彼于幼犊之时,其持主等宿于某老妇人之家,为精算宿泊资金,以犊作为代价与之而去。此老妇与犊乳粥及饭看顾,养育如自己之子,与犊命名为祖母之黑子。长大之后,毛色纯黑如安膳那药(石眼药)。与村牛同行,行仪正当。村中儿童捉彼之角、耳与喉,使之下垂,更曳尾为戏,乘背而行。某日此牛自思惟:“予母(老妇)贫乏,辛苦育予,予应为母蓄财,救其苦境!”自此以来,彼寻觅蓄财机会而走。某日有一队商主之子曳五百台车到达渡口,牛等不能曳车渡达彼岸。五百台车系结相连,一车亦不能渡。菩萨(牛)与村牛等一同步近渡场,队商主之子为一牛之鉴定家,彼自思惟:“此诸牛之中有无育成之良牛能曳此等车辆渡河?”彼向菩萨注目,知为一良牛,彼思惟:“彼为一良牛,能渡我等之车,彼牛之主为何人耶?”彼向番人问曰:“此牛之主人为谁?如能为予曳车,使完全得渡,予将付工银!”牧牛人等云:“可携彼(菩萨)系车而行,此处并无牛主!”队商主之子以纲缚鼻,使曳车前进,但牛因工银未定,停止不动。队商主之子知其意,向牛云:“君能曳车五百台,每车付工银二迦利沙波拏,其与千金!”尔时牛即自动前行,诸人为彼结缚车辆,彼一气曳引,到达陆上,如是渡过所有之车。队商主之子每车付一利沙波拏,其五百金之包,结挂牛之喉部。牛因彼男不按规定付银,彼于诸车之前方遮路而立,使车不能前行。诸人却行推开,但用尽气力亦不能动。队商主之子知此牛因自己所付工银不足而不动,于是以布包一千迦利沙波拏挂于牛首云:“此为渡车之工银!”牛得千金之包前往老母之前。村中儿童云:“牛喉下所垂何物?”于是前来牛侧。牛追散彼等,逃至远方,彼即前往母亲之前。彼因曳五百台车,已眼红身疲。老妇见彼首挂千金之包云:“汝由何而得?”彼女问牧牛者始知其故。于是老妇云:“予何忍作食汝工银之打算?汝为何为此辛苦之事!”于是香汤浴牛,身之全体涂油,饮以饮物,食以甘旨之食。老妇命终与菩萨一同随业报离世而去。   结分   佛言:“如来非他者可比非自今始,前生亦即如是。”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于成正觉后,唱次之偈:        如何泥泞路     如何重荷车        一旦黑牛曳     彼可为捷运   如是佛言:“汝等比丘!彼时黑牛捷运重荷!”于是连结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老妇是莲华色,母之黑子实即是我。”   三〇 姆尼迦豚本生谭   (菩萨=牛)   序分   此本生谭为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处女之诱惑所作之谈话,此将于第十二篇小那罗陀苦行者本生谭(四七七)中说明。佛向彼比丘问曰:“汝比丘!汝心痛为事实耶?”比丘:“尊者!唯然。”佛:“就何所事?”比丘:“世尊!对处女之诱惑!”佛言:“汝比丘!彼女为害及汝者。前生汝于彼女结婚之日而死,为多人之招待肉品!”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于某村长者之家,生为牛胎,名曰大赤,而其弟名曰小赤。其家依此二牛为运搬工作,配合相宜。其家有一女,为其村村长选为其子婚配,彼女之双亲准备结婚之时,招待宾客,特与所养之姆尼迦豚以乳粥之食。小赤向其兄问曰:“此家运搬工作,配合得宜,皆我兄弟之力,而与我兄弟草及稻杆,而豚则食乳粥,何故彼受如是优待?”尔时兄牛曰:“小赤!汝勿羡彼之食物,彼豚在食死亡之食!彼长者唯一之女结婚之时,将以彼所育之豚,招待来客。自今经数日后,客人将至,尔时彼豚四足被缚,曳至下方之豚小屋中宰杀,汝将见彼被调理成客人之汤物!”于是唱次之偈:        莫羡姆尼迦     彼食死之食        离欲食谷皮     此为长命源   其后不久,诸人前来,长者杀姆尼迦调理种种菜肴。菩萨向小赤云:“汝见姆尼迦耶?”小赤答曰:“兄长!予已见姆尼迦食物之报!予等之草、稻杆、谷皮之食,实较彼之食物为千百倍之上等,乃无罪长命之基!”   结分   佛言:“汝比丘!汝前生为此女而失命,为诸多众人之招待物。”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四谛,说四谛竟,沉忧之比丘证得预流果。佛更连结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姆尼迦豚是悲痛之比丘,今之处女是彼时之女,小赤是阿难,大赤实即是我!”   第四章 雏鸟品   三一 雏鸟本生谭   (菩萨=帝释天)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饮水不过滤之比丘所作之谈话。有二青年比丘,此二人互为朋友。二人由舍卫城出发前往田舍,二人于某喜好之场所随心而住。彼等思欲面谒等觉者(佛),再由彼处出发,往祇园精舍而来。   其中一人有持滤水囊,其他一人则未持有,因此,二人滤水而饮。某日,二人引起争论,持有滤水囊者,不贷其友滤水之囊,而只自己滤水而饮。其友不得滤水之囊,口渴难忍,而饮不滤之水。   二人继续旅行,终至祇园精舍,礼佛着座。交相问讯后,佛问曰:“汝等由何处而来?”二人:“尊师!予等住于拘萨罗之田舍某村,为思欲晤尊颜,出发前来。”佛:“如是,汝等盖甚和睦前来此处!”其未持滤水囊者告曰:“尊师!途中此友与予发生争论,其后彼不贷滤水之囊与予!”他之一人申述曰:“尊师!此友人实系饮水中有生物之水。”佛:“汝比丘!汝知有生物存在而饮其水,是为事实耶?”比丘:“予愿认罪,尊师!予饮未滤之水!”   于是佛向二人言曰:“汝比丘!前生于天都,治国之贤人某时战败,由山谷之间道遁出,贤人为恢复王权,立誓云:‘我决不杀害有生命之物!’其后战胜,得非常之荣誉时,因救金翅鸟雏之命,使军车得以归还。”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一王于摩揭陀国王舍城治国。尔时菩萨一如今之帝释天前生所出生之摩揭陀国玛奇雅拉村中,出生为非常高贵之子,命名之日,名之曰摩佉童子。然经年长,青年摩佉婆罗门,为世人皆知;于是双亲为其迎娶同族之女为妻,生男育女,家庭繁荣。摩佉为一慈悲心深之主人,守持五戒。   其村有家三十轩,某日三十轩之人,集于村之中央,处理事务之时,菩萨以足踏平其处之土而立足使彼场所平坦善立。当菩萨前往他处,其他之人即来其处而立。于是摩佉菩萨再使其他场所善立,而更有其他一人前来其处而立。如是菩萨依次为诸人皆使场所善立。又某时彼处张有天幕,菩萨将之取去,建立会堂,整顿内部桌凳,配置水瓮,如是诸人亦与之同心建设。菩萨使村人等固守五戒,其后村人同行善事,并与菩萨同为善行。晨朝早起外出,诸人手执刀、斧、槌等,平复四街大道,有石障碍,以槌除之;有树障碍通车,即与砍伐;高低场所,使之平坦;筑桥,掘莲池,建会堂,行布施,守持戒律;于是全村住民皆从菩萨之训诫,守戒行善。   尔时村中一老辈村长自思惟:“以前此村之人,饮酒杀人时,予依酒钱、罚金、税金,有相当积蓄。然今有此青年婆罗门摩佉教人守戒,村中停止诸恶事,全村之人均守五戒,予已无所得!”于是彼甚忿怒,往王之前诬陷诸人,向王告曰:“大王!予之村中有甚多盗贼,横行掠夺!”王闻此老村长之言,立即下令:“速往将盗贼全数捕来!”村长率众前往捕缚村中所有人众,带至王前告曰:“盗贼全数带到!”王未调查村人行为,即命令:“将村人皆用象杀!”于是将村人与象一同由法庭牵出。汝等宜念持戒,予菩萨摩佉与村人训诫云:“汝等虽被无实之罪,但对王及象亦应如予等之身体,同样爱惜!”诸人皆如菩萨所言。尔时为杀村人,象向诸人接近。象虽被牵曳,但不愿前进,大声嘶叫而逃!他之诸象次第牵出,亦均逃遁不前。王自思惟:“村中之人有何魔药?”命令检查。诸人前往检查,但无所发现,向王告曰:“一无所见!”于是王云:“彼等必诵咒文!”即问:“村人有诵咒文者耶?”王臣寻问,菩萨摩佉云:“有之。”王臣白王:“一人言有!”于是王将村人悉数唤来,问曰:“汝等知何咒语,速行念出!”菩萨摩佉告曰:“大王!予等之咒文,并非别物,只为予等不杀生物,不为不与取,不为邪行,不语伪言,不饮酒,行慈悲,行布施,平道路,穿莲池,建会堂,此即为我等之咒文,亦为我等之保护与特权!”王对村人等心喜,将彼诬陷无实罪之村长财宝,悉数与村人,并将象与村亦均与彼等。   其后村人等随心励行善事,其后思欲于此四街大道建大会堂,雇佣木工前来建造,但村人等因女人不持何等欲望,是故禁止女人等入堂行道。尔时菩萨摩佉之家有善法、思惟、欢喜、善生四位女人,其中善法女结识一木工,彼女云:“兄长!请使予为会堂长老!”彼女赠送贿赂。木工云:“甚善!予可设计。”彼与同意。于是道先开始制作塔顶,使木干燥,然后切割穿孔,完成工作。彼以布片包覆塔顶,藏于别处。   会堂建筑完成,于建堂之塔尖时,木工云:“贵主人!事有不洽,予有遗误!”“究为何事?”“须作塔顶!”“诚然!予等亦思须有塔顶。”“然新伐之木,不能制造。须用前伐之木,切割穿孔,须寻索如是之塔顶!”“将如之何?”“若此村中有前造者,有出卖此尖塔顶者,须向彼搜寻买来。”在村人等搜寻之下,发现村中善法之处,有一塔顶,村人虽与金钱,但彼女不卖。   善法云:“若许予得入会堂,则予愿献纳塔顶!”村人云:“予等不与女性利益!”于是木工向村人云:“贵主人!汝等为何话耶?除梵天界外,无排斥女人之世界。请其捐纳塔顶,予等始能完成工作!”   村人等终与赞许,求取塔顶,落成会堂。整顿桌凳,配置水瓮,常时准备施舍米饭,会堂周围,围以墙垣,设置门户;垣内敷沙,垣外种植棕榈树列。   思惟女亦于彼处场所经营乐园,彼女思惟多华多果之树,颇不适宜,因此不植如是之树。欢喜女亦于同一场所挖掘莲池,池上覆以五种莲华,十分快乐。唯善生女一人,不作任何一事。   菩萨摩佉在家事母,事父,彼以身敬长者,语真实,无粗暴言辞,不恶口阴言,不吝啬行事,立以上七誓诫条,于完成后唱偈曰:        若人为在家     敬长事父母        优物发慈心     爱语不讥人        真实不贪求     制怒无瞋恨        三十三天界     呼为有信人   菩萨摩佉如是成为受人褒扬者,命尽之时,为帝释天王,更生于三十三天。村人等亦与王同生三十三天。   尔时三十三天住有魔神阿修罗,天王(帝释天)自思惟,与魔神共治,为己等所不取,乃以天神之酒与魔神共饮,于魔神醉后,捉其手足,投于须弥山绝壁之下。魔神等落著于魔之宫殿。所谓魔之宫殿,住于须弥山之最低处,洽如三十三天界相同广大。天国有珊瑚树,而魔国则有一劫之间生存之灰彩色华树。魔神等因开灰彩色华树,以此处非自己所领之天国,天国应为开珊瑚之树花,魔神等宣言:“此老背之帝释,饮予等以迷酒,投予等于大海,占领予等天之城廓,予等向彼宣战,誓须夺回天之城廓!”于是如蚁攀圆柱,相续攀登须弥山顶。   帝释闻魔神登山来攻,前往海面,两军接近相战,帝释为魔军所破,沿南海之端,乘超胜之车逃逸一百五十由旬。尔时帝释之车于海面急行,来至一绵树森林,须伐棕榈之林,始能通过。于伐树时,绵树之森林,扫落于海面。时海面有金翅鸟之雏见状,旋转飞舞,大声鸣叫。帝释向御者发问:“玛达利!此为何种之音声,洞彻人之心腑!”玛达利:“天主!吾主车行之过急,不顾一切,以致蹂躏绵树之林,车达林时,金翅鸟之雏误思为取命,一声悲鸣而恐惧飞舞!”大萨埵:“玛达利!我等勿使雏鸟忧心,我等不可为自力而杀生,纵然为鸟雏牺牲性命,亦较与魔族为善!汝将车转返!”于是唱次之偈:        玛达利!绵林造巢者     车柄勿向彼        我等于魔前     欢喜愿舍命        此鸟类之巢     不可为乱动   御者玛达利闻语转车,由他路转向魔神世界前进。魔神等见帝释转还而自思惟:“帝释又由他国前来,彼必又得友军而返军车!”魔神等惟恐见杀,纷纷逃入魔国。帝释于是进入神村,彼由二天界(梵天、帝释天)之住神军众围绕,进占村中央位置。于一瞬间,地裂一千由旬之高,显现战捷之宫殿。因得胜利,故名战捷。   于是帝释设五处防御,使魔神不得接近。于此作偈颂曰:        神族与魔族     难攻二城间        为设五种守     以防魔族侵        龙族金翅鸟     瓮形之夜叉        荒醉夜叉据     外有四天王   于是帝释设此五种防卫,为王者享天之荣誉时,善法女辞世生为王后。善法以捧献塔顶之果报,于天宫显现于天之珠玉所饰五百由旬之善法堂,此堂于纯白之天盖下,设一由旬之黄金玉座,由帝释君临为诸天之王,行天人之政。尔时思惟女亦辞世,生为王后,彼女依造思惟乐园之果报,于天宫显现一心萝园之乐园。而欢喜女亦命终生为王后,彼女依造莲池之果报,于天宫显现一名欢喜之莲池。   然仅善生女未为善业,彼女命终生为森林洞穴中之鹤。   帝释不见善生自思惟:“彼女究生何处?”彼思惟结果,发现彼女为鹤,于是出发往善生处,携彼女至天界,使彼女见快乐之天村,善法之天堂,心萝之乐园,欢喜之莲池。帝释向善生云:“彼女等因行善事,生为我等之后,汝未行善事,故生为畜生。自今以后,请守五戒!”彼诫鹤授与五戒,然后携归彼处而放去。   其后善生守五戒,帝释于二三日后,思彼鹤是否守戒,化为鱼相,背下而仰卧,善生鹤以为鱼死,口衔其头。鱼尾忽动,彼女云:“此鱼尚生!”于是放鱼。帝释云:“善哉!善哉,汝能守戒。”誉之而去。   善生由彼处死去,生于波罗奈之陶器师家。帝释思彼女今生于何处,继知其生处,于是化为老人之相坐于满载金色胡瓜之车,于村之中央叫卖:“谁买胡瓜!谁买胡瓜!”村人近前云:“老者!予买汝瓜!”老人云:“予卖瓜与守戒者,汝为守戒者耶?”村人云:“予等实不知戒,请汝卖与!”老人答曰:“予非为卖瓜得钱,予实与瓜于守戒者!”村人:“此乃一愚痴之老人!”言毕离去。善生闻此消息自思惟,此盖为予之故而来;彼往老人之所云:“老者!请与我瓜!”老人:“贵女为守戒者耶?”女答:“予实为一守戒者!”老人云:“予乃为汝持此而来!”于是连车置其门口处而去。   善生于有生之年守戒,死后生为毗摩质多阿修罗王之女,因守戒之果报,生为美人。王于女至成年时云:“将为汝选一适心之夫!”于是集合魔神。尔时帝释自思:“善生究生于何处?”彼巡回察看,知彼之生处;彼思惟:“善生欲选适心之夫,自己必可当选!”彼化为魔神之相前往彼处。一方善生施以化妆,被伴往魔神集会之处,命彼女于魔神中选适心之夫,彼女环顾四周,忽见帝释,彼女因前为挚友关系,彼女即曰:“此为予夫!”于是执帝释之手。帝释伴彼女返还天都,彼女为二千五百万舞姬环侍之女王,享其定命,从业报离此世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话后,佛言:“汝等比丘!如是古之贤人治天之王国时,舍己生命,不为杀生;然汝受此教导而出家,饮含生物未滤之水,是何可耶?”佛斥责彼比丘连结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御者玛达利是阿难,帝释实即是我。”   三二 舞踊本生谭   (菩萨=白鸟)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持有诸多财产之比丘所作之谈话。此与前本已说明之天法本生谭(六)完全为相同之话。   佛向此比丘问曰:“汝持有诸多财产为事实耶?”比丘:“诚如尊言!”佛:“汝缘何持有诸多之财产?”佛再问之时,此比丘闻此言语,发出急怒,脱去所著之衣,与以弃舍,谓曰:“予将如此而去!”彼不顾于佛前裸体,为诸人所不耻,比丘由此处逃去,成一下流卑鄙之人。   比丘等集于法堂云:“彼于师前如此行为,实何可耶?”比丘等就彼比丘之无德相互谈论。师适来其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究有何话集于此处?”比丘等云:“尊师!实彼比丘于世尊前及四众当中,不畏忘耻之罪,如村中玩劣之子而裸身,彼已为诸人嫌恶之卑鄙者,彼背佛之教!予等就其无德而谈论。”佛言:“汝等比丘!彼比丘背弃正当之教,不畏无耻之罪,非自今日始,前生即已同样失去美丽之妇人。”于是佛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世界开始之时,四足兽类以狮子为王,鱼类以欢喜鱼,鸟类以金色之白鸟为王。金色之白鸟有一美丽之女,王向女云:“吾女!汝可选一汝所欲之任何鸟类为夫!”彼女亦欲望得适心之夫。   白鸟之王为达女之欲望,集合雪山一切鸟类,于是种种鸟类如白鸟,孔雀等均前来集合;彼等群集于巨大平岩之上。白鸟之王呼女云:“汝可选适于己心之夫!”彼女见诸鸟群,集见一颈持宝珠之色,生有美翼之孔雀,彼女云:“此为吾夫!”于是选定。诸鸟于是近于孔雀之前云:“孔雀!此乃王之爱女,彼女于如是诸鸟中探寻,而君被选中!”孔雀云:“汝等今日尚不知予之能力!”孔雀喜甚不畏忘耻之罪,于诸鸟集处当中,肆无忌惮,展翼狂舞跃踊,脱去着物。金色之鸟王怒云:“彼之内心无稍羞耻,外观态度,不畏有罪,如是不畏不知耻之罪者,予不能以女与彼!”鸟王于群鸟之中唱次之偈:        鸣声使心乐     背尾皆美丽        颈现琉璃色     展翼及一寻        惟因乱舞故     予女不与汝   白鸟之王于群集当中,将女与其甥白鸟之雄雏;孔雀则未能得白鸟之雌雏,心感甚耻,起立逃去。白鸟之王亦归己之住所。   结分   佛言:“汝等比丘!此比丘不畏不知耻之罪,失去大教,非自今始,前生即已失去美丽之女!”佛述此法语后,连结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孔雀是持多财产比丘,白鸟之王实即是我。”   三三 和合本生谭   (菩萨=鹑)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近迦毗罗卫城之榕树园时,有关对圆座诤吵所作之谈话,而此事将在鸠那罗本生谭(五三六)中说明。当时佛向亲族等言:“诸位大王!亲族之间,不应有何等诤吵!于前生征服敌之动物等因起争端,而陷入一大破灭!”于是佛对王族之发问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事,菩萨生为鹑,与几千之鹑友住森林中。尔时一捕鹑者前往彼等之栖处,仿效鹑之啼声,彼知彼等来集之时,向其上投网,然后收系网边,缠缚一处,充满笼中,归家售鹑,以为生活之资。某日菩萨(鹑)向彼等鹑友云:“此捕鸟者使我等之亲族灭亡!予知一方便之法,使捕鸟者不能捕得予等!今后汝等之上,如被网投罩,各各将头钻入网孔,然后一同振翼飞腾,往所欲之处或往棘草之薮,将网舍弃;如是合作,予等可由网中遁出。”彼等均与赞同曰:“谨遵如命。”翌日彼等之上为网投罩时,依菩萨之教法,持网飞腾,弃舍于某棘薮之中,各各由网下遁出。捕鸟者由薮取网之间,已至日暮,彼唯空手而归。翌日鹑鸟仍如前所为。彼捕鸟者至太阳没时取纲,仍唯空手归家。于是彼妻怒云:“汝每日空手而归,汝必于他处有娱乐者!”夫:“汝勿胡言!予无他处乐者,实因彼鹑鸟狡猾,为一同合和之事!当予投网,彼等立即一同飞起,将网运去,投诸棘薮。然至几时彼等相互不再真正和合,汝勿忧虑,俟彼等诤吵之时,予使彼等一羽无遗,悉数捕归,使汝欢笑!”彼向妻语,述次之偈:        彼等相和合     鸟可持网去        一旦起争端     将归我掌中   然其后数日,一羽之鹑,降落饵场时,无意之间踏着他鹑之头,于是彼鹑怒云:“谁踏予头?”被责骂之鹑亦怒云:“予未注意,何必动怒!”彼等再三互相合口之中,相互生起诤论,一鹑云:“今后汝可单独持网飞升!”菩萨于彼等相互诤吵之时自思:“喜好诤吵,实际将无幸福!彼等于不能持网起飞时,将陷入一大破灭,将使捕鸟者得以乘机!予不能住于此处!”于是连同自己之弟子伴侣,往赴他处。捕鸟者于数日后前来仿效鹑之啼声,于彼集合之上投网;尔时一羽之鹑云:“君于持网时,发毛将拔!请君持网飞腾!”他之一鹑云:“君持网之时,双翼之羽毛拔脱!请君持网飞腾!”如是等互相争论之间,正为捕鸟者乘机投下网于彼等头上之时,彼等皆被一同充满于笼中,彼为使其妻欢悦,归宅而去!   结分   佛言:“大王!如是亲族之间,不可诤吵,诤吵乃灭亡之根源!”佛述此法话竟,连结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愚鹑是提婆达多,贤鹑实即是我。”   三四 鱼本生谭   (菩萨=司祭)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比丘为前妻之诱惑所作之谈话。尔时佛向彼比丘问曰:“汝比丘!汝之苦恼为事实耶?”比丘:“世尊!是为事实!”佛:“为谁所恼?”比丘:“世尊!予之前妻甚美,予难舍弃!”于是佛向彼告曰:“汝比丘!彼妇人实害汝之物,前生汝为此死而得救!”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一司祭。尔时渔夫等于河投网捕鱼。尔时有一大鱼为爱欲所牵,接近己妻(雌鱼),与之游戏。彼妻(雌鱼)先夫而游泳,嗅闻网臭,回旋游而不入,然溺情贪爱之雄鱼则误入网中。渔夫等知鱼恰已入网,将网曳上,捕彼未杀,投置砂上。谓将以炭火烧食,于是起火,削制炙串,鱼悲叹自思:“火炙之苦,贯串之痛,予皆无所恼,惟对予妻因失予而前往他处而感悲痛,是诚为己之苦恼!”于是唱次之偈:        寒暑处网中     我皆不苦恼        恋夫赴他所     妻思我苦恼   尔时司祭由从者围伴,为水浴来至河边。菩萨善知一切之音声,彼闻鱼之悲叹而思惟:“此鱼为情爱之悲哀所恼,彼之心病不死,仍将生入地狱,予将为之救助!”彼往渔夫处云:“君等一日所捕者,皆为食用,不能供养我等!”渔夫:“祭主!何出此言?如贵君等有意食鱼,请即持去!”菩萨:“予不需其他多物,请只供养此鱼!”渔夫:“请君取去。”菩萨(司祭)以双手捉鱼,来至河边谓鱼曰:“汝若非今日遇予,汝将遭遇死亡!今后切勿为情爱所牵!”菩萨于训诫后,将鱼放入水中回都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话后,说明四谛,说四谛竟,哀痛比丘安住于预流果。佛连结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雌鱼是出家比丘之前妻,雄鱼是哀痛之比丘,司祭实即是我。”   三五 鹑本生谭   (菩萨=鹑)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摩揭陀国巡锡出发时,对消灭森林火事所作之谈话。某时佛在摩揭陀国巡锡出发期间,向摩揭陀国他之部落托钵,食事终了,由托钵归来,由数多比丘众围绕,于道中前进。尔时森林起大火事,佛之前后,实有诸多比丘围绕。其火烟焰交杂蔓延,于是此下根比丘等恐怖死亡云:“我等焚烧逆火,如是今所燃之火不能蔓延至我等处!”彼等取出所准备之附木柴以起火,而其他比丘等曰:“诸位法友!汝等究欲何为?汝等未见空中悬月,实由东方升起千光之日轮;如自立于海滨,在须弥山下而不见须弥之山;与天人界高贵无比之人相伴而行时,反不思念真正之佛,焚烧逆火而呼叫!汝等实不知佛之力!汝等应往佛前为宜!”于是比丘等一切诸人聚为一团,齐来十力(佛)前。于是佛由大比丘众伴随,往他处逗留。森林之火强烈狂猛,但吹至如来所立之场所,则达于四方十六伽里萨(面积)之处而止,宛如投入水中之火把而消去,其直径不能扩展,只达于三十二伽里萨。   比丘等开始赞叹佛之功德云:“此实为佛之功德,无心之火尚不能扩展至佛座之处,此实为佛之神通力所致!”佛闻彼等之言,佛言:“汝等比丘!火来此处消失,决非为予之力,然此乃为予古昔真实之力!何以故?火到此处将永劫不能燃烧!此即所谓劫持续之奇迹!”   尔时长老阿难陀扩展四叠之衣以为佛座,佛端坐后,右绕如来恭敬礼拜而坐。尔时一同向佛问曰:“世尊!予等只知现在,过去甚为隐秘,请佛示知!”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菩萨于摩揭陀王国再生于鹑之母胎。彼得由母胎之出生,于破卵飞出时,美丽如月圆圆状之鹑子。尔后彼之双亲置彼于巢中,每日衔来食饵,以嘴喂食;彼虽展翼而无腾空飞翔之力,彼虽扬足,而无支持地上步行之力;而年年森林之火灾,侵来其处。某时,森林大火,发出爆音,侵来彼之场所;鸟群由巢中飞出,皆恐怖死亡而逃。菩萨(鹑)之双亲亦恐怖死亡,置菩萨于巢中而逃去。菩萨昂首见火烧近,彼自思惟:“若予有展翼腾空之力,即可随欲飞往他方!若予有扬足步行之力,即可徒步,行欲行之他方!双亲尚恐怖死亡,为保护自身,单独置予而逃去!是故予今无他保护者,亦无救助者!今日予将如何,不得而知!”尔时彼之脑中浮起一想:“此世之中,有称戒律之美德者,有名真理之美德者。昔日,为实现波罗蜜,坐于菩提树下,现身成正觉之佛,依戒律、禅定,智慧而得解脱。依解脱完成知见,保持真理、慈悲、愍念、忍辱,为平等庇护慈爱一切众生,是名为一切知之佛。而佛所体验者名曰法德,予亦具有此一真实(谛)。又亦保有信此一自性法。是故思惟昔日诸佛及诸佛所得之德,能得自行体验此真实之自性法,行此真实行,则今日之火,可由予使之退去,而自他所余之鸟,予必须计划使之安全!”于是唱如次之偈:        世有戒德有真实     对此清净有慈悲        依此真实自性法     我为无上之誓言        思念自性法之力     忆念昔之贤胜者        知见真实法之力     我为无上之誓言   又菩萨思念昔日得涅槃诸佛之功德,依存自己真实性为誓言而唱偈曰:        有翼不得飞     有足不能步        父母双飞离     汝火速归去   与彼誓言之同时,火退止于十六伽里萨之处,退时亦不往森林燃烧,而如火把之投水,瞬间消灭于无形。   于是菩萨作如是言曰:        炽燃大火聚     与我誓言俱        十六伽利萨     一旦皆消去        恰如一火把     投向水中灭   此后此一场所永劫逃过火劫之征服,此名之曰劫持续之奇迹!如是菩萨体得誓言,命终随其业报离世而去。   结分   佛言:“汝等比丘!此森林之火不得蔓延,非予今之力,乃昔日为幼鹑之时,依予实现之真实力而成!”佛述此法话后,说明四谛,说四谛竟,某者得预流果,某者得一来,某者得不还,某者达应供、阿罗汉。佛更连结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双亲是今之双亲,而鹑之王实即是我。”   三六 鸟本生谭   (菩萨=鸟)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烧失庵之比丘所作之谈话。某一比丘,于佛之前授得禅定法后,由祇园精舍出发往拘萨罗国,于近某边鄙村之林中住一僧房;恰于最初之月,其庵被烧掉。   彼比丘向村中诸人告述。村人云:“予等之土地干旱,先行灌溉,灌溉后莳种,施种终了结垣,作垣及除草终了刈割,刈割终了后舂捣。”如是工作中渡过三倨月。于三个月间彼比丘于原野为不愉快之生活,修行禅定,一无所得。彼于自恣后,往佛之前,礼拜后坐于一隅。佛亦叮咛问候后,佛问曰:“汝比丘!雨安居生活安乐否?达于正确之禅定否?”彼比丘述所遭遇之事而答曰:“因无适当之僧房,未得达禅定之极地!”佛言:“汝比丘!汝前生为动物尚知对自己之适与不适,汝何以仍不解耶?”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为鸟,受群鸟围绕,于枝叶茂盛繁密之大树附近之森林中住为栖家。某日树枝相互摩擦,灰尘跌落,升起火烟。菩萨见此自思惟:“此二树枝相互摩擦,将欲生火。此火落于古枯叶之上,则己物相燃,将烧及此树!我等不能住于此处,必须由此场所逃往他处。”彼向鸟群唱次之偈:        鸟栖之树     今自吐火        鹅鸟!今赴他处     寻避难所   与习菩萨(鸟)言行之鸟,立即随菩萨飞往他处。然不学之愚者云:“此如滴水之中见鳄鱼!”彼等不从菩萨之言,仍居其处。此后不久,果如菩萨之思虑燃烧起火,烧尽其树。当焰烟升起之时,烟薰鸟多盲目,不能飞往他处,逐一落入火中,均被烧死。   结分   佛言:“汝比丘!如是如前生为动物住于树枝,尚知对己之适与不适,汝何以尚不了解?”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四谛,说四谛竟,彼比丘安住于预流果。佛更连结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从菩萨所教之鸟是佛之伴随比丘,贤鸟实即是我。”   三七 鹧鸪本生谭   (菩萨=鹧鸪)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舍卫城时,对舍利弗长老之床座被夺事所作之谈话。实因给孤独长者建立精舍,派遗使者前来佛前时,佛由王舍城出发,到达毗舍离,于其处随意逗留后,正往舍卫城之行进途中。   尔时有六位弟子先行,于长老等尚未取得床座之间彼等云:“此床为我师尊,此床为先辈指导者,此床为我等自用。”妨碍长老取得床座,使彼等之后前来之长老等不能入于床座。而舍利弗长老之弟子等亦未能寻得长老之床座;长老因不得床座,于近佛床座处之一树根,有时为座,有时绕根步行,度过时日。于晨朝出发时,佛起声嗽,长老亦为声嗽。佛:“彼处何人?”舍利弗:“世尊!弟子舍利弗!”佛:“舍利弗!此时因何居于此处?”舍利弗告以事之原委,佛闻长老之言后思巡对法发生之事忧心。天明佛集合比丘教团,向比丘等问曰:“汝等比丘!吾闻六人先行者夺取长老比丘之床座为事实耶?”比丘:“是为真实!”佛斥责六人比丘后,向比丘等说示法话,佛问彼等:“汝等比丘!究竟谁有受此最上床座、最善之水、最良食物之资格?”某比丘答:“彼为刹帝利族之出家者!”又某比丘答:“彼为婆罗门族或居士族之出家者!”又其他诸比丘答:“持戒者、布教师、初禅之得达者,二禅、三禅、四禅之得达者!”更有其他诸人答:“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及得三明六通者!”如是比丘等依各各之希望暗示得最上床座之资值,彼等语言终了时,佛言:“汝等比丘!于我教团得最上床座等标准,非为刹帝利族之出家者,亦非婆罗门族、居士族之出家者,亦非律师、经家、论师及得达初禅等者,乃至亦非预流等之标准。汝等比丘!于此教团实为随其年长者始应受敬虔之问候,合掌敬礼,真诚之奉事,可得最上之床座、最善之水、最良之饮食。此实为真正之标准!是故年长之比丘,实为适应。汝等比丘!今于此处之舍利弗为予之高足,为转法轮者,应得次于予之床座,然彼昨夜未得床座,于树根处过夜!汝等今尚如此有失尊敬,缺乏从顺,移时而行,究将如何?”其后佛更与彼等教训云:“汝等比丘!于前生为动物时,失去互相尊敬,缺乏从顺,有悖普通生活而行者,于我等决不适宜!于我等之中,知谁为较年长者,应为敬礼!汝等宜善加思惟,知此为较我等之年长者,向彼敬礼,得往天道!”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喜马拉雅山中腰近一大榕树处,栖有鹧鸪、猿与象三友,彼等相互失去尊敬,缺乏从顺,乃至有悖普通生活之法。于是彼等浮起思惟:“如是生活,于我等颇不适宜!我等实应向我等中之年长者为尊敬礼貌之生活。然我等之中,谁为最年长者耶?”某日彼等欲思出一法,三者共坐于榕树之根,鹧鸪与猿对象问曰:“象君!汝前知此榕树如何生长?”象云:“予于幼年儿童时分,此榕树为一灌木,予跨彼而行!更予立于灌木之间时,彼之最高之枝达至予脐。是以予由彼为灌木之时,即已知之。”又鹧鸪与象与前同样向猿问之,猿曰:“友!予为小猿时分,坐于地上,伸首可以食及此榕树最上之幼芽。因此,予由极幼之时即知彼之生长!”尔后象与猿与前同样问鹧鸪彼云:“友!昔日,于种种场所有大榕树,予食其实后,来此场所落粪,由是而此树始生;因此,予于此树未生之先,即已知之;因此,予为汝等之年长者!”如是猿与象向贤者鹧鸪云:“友!汝较予等年长,此后予等将对汝恭敬、尊重、承事、敬礼、合掌、供养、敬语、奉迎、礼拜、和敬!予等将从汝之教,汝今后应与训诫予等!”自彼时以来,鹧鸪教训与彼等,使保戒律,自身亦守戒律,彼等三者守五戒,相互尊敬随顺,守普通之生活法,尽寿命时,均赴天界安住之所。   结分   彼等三者所受持者名曰鹧鸪系之梵行。佛言:“汝等比丘!彼等动物实尚相互尊敬从顺而为生;汝等出家,善受经律之教,何以相互失去尊敬,缺乏随顺而生活耶?汝等比丘!予决定如次,尔来,汝等应向年长者为敬礼、合掌、供养,随其年长,可得最上之床座、最善之水、最良之食物。而尔来,年幼者不可夺年长者之床座,凡夺物者,无论何人,皆为恶作(突吉罗)罪。”如是佛宣此法话竟,现身成正觉佛,唱次之偈:        恭敬耆宿者     通晓真理法        现法圣者赞(等值阿罗汉)     来世赴善处   如是佛说尊敬耆宿之功德竟,连结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象是目犍连,猿是舍利弗,鹧鸪实即是我。”   三八 青鹭本生谭   (菩萨=树神)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裁缝师比丘所作之谈话。据传,住祇园中有某比丘,对任何有关衣服之必要裁法、合法、假缝(设计)、真缝之工作,甚为熟练;彼以善巧堪能之手艺制作衣服,是故彼为裁缝师而知名。彼之善巧为何?彼为示其技能,以一古旧布片,能制成柔软而穿着愉快之衣服。彼为衣服着色终了,以染料染后,以贝壳擦光,制成美丽光华之上好衣服。而不知缝纫之比丘,穿着衣服来至彼所云:“予等不知制作方法,请君为予等制作!”彼云:“汝等法友!衣服制作乃长期之事!此处恰有予制成之物,请用布交换衣服持去!”彼取衣服示现于彼等,彼等只见美色,不知其他,以为耐用,以新布与之,取彼衣服而去。然穿着稍污,以热水洗之,布之本性出现褴缕之状,使彼等后悔。   如是前来诸人,彼以拼凑继接之衣服(布片)相欺,于是彼比丘之行,遍为人知,而彼于祇园之所为,与此同样于他村亦有一欺世间之裁缝师。彼忠实之友比丘等语彼曰:“尊师!恰如汝之欺骗世间,祇园亦有一裁缝师!”于是彼亦浮起思惟:“予将往欺骗彼处之市民!”彼以布片制成非常美丽之衣服,染成赤色,穿着往祇园而来。他一裁缝师见时,心怀羡慕问曰:“尊师!此衣服为君所制耶?”裁缝师:“唯然,诸法友!”友:“请将衣服让与我!贵君可取得他物。”裁缝师:“诸位法友!予处村民等咸信此为难得之物!若予今将此与汝,予自身将着何物?”友:“尊师!予有新布,可持去,请君缝制衣服!”裁缝师:“诸位法友!予之技艺,于此可见!然贵君如是言者,予能为如何,请取此去!”于是彼与拼凑继接之衣服而换取新布,欺彼而去。祇园之住民着此衣服,数日之后以热水洗濯之时,见为破旧之褴褛布片,甚感羞耻。彼向人云:“住于乡村之缝师朦混祇园之市民!”彼被欺瞒之事实,遍知于教团之中。其后某日,比丘众着席于讲堂,议论其事。佛出来时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话,集于此处?”彼等语此发生之事。佛言:“汝等比丘!住于祇园之裁缝师朦混他人,非自今始,前生即亦为同样朦混之事。而此住祇园之裁缝师为乡村之裁缝师所欺亦非自今始,前生亦同样被欺!”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以森林为住家之菩萨,是生立于某莲池附近大树之神。尔时,此不太大之池,夏季水常干涸,而彼处栖住大量之鱼。一只青鹭见彼等之鱼云:“以一方便欺鱼而食之。”彼往池之对岸长思而坐。时鱼见彼问曰:“鹭主!汝有何思而坐?”鹭:“予思汝等之事而坐!”鱼:“鹭主!汝对予等思何事?”鹭:“此池之水甚少,食物贫乏,且暑气酷烈;因此,此等之鱼,究将如何?故对汝等之事思惟而坐!”鱼:“鹭主!然则予等将如何之为宜?”鹭:“若汝等实行予言,用嘴衔接,尾尾相连,予将汝等往有五色莲华掩蔽之池,投入彼处!”鱼:“鹭主!自劫初以来,未闻鹭为鱼身作救援之思案,贵君思欲将予等逐尾食之!”鹭:“汝等惟有信予,予决不食汝等!若更对彼之所在,如不信我,可遣一尾鱼,与予俱往见其池。”于是遣一水中丘上皆适之一尾独眼大鱼。鱼:“遣彼与汝俱往!”鹭衔彼鱼带往彼池,使见池之全体后,又复回返,入于诸鱼之处。彼鱼向其伙伴诸鱼赏赞彼池之美丽,彼等闻其说明,皆欲前往彼处!鱼:“鹭主!甚善!可带予等前往!”鹭首先带独眼大鱼前往池畔,使见池后,然后携同到达池畔所生之波罗奈树处,将彼鱼投入树叉之中,用嘴啄杀,然后食其肉将骨投入树根之处。再行回返云:“予已将彼鱼投入池中!”其他诸鱼依同一方法,逐尾携往,食诸鱼后复归来时,已不见余一鱼。然此处残留一蟹,鹭思欲尽食,向蟹云:“蟹君!彼等诸鱼,皆为予携往入大莲池中,汝出!予携汝行!”蟹:“汝以何法携予前往?”鹭:“予以嘴衔之前往。”蟹:“汝以此法携予前往,予将跌落,予不与汝同行!”鹭:“汝可勿恐怖!予以嘴衔紧携汝前往!”尔时蟹自思惟:“此鹭何故为此携彼鱼等往投入池中之事耶?若彼将予亦投入池中,则予甚满足,若彼不使予入池,则予铗断彼之喉管而夺其命!”于是蟹向鹭云:“喂!汝鹭!汝将不能用嘴衔紧携予而行,予将以铗捉紧汝之喉管,挟住汝首,一同前往!”鹭不知蟹在欺己,向蟹云:“甚善!”与之同意。蟹以自己之铗,如锻之火箸,紧铗鹭之喉管云:“现在可行矣!”鹭携蟹往使见池后,后往波罗奈树之处。蟹:“喂!叔叔!彼池在此,而汝携予前往他处!”鹭:“予为汝亲爱之叔叔,汝为予甥。汝思予为衔汝而行之奴隶,汝怀是思!然汝试观此波罗奈树根之骨山!彼等诸鱼,皆被予食,同样汝亦将被予食!”蟹曰:“此等诸鱼为自己之愚而被汝食,予岂但不许汝食予,予且将杀汝!汝实愚憃不知为予所欺!如死则共之,予切断汝之喉管投诸于地面!”于是以如火箸之铗挟彼喉管,鹭口圆张,眼中流泪,喉管痛苦非常。彼受死之恐惧所胁迫,向蟹云:“蟹主!予不食汝,请救予命!”蟹:“若是,汝落下予入池!”鹭回返落于池所,蟹立于池畔泥上,蟹铗如刀,切断鹭首如切睡莲之茎,然后入于水中。住于波罗奈树之树神见此不可思议之事,大加赞叹!于森林为喜悦之呼唤,以美音唱次之偈:        常于奸智者     永不得繁荣        奸智鹭遇蟹     终得恶业果   结分   佛言:“汝等比丘!此者为田舍之裁缝师所欺,非自今始,前生即已同样受欺。”佛述此法语后,连结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住祇园之裁缝师是昔之鹭,住田舍之裁缝师是此蟹,树神实即是我。”   三九 难陀本生谭   (菩萨=地主)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舍利弗长老之弟子所作之谈话。据传,彼比丘谦逊从顺,对长老非常努力奉仕。某时,长老向佛乞假,出发托钵,来至南方某山间之田舍;彼比丘到达其处时,慢心积聚,不从长老之言,长老云:“法友!汝为是事。”但彼逆长老之言而行。长老不解比丘之心意,长老于彼处托钵终了,再归祇园,彼比丘于归来祇园时后,对长老再如原恭顺之状。长老告佛曰:“世尊!予之一比丘某时如百文所买之奴隶,某时则积聚慢心,逆予所言而行。”佛言:“此比丘之如是行动,非自今始,前生即亦于某时如百文所买之奴隶,有时逆言而反抗!”佛因长老之问而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某地主之家族。彼有一友人地主,自己年老反娶一少妻,彼与妻之间生有一子,彼思:“此女年少,予死之后,为其他之人觊觎,予之财产不与予子,一切成空。予为安全,将此财产埋入地中。”彼携带家中使用奴隶难陀,往森林某处,埋藏彼之财产。彼告奴隶云:“难陀!汝于予死后,将此财产事,告知予子,此一森林,不可让渡他人!”彼于晓谕后,不久死去。其子时来,达于成年,其母谓彼曰:“汝父生前携难陀前往森林,埋藏财产。汝可取来,振兴家业!”彼子某日向难陀曰:“叔叔!予父藏置之财产,究有几何?”难陀:“实有甚多,主人!”彼子:“究在何处?”难陀:“埋森林中,主人!”彼子:“如是予等前往挖掘!”彼等持锄与笼,往藏财之所时,彼子云:“叔叔!财产埋藏于何处?”难陀往财宝埋藏之处,彼立于其上,心起贪慢,骂彼子曰:“女佣之子,此处何有汝之财产!”彼子闻其粗暴之言,如不闻之状而言曰:“如是我等归去!”彼子经二三日后,又复经过其处,难陀仍如前状骂彼。彼子以其言语粗暴,彼思:“此奴隶自此以来,对予往寻财宝,辄以恶口相向,其理由不解!然予父有一地主友人,予往问彼。”于是往菩萨处说明一部始终经过后,问曰:“伯父!是何故耶?”菩萨:“难陀如再对汝施以恶口,汝可对其严加叱责:‘此财产为予父所有,汝奴隶之辈,何能骂我!速持锹锄,将予家之财产挖出!’并与彼立即持归!”于是为唱偈曰:        此处如所思     难陀所立处        有金有璎珞     彼吐粗暴语   彼子告别菩萨归家,携难陀往埋金处,如菩萨之教,命难陀将财宝掘出,振兴家业,随菩萨之教训,为布施等净业,命终之后,随业报离世而去。   结分   佛言:“此人前生亦为此同样之性质!”佛述此法话后,连结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难陀是舍利弗之弟子,贤明地主实即是我。”   四〇 迦提罗树炭火本生谭   (菩萨=豪商)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给孤独长者所作之谈话。给孤独长者实为精舍向佛教施舍五亿四千万之财产,彼不认勿视三宝而为他宝之意义。佛在祇园精舍,彼每日为三大奉事,即晨朝一度、朝食后一度、夕时一度,共为三度之奉事;其间尚有中间之奉事。每于出发之际彼思:“沙门与少年皆欲见我手谓:‘彼将持何物前来?’”是故彼决不空手前往。晨朝出发时,持粥而往,朝食之后,持熟酥、生酥、蜜、糖蜜等,夕时持香料、花环、布类前往。如是每日消费,且其消费无有限度。诸多商人以借据向彼贷巨额之金达一亿八千万余。彼之豪爽,对此事决不挂在口上;又属于家产之一亿八千万金埋于河畔,为洪水破坏堤防时,流入大海,彼之财宝密闭于铜瓮之中,沉于大洋之底。虽然如此,彼之家庭仍对五百比丘,经常准备不断供应饭食。彼豪商之会馆对比丘教团而言,宛如十字街头所堀之莲池,彼由比丘等视之,实居于父母之地位。是故正真之佛常过其馆,八十诸大长老亦同常往,其余诸多比丘亦往来不知其数!彼馆由七层大厦及七座望楼所庄严。   在第四望楼住一异教之魔女神。当正真之佛入其馆时,魔女神不能留住于其家,携其子降至地上。又八十位大长老及其余诸长老出入之时,彼女仍须如是。彼女自思:“沙门瞿昙及彼之弟子等来入此馆期间,我等不能安心居住,我等不能终日不绝降临地上,必须设法使彼等不入此馆!”   于是某日于大管家休憩之时,彼女往彼处现光辉之相,管家:“汝是何人?”女神:“予是生于第四望楼之神!”管事:“何故前来此处?”女神:“汝等不见豪商之所作!彼不思己之未来,耗费财产,肥饱如沙门瞿昙者,既不为商贾之事,亦不执何等之事务!汝等应忠告豪商作自己之工作!又劝告勿使沙门瞿昙与其弟子进入此馆!”于是彼向彼女云:“愚痴之魔神!豪商减少财产,实为佛教之导引救济而消费!纵然彼捉予之毛发出卖,予亦决无何怨言。汝速退去!”于是女神更往豪商长男之前,作如前之忠告,彼亦如前管事之言斥退,于是彼女终不能与豪商相谈。豪商虽然常为布施,然因不为商务,收入减少,财产濒临破灭!彼逐渐贫乏,供物、衣类、寝具、食物亦不如以前。虽然如此,彼思:不至于不能布施之前,决向教团作满意之布施!其后某日彼豪商长者向佛礼拜着座时,佛问:“居士!汝之家庭尚能行布施耶?”彼答:“唯然!世尊!尚可为少许,然于前日开始,尚能奉献酸粥!”尔时佛向彼言曰:“居士!汝思施物不佳,汝勿烦恼!实则心如为善,则施与佛、辟支佛及弟子等决非恶事!何以故,大果报在其中故!”实则净心所为者,其布施决非不净。而如次偈,可以得知即:        等觉如来佛弟子     心净布施无少多        鲜小奉事妙智佛     少量乳糜果报多   更对彼言曰:“居士!汝虽施不佳之施物,然为施与证得八圣道之诸人!予施七宝,耕耘世界至终极。予行一大布施如五大河溶为一大激流!对归依三宝或持五戒者少之又少,真正足以接受布施者,亦极为难得。”“是故,予不思予之布施不佳而烦恼!”如是语后,使读诵经典(灭尽经?)从此,豪商繁昌之时,未能与彼交谈之魔女神自思:“今此贫乏者当可接受予言矣!”彼女于午夜进入寝室,现光辉之相,立于空中。豪商见状云:“汝是何人?”魔女神:“豪商!予是住于第四望楼之女神。”豪商:“何故前来此处?”魔神:“为向尔劝告!”豪商:“如是请言!”魔神:“豪商!汝不思及未来,不顾虑子女诸人!而奉沙门瞿昙之教,消失莫大财产。尔自身之不当及财产之浪费,更因不为新奇之事业,接近沙门瞿昙,使汝成为贫乏!虽然如此,汝仍不舍沙门瞿昙。彼等沙门日日出入尔之家门,彼等受取之物,汝已不能收返!汝须坚决承诺,自今日以后,尔自身勿再往沙门瞿昙之前,又彼之弟子等亦不许再入汝家!尚更离沙门瞿昙而勿顾,善营自己之商业与工作!”于是彼向魔神问曰:“此为依汝主人所与之忠告耶?”魔神:“唯然!”豪商:“如是魔神虽有百千乃至百万,予无所畏,依十力之佛,乃得如是。予之信仰,实如须弥山之安住不动。予为劝导救予之宝教而施舍财宝!汝主之言邪恶,如汝依不敬不逊恶魔之言,向佛之正教攻击,汝与汝主不可住于我家,速由我家退出往他之所!”彼女闻此预流者圣弟子之言,不能停留,往己之住居,牵其子等之手出走。然于出行后,不得其他住居,思欲向豪商乞求仍住原处。彼女往街上之守护神之所,敬礼而立。问其是何缘由而来?彼女云:“予因造次向给孤独长者进言,彼怒而由彼家将予放逐!请携予往豪商之前,向彼恳求,与我住家!”守护神:“汝向豪商云何事耶?”魔神:“神主!予谓:‘以后不可向佛奉事,向教团奉事,沙门瞿昙不可入尔之家!’”守护神:“尔所言甚恶,乃向佛教攻击,予不能带尔往豪商之前。”彼女由其处未得何等恩惠,即往四天王之前,与前同样为彼等斥退。于是亲近帝释天王语彼之事,向帝释热切叹愿:“天帝!予不得住所,牵子等之手徘徊无假宿之处!请依王身之威光,与我以住所。”彼亦向彼女云:“汝之所作邪恶!攻击胜者之教!予亦不能为尔向豪商相然,然予可与尔使豪商容认之一方法!”魔神:“谨遵台命,天帝请言。”天帝:“诸人由豪商借有一亿八千万之借据,尔以彼之委托者之姿,勿使人知,执其借据前来,然后牵青年之夜叉数人,一手执借据,一手执收据,往彼等之家,突现于彼等家之当中,尔以自身及夜叉之势力,向彼等尽力胁迫云:‘此为汝等之借据,我等之豪商事业兴盛执牛耳之时,未向汝等有言,然今彼已贫乏,汝等应还借金!’于是现自身之魔力,将一亿八千万金币准备充实豪商空虚之宝库。此外于阿致罗筏底河畔所埋之财宝,因河提溃掘,流入海中,尔可以自身之魔力取回,充实宝库。此外尚有他处无主之财产一亿八千万,亦一同持来充实空虚之宝库!汝可依此等五亿四千万充实空虚之宝库,以为赎罪之资向豪商乞求!”彼女:“谨遵台命,天帝!”依彼之言!从彼之法,携来所有之财产,午夜中入于豪商华丽之寝室,现光辉之相立于空中,被问为谁,彼女:“豪商!予为住于尔第四望楼之愚痴盲目之神!予大愚钝,不知佛之威德,目前向尔稍为烦言,请尔恕罪!予从帝释天王之言,为尔收回一亿八千万之债款,觅得沈于海中之一亿八千万金。更有其他无主之财产一亿八千万共计五亿四千万金额持来,充实空虚之宝库欲为赎罪!予现在未得任何之住所,疲弊已极!恕我为愚痴之事,勿挂于心,请与宽恕!豪商长者!”给孤独闻彼女之言,自行思惟:“彼女为魔神,今向予赎罪,告白自己之过恶。予将导彼女至佛前,佛将对此思惟使彼知佛本身之德!”尔时,彼向彼女云:“亲爱之神!若汝主欲如予之原谅汝主,可至佛前作此原谅!”魔神:“甚善!如汝所行!如是请携予至佛前。”豪商:“如是甚善!”天明破晓,豪商与女同赴佛前,向如来告知彼女所为一切之业。佛闻彼言终曰:“居士!罪恶者于罪恶未熟之间,虽现善良,但知罪恶彻熟之时,始开知见。善良者亦于善事未熟之际,见如邪恶,然于善事成熟之后,始开正当善事知见。”于是唱次之法句经二偈:        恶人罪未熟     所作如善良        罪恶之熟时     恶人知邪恶        善行未熟时     见之如邪恶        善行已熟时     善人知善良   佛唱偈文竟,彼魔神得安住预流果。彼女敬礼佛之轮足曰:“世尊!予染于欲,沉朽罪恶,惑于邪念,眩于无明,不知世尊之美德,发邪恶之言辞,请佛恕罪!”于是得佛之原宥,得豪商之原宥。尔时给孤独于佛前话自己之德行云:“世尊!此魔神虽妨碍予对佛所作之奉事,然予仍为布施之行。世尊!此非予之功德耶?”佛言:“居士!汝实为改宗之圣弟子而又为坚信与净见之持主!汝为此无势力神之妨害而不被抑压,无何不可思议,然汝于前生,佛未出世,汝为一智识尚未圆熟之贤者,受欲界之主恶魔之妨害,彼立于空中谓:‘若尔为布施,则为此地狱所焙!’彼示以炽燃八十寻深炭火之炉,令汝不可布施。但汝仍立于莲华果房之中,施行布施,此实为不可思议!”于是佛依给孤独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波罗奈豪商之家族,彼受种种愉悦之方法,如王子之养育,顺适修得智慧,十六岁时,熟达种种技艺。彼于父亡故,继承豪商之管理家业,彼于都城四门、中央及自己住宅门前总合立六处布施堂所,行大布施,并保戒行布萨行。于是,某日朝饭向菩萨捧献种种特殊美味食物时,一辟支佛(缘觉)由七日间法悦(灭谛)中起立,知应为托钵之时,彼云:“今日应往访波罗奈豪商之馆!”彼衔槟榔树之洁齿杨枝,用阿耨达池水漱口,立于雄黄山之平原著内衣系带,着缠衣,持以神通力所作土制之钵,通往空中,恰于向菩萨献食之时,到着彼家之门口。菩萨(豪商)见彼之时,由座起立,以示恭敬服从,且注视侍者,侍者:“主人!将欲何为?”菩萨:“汝往取世尊之钵!”恰于此一刹那,罪深之恶魔云:“此辟支佛于第七日得食,今日若彼不得,势必死亡。予杀彼,禁止豪商布施!”于是扮成武者形相震威而立。彼于此一刹那前来,于馆之内侧,焚起八十寻深炭火之炉,彼以地置炭充满之炉,炎焰炽燃上升,恰如阿鼻(无间)大地狱之状。然彼制作之后,自己立于空中。彼为持钵而行来之侍者,见此意外事大怖而返。菩萨问:“汝何故由彼处返回?”侍者:“主人!此馆内侧有大炭火炉炎炎燃烧!”而其次前来诸人皆仰面乞惊,急行逃去!豪商自思惟:“今日此无上快乐奴隶之恶魔,将对予行布施之妨害者,彼自为努力。然彼不知予非百千恶魔所能战栗者,今日予将与恶魔见何者之力强、权力威大!”彼自持将准备进食之钵,由家内出往炭火炽燃之炉边而立,仰望空中发现恶魔云:“尔是何人?”恶魔:“我乃恶魔!”菩萨:“此炭火之炉,尔所造耶?”恶魔:“唯然!”菩萨:“此将何为?”恶魔:“为妨害对尔行布施!又为断绝辟支佛之寿命!”菩萨:“予对任何妨害予自己之布施及向辟支佛之寿命加诸危害之事,皆不许可。今日将见我与尔何者之力强大!”菩萨于是立于炭火之炉边云:“世尊辟支佛!予向此炭火炉中倒竖坠落,不再返来!唯请取予所献之食物!”于是唱偈:        宁入地狱渊     不为卑贱业        虽然逆坠落     望速取献食   菩萨唱此偈后,以强烈之决心,持饭食之钵,沿燃火之炉外侧漫步。恰于此时,由八十寻深炭火炉底忽然高生出现优美之一大莲华,顶礼菩萨之足,然后如入于大水瓶中,喷出大量之花粉降于大萨埵之头上,全身如金粉似酵母之光辉。彼立于莲华之顶,以种种美好之食物纳入辟支佛之钵中。彼接受而表满足之意,于是投钵于空中,于多数人围观之中,自行升空,犹如拨开密云,往喜马拉雅山而去。恶魔败北,意气消沉,彼亦回返自己住所而去。而菩萨尚坐莲华之顶,向大众赞叹布施之功德,彼说法话竟,由大众围绕,进入自己之住居。菩萨尽形寿行布施等净业,随业报离此世而去。   结分   佛言:“居士!汝达如斯知见,对今之恶魔不怖,无何不可思议,而于前生依贤者所为之事,实不可思议!”佛述此法话后,连结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辟支佛即于其处证得涅槃。而征服恶魔,坐莲华之顶,向辟支佛供养食物之波罗奈豪商实即是我。”   第五章 利爱品   四一 罗沙伽长老本生谭   (菩萨=戒师)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长老罗沙伽帝沙所作之谈话。罗沙伽帝沙为谁?彼为拘萨罗国渔夫之子,为己家族之破灭者。彼于为比丘后,已成无一物之人。据传,彼于拘萨罗国一千人家族所住之渔村,新生于某渔夫之妻胎,为其最后离去之出生场所。当彼新生之日,一千家族之人,持网往川池捕鱼,即一尾小鱼亦不可得!自彼时以来,渔夫等日见衰败。当彼于胎中期间,此村七度被火,七度受王刑罚,当然结果悲惨!彼等思惟:“我等以前从未如此,我等不久,恐将灭亡!此于我等之中必有不幸者在!今将分为二组!”于是各五百人为一家族。于是双亲所在一方衰败,而他之一方繁荣。彼等将衰败之一方再分为二,更又再分,终于将彼母分离成一家族。彼等知此为彼等之中之不幸状态者,由家族中分离,将彼母放逐。于是彼母自立生计,机熟临月,于某处生产。世间得最后存在者不灭!何以故?此恰如瓶中之灯,于彼心中燃起阿罗汉之命运故。彼女看顾其子,至能各处巡回行路之时,与一钵于其手云:“汝入人家乞食为生!”彼女将子逐出,自己逃往他处而去!尔后其子完全孤独,探索施食,寝于各处,不行沐浴,不稍惜身,完全如一尘垢之饿鬼,辛苦保命!   彼七岁之时,于某家门前洗钵处,如鸟之啄食,拾捡饭粒为食。尔时法将舍利弗于舍卫城中巡回托钵,见此子甚为怜悯,彼思:“此为何村之儿?”对彼柔声曰:“汝来!”彼来向长老作礼而立。于是长老问曰:“汝为何村之儿、双亲在于何处?”彼答:“尊师!予为孤儿!予之双亲谓对予倍感辛劳,疲弊已极,舍予而去!”长老:“汝不欲出家耶?”童子:“尊者!予极愿出家!然如予之贫贱而无体面者,谁能使予出家?”长老:“予将使汝出家!”童子:“实甚感谢!请尊者带我出家!”长老与彼嚼食(硬食)与啖食(软食),伴往寺院,亲手为彼洗浴,使之出家,达充分之年龄时,使受具足戒。   彼至老年后,称之为罗沙伽帝沙长老。彼实不幸但少欲知足!彼与他人受诸多布施者不成比较,彼不求满腹,只求保命已足。彼之钵只能容一柄杓之粥,即已溢出边缘!故此,诸人知其钵已满,用他物盛粥与之。诸人或有云者:“向彼施粥之时,施主之容器中亦将无粥!”施与嚼食,亦复如是。彼于其后,增加知见,得最高果之阿罗汉,彼仍少欲知足。   年寿尽时,入涅槃日近,此人生当然之结果。法将舍利弗暝想,知彼将入涅槃,彼思惟:“罗沙伽帝沙长老今日将入涅槃,予应与彼所望之食物!”于是携彼入舍卫城托钵。长老为彼向多人伸手而不使人敬礼,于是长老向彼云:“友!汝往坐堂中!”使往彼处后,长老将集得之物交付他人云:“将此与罗沙伽!”但持物之人忘却罗沙伽长老之事,彼等竟自分食。其后长老入寺时,罗沙伽长老进前作礼,长老回顾而立,问曰:“友!汝已进食耶?”彼答:“尊师!予最后再食!”长老颇为焦急,见食时已过;于是长老云:“友!汝请坐于此处!”彼使罗沙伽长老坐于座堂,急往王宫入拘萨罗王之宫殿,王取长老之钵云:“食时已过!”命取四甘食充满钵中。长老得食归来告曰:“友罗沙伽帝沙!请食此四甘食!”长老持于手中而立。然帝沙长老表示敬意,耻而不食!于是长老向彼云:“友帝沙!若予将钵离手,其中之物,即将化为乌有!予须持钵而立,汝请坐而食之。”尊者罗沙伽帝沙长老,在最上主法将持钵在手而立之间,食四甘食。长老依圣神通之力,不使彼之食物成空,故此,罗沙伽帝沙长老得如愿而食满腹。而后实于其日,即入无余涅槃。等正觉者立于近前,厚葬于彼,集骨为作坟墓!   尔时比丘等集于法堂云:“诸位法友!罗沙伽帝长老实为不幸,然少欲知足!何以如是不幸与少欲而得至圣位?”彼等相互交谈而坐。   佛入法堂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话,集于此处?”彼等答:“尊师!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此比丘自行少欲,自得圣法!彼于前生亦拒他人之施,少欲知足,具世之无常、苦之无限知见,依其适应境遇之结果至得圣法之位!”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迦叶(饮光)佛在世时,一比丘赖某长者度村里生活。彼为比丘应为之事,德行具足,行适应知见之作业,彼与得阿罗汉果之某长老为同僚而住于一处。然于长者之村,此比丘之不运开始降临!今说明事之经过始末如下:先是长者对长老之态度甚为满足,取钵使入其家,恭敬供养,闻简短之法语后向长老云:“尊师!请住于予等附近之寺!予于夕时归来后前往访问!”长老往寺向住于其处之长老敬礼,得其允许,坐于一方。彼亦对长老欢迎而问曰:“法友!汝得施食否?”长老:“唯然!予已得之。”寺之长老:“于何处得之?”长老:“于汝之临近之村长者之家。”于是长老整顿自己求得之庵室,收拾衣钵,坐住于禅定乐及果乐。   长者于夕时运来香、花、灯火及油,前往寺院,向先住者长老敬礼问曰:“尊师!新至长老在否?来此处耶?”彼答:“曾来予处。”长者:“今在何处?”彼答:“如是如是之庵室。”于是长者至长老处敬礼坐于一方,听闻法话。气候渐凉,长者向坟墓及菩提树供物,点燃灯火,招待二人后离去。   先住者之长老自思:“欲彼长者为分离,若彼比丘住居此寺,予将受如何待遇?”彼心甚不快,彼思:“予须讲求使彼不能住居于此寺之方法!”是故长者招待之日虽然到来,彼亦决不通知长老。   得阿罗汉果之长老,知彼比丘之心,长老自思惟:“彼比丘不知予并未对其家族或一族构成障碍。”于是彼往己之庵室仍住于禅定乐与果乐。   翌日,先住者长老以曲指敲锣,用指爪击户后,往长者之家。长者取彼之钵,准备置席使坐,问曰:“尊者!新来之长老住往何处耶?”彼云:“予不知汝之信友之状!予敲锣击户不能使彼清醒!昨日于贵宅接受招待美食,未能消化,今将熟睡,汝请安心!彼对彼之状态甚为满足!”一方得阿罗汉果之长老思惟行乞时至,整顿身边取钵腾空飞向某方而去!   长者使长老饮酥、蜜、砂糖所作之乳粥后,以香粉磨钵,更满盛乳粥于钵中向长老云:“彼长老旅途疲劳,请持此与彼!”彼未拒绝,持此而行,归途中自思惟:“若彼比丘饮此乳粥,则捉其首而放逐,彼亦不走!若予将此乳粥与人,则将为人发觉!若投入水中,则酥油浮于水面!若投诸地上,则乌鸦群集,为人所知!然究应弃往何处耶?”尔时,彼发现火燃之处。彼取除燃屑,舍弃乳粥于火中燃烧,然后以燃屑蔽附其上而归寺。归来不见彼比丘而自思惟:“彼得阿罗汉果之比丘,确知予之思考而他去!予为胃肠而行恶事矣!”彼立即起大悲哀,其后不久死为幽炙,生入地狱!   彼于数百千年之间,于地狱中受苦。因业果之余薰,续于五百世之间生为夜叉,一日亦不得满腹之食物!每日只能食粪便以充饥。次五百世生而为犬,此时亦每日只得见而呃逆呕吐之食物以果腹,此外完全不得饱餐之食物!幸得脱离犬性,生于迦尸国某村之贫家。自彼出生以来,彼之家族更为贫乏,自彼剪脐降生以来,彼连水粥亦不可得!彼之名为“知友者”,双亲不堪生活之痛苦,向彼云:“汝去!此一不幸者!”将打彼而逐出。   彼为无赖之身,来至波罗奈市。当时菩萨于该市为有名阿阇梨,教授五百婆罗门青年之婆罗门技术。尔时住民与贫者费用,使学技术。知友者亦亲近菩萨,学高尚之技术,彼粗暴而不从顺,动辄动武伤人!菩萨虽教诫,彼亦不听教谕。菩萨之收入,因彼之故,亦感不足!最终彼与一青年喧哗斗殴,由彼处逃亡而去。彼来某边鄙之村,受雇而为生。彼于此处与一不幸之女同居,与彼女生有二子。村人等云:“请教我等为善戒恶之道!”与彼薪给,使彼住于村入口处之小屋。然此边鄙之村民等,自知友者来此之后,受王七度之惩罚。彼等之家,七度被烧。池水七度干涸。彼等思惟:“此知友者未来之前,予等未起此事,彼来之后,我等开始衰微!”于是将打彼而放逐。   彼伴妻子他去,入某恶魔所住之森林,于此场所,恶魔杀其妻子而食其肉。彼由其处逃出,到处流浪彷徨,来至甘比拉港村,正值有船扬帆出海之日,故此彼又受雇为船夫而登船。船于海上行一周间,第七日船在海中遇难,船于岩上停止不行。彼等追究灾难之责任者,投票表决,而知友者七度皆中。诸人与彼竹筏,执手使乘,放入海中;彼离船后,船即开始行动!   知友者卧于竹筏之上,漂流海上。因其在迦叶佛世时守戒结果,于海上之水晶宫遇四天女,彼亲近彼女等,度七日间之幸福生活。水晶宫之精灵等七日间为幸福之生活,而次之七日间则为不幸!彼等去时云:“汝于我等归来之前留于此处!”知友者于彼女等去后,立即乘竹筏更往前进,到达八天女所居之银之宫殿。彼由彼处更又前进至十六天女之宝玉宫殿及三十二天女之金宫殿。彼不从彼女等之忠告,更进而发现某岛夜叉之街市。彼处一夜叉女如羊形行走,知友者不知其为夜叉之女,思欲食山羊之肉,往捉彼女之足,彼女用魔力将彼牵起而投掷,彼依彼女投掷之力,沿海腾空而行,到达波罗奈都后濠之刺薮上滚落于地上。   尔时有盗贼杀王之于濠后巡回食草之山羊,故此,山羊牧饲者等思欲捕此盗贼,隐于一方之侧而立。   知友者起立,见草薮中山羊,彼思惟:“予于海岛捉山羊之足,而为彼女投落于此处,今若再捉其一只之足,则彼女将更投掷予近于海上天女之宫殿!”彼抱此昏庸之幻想,往捉山羊之足。山羊被捉,大声唤叫!山羊牧饲者由各处奔来捕彼云:“此盗贼于常久时间食王室之山羊!”于是打彼而缚之,带往王之近所。   恰于此时,菩萨率五百婆罗门弟子离街出发沐浴途中,见知友者,知彼为谁,向诸人问曰:“诸位!此我弟子,何故捕彼?”山羊牧饲者答曰:“尊师!此盗羊人捉山羊之足,是故将彼捕缚!”菩萨曰:“如是甚善,予将罚彼为使役,将彼与我,彼将随我等而生活。”彼等云:“尊师之言甚善!”于是将彼放释而去。   于是菩萨向彼问曰:“知友者!汝于此长久期间,在于何处?”彼向菩萨说明自己所为之一切行为。   菩萨云:“不从为汝计益人之忠告,受如是之痛苦!”于是唱次偈:        人为自己思     不从正教诫        误捉山羊足     险遭悲惨境   其从业师与知友者各依其业报往生于应生之所。   结分   佛言:“汝等比丘!彼自己少欲知足,体得圣法之阿罗汉果。”佛述此法语后,连结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知友者是罗沙伽帝沙长老,有名之戒师实即是我。”   四二 鸠本生谭   (菩萨=鸠)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某贪欲之比丘所说者。此比丘贪欲之事,将在第九篇之乌本生谭中述及。尔时比丘等向佛申告曰:“世尊!此比丘甚为贪欲!”于是佛问曰:“汝比丘!传闻汝甚贪欲,此为真实耶?”比丘答:“世尊!是为真实!”佛言:“汝比丘!汝前生即为贪欲,因贪欲而生命被夺!不仅此也,贤者等亦为此而失去己等之住所!”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世时,菩萨生为一鸠。当时波罗奈之住民皆为善行,鸟类得幸福安住,于种种场所挂置藁笼。波罗奈长者之厨师亦于自己之厨所挂一藁笼,菩萨(鸠)于此处定为住家,天明出寻食物,夕刻归来。彼于此处为如是生活而度日。   某日,一羽之乌飞回于厨所之上,彼嗅得酸与未酸鱼与肉之香味而起贪欲,彼思:“依谁可得此鱼与肉?”彼近前止而等待。夕刻见鸠归入厨所,彼思依鸠可得鱼与肉食。翌日彼于鸠出觅食时,恰为天明而飞来,尾于鸠后而行。于是鸠向彼问曰:“乌君!君何故随予而来耶?”乌答:“鸠主!君之动作甚合我意!故而相从!”鸠云:“君之食物与予相异,我等一处同行,于君甚苦!”乌云:“鸠主!若于觅食之时,予亦与君同往探索!”鸠云:“甚善!唯君须热心!”鸠对乌教诫后,自己探寻食物,食草种等,乌于鸠觅食之间,乌亦往探索牛粪之块,啄食其中昆虫而果腹。于是来至菩萨近前云:“鸠主!汝长期飞回,得食甚多!”乌为鸠同持食物于夕时一同归入厨所。厨师云:“此鸠带来其他之乌。”于是亦纳乌一笼。尔后二鸟均住于厨所。   某日,诸人为长者持来甚多之鱼、肉。厨师取来吊于厨所之各处,乌见之而起贪心!彼思:“明日不往牧场,予将食此!”其夜彼思食叹息而卧。   翌日,鸠欲往觅食向乌云:“乌君!请来出发!”乌:“鸠主!请君自行,予腹疼痛!”鸠:“乌君!予未曾闻有腹痛之事。夜之三时,于各时间中夜阑人静之时,饮食灯火之芯,亦可使腹饱满!君意欲食此家之鱼、肉!请汝一同出发!人间食物对君等不宜!不可为此等之事!请与予一同前往觅食!”乌答:“予不能往!”鸠:“君所为之事,立即分晓!希汝注意,勿为贪欲所负!”鸠为忠告后觅食而去。   一方厨师配置种种之鱼、肉,为使干燥,将盛物之笼盖稍开,上面置以汤之滤器(漏杓),彼外出拭汗而立。即此一瞬之间,乌由笼中伸首眺望,知食料室中之厨师外出,彼思惟:“即今为予满足欲望食肉之时。食大肉耶?食零肉耶?零肉不能饱腹,予取大肉一片归笼寝而食之!”彼由笼中飞出,止于汤之滤器之上,发出铿鸣之声。厨师闻声甚怪云:“此为何音?”彼入来见乌,彼思惟:“此狡狯之乌,食予为长者烹饪之肉!予本为长者而生活,非为汝恶物而生活!予将捕而杀之!”于是闭户捕乌,拔去全体羽毛,用喆及捣碎以莳萝种子所湿之生姜混以酸酪之浆涂其全身,投入笼中,乌为过度之苦痛所打击,呻吟而卧倒。   菩萨于夕时归来,见乌沉沦之苦恼,向乌云:“贪欲之乌!不从予之言,君为贪欲而受此残酷之苦痛而倒卧!”于是为唱次之偈:        人为自己思     不从正教诫        乌不守忠告     致落敌手中   菩萨唱此偈后去:“予亦不能停留此处!”于是向他处飞去。乌死于彼处,厨师将彼由笼中取出,丢弃于尘芥箱中。   结分   佛言:“汝比丘!汝非只于此世为贪欲,前生即亦如是。为此贤者亦须离去己等之住所。”佛述此法语后,宣明四谛之理,说四谛竟时,此比丘得阿那含果。于是佛连结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乌是彼贪欲之比丘,鸠实即是我。”   四三 竹蛇本生谭   (菩萨=师)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肆意比丘所说者。佛问:“汝比丘!汝为肆意之事,是为真实耶?”比丘对此答曰:“世尊!诚如所言!”佛言:“汝比丘!汝非只于此世肆意,前生即亦如是。汝为肆意,不从博士之忠告而至失命!”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菩萨生于迦尸国财富之家族。彼达有分别之年,知由欲望而起苦,由无欲而生幸福,于是舍欲望入喜马拉雅山(雪山),出家为仙人道,行一切入豫修法,得五神通八成就,住禅定乐。其后由大行脚僧(波利婆罗)之五百行者围绕,成为众团之师而住。   其时,一小蛇无意中进入某行者之庵室,行者对之如己子之可爱,使入竹节中寝息,大事珍重。因住竹节之中,蛇被命名为竹。因行者对蛇如对子之爱情,大事珍惜,诸人与彼以“竹之父”为名。   尔时菩萨闻某行者珍惜蛇之传闻,遣人询问:“闻汝有珍惜养蛇之事为真实耶?”彼之回答:“是为真实!”于是彼被警诫云:“蛇为不可信用者,不可珍惜养育!”行者云:“蛇之于予有如师弟之亲!蛇如不在,予不能生!”菩萨告曰:“汝将为蛇失去生命!”然行者违背菩萨之教,不能舍蛇。   其后经过不久,行者等皆出发采集野生果实,所行之处,发现野生果实易得之处,于其处滞留二三日间。竹之父使蛇寝于竹节中加盖,然后与众一同出发。于是经二三日后,彼与行者等一同归来,彼向“竹”思与食物,开竹节云:“吾子!汝腹空饥矣!”伸手探竹。蛇因二三日间断食,奋怒啮其伸手,当即杀死行者往森林逃去!   行者等见彼,急告菩萨,菩萨将彼厚葬。彼坐于隐者团之中央,对隐者等教诫唱次之偈:        人为自己思     不从正教诫        如彼竹之父     终被蛇咬死   菩萨如是教诫隐者团,令得四梵天住,死后得生梵天界中。   结分   佛更谓:“汝比丘!汝非仅于此世肆意而为,前生亦自肆意,因此为蛇所杀,至于败亡!”佛述此法话后,连结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竹之父是肆意比丘,其余之团众是我之团众,团众之师实即是我。”   四四 蚊本生谭   (菩萨=商人)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摩揭陀国行脚时,对某村之愚人等所说者。某时,如来由舍卫城来摩揭陀国行脚,到达某村,其村住有甚多之明盲(无知)。某日,此等愚痴之明盲集于一处,彼等思惟:“诸位!予等入森林工作,为蚊所螫,为此妨碍予等之工作!诸位携弓及武器出发,与蚊战斗,斩射所有蚊虫而杀之!”于是进入森林,声言予等杀蚊而相互射矢,相互斩杀,痛苦归来,倒卧于村内、中央及村之门口!   佛由比丘众围绕入村托钵。他之诸贤人见世尊来,于村门作聚所,以向佛为上首之比丘僧团施诸多供养,向佛礼拜,坐于一面。佛见各处负伤之人,向居士问曰:“伤病之人,何如是之多?”居士答:“世尊!此等诸人谓与蚊战争而出发,同伴之间,相互战斗,造成伤病!”佛告曰:“愚痴之明盲等欲害蚊反而自伤,非只此世,前生亦有欲击打蚊虫反伤同伴之事。”佛应此等诸人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菩萨为一商人建立生计。尔时伽尸国之僻村,住有众多之木工。某时白发之木工伐木之时,一只蚊虫落于彼如药罐之后脑头上,用口螫头如同刀伤之痛。彼木工向坐于近前之幼子云:“此蚊螫予之头,犹如刀伤,汝将蚊赶走!”幼子云:“吾父且行忍耐,予一击之下,即可杀蚊!”   恰于此时,菩萨为购商品,进入此村。坐于彼木工之家。尔时,木工向其子云:“汝将蚊赶去!”幼子云:“现即追赶,父亲!”彼挥动大斧,立于其父后侧,思欲击杀此蚊,以斧击下,将父之头劈为两半。因此大工立即死亡!   菩萨见此行思惟:“贤者虽敌,亦为殊胜!怖刑罚者,永不杀人!”于是唱次之偈:        同党无智者     恶于有智敌        聋哑愚痴子     杀蚊劈父头   菩萨唱此偈后,为自己之业务出发而去,木工由其亲类厚葬。   结分   佛言:“信士!如是彼等前生亦思:‘我等为欲退治蚊出!’结果却伤害他人!”佛述此法话后,连结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唱偈而去贤明商人实即是我。”   四五 赤牛女本生谭   (菩萨=长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给孤独长者之女佣所作之谈话。   于给孤独长者之所,有女佣名赤牛。彼女往捣米场,其老母来此而坐,群蝇飞舞,咬其老母。母谓女曰:“吾女!蝇咬如针刺,为我追赶!”女云:“予为母追赶!”彼女举杵杀蝇,思欲击溃,然杵着母体,母被打杀!女见母死,号泣不已。   此一事件向长者告知,长者厚葬老母,往精舍向佛谈此一切。佛告长者:“女思杀蝇,而以杵击杀其母,非止此世,前生亦如是而杀其母!”佛应长者之请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菩萨生于长者之家庭,父死后,得继长者之地位。彼亦有一名赤牛之女佣,彼女亦来至己之捣米场所,彼女之母寝卧向女曰:“吾女!为予追赶蝇虫!”彼女亦同样以杵击杀其母而号泣。   菩萨闻此事故自思惟:“此世贤者,虽敌亦优!”于是唱次之偈:        同党之愚者     恶于贤之敌        粗忽赤牛女     杀母徒生悲   菩萨赏赞贤者,依此偈而宣明法意。   结分   佛言:“家长!彼女思欲杀蝇而杀母,非只于此世,前生亦复杀之!”佛述此法语后,连结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母是今之母,尔时之女是今之女,大长者实即是我。”   四六 毁园本生谭   (菩萨=博士)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拘萨罗国某村,对一荒废园林者所作之谈话。据传佛在拘萨罗国诸人之间游行中,到达某村;彼处一长者招待如来,于己之园林设座,供养以佛为上首之教团。长者告曰:“尊师!愿随己意于此园林教步!”比丘等起立,由园丁陪同,环行于林中,至一所空地。比丘等向园丁问曰:“信士!此园林到处树木成荫,唯此处树木、灌木皆无,此究为何故?”园丁答曰:“尊师!当此树园植树之时,一撒水之村童,将此场所所植之稚苗,连根拔出,依根之大小,增减灌水,以故此等稚苗,尽皆枯萎,是以此处成为空地!”比丘等来至佛前,申告此事。佛言:“汝等比丘!此村童非只此世荒废园林,前生亦荒废园林!”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彼处之人于市内发布祭令,祭日大鼓之音开始传播。都中之人因祭日关系,出家至各处游行;然彼时御苑林中住有多数之猿,园丁自思:“市内发布祭令,序命此猿等代予撒水,予可往祭场一游!”于是彼往猿王之所请托曰:“猿王!此园林于汝等十分有益,汝等于此,可食花实与芽,因市内出祭之布令,予往祭场一游,汝等于予归来前,可代予向御苑之稚苗灌水!”猿王答:“甚善,予可代为灌浇!”园丁云:“如是请专心为之!”彼为猿等撒水,以皮囊、木壶与猿而去。   于是猿等持皮囊与木壶向稚树灌水。尔时猿王向猿等云:“汝诸猿谛听!水甚珍贵,汝等于向稚树灌水时,须将根拔出查看,深根则多灌之,不深者则少灌之。因此后取水,非予等易为之事!”猿等“谨遵王命”,均依言而为。   尔时一博士于御苑之林中见彼猿等如是之举,向猿问曰:“汝等缘何一一拔出稚树,向根之长者灌水耶?”猿等答:“予等之王作如是言!”博士闻言自思惟:“无智之愚者思为有利益者,反为不利益事!”于是唱次之偈:        有道理之行     始能赍幸福        无道不善行     愚人失利益        亦为此园丁     亦如此猿等   博士以此偈叱责猿等如此所为后,由己之从者相伴,出御苑而去。   结分   佛言:“汝等比丘!此村童荒废园林,非自今始,前生亦即如是!”佛述此法语后,连结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猿王是荒废此园林之村童,博士实即是我。”   四七 酒本生谭   (菩萨=长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祇园精舍时,对一破坏甘酒者所作之谈话。据传给孤独长者之一知友开设酒店,蓄强酒而贩卖得钱,客人集合,来往甚众。彼命小使云:“汝在此以现金卖酒!”自往沐浴;小使卖酒与众多之客人。彼见时有客人持盐、椰子及糖前来,酌酒食之。彼思惟:“此酒中无盐,今且以盐入之!”于是彼向酒中入一纳里量之盐,以此酒享客。客人满入口中,立即吐出问曰:“此酒汝如何为之?”小使答曰:“予见汝饮酒时持盐而来,是故予亦入盐于酒中!”客人等斥责小使曰:“汝将此甘酒破坏,酒已无用矣!”于是均离席而去。   酒店之主人归来,见无一客人问小使曰:“客人往何处而去?”小使语其缘由,于是主人叱责小使,并将此事告知给孤独长者。给孤独思惟:“此为可传之言!”彼往祇园精舍,礼拜佛而告以此事。佛云:“长者!彼非只于此事坏酒,前世亦复如是!”佛依彼之请,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菩萨为波罗奈都之长者。近于菩萨一人住一酒店,彼预置强酒,命小使代卖,彼往沐浴。小使于主人出行,与前同样向酒中入盐,使酒无用!主人归来,知其缘由,向长者谈论。长者告曰:“愚者无理之作业,思为利益之事,而实不利益!”于是唱次之偈:        有道理之行     始能赍幸福        无理不善行     愚人失利益        小使憍陈如     如彼之坏酒   菩萨依此偈宣明法意。   结分   佛言:“长者!彼小使非只于此世坏酒,彼于前生亦即如是!”于是连结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酒店是今之酒店,波罗奈之长者实即是我。”   四八 智云咒文本生谭   (菩萨=弟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顽固比丘之所说者。佛言:“汝比丘!汝之顽固非只于此世,前生即亦如是。而为汝不守贤者之忠告,汝为锐剑斩为两段倒卧途中,由同一原因,使千人失去生命!”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某村住一婆罗门知智云咒文,据传,此咒文是非常宝贵之价值,于月与月宿相合之时,返复唱此咒文,眺望虚空,则由虚空降来七宝之雨。   尔时菩萨于婆罗门膝下为弟子修学技术。某日,婆罗门携菩萨为某事离自己之村欲往支提耶国,途中于某森林中有五百贼人名为“派遣盗贼”,作抢掠之事。菩萨与智云婆罗门于林中被捕。何故彼等号称派遣盗贼?彼等捕获二人,使持财宝前来,留置一人,另派遣一人前往取之,故名“派遣盗贼”。彼等若捕父、子,则命其父曰:“尔持财宝前来与我等,携汝子归!”若捕母、女,则派遣其母;若捕兄弟,则解放其兄;若捕师与弟子,则放免弟子。   于此情之下,盗贼捕智云婆罗门而派遣弟子之菩萨。菩萨向师敬礼,敬告师云:“予经二三日即速归来,师决勿怖!请从予之忠告!今日为月与月宿之相合,将降宝雨。师如不堪其苦,可反覆诵念咒文,勿使财宝降下。若使雨降,则不仅吾师,而五百盗贼亦将破灭!”彼忠告后,即往取财宝而去。   日暮之后,盗贼终将婆罗门捆缚,恰于此时,由东方升起满月之月轮。婆罗门眺望月宿而自思惟:“月与月宿之相合,宝雨将降,予何故须如此受苦?予反覆诵念咒文,使宝雨降下,分与盗贼财宝,予亦将为自由之身而去!”于是开始向贼谈判,彼问:“诸君何故缚予?”彼等答:“为得财宝!”婆罗门云:“若君等欲求财宝,则应解我束缚,洗头使着新衣服,以香气涂香,以花饰身待我!”盗贼等闻彼之言,依之而行。婆罗门知月与月宿之相合,即眺望空中,反覆诵念咒文,财宝忽由空中降来。盗贼等集合财宝,以上衣包裹出发,婆罗门亦由彼等之后尾随而来。   尔时其他之五百贼又将此等盗贼捕获。第一群之盗贼问曰:“缘何目的捕获我等?”第二群之盗贼答:“为得财宝!”前着答:“若汝等欲求财宝,应先捕此婆罗门!彼眺望空中,使降宝雨,予等之财宝,亦由此人而得来!”第二群盗贼,将第一之盗群放免,向婆罗门云:“请与我等财宝!”于是又将婆罗门逮捕。婆罗门云:“予亦欲与汝等财宝,但降财宝之月与月宿之相合,自今须俟一年以后始能再得。若汝等欲得财宝,应须耐至后时,宝雨始能降下!”   盗贼等怒云:“恶性之婆罗门!与他人降贵重财宝之雨,于我等须待一年!”于是锐剑将婆罗门一劈为二,斩于路傍!然后火速由后急追第一盗群,而起战斗,第一盗群之彼等悉数被杀,将财宝夺去。其次第二群之五百人分为二派,为争夺财宝再起战斗!其一派二百五十人又被杀戮。如是一千人至于全灭,最后只余二人残生,彼等将财宝运至与前同样之近村森林中隐藏,其一人执剑看守,别一人为求白米煮饭进入村中。   “贪欲实灭亡之根!”近于财宝而坐之盗贼思惟:“彼如归来,此财宝须将二分!予将于其归来,以剑刺杀!”于是持剑挺身而立,窥视对方归来而坐。   一面对方盗贼亦思惟:“此财宝将须二分,予必须于饭中入毒,使彼食而灭亡!则予一人独得财宝!”于是将煮饭自己食毕,剩余者入毒持之归来,将饭放置而立。前之盗贼于彼站立瞬间,以剑斩彼为二,投弃不为人知之所。然后取饭食之,自己亦即死亡。于是为此财宝而争夺之人,均归破灭!   菩萨弟子经二三日后持财宝归来,于彼场所不见师尊,却见财宝散乱于各地。彼思惟:“师不听我忠告,降财宝之雨,为此以致一切诸人皆死矣!”于是菩萨进入大道而行,行进之中见师于道傍被斩为二,彼云:“师不听予之忠告而死!”于是集薪作尸积将师荼毗。供野生花,菩萨更往前进见有五百死尸,更又有二百五十死尸,依次至最后发现二人之死。彼思:“此二人必于先之千人死者中不足之二人。此二人必为最后之残生者。而此二人亦终不能控制战斗!究竟二人又前往何处?”于是菩萨又向前进,不久发现持去财宝通往森林之大道。更向前进,则发现捆缚财宝之布袋。一人之钵覆置,探得死者之居处!至此,菩萨对一切之行为明了,但另一人现在何处?经不断搜寻,发现彼被弃舍于不为人知之场所!菩萨思惟:“吾师顽固,不听予之忠告,不但自至灭亡,更令一千盗贼亦因彼而致破灭!此实为依不正之手段,谋一己之利益,如我师所招之结果!”于是唱次之偈:        手段邪误求利益     行不正者总灭亡        支提国贼杀咒师     彼等破灭至无残   如是菩萨于森林中响声高唱此偈:“我师误于不正场所努力降财宝之雨,造成自死而他人亦归破灭之原因!他人亦以不正方法谋自己之利益,虽尽全力,当然亦归破灭!亦造成他人破灭之原因!”于森林诸神赏赞之间,彼依此偈而为法话,使其财宝毫无故障运抵自己家中,为布施之善行,定全其命,死后得至彼处天界。   结分   佛言:“汝比丘!汝不只于此世顽固,于前生亦复如是。而为心之顽固,引起至大破灭!”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智云婆罗门是顽固之比丘,弟子实即是我。”   四九 星宿本生谭   (菩萨=博士)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为某邪命外道所作之谈话。据传,住舍卫城之都中一良家女,为同住田舍良家之一青年人选为配偶。规定迎娶之日后,彼于其日到来时,往自己信赖之邪命外道处问曰:“先生!今日为予迎娶子媳之祝日,于星命宜乎?”邪命外道怒彼事先最初不问,而于决定之日前来,“甚善!予将教彼使生障碍。”于是外道云:“今日于星命不佳!不可庆祝,若欲迎娶,将起极大之不幸!”彼之家族诸人信赖外道,于是日不行迎娶。一方城中女家诸人准备一切庆祝,但后得知田舍之人不来,城中诸人甚怒思惟:“彼此商定之日而彼等不来,使我等受甚多之损害,彼等是何居心?”于是对一切准备而将女当日嫁与他人!   翌日田舍之诸人前来迎娶,于是舍卫城之住人等云:“汝等田舍之家主诸人实甚恶劣,汝等置决定之日于不顾,轻蔑我等而不至,行至半途而折回!是故我等已将女与他人矣!”于彼等指责之下,互相诤吵,田舍诸人由原路而归。   为此邪命外道,妨害诸人之婚嫁祝典,事为比丘等之间周知。比丘等集于法堂彼此交谈而坐云:“诸位法友!邪命外道障害他人家族之婚嫁庆祝!”佛近前问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话,集会坐于此处?”比丘等答:“如是如是之问题!”佛言:“汝等比丘!邪命外道为家族祝贺之障害非只于此世,前生亦因彼之怒而起障害!”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都梵与王治世时,住于都市之人选娶一田舍之女。迎娶之日已定,彼男向自己信赖之外道询问:“先生!今日为我迎娶之祝日,星象宜否?”彼因彼男任意决定日期不来先问而甚怒,思欲障碍彼等之婚嫁,彼答曰:“今日星象不吉,如庆祝,将起极大不幸!”彼男信彼,止而不行迎娶。田舍之人知都会之人不来而怒曰:“彼等置决定之日而不来,是何居心用意?”于是将女于当日即嫁他人。   都会之诸人于翌日前来迎娶,田舍之人答曰:“汝等都会之人无耻乏信,家长亦皆如是。于决定之日,不来迎娶,汝等不守信用,予等已将女嫁与他人!”都会诸人曰:“我等寻问邪命外道云星象不吉,所以未至!今请仍允我等迎娶!”田舍之住人等曰:“汝等不来,女与他人,已嫁人,如何回返?”于是双方开始诤吵时,都会之某博士因事前来田舍,都会博士闻而告诸人言:“我等问邪命外道,言星象不吉,故止而未至!”博士云:“依星象又何有幸福?迎娶新娘岂非吉星之象耶?”于是唱次之偈:        观星占吉凶     愚人无幸福        幸福自幸福     于星又何为   都会之人等诤吵,终不得女而归。   结分   佛言:“汝等比丘!彼邪命外道非只于此事降害家族之庆祝,于前生亦为如是!”佛述此法话后,连结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邪命外道是今之邪命外道是,尔时之家族是今之家族,唱偈立论之博士实即是我。”   五〇 无智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益世行为所作之谈话。此一行为之事将于第十二篇之大黑犬本生谭中详述。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菩萨得再生于王后之胎。由母胎出生后,命名之日,被称为梵与王子。彼十六岁时于得叉尸罗学习学术,精通三吠陀,修得十八科目之学问,于是彼父与彼副王之位。   尔时,波罗奈之住人等祭神,为归命于神,大量屠杀山羊、绵羊、鸡豚等生命,以种种香、花、血、肉为牺牲祭。菩萨自思:“此时,人民祭神,多杀兽类,一般诸人,倾向非法!予于父死后,得继王位,建立名案,使生物受苦杀者不见一人!”   某日,彼乘车由市内外出时,见诸多人等群集于大菩提树下,于此树再生之神前,见诸人乞愿,欲求得男、女、名誉,财产等,如偿所愿。彼下车近树,供养香、花撒水,右绕大树为礼,亦为一祭神者,归命于神,然后乘车归市。由此时始,彼以同一方法,有时前来此处祭神、如祭神之人崇神之。   其后父死,彼得继王位,废四非道,行十王法,依法治国,实行己之意图。彼思惟:“予登王位,予所曾抱之理想,愿今将实现!”彼集会大臣,婆罗门、及家长等告曰:“诸位!予缘何理由而得王位,汝等知之耶?”大臣:“予等不知!”王:“诸君!汝等曾见予向菩提树供香合掌归命耶?”大臣:“陛下!曾经拜观!”王:“尔时予曾立誓,若予得王位,予将奉献供物。今依彼神之神通力,予得王位。今将向神奉献供物!汝等切勿犹豫,应速向神准备供物!”大臣:“陛下!应准备何物?”王告曰:“尔时诸臣!予曾向神立誓:‘予在位中,凡有踏入杀生等五不法行为及十不善行为之道者,不论何人皆当杀之,死后以其腐败之血肉为供物!’因此,汝等应击大鼓通告:‘我等之王未为王时,曾立重誓,若得为王,于在位中,凡有为不法行为者,皆当杀之以为供物!因此,王思今凡与五事或十事相关而犯有不法行为者,当杀千人,取其心脏及肉等以为神之供物!希汝市民等一体周知!’自今以后,凡行不法行为者,不论何人,当杀千人以为供物,以完成予之誓愿!”   菩萨尚为说明此意义唱次之偈:        愚者千人为不法     予誓献彼为供物        今为不法之人多     予将以此供牺牲   大臣等闻菩萨之命令云:“陛下!谨遵奉行!”于是于波罗奈十二由旬间击大鼓宣告。市民闻大鼓之响声,犯不法行为者竟无一人!如是菩萨治国期间,于五或十不法行为中,无一触犯之人!如是菩萨未害一人,使一切人民守戒,自己为布施等善行,死后与己之同伴共得生往天界。   结分   佛言:“汝等比丘!如来不仅于此世为世间之利益,于前生亦即如此!”佛述此法语后,连结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群臣是今佛之弟子,波罗奈王实即是我。”